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516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5.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docx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摘要:

全球气候异常变化,气象灾害频繁发生,在所有的自然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最大。

象灾害及由气象灾害引发的次生灾害对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群众生活以及生态环境造成较大影响。

因此,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尤其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文首先综述了气象灾害,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相关理论知识,然后总结、分析我国当前气象应急管理的现状,并对当前气象应急管理的不足进行剖析和反思,最后在现有防灾减灾对策的基础上,依据灾害管理相关理论并结合气象灾害的特殊情况,提出了完善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对策思路,指出要开创气象灾害防灾减灾工作的新局面,必须转换观念、增强危机意识、树立科学的防灾减灾理念;必须完善气象应急管理系统的工程性建设和非工程性建设。

关键词:

气象灾害气象风险评估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现状措施气象灾害是指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

害。

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一般包括天气、气候灾害和气象次生、衍生灾害。

气象灾害是自然灾害中最为频繁而又严重的灾害。

大气对人类的生命财产和国民经济建设及国防建设等造成的直接或间接的损害,被称为气象灾害。

它是自然灾害中的原生灾害之一。

气象灾害的特点是:

①种类多。

主要有暴雨洪涝、干旱、热带气旋、霜冻低温等冷冻害、风雹、连阴雨和浓雾及沙尘暴等其他灾害共7大类20余种,如果细分;可达数十种甚至上百种。

②范围广,一年四季都可出现气象灾害;无论在高山、平原、高原、海岛,还是在江、河、湖、海以及空中,处处都有气象灾害。

③频率高。

中国从1950-1988年的38年内每年都出现旱、涝和台风等多种灾害,

平均每年出现旱灾7.5次,涝灾5.8次,登陆中国的热带气旋6.9个。

④持续时间长。

同一种灾害常常连季、连年出现。

例如,1951一1980年华北地区出现春夏连旱或伏秋连旱的年份有14年。

⑤群发性突出。

某些灾害往往在同一时段内发生在许多地区如雷雨、冰雹、大风、

龙卷风等强对流性天气在每年35月常有群发现象。

1972年4月15-22日,从辽宁到广东共有16个省、自治区的350多个县、市先后出现冰雹,部分地区出现10级以上大风以及龙卷风等灾害天气。

⑥连锁反应显著。

天气气候条件往往能形成或引发、加重洪水、泥石流和植物病虫害等自然灾害,产生连锁反应。

⑦灾情重。

联合国公布的1947一1980年全球因自然灾害造成人员死亡达121.3万

人,其中61%是由气象灾害造成的。

气候作为一种资源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有着的重要作用,但同时,大气也对人类的

生命财产和经济建设以及国防建设等造成了直接或间接的损害,我们称之为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系统是由孕灾环境、致灾因子、承灾体和

灾情4部分组成的一个特殊的变异系统。

狭义上,孕灾环境是酝酿致灾因子的环境系统;广义上,孕灾环境应该是孕育灾害的温床,它包括空间、时间和人文社会背景。

从空间上看,包括岩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气圈。

从时间上看,每个灾害风险事件都有特定的或频发的时间。

从人文物质、社会背景看,贫穷落后或防灾设施差的地区,人民素质差或不良的社会背景下,易孕育致灾因子。

孕灾环境主要包括大气环流、天气系统、水文条件、地形地貌、植被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现有灾害防治能力等。

这些背景因素通常被理解为风险载体对破坏或损害的敏感性。

凡有可能导致灾害的因素均称为致灾因子。

存在于孕灾环境中的致灾因子大多数是自然界物质、能量交换过程中出现的某种异常或者某种自然现象和时空规律的反常。

但是人类违反自然规律的活动也是一种致灾因子,所以致灾因子具有双重性或多重性。

影响致灾因子的因素主要包括灾害种类、灾害活动规模、强度、频率、承灾范围、灾变等级等。

在灾害研究中,通常把来自风险源的灾害风险称为危险性。

承灾体是致灾因子作用的对象,是蒙受灾害的实体。

自然力与自然现象异常只有作用于承灾体而造成损失时,才能形成灾害。

影响易损性的因素很多,可以分为自然和人文两类。

自然因素主要指受灾区人口密度、人的年龄和健康状况、建筑物及电力、通讯、交通等系统的质量、结构、布局等;人文因素则指人类对风险承受体的恢复和重建能力、政府应急响应能力等,即防灾减灾能力。

在不考虑防灾减灾水平的前提下,承灾体的脆弱性也称易损性。

承灾体遭受致灾因子作用后,造成生命与物质财富的损失情况称为灾情。

灾情的轻重程度与致灾因子的强度、孕灾环境及承灾体的性质有关。

灾情指标可采用绝对、相对和综合受灾指标表示。

绝对指标:

成灾面积、产量损失数量、人口伤亡数或换算成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相对指标:

成灾面积占受灾面积的百分率;综合指标:

灾度或灾害等级。

至今国内外还没有统一的灾情划分标准。

近年来,受人为活动的影响,灾害发生不断加剧,灾情呈上升趋势。

因此,因此,加强灾害应急管理,尤其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是各级政府面临的重大课题。

我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提高气象灾害应急处置能力,在气象灾害发生时给予政府和社会公众足够的科学避灾指导,保证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近些年来,我国在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高气象灾害预警处置能力等方面作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虽然,我国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气象灾害应急体制不完善。

现在的气象应急体制,还是一种“事后动员”体制,不是制度化的,在突发事件面前容易失去秩序。

另外,还没有一个处理紧急事故的综合减灾管理协调机构。

多龙治水、管理混乱,在信息、资源、人力调动上不能共享,减灾救灾的资源没有整合,各部门之间缺少协调。

一方面各种设备和人力资源重复投入并且大量闲置;另方面遇到紧急状况,由于职能交叉,容易造成职责不明,甚至互相推诿,可能由此失去最佳的抢险救灾时机,一旦失责,“问责制”也很难推行。

第二,气象减灾应急尚未立法,法律基础薄弱。

发达国家普遍在减灾法律中规定城市防灾的地位及作用,并就城市气象、地震、火灾及特重大意外事故、公共安全制定专项法律。

反观国内,到目前尚缺乏最高层次的国家减灾基本法,在气象灾害防御方面也缺少专门法律法规。

如气象灾害警示系统的建设是一个薄弱环节。

一些气象灾害,例如雷雨、大风、龙卷风等,其预警时间较短,将预警信息迅速传递出去是关键。

如果不能将预警信息及时传递到各单位和社会公众手中,再准确的预警也是枉然。

而根据国外的一些经验,在电视台、广播电台进行实时插播,利用手机进行免费群发,在各类网站登录预警信息,在城市的显眼位置设置预警信号牌等,都可以成为警示的手段,但是建立气象灾害警示系统是政府行为,应当通过立法予以解决。

第三,气象灾害应急响应体系尚未完全建立。

建立健全社会应急响应体系,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气象应急管理机制是加强气象应急管理工作的核心。

目前我国尚未建立健全与气象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反应快速、保障有力的应急保障业务体系;基本业务系统自身的灾难备份系统尚未建立;重大灾害的气象应急响应体系亟待完善,特别是针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公共卫生事件(事故灾难)、交通运输、核辐射事故、化学品和生产活动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事件等突发灾害的气象应急响应服务严重缺位;针对国防和军事安全及周边国家和地区边境安全的军事活动的气象应急服务系统亟待建立。

第四,全民参与气象灾害防御的意识薄弱。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

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

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公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目前对公众开展气象灾害防御的宣传工作投入不足,造成宣传教育能力不足,致使气象灾害威胁区内的公众和单位缺少对防灾减灾的认识,缺乏基本的防御避灾常识,公众灾害风险意识差。

对经济社会活动缺乏自律意识,防灾意识淡薄及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加剧了气象灾害的发生与发展。

我国气象应急管理措施

我国气象灾害的防御主要包括工程性措施和非工程性措施。

(一)工程性措施1.大力兴建水利工程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尤其是进行堤防修筑、河湖整冶、水库加固、涝区治理、水土保持等一系列的工作,形成一个完整的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和农田灌排工程体系,可以有效地控制洪水和防御干旱。

2.兴建防护林

防护林的建设可以有效的抵御自然灾害,改善生态环境,控制沙漠化,防御水土流失,增强农业稳产高产。

在我国,1978年启动的“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经过几年的发展,该工程完成了大规模的造林工程,是世界林业建设史上持续时间最长、范围最广的生态建设工程。

“三北防护林”的建设,对农田小气候和大气环境的改善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非工程的措施

1建立气象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建立一系列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有效的减轻灾害的程度。

截至目前,我国已建成了4000多个各类气象台站以及各种类型的气象灾害监测网,初步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合理的综合气象灾害监测系统。

2加强气象灾害的预警预报及预测

准确的气象灾害的天气预报和及时的气候预测,特别是汛期预测,对减少损失和降低危害程度起到主要作用。

目前,已初步建成适合我国天气气候特点的、由全球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中期集合预报模式、有限区域数值天气预报模式和台风、沙尘暴、核污染扩散、大气污染数值预报模式等组成的数值天气预报模式体系。

3气象灾害的减灾服务

目前我国的气象服务正逐步完善,服务领域逐步扩大,已经渗透到国民经济建设的方方面面。

服务手段也在不断增多,目前主要使用媒体来传播信息,例如报纸、电台、电视、气象信息电话、网站、手机短信等,及时发布灾情,以及防灾减灾的信息,为降低气象灾害的损坏程度起到了重要作用。

4健全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气象防灾减灾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立,是重要的防灾减灾措施。

制定各种相关的技术标准,加强气象防灾减灾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建立健全气象防灾减灾法律体系。

5完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

建立和完善气象灾害各种防御警报预警的应急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建立信息共享一体化的气象灾害监测和信息网络系统;加强气象预报预警能力;完善气象灾害预警发布系统;建立气象防灾减灾决策指挥系统;建设气象灾害收集上报调查和评估系统;建立气侯变化与极端气象事件预测分析系统;健全人工影响天气工程体系,完善雷电灾害防御工程体系;加强防台风防汛等气象灾害及衍生灾害工程体系建设。

扩展阅读:

气象灾害与应急管理

摘要:

由大气作用对人类生命财产、国民经济建设等所造成的损害,称为气象灾害。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气象变化所导致的极端气象灾害事件出现的频率与强度明显上升,直接威胁到人类社会的发展。

气象灾害给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等方面都带来诸多问题,尤其重大气象灾害可能带来灾难性后果,是一种具有紧急性和社会性的危机。

要做好气象灾害应急管理,首先需要认清旗下爱那个灾害的类型及特征,采取针对性的防御对策,才能减轻气象灾害损失。

本文将从气象灾害基础知识引申至气象灾害监测、评估以及预警与防御,概括性讲述气象灾害与应急管理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

关键词:

气象灾害;监测评估;预警防御

一、气象灾害的类别

气象灾害是指由于气象条件变化而对人类生命、生产资料、生态环境等造成的灾害。

气象灾害的形成需具备两个条件:

致灾条件(天气气候条件的激烈变化)和受灾体的承受能力。

天气气候复杂,类型很多,目前国内外对气象灾害的分类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

从其性质而言,通常可根据气象异常的主要因素,分为冷热、干湿、大风、低能见度等各种灾害。

而根据天气系统的不同,常常把气象灾害分为台风、寒潮、龙卷风等各种灾害。

由于不同天气系统可以引起多种气象要素的一场,故这两种分类之间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根据气象灾害的成因、气候特征。

所引发的危害等情况进行分类,可划分成不同灾种所致的主要气象灾害种类。

1.暴雨洪涝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是指长期将于而产生的大量积水、以致径流淹没低地所造成的灾害,它是我国东部和南部严重的气象灾害。

暴雨洪涝灾害的发生受地理位置、地形、降水量、植被、土壤等多种条件共同制约。

根据历史暴雨洪涝灾害统计资料。

以我国为例,暴雨洪涝灾害的分布有明显的地域性和时间性。

(1)地域性

我国暴雨洪涝最严重的地区主要有:

东部沿海地区,湘赣地区,淮河地区;次多暴雨洪涝区主要有:

长江中下游地区,南岭、武夷山地区,海河和黄河下游地区,四川盆地;暴雨洪涝最少的地区是西北、内蒙古和青藏高原,此少地区为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东北地区。

概括而言,我国暴雨洪涝灾害分布总特点是:

东部多、西部少;沿海多、内卢绍;平原湖区多、高原山地少;山脉东南坡多,西北坡少。

(2)时间性

暴雨洪涝灾害的时间分布也有韵律性,我国暴雨洪涝灾害时间分布的特点是:

南部早、北部晚。

2.干旱缺水灾害

干旱缺水灾害是指由于长期无降水或少降水而造成的水源短缺的灾害。

干旱在我国是影响面最广、最为严重的气象灾害。

例如,1928~1929年的陕西大旱,全境940万人中受灾死亡达250万人;1951~1990年平均每年受旱农田面积约3亿亩;近20年因旱灾损失粮食1532.1亿千克,占全国粮食损失总量的50%。

干旱在我国分布虽最为广泛,但各地受旱程度不一。

3.热害

热害主要是以高温、热浪为表现形式的气象灾害。

近些年,由于现代城市高楼林立、道路纵横、植被减少,使地面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和大气反射回近地层的热量集聚增加,再加上工业生产、民用燃料、机动车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剧增,温室效应使气候增温加剧。

热害对人类最直接的危害就是极易引起人们中暑等疾病的增加,其间接危害一方面体现在持续高温的天气造成人们大量使用制冷设备,城市供水供电系统长时间超负荷用电,使断水断电事故发生的概率增加;另一方面,持续的高温加剧蒸发量,使地下水位迅速下降,水库蓄水显著减少,加剧旱情。

4.寒潮与冷冻灾害

在特定的天气形势下,聚积在高纬度地区的强冷空气迅速南下,造成大范围区域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这类天气过程称为寒潮或强冷空气,由此所引发的灾害称为寒潮与冷冻灾害。

从我国寒潮和强冷空气出现的次数来看,东北最多,次为华北,再次为西北和长江流域,华南地区最少。

根据历史寒潮灾害统计资料,以我国为例,寒潮灾害一年四季均会发生:

(1)南方春季低温连阴雨是造成稻烂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又称倒春寒。

(2)夏季低温是东北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例如,1976年的东北全区性严重低温冷夏使东北粮食总产减产达47.5亿千克以上。

(3)寒露风是秋季我国南方的主要灾害性天气(4)霜冻也是一种低温灾害。

5.雷电灾害

雷电灾害也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

由于热岛强度的增大,对流性天气增多,雷暴日数随之增多,造成的经济损失也呈增大趋势。

雷电灾害直接影响着通信、供电、航空以及诸多古建筑的安全。

而且尤其现代城市的运转对信息技术的依赖性越来越大,一次强雷电的电磁波感应极有可能造成计算机和网络通信系统瘫痪,损失巨大。

6.大风灾害

大风是快速流动的空气,我国气象观测业务中规定瞬时风速达到或超过8级时(17m/s)称为大风,而在天气业务规范中则规定平均风速大于等于6级(10.8m/s)时为大风。

大风灾害通常是一种突发性的灾害,往往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对人类的生产生活造成较大伤害。

7.冰雹灾害

我国是世界上冰雹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每年因冰雹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约为几亿元到十几亿元人民币。

我国冰雹灾害区主要在云、贵、甘、宁、陕、豫、晋、内蒙古、苏北等地。

冰雹的分布大体是沿山系伸展,最多的地区是青藏高原,其次为大兴安岭至阴山、太行山一带。

另外,天山、长白山、祁连山、云贵高原也是冰雹较多的地区。

8.雾、霾灾害

雾与霾是两种不同的天气现象:

雾是大量小水滴或冰晶浮游在近地面空气层中,致使能见度减小到一定程度的天气现象;而霾是由悬浮在大气中的大量微小尘粒、烟粒或盐粒等颗粒物在低层大气的稳定层下部累积所形成的集合体,霾的出现表明大气已受到污染。

雾与霾的共同点都是引起视程障碍的天气现象,由于这种影响能见度而致的灾害称为雾、霾灾害。

工业化的发展使城市空气中的悬浮颗粒增多、气溶胶粒子等增加、谁起的浓度加大,导致形成大雾天气的条件增多。

大雾给城市交通、航空运输、供电线路等带来直接影响,同时对人体健康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由于空气湿度大,浓雾中含有较多的污染物质,结露在输变电设备的表层,致使设备绝缘能力迅速下降,有时会出现线路闪络、微机失控、开关跳闸,从而发生停电、断电故障,造成严重经济损失和政治影响。

大雾还可能会影响微波及卫星通信,使其信号锐减、杂音增大、通信质量下降。

二、气象灾害的特点

气象灾害是大气中能量不均衡引发能量转移导致的,是近地面大气运动作用与下垫面上的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产物。

气象灾害造成人员伤亡、农业减产、交通通信设施破坏,不但带来巨大的直接经济损失,还间接给人们社会生活造成广泛的不利影响。

气象灾害与其他自然灾害一样,都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相互作用的产物,是自然因素与社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气象灾害的基本特征常常是自然属性和社会经济属性的综合表现。

气象灾害除了具有发生频次多、危险性、紧迫性、长期性、灾难性等灾害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如下特点:

1.危害范围广

(1)危害对象广泛

(2)危害发生的空间广(3)气象灾害波及的范围广2.地域性强

(1)干旱灾害,干旱灾害全国各地都有发生,但是发生的时间和特点不同。

(2)洪涝灾害,以东南沿海及江淮地区发生频次多。

(3)霜冻和冻害,主要发生在东北、华北和黄土高原地区;云贵高原地区晚霜冻危害也比较严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季冻害发生频次多,危害较重。

(4)低温冷害,主要发生在江南双季稻地区;东北地区常发生夏季低温灾害;西南云贵高原地区有时会发生“八月寒”害,危害也较重。

(5)严重风雹灾害多发生在平原、谷川地区,一般山区冰雹天气虽频繁,但成灾率低。

3.持续时间长4.群发性5.连锁性

三、气象灾害监测

对气象灾害进行长期、系统的监测,可以及时掌握气象灾害的发生和变化动态等信息,通过分析不同气象灾害的演化规律、变化特点,以及与环境因子的相互作用,在定量化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提出未来可能的演变趋势,及时发布气象灾害影响评估报告,可以为政府制定防御气象灾害政策、改良和合理利用气候、水、土资源提供基础资料。

1.监测方法

气象灾害目前主要是通过气象观测网、天气雷达网以及气象卫星等多种手段进行监测,并将监测到的信息迅速传递给气象中心,进行及时处理和综合分析实现的。

(1)气象观测网。

气象观测网中的各气象站将观测到的各种信息按照统一的格式编报,发往指定的气象通报台,再通过各地中心气象台传送到国家气象中心集中起来,再由中心把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各种信息转发给各地气象台站和用户。

(2)天气雷达网。

天气雷达是根据雨滴、云滴、冰晶、雪花等对电磁波的散射原理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气象探测工具。

(3)气象卫星。

气象卫星是用遥感技术,从宇宙空间探测天气变化和灾情的。

由于旗下爱那个卫星上装有可见光和红外及微波辐射仪器,故可接收地表和云层等物体反射的太阳光及地球大气和地表发射的红外和微波辐射,并不断向地面发送所探测到的资料,然后通过地面接收站的接收,并经电子计算机处理后得出数据和图像。

2.监测指标体系

在确定气象灾害监测指标时,要选择对气象灾害影响较为突出的因子作为重点监测对象,进行长期、定量、系统的监测。

以生态气象灾害监测为例,其监测和调查的指标主要有:

(1)气候因素

(2)土壤因素(3)生物因素(4)水文因素(5)地形地貌因素(6)社会经济因素(7)人为因素

四、气象灾害评估

气象灾害评估是对气象灾害形成的可能性、强度进行的一种度量,是气象灾害的危害程度评估和损失评估的前提和基础,包括致灾因子评估、暴露程度评估、脆弱性评估以及灾情损失评估。

1.致灾因子评估

致灾因子评估核心体现在两方面:

一方面,估计给定地理区域在某时间段内的某一致灾因子以一定强度发生的可能性,通常用概率统计的方法度量其可能性,以测量随机不确定性;另一方面,通过对研究区域的地理特征、历史灾情、致灾因子、暴露要素、脆弱性等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建立区域灾害风险序列,对影响区域的重大灾害风险进行排序、分级,确定优先应对的灾种,以便采取相应的应急减缓措施和投入。

2.暴露要素评估

暴露要素评估的主要内容有:

确定灾害区、确定灾害区的暴露要素、评价灾害区的暴露要素,因此,灾害区暴露要素的评价能较全面的了解灾害区承受某一气象灾害破坏和损失的程度。

气象灾害暴露要素的评估可采用的方法主要有:

收集统计数据、实地调查、遥感影像法。

3.脆弱性评估

受灾体的抗灾性能评估又称脆弱性评估,是一种对受灾体易损性的衡量评价。

受灾体灾损脆弱性是由受灾体本身物理特性决定,反映了受灾体本身抵御致灾因子打击的能力,不同类型的气象灾害,对于受灾体的损害不同。

4.灾情损失评估

灾情损失评估是气象灾害评估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可能损失有:

直接经济损失、人员伤亡损失、以及间接经济损失。

其中损失的量化是灾情损失评估的重要内容,一般量化方法有:

暴露统计值法、灾情指数法、专家评定法。

五、气象灾害预警

预警是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的核心环节,是气象灾害领域防灾减灾的关键。

加强气象灾害预报工作,建立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业务系统,建立有效的预警管理系统对防灾减灾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1.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气象灾害预警是防御气象灾害中重要的非工程措施之一,它强调充分利用媒体和各种渠道,实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尽可能扩大覆盖面,建立完善的气象灾害警示系统,以便形成政府主导与公众积极参与的全方位气象灾害防御体系。

2.气象灾害预警的主要途径

有效实现气象灾害预警工作的途径,就是在信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基础上,针对气象灾害预警的实际需求,以定时、定点、定量和连续滚动预警为主要特征,将预警的有效性作为判别标准,建设一个天气监测实时化、预警预报精细化、传播渠道科学化、信息服务个别化的气象灾害预警系统。

六、气象灾害防御

气象灾害给人们生命财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损失巨大、危害严重,在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预警的基础上,进行科学有效的气象灾害防御工作意义重大,是构建完整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关键保障环节。

以我国为例,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的途径主要体现在加强防御法制建设、应急机制建设、监测预警能力、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和科学研究等方面。

历年来,我国政府对气象灾害应急管理愈加重视,尤其在近年来我国不断发生气象灾害。

为此,我国在制定完善各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建立健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加强应急管理灾害管理体系建设等方面取得了重大进展,并建立了气象灾害应急指挥机构,中国气象局还大力建设了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信息平台,以促进灾害应急信息化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章国材,气象灾害风险评估与区划方法,北京气象出版社,20__

【2】汪扩军,潘志祥,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减灾评估技术,北京气象出版社,20__【3】罗丹,湖南省气象灾害城市预警管理体系研究,20__【4】黄雁飞,我国重大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体系的研究,20__

友情提示:

本文中关于《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给出的范例仅供您参考拓展思维使用,浅析气象灾害应急管理:

该篇文章建议您自主创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