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x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中语文基础知识.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中语文基础知识
表达方式
记叙:
记叙是写作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表达方式,它是作者对人物的经历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以及场景、空间的转换所作的叙说和交代,在写事文章中应用较为广泛,作用也比较多。
描写:
描写是把描写对象的状貌、情态描绘出来(包括心理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外貌描写、细节描写、环境描写等),再现给读者的一种表达方式。
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的形态、动作或景物的状态等具体特征描绘出来。
一般分为人物描写或景物描写。
它是记叙文,特别是文学创作中的主要表达方式之一。
在一般的抒情、议论、说明文中,有时也把它作为一种辅助手段。
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好,能逼真传神、生动形象,使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从中受到强烈的艺术感染。
抒情:
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
具体指以形式化的话语组织,象征性地表现个人内心情感的一类文学活动,它与叙事相对,具有主观性、个性化和诗意化等特征。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反映方式,抒情主要反映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并通过在意识中对现实的审美改造,达到心灵的自由。
抒情是个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也是情感释放与情感构造、审美创造的辩证统一。
它是抒情文体中的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的文学作品和记叙文中,也常常把它作为重要的辅助表达手段。
议论:
议论就是作者对某个议论对象发表见解,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
通过讲事实、说道理等方法对人物或事情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通常带有较强的主观色彩.它的作用在于使文章鲜明、深刻,具有较强的哲理性和理论深度。
在议论文中,它是主要表达方式;在一般记叙文、说明文或文学作品中,也常被当作辅助表达手段。
说明:
说明是用简明扼要的文字,把事物的形状、性质、特征、成因、关系、功用等解说清楚的表达方式。
这种被解说的对象,有的是实体的事物,如山川、江河、植物、文具、建筑、器物等;有的是抽象的道理,如思想、意识、修养、观点、概念、原理、技术等。
表现手法与表达方式的区别
(1)表达方式分为叙述(记叙)、描写、说明、抒情、议论的表达方式的分类解释;
(2)一篇文章(article)可以以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兼用其它表达方式;
(3)现在流行的话题作文的要求里也有相关表述——可任选一种表达方式为主并综合运用其它各种表达方式。
(4)表达方式只有五种,表现手法却有很多种,
表现手法:
表现手法是指把形象思维的成果用一定的手段表现出来时所运用的各种具体方法,又称艺术手法。
托物言志、写景抒情、叙事抒情、直抒胸臆、对比、衬托、烘托、卒章显志、象征、想象、联想、照应、寓情于景、反衬、托物起兴、乐景衬哀情、渲染、渲染环境、虚实结合、点面结合、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伏笔照应、设置悬念、侧面描写、正面描写、直接抒情、间接抒情、修辞格、字词锤炼、以小见大、句式选择、借物喻人、先扬后抑、先抑后扬等。
最近几年记叙文考查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内容概括的形式命题:
做这类题目,要抓住核心要素人物和事件。
当然,
有时候,重要的时间、地点、人物的身份,事件的起因和结果也要体现在答题中,
同时,要注意题目是否有字数方面的限制,在字数范围之类,尽可能详细,字数超过要删去次要信息。
2:
记叙文的人称及作用:
:
第一人称(我),便于直抒胸臆,读起来可以增添文章的真实感。
它更便于直接表达作者自己的思想感情
第二人称(你),如同作者和读者对话,读起来给人一种亲切感。
第三人称("他"﹑"她"﹑"它"﹑"他们"等),不受时空的限制,能从多方面自由叙述,能够比较自由灵活地反映客观内容。
3:
记叙的详略:
考试中,常以这样的形式考查:
“什么内容为何要详写或略
写?
”,回答的基本格式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人物关系不大,所以略写。
或者是什么内容与什么中心或中心人物关系密切,能够更好的表达什么中心或更好的表现什么中心人物,所以详写。
”
4:
记叙的顺序及其作用:
常见的有四种:
顺叙、倒叙、插叙、和补叙。
顺叙的作用是:
使事情条理清晰,脉络分明、中心明确
倒叙的作用是:
构成强烈的悬念,吸引读者阅读下文。
插叙的作用是:
对主要的情节起补充作用。
使情节更完整
5:
记叙的线索:
记叙的线索可分为:
以人为线,以物为线,以事为线,以人物思想感情变化为线(考查的较多),以时空转移为线。
(这类题时常以填写题目出现)
6:
记叙文人物形象刻画多样性:
概括描写和细节描写;
外貌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
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
一般是以这样的题型出现:
怎样的人物形象?
对人物刻画的具体方法?
并用例句进行分析其作用是怎样的?
(比如:
“————”句就是通过什么描写刻画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
)
7记叙文里的环境描写及其作用:
(以自然环境描写考查的多)
自然环境描写的作用:
主要内容有地点、时间、季节、气候及景物,如时令气节、阴晴雨雪、花草树木等。
①为事件的发生渲染气氛②烘托人物的心情③为事件的发生做铺垫⑤设置伏笔,伏笔是写作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
它可以理解为前段文章为后段文章埋伏线索,也可以理解为上文对下文的暗示。
它的好处是交待含蓄,使文章结构严密、紧凑,读者读到下文内容时,不至于产生突兀怀疑之感。
可以表明事件发生的时间或年代等
社会坏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社会环境是指居住环境、风土人情、社会状况等。
①交代事件发生的时代背景②揭示人物〔事物〕命运的社会原因
8:
记叙文语言评析:
可以从语言本身的风格来评;可以从修辞格来评(这个方面考查的比较多:
时常是回答例句用了怎样的修辞?
其作用是怎样?
)
这类题型是:
某句话中加点词语为何使用好?
答题有三步:
第一,这个词表示什
么?
是表示范围?
是限制?
或是估计等等;第二,联系本句内容做答;第三,使用了加点词后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如果这个词或是句子好也可能是因为运用了什么修辞?
首先回答运用了什么修辞,再回答其作用。
如果是比喻或是拟人必须要回答“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什么内容?
)
9:
文段的作用:
开头段的作用通常是总领下文或是点题;文中段时常是过渡段;
文末段是总结全文,或是深化主旨等。
(以上各点只是考点中的大部分,记叙文的题型设置比较多而灵活,但是掌握答题
技巧也很重要。
)
归纳段意可用以下几种方法:
(l)取舍法。
有的段落中包括几个方面的内容,但有主次之分,可略去次的,选用主要的进行归纳。
(2)综合法。
有的段落中几个意思都重要,分不出主次,可把段中几个意思联接综合起来进行归纳。
(3)摘引法。
有的段落中有揭示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就可以直接摘引来作为文章的段落大意。
(4)概括法。
对没有揭示中心意思的关键词语或中心句的段落,要用自己的话简明扼要地归纳出段意。
总之,归纳段意要突出主要人物,主要事件,主要思想,舍弃次要人物、次要事件、次要思想。
说明文阅读考点及浅析作答技巧
说明文作为一种实用性的文体,是中考语文试题重要考试内容,常见的考试内容如
下:
(1)理解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者说明的事理及原因;
(2)说明顺序的考查;
(3)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的考查;
4说明文语言的理解分析;语言特点;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及表达作用;
5各种表达方式的辨析及在文中的作用;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意或段落;
7说明文写法的分析;
8说明文语段的作用;
9说明文结构的分析;
10联系实践谈感受;
列出以下考查内容和答题技巧:
1、说明文的分类:
从说明对象的角度:
事物性说明文、事理性的说明文。
2、从说明文语言特征:
平实说明文、生动说明文。
3、说明的顺序:
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类: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特殊、概括—具体、整体—局部。
典型考题:
本文使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对什么内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4、说明的方法:
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举例子:
通过举具体的实例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从而使说明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分类别: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作比较:
把什么和什么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事物的什么特征、事理。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打比方:
将什么比作什么,从而形象生动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形象。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数字:
用具体的数据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准确、更有说服力。
列图表:
用列图表的方式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说明,使说明更简洁、更直观。
作引用:
引用事例、数据(作用同上)引用名言、格言、谚语是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引用神话传说、新闻报道、谜语、轶事趣闻等,作用是增强说明的趣味性。
如果引用说明在文章的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5说明文的语言评析:
对整篇文章语言的评析,一般从两个角度:
首先是准确,其次是形象生动或简明平实。
6、分析说明文中字词时常是对句中加点字、词进行分析:
有三种考查方式:
其
一是加点字有何作用?
其二是能否替换一个词语;其三是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这种题目往往要结合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的特点答题。
第二种题型还要在答题中比较二者的区别。
第三种题型还要加上“删去后不符合人们认识客观事物规律或是与客观事实不符合”之类的表达。
7、说明文写法分析:
结合说明方法谈:
规范性的答题模式如下:
这篇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说明怎么样?
结合修辞手法谈:
这是一篇生动的说明文,大量了使用了各种修辞手法,说明了什么内容,使文章的说明形象生动。
结合表达方式谈:
记叙、描写使说明更具体形象;抒情议论使说明更有感情。
答题的规范格式如下:
这篇文章综合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除了说明外,还有什么什么,如举出例子,就是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的运用,使说明更具体形象,充满感情。
8:
说明语段的作用:
结构、内容作用:
或引出下文,或承上起下,或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候在文章的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9:
文章的结构主要有:
总分总式;总分式;分总
阅读文段的相关知识
《记叙文》是以叙述、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以记人、叙事、写景、状物为主要内容的文章。
所包括的文体有:
消息(新闻)、游记、传记、回忆录、日记、故事、童话、寓言以及文学作品中的小说、散文等。
新闻 六要素 结构 电头包括的内容 新闻的特点
小说三要素
A 完整的故事情节:
(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尾声)
B 生动的人物形象:
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C 人物活动的具体环境:
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表达方式
(1)记叙。
(2)描写
(3)说明。
(4)议论。
(5)抒情。
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常见写作手法及作用
(1)拟人手法
作用:
赋予事物以人的性格、思想、感情和动作,使物人格化,从而达到形象生动的效果。
(2)比喻手法
作用:
形象生动、简洁凝练地描写事物、讲解道理。
(3)夸张手法
作用:
突出人或事物的特征,揭示本质,给读者以鲜明而强烈的印象。
(4)象征手法
作用:
把特定的意义寄托在所描写的事物上,表达了……的情感,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环境描写的作用有:
A、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为人物活动提供具体的背景。
B、渲染气氛
C、烘托人物心理或烘托人物形象
D、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为下文作铺垫)
(5)对比手法
作用:
通过比较,突出事物的特点,更好地表现文章的主题(具体指出来)。
(6)衬托(侧面烘托)手法
作用:
以次要的人或事物衬托主要的人或事物,突出主要的人或事物的特点、性格、思想、感情等。
(7)讽刺手法
作用:
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段和方法对人或事物进行揭露、批判和嘲笑,加强深刻性和批判性,使语言辛辣幽默。
(8)欲扬先抑
作用:
先贬抑再大力颂扬所描写的对象,上下文形成对比,突出所写的对象,收到出人意料的感人效果。
(9)前后照应(首尾呼应)
作用:
使情节完整、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某句话在文章中的作用是什么?
(1) 结构方面:
总领全文、总结上文、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承上启下、线索、照应前文。
(2) 内容方面:
点明中心、深化主题。
(需结合具体内容来讲)
《说明文》
说明方法
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或: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打比方: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说明/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列图表:
直观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引用法: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说明顺序
说明文有三种写作顺序。
⑴空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形状、构造,多在建筑物的结构,如上下、远近、左右、内外、东西南北中等。
⑵时间顺序:
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
⑶逻辑顺序:
说明事理,多说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逻辑顺序的具体分析:
主——次、原因——结果、现象——本质、特征——用途、一般——个别、概括——具体、整体——局部、总—分。
答题格式:
本文使用了……的说明顺序对……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便于读者理解。
(第一空应该填具体的说明顺序,第二空应该填写具体的事物名称或说明的事理。
)
说明语言
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对策:
抓住说明文语言准确这一特点答题,格式:
准确/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征/事理。
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并说明理由。
对策:
(1)不可以。
(2)理由:
原词的意思或内容+所换词语的意思或内容+换了后意思有何改变,与不符合实际+原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限制性词语能否删去?
对策:
(这类词语有:
表态的和定性的。
如:
“比较”“几乎”“相当”等词表程度修辞;“大约”“可能”“左右”等表估计,“多”“有余”等表数量)
(1)不可删去。
(2)理由:
若删去,原来什么样的意思就变成了什么样的意思了,不符合实际,太绝对了+该词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周密性、科学性。
从文章中找出一个能体现说明文语言“准确”特点的词句,并体会。
类型:
指代——“这些条件”、“这种现象”“同样道理”等在文中具体指代什么。
对策:
一般指的就是代词前面的那句话,找最近的一句话。
有时要注意可能不是整句话,而是其中的一部分。
文段作用
类型:
说明某段或某句的作用
对策:
这种题目答题的角度有二:
结构、内容作用:
引出下文、承上启下、总结全文/前文。
有时在文章在开头,还起着引出说明对象/说明事理的作用。
(2)结合说明方法谈。
通过……的说明方法,说明了……(事物特征或事理),使说明……(作用)。
《议论文》
1.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2.论证方法:
举例论证、道理论证、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1)举例论证:
列举确凿,充分,有代表性的事例证明论点。
“事实胜于雄辩”这是比较常用的一种论证方法。
2)道理论证:
用马列主义经典著作中精辟见解、古今中外名著警句以及人们公认的定理的公式等来证明论点;
3)对比论证:
拿正反两方面的论点或论据作对比,在对比中证明论点;
4)比喻论证:
借助显浅的或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方,来证明论点。
用人们熟知的事物作比喻来证明论点。
此外,在驳论中,往往还采用“以尔之矛,攻尔之盾”的批驳方法和“归谬法”。
在多数议论文中往往是综合运用的。
3.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论点是解决“需要证明什么“,论据是解决“用什么来证明”,论证是解决“怎样证明”)
4.论据的两种基本方式:
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5.议论文语言:
准确、严密、精当、概括、逻辑性强。
1.比喻
(1)比喻的特点及作用
比喻就是“打比方”。
即抓住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的相似点,用一事物来喻另一事物。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方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构成。
构成比喻的关键:
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否则比喻不能成立。
比喻的作用主要是:
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
(2)比喻的种类
①明喻。
典型形式是:
甲像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
收获的庄稼堆成垛,像稳稳矗立的小山。
”
②暗喻。
典型形式是:
甲是乙。
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
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③借喻。
典型形式是:
甲代乙。
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
但它不同于借代。
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
放下包袱,开动机器。
④博喻。
连用几个比喻从不同角度,运用不同的相似点对同一本体进行比喻。
例如:
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
(“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分别从色彩、光华、感受等角度,抓住光亮、隐约闪烁、清新洁静等相似点来描绘出荷花的美。
)
2.比拟
(1)比拟的特点及作用
把物当作人来写,或把人当作物来写,或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其形式特点是:
事物“人化”,或人“物化”,或甲物“乙物化”。
其作用是使所写“人”或“物”色彩鲜明、描绘形象,表意丰富。
(2)比拟的种类
①拟人。
例如:
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
②拟物。
例如:
咱们老实,才有恶霸,咱们敢动刀,恶霸就得夹着尾巴跑。
================================================
3.借代
(1)借代的特点及其作用
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以简代繁,以实代虚,以奇代凡,以事代情。
(2)借代的种类
①特征代本体。
例如:
大胡子凶神恶煞地吼叫着。
②具体代抽象。
例如:
不拿群众一针一线。
③专名代泛称。
例如:
我们的时代需要千千万万个雷锋。
④人名代著作。
例如:
我们要多读点鲁迅。
⑤部分代整体。
例如:
吟罢低眉无写处,月光如水照缁衣。
⑥结果代原因。
例如:
专弄文墨,为壮士捧腹。
⑦原料代成品。
例如:
五十年间万事空,懒将白发对青铜。
⑧地名代本体。
例如:
延安还是西安?
要划清这种界限。
4.夸张
(1)夸张的特点及其作用!
夸张指为追求某种表达效果,对原有事物进行合乎情理的着意扩大或缩小。
要求使用时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根据,不能浮夸。
其作用在于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
(2)夸张的几种形式
a、扩大夸张。
例如: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b、缩小夸张。
例如: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c、超前夸张。
例如:
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馍馍的香味来了。
5.对偶
(1)对偶的特点及其作用
对偶就是“对对子”,也称“对仗”。
它必须是一对字数相等,词性相对,结构相同,意义相关的短语或句子。
两句间的关系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和条件等。
其作用有:
便于吟诵,有音乐美;表意凝炼,抒情酣畅。
(2)对偶的几种形式
①依内容分可分为正对、反对、串对。
正对:
上下句意思相似、相近、相补、相衬。
例如: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三河铁臂摇。
反对:
上下句意思相反、相对。
例如: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串对:
又称“流水对”。
上下句意思具有承接、递进、因果、假设、条件等关系。
例如: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②依形式分可分为工对、宽对。
所谓工对,就是字数、词性、结构、平仄、用字等严格按对仗要求;所谓宽对,就是基本符合对仗要求,但某些方面稍有出入。
也就是说形式要求稍宽松一点。
③依结构分可分为成分对偶和句子对偶。
成分对偶。
例如:
山水本无知,蝶雁亦无情;但它们对待人类最公平,一视同仁,即不因达官显贵而呈欢卖笑,也不因山野渔樵而吝丽啬彩。
句子对偶。
例如: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6.排比
(1)排比的特点及其作用
排比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组合而成。
常用强调的同一词语重复出现在各个短语或句子的同一位置上。
其作用在于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2)排比的几种形式
a、成分排比。
例如:
好像失了东三省,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谁也不响,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失了东三省只有几个学生上几篇“呈文”,党国倒愈像一个国,可以博得“友邦人士”的夸奖,永远“国”下去一样。
b、句子排比。
例如:
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7.设问
设问的特点
“无疑而问”。
往往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要确定答案。
目的是强调问题,以引起人们注意,启发人们进行思考。
例如:
白色的花含有什么色素呢?
白色的花什么色素也没有。
又如:
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样大幅度的提高,*的是什么?
最主要的是*科学的力量、技术的力量。
8.反问
反问的特点也是“无疑而问”,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思,以加强语气,增强表达效果,句末一般打问号,有的也可打感叹号。
反问的形式有两种:
(1)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例如:
毛主席都是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骄傲的呢?
(2)用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
例如:
“难道不是我们劳动群众创造了人类世界吗?
”
二修辞方法种类及作用
1比喻:
生动形象写出了事物什么特征。
2拟人:
赋予事物以人的灵性,生动形象的写出了事物......的特点,使文章更具有情趣容易理解
3排比:
读起来感到琅琅上口,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增加语言气势。
4对偶:
.能够增强节奏感,使语言整齐、语句匀称,琅琅上口,便于记忆和背诵。
5对比:
把两种对应的事物对照比较,使形象更鲜明,感受更强烈。
突出了事物什么特点。
6设问:
、能引起读者注意,启发读者思考。
7反问:
反问的作用是加强语气。
8借代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述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代替。
它强调两事物间的相关点。
其作用是可以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增强语言的形象性。
9引用:
使论据确凿充分,增强说服力,富启发性,而且语言精炼,含蓄典雅。
10夸张:
突出事物的本质,或加强作者的某种感情,烘托气氛,引起读者的联想。
11反复:
表达强烈的情感,加强节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