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8694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4 大小:81.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4页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4页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4页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4页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4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docx

江苏扬州历年中考语文现代文之记叙文阅读14篇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汇编

江苏扬州记叙文阅读14篇(2003—2019)

瘸叔出行

曾立力

①瘸叔这儿至今仍保留着新年出行的习俗。

沿着村边转个圈,惊喜中捡回件颇具象征意义的物件,也有预先藏好的,讨个好彩头,求得一年的好兆头。

②本来瘸叔是不打算新年出行的,孤零零一个人,屋里穷得叮当响,哪有那么多讲究!

年前,石头来送年货,鼓励他说:

“瘸叔,新年只要你第一个出行,包你捡到宝贝。

若打空转身,我封个大红包赔你!

”石头说这话时紧盯着瘸叔,一双眼睛闪闪发亮。

灶台上那封满地红的万字鞭,正在烘着去潮气,就是那天他带过来的。

按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新年出行,鞭炮一定要炸响,万万不可炸哑。

③打开门,一股冷风扑面而来,瘸叔打了个寒颤。

他炸响鞭炮,不曾想到鞭炮炸了一小段就停住了,瘸叔心里就打起了退堂鼓,也没有心思再点燃鞭炮。

但是已经开了门,只好硬着头皮往前走。

④瘸叔走出屋场坪,见前方影影绰绰中有两具黑影立在路中间。

这么早谁会站在寒风中等他?

走近一端详:

两捆半大小子高的棍子柴,死沉。

估摸着是石头弄的,“柴”“财”谐音,愿他今年发财,过上好日子。

⑤瘸叔一直走背字。

小时得过小儿麻痹,一只脚长,一只脚短;近年养猪猪瘟,养鸡鸡死,养鱼,一场山洪掀个底朝天,倒霉透顶!

因此他一蹶不振,打不起精神。

经常叹气说:

“命里只有八角米,无论如何不满升。

咸鱼翻身?

想都别想!

反正现在政策好,干脆等着吃低保。

⑥石头是个大学生,读了一肚子的书。

这些年,村里人像中了邪似的往城里跑,他却从城里回到了村里。

看到瘸叔没起色,他总想帮一把。

他三番五次来劝瘸叔:

穷不能穷志气,输不能输信心。

可石头说破天,瘸叔也不为所动。

⑦这两捆哑巴柴棍,就是石头说的宝贝?

也太平常了吧,鬼才稀罕!

诓他来吹北风,就这宝贝?

黑暗中瘸叔鼻子眼里重重地哼了一声。

⑧新年出行,要的是一路顺风走到底,切忌打转走回头路。

风架着瘸叔继续前行。

再往前走是山塘,更是个大风口。

走在山塘的堤坝上,果然风更大,呜呜地叫。

路旁,风中干硬的树枝,毫无情面地死劲抽打他。

抽得他跌跌撞撞,一路歪斜,样子十分狼狈。

⑨突然,眼前一道白光,刺亮。

定睛一看,树枝下,一条大鱼,摇头摆尾,活蹦乱跳。

顿时瘸叔只觉得血往上涌,心咚咚咚地跳到嗓子眼上,他不顾一切地扑了上去,手忙脚乱中抱住这条大鱼就往家跑。

瘸叔一路狂奔,大声喊道:

“我抓到大鱼了!

年年有余!

年年有余!

10瘸叔高一脚低一脚地刚跑到屋场坪里,还没进屋,朦胧中就见石头匆匆追来。

老远就冲他道喜:

“恭喜瘸叔!

贺喜瘸叔!

鲤鱼跳龙门,好兆头啊!

好兆头!

”话音没落,就拉着瘸叔与鱼来了个新年自拍,还贴着瘸叔耳根意味深长地说:

“这鱼哟,市面上稀罕得很!

11彤云密布的天空终于绽开道缝,泻下一线亮光。

瘸叔这才看清楚是条金丝鲤,翕动的腮帮上还系有一截被扯断的细线......

12这时天已放亮,静谧的山村里,出行的鞭炮声渐次响起。

瘸叔又点燃了剩下的鞭炮,眼泪再也忍不住滑落了下来。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9年第4期,有删改)

18.通读全文,概括石头这-人物形象。

(3分)

石头是一个具有志存高远、__________、_________等优秀品质的________(指明人物身份)。

19.从全文看,第⑤段采用了哪种记叙顺序?

请结合上下文,分析这样写的作用。

(4分)

20.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⑧段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分)

 

21.谈谈你对小说中“出行”词含义的理解。

(4分)

 

【参考答案】

18、乐于助人、聪明机智(心地善良);大学生

19、插叙,交代了瘸叔瘸腿的原因和近年来瘸叔的不幸遭遇,解释了瘸叔悲观消极态度的原因,与前文石头鼓励瘸叔相呼应;塑造出了一个屡受生活打击而失去生活信心的人物形象,引起读者同情,为后文瘸叔出行有所收获的剧情埋下伏笔。

20.使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树枝随风摆动的动作拟成人物抽打的动作,使得此刻的情景更为具体形象;“毫无情面”“抽打”等词渲染了环境的恶劣,侧面体现出瘸叔心境的凄凉。

21.“出行”在文中有两层含义,表面是指“新年外出找个好彩头”的行为,是文章的主要叙事情节:

深层含义则是指瘸叔在外出过程中,因为他人的关怀和自己的行为找到了彩头,又燃起对生活的希望之火的这一过程:

两者相辅相成,互为表里,从内容到内涵上都機括了全文的精神主旨。

(2019江苏扬州)

父亲的背影

章中林

①和父亲没有相见已经一年有余了,我常常梦到父亲的那个背影……

②去年国庆放假回家,父亲说从镇上到家没有车,他开电瓶车来接我。

七十岁的老人了,能开电瓶车吗?

望着坐在前面开车的父亲,我看到的是他的背影:

他低着头看着前方,脊背突起,根根骨头清晰可辨,上面只裹着一张皮。

他扶着方向盘,弯着腰,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张犁辕。

这还是我那伟岸高大的父亲吗?

③父亲年轻的时候,在山里帮人炸石头。

我空闲的时候,喜欢到他那里玩耍。

那时,我经常看到他挥舞着大铁锤,把石头砸得金星乱飞。

这是怎样一个形象呢?

也许用个特写就能表现出来: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④前些日子,看到库尔贝的一幅油画《采石工》,我才恍然明白我的印象与现实有着不小的偏差。

因为那时生活拮据,父亲就和《采石工》中的主人公类似,戴着没有檐的草帽,穿着满是补丁的衣服,鞋子也是破的,连脚后跟都露出来了。

这能从父亲当年拍的一张黑白照看出来。

⑤这就是残酷的现实,但我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

棕色的脊背,绷紧的双臂,高举的铁锤。

整幅画面有着无穷的张力和撼人心魂的表现力,谁看了会不对他翘起大拇指呢?

但是,眼前的父亲却完全没有了那种气势,委顿矮小,说话都有些不能关风,还怎么和当年那个形象相比较呢?

不忍再想,不能再看。

⑥回到家,我感冒了。

身体软软的,提不起精神。

看到父亲挑着一担粪去浇地,我说我来。

父亲笑说,你是纸扎的,经不起风。

这时,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背影:

他伸着颈,哈着腰,两手抓着扁担,整个人弯成了一张弓。

望着他步履蹒跚,我的眼泪流了出来。

身为儿子,我却不能让年迈的父亲颐养天年。

⑦走的那天,临出门,父亲叫我等一等,摘些苦柚带着。

他说苦柚对我的高血压和高血脂有益,一树的苦柚基本上都被他捎到了我的手里。

望着树顶上的苦柚,他准备爬上树去摘。

这么大年纪的人了,危险!

我叫嚷着跑到父亲的跟前,想要夺下他的腰篮,但他断然回绝了:

别看你比我年轻,但是爬树,我灵活,你不行。

⑧倒吊在树上的父亲,就像一只塑料袋挂在树上,迎风飞舞着,似乎随时都会被风吹落。

这时我的泪又来了。

父亲哪里还有当年的宽阔背脊,人瘦得有些变形,只剩下一手可握的轮廓了。

一件夹克被风扬起来,就像被鼓起的风帆,整个人看上去就像一只蜕皮的蝉一样。

那手更是让人不忍直视——黢黑的烧火棍一样,没有一点光泽;皲裂的麻秆一样,没有一点肌肉。

这还是父亲吗?

眼泪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淹没了我的视线。

⑨一年多来的每一个日子里,我都思念着父亲,忘不了他的背影。

无论怎样,我一定要回去看看父亲,和他说一说今天我的工作、我的生活……

20.本文写了父亲哪几件事?

21.请从人物描写方法或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画线句子。

身形高大的父亲,脊背宽阔如门,两腿站立如柱,两臂肌肉暴起,挥舞起铁锤来,带着呼呼的风声。

22.第④段中写到油画《采石工》有何作用?

23.作者在第⑤段中说“还是喜欢父亲那个砸石头的背影”,文章开头和结尾又说“常常梦到”“忘不了”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这两者矛盾吗?

为什么?

 

【参考答案】

20.①国庆放假开电瓶车接我;②年轻时帮人炸石头;③父亲挑粪浇地;④父亲上树为我摘苦柚。

21.用几个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印象中父亲健硕强壮的形象,与现在枯瘦的形象做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辛劳与苍老。

22.通过与现实的比对,表明了父亲并没有那么强壮,写出了父亲当年的辛劳,和现在的苍老。

23.不矛盾。

“”我喜欢那个砸石头的背影,这个背影让“我”崇拜,让“我”依赖;但是“我”常常梦到一年多以前见到的父亲背影,那时的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他需要“我”的陪伴。

(2018江苏扬州)

后生可畏

刘斌立

(1)我第一次去鉴睿律师楼,就注意到了前台旁边多了一张不怎么和谐的小桌子。

一个大男孩模样的小伙子,睡眼惺忪地在那捧着厚厚的《刑法》,有一页没一页的翻着。

(2)我问律师楼的合伙人李信,他一脸嬉笑地回答:

“这孩子他爸是我们律师楼的大客户,也是老朋友了。

他想让他儿子考律师,非得要我们把这孩子安排在这打杂,一边让他看书备考。

其实我们啥事也没给他安排,让他自己在那天天待着呢。

(3)“哦,这孩子看着还挺老实的。

”我随口应和道。

(4)“老实!

您可别小瞧这小子,听他爸说,他一心要当摇滚乐手,跟着一个不靠谱的摇滚乐队干了两年的鼓手。

”老李边说边摇着头。

(5)后来我再去律师楼的时候,都会下意识地看看这个叫常远的“摇滚”男孩,他也是经常应景似得挺朋克,一会夹克上带钉,一会头发颜色又变了。

(6)那年律考后没几天,我去律师楼办事,发现常远那桌子没了,人也没了踪影。

问道老李,没想到老李苦笑着说:

“那小子跑了,据说和一个摇滚乐队跑到青海茫崖矿区那边,在矿区的一个小镇上的酒吧里演出呢。

他爹差点没气背过去,已经发誓不管他了。

(7)我又惊讶又好笑,随着老李附和道“现在的年轻人啊”。

(8)一年以后一天,我突然接到鉴睿律师楼李信律师的微信。

“还记得那个玩摇滚乐的男孩吗?

他又回来了!

这次主动来求我,要继续准备考律师,还在我这打杂看书。

我也是服了!

(9)“您就当浪子回头吧,兴许真考上了,您也是积德了。

”我回复了微信,也不忘调侃地加了几个坏笑的表情。

(10)之后,因为工作的关系,我离开了那座城市,也与律师楼和老李少了很多的交集。

(11)青海茫崖的矿难,突然成为了这个国家的头条新闻。

部分矿务局领导受贿私自外包矿坑,私人小矿主违规野蛮开采,导致了一次灭顶的矿难。

在矿难中死去的矿工遗孀,因为没有基本的合同和安全保险凭据,无法获得赔偿,更无人愿意替他们去争取权利。

(12)就当矿难的悲哀正在褪去的时候,媒体上一个很不起眼报道终于被我看到了。

一个名叫常远的律师,带领着自己的小团队义务承揽下了所有死难矿工的索赔事务。

这条很小的信息,却因为这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名字而让我震惊。

(13)我立刻致电李信律师的时候,他确认道“没错,就是他,我也很佩服这小子。

(14)“您觉得他接这个案子是为了出名吗?

”我问道。

(15)“还真不是。

你记得他曾经在青海一个矿区的酒吧演出过一段时间吧。

”老李继续说道。

“那地方就在茫崖。

听常远的爸说,常远在那生活的一段时间,很了解矿工们的生活状况。

他自己后来跑回来要继续考律师时就跟他爸说,以后要帮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

(16)我听老李说完这些,沉默了许久,最后,我发自内心地说了一句:

“后生可畏啊!

(17)电话那头老李肯定地重复道:

“后生可畏!

(选自《新华文摘》2016年第13期,有删改)

(1)文中写到常远的哪些经历?

请按顺序补充完整

  ﹣﹣﹣被迫备考律师﹣﹣﹣﹣﹣  ﹣﹣﹣﹣  ﹣﹣﹣﹣帮助穷人打官司

(2)读文中划线句子,完成题目

①简析第一段中划线句子的描写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②第十二段中划线句子为什么说“我”对常远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

(3)联系内容分析,常远的哪些品质让“我”和老李觉得“后生可畏”?

(4)小说主人公是常远,作者却以大部分内容写“我”和老李,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参考答案】

(1)想当摇滚乐手继续备考律师承揽死难矿工索赔

(2)①这个句子运用了神态与动作描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看书备考的常远心不在焉,为下文“我”和老李对年轻人的感慨作铺垫;

②因为在报上看到常远的名字与事迹之前,我对他的爱好及经历已有所了解,所以说“熟悉”;但我所知道的常远是一个不务正业,与父母反叛,不愿作律师的青年,现在他不仅当上了律师,还自愿免费为穷苦人打官司,让我惊讶,所以说“陌生”.

(3)①他个性鲜明,有主见.父亲让他当律师,而他却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当一名摇滚乐手.②他有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他到青海茫崖矿区演出,了解到矿工生活状况后,就决定回来考律师,为请不起律师的穷人打官司.③他不计名利,有奉献精神.矿难发生,他带领律师团队,义务为矿工打官司.

(4)①“我”和老李的对话构成小说的基本框架.先写我们“上辈人”对他的不满,再写对他的佩服,先抑后扬,波澜起伏,曲折有致.②通过“我”和老李的叙述侧面描写了常远这个有个性、敢于担当的人物形象,真实可信,给人以宽广的想象空间.③通过“我”和老李的态度变化,表现了要正确看待年轻人这一主题.

(2017江苏扬州)

孙子的麦收

王旭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了!

”孙子高兴地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

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地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了。

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

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

大老刘了,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

他想着。

“猜不到吧。

我割了二百六十棵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

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计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一点也不辛苦啊!

我把麦棵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来源:

学#科#网Z#X#X#K]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

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

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者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地笑了。

(选自2016年第7期《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18.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方框中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4分)

接到孙子电话时   ——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   ——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   ——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19.请说说文中画线句子的写作意图。

(4分)

答:

   

20.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5分)[来源:

学§科§网Z§X§X§K]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1)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1分)

  

(2)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2分)

脸红了:

 (2分)

21.《月迹》中的奶奶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她注重引导孩子自己去寻找月亮,发现美,把孩子的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界。

文中的“大老刘”也用这样的方式教育了“孙子”。

请你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他们这种教育方式的认识。

(80-100字,5分)

 

【参考答案】

18.(4分)欣喜;吃惊;沉重(伤心、郁闷);欣慰。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同义词或近义词也可。

19.(4分)写字出了麦收的辛苦;与下文孙子愉快的农家乐劳动形成对比;为下文写孙子体会到劳动的辛苦埋下伏笔。

【评分要点及说明】答出1点得1分,答出2点得2分,答出3点得4分。

20.

(1)(1分)神态描写。

【评分要点及说明】神态描写,得1分。

(2)(4分)呆住了,写出孙子的诧异,他体会到了劳动的辛苦,开始重新思考“粒粒皆辛苦”的含义。

【评分要点及说明】写出诧异,得1分,同义词,近义词也可;写出“劳动的辛苦”或“重新思考”,得1分,意思对即可。

脸红了,为自己教育子女方式不当,使得孩子把劳动当成娱乐而羞愧;为自己溺爱孩子而羞愧;为自己没有帮父亲收麦而羞愧。

【评分要点及说明】1点得1分,答出任意2点得2分。

21.(5分)示例一:

他们用引导的方式启发孩子,我很赞成。

这种方式鼓励孩子积极自主探索,获得知识,满足孩子的求知欲望。

如,我想了解手表结构,爸爸就让我拆开他手表,教我组装,让我认识手表的机械构造。

示例二:

大老刘不用说教,而用实践让孙子明白道理纠正偏差,我很赞成。

我父母也是这样。

我一直认为没有父母在身边,我会生活得更快乐,那次父母故意出差残余分子天,我的生活变得一团糟,我终于认识到我错了。

【评分要点及说明】观点正确2分,联系生活2分,表达清晰,言辞得当,1分。

字数不足或者超出,酌情扣分。

(2016江苏扬州)

木刻猴子

林文义

小时候,常常看见祖父在把玩一件小东西:

一整块黄杨木雕刻而成的猴子群像。

猴子有三只,做出三种截然不同的表情——一只双手掩着耳朵,一只双手遮着眼睛,另一只则显得十分心虚地捂住自己的嘴巴。

祖父似乎很钟爱它,常常独自坐在晚霞夕照的院子里,无限怜爱地抚摩着它。

有一次,我把木刻猴子放在膝头上,翻来翻去地看。

没什么意思嘛,就是一块木头,刻成三个猴子。

表情很逗人,可是没有发条,不像机械、铁皮做成的猴子,只要旋紧发条,它就叮叮咚咚地打鼓敲钹。

没什么好玩嘛!

我翘着小嘴巴,把木刻猴子还给祖父。

祖父把我抱起来,指着木刻猴子对我说:

“阿公跟你说,这三只猴,是你阿祖给阿公的。

这三只猴就是跟我们说,非礼勿听、非礼勿看、非礼勿说……唉,你还小,不会懂,就是常常听人讲的‘有耳无嘴’啦。

”那时,我六岁,祖父的话,我听不大懂,但“有耳无嘴”这句话,却印在了心里。

隔了一年,祖父死了。

沉默寡言的父亲把木刻猴子摆在神案上,不知道是纪念逝去的祖父,还是要提醒些什么。

念高中的时候,不知道为了什么事,我和母亲发生了争执,我的嘴快,说了一大堆气话。

母亲泪眼汪汪的,侧过头去,看着神案上那个木刻猴子,悲愤地说:

“看到你阿公留下来的木猴没?

你爸爸把它放在神桌上是要你们警惕,不要乱讲话,你阿公以前常常讲‘有耳无嘴’,你难道忘记了?

时间流水般逝去。

有一次,父亲静静地和我说话,我从来不曾看过像他那般谦和、诚恳的父亲。

他似乎内心有某些隐痛,却又尽力掩盖:

“这个时代,谨言慎行是很重要的,不要放言高论,不要妄加评断,平平安安过一世就可以了。

”说着,他从神案上把那三只木刻猴子拿下来,充满深意地说:

“你看看这三只猴,不听、不看、不说,这是有道理的,独善其身嘛……”父亲叹了口气。

他们那个黯然的年代,沉默成为他们一生的座右铭。

我说:

“像这三只木刻猴子,不听、不看、不说,这样一个人,他生命的意义是什么呢?

独善其身,这是多消极的借口!

父亲苦笑,淡淡地说:

“唉,以后你慢慢会晓得的。

又是几年过去了,在不断的历练中,我慢慢理解了父亲。

我竭力要保持一点点纯真的自我,但我发现,虽不甘愿,自己却也逐渐向世俗妥协,时时处在自我的撕裂中。

父亲离开以后,木刻猴子交到我的手里。

这个从曾祖父传给祖父,由祖父传给父亲,再由父亲交到我手上的木刻猴子,我是不是要再交给我的后代,是不是还要告诉他们“有耳无嘴”?

我觉得我不能这样,我要他们活得更坦然,更磊落,更像他们自己,不被扭曲,也不去扭曲别人。

点起一把火,我把这个木刻猴子烧成灰烬。

(选自2015年第6期《读者》,有改动)

18.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5分)

人物

对待“木刻猴子”的

行为

情感

观念

“祖父”

顺从传统

“父亲”

摆上神案

纠结

“我”

不满

19.第

段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

你从中读出了父亲怎样的矛盾心理?

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4分)

20.细读第

段,分析加点的“撕裂”一词的内涵和表达效果。

(3分)

21.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有耳无嘴”这一说法的认识。

(80—100字,5分)

100

 

【参考答案】

18.(5分)行为:

常常把玩(抚摩),烧成灰烬(付之一炬);情感:

钟爱(怜爱);观念:

屈从传统(向世俗妥协),否定传统(不顺从传统、抛弃传统、反抗传统)。

【评分要点及说明】每空1分,意对即可。

19.(4分)示例:

通过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了父亲既想以自己的经历提醒儿子谨言慎行,又不愿强行扭曲儿子的矛盾心理。

【评分要点及说明】“神态描写”“语言描写”,各1分;结合文意分析父亲矛盾心理的两个方面,各1分,意对即可。

20.(3分)内涵:

是向世俗妥协,还是保持纯真的自我?

表达效果:

强烈表现出“我”内心的痛苦,形象有力。

【评分要点及说明】“内涵”:

两个方面,各1分;表达效果:

体现“痛苦”,1分。

21.(5分)示例一:

“有耳无嘴”的弊端,在于国人对任何不合理现象保持沉默和妥协的习惯,使得人与人之间不能有开诚布公的交流。

大街上围观暴行、会议中不分是非地鼓掌通过都是实例。

它理应遭到抛弃。

示例二:

在特定的场合下,“有耳无嘴”也能体现一个人的修养。

日常交往中,家人朋友难免会说出一些不得当的话,无关原则,就可以一笑了之。

不必句句在意,事事耿耿于怀。

适时沉默,也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评分要点及说明】观点正确,能自圆其说,2分;联系生活,有理有据,2分;表达清晰,言辞得当,1分。

字数不足或者超出,酌情扣分。

(2015江苏扬州)

道行

马宝山

于先生是小镇上的名人。

于先生一辈子走村串乡唱皮影儿,小镇人一年也见不到他几回。

一旦于先生出现在小镇里,这天晚上于先生小屋前面的老槐树下就聚起一帮人,等着太阳落山了看于先生的皮影儿。

于先生是不收乡亲们一文戏钱的,权当是犒劳乡里乡亲。

于先生的驴皮影人全部是自己设计,自己雕刻。

无论是古代的人物,还是现代的人物,都做得有模有样。

那年,上面派来一个镇长,是个贪得无厌的泼皮,没做两年镇长就被小镇人撵走了。

泼皮走的当天,于先生就演了一场皮影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