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637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7 大小:94.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7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7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7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7页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8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动物传染病学复习重点大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绪论

动物传染病:

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具有一定潜伏期的临诊表现,并具有传染和流行性的一类危害严重的动物疾病。

动物传染病学是研究动物传染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和终止条件,以及预防和消灭这些传染病方法的科学。

第二节动物传染病的传染过程和流行过程

一、概念

传染:

病原体侵入动物机体,在一定部位定居,生长、繁殖,引起机体产生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

构成感染需具备三个因素,病原体,动物机体及它们所处的环境。

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病原体从动物体外侵入机体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如果病原体是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当受不良因素影响致使机体抵抗力减弱时,可引起病原微生物的活化,增强毒力,大量繁殖最后引起机体发病,这就是内源性感染。

2.单纯感染,混合感染的继发感染:

由一种病原微生物所引起的感染,称为单纯感染或单一感染,由两种以上病原微生物同时参与的感染称为混合感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微生物后在机体抵抗力减弱的情况下,又由新侵入的或原来存在于体内的另一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感染,称之为继发感染。

3.显性感染和隐性感染,顿挫型和一过型感染

表现出该病所特有的明显的临床症状的感染过程,称为显性感染,在感染后不呈现任何临诊症状而且呈隐蔽经过的称为隐性感染,其病原微生物在某一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一定的病理变化,但外表看不到症状,也称为亚临床感染。

开始症状较轻,特征症状未出现即行恢复为一过型感染,开始症状较重,特征症状尚未出现即迅速恢复称顿挫型感染,

4.局部感染和全身感染:

病原体局限在某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病变的称局部感染,病原微生物冲破了机体的各种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则发生严重的全身感染。

表现形式有菌血症、病毒血症、毒血症、败血症、脓毒症和脓毒败血症。

5.典型感染和非典型感染:

在感染过程中表现出该病的特征性临疹症状者称为典型感染,非典型感染则较轻或较重。

6.良性感染和恶性感染:

指不引起病毒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为良性感染,反之,引起大批死亡的临床类型称恶性型。

7.最急性、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型感染。

最急性型:

病程短促,几小时至一天,往往未见任何明显症状就突然死亡,见于流行初期。

急性型:

病毒短,一般为几天至2-3周,往往有典型症状出现亚急性型,subacute,病程长,临床症状不如急性明显。

慢性型:

病程较缓慢,常在1个月以上,临床症状不明显。

8.病毒的持续性感染和慢病毒感染

持续感染:

指病毒感染长期持续,长期或终生带毒,而且经常地或反复不断地向外界排出病毒,但常缺乏临床症状,或其症状与免疫病理反应有关的感染形成。

慢感染:

是指潜伏期长,发病是进行性,且最后均取死亡转归的病毒感染形式,慢感染多见于慢病毒感染。

二、传染病的基本特征

1.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与机体相互作用所引起的

2.传染病具有传染性

3.传染病有流行性,季节性、地方性、周期性

4.传染病具有免疫性:

动物体感染病原体后,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能产生针对病原体及其产物(如毒素)的特异性保护性免疫。

5.传染病具有特征性的临床表现

三、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流行过程仅受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的影响。

1.传染源:

传染源或称传染来源是指体内有病原体生存、繁殖并能排出病原体的动物和人。

其包括患病动物(最主要的传染源)、病原携带者(潜伏期病原携带者,病后病原携带者和健康病原携带者)。

2.传播途径:

是指病原体由传染源排出后,侵入到另一易感机体所行经的途径。

3.易感染群:

是指对某种传染病缺乏免疫容易受感染的动物群,对某种传染病具有感染性的动物称为该病的易感动物

第三节传染病的防疫措施

防疫的基本内容

1.养:

饲养动物的场所或场址要选择利于防疫的地点,养殖场和动物舍各区要建立隔离带,要贯彻自繁自养的原则,减少疫病的传播,加强饲养管理,增强动物机体的抗病能力。

2.预防:

包括免疫预防和药物预防

免疫预防:

是激发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力,使易感动物转变为不易感动物。

在传染病常发地区或在受到传染病威胁地区,为了防患于未然,平时有计划地给健康畜群进行免疫接种,称为预防接种。

在发生传染病时,为了迅速控制和扑灭疫病的流行,而对疫区和受威胁区尚未发病的动物进行应急性免疫接种,称为紧急接种。

免疫程序是根据传染病的流行季节和动物群的免疫状态,结合当地具体情况而制定的预防接种计划。

具体依据包括:

⑴当地的疫情;⑵疾病的性质;⑶动物的用途;⑷母源抗体的高低;⑸疫苗的性质;⑹其他如动物品种饲养方式,经济条件。

3.检疫:

检疫就是应用各种诊断方法,对动物及其产品以及运载工具进行疫病检查,并采取相应的措施,防止疫病的发生和传播。

4.隔离:

其目的就是控制传染源,防止传染。

5.封锁:

当爆发某些重要传染病时,除严格隔离措施以外还应采取划区封锁的措施,防止疫病向安全区散播和健康畜误入疫区而被传染。

封锁时应掌握“早、快、严、小”的原则(早发现、快扑杀、严封锁,小范围内扑灭)。

6.治疗:

治疗原则是早期治疗和预防相结合;未病先防,已病早治;病原治疗和对症治疗相结合,做到标本兼治;中西医疗法相结合。

7.消毒、灭鼠、杀虫:

消毒的目的是消灭传染源散播在外界环境中的病原体,切断传播途径,阻止疾病的蔓延

8.处理:

对病畜、病料、污染场所,用具,环境,处理,深埋,焚烧、灭菌等无害化处理。

第二章人畜共患传染病

一、共患传染病的概念

1.定义:

人畜共患病是指在脊椎动物和人类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

2.分类:

按病原体的种类分类:

⑴由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日本乙型脑炎、狂犬病、口蹄疫、流行性出血热、传染性海绵状脑病等。

⑵细菌引起的人兽共患病:

炭疽、布鲁氏菌病、猪丹毒、沙门氏菌病、结核病。

鼠疫、钩端螺旋体、鼻疽、巴氏杆菌病、破伤风、钩端螺旋体病等

⑶由寄生虫引起的人畜共患病:

弓形虫病、旋毛虫病、绦虫病、日本血吸虫病等。

按储存宿主性质分类:

兽源性共患病、人源性共患病、互源性共患病、真性共患病

二、乙型脑炎(JE)

(一)概述

本病是由日本脑炎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人畜共患传染病。

在家畜中马发病表现脑炎症状,猪表现为流产、死胎及睾丸炎。

其他家禽多为隐性感染,该病又称流行性乙型脑炎,该病传播通过吸血昆虫(蚊虫)传播,有明显季节性。

(二)病原

1、日本脑炎病毒,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

同科有猪瘟病毒属。

2、病毒粒子呈球形,直径为40nm有囊膜表面有纤突。

3、病毒具有血凝性,能凝集鸡、鸭、鹅及绵羊红C。

4、病毒宜于鸡胚卵黄囊增殖,并产生病变和形成空斑。

5、病毒抵抗力不强,对化学药品敏感。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带毒动物并处于病毒血症阶段。

2、传播途径,吸血昆虫,叮咬传播,病毒能在蚊体内繁殖和越冬,蚊。

3、易感动物,马最易感,其次是人,再次为其他,牛,羊,鼠,尤其是乳鼠最易感。

4、流行特点:

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夏秋季节多发。

(四)症状

猪:

妊娠母猪主要症状是流产或早产,产死胎或木乃伊,同时伴有全身症状,流产后症状很快减轻。

猪是本病增殖宿主,是主要传染源。

公猪:

表现为睾丸肿胀,多呈一侧性或两侧同时肿胀,但一般肿胀程度不等。

一般症状:

体温升高,40-41℃稽留热,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停止,个别后肢麻痹,关节肿胀跛行。

(五)病变:

非化脓性脑炎,充血、水肿、睾丸、肿大、实质充血、出血、坏死。

(六)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可作出诊断,本病具有明显季节性,常发生流产、死胎、木乃伊胎、公猪睾丸单侧肿胀,确诊进行分离鉴定。

(七)防制

1.对症治疗脱水疗法(甘露醇30%,山梨醇20%G10%)镇静疗法(氯丙嗪)退热镇痛疗法(安乃近,氨基比林)

2.防蚊灭蚊

3.免疫接种在疫区或疫场进行乙脑弱毒疫苗免疫每年于流行期前一个月,4-5月份,种猪注射1次,即可产生免疫保护

三、狂犬病(Rabies)

(一)、概述:

是由狂犬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的传染病,主要侵害中枢神经系统,其临床特征是狂暴不安的意识紊乱,最后发生麻痹而死亡,在人常见恐水表现,又称恐水症。

(二)、病原

1.狂犬病病毒属于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

2.病毒形态似子弹状,具有典型的子弹状结构,由囊膜和核芯两部分组成。

3.病毒基因组为不分节段单股负链RNA,

4.能诱生中和抗体和促生细胞毒TC,并具有血凝特性,能凝集鹅和1日龄雏鸡的红细胞。

5.不同血清型之间的抗原性不同,其交叉保护力不同,I型与III型之间完全无保护性。

6.培养特性:

为嗜神经性病毒,几乎在一切哺乳动物神经组织中增殖,也可在禽类胚胎增殖,也可在组织C中增殖

7.病毒不耐湿热,对酸、福尔马林等消毒药敏感。

(三)、流行病学

1.宿主和传染源:

几乎所有的温血动物均易感,主要易感是犬科动物、犬、猫、狐狸以及翼手类(蝙蝠)和某些啮齿动物.

2.传播途径:

患病动物唾液带毒,通过咬伤和皮肤粘膜接触而感染。

3.流行特征:

多由疯犬咬伤引起,流行的锁链性特别明显,一个接一个的散发形式出现,伤口越靠近,头部或伤口越深,其发病率越高。

夏季与秋季多发生。

外观正常的犬猫咬伤、抓伤,与猫同眠。

人还可以经气溶胶而经呼吸道感染。

(四)、症状及诊断:

一般分为两种类型即狂暴型和麻痹型。

狂暴型有前驱期,兴奋期和麻痹期。

前驱期:

表现为兴奋,举动反常,不听使唤,食欲反常,异嗜,咬伤处发痒,吞咽困难,后驱发软。

兴奋期:

具有攻击性,阵发性狂暴,恐水、狂叫、意识障碍,性欲充进等。

麻痹期:

颌下垂,张口流涎,舌垂口外,后驱四肢麻痹,卧地不起,呼吸麻痹死亡。

诊断:

主要根据临床表现而进行诊断。

死后脑组织病理学检查,非化脓性脑炎,在海马角、大小脑、延脑内有嗜酸性包涵体(内基氏小体),也有一些血清学方法,SN、补反、交叉保护、HI等及免疫荧光和ELISA。

(五)、防疫措施

(1)控制和消灭传染源,包括对家犬免疫接种和消灭野犬。

(2)咬伤后防止发病的措施;①妥善处理伤口,大量肥皂水冲洗或0.1%新洁尔灭或清水,再用碘酒或酒精处理,并用狂犬疫苗进行紧急接种。

(3)免疫接种:

狂犬病弱毒细胞苗,Flury株,ERA株,北京株。

(4)人的预防免疫,即0,3,7,14,30天。

四、疯牛病BSE

(一)、概述:

俗称疯牛病,其主要特征是行为反常,运动失调,轻瘫,体重减轻,脑灰质海绵状水肿和神经原空泡形成。

潜伏期平均4-5年。

临床表现:

1.行为异常,惊恐,烦燥不安,牛变得好斗,神经质,98%病牛发生。

2.姿势和运动异常,四肢过度伸展,后肢运动失调,震颤,跌倒,麻痹,93%发生。

3.感觉异常,对外界声音和触摸过敏,

病理组织学检查见脑干灰质区,有两侧对称性的变性变化,神经纤维网呈海绵样变,大体病变不明显。

(二)、诊断:

该病原不能产生免疫反应,且BSE生化,血法学数值异常明显,剖检病变不典型;重要依靠临床表现和病死牛脑组织检查。

其通过被污染饲料经口传染,特别在饲料中添加,牛或羊的肉骨等副产品给蛋白质来源引起

(三)预防控制:

1、限制活动的贸易,禁止从有牛海绵状脑病或痒病国家和地区进口牛、羊;

2、限制肉骨粉贸易,禁止用动物蛋白饲喂,反刍动物,禁止在人动物饲料中添加牛的内脏器官和组织;

3、肉骨粉消毒;

4、限制肉骨粉使用。

五、流感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点是发热、咳嗽、全身衰弱无力,有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炎症。

病程短,病愈后有一定的型特异性免疫力。

本病传染性大,传播迅速,呈流行性甚至大流行发生。

(二)、病原体:

1.流行性感冒病毒,属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

由8个节段组成。

2.病毒是球形,含单股RNA,核衣壳呈螺旋对称,外有囊膜,囊膜上有呈辐射状密集排列的两种穗状突起物,一种为血凝素,是病毒吸附于易感的胞表面受全的工具;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纯作用粘膜蛋白而释放出乙酰神经氨酸,是病毒繁殖完成后,脱离病毒表面的工具。

3.流感病毒具有内部抗原(S)和表面抗原(V),内部抗原是一种可溶性抗原,为核蛋白,很稳定,具有型特异性,利用中和试验,补反和琼扩可将流感病毒分为甲、乙、丙三型(A、B、C)三型。

表面抗原分为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容易变异,是株特异性抗原,根据其特异性可将A型流感病毒分为许多亚型,HA有16种,NA有10种。

4.血凝素能凝集马、驴、猪、羊、鸡、鸽、豚鼠和人红C。

神经氨酸酶作用于粘液蛋白而释放出乙酰神经氨酸,是血凝抑制抗体能阻止病毒的血凝作用,中和病毒的传染性。

神经氨酸酶抗体能干扰的胞内病毒的释放,抑制流感病毒复制。

新城疫只能凝集鸡、豚鼠小鼠红C。

5.流感病毒能在鸡胚内生长繁殖,经羊膜腔和尿囊腔接种10-12日龄的鸡胚,第一代即可达到较多的血凝滴度是分离流感病毒常用的方法。

其也能在鸡胚细胞,猴肾细胞,犊牛肾细胞,仓鼠肺传代细胞,人肾细胞,马、犬、猪肾细胞生长

6.实验动物中,雪貂对流感病毒最敏感,鼻腔接种可引起发热和上呼吸道卡他症状,鼻腔接种小鼠和仓鼠,病毒可在肺内繁殖。

7.自然条件下B和C型(丙)只感染人,比较稳定,很少发生变异,A型流感病毒不稳定,容易发生变异或重组,因而可分为许多亚型,有四个亚型在人间引起流行(Ao、A1、A2、A3)其他亚型是猪、马多种禽类。

8.流感病毒对外界因素的抵抗力较好,加热56℃数分钟即丧失感染力,对紫外、甲醛、乙醚敏感但对低温抵抗力较强,有传染性分泌物5℃放2天,仍可分泌病毒,-20℃可保存数月。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

主要是病人、病禽畜,康复动物和隐性感染者。

病毒在呼吸道粘膜上皮内增殖,其传播方式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

本病在不同动物之间可互相传播,流感病毒宿主转移是可能的,这种转移是从人→家畜家禽→野禽,也可野禽→家禽家畜→人。

流行特征是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发生,传播迅速流行猛烈,发病率很高,多发生于秋末至春初季节。

(四)禽流感(Avianinfluenza)

1、概述:

又名真性鸡瘟、欧洲鸡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

其主要侵害呼吸道和生殖系统呈现全身性,出血性败血症。

A型流感病毒基因组由5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

每个片段所组成,容易发生基因的交换和重组,这是病毒易发生变异的基础,抗原变异主要通过漂移和转变。

2、流行病学:

家禽较较敏感,以鸡火鸡最敏感,可大批死亡,其主要通过感染禽与易感禽接触而传播,发病率和病死率很高。

4、临床症状:

潜伏期3-5天,常突然暴发,流行初期不见症状,而突然大批死亡,随后病例表现体温升高,43.3-44.4℃,精神沉郁,呼吸困难和呼吸症状,咳嗽、喷嚏,罗音,流泪,头部浮肿,肉冠、肉垂出血,边缘发绀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有的颈部向后扭转的神经症状,强毒感染病鸡呈急性死亡,弱毒感染主要表现呼吸道症状,易与传喉传鼻和EDS76混淆或非典型ND。

5、病理变化:

口腔、腺胃、肌胃角质膜下层和十二指肠出血,胸骨内面,胸部肌肉,腹部脂肪心脏均有散在出血点,肝、脾、肾、肺常见灰黄色小坏灶,腹膜心包充血和积肥液,或有纤维素渗出物,巢卵输卵管充血出血,易于破裂。

6、诊断:

禽流感诊断首先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作病毒的分离和鉴定。

病毒分离是将病料接种于9-10日龄鸡胚尿囊腔内连续传2代,病毒鉴定首先用鸡新城疫阳性血清作血凝抑制试验,排除鸡胚尿囊液中含有鸡新城疫病毒,再用A型流感病毒阳性血清做琼脂扩散试验定型。

病毒的亚型同表面抗原做血凝抑制试验和神经氨酸酶抑制试验。

鉴别诊断,禽流感在临床上最需与鸡新城疫和禽霍乱进行鉴别。

与新城疫鉴别:

肉冠、肉垂出血发绀,坏死,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肿大的头部皮下水肿和黄色胶样浸润;肠粘膜通常不形成溃疡,肝、脾和肾明显淤血肿大,肝常出现血肿或破裂,肝有坏死点。

与禽霍乱鉴别:

肾明显肿大,淤血;腺胃肌胃粘膜出血,脚鳞出现紫色出血斑,心血涂片,检测两极脓染的巴氏杆菌。

7、防制:

主要采取封锁,扑杀措施来扑杀疫情。

(1)控制本病的传入,呈控制禽流感的关键:

①引进鸡和种蛋应以非疫区和无病种鸡场;②家禽和野禽分开。

(2)对可鸡场加强消毒;

(3)加强鸡场废弃物的处理,严重污染的粪便是控制流感的重要问题。

(4)严格检疫,全群监视,消灭有强毒株感染的临床血清学或病毒学证据的所有鸡群,净化环境和消除污染。

(五)、猪流感(Swineinfluenza)

1、概述:

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猪的一种急性且呼吸道传染病。

症状:

潜伏期很短,数小时至数天,突然发病,全群几乎同时发生,病猪食欲减退至废绝,精神高度萎顿,体温升高40.3-41.5℃,呼吸急促,呈腹式呼吸,咳嗽,眼、鼻流出粘液性分泌物,皮温不均,经常卧地,不愿走动。

病理很短,2-6天可以完全恢复,如继发肺炎病程延长,病死率4%以下。

2、病原:

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核酸类型为负股单链RNA;由8个独立片断组成,编码8种结构蛋白和2种非结构蛋白,其表面有一层由双层脂质构成的囊膜。

3、临床症状:

病猪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2℃;精神不振,食欲减退,饮欲增加;常卧地不起,打堆,不愿走动;流清水或浓稠鼻涕,眼分泌物增多,眼结膜潮红;阵发性咳嗽,痉挛性呼吸,有的呼吸极度困难;可表现肌肉和关节有痛感,触摸时敏感;怀孕期间感染,可引起流产,产死胎和早产;产下后2-5天发病严重,有些在哺乳及断奶前后死亡;流产、产弱仔。

4、病理变化:

主要病变呼吸器官,特别是在上呼吸道、鼻、喉、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肿胀、被覆粘液,有的支管堵塞,相应肺组织萎缩。

5、诊断:

(1)病毒分离和鉴定

(2)血凝抑制试验:

一般取患猪急性期和恢复期(相隔10-21天)的双份血清样品

(3)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方便敏感性好,特异性高,检测抗原和抗体。

猪免疫后7天可检测抗体。

(4)免疫组织化学试验:

检测新鲜病料,而且可以检测固定良好没有丧失组织完整性的病料。

(5)荧光抗体试验:

鉴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

(6)快速诊断RT-PCR

(7)动物试验:

病料常规处理后,每只小白鼠或家兔颅内接种0.1-0.5毫升,或取0.5-2毫升腹腔或静脉注射。

颅内接种的动物在24-72小时后出现强直性或阵发性惊厥、痉挛或者死亡。

6、防制:

(1)、药物治疗:

饮水中加入止咳化痰的药物,可以减轻患猪的症状;肌肉注射镇痛药物;防止并发或继发感染患猪还需注射抗菌药。

清热解毒,调解肠胃,保持畜舍清洁干燥,避免应激刺激。

平时饲料和饮水中加入药物,也可以起到预防的作用。

(2)、疫苗预防:

灭活苗进行两次免疫,间隔一个月。

一般为断奶时首免;自家疫苗:

亚型很多,交叉保护力很弱,当地猪流感分离株或当地血清型的毒株制苗,效果好

(3)综合防制:

规范的饲养管理和严格的消毒措施;保护猪拦清洁及干燥、防寒和保暖;定期消毒和驱虫;定期进行血清学监测,加强监测猪流感;全进全出。

猪是流感病毒的最佳实验动物

六、猪链球菌病

1.概述:

是由多种链球菌引起的疾病,包括猪败血链球菌和猪淋巴结脓肿,大小猪均对链球菌易感,但发病率死亡率随年龄而有差异,哺乳仔猪发病率接近100%,病死率60%,其次是中猪和怀孕母猪,成年猪较少。

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高温高湿多发,以6-9月多发,常呈地方性流行。

2.症状:

急性败血型,成年猪多发

①突然发病病程短,而很快死亡,见于新疫区,流行初;

②缓者体温升高,41-43℃不食,浆液性鼻漏,眼结膜潮红似流感。

③皮肤广泛性充血、小肿形成紫斑;

④有的有多发性关节炎常见跛行;

⑤有的表现脑膜脑炎,共济失调、转圈、空嚼,继而后肢主麻痹昏睡,倒地四肤作游泳状;

⑥后期出现呼吸困难;

⑦常1-3天死亡,治疗不及时死亡率80-90%。

脑膜脑炎型:

多见仔猪,常因断奶,去势,转群拥挤和气候骤变等诱发,主要表现神经症状个别猪出现关节炎,最急性1-2天死亡,病程3-5天,亚急性和慢性型,多发于流行后期,由上述两型,转变而来,表现为关节炎,心内膜炎,化脓性淋巴结炎、脓肿、子宫炎、乳房炎、皮炎等。

猪淋巴结脓肿多发于颌下淋结,一般不引起死亡。

3.病变:

①全身浆膜粘膜充血出血,浆膜腔积液,含纤维素,气管的候头充血,含大量泡沫。

②鼻粘膜紫红色,充血及出血,肺充血水肿。

病程稍长形成纤维素性胸膜炎。

③心脏变化,纤维素性的包炎,心内膜出血性斑,多见于仔猪,可形成管状、花斑状,不仅见于二类瓣。

④脾肿大,2-3倍,肾肿大;

⑤脑膜充血,出血,严重溢血,脑膜一积液。

⑥关节肿大,囊内黄包胶样液体。

⑦其他变化,纤维素性膜炎等胆囊增厚。

4.诊断:

该病临床症状及病变转多杂,无明显特征,诊断时要综合分析,注意鉴别诊断,尤其注意与丹毒等猪李氏杆菌病区别。

①细菌学检查,脏器,病料,血液涂片镜检,G+长链

②细菌分离鉴定,血液琼脂B溶血,生化鉴定

③动物接种,家兔13-30h死亡,小白鼠15-56h死亡。

5.防治:

(1)发现本病流行时,应采取隔离封锁措施,对病猪或可疑者采用药物治疗,早期采用青、链及四环素族,磺胺类药物有较好疗效。

对化脓性淋巴结炎,采用外科手术。

(2)平时防制措施

a.控制传染病,加强检疫,防止病猪传入,发病猪隔离治疗,对易引起小猪脑炎,母猪给予逃汰。

b.除去感染因素,对猪圈尖锐物,撤除,断脐注射手术等严格消毒。

c.接种菌苗,对急性溶血性链球菌病预防可选用C群灭活疫苗,免疫期6个月,也可采用分离制备自检苗。

d.药物预防,每吨饲料加四环素120克,饲喂4-6周。

七、口蹄疫

(一)、概述

口蹄疫(FMD)是由口蹄疫病毒(FMDV)感染引起的偶蹄动物共患的急性、热性、接触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口腔粘膜、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为特征。

幼龄动物多因心肌受损而死亡率较高。

OIE将本病列为A类动物疫病名单之首

二、病原

口蹄疫病毒属小RNA病毒科口蹄疫病毒属。

其有几个特点:

FMDV抗原很容易发生变异,存在7个抗原性截然不同的血清型和许多抗原性不完全相同的亚型,每一个亚型的不同毒株仍然存在着抗原变异。

口蹄疫病毒对干燥抵抗力很强,但对日光、热、酶、碱很敏感。

(三)、流行病学

1.传染源:

病畜和带毒动物,特别是病畜发病初期的其奶、尿、唾液、眼泪、粪便及呼出的气溶胶等都含有病毒。

2.传播途径:

本病可通过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传播,特别是通过污染空气经呼吸道传染列为重要。

3.易感动物:

侵害多种动物,但主要是偶蹄兽,最易感是牛、猪、羊、骆驼、鹿

4.流行特征:

①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②其常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并有一定周期性;③具有快速传播和远距离传播的特点。

(四)、症状病理变化

1.牛:

特别是奶牛,其潜伏期为2-4天,最长达1周,病牛体温升高、流涎、食欲减退,1-2天后,在唇内面,齿龈、舌面、颊部粘膜发生蚕豆至核桃大小疱、采食、反刍完全停止,水泡破裂形成红色溃烂,在口腔水疱同时,趾间、蹄冠、红肿痛并形成水疱、破溃、溃烂、干燥结痂而愈合

良性1-3周可痊愈,恶性口蹄疫,因心脏麻痹死亡,病死率20-50%,新生犊牛,不见明显水疱,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炎,病死率很高。

2.羊:

症状与牛相似,但症状没有牛明显,绵羊多为蹄部症状,山羊多见口腔症状,羔羊也同犊牛,死亡率高。

3.猪:

潜伏期1-2天,其以蹄部水疱为主要特征,引起跛行,也可在口腔、鼻盘、乳房见到水疱和烂斑。

吃奶仔猪,常因急性胃肠炎和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4.人:

指根部,指尖、手掌有水疱、痒、个别头昏、呕吐。

5.病理变化,蹄部、口腔、水疱和烂斑,在心脏形成虑斑心,胃肠道出血性炎症。

(五)、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常侵害多种偶蹄动物,传播迅速呈流行性或大流行性,患病动物口腔的蹄部有特征性水疱和烂斑,死后剖检,见虎斑心和出血性胃肠炎,易于作出诊断。

2.实验室诊断采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中考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