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8651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推行绿色建筑 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docx

推行绿色建筑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1程力

  推行绿色建筑加快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

(1)程力

简介:

人类社会在远古的蒙昧时期寄居在自然的怀抱中,从依靠自然恩赐的穴或巢作为栖身之所,到依托自然的条件建造人类居所,人类均囿于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低下,而敬畏地忍受着自然规律的制约与生存命运的摆布。

从人类发展的历史过程中,我们很容易看到建筑的存在与建筑技术的每一步进步,都是人类在与大自然进行顽强的抗争,处处留有为改变不利于人类生活居住条件改善所做的不屈努力的痕迹。

无论是隔绝、封闭的人类居住之方式,还是通过原始的手段使居所有利于人类舒适生存而间接地利用自然,都是人类在向自然争取更好的生存权的表现。

在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诞生与进化的漫长历程,都是与他们所创造的原生的绿色建筑相伴随的。

关键字:

能源消耗建筑节能绿色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技术革命,特别是工业化时代的来临,人类似乎找到了抵御自然对人类居所摆布的方式、找到了有能力对抗自然规律不利于人类生存与生活的手段。

于是,人们开始建造与自然相抗衡并寻求独立于自然系统以外的栖息之所。

人们开始应用工业技术和工业产品去建造认为能够对抗大自然规律的建筑,以这种主观安全感满足人类依附栖息之所抵御对恐惧的心理寄托。

在这个工业高度发达的时代,出现了城市化的高楼林立、阡陌交通、爆发式的资源消费、高密度的污染及大规模的废弃物排放。

由工业化所推动的城市化对大自然造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高强度、持续性的扰动,使大自然正常的生态系统和功能结构遭受了巨大的冲击、割裂、阻断和破坏。

这种人为的人与自然的对抗,从不为人类重视的一点一滴的全球生态系统变异,到城市化进程加速中生态矛盾逐渐凸显出来,而且越来越严厉地威胁到人类自身安全与生存。

臭氧空洞、温室效应、酸雨、沙尘暴、物种灭绝、水源匮乏、SARS等等,这些我们当代人必须面对的危机与挑战,是我们人类点滴、局部行为跬步积累所导致的全球灾难与问题。

  在我国改革开放、经济与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对照欧美国家经历工业社会发展的城市建设痛苦经历与经验教训,中国的城市发展和城镇化进程,不能再重蹈覆辙。

在城市建设中一定要重新考虑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生态规律。

本着和谐共生、健康安全、永续发展的宗旨,提高我们把握命运的科学能力,约束人类无度的行为,控制对资源的低效益消耗、浪费和过量的攫取,拓展新技术,鼓励创新,尽可能使用可再生资源和能源,在城市建设中充分利用现代技术解决人类面临的危机。

遵循党中央提出的“要大力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全面推广节能技术,制定并强制执行节能、节材、节水标准,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搞好资源综合利用,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可持续发展道路,从每一栋建筑、每一个社区、每一个城市做起,让越来越多的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构成我国未来希望的发展前景。

  一、我国建筑四节两阶段目标及其意义

  1.我国城镇化与建筑四节的关系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发展正处在快速发展期,预计从现在到2030年,我国的城镇化速率平均每年将为1~1.3个百分点。

1980年前,我国的城镇化水平还很低,当城镇化率达到30%时,城镇化开始加速发展,速率明显提升。

从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诺塞姆曲线也可以看出,在初期阶段如1978年,我国城镇化率只有17.92%,年均城镇化速率仅为0.1~0.2个百分点。

当到了1995年,城镇化率达到30%后,发展速度开始明显加快。

目前,我国的城镇化率为40%左右。

从40%到75%或到80%之间,城镇化发展将一直保持较高的速度。

这也就意味着每年约有1200~1500万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现在开始一直到城镇化高峰将转移5亿人口。

这一世界史上最大的人口迁移过程,不仅是生产力不断提高的过程,也是人均资源能源消耗量成倍增长的过程。

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的承受能力无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

  城镇人口的大量增加随之也带来了能源需求的增加。

据统计,每个城镇人口平均耗能水平比农村人口高3~3.5倍。

这首先是因为就业方式的不同。

我国大多数农村的农民们从事的是“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家庭农业。

另一方面是因为城镇人口每年产生的生活废水和垃圾的数量大大高于农村。

在城市里,每个人年均产生的固体垃圾和500多立方米废水,这些固体垃圾与废水的处理也需要大量的能耗,但目前在农村有限的生活垃圾也被当作肥料或饲料了,耗能极低。

同时,农村人口进入城镇以后,还要从事第二、第三产业,需要增加就业岗位,产业的发展又使得耗能和其他资源的消耗大大增加。

与此同时,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土地制度安排,农民进城后住房和原籍居所占地“两头占有”的状况短时期内难以改变。

正因为城镇化的双重性,200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世界银行前副行长斯蒂格利茨曾宣称:

21世纪影响人类进程的两件大事,一是新技术革命;二是中国的城镇化。

其成败得失,不仅影响中国,而且遍及全球。

  2.建筑全过程的资源与能源消耗

  近年来,我国每年约新建20亿平方米建筑,现有的441亿平方米存量建筑,绝大部分属于高耗能建筑。

据欧洲建筑师协会测算,建筑在整个过程中的能耗占用了50%的全部能源。

如建筑用的水泥,从石灰石矿的开采,到石灰石烧制成水泥,水泥运输至生产厂家制成商品混凝土或成品建村,再应用于建筑施工,这一过程需要消耗大量的能源。

建筑建成之后,建筑的使用运行和建筑最后的废弃处理,都需要耗能。

除此之外,建筑消耗了50%的水资源,40%的原材料,并对80%的农地减少量负责。

同时,50%的空气污染、42%的温室气体效应、50%水污染、48%的固体废物和50%的氟氯化物均来自于建筑。

无论是能源、物质消耗,还是污染的产生,建筑都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3.我国建筑节能两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的目标:

从现在起到2010年,全面启动建筑节能和推广绿色建筑,平均节能率达到50%.也就意味着不是每个建筑的节能率都将达到50%%,而是因为绿色建筑的节能率可能更高些,同时还有相当一部分老建筑可能还来不及进行节能改造,所以是平均要达到50%的节能率。

沿海省份及大城市则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第二阶段的目标:

从2010年起到2020年,进一步提高建筑节能标准,平均节能率要达到65%,东部地区要达到更高的标准。

这意味着在今后15年内,一些建筑的节能率要达到75%标准。

这需要我们抓住机遇,在再次进行装修或重新进行改造时,建筑节能率就要达到65%或更高标准。

  如果能实现上述目标,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可减少3.35亿吨标准煤,这相当于2002年整个英国能耗的总量,这是个非常可观的数字,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也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对于建筑节能,我们有两种选择:

一是如果我们没有认真把握推动建筑节能的时机,有关建筑节能的政策和标准没有落实,最后的结果是建筑能耗持续上升,再加之城市化人口急剧的增加,至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接近11亿吨标准煤,这是一个巨大的数字。

二是如果我们能够实现二个阶段的目标,2020年,我国建筑能耗将降低到7.54亿吨标准煤,节约3.5亿吨煤。

这样,我们的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kousBuilding)的概念,充分利用太阳、风和雨水维护自身运作,处置建筑内部产生的各种废弃物。

1963年,V·奥戈亚(V·Olgyay)在其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

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一书中提出了环境气候学建筑(Environment/BioclimaticBuilding)的设计理念。

与此同时,日本建筑师黑川纪章、菊竹清训等人也创建了新陈代谢建筑和共生建筑的设计思路。

德国建筑师托马斯·赫尔佐格(T·Herzog)、鲍罗·索勒里(P.Soleri)和生态学家约翰·托德(J·Todd)等自上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初分别提出了生态建筑(EcologicalBuilding)的设计理念,并根据所采用技术的高低将其区分为城市和乡村类型的生态建筑。

英国哈德斯菲尔德大学建筑学教授布赖恩·爱德华兹(BrianEd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美国LEEDTM(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多国GBC(GreenBuildingChallenge)等,这些体系的架构和应用,成为其他各国建立新型绿色建筑评估体系的重要参考。

  1990年由英国的建筑研究中心(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BRE)提出的《建筑研究中心环境评估法》(BuildingResearchEstablishmentEnvironmentalAssessmentMethod,BREEAM)是世界上第一个绿色建筑综合评估系统,也是国际上第一套实际应用于市场和管理之中的绿色建筑评价办法。

其目的是为绿色建筑实践提供指导,以期减少建筑对全球和地区环境的负面影响。

BREEAM主要包含的评估条款覆盖了管理优化、能源节约、健康舒适、污染、运输、土地使用、位址的生态价值、材料、水资源消耗和使用效率九个方面,分别归类于“全球环境影响”、“当地环境影响”及“室内环境影响”三个环境表现类别。

  美国绿色建筑协会(USGBC)编写的《能源与环境设计先导》(LeadershipinEnergyandEnvironmentalDesign,LEEDTM)问世于1995年。

LEEDTM评级体系制订的目的是推广整体建筑一体设计流程,用可以识别的全国性“认证”来改变市场走向,促进绿色建筑性能的公平竞争和供求的增长。

评估内容包括场地规划、能源与大气、节水、材料与资源、室内空气质量和技术创新等6大方面。

  1998年10月,由加拿大自然资源部发起,美国、英国等14个西方主要工业国共同参与的绿色建筑国际会议—“绿色建筑挑战(GreenBuildingChallenge‘98),目标是发展一个能得到国际广泛认可的通用绿色建筑评估框架,以便能对现有的不同建筑环境性能评价方法进行比较。

我国在2002年参加了有关活动。

  国外发展绿色建筑的宝贵经验给我们许多有益的启示,归纳起来,一是都体现了“四节”和环境保障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并将其贯穿到建筑的规划设计、建造和运行管理的全寿命周期的各个环节中;二是通过建立权威的绿色建筑评估体系制度,规范管理和指导,强化市场导向;三是要适应国情,找准切入点和突破口,先易后难,分步推进,逐步扩大范围,持续地提高要求,最终实现全面推广绿色建筑的目标。

  一套清晰的绿色建筑评估系统,对“绿色建筑”概念的具体化,使绿色建筑脱离空中楼阁真正走入实践,以及对人们真正理解绿色建筑的内涵,都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

对绿色建筑进行评估,还可以在市场范围内为其提供一定规范和标准,可减少开发商与购房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以利于消费者识别虚假炒作的绿色建筑,鼓励与提倡优秀绿色建筑,形成“优绿优价”的价格确定机制,从而达到规范建筑市场的目的。

  三、绿色建筑与一般建筑的区别

  由多国的绿色建筑评价体系分析可知,一般建筑与绿色建筑的区别,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一般建筑在结构上趋向于封闭,在设计上力求与自然环境完全隔离,室内环境往往是不利于健康的;而绿色建筑的内部与外部采取有效连通的方式,会对气候变化自动进行自适应调节,就像鸟儿一样,它可以根据季节的变化更换羽毛。

同时也使室内环境品质(即空气质量,温度、湿度舒适感,自然光照明,隔噪音等等)大大提高。

这种由居住人健康而带来的另一种意义上的节能更具有深刻的人文意义。

建筑第一次有了自己的神经系统(智能系统),变化羽毛等于随气候变化而变换节能围护装置和性能。

日本日立公司在最近的北京科博会展出了集节能、环保、保安于一体的楼宇智能系统,仅5万元的投资就可通过一般的遥控将能耗降低30%.

共2页:

1

  第二,一般建筑随着建筑设计、生产和用材的标准化、大批量化,促使了大江南北建筑形式的一律化、单调化,造成了“千城一面”;而绿色建筑推行本地材料,尊重地方历史文化传统,有助于汲取先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智慧,造就凝固的音乐、石头的史诗,使得建筑随着气候、资源和地区文化的差异而重新呈现不同的风貌。

如黄土高原的窑洞是先人创造出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利用自然能源居住生活的建筑杰作,窑洞背靠黄土高坡,依山而凿形成宽敞空间,向南开窗,最大限度地吸收阳光,造就了冬暖夏凉的自然环境。

现在,当地建筑师们对部分窑洞重新进行了改造,更多地吸收阳光,改善了通风条件,充分发挥了窑洞本身的节能效果,可以称之为富有地方特色的绿色建筑。

无独有偶,最近德国《星期日世界报》报道了该国建筑师德·汉森借助印地安人的穴居和粘土房理念而设计的半埋式小丘住宅,不仅有良好的舒适性,而且能效非常高,全年供暖费用仅为150欧元。

  第三,一般建筑是一种商品,建筑的形式往往不顾环境资源的限制,片面追求或盲目迎合市场即期消费的住宅和办公楼,这往往是与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背道而驰的;而绿色建筑则被看作一种全面资源节约型的建筑,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可再生的能源、土地、水和材料的消耗,产生最小的直接环境负荷(即温室气体排放、空气污染、污水、固体废物及对周边的影响)。

建筑及其城市发展都将以最小的生态和资源为代价,在广泛的领域获得最大利益。

  第四,一般建筑追求“新、奇、特”,追求自我标志效应,难免造成欧陆风或××风盛行;而绿色建筑的建筑形式是从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中获得灵感。

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建筑学中有了新的美学哲学:

美存在于以最小的资源获得最大限度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这使得生态美的展示充满生命力和创造性。

人类对建筑美的感知将建立在生态影响的基础上,重返2000多年前古罗马杰出建筑师维特鲁威提出的“紧固、适用、愉悦”的六字真经上,而不是建立在精美艺术细节、夸张的形式主义上。

  第五,一般建筑尽管采取节能设计,但综合能耗仍居高不下。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在现代社会中,建筑业往往或正在成为最大的耗能和污染行业;而绿色建筑因广泛利用可再生能源而极大地减少了能耗,甚至自身产生和利用可再生能源,有可能达到“零能耗”(广泛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沼气等可再生能源)和“零排放”的建筑。

我们如果要在发电效率方面提高5%,汽车节能方面提高10%,在技术上是极为困难的,而建筑节能轻易可达50-60%或者更高。

建筑节能有着巨大的空间。

  第六,一般的建筑仅在建造过程或者是使用过程中对环境负责,是狭义的人地和谐。

而绿色建筑是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为人类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最终实现与自然共生。

绿色建筑不仅讲究建材的绿色环保和本地化,以减少长途运输所引起的能耗和污染,而且它还在建筑整个生命周期包括建材生产到建筑物的设计、施工、使用、管理及拆除回用等全过程使用最少能源及制造最少的废弃,以循环经济的思路,实现从被动地减少对自然的干扰转到主动创造环境丰富性,减少对资源需求上来;从狭义的“以人为本”转移到对子孙后代和全人类的以人为本。

这是真正的绿色建筑革命和科学发展观的含义。

  四、我国绿色建筑的现状与问题

  伴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在国际社会的认同,绿色建筑理念在我国也逐渐受到了重视。

1996年,我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正式将“绿色建筑体系研究”列为“九五”计划重点资助课题。

1999年在北京召开的国际建筑师协会第二十届世界建筑师大会发布的《北京宪章》,明确要求将可持续发展作为建筑师和工程师在新世纪中的工作准则。

我国众多政府部门和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随即启动了绿色建筑技术研究,在一些办公建筑、高等院校图书馆、城市住宅小区、农村住宅进行了绿色建筑实践,还进行了与此相关的“生态建筑”、“健康住宅”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性探索。

2002年底,在科技部、北京市科委和北京奥组委支持下,由清华大学牵头并联合有关单位,对绿色奥运建筑标准和评估体系进行了研究,针对我国具体情况,系统地提出了绿色建筑所涉及的内容和重点,建立了科学的绿色奥运建筑评估体系,形成了绿色建筑定量化评价指标体系,提出了全过程控制的观点和与之相应的评估方法和实施指南。

2004年,我部和科技部开始组织实施国家“十五”科技攻关计划项目“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究”,重点研究我国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和技术导则,开发符合绿色建筑标准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并力求通过系统的技术集成和工程示范,形成我国绿色建筑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基地和自主创新体系。

2004年下半年,我部正式设立了“全国绿色建筑创新奖”。

该奖的设立证明了我国进入了推广绿色建筑工作阶段。

但是,此项工作才刚刚起步,还存在许多问题,对绿色建筑的发展仍然存在许多制约因素。

主要是:

  1、缺乏绿色建筑的意识和知识

  不少地方尚未将建筑节能与发展绿色建筑工作放到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保证国家能源安全、实施可持续发展、推进城镇化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由于从政府部门到开发商、投资商和大多数设计、施工、监理、物业管理人员以至广大人民群众均缺乏绿色建筑的基本知识和意识,因而难以保证绿色建筑在建设过程中各个环节的渗透力和质量。

  2、缺乏强有力的激励政策和法律法规

  长期以来,国家对能源的管理偏重工业和交通节能,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的发展缺乏有效的激励政策引导和扶植。

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能源、土地、水资源、材料的节约,也没有可操作的奖惩方法来规范和制约各方利益主体必须积极参与;我部颁发的《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作为一个部门规章,力度远远不够,致使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推广工作长期落后,成为我国全面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一个薄弱的环节。

  3、缺乏有效的新技术推广交流平台

  在西方发达国家,绿色建筑已经有几十年的成功发展史。

有的国家甚至已经取得经济发展和能耗持续下降的突出成就。

及时、系统、广泛地引进它们的成功经验和技术,对引导我国刚起步的绿色建筑的发展尤为重要。

这对于我们少走弯路,加快绿色建筑的新技术、新产品和管理经验的推广是不可替代的。

但在今年初我部会同其他部委成功举办首届绿色建筑国际研讨会和新技术展示会之前,一直缺乏吸收、推广国外绿色建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设计理念的平台。

  4、缺乏系统的标准规范体系

  虽然我部已先后颁布实施针对三个气候区的节能50%%的设计标准,初步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民用建筑节能标准体系,但工业建筑的节能标准尚未出台,公共建筑的节能标准也才刚刚颁布。

而关于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的综合性的标准体系,更是还没有建立。

  5、缺乏严密的行政监管体系

  不少地方对建筑节能和绿色建筑工作相关的行政管理职能尚未予以高度的重视,尚未将其列入政府承担公共管理职能的组成部分。

各级政府在“三定”方案中均没有相关的职能和编制,管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放任自流,导致政府管理部门缺位,该管的没管住。

十多年的工作实践表明,必须把节能与绿色建筑工作列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利用法律、行政、经济等多种手段进行强有力的引导和干预。

  6、缺乏合理的城市能源结构

  目前我国还是以煤为主要燃料,城市能源结构不合理,天然气等优质能源和太阳能、地热、风能等清洁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利用率还很低。

目前我国每年城乡新建房屋建筑中85%以上为高能耗建筑,既有建筑中95%以上是高能耗建筑。

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是发达国家的二至三倍,对社会造成了沉重的能源负担和严重的环境污染,这已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突出问题。

同时建设中还存在土地资源利用率低、水污染严重、建筑耗材高等问题。

  五、推广绿色建筑的基本思路和近期工作任务

  我国绿色建筑起步晚,基础差,理论研究不足,工程实践少。

发达国家是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期之后的后工业化时期才开始绿色建筑进程,而有幸的是我国却是在城镇化高速发展的起步阶段开始推广绿色建筑。

在未来20年内,我国还需建造400亿平方米的新建筑,其建筑量相当于数千年文明史积累的总建筑量。

而且,建筑尤其是住宅属于长期的消费品,不可能进行频繁地更新。

对已建建筑延长使用寿命或装修期限,就意味着能源和资源的大量节约。

所以,如果我国能及时普及推广绿色建筑,就可以避免发达国家对节能建筑进行二次改造的弯路。

根据我国城镇化的特点,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必须加强政府导向和管理,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推广绿色建筑工作目标、工作思路和措施,部署工作任务,加大力度推广绿色建筑工作。

  1、推广绿色建筑的工作思路

  一是全方位推进,包括在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攻关等方面开展工作。

  二是全过程监管,包括在立项、规划、设计、审图、施工、监理、检测、竣工验收、核准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加强监管。

  三是全领域展开,在资源能源消耗的各个领域制定并强制执行包括节能、节地、节水、节材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标准规范。

  四是全行业联动,绿色建材、绿色能源技术、绿色家电产业、绿色照明以及绿色建筑的设计、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示范推广等等涉及许多行业,都必须在市场机制和国家政策的双重引导下联合动作,共同推进。

  五是全社会参与,从政府部门到建筑设计、施工和监理单位、房地产开发和物业管理企业、各类社会组织和企业直至广大人民群众都要积极参与,尽快形成浓厚的社会氛围。

  2、在推广中采取的主要对策

  一是全面启动北方的供热体制改革,新推行集中供热的地区与城市,应该全面采用新体制。

国外的实践证明,光是供热体制的改革,就可以使得这些地区的建筑节能达到30%左右,并能够推动既有建筑的绿色化改造。

这就需要我们打破几十年来一直把供热看成是一种福利的老观念,尽快启动此项改革。

  二是针对我国耕地保护的严峻形势,应率先在沿海地区推行紧凑型的城镇、小区和建筑规划设计模式,追求建筑“四节”和私密性、环境生态共存的绿色设计原则。

  三是要制定新的内容更加宽泛的四节标准与技术规范。

建筑四节标准和技术规范应较为宽泛和简练,就是允许各地根据本地的原材料、风俗习惯和居住条件,引导多种形式、多种途径的创新,广泛地应用新技术来进行创新。

新的节能标准应该是能包容日新月异的新技术和新材料,只要达到“四节”和生态环保目标,都应该予以鼓励。

  四是执行建筑节能、节地、节水、节材的国家标准应该是实际工作的最低要求,鼓励地方政府和企业以更高的要求执行“四节”标准。

各级财政投资和补贴的公共建筑,应率先达到严格的节能标准和绿色建筑规范。

鼓励地方制定和执行更高的“四节”标准和法规。

  五是建筑节能标准要从单纯的节能设计、施工、运行尽快扩展到建筑的节地、节水、节材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和废水、垃圾处理以及提高室内环境质量诸方面。

建筑四节应扩展到建筑的全过程。

  六是对高级公寓和标志性的公共建筑应执行更高的四节标准。

如英国伦敦市政大楼就运用了很多新的技术,使节能率达到70%以上,节水率达40%,而且有非常好的室内空气环境条件。

人们在绿色建筑里工作,得病率可以减少10-15%,工作效率也大大提高。

这也是另一种方式的节能。

统计资料显示,单位公共建筑的耗能量和耗水量分别是民用建筑的5-10倍和2-4倍。

建筑“四节”改造,必须先从公共建筑开始进行,继而推进既有住宅建筑的改造。

另外,这些公共建筑的榜样作用昭示:

凡是要求老百姓做到的事情,政府自己必须首先做到。

  七是建立适应中国国情的绿色建筑的分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奖励办法。

  八是启动绿色建筑的运动的杠杆——强化对地方政府的激励。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气候条件和发展程度差异巨大,推行绿色建筑必须充分依靠地方政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有效地进行分类指导。

此外,地方绿色建筑的设计创新,必须建立在全面继承和发扬富有地方文化特征的传统建筑结构之上,必须从乡土建筑中汲取先人们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知识积淀。

地方政府和地方的建筑师非常了解各地风土人情的实际特质和差异化,必须充分调动地方政府积极性,才能最终落实科学发展观,创造和谐社会。

从另一方面看,绿色建筑包括建筑节能的推进计划,必须与各地的资源约束程度相匹配。

如从上海的实际情况看,1993年夏季最高用电负荷是530万千瓦时,而到了2004年,只有短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