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366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2.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docx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

中医骨科晋升副主任医师职称专题报告3篇

单位:

***

姓名:

***

现任专业

技术职务:

***

申报专业

技术职务:

***

 

20**年**月**日

 

篇一

医师职称晋升专题报告

中药方剂联合中医骨科理疗按摩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

骨折后期伤肢肿胀是骨折患者在骨性愈合或伤口愈合过程中,伤肢体由于骨膜的生长导致远端以及局部出现的持续性肿胀久而不消,或时肿时消反复发作,或消而复肿的现象。

病理生理学机制是机体本能保护机制在释放炎症因子,导致血管液体交换失去平衡引起肿胀。

该症状在骨伤后期患者发生的几率较高,是骨科常见现象,若不及时消肿可导致骨筋膜间隙综合征等后遗症。

在临床上对该症状的洽疗多以按摩、理疗和中药汤剂为主。

常用的汤剂有:

活血化瘀汤、活血止痛汤、血府逐瘀汤、防己黄芪汤、化瘀消肿汤等。

本专题拟针对该症的发病机理,整合众多方剂,再辅以中医按摩用于治疗骨伤后期肢体肿胀。

选取宜阳县柳泉镇卫生院2011年~2013年骨折后期肿胀患者67例。

1一般资料:

年龄在18~72岁,平均年龄为50.8岁;患者主要包括上下肢骨折,如股骨骨折、手掌骨骨折、前臂骨骨折、足踝部骨折及胫腓骨骨折;病程在2~12个月之间,患者平均病程4.9个月。

肢体肿胀程度:

I度(可清晰看到皮肤皮纹出现的肿胀)18例:

II度(未发现皮纹,但与正常相比更为紧绷,同时观察可见皮肤温度较高未发生水泡肿胀)42例:

II度(皮肤肿胀比较光亮,且肿胀处皮肤温度较高)7例。

2治疗方法:

(1)方剂组成:

大黄(酒浸)12g,桃仁、柴胡,当归,红花,穿山申,天花粉,茯苓,泽泻,肯皮各10g,甘草5g。

每日1剂,加清水500ml煎至300ml,去渣取汁,每次150ml口服,连续治疗10天。

(2)祛瘀散:

茯苓皮15g,土整虫、木通、川穹、地龙各10g,碾为散剂,温水调欺,纱布缠好外欺患处,每天1次。

(3)中医按摩:

采用推、拿、按、擦、捏、揉等手法,在特定部位按摩可通络化瘀、促进肢体的血液循环,使关节处滑利:

揉松肌肉,可缓解肌肉痉挛,促使血液回流,缓解肿胀,同时缓解肌肉粘连与肌肉萎缩等症。

每天一次,每次30mino

3疗效判定:

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关于骨伤后肢体肿胀的临床疗效评判标准予以评估,主要分为显效、有效以及无效3个标准。

显效:

四肢肿胀症状显著缓解,胀痛与紧绷感完全消失,与治疗前肿胀消除时间低于3天,且骨伤后期肢体肿胀程度减少2mm;有效:

四肢肿胀症状缓解,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与治疗前比较肿胀消除时间3~6天之间,且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减少4~8四无效:

四肢肿胀症状与体征未见缓解或加剧,与治疗前比较肿胀消除时间大于6天,且骨伤后期肢体肿胀减少9以上。

4治疗效果67例骨伤后期肢体肿胀患者中,显效为46例,有效为20例,无效1例,总有效有为98.5%。

5专题讨论

骨伤后肢体肿胀在骨伤科疾病中极为常见,不同程度的肿胀,对于疾病的发展预后也不尽相同,严重的肢体肿胀,可出现张力性水泡,甚至筋膜间隔区综合征,以致造成缺血性肌痉挛及肢体的坏死,术后出现持续的肿胀甚至将导致手术的失败,积极有效的治疗,不仅促进功能的恢复,还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中医以治血为主,药物并结合独特的手法及针灸等具有明确的疗效,并具有毒副作用少、廉价、容易接受等特点,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中医中药对肢体肿胀的中医理论:

“血有形,病故肿”,形成肿胀征象,《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气伤痛,行伤肿”,唐容川《血证论》:

“损伤之症,专从血论”。

《医宗金鉴》“今之正骨科,即古跌打损伤之证也,专从血论,须先辨或有瘀血停积,或为亡血过多,然后施以内治之法,庶不有误也。

”中医认为肢体肿胀的病机为气血停聚积局部所致,治疗以洽血为主,根据临床上具体辩证相加减。

现代医学对中医血瘀证的认识为:

1.血液流变学异常;2.微循环障碍;3.血流动力学异常。

血瘀证本质的微循环障碍及血液流变性异常已从大量临床与实验资料得到证明,血流变异常作为血瘀证另一重要客观指标是由于血流成分与性状改变。

中药的现代化研究:

活血化瘀药,具有利痹、散瘀、通经、行血、消肿、定痛等功效,近年来,不断深入的对活血化瘀药的研究,活血化瘀药物的基本药理秘密,逐渐被揭开神秘的面纱,活血化瘀药物最基本的药理作用有以下三方面。

1.改善血流动力.学;2.抗血栓形成和改善血液流变学:

(1)抗血栓形成:

活血化瘀药抗血栓形成主要作用于以下几个环节:

抑制血小板聚集。

活血化瘀药物可以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从而来抑制血小板聚集,让纤溶酶活性增加。

活血化瘀药物纤溶酶活性增加,纤维蛋白溶解,促进抗血栓形成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是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药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这些作用,有些药物自身还具备消炎或镇痛作用。

(2)改善血液流变学:

患者血液的浓稠、粘腻的状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血瘀的症状得到改善,以活血、养血、活血祛瘀类的作用更为明显。

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

专题方剂中大黄,其性味苦、寒。

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用,其中主要含有多种蒽醌衍生物成分及其与葡萄糖结合的糖苷类,以及衍生物香泻等,而其中的抗炎消肿的有效成分是游离葸醌。

方剂当中主要应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使瘀血下行,用酒浸泡后的大黄并与其它药物同煎,则祛瘀之功效增强,泻下之力减弱,柴胡可以活血行气,理气舒肝,可以引此药物入肝,两种药物一起应用,一个升,一个降,以祛除瘀滞,同为君药;当归、红花、桃仁消肿止痛,活血祛瘀,同为臣药;穿山甲可以散结消肿,通络破瘀;续绝伤的瓜萎根,可以消除淤血。

天花粉既可入血分消瘀血,又可消肿散结清热,同为佐药;甘草可以止痛缓急,调和如上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而骨续痛止。

收到良好而又显著的效果。

如今药理研究可以证明,本方的药理作用具有改善微循环、镇痛、抗炎之功效,比如柴胡粗皂苷口服具备有抗炎作用,并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于炎症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炎症过程等均有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脆性可以被大黄降低,渗出减少;对于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成的作用,活血化瘀药物的基本药理作用是改善微循环,活血化瘀药物在不同程度上,都具有这些作用,有些药物自身还具备消炎或镇痛作用。

(2)改善血液流变学:

患者血液的浓稠、粘腻的状态可以通过活血化瘀的方法治疗,血瘀的症状得到改善,以活血、养血、活血祛瘀类的作用更为明显。

各种不同原因的血瘀证,经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后,血液流变学的各项指标好转。

专题方剂中大黄,其性味苦、寒。

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之用,其中主要含有多种蒽醌衍生物成分及其与葡萄糖结合的糖苷类,以及衍生物香泻等,而其中的抗炎消肿的有效成分是游离葸醌。

方剂当中主要应用酒制大黄荡,涤留瘀败血,使瘀血下行,用酒浸泡后的大黄并与其它药物同煎,则祛瘀之功效增强,泻下之力减弱,柴胡可以活血行气,理气舒肝,可以引此药物入肝,两种药物一起应用,一个升,一个降,以祛除瘀滞,同为君药;当归、红花、桃仁消肿止痛,活血祛瘀,同为臣药;穿山甲可以散结消肿,通络破瘀;续绝伤的瓜萎根,可以消除淤血。

天花粉既可入血分消瘀血,又可消肿散结清热,同为佐药;甘草可以止痛缓急,调和如上诸药是为使药,诸药合用,使瘀去新生,气行络通,而骨续痛止。

收到良好而又显著的效果。

如今药理研究可以证明,本方的药理作用具有改善微循环、镇痛、抗炎之功效,比如柴胡粗皂苷口服具备有抗炎作用,并且有显著的镇痛作用,对于炎症渗出、毛细血管通透性、炎症介质的释放、白细胞游走和结缔组织增生炎症过程等均有影响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的脆性可以被大黄降低,渗出减少;对于多种致炎剂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当归对其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

甘草、桃仁对中药洽疗骨折起到了镇痛的作用,历史悠久,经验丰窗,疗效显著,所造成的脏腑、经络、气血功能紊乱,调节机体损伤,调节机体抗病的内在因素,对于骨折愈合、创伤、损伤的修复都起到了良好作用。

上述方剂的基础上,再配以祛瘀散的外用和中医推拿按摩等理疗,因而本疗法取得了极好的疗效,总有效率达98.5%,值得在临床上大力推广。

篇二

医师职称晋升专题报告

中药方剂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的防治探索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Primaryosteoporosis,PO)主要是指受到人体骨微观结构退化、骨量逐渐减少、骨质脆性增加等因素影响而形成的一种综合性骨骼疾病。

目前,在相关临床报告中证实,PO已经成为人类常见疾病排位中的第七位,临床病例人数达到2亿以上。

据社会学分析,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所以,如何提高老年人的生活和生命质量,预防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对整个社会而言具有相当重要的现实意义。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是-种随着年龄增长而自然发生的生理性退化疾病,在临床上一般分为经后骨质疏松症(|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症(I型)两类,若患者未及时接受有效治疗则可能引起各类骨折并发症,给患者及家属带来极大的心理及经济压力。

随着现代医疗及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预防和治疗PO的药物可分为三大类,即:

有利于形成骨质类药物(如:

合成类固醇药、PTH同化激素、氟化物等);有助于促进骨矿化类药物(如:

钙制剂、维生素D等);抑制骨质吸收类药物(如:

双磷酸盐类、降钙素、雌激素)但是由于这些药物存在各种禁忌症、毒副作用、价格贵或服用方法繁琐等等,均不适用于PO疾病患者长期服用且远期疗效欠佳。

因此,若采用中医理论中详细分析PO疾病的机理特性及治疗方案,这将有助于进一步非富中医学在PO疾病研究中的内容并为研制防治PO的中药新制剂提供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支持,因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与意义。

中医理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发生与肾骨、脾、肝有密切关系,其中肾中精气的盛衰是根本,脾胃功能失失调导致气血不足,肝失疏泄而导致气血病滞是诱发骨质疏松:

症重要因素。

所以骨质疏松症定的基本病机是以肾精亏虚,牌胃虚弱,开都血额,精血化化源不足,不能营养骨骼。

所以骨质疏松证E候的类型主要要划分为肝肾阴虚'、脚價阳虚和气带血家。

临床用药大部分以朴骨杜骨.调补腆肾.补益盱肾冒、活血化瘀的治疗大法。

本专题根据上述中医理论,选用以以朴肾.调膜和活性化霸为主的

1一般资料

选取2015~-2016年,宜阳县柳泉镇卫生院门诊病人127入。

病例中男性病例为s例,女性病例为68例,病例年龄区间为51~72岁,平均年龄为(63.72+956)岁。

有明显的骨痛和肌无力,劳累或活动,后明显加重,有畸形或骨折阳性体征。

xx线片显示骨重明显降低。

2诊断标准

参考《中国人骨质疏松症建议诊断标准》(000年)作为诊断标准并符合中医证候诊断标准,经县级以上医医院确诊。

标准如下:

有全身疼痛,多以腰背疼痛为主,酸软无力,逐渐加重,轻微外伤可致骨折;脊柱后突畸形<(驼背)等临床表现:

x线检直检查,骨密度减少25个标准差以上者,并排除各种维发性骨质疏松症。

中医诊断标准均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制定并执行,主要参照其中关于肾虚脾虚和骨痿的临床诊断标准,其中原发性

骨质疏松疾病的主要症状为:

骨痛、腰膝疼痛,次要症状为:

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手心热以及腹胀、纳呆、耳鸣、尿频尿急,尺脉弱、苔白、舌淡红。

中医辩证诊断PO乃“脾肾两虚”之证,治疗以“健脾益肾"为主。

3治疗方法

补肾健脾活性汤为主,组方:

淫羊藿、熟地、淮山药、赤芍、白术、茯苓、丹参、元胡各15g,骨碎补、生地、泽泻、山萸肉、丹皮、川芎、当归各10g,党参25g,甘草3g°1天1剂,水煎200~300ml,分2次口服。

连续观察6个月。

4疗效判定标准

显效:

疼痛完全消失,骨密度检查显示骨质密度增加;有效:

疼痛明显缓解;或骨密度检查未见骨质密度下降;无效:

和治疗前比较,各方面均无改善。

5治疗效果

共有127人服用本方治疗,其中显效66人,有效52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可达929%

6专题讨论

骨质疏松症在中医古籍中并没有明确的命名,但是和中医学骨痿“骨枯“骨痹*的临床症状极其相似。

中医学中肾又被称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骨骼的强弱是肾中精气充盈和亏虚的重要表现之一。

肾精肾气的充盈程度能直接影响骨的生长发育,肾虚则骨髓化源不足,骨骼失养则脆弱无力。

近年来研究证明补肾中药能通过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使破骨细胞的活动减弱,或直接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或分化,使成骨活动增强,同时补肾中药还能调节体内的钙、磷的代谢。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内养五脏六腑,外养四肢百骸,皮毛筋肉,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故脾为“后天之本%若脾虚不健、运化乏力,势必精、气、血、津液不足,精亏髓空,骨骼失养。

“脾病则下流乘肾,土克水,则骨乏无力,足为骨蚀,令人骨髓空虚”也就是说肾与脾互为因果,相互影响,脾虚可引起肾虚,肾虚可导致脾虚,若脾虚运化不足,肾精乏源,或肾精本虚,脾肾俱虚,骨骼失养,则骨髓空虚,骨量减少,所以脾胃虚弱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

同时脾虚则气血生化无源,而气血不足则血行受带成瘀。

血瘀证的病理产物瘀血阻滞经脉,导致经脉不畅,引发骨骼疼痛乏力;同时,水谷精微布散失调,机体骨骼失养引发骨质疏松。

患者往往出现腰酸腿软,骨骼疼痛,头晕目眩,遗精盗汗等肾虛髓亏,瘀血阻滞的临床表现。

本专题中所用方剂中,淫羊藿、骨碎补温肾壮骨、滋补肝肾;淮山药、白术、党参健脾益气;当归、元胡、赤芍、丹皮、川芎补血活血,舒筋通络,祛瘀止痛;熟地、生地、山茱萸补肝肾、益精髓,诸药协同共奏补肾益精、强筋壮骨、祛风祛湿、活血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这是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患者的一大良方,值得临床大力推广。

篇三

常见病多发病诊治专题报告

中医骨伤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治及疗效观察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如盘源性,骨源性,颈椎关节错缝或化学因素等导致颈神经根被压迫而导致颈椎及上肢的疼痛,功能活动受到限制的一组综合征。

其致病因素有很多,患者也会有多种疼痛表现,该病还会引起相关部位的并发症,临床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方式有许多种,包括中医疗法的中药疗法、针灸疗法以及西医疗法,但是实践中,不同治疗手段的效果却大相径庭,因此,通过对中医和西医对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般资料

本次研究,选取我院自20**年4月---20**年1月接收入院治疗的108例患有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患者每组各54例,其中一组采取中医骨伤疗法,另一组采取西医疗法。

中医骨伤疗法中有男性患者30例,女性患者24例,患者年龄19-70岁平均年龄为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4年;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有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5例,患者年龄20-69岁,平均年龄44.5岁,患病时间平均为3.2年。

将这两组患者基本数据资料进行对比分析。

1.2治疗手段

对于两组患者分别给予中医疗法和西医疗法。

其中施行中医骨伤疗法的一组给患者服用汤药同时配合中医的针灸和推拿手段对54位患者进行治疗,中药成分包括杜仲、续断、葛根、丹参等,并且根据患者个人的体质用药有所增减,如果患者为寒湿性体质,则需要加入独活、细辛等药材;若患者为湿热型体质,则需要加入薏苡仁、黄柏等药材,其他类型的体质也需要对症给予不同的药方,患者每天要服用一剂中药分两次分别服用,同时有些患者伴随上肢麻木、颈肩疼痛异常、手指有麻木现象等情况,应根据其具体部位的不同施针于不同的穴位,并配合指拨经络的方式进行推拿。

采取西医疗法的一组,应每天一次静脉注射甘露醇,同时使用地塞米松配合葡萄糖注射液,连续几日后,观察患者的反应,减少地塞米松的用量,如果患者的自身感觉逐渐良好,则应根据具体情况减少用量甚至停止用药,之后在根据患者情况进行手术治疗。

1.3疗效评价

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将患者的治疗效果分为:

无效,有效,显效,基本痊愈。

其中,若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足30%则判定为无效;若采取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30%-70%则判定为有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在70%-90%则判定为显效;若症状明显改善且眩晕麻木等临床症状减少不少于90%则判定为基本痊愈。

总有效率=基本痊愈率+显效率+有效率。

2结果

经过两个疗程治疗后,中医骨伤组的基本痊愈率为13%,显效率为68%,有效率14%,无效率5%;西医治疗组患者基本痊愈率为6%,显效率为43%,有效率23%,无效率28%,中医骨伤组患者的疗效优于西医治疗组。

3讨论

中医骨伤疗法对于治疗神经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明显,我国传统中医学研究认为引起神经型颈椎病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肝脏功能和肾脏功能存在缺陷、颈椎相关关节发生痿软,在此情况下,机体受到风寒或者湿邪的侵入致使患者的相关部位感到疼痛和麻木。

所以神经型颈椎病的发病机理是由于患者机体的肝肾功能缺陷为根本,同时颈椎部位由于受到外部的损伤引起的气滞血瘀,同时由于寒气和湿气的侵入致使经络运行不畅为标。

所以在中药中加入杜仲、续断是为了帮助患者补养肝肾;加入三七、延胡索等是为了帮助患者清除淤滞,减轻病痛;除此之外,丹参、络石藤等的加入是为了去除患者体内的湿气和寒气,打通患者运行不畅的经络。

该药方是根据中医学理论对患者病因的分析进行调配,因此可以做到标本兼治,从根源减轻患者病痛,并且无需西医的手术开刀,不至于出现创口,同时避免出血。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比中医骨伤疗法与常规西医疗法,可以得出中医骨伤疗法在治疗神经型颈椎病中有着良好的疗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可爱清新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