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748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docx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

“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

各位读友大家好!

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

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

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健康产业关乎民生幸福与社会和谐,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巨大的市场潜力,非凡的幸福价值。

培育壮大我市大健康产业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要容,是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途径,是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城市、魅力的重要支点。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加快发展健康服务业,以及我市将大健康产业打造成为支撑全市未来发展的重要产业的要求,进一步发挥大健康产业的先发优势,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元化的健康需求,根据《国务院关于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3〕40号)、《省“大健康、新医疗”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规划(2016-2020年)》,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明确2016-2020年“大健康、新医疗”产业的发展目标、重点任务和产业支撑平台,是未来五年健康医疗产业的指导性文件。

本规划所指大健康产业包括以医疗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产业,以药品、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医药产业,以保健食品、健康产品为主体的保健品产业,以健康养老、健康旅游、体育健身、健康咨询服务、调理康复和健康保险等为主体的健康服务产业。

本规划主要依据我市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及大健康产业未来发展趋势,选择健康医疗、健康养老、医药产业、健康旅游和文化、体育健身、健康食品等六大领域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市大健康产业的发展重点。

一、指导思想以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决策部署,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抓住健康产业快速发展机遇,结合我市自身优势,借鉴先进经验,顺应时代发展的新要求,广聚创新资源,创新发展模式,引进一批带动作用强的健康产业项目,扶持一批主业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龙头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的拳头产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善的健康产业园区,将健康产业率先发展成为重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二、发展原则坚持以人为本。

把提升全市人民健康素质和水平作为大健康产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落脚点,统筹城乡、区域健康服务资源配置,促进均衡发展,切实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

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社会活力,不断增加健康服务供给,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

坚持深化改革。

强化改革对健康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逐步消除不利于调动和发挥社会力量积极性和创造力的体制因素。

坚持创新发展。

以技术创新为引领,实现健康领域关键技术、重大产品的创新突破,推动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促进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

坚持产业融合。

以医疗服务业发展为核心,向两端延长产业链条,促进健康产业融合,形成空间互补、产业互促的大项目、大产业格局,形成支撑健康产业发展的行进方队。

坚持绿色发展。

把营造健康宜居宜业环境放到大健康产业发展的优先位置,提倡健康生产生活方式,推动社会绿色发展。

三、发展目标到202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生命周期、涵丰富、特色鲜明、布局合理的健康产业体系,基本满足人民群众的健康需求,健康产业成为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

产业总体规模显著扩大。

到2020年底,全市大健康产业总规模超过1000亿元。

医疗服务业规模迅速扩大,医疗卫生总费用占GDP比重达到6.5%。

健康养老产业总体规模争取突破500亿元。

体育产业、生物医药产业总规模力争分别达到100亿元。

文化旅游、保健食品等领域蓬勃发展,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实力的大健康产业知名品牌。

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覆盖城乡的医药卫生服务体系和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医疗卫生机构每千常住人口床位数达到6.1、执业(助理)医师数2.5人、注册护士数3.1人,医护比达到1:

1.25,市级及以上医院床护比不低于1:

0.6,全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77岁,婴儿死亡率下降到5.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下降到6‰、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0万;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社区服务中心养老服务覆盖全部城市社区和90%的农村社区,养老服务从业人员岗前培训率达到100%,新增养老服务从业人员3000人。

生物医药、健康旅游、体育健身、保健食品等行业发展水平全省领先,在健康大数据、健康养老养生、中医药旅游等领域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领军企业、知名品牌和关键技术,健康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

科技创新能力明显增强。

完善政产学研用的医药协同创新体系,药品、医疗器械、康复辅助器具、健身产品等研发制造技术水平有效提升。

优化科技资源配置,打造布局合理、科学高效的科技创新基地。

运用数据库、计算机筛选、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设医药产品技术研发、产业化、安全评价、临床评价等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发展众创空间,培育一批拥有特色技术、高端人才的创新型中小企业。

到2020年,全市健康产业企业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2%以上。

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社会资本办医、多层次医疗保险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关键领域改革取得突破;健康产业政策支持体系逐步健全,行业规与标准体系不断完善,政府监管和行业自律机制更加有效,人民群众健康意识和素养明显提高,形成有利于健康产业可持续发展的良好环境。

四、发展重点

(一)健康医疗1、加快推进多元化办医。

健全三级医院为龙头,二级医院为骨干、专科医院为特色、城乡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的多层次医疗服务体系。

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扩大优质资源技术辐射围。

实施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重大工程,推进市妇幼保健院、市儿童医院等专科医院建设。

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在保障医疗服务体系功能完整的前提下,鼓励采取迁建、整合、转型等多种途径将部分公立医院改造为康复医院、护理院、老年病医院等机构。

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和妇幼健康、精神疾病防治、护理康复、卫生应急、急诊急救、血液供应等薄弱环节基础设施建设。

鼓励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医疗服务,引导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特色的专科医疗服务和高端家庭医生服务,满足高收入群体的高端需求。

鼓励民营医疗机构错位发展,完善民办医疗机构管理制度。

2、创新医疗卫生服务供给模式。

建立专业公共卫生机构、综合和专科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三位一体”的重大疾病防控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互联互通机制,推进慢性病防、治、管整体融合发展,实现医防结合。

建立不同层级、不同类别、不同举办主体医疗卫生机构间目标明确、权责清晰的分工协作机制,不断完善服务网络、运行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普遍具备居民健康守门人的能力。

推广全科(乡村)医生签约服务,不断完善分级诊疗制度,形成基层首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急慢分治的合理就医秩序,健全治疗-康复-长期护理服务链。

完善医疗联合体、医院集团等多种分工协作模式,提高服务体系整体绩效。

加快推进医师多点执业,健全完善医师多点执业的政策措施。

3、加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建设。

继续加强县级公立医院标准化建设,全面改善县级医院业务用房和装备条件。

实施县级公立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工程,打造县域医疗中心。

深化城市三级医院对口支援县级医院工作,突出帮扶重点,提升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水平。

到2020年,使90%以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危急重症和部分疑难复杂疾病的诊治、康复能够在县域得到解决。

全面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标准化、规化建设,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一体化管理,采取援赠医疗设备、人员培训、技术指导、巡回医疗、双向转诊、特色专科建设、合作管理等方式,加大对乡镇卫生院的扶持力度。

到2020年,每个乡镇有一所政府举办的医疗机构,每个行政村建有卫生室,规化建设达标率达到95%以上。

继续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能力建设,完善社区卫生服务功能,积极探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大医院、专业公共卫生服务机构上下联动、分工明确、协作密切的管理模式,加快推进社区首诊、分级诊疗和双向转诊制度。

到2020年,每个街道或3至10万居住人口设置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要求,实现城区街道、社区卫生服务全覆盖。

实施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三个一工程”,即每个家庭拥有一名合格的家庭医生、每位居民拥有一份动态管理的电子健康档案和一服务功能完善的健康卡。

4、推进中医药强市建设。

着力建设市中医医院,达到三级甲等中医医院水平;推进县级中医医院综合能力建设,巩固二级甲等中医医院成果;规二级以上综合医院、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中医科和中药房设置;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加快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国医堂”建设,到2020年,100%的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70%的村卫生室、社区服务站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50个“国医堂”投入使用。

推行中医“治未病”服务模式,开展中医健康干预服务,积极发挥中医药在常见病、慢性病防治、慢病康复中的优势作用。

支持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及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资质的中医药人员在药店开展中医坐堂诊疗服务。

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中西医联合攻关。

5、深入实施健康扶贫工程。

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实施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方略和健康扶贫要求,全力做好三级医院对口帮扶贫困县县级医院,加快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有效解决贫困县人民群众看病就医问题。

到2020年,贫困县县级医院医疗服务能力和可及性显著提升,贫困县县级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医院水平。

6、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继续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丰富和拓展服务容,提高服务质量,使城乡居民享有均等化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好流动人口基本公共卫生计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7、加强重大传染病防控。

完善传染病监测预警机制。

继续实施国家免疫规划,适龄儿童国家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维持在较高水平,实施预防接种异常反应补偿保险机制。

加强艾滋病检测、抗病毒治疗和随访管理,全面落实临床用血核酸检测和预防艾滋病母婴传播,疫情保持在低流行水平。

建立结核病防治综合服务模式,全面开展耐多药肺结核筛查和监测,规肺结核诊疗管理,有效控制肺结核疫情。

有效应对流感、手足口病、登革热、麻疹等重点传染病疫情。

保持控制和消除重点地方病。

加强突发急性传染病防治,积极防输入性突发急性传染病,加强鼠疫等传统烈性传染病防控。

强化重大动物源性传染病的源头治理。

8、提高妇幼健康水平。

继续实施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增补叶酸、孕前优生健康检查等妇幼项目,大力开展覆盖婚前、孕前、产前、产时、产后、儿童成长的“婚、孕、产、保、育一条链”妇女儿童全生命周期服务。

加强出生缺陷综合防治,积极推动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建设,进一步提升婚前保健、产前筛查、产前诊断和新生儿疾病筛查服务质量,提高出生缺陷综合防治水平。

加强儿童早期发展和医疗保健机构产、儿科建设,保障产儿科服务需求,加大对儿童重点疾病防治力度。

巩固完善危重孕产妇和新生儿急救中心和绿色通道,健全急救网络,提升孕产妇和新生儿危急重症救治能力。

实施计划生育服务保障工程,落实免费计划生育基本技术服务和农村妇女生殖健康检查公共服务,提高妇女常见病筛查率和早诊早治率,提高妇女生殖健康水平。

9、大力发展第三方医疗服务。

积极推动社会资本进入医疗康复服务领域,大力发展专业医学检验中心、影像中心、病理中心和消毒供应中心等第三方服务机构。

支持发展第三方医疗、健康管理服务评价、健康市场调查和咨询服务。

10、强化与京津及周边的合作。

立足实际,借助优势,积极主动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重大战略,对接京津两地,促进我市卫生计生合作再上新台阶、实现新突破。

以市把我市作为医疗卫生协同发展工作中省的重点合作市及市对口帮扶我市贫困县为契机,在以往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坚持“政府主导、统筹推进、错位发展”的合作理念,不断扩大合作领域,不断丰富合作涵和方式,统筹推进协同发展,全面加强与京津两地的对接、交流、合作。

(二)健康养老1、加强养老机构建设。

完善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布局,提高公办养老机构服务质量,通过“公建民营”等方式改善公办养老机构的经营管理水平。

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举办各类养老机构,引导非公立医疗机构和社会办养老机构向高水平、规模化、规化方向发展。

推进公办养老机构民营化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办养老机构改组改制。

支持企业发展养老连锁机构。

到2020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数达到35,其中护理型床位比例达到30%以上。

2、完善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合作机制。

鼓励各类养老机构与各级医疗机构按照“就近就便、互利互惠”原则,开展多种形式协议合作,构建医疗养老联合体。

构建医疗与养老有机融合的业务协作机制。

建立二级以上医院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之间的转诊与合作制度。

开通养老机构与医疗机构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

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治疗期住院、康复期护理、稳定期生活照料以及临终关怀一体化的健康养老服务。

3、提高医疗机构养老服务能力。

支持鼓励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和中医医院开设老年病科(病区);与养老机构开展对口支援、合作共建;推动与老年病医院、老年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等之间的转诊与合作。

通过建设医疗养老联合体等多种方式,整合医疗、康复、养老和护理资源,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康复、护理床位占比,鼓励其根据服务需求增设老年养护、临终关怀病床。

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鼓励各级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务工作志愿者定期为老年人开展义诊。

全面落实老年医疗服务优待政策,为老年人特别是高龄、重病、失能及部分失能老年人提供挂号、就诊、转诊、取药、收费、住院、综合诊疗等就医便利服务,窗口明显位置“老年人优先”标志设置率达到100%。

充分发挥医院志愿者服务作用,为行动不便的老年人提供门诊导医、出院随访等服务。

4、支持养老机构开展医疗服务。

统筹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资源,大力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康复机构合作,鼓励有医疗需求和具备条件的养老机构设医疗机构。

合理布局养老机构与老年病医院、护理院、康复疗养机构,形成互联互通、功能互补、安全便捷的全市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网络。

支持养老机构设医务室、护理站、康复门诊部等,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对符合条件的设医疗机构可按规定纳入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围。

鼓励执业医师到养老机构设医疗机构开展多点执业,支持有相关专业特长的医师和专业人员在养老机构开展疾病预防、营养调理、中医养生等非诊疗行为的健康服务。

5、发展社区(居家)健康养老服务。

鼓励医疗机构将护理服务延伸至社区和家庭,提高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日常护理、慢性病管理、康复、健康教育和咨询、中医保健等服务能力;推行家庭医生制度,鼓励医生与家庭结对服务。

推进综合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日间照料、全托、半托等老年人照料服务。

完善养老机构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或其他医疗机构服务合作机制,为老年人提供社区和家庭服务的围和能力大幅提升。

到2020年,居家养老的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达到75%以上,老年人健康养老服务可及性显著提升。

6、支持社会力量兴办医养结合机构。

支持社会力量通过市场化运作方式,开办具有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资质、能力的医疗机构或养老机构。

支持社会力量通过特许经营、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模式,举办非营利性医养结合机构。

支持企业围绕老年人预防保健、医疗卫生、康复护理、生活照料、精神慰藉等需求,积极开发老年人用品用具和服务产品。

7、完善养老服务保险保障体系。

完善以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为主的老年人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个人或家庭成员自愿参加商业性养老保险,积极争取当地政府为特殊困难老人购买保险产品。

鼓励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村集体和爱心人士为老年人投保。

探索建立老年人意外伤害险和养老机构综合责任险制度,提高个人和养老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

到2020年,城镇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100%。

(三)医药产业坚持“依托优势、对接京津、集群发展、打造品牌”的原则,以创仿结合、特色突出、集约集聚、品牌塑造为主攻方向,构建以生物制药、现代中药、高端医疗器械为重点的医药产业集群。

1、推进中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

开展中药材规模种植和良种繁育、生态种植集成技术推广,以建设百万亩中药花海旅游扶贫示区为载体,以热河黄芩、金莲花、桔梗、柴胡、苦参、北苍术、枸杞等为主栽品种,建设中药材生态种植、良种繁育、科技研发和休闲养生四大基地,到2020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100万亩。

依托中国中医科学院,在滦平县建设集中药材仿野生种植、提纯复壮、种质资源圃、技术研发、良种繁育于一体的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方研发基地,使之成为全国具有影响力、权威性的中药材开放式服务平台和中药材国际交流中心。

大力发展中药材良种繁育,2016年良种繁育面积达到1万亩,到2020年达到5万亩,建成全国规模最大的良种繁育区。

2、着力提升企业竞争力。

实施现代化中药产业链条拓展工程、龙头企业带动工程、品牌战略工程。

推动颈复康、天原、希力等优势企业做大做强,充分发挥引领作用,扩大优势产品规模,以中药为重点,努力打造医药产业集群。

引导企业加大科技研发投入,支持企业建设研发中心、博士工作站,引进培育高级专业人才,通过与京津等国外专家教授、科研院所等加强合作开发新技术新产品。

推动企业信息化建设,扩大信息技术在生产制造、工艺改进、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

到2020年,规模以上医药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100亿元;培育1家年销售额超5亿元的医药企业,2家超亿元的医药企业。

3、引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

围绕预防、诊断、治疗、康复、家庭和个人保健市场的需求,以需求侧示应用拉动消费需求。

充分利用京津冀协同发展机会,加大针对性招商力度,大力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业。

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技术,构建医药产品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鼓励支持市数据文化创业园、县德鸣大数据产业园引进医疗装备和器械制造企业,着力发展医疗器械产品数字化、智能化的研究,积极开展可穿戴、便携式等移动医疗和辅助器具产品的研发。

促进研发成果转化升级、创新发展,注重发展线上云端和线下服务相结合。

4、大力发展医药商业和流通行业。

构建分工合理、体系完备、设备一流的现代医药物流和零售网络,打造具有实力、竞争力的医药物流产业。

打造一批医药健康物流产业基地。

推进医药物流园区建设,重点培育国际商贸物流、华北物流和丰宁现代物流等3个“园中园”,鼓励支持医药物流企业进园兴业,提高行业集约度。

鼓励医药零售业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经营,扩大和完善医点药店布局。

推动医药流通企业物联网系统建设,建立智慧物流体系,提升药品物流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标准化水平。

(四)健康旅游1、不断开拓健康旅游市场。

充分利用我市优良的水体、大气环境与多样的林、草生态系统,以及温泉御汤等旅游资源,利用区域环境优势,结合高新技术研发,围绕国际旅游城市建设,积极开发中医药养生旅游、温泉保健、康复疗养、避暑养生等健康旅游产品和服务。

以全域旅游为契机,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县、运动休闲基地、老年养生示基地等创建为抓手,促进旅游业与农、林、渔、中医药、体育、养生、养老等相关产业的融合发展,培育发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旅游。

2、依托中医文化等资源,发展养老医疗旅游。

结合健康服务业发展,充分利用中医文化、山水观光等旅游资源,积极开发具有地域特色的中医药健康旅游产品和线路;发展以提供中医药康复、养生、保健、休闲等为主要容的中医药健康旅游。

3、依托皇家、民俗等资源,优先发展文化旅游。

深度挖掘皇家文化、历史典故、诗歌文化等,培育文化创意休闲产业,加快推进大稿()国际艺术区的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打造一批文化旅游休闲综合体,做强“鼎盛王朝·康熙大典”文化演艺品牌。

做大做强文化创意、影视演艺、数字等文化旅游新业态。

4、依托休闲农业观光区建设,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旅游。

积极推动农业多元化发展,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以整合现有园区,发展建设新园区为重点,谋划建设环京津休闲农业度假区、成效休闲观光区、民耕民俗文化体验区、农业生态揽胜区四类休闲农业观光区,发展集农业生产、农业观光、休闲度假、参与体验于一体的休闲农业和科技农园。

到2020年,休闲农业企业达到100个,规模以上“农家乐”200家,创建休闲农业示区50个,休闲农业年接待游客超过1000万人次。

5、依托冬奥会举办契机,积极发展体育休闲旅游。

紧抓京冬奥会机遇,大力开发温泉、冰雪、狩猎等冬季高端旅游产品,带活带热冬季旅游,推动一季游向四季游、观光游向休闲游转变,建设“多支撑、复合型、国际化”休闲旅游目的地。

不断丰富体育旅游产品,加强登山、攀岩、悬崖速降、野外露营、野炊、定向运动、溪流、探险、水下长城潜水、自行车、雪地摩托、飞翔、马术等项目竞赛表演、健身休闲与旅游活动的融合发展,支持和引导有条件的体育运动场所面向游客开展体育旅游服务,建设冰雪、射击、电子竞技等体育运动基地,形成新的旅游消费热点,延展相关产业链条,加快产业互动合作。

(五)体育健身1、打造特色体育产业。

坚持“以冰为主、冰雪结合”的原则,制定全市冬季运动发展规划和活动方案,大力发展冰雪运动品牌赛事活动,完成省级冰上运动项目基地建设,争创国家级冰上运动训练基地。

探索省、市、企业联办避暑山庄冰球队模式,多措并举打造我市国际冰球运动品牌。

培育户外运动品牌赛事活动,持续举办好国际马拉松等系列马拉松赛,发展马拉松产业,拉动马拉松经济。

积极培育电子竞技产业发展,争创国家电子竞技赛事和产业基地,支持有关高校设立电子竞技培训基地(学院)、开办电子竞技专业。

扶持金山岭国际射击场项目,争创省级、国家级射击运动训练基地。

鼓励支持县区开发举办特色赛事,打造“一县一品”、“一区一品”、“一行一品”的群众体育品牌活动,提高城市马拉松、冰上马拉松、双桥冰雪嘉年华、双滦滑雪、围场雪地摩托、围场冰上龙舟、宽城门球、平泉木球等品牌活动的群众参与度和影响力。

2、加快培育多元市场主体。

大力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健身休闲、场馆服务、竞赛表演、体育培训、体育旅游、体育保健康复等行业。

积极打造体育贸易展示平台,支持举办体育用品、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博览会。

以冰雪、足球、电子竞技、马拉松、登山、轮滑、乒乓球等运动项目为重点,大力培育发展多层次、多形式的体育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全民健身运动、促进体育消费方面的重要作用。

积极培育体育、培训、策划、咨询、经纪、营销等一批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体育用品和体育服务型企业。

大力扶持社会资本组建体育赛事公司,主办和承办各类商业性和群众性赛事。

鼓励大型健身俱乐部跨区域连锁经营。

3、推动体育与健身、休闲、医疗融合发展。

转变体育产业、健康产业投入方式,将体育健身作为重要增长点。

充分发挥体育在疾病防御、慢性病防治、病后康复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积极推广“运动处方”,积极引导公众转变健康消费理念,使传统事后医疗投入转变为事前健身投入和事后医疗投入相结合。

加强对群众运动健身的科学指导,将医疗愈后恢复与康复训练、体能训练引入定点健身俱乐部。

鼓励更多人群参与科学健身,实现减少疾病发生与体育健身产业同步发展。

4、促进体育生活化、体育消费便利化。

鼓励体育场馆、健身会所、体育组织等面向社会提供便民服务。

建设综合性体育服务互动平台,鼓励体育赛事、体育用品、体育中介等行业联动,推动体育旅游、体育、体育会展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发挥中医药在运动康复等方面的特色作用,提倡开展健身咨询和调理等服务。

探索竞技赛事与群众性赛事同时举办、紧密结合的赛事模式。

加快围场猎苑小镇、木兰围场冰雪小镇、金山岭滑雪小镇、汤河滑雪场、清河谷漂流景区、怡达自驾车基地、县华夏体育冠军林等项目的建设,加强冰雪、射击等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力度,大力培育避暑山庄冰上运动系列赛事、国际马拉松赛等品牌赛事活动。

5、完善体育健身配套政策体系。

积极完善政策体系、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积极促进健康产业社会化、产业化发展,通过财政税收政策,促进群众体育与体育产业的快速发展。

不断加强社区体育的建设与管理,建立健全相关市场的中介机构与组织,完善产业的经营管理制度和各项法规,促进我市体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