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900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docx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4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导(5)(2009-08-0915:

34:

58)转载标签:

教育分类:

教师资格教育学

中学教师资格认证教育学考试复习指导(5)

第九章德育

一、选择题

1.在德育中,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是

A.知B.情C.意D.行

2.在德育中,对形成儿童的认识起不断深化作用,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动力

作用的是

A.知B.情C.意D.行

3.在德育中,使人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决定采取的行为是否坚持下去的

要素是

A.知B.情C.意D.行

4.在德育中,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是

A.知B.情C.意D.行

5知即认识,是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

A.基础B.动力C.精神力量D.标志

6.情即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重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

A.基础B.动力C.精神力量D.标志

7.意即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它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使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的坚持下去。

意是

A.基础B;动力C.一种精神力量D.一个标志

8.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是衡量儿重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

A.基础B.动力C.精神力量D.标志

9.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下列哪一个德育原则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0.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这是下列哪一个德育原则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1.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这是下列哪一个德育原则的要求?

A。

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

12。

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贯的进行,以保证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这是下列哪一个德育原则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3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这是下列哪一个德育原则的要求?

A.导向性原则B.疏导原则C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原则D.因材施教原则14.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

A.基本途径B.重要途径C.基本环节D.主要环节

15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

A。

基本途径B.重要途径C.基本环节D.主要环节

16.劳动是学校逆行德育二作的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

A.基本途径B.重要途径C.基本环节D.主要环节

17.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叫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途径

18.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叫

A.德育过程B.德育原则C.德育方法D.德育途径

19.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叫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20。

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叫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21.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叫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22.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A.说服法B.榜样法C锻炼法D.陶冶法

23.在德育中,表扬与处分是一种.

A.德育原则B.德育方法C.德育途径D.德育规律

二、填空题

1.广义的德育包括:

、、、等方面。

2.狭义的德育专指学校德育,即教育者在特定的时、空内对青少年学生在、、等方面施加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影响。

3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4小学德育应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要求,并根据儿童的生理与心理发展特点对儿童在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有目的、有系统的教育与训练,以使其形成初步的政治理想、思想观点和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的教育活动,

5相对于中学德育、大学德育,小学德育具有鲜明的特点,即:

小学德育的:

小学德育的,

6德育的基础性和奠基性是的特点。

7我国小学德育主要由、和三部分构成。

8自我教育能力由、、等因素构成。

9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重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求,借助于相应的,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使儿重品德发展的过程

10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童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和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童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使儿重品德发展的过程。

11.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德育目标对儿重芒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重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重进行,从而促使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12.小学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小学对儿重在品德发展上所提出的要求,借助于相应的德育内容和方法,对儿童的政治意识、思想观点和道德品质等方面施加影响,并引导儿重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使儿童品德发展的过程。

13.小学德育过程从本质上说就是个体与社会规范的统一过程。

14.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是小学德育过程的。

15.个体社会化与的统一过程是小学德育过程的本质

16.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是小学德育过程的本质。

17.德育过程由、、、、四个互相制约的要素构成。

18.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是构成的四个相互联系的要素。

19.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者提出的与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

20.德育过程中的主要矛盾是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21.儿重品德是由、、、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

22.知即认识,是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和。

23.情即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

24.意即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

25.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

26.知即认识,是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基础。

27.情即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作用。

28.意即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意是一种巨大的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是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的坚持下去。

29.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

30.柯尔伯格的研究表明,只有学生现有水平一个阶段的道德说理和矛盾冲突才会有力地促进道德发展。

31.、、等因素共同影响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

32.儿重自我意识与自我教育能力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再从发展到。

33.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

34.德育原则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

35.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36.原则是指进行德育时要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以指导学生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37.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从提高学生认识入手,调动学生的主动性,使他们积极向上。

38.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和信赖与对他们的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结合起来。

39.原则是指进行德育应当有目的、有计划的把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教育影响加以组织、调节,使其相互配合,协调一致,前后一贯的进行,以保证学生的品德能按教育目的的要求发展。

40.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从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品德发展的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征和个性差异进行不同的教育,使每个学生的品德都能得到最好的发展。

41.是指德育的实施渠道和形式.

42.德育的途径是指德育的实施和·

43.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基本途径是和其他学科教学。

44.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是学校进行德育工作的。

45.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6.德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的总和。

47.德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8.德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49.德育的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和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50.我国小学德育方法主要有:

、、、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51.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52.说服法是通过、·使学生提高认识、形成正确观点的方法

53.说服包括讲解、、、、参观等。

54.陶冶包括:

、和等。

55.表扬一般可分为和,·

56.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品德的方法;

57.是有目的地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以培养他们的良好品德的方法。

58.是通过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品德的方法。

59.表扬奖励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60.是对学生的良好思想、行为做出的肯定评价,以引导和促进其品德积极发展的方法。

61。

批评处分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62.是对学生的不良思想、行为做出的否定评价,帮助他们改正缺点与错误的方法.

63.在德育方法中,创设良好的情境,潜移默化是法的典型特征。

64.在德育方法中,摆事实、讲道理是法的典型特征。

65.在德育方法中,组织学生进行一定的实际活动,是法的典型特征。

66.在德育方法中,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和卓越成就来影响学生是法的典型特征。

三、简答题

1.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阐述广义德育概念具有哪些合理性。

历史合理性:

首先,是受我国特定文化传统影响的结果。

其次,是革命战争以来德育教育的延续。

再次,是学习苏联德育理论的结果。

现实合理性:

在实际生活中,人的德性不可能肚子得到发展。

在实际生活中,道德和政治、思想、心理等也存在诸多联系。

道德教育如果完全脱离政治教育、思想教育、法制教育,在逻辑和操作上都不具有可行性。

2.结合实际,阐述德育具有哪些功能。

(一)、德育对社会发展的功能

(二)、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①德育的生存功能

②德育的发展功能

③德育的享用功能

(三)、德育对其他各育的功能

①德育可以为其他各育提供方向,保证教育本质的实现。

②德育对其他各育具有促进功能。

3.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因素有哪些?

联系社会现实,谈谈你对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变革的理解。

(一)、影响和制约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因素1)社会因素:

①德育目标的制定和德育内容的选择必须符合社会发展的需要。

②还表现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目标的影响。

③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也对德育目标有着深远的影响。

2)人的因素:

德育目标的制定必须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德育必须尊重学生现有的发展水平,按照一定的顺序循序渐进的进行,难易适度,而不能越级而上。

(二)对当代德育目标和内容变革的理解:

首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发展对学校德育目标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次,对外开放的扩大和深入是学校德育新环境和新挑战,也促使德育目标变革。

最后,工业文明和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也需要我们进一步完善德育目标体系。

4.德育过程的矛盾有哪些?

如何化解这些矛盾?

(一)、德育过程与外界环境的矛盾

学校教育最为一个开放的系统与外部社会之间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交流,是在社会环境这个大背景下进行的,因此与外界环境必然发生联系。

外部环境中存在的不利因素是我们在德育过程的实施中必须注意把握的问题。

化解:

应该学会掌握德育活动的自主权,要在克服、战胜外部环境种种消极因素的过程中进行德育。

还需要来自家长、社会方面的配合,使各种力量协调一致,有效的化解这一矛盾。

(二)德育过程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矛盾

德育过程内部矛盾是德育过程中各要素的对立统一关系,包括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矛盾,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受教育者与德育内容、德育方法的矛盾。

化解:

处理好德育过程中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关系,必须明确其主导地位和受导地位。

教育者的主导地位和作用主要表现在依据培养目标和受教育者的情况确定具体的德育目标要求,制定德育计划,选择适合于受教育者的德育内容、方法,设计德育的程序,启发、引导、调动受教育者参与教育活动的积极性等。

受教育者则根据教师的指导积极参与德育过程,发挥其主动性和积极性,自觉地接受教育指导。

5.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有哪些?

如何理解?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主要有以下几个: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行的过程,具有统一性和多样性。

(二)德育过程是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多方面影响的过程,具有社会性和实践性。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品德内部矛盾斗争的过程,具有主动性和自觉性

(四)德育过程是长期的不断提高的过程具有反复性和渐进性。

6.德育的基本原则有哪些?

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原则?

1)知行统一原则2)循序渐进原则3)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4)爱和民主原则5)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6)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原则

7.德育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如何在实际中应用这些方法?

1)说服教育法2)榜样教育法3)道德叙事法4)交往实践法5)道德讨论法

四、论述题

1。

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促使儿童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儿童的品德是由知、情、意、行等因素构成的互动体。

其中知即认识,是。

儿童对一定社会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关系及其理论、规范的理解和看法,他是儿童形成和发展自身品德的认识基础,就人的发展而言,其认知发展水平将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他的修养水平。

所以德育过程常常从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开始。

情即情感,是指人们对事物的爱憎、好恶的态度:

情感的形成是儿童的认识不断深化的结果.他对儿童德性的发展起动力作用,并引导他们形成正确、丰富、深刻、稳定的情感。

这些都会对儿童的健康成长产生巨大作用。

在小学德育中.应当重视培养儿重的情感,意即意志,是指人们为了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自觉能动性;他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能排除各种干扰和障碍,是决定采取的行为顽强的坚持下去。

在德育过程中,要注意培养、锻炼学生的坚强意志,使他们有顽强的毅力。

行即行为,是指人们在一定思想观念与相应情感支配下采取的外在行动。

行是人的思想品德的重要外部表现,是衡量儿童认识与修养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

在小学德育中,要特别着重对学生行为的培养。

知、情、意、行四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推动思想品德的发展,德育要注意发挥四者的整体功能。

对学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持之以恒。

同时要注意德育过程的多端性和针对性。

2.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促进儿童品德结构不断建构完善的过程?

儿童品德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以道德认知为基础,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为激励,发展到道德行为的整体运动过程。

所谓品德结构就是指儿童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的水平,表现为学生道德判断能力和道德行为能力的提高。

在小学德育过程中,通过主客体的互动,是结构在吸纳同化外来影响的同时促进结构的改变以适应新发展。

这种结构的组织和转换所产生的建构的过程就构成了道德的发展。

从而促进学生道德品质从低阶段上升为高阶段,从不平衡转向均衡发展。

儿童道德发展结构的转变构成了儿童道德发展的不同阶段。

研究表明,儿童社会参与的质与量,解决问题的经验水平,是促进个体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

而要引发和提高儿童全身心投入到的情境,关键是激发学生的道德冲突,促使学生积极承担社会角色,体验相应的道德责任和行为,在冲突产生、解决、再产生和再解决中推动结构的转换和重组,促使儿童道德阶段的形成。

3.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多种因素互动、反复且长期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德育过程是一系列复杂的过程,学生思想品德的发展受到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从而推动小学生品德的成长。

这些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教育的影响,学校、家庭、社会的不同作用以及学生实践形式等,它们的作用往往不一致,从而产生矛盾。

如果家庭教育或有关社会教育同学校教育对学生的要求不一致产生的矛盾,学校教育与环境对学生产生的各种各种自发影响的矛盾等。

所以要注意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导作用,学校要主动同家庭和有关社会机构取得联系,互相协助,及时交流学生的表现情况,共同研究德育问题;学校要联系家庭与社会有关机构,有目的、有计划的控制、调节环境对学生的影响,消除不良的环境影响:

学校要努力提高学生识别善恶、是非和抗腐蚀的能力,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思想的影响。

在长期的反复作用下逐步提高小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

4.如何理解德育过程是一个儿童自我教育能力逐步提高的过程?

在德育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能动地进行道德活动,培养他们的知、情、意、行,都有赖于培养和发挥学生个人的自觉能动性和自我教育能力。

只有知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这种能力,德育才能顺利有效地进行:

同时,自我教育能力又是学生品德发展程度的一个重要标志.德育的任务就在于把青少年学生从缺乏道德经验与能力、依赖性较强的孩子逐步培养成为具有自我教育能力,能独立自主的待人接物的社会成员。

自我教育能力主要有自我评价能力和自我调控能力所构成.自我评价能力是进行自我教育能力的认识基础,自我调控能力是在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自觉调节控制自己思想与行为的能力。

儿童自我于是与自我教育能力的发展是有规律的,大致是从自我为中心发展到“他律”,再从“他律”发展到“自律”.所以在进行德育时,要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有计划的培养与提高学生的自我意识、自我评价和自我调控能力,以形成和发展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选择题答案:

1、A2、B3、C4、D5、A6、B7,C8、D9、A10、B11、

C12、C13、D14、A15、B16、B17、C18、B19、A20,B'21、C22、B23、B

填空题答案

1、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2、政治、思想、道德3、政治、思想、道德4、社会或阶级5、基础性、奠基性6、小学德育7、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8、自我评价、自我激励、自我调控9、德育内容和方法10、政治意识、思想观点、道德品质11、自我教育12、德育目标13、社会化、个体化14、本质15、社会规范个体化16、个体社会化17、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18、德育过程19、德育要求、意有品德20、教育者、受教育者21知、情、意、行22、理解和看法23、态度24、自觉能动性25、行动26、认识27、动力28、精神29、重要标志30、高于31、遗传、环境、教育32、他律、他律、自律33、德育过程规律34、基本要求35、德育原则36、导向性37、疏导38、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39、教育的一致性连贯性40、因材施教41、德育途径42、渠道、形式43、思想品德44、基本途径45、德育方法46、活动方式47、德育目的48、德育过程中49、教育者、受教育者50、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51、说服法52、摆事实;讲道理53,谈话、报告、讨论54、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陶冶55赞许、表扬56、榜样法57、锻炼法58、陶冶法59、肯定60、表扬奖励6l、否定62、批评处分63、陶冶64、说服65、锻炼:

66榜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