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哲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581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1.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马哲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哲复习资料.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哲复习资料.docx

马哲复习资料

1.1物质世界和实践

1.什么是世界观、方法论?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守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2.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两个方面的不同回答所构成的独立。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其一,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其二,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1)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一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可划分为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个对立的基本派别。

(2)根据对上述基本问题第二方面的不同回答,哲学又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之论。

3.什么是列宁的物质主义?

这一定义有何重要理论意义?

(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诗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应。

(2)列宁是从物质与意识的关系上来把我物质的,物质范畴是对物质世界多样性和统一性所作的最高哲学概括,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它存在于人的意识之外,可以为人的意识所反映。

(30)

4.怎样理解意识依赖于物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从其起源来看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历史社会的产物;意识从其本质来看是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是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市主观的。

(31、33)

5.什么是运动?

简述物质运动的辩证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他的物质主体。

(32)

6.什么是时间空间?

他们的特点是什么?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即一去不复返;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32)

7.怎也理解物质与时空的不可分?

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

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32、33)

8.什么是相对静止?

简述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

(32)

1.2事物的普遍联系与发展

1.什么是联系?

联系有哪些特点?

作为一个普遍的哲学范畴,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特点:

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40、41)

2.发展的实质是什么?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1)

3.什么事新事物与旧事物?

区别它们的标准是什么?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区别新旧事物的标准是一个事物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没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

4.为什么新事物不可战胜?

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新生事物是不可战胜的,因为:

第一,就新生事物与环境的关系而言,新事物之所以新,是因为有新的结构和功能,它适应了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旧事物之所以旧,是因为它的各种要素和功能已不适应环境和客观条件的变化,走向灭亡就成为不可避免的。

第二,就新事物与旧事物的关系而言,新事物是在旧事物的“母体”中孕育成熟的,它既否定了旧事物中消极腐朽的东西,又保留了旧事物中合理、仍然适合新的条件的因素,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

这两方面也就是新事物在本质上优越于旧事物,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原因所在。

(41、42)

5.什么是矛盾?

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6.什么是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简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

它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共处于一个统一体重;二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

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

在事物的矛盾中,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事物静止的相对性。

(43、44)

7.矛盾的统一性和斗争性如何推动事物的发展?

无条件的绝对的斗争性与有条件的相对的同一性相结合,构成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事物的发展。

(43、44)

8.矛盾的普遍性是什么?

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45)

9.矛盾的特殊形式什么?

及其方法论意义。

矛盾的特殊性有三种情形:

一是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二是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三是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45)

10.质变量变把握的重要意义是什么?

 

11.矛盾普遍性、矛盾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的重要意义。

 

12.什么是量变质变?

简述辩证关系。

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的连续性。

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有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量变是质变的必然结果;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

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有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形成实物质量互换的规律。

(46)

13.事物内部肯定方面与否定方面是什么?

肯定方面是维持现成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方面是促使现成事物灭亡的方面(47)

14.辩证否定观的基本内容。

第一,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的结果。

第二,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

第三,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

第四,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

15.批判形而上学否定观。

 

16.什么是否定之否定。

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记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

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是矛盾得到解决。

(47)

17.怎么理解事物发展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否定只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前进行与曲折性的统一。

前进行体现在:

每一次否定都是质变,都把事物推到新阶段;每一周期都是开放的,不存在被否定的终点。

曲折性体现在回复性上,其中有暂时的停顿或倒退,但是经过曲折终将为事物的发展开辟道路。

这表明事物的发展不是直线式前进二十螺旋式上升的。

(47)

1.3客观对履行与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意识的能动作用是人的意识所特有的积极反应世界与改造世界的能力的活动。

主要表现在:

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意识还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56、57)

2.1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1.什么是实践?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63)

2.什么是主体与客体?

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63)

3.怎样理解实践决定认识?

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64、65)

4.怎样理解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应论?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的反映论的合理钱的同时,有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

首先,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了认识论,科学的规定了认识主体和客体及其相互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它们之间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其次,辩证唯物主义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应用于考察认识的发展过程,科学的揭示了认识过程中的多方面的辩证关系。

(67)

10.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什么?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无限发展。

(68)

2.2真理与价值

1.什么是真理?

怎样理解他是客观的?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首先真理内容是客观的,其次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71、72)

2.怎样理解认识真理的一元性?

真理的一元性是指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来说,真理只有一个,他不因主体认识的差别和变化而改变(72)

3.什么是绝对真理、相对真理?

简述二者的辩证关系。

真理的绝对性即具绝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无条件性、无限性。

真理的相对性即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指真理的有条件性、有限性

真理是具体的,是发展的,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

第一,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的。

第二,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又是辩证转化的。

(74、75)(总而言之?

3.1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1.历史观的基础是什么?

社会存在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正确认识这一问题是解决其他社会历史关问题的基础和前提。

(94)

2.唯心与唯物史观的对立。

在对待社会历史发展及其规律问题上,;历来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一种是唯物史观,另一种是唯心史观。

(94)

3.什么是社会存在、社会意识?

社会存在也称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主要是指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及其生产方式,也包括地理环境和人口因素。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5)

4.简述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恒的、必要的条件,而且它作为劳动对象也不断进入人们的物质生产领域。

人口因素也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

生产方式是社会历史发展决定力量。

5.怎样理解社会意识依赖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是社会生活方面的精神方面,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95)

6.怎样理解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又有其相对独立性,即它在反映社会存在的同时,还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

主要表现在:

首先,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平衡。

其次,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最后,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能动的反作用。

(P98)

7.什么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简述辩证关系。

生产力是人类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改造和影响自然以使其适合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

生产力具有复杂的系统结构,其基本要素包括:

一是劳动资料,也称劳动手段。

二是劳动对象。

三是劳动者。

(P100)

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P101)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是: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而生产关系有反作用于生产力。

(P102)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是一个过程,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

这种矛盾运动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亦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规律。

(P103)

3.2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1.为什么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再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基本动力;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社会改革等,在社会发展中各具不同的重要作用。

(112)

3.3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1.什么是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

人民群众从质上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从量上说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130)

4.1资本主义的形成及意思有值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矛盾

1.什么是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

二者关系如何?

使用价值和价值是商品的两个因素。

任何一种劳动,一方面是特殊的具体劳动,另一方面又是一般的抽象劳动,这就是劳动的二重性。

(145)

2.怎样理解商品的交换价值、价值和价格的关系?

 

3.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和变化的?

 

4.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作用。

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交换一家质量为基础,按照等价交换的原则进行,形成价值规律。

作用:

自发的(147-149)

4.2资本主义经济体制的本质

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怎样决定的?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点是什么?

劳动力的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动力所必需的生活必需品的价值决定的。

特点:

它的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他在消费过程中能过创造新的价值,而这个新价值比劳动力本身的价值更大。

(154)

2.为什么说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具有两重性,一方面是物质资料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另一方面是剩余价值的生产过程,即价值增值过程。

(157)

3.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内容和意义。

依据:

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采取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两种形态,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不同作用,可将资本区分为不可变资本预科百年资本。

内容:

不可变资本十一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资本;可变资本是用来购买劳动力的那部分资本。

意义:

把资本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源泉。

(158、159)

4.相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的?

相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而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生产的剩余价值。

绝对剩余价值是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日的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159、160)

5.简述剩余价值、资本积累与扩大再生产的关系,并说明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积累就是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即剩余价值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的源泉,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其实质是资本家将其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再转化为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扩大生产规模,从而进一步无偿地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从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看,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源泉,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

资本积累的规模与剩余价值的量成正比。

资本家占有的剩余价值越多,资本积累的规模就越增大;而资本积累的规模越大,资本家可以获得的剩余价值也就越多。

资本积累的实质就在于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进而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

6.简述资本循环经历的三阶段和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

第一个阶段是购买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的购买阶段。

在这一阶段,产业资本执行的是货币资本的职能。

第二个阶段是生产阶段,即生产资料与劳动力按比例结合在一起从事资本主义生产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上,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结合生产物质财富并使生产资本得以增值,执行的是生产资本的职能。

第三个阶段是售卖阶段,及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的转化阶段。

在此阶段产业资本所执行的是商品资本的职能,通过商品买卖实现商品的价值,满足人们的需要。

7.影响资本周转快慢的因素是什么?

关键因素;资本周转的时间,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构成。

(165)

8.为什么说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核心问题是社会生产品的实现问题?

 

9.简述剩余价值与利润的关系。

(1)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们是同一个剩余价值量的两种不同计算方法得出的不同比率。

利润率是剩余价值率的转化形式。

(2)在预付资本量已定的条件下,利润率的大小与剩余价值量成正比,剩余价值量越大,利润率越高。

而剩余价值量又是由剩余价值率决定的,因此,利润率的大小,首先取决于剩余价值率的高低,即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