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933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9.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docx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选择

高新才1陶君道1,2

(1.兰州大学经济学院,兰州730000;2.中国人民银行兰州中心支行,兰州730000)

提要:

从经济实力、市场机制、政府扶持、法律体系、金融创新、金融监管、金融基础设施、地理区位角度,深入研究国

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以期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在探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重

要意义的基础上,分析了当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提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相关战略措施。

关键词:

国际金融中心;人民币国际化;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中图分类号:

F127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3-3637(2011)06-0041-05

国际金融中心是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的制高点和参与全球

金融规则制定、金融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也是衡量一个国家

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一个城市能否成为国际金融中心,取决

于这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市场机制、政府扶持、法律体制、

金融创新、基础设施和地理区位,以及这个城市所在国家在世

界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等诸多因素。

深入研究国际金融中

心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可以为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提供

有益的借鉴和启迪。

一、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经验启示

(一)雄厚强大的经济实力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

基本条件

高度发达的经济产生巨大的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促使金

融交易规模不断扩大,促进国际金融中心逐渐形成和发展,这

是国际金融中心发展的普遍规律。

历史表明,如果失去强有力

的经济支撑,那么国际金融中心的基础地位就会发生动摇。

早期的佛罗伦萨和阿姆斯特丹退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历史舞台,

主要是由于意大利和荷兰的经济实力下降;而伦敦、纽约、东京

等城市之所以发展成为全球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与英国、美

国、日本强大的经济实力有着直接关系。

如19世纪70年代,

以英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基础,英镑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伦敦

也因此成为当时世界最主要的国际金融中心。

第二次世界大

战后,凭借美国强大的经济实力以及美元国际储备货币的重要

地位,纽约取代伦敦成为世界最发达的国际金融中心。

凭借强

大的经济实力,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东京发展成为全球重要

的国际金融中心。

(二)开放自由的市场机制是国际金融中心保持旺盛发展

活力的前提

透明高效、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能更好地满足市场主体

对金融交易、支付清算、风险管理等不同种类、不同层次的多样

化金融需求。

同时,开放自由的金融市场机制是确保金融市场

透明高效的前提,并以此聚集金融机构,扩大金融交易规模,推

动国际资本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

如20世纪80年代,伦敦

实施了以放松金融管制为主要内容的“金融大爆炸”改革,全

面推动了金融业自由化。

新加坡及时取消外币利息税,促使亚

洲美元市场在新加坡形成,同时进一步放宽外资持有新加坡银

行股份的限制,吸引大量外资金融机构相继进入新加坡金融市

场。

香港长期保持自由开放的政策取向,政府鼓励公平竞争,

并尽可能消除市场限制,这种开放性、灵活性和吸纳性很强的

经济体制,使香港成为投资兴业的国际自由港。

(三)积极有效的政府扶持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

助推器

国际金融中心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推动和支持,

政府在金融市场运行环境、体系结构、风险控制等方面发挥着

重要作用。

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政府在建设国际金融中

心过程中的推动作用更为重要和突出。

如英国政府通过制定

《竞争和信用管理条例》、取消实行40多年的外汇管制、颁布

《货币管制条例》等扶持措施,在伦敦国际金融中心发展过程

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新加坡政府提供了一系列税负和管理上

的优惠措施,如取消非居民存款预扣税、削减亚洲美元单位岸

外收入所得税、完全取消外汇管制等,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吸引众多外资银行进驻新加坡开展亚洲美元业务。

香港政府

通过改善金融市场环境,放宽对金融业的管制,吸引大批国外

金融机构到香港设立分支机构,使香港成为亚太地区乃至世界

最具投资吸引力的地区之一[1]。

(四)健全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

制度保障

完善的法律体系可以有效保护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合法权

益,确保金融交易安全、高效进行;可以规范金融机构的经营行

为,提高内部控制水平,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可以优化金融体

系结构,完善金融市场功能,推动金融机构聚集,促进金融业务

创新;可以防范金融业恶性竞争,改善金融生态环境,提高金融

资源配置效率。

伦敦、纽约、东京、新加坡和香港等国际金融中

心的形成和发展,无一不与自身拥有健全完善的法律制度息息

相关。

如20世纪80年代以来,英国、美国相继出台了一系列

法律法规,以应对金融管制放松、金融创新层出不穷的新趋势。

20世纪7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修订完善了《银行法》《外汇管

理法》《新加坡金融管理局法》等,为新加坡国际金融中心的形

成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多层次的法律保障。

香港的法律制度

源于英国模式,拥有健全完备的公司注册登记、业务开展、债务

清偿以及金融业管理制度。

(五)持续有效的金融创新是推动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

展的动力源泉金融创新是实现金融资本利润最大化的有效手段,是金融

业持续发展的动力源泉。

每一次大的金融创新都会带动金融

市场快速发展。

金融创新是金融机构不断适应形势变化,通过

对金融要素的优化整合,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提升自身竞

争力的创造性活动,是健全和完善现代金融体系的有效手

段[2]。

随着金融机构的发展壮大,金融体系日渐成熟,金融市

场竞争日趋激烈,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更加依赖于各种金融创

新活动。

如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规模是一国或地区金融创新

程度的重要体现,伦敦作为最早开办金融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的

国际金融中心,目前依然是全球规模最大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

中心。

纽约国际金融中心之所以能长盛不衰,与纽约金融市场

充满生机与活力的金融创新密切相关。

(六)宽严适度的金融监管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

安全屏障

金融监管环境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核心指标之

一。

金融监管环境的优劣,一方面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市场进入

和市场退出,另一方面也影响着金融机构的创新能力。

宽严适

度的金融监管有利于提升金融市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有利

于构建高效率和稳健的金融体系,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稳定和

维护金融市场信心。

如20世纪90年代末,英国政府推动的以

统一金融监管为特征的改革,简化了英国传统的复杂的金融监

管体系,减少了监管机构数量和金融审批环节,坚持金融业的

“自我管制”、“自我约束”和“自我规范”,改善了金融监管环

境,促进了伦敦国际金融中心的持续发展[3]。

20世纪80年代

以来,日本在亚洲国家中率先推行以自由化、国际化为主要内

容的金融改革,放宽对东京金融市场的管制,对内放松金融管

制和对外扩大金融开放的各项政策,有效消除了制约东京金融

市场发展的各种制度性障碍,推动了东京货币、债券、外汇等金

融市场的繁荣发展。

(七)先进完善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

展的重要支撑

金融基础设施是保障金融市场安全、提高金融市场效率的

重要基石,也是衡量国际金融中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

高效、

安全且具有成本优势的金融基础设施,是国际金融中心承载各

类金融交易工具和推动金融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国际金融中

心发展的重要支撑。

如先进便捷的传真、电话、卫星通讯和快

邮网络,使伦敦具有十分发达的国际信息交换能力。

伦敦的股

票交易自动报价系统、多币种持续联结清算系统、跨国外汇清

算系统等,为伦敦所有金融机构进行24小时全天候交易,实现

金融业务全球化提供了便利。

纽约所有的货币结算都可以通

过纽约的银行间同业清算系统和联邦储备银行支付系统进行。

香港先进、多层面、多币种的支付清算及托管系统,为香港金融

市场的交易提供了安全、便捷、高效的清算平台,发达的信息资

讯网络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信息技术

支撑。

(八)优越便利的地理区位是国际金融中心形成和发展的

基础条件

从世界各主要国际金融中心分布的地理区位看,一个国

家的首都和沿海港口城市更容易发展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个国家的首都能凭借特殊的政治经济地位,聚集大量的金融

机构和资金;沿海港口城市能凭借便利的交通条件,对国内、

国外的金融机构和金融资源形成较强的吸引力,有利于发展

离岸金融市场。

如伦敦既是英国的首都,也是船舶云集、贸易

兴旺的港口城市,与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港口有贸易往来,

一直主导着英国的对外贸易。

伦敦能够成为欧洲唯一连接美

洲和亚太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优越的

地理和区位优势。

纽约是美国最大的港口城市,是美国的出

口基地和东西交通干线的主要交汇点,也是美国与欧洲、南美

洲和亚洲的主要贸易港口。

新加坡坐落在马六甲海峡出口

处,是太平洋与印度洋及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的海空交通

要冲。

香港是全球航海和航空交通枢纽,众多的国际航空线

和航海线交汇于此,国际航运业十分发达。

此外,全球主要国

际金融中心在拥有独特的地理位置、发达的交通通讯条件的

同时,还具有优越的时区优势,这样使得全球国际金融交易始

终处于24小时不间断状态,使国际金融市场连成了一个有效

运作的整体。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重要的国家战略

上海是中国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城市。

早在19世纪,上海

就已经是中国的工业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和金融中心。

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改革开放正处于关键时期,邓小平在当

时就指出,“上海过去是金融中心,是货币自由兑换的地方,今

后也要这样。

中国在金融方面取得国际地位,首先要靠上

海。

”[4]1992年10月,江泽民在中共十四大报告中提出,“以上

海浦东开发开放为龙头,进一步开放长江沿岸城市,尽快把上

海建成国际经济、金融、贸易中心之一,带动长江三角洲和整个

长江流域地区经济的新飞跃”,正式把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

确立为国家战略。

2009年4月,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上海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

航运中心的意见》,这标志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国家战略

目标的最终确立,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入了全新的发展

时期。

(一)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

的必然选择

作为国际上主要的债权大国和外汇储备大国,中国要成为

世界经济强国,最紧迫的任务之一就是要形成发达的金融市场

体系、金融机构体系和金融业务体系,促进中国金融业做大做

强,使中国成为国际金融市场上主要的战略博弈者。

加快建设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既有利于通过国际金融中心的聚集和辐射

功能推动金融要素聚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增强中国金融业

的竞争力,也有利于中国参与制定国际金融规则,促进中国更

好地融入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市场一体化。

(二)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是中国对外开放和现代化建

设的战略举措

目前,中国金融体系尚不完善,缺乏国际重要资产的定价

权,中国企业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往往只能被动地接受国际市场

价格,给企业经营带来了很大的不确定性。

因此,通过加快建

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尽快建立成熟、完备、有国际影响力的金

融市场,有利于形成高效、透明、更加市场化的资产定价机制,

增强中国对国际金融资产价格的定价能力,切实提高金融资源

配置效率,改善融资结构,提高中国金融机构的整体竞争力和

抗风险能力,提升中国金融业服务和支持经济发展的能力,推

动中国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5]。

(三)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能够更好地发挥上海对全国

的辐射带动和示范作用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有利于上海突破资源环

境承载力瓶颈的制约,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有利于拓展金融

资源的运作空间,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更好地维护国家经

济金融安全;有利于通过改革开放和创新的先行先试,加速形

成更具活力、更富效率、更加开放的体制,奠定科学发展的体制

机制基础。

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可以发挥上海的

综合优势和示范带动作用,更好地服务于长三角地区、服务于

长江流域、服务于全国发展大局。

(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助于维护中国金融稳定与

安全

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国际金融中心具有良好的预警机

制,通过充分的信息交流,有利于东道国及时准确地掌握全球

金融市场发展动态,并采取措施防范金融风险;金融市场的有

序竞争和金融机构之间的互助机制,有利于提高金融机构和金

融市场的整体抗风险能力;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健全的监管

机制,有利于防范和抵御国际金融风险从国外向国内蔓延,能

够在源头上降低发生国内金融危机的可能性。

(五)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支持中国企业扩大境

外投资

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有利于解决中国企业境外投资面

临的融资瓶颈问题。

国际金融中心发达的金融市场可以提供

期权、期货、利率互换和汇率互换等大量金融衍生工具,企业可

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金融工具,分散境外投资风险。

国际金

融中心还拥有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和高素质的监管人员,可以

保证金融市场良好的交易秩序,提高金融交易的安全性,为中

国企业境外投资提供安全保障。

三、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上海具有良好的金融发展基础、相对发达的经济腹地、优

越的地理位置、先进的基础设施、高效的服务体系以及便捷的

交通运输网络,已经是中国国内的金融中心,具备建设国际金

融中心的有利条件。

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成功举办,更是为推

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千载难逢的机遇。

(一)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先进

上海位于长江东西与海上南北运输通道的交汇点,前通中

国南、北沿海和世界各大洋,后贯长江流域和江、浙、皖内河,太

湖流域,有沪杭、沪宁铁路与全国铁路干线相衔接,有沪宁、沪

杭两条高速公路通向经济较为发达的江浙地区,拥有显著的地

理位置优势和先进的基础设施条件。

从国内看,上海既可以辐

射周边的苏州、无锡、常州等长江三角洲地区,也可以沿长江水

道向内辐射到中西部的武汉和重庆等地区。

从国际上看,上海

地处全球经济最具活力的东亚地区,外向型经济优势十分明

显。

从时区看,上海位于东9区(采用东8区时间),与东京、香

港、新加坡相邻,可以与亚洲地区的国际金融中心同步交易,能

够与伦敦、纽约国际金融中心构成24小时不间断交易网络,有

效连接和延续全球金融市场的各种交易活动。

(二)经济实力强,具备良好的支撑基础

作为中国的经济金融中心,上海是中国制造业基地和长江

三角洲的龙头城市,经济实力雄厚。

与国内主要城市相比,上

海在生产总值、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进出口等方面

均处于领先位置。

同时,上海拥有长江三角洲广阔富庶的经济

腹地,上海及其周边地区是东亚地区仅次于日本东京的第二大

城市群,改革开放以来进入中国的近半数境外直接投资流向了

该地区。

上海经济结构比较合理,产业层次较高,金融、物流和

信息等现代服务业发展迅速,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提供了

巨大的资源支持和广阔的发展空间。

(三)金融市场比较发达,具有较强的辐射功能

近年来,随着上海货币市场、股票市场、债券市场、黄金市

场、期货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交易规模的持续大幅增长,上海

金融市场在全球金融市场上的地位显得日益重要。

2008年,上

海金融市场(不含外汇市场)交易总额为167.7万亿元;上海证

券交易所总成交额为27.18万亿元,其中股票成交额为18.04

万亿元,位列世界第七、亚太地区第二;股票融资额为2238.2

亿元,位列世界第八、亚太地区第三;IPO融资额为733.5亿元,

位列世界第三、亚太地区第一;上海证券交易所股票市值为

9.73万亿元,位列世界第六、亚太地区第二;上海期货交易所

铜、铝、锌期货的成交额分别为99640.9亿元、22078.8亿元、

39074.3亿元,均位列世界第二,天然橡胶期货成交额为

92758.3亿元,位列世界第一(见表1)[6]。

表12008年上海金融市场发展情况及其国际地位

金融市场交易额万亿元亚太位列全球位列

上海证券交易所

股票成交额18.0427

股票融资额0.2238

IPO融资额0.0713

股票市值9.7326

全国银行间货币

和债券市场

成交额110.3

债券托管余额15.9826

上海期货交易所

总成交额28.9--

天然橡胶成交额9.3-1

铜成交额9.96-2

上海黄金交易所

总成交额0.9--

现货黄金成交额0.87-1

中国外汇交易中心

人民币外汇远期成交173.68(亿美元)

人民币外汇掉期成交4402.97(亿美元)

人民币利率互换成交0.41

资料来源:

汪小亚.建设与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上海国际金

融中心[J].中国金融,2009,(13).

(四)金融机构体系日益完善,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目前,上海是中国金融机构种类最齐全的城市[7]。

随着金

融市场规模的日益扩大,一批新型金融机构,如全国性商业银

行业务运营中心(包括票据营业中心、资金运作中心、信用卡中

心、数据处理中心、离岸业务中心、授信评审中心、研发中心

等)、货币经纪公司、农业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基金管

理公司、信托公司、金融租赁公司、期货公司、中国银联等纷纷

落户上海或在上海设立分支机构,上海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健全

(见图1)。

(五)金融业对外开放程度不断加深,国际化进程进一步

加快

1992年以来,上海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步伐逐步加快,不断

有新的外资金融机构向上海聚集。

特别是中国加入世界贸易

组织后,外资金融机构在上海扩张的速度明显加快,美林、高__盛、摩根斯坦利等国际著名投资银行,花旗银行、美国银行、瑞

士银行、汇丰银行等多家国际大银行集团纷纷在上海设立分支

机构,有效提升了上海金融业的国际化程度。

图1上海金融机构体系示意图

(六)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体系安全稳健

上海金融生态环境良好,金融生态环境评估位居全国首

位,在社会诚信、行业自律、风险防范、金融法制、地方政府公共

服务等方面的建设均取得了显著成效。

上海是全国信用体系

建设开展最早和信用体系建设最完善的城市之一,信贷征信和

个人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均走在全国前列。

会计师事务所、律师

事务所、资信评估公司等金融中介机构比较发达。

国内各大金

融机构在上海相继建立了数据库和业务信息平台,金融信息流

转速度和效率进一步提高,金融安全控制与管理水平不断

增强。

四、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战略措施

(一)进一步加强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增强金融服务功能

第一,在继续发展现有证券市场、货币市场、外汇市场、期

货市场、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基础上,积极稳妥地发展金融

衍生产品市场、企业债券市场、再保险市场、产权市场和离岸金

融市场等新型金融市场。

第二,增加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数量

和种类。

逐步放宽金融机构、企业法人进入金融市场的限制,

为更多机构投资者以及集合性资金参与金融市场交易提供便

利。

第三,推进金融市场之间的联通互动。

通过金融业务向多

元化结构转变,加强各金融市场之间的沟通与联系,有效提高

金融资源配置效率,分散和转移金融风险,改善和提高金融资

产质量。

第四,大力发展离岸金融市场。

从中国自身条件及上

海目前的金融实力看,上海发展离岸金融市场应选择内外分离

型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有利于对在岸金融业务和离岸金融业

务实施分别监管,规范外资进入的方式和渠道;另一方面还可

以有效防范国际金融风险对国内金融市场的冲击,增强风险防

范能力。

(二)进一步完善金融机构种类,发展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

第一,实施更加优惠的政策,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在上海

设立总部或地区总部,进一步增强上海金融业的国际竞争力。

第二,允许具备一定条件且注册地在上海的金融机构开展综合

经营试点,有序开放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培育

和引进具有综合经营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金融控股集团,吸引

大型金融机构的研发中心和资金运营中心进驻上海。

第三,加

快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整合金融资源,进一步提升地方性

金融机构的实力和竞争力,打造上海的金融品牌。

重点发展有

利于增强金融市场功能的新型金融机构。

采取差异化发展战

略,打造市场竞争力强、服务特色鲜明的专业化金融机构。

四,鼓励具有一定规模的中资金融机构实施“走出去”战略,积

极参与国际金融市场竞争,培育立足上海且具有国际影响力的

大型跨国金融机构。

(三)进一步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便捷高效的金

融服务体系

第一,进一步加大金融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注重运用最新

科技成果,促进金融基础设施向国际化、标准化、同步化、集中

化方向发展。

第二,适应国际金融市场发展趋势,紧贴国内金

融市场需要,不断完善金融交易机制,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

成本,适时推出相关增值服务。

第三,加强统一、快捷、高效、安

全的支付清算体系建设,建设国际先进的支付清算平台。

不断

整合各类金融交易系统,统一相关信息标准,推进各金融市场

间的有效衔接和融合。

第四,对银行间市场的交易、登记、清

算、结算系统实行一体化管理,培育上海金融市场的核心竞

争力。

(四)进一步加强国家协调指导,充分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

第一,通过实施各种鼓励与优惠措施,吸引国内外金融机

构特别是国际著名金融机构进驻上海。

第二,加快上海经济金

融体制的市场化改革,增强上海经济金融活动的市场化基础。

特别是加快国有企业、国有金融机构的股份制改革,建立完善

的法制体系,加强依法监管,规范金融市场秩序,消除体制性障

碍。

第三,通过改善公共服务,如良好的形象宣传服务、充分的

信息服务、高效率的审批服务、积极的政策沟通与咨询服务等,

为推动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创造良好的软环境。

(五)进一步推动金融创新,提升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第一,鼓励金融制度创新。

积极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企业债券市场、再保险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新型金融市场。

推动黄金交易由现货交易向衍生产品交易转变,由国内市场向

国际市场转变。

加快票据市场发展,尝试发行纯融资票据,开

发电子化票据,建立全国统一的票据市场。

第二,鼓励金融机

构创新。

通过建立健全金融机构产权制度和以市场为导向的

激励约束机制,推进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革。

鼓励金融机构开展

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之间的业务合作。

积极发展各类机构

投资者,提高金融机构的市场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第三,鼓

励金融产品创新。

大力发展利率类、汇率类、股票类、股票指数

类金融衍生产品,重点发展国债期货、股指期货、利率掉期、人

民币汇率远期与掉期、外汇衍生产品等业务。

(六)进一步创造宽松的金融监管环境,推进金融改革与

创新

第一,适应上海金融改革和金融创新需要,不断完善金融

监管体系,改进监管方式,建立贴近市场、促进创新、信息共享、

风险可控的金融监管制度。

加强跨行业、跨部门、跨国家的监

管协作,避免出现监管真空和重复监管。

第二,赋予上海金融

监管机构在一定范围内开展放松金融管制试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文学研究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