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377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财政学重点问题.docx

财政学重点问题

财政学重点问题

税收部分

1:

全额、超额累进税率我国个人所得税

全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的全部按照与之对应的税率征税,即按课税对象适应的最高级次的税率统一征税。

超额累进税率是把课税对象按照数额大小划分为不同的等级,每个等级由低到高分别规定税率,各等级分别计算税额,一定数额的课税对象同时使用各个税率。

我国个人所得税税率工资、薪金所得、稿酬和个体工商户生产经营所得、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适用超额累进税率,劳务报酬所得、特许权使用费所得,利息、股息、红利所得、财产租定所得,财产转让所得、偶然所得和其他所得,适用比例税率,税率为20%。

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是实行分类或分项征收模式,理想模式是实行综合课征制。

2:

税收的经济效应

税收的收入效应:

是指税收将纳税人的一部分收入转移到政府手中,使纳税人的收入下降,从而降低商品购买量和消费水平。

税收的替代效应:

税收对纳税人在商品购买方面的影响,表现为当政府对不同商品实行征税或不征税、重税或轻税的区别对待时,会影响商品的相对价格,使纳税人减少征税或者重税商品的购买量,而增加无税或者轻税商品的购买量,即以无税商品或轻税商品替代征税或重税商品。

税收对经济的影响:

税收对劳动供给的影响、税收对居民储蓄的影响、税收对投资的影响税收对个人收入分配的影响

3:

税收的转嫁方式前转后转税收转嫁的一般规律

转嫁方式:

前转方式又称为顺转,指纳税人通过抬高销售价格将税收转嫁给购买者。

后转又称逆转,指在纳税人无法实现前转时,通过压低进货价格来转嫁税负的方式,如对汽车销售商的课税,如果无法提高售价而只好压低汽车进货价格,将税款全部或部分地转嫁给汽车制造商,为后转。

其他转嫁方式: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是前转和后转并行,即一种商品的税负通过提高销售价转移一部分,又通过压低价转移一部分,这种转嫁方式称为混转或者散转,

税收转嫁和归宿的一般规律:

商品课税较易转嫁,所得课税一般不易转嫁。

供给弹性较大、需求弹性较小的商品的课税较易转嫁,供给弹性较小、需求弹性较大的商品的课税不易转嫁。

课税范围宽广的商品税负较易转嫁,课税范围狭窄的商品税负难以转嫁。

对垄断性商品课征的税容易转嫁,对竞争性商品课征的税较难转嫁。

从价课税的税负容易转嫁,从量课税的税负不易转嫁。

4:

税收三性

税收的强制性:

指的是征税凭借国家政治权力,通过颁布法令实施,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违抗。

税收的无偿性:

指的是国家征税以后,税款即为国家所有,既不需要偿还,也不需要对纳税人付出任何代价。

税收的固定性:

指的是征税前就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征税对象以及统一的比例或者数额,并只能按照预定的标准征税。

5:

消费税、价内税

消费税的课税对象是消费品的销售收入,是1994年工商税制改革中新设立的一种商品课税。

在对商品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选择少数消费品再征收一道消费税,主要主要是调节消费结构和消费方向,治理污染和保护环境,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

消费税是价内税,从理论上来说最终由消费者承担,但我国消费税的纳税环节确定在生产环节。

以税收与价格的关系为标准,可将税收分为价内税和价外税,凡税金构成价格组成部分的,称为价内税,价内税的计税依据称为含税价格,价外税比价内税更容易转嫁,价内税课征的侧重点为厂家或者生产者,我国1994年税制改革后的增值税,在零售以前各环节采取价外税办法征税收,在零售环节采取价内税办法征收。

6:

流转税(商品税)

商品课税是泛指所有以商品为征税对象的税类,就我国现行税制而言,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关税和一些地方性工商税种。

商品税具有课征普遍、以商品和非商品的流转额为计税依据、实行比例税率、计征简便等特征。

我国税收征收以流转税为主体,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中只有增值税不属于价内税。

7:

拉弗曲线

拉弗曲线是说明税率与税收收入和解决增长之间的函数关系的一条曲线,横轴代表税率,纵轴代表税收收入或者经济增长。

供给学派把CAB区域称为税率“禁区”,在税率进入禁区后,税率越提高,税收收入越减少,要恢复经济增长势头,就必须降低边际税率。

拉弗曲线阐明了一下三方面的经济含义:

一是高税率不一定取得高收入,而高收入也不一定要实行高税率。

二是要取得同样多的税收收入,可以采用两种不同的税率,税收收入虽然可以相等,但有一种税收负担轻。

税率、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从理论上说应当存在一种兼顾税收收入和经济增长的最优税率。

8:

税收超额负担

税收超额负担,就是指政府通过征税将社会资源从纳税人转向政府部门的转移过程中,给纳税人造成了相当于纳税税款以外的负担。

超额税收负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国家征税一方面减少纳税人的支出,同时增加政府部门支出,若因征税而导致纳税人的经济利益损失大于因征税而增加的社会经济效益,则发生资源配置方面的超额负担,二是由于征税改变了商品的相对价格,因而会对纳税人的消费和生产行为产生不良影响,则发生经济运行方面的超额负担。

减少超额税收负担的三种方法:

对需求弹性为零的商品征税,对所有商品等量从价征税,对所得征税。

9:

我国税收以间接税为主体

凡是税负能够转嫁的税种,归属于间接税,凡是税负不能转嫁的税种,归属于直接税,一般认为所得课税和财产课税属于直接税,商品课税属于间接税。

10:

税收合法性建立在

公共性是现代政府征税的合法性基础。

国家税收看成国家与公民间的合法契约,它依赖于公民的财产权,以税收这一合法的财政收入代替没有内在逻辑的其他收入。

11:

起征点和免征额辨析

起征点指税法规定的对课税对象开始征税的最低界限,收入未达到起征点的低收入者不纳税,收入超过起征点的高收入者按全部课税对象纳税,免征额指税法规定的课税对象全部数额中免于征税的数额,全部纳税人不论收入高低,同等享受免税额待遇。

两者照顾的对象明显不同,前者照顾的是低收入者,后者则是对所有纳税人的普遍惠顾。

采取高免征税额措施有利于减轻低收入者的税负,而不利于调节收入差距,因此必须权衡利弊,审慎取舍。

我国个人所得税制的税前扣除的是免税额。

12:

财产税、直接税

财产税是对纳税人拥有或支配的应税财产就其数量或价值额征收的一类税收的总称。

财产税可以分为两大类:

一类是对财产的所有者或者占有课税,包括一般财政税和个别财产税,另一类的是对财产的转移课税,主要是遗产税、继承税和赠与税。

我国现行的具有对财产课税性质的税种有房产税、城市房地产税、土地使用税、耕地占用税、车船税和契税,土地增值税也属于财产税的一个种类。

财产税是直接税。

14:

容易涨价的是所得税还是商品税?

商品税,价内税,税负较为容易转嫁。

15:

央地共享税

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后,明确了中央税、地方税和共享税,其中中央税有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关税等,共享税有增值税、资源税、对证券交易征收的印花税,地方税则是除此以外的其他的所有税种。

16:

税收扣除税收抵免区别

税收抵免是指允许纳税人从某种合乎奖励规定的支出中,以一定比率从其应纳税额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纳税扣除,是指准许企业把一些合乎规定的特殊支出,以一定的比率或全部从应税所得中扣除,以减轻其税负。

换言之,纳税扣除是指在计算课税所得时,从毛所得额中扣除一定数额或以一定比例扣除,以减少纳税人的应课税所得额。

  税收抵免与税收扣除的不同之处在于,前者是在计算出应纳税额后,从中减去一定数额,后者则是从应税收入中减去一定金额。

由于税收抵免可以减轻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加其税后所得,故而它通常作为一种政府的政策工具在实践中加以应用,以实现政府的某些政策目标。

因此,美国的外交政策影响税收规定也就不足为怪了。

比如,美国的税收抵免与“反恐”挂钩,税收抵免制度明确规定,美国纳税人在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缴纳的税收,一概不得进行税收抵免。

而且,即使纳税人的收入是在第三国获得的,但该笔收入的原始来源地是支持恐怖主义的国家,那么这笔收入在第三国所缴纳的税收也不能得到抵免。

17:

税和费的区别

一、征收的单位不同。

“税”是由税务机关、财政机关或者海关按照国家规定的各自分管的税收范围,依照税法的规定征收的。

比如,农民种田要按规定向国家上缴一定数量的农业税,发展林果、蔬菜等要交农业特产税,搞生猪屠宰要缴纳屠宰税等。

“费”则是由国家某些行政部门或者事业单位收取的。

如公安、民政、卫生和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颁发证、照、薄、册而收取的工本费、手续费、化验费及各种管理费等。

  二、收税是无偿的,而收费是有偿的。

税收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而“费”则应是有偿的,它是国家某些行政部门或者事业单位为了向社会提供特定服务而收取的。

  三、款项的使用方法和用途不同。

纳税人缴纳的各种税款,由政府统一支配:

列入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统一安排、使用,为国家各项行政事业提供资金。

而“费”则不然,它大多数都不列入国家预算,不由政府统一支配,而是各收费的部门为了满足本部门的地方的业务费用支出的需要而自行安排的。

  四、收款的收据不同。

征收税款,必须开具统一印制、盖有当地税务机关印章的正式完税凭证;而“费”的收据则不同,它盖的不是税务机关的印章而是收取费用的有关行政部门或事业单位的公章。

财政部分

1:

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

由市场供给用来满足个人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私人物品,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的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区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有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排他性是指个人可以被排除在消费某种物品和服务所带来的利益之外,在消费者对私人物品付钱购买之后,他人就不能享有此种商品或服务所带来的利益,排他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一特性。

竞争性是指消费者的增加将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每多提供一件或者一种私人物品,都要增加生产成本,因而竞争性是私人物品的第二个特征。

有些物品兼备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的特征,因而被称为混合物品或者准公共物品。

2:

社会养老保险的投资模式

传统型的养老保险制度又称为与雇佣相关性模式(employment-relatedprograms)或自保公助模式,最早为德俾斯麦政府于1889年颁布养老保险法所创设,后被美国、日本等国家所采纳。

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个人领取养老金的工资替代率,然后再以支出来确定总缴费率。

个人领取养老金的权利与缴费义务联系在一起,即个人缴费是领取养老金的前提,养老金水平与个人收入挂钩,基本养老金按退休前雇员历年指数化月平均工资和不同档次的替代率来计算,并定期自动调整。

除基本养老金外,国家还通过税收、利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实行补充养老保险,基本上也实行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

国家统筹型(universalprograms)分为两种类型:

1)福利国家所在地普遍采取的,又称为福利型养老保险,最早为英国创设,目前适用该类型的国家还包括瑞典、挪威、澳大利亚、加拿大等。

该制度的特点是实行完全的“现收现付”制度,并按“支付确定”的方式来确定养老金水平。

养老保险费全部来源于政府税收,个人不需缴费。

享受养老金的对象不仅仅为劳动者,还包括社会全体成员。

养老金保障水平相对较低,通常只能保障最低生活水平而不是基本生活水平,如澳大利亚养老金社会养老保险

社会养老保险

待遇水平只相当于平均工资的25%。

为了解决基本养老金水平较低的问题,一般在力提倡企业实行职业年金制度,以弥补基本养老金的不足。

2)国家统筹型的另一种类型是苏联所在地创设的,其理论基础为列宁的国家保险理论,后为东欧各国、蒙古、朝鲜以及我国改革以前所在地采用。

该类型与福利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一样,都是由国家来包揽养老保险活动和筹集资金,实行统一的保险待遇水平,劳动者个人无须缴费,退休后可享受退休金。

但与前一种所在地不同的是,适用的对象并非全体社会成员,而是在职劳动者,养老金也只有一个层次,未建立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一般也不定期调整养老金水平。

强制储蓄型主要有新加坡模式和智利模式两种。

1)新加坡模式是一种公积金模式。

该模式的主要特点是强调自我保障,建立个人公积金账户,由劳动者于在职期间与其雇主共同缴纳养老保险费,劳动者在退休后完全从个人账户领取养老金,国家不再以任何形式支付养老金。

个人账户的基金在劳动者退休后可以一次性连本带息领取,也可以分期分批领取。

国家对个人账户的基金通过中央公积金局统一进行管理和运营投资,是一种完全积细小的筹资模式。

除新加坡外,东南亚、非洲等一些发展中国家也采取了该模式。

2)智利模式作为另一种强制储蓄类型,也强调自我保障,也采取了个人账户的模式,但与新加坡模式不同的是,个人账户的管理完全实行私有化,即将个人账户交由自负盈亏的私营养老保险公司规定了最大化回报率,同时实行养老金最低保险制度。

该模式于20世纪80年代在智利推出后,也被拉美一些国家所效仿。

强制储蓄型的养老保险模式最大的特点是强调效率,但忽视公平,难以体现社会保险的保障功能。

[2]

3:

根据财政政策调整经济周期

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一是税收的自动稳定效应,二是公共支出的自动稳定效应。

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是政府利用本身财力有意识干预经济运行的行为,逆经济方向而行。

4:

我国财政分配对居民二次收入的影响

5:

国家预算的分类、国家预算的五大原则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可以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

我国心得《预算法》确定:

预算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包括中央部门的预算和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转移支付预算。

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支出包括中央本级支出、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

政府性基金预算是对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在一定期限内向特定对象征收、收取或者以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特定公共事业发展的收支预算。

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是对国有资本收益做出支出安排的收支预算。

社会保险基金预算是对社会保险缴款、一般公共预算安排和其他方式筹集的资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的收支预算。

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以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增量预算指计划财政年度的预算分项支出数是以上年度各该项支出数作为基数,考虑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之以调整之后确定的。

零基预算是指计划财政年度语段分项支出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和对当年各部门新增任务的审核为依据,不考虑以前财政年度各项支出的基数。

预算管理原则:

公开性:

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的形式公之于众,让民众了解财政支出情况,并置于民众的监督之下。

可靠性:

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计算方法,依据充分,数据确实,不得造假、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完整性:

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反映在预算中,国家允许有预算外支出,也应在国家预算中有所反映。

统一性:

所有的地方政府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吗,这就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要求严格的按照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年度性:

任何一个国家的预算编制和实现,都要有明确的预算时间的界定,即所谓的财政年度,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的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

6:

古代朝廷财政与现代财政的区别无公开,无代表

现代财政本质上是公共财政,为公民服务,古代朝廷财政本质上是王权财政,为国王以及专制统治阶级服务。

现代民主财政遵循无代表不纳税,无公开不支付的税权法定和预算民主原则,而古代朝廷财政不经人民统一,不按法定程序,随意征税,滥用税款。

现代民主财政职能丰富,除了维持政府运转还有配置经济资源和收入分配的职能。

而古代朝廷财政主要用于封建统治阶级维持统治,进行挥霍已经对外战争。

7:

财政补贴

财政补贴是指政府或者任何公共机构向某一企业或者某一产业提供财政补助或对价格和收入的支持,结构直接或间接增加从其领土输出某种产品或减少向其领土内输入某种商品,或者因此对其他成员的利益造成损害的政府性行为或者措施,是一种促进出口、限制进口的国际贸易手段。

根据WTO标准财政补贴分为:

禁止性补贴、可诉性补贴和不可诉补贴。

财政补贴对经济影响的机理分析:

财政补贴可以改变需求结构、财政补贴还可以改变供给结构、将外部效应内部化。

财政补贴的经济和社会效应:

财政补贴的首要意义在于有效的贯彻国家的经济政策、财政补贴能够以财政资金带动社会资金,扩充财政资金的经济效应、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推动产业升级、消除挤出效应、对社会经济发挥稳定效应。

我国财政补贴的调整和改革:

取消不符合WTO规则的补贴、合理利用可诉补贴、用好用足不可诉补贴、调整现行一些效率不高的补贴。

8:

财政支出和GDP支出增长比例

衡量财政活动规模可以用财政收入和财政支出的绝对数指标来表示,但通常是以两个相对指数来表示,即财政收入占GDP或GNP的比重和财政占GDP或GNP的比重。

财政支出增长率表示当年财政支出比上年同期财政支出增长的百分比。

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是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之比。

瓦格纳法则: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也相应提高。

皮科克和威斯曼的替代-规模效应理论:

一旦发生了外部冲突,政府被迫提高税率,公众在危急时期也会接受高税率,这就是替代效应,但是在战争结束后,总会积累大量的债务,公共支出会持续较高水平,使财政支出水平上到一个新台阶。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公共财政支出占GDP比重运行的曲线呈现先逐年下降而后又逐年回升的特征。

我国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滑,是为了改变计划经济时代政府包的过多、统得过死的局面,激发经济活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

从1998年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回升速度较快。

2005年转向稳健的财政政策,随后几年财政赤字逐年压缩,但同时财政收入增长率却上升,因而公共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仍是上升趋势。

进入十二五期间,面对世界经济复苏艰难,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大的状况,政府采取稳中求进的总基调,GDP增速开始下滑,公共财政支出增长率也随之下滑。

9:

公共选择(概念)

公共选择,是指人们提供什么样的公共物品,怎样提供和分配公共物品以及设立相应匹配规则的行为与过程。

公共选择理论则期望研究并把研究结果影响人们的公共选择过程,从而实现其社会效用的最大化。

10:

外部性效应

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外部性的概念是由马歇尔和庇古在20世纪初提出的,是指一个经济主体(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对旁观者的福利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不利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生产者或消费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是一种经济力量对另一种经济力量"非市场性"的附带影响。

外部性的存在造成社会脱离最有效的生产状态,使市场经济体制不能很好的实现其优化资源配置的基本功能。

11:

POT投资模式

POT(Purchase-Operate-Transfer)形式其意思为购买、经营、转让。

购买,即政府出售已建成的、基本完好的基础设施并授予特许专营权,由投资者购买基础设施项目的股权和特许专营权。

这是BOT模式的变体,其与一般BOT的差别就在于“建设”变为“购买”。

上海黄浦江两桥一隧(打浦路隧道、南浦大桥和杨浦大桥)项目就是采用POT模式的典型例子。

这是上海对BOT模式的一个创新。

12:

住房提供方式政府在房地产市场权力越位、责任缺位问题,政府职能错位越位。

住房提供方式:

政府提供的保障性住房,包括廉租房、定向安置房、安居房、经济适用房

市场价格形成提供的住房:

商品房

当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体现的是商品房需求过旺,房价过高,

中低收入的购房主体无力购房的特点,房地产市场失灵,这实际上与政府不够得力的管理有很大的关系。

实际上,政府在房地产市场的管理和调控中出现了不少扭曲市场机制的越位和缺位的现象。

房地产市场中的政府管理越位是指政府职能运用过度,即在那些应当通过市场配置生产要素的领域(例如土地资源),政府权力过度干预,用政府替代市场,实行国家垄断经营,与培育土地要素市场的改革目标相悖,造成政府失灵;政府管理缺位是指政府职能缺失,即在市场机制无法进行有效调节而必须由政府弥补市场缺陷的准公共领域,政府未能全部履行其职能去弥补市场缺陷,住房政策不到位甚至缺失,在经济适用房供给中过度市场化,造成市场失灵,从而导致公平与效率失衡、经济运行不规范、市场秩序混乱等状况。

政府越位的本因主要是政府把权力作为资本。

当社会引入市场机制之后市场的所有活动的源泉和动力就是资本,权力随着市场延伸,那么权力就成为了最佳的资本。

政府权力成为资本之后,政府权力越是参与到远离权力属性的地方,权力越位就越多,权力就越变异,权力就越转换为资本。

政府往往不是有意识的把权力视作资本,而是社会转换、市场经济发展之后,政府的权力进入非政府权力范畴,随着社会多元化而权力多元化,随着市场化而权力市场化。

卖地、招商引资、越位支配或干预经济、包揽教育等,都是政府权力一方面成为资本,另一方面成为附庸或配角的实际形态。

权力变异为社会和市场的垄断者、支配着和干预者,政府本质的(管理)权力则成为了社会和市场的附庸。

政府缺位主要是政府把政府的职责作为权力的负担,是权力的附带品并视为与权力无关的负担。

当政府权力成为资本时,政府职责一方面变成了权力,另一方面政府职责成为了权力(资本)的累赘,必然导致两者的分离。

简单的说,政府主要功能、责任和行为变成了行使权力之后,就失去了责任履行的积极性,不愿不想不主动履行本来的职责,不做或尽量少做本来政府的职责。

因为在政府人员眼里,政府的基本功能和职责就是运用权力,所以政府职责只是“盖个图章”,甚至懒得“盖个图章”,以至于“盖个图章”都是权力。

第一、             政府心态矛盾:

一方面经济发展和财政收入对于房地产业的过分依赖,另一方面房地产过热与房价上涨过快将会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后果。

第二、政府政策矛盾:

几种政策目标相冲突的政策同时出台。

第三、房地产利益集团的博弈:

房地产商与主流媒体的强大影响力

第四、控制次序颠倒:

先抑制了供给而不是管住需求,导致短期内供大于求,给房价上涨再添一把火。

第五、政府调控行为缺乏长远性和预见性,多是短期行为和被动性应对行为。

13:

财政公开权利和义务的关系,预算民主,不能以国家机密为理由阻止

各方面的作用立法议会管住政府的钱袋子,司法裁判权,媒体监督权。

14:

我国二次分配对基尼系数的影响

使基尼系数变得更大

15:

财政政策的主要形式、类别

财政政策主要工具:

税收:

税收调节作用主要通过宏观税率和具体税率的确定、税种选择、税负分配包括税负转嫁以及税收优惠和税收惩罚等具体规定体现出来。

公共支出:

公共支出主要是指政府满足纯公共需要的一般性支出,或称经常性项目支出,它包括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两大部分。

购买性支出包括对商品和劳务IDE购买,是一种政府的直接消费支出,在我国财政补贴也占有重要地位。

政府投资:

指财政用于资本项目的建设支出,它最终将形成各种类型的固定资产。

国债:

随着信用制度的发展,国债已经成为调节货币供求、协调财政和金融关系的重要政策手段。

国债的调节主要体现在挤出效应、货币效应和收入效应上。

财政政策的类型:

根据调节经济周期的作用来划分——自动稳定的财政政策、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根据调节国民经济总量的不同功能,财政政策可划分为扩张性财政政策、紧缩性财政政策和中性财政政策。

16:

财政平衡的要求

财政平衡不是绝对的,实际上不存在绝对的平衡。

实行年度滚动预算,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就是从动态平衡观出发的。

只有从国民经济全局出发研究财政平衡,才能分析财政平衡状况的原因和后果,探求改善财政状况的对策,也才有可能运用财政政策有效调节经济运行,达到优化资源配置、公平分配以及稳定和发展的目标。

我国实行分税制改革后,地方财政已成为一级相对独立的财政主体,在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分立的情况下,分别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