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8077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311.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docx

届高考历史重难热点专练题型03史料价值类材料题解析版

题型03史料价值类材料题

【题型特点】

新课标中突出了史料实证的核心素养,再次强调了史料在考试中的地位,那怎样把握史料,如何分析史料成为了考生能力培养的关键。

史料是什么?

史料实证是什么?

史料是人们研究历史和分析历史的根据,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的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

历史过程是不可逆的,认识历史只能通过现存的史料。

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去伪存真,这是历史学的重要方法。

近来,对史料的使用价值的分析又成为了考试的热点话题,本专题将探讨史料的使用价值类材料题。

【满分技巧】

史料价值类材料题做到两个“直”:

直接和直观。

1.首先,明确固定的答题格式;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x

x

材料内容

x

x

2.其次,填充必要内容:

①材料的出处,再根据史料的性质(是实物还是文字?

是一手还是二手?

)判断表明其史料价值。

②材料内容的提取和归纳:

直接表明材料中所显示的事情(多和这件事情的背景相关),根据材料写明的事由判断其史料价值——可以用来研究什么。

【限时检测】(建议用时:

30分钟)

1.(2020·山东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摘自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当代史研究中心《一个村支书的工作笔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农村改革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农村党支部书记的工作笔记。

村党支部书记是农村基层干部,作为改革的亲历者,其工作笔记是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农业责任制、抓致富、先富带后富、评选致富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鼓励脱贫致富、重视经济发展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工作笔记从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情况。

苏寺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改革的一个缩影。

公社、大队、乡党委、乡政府、建村等,反映了撤社建乡、村民自治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

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活动、评选文明户等,反映了农村改革中加强党的领导、解放思想、重视精神文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详解】

本题要求就一名80年代村支书的工作笔记展开论述,研究其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内容可知,这名村支书的工作笔记记载了1981年12月到1984年4月的部分工作内容,这部分工作记载属于当事人对当时现实情况的记载,可以用来研究20世纪80年代我国的农村经济改革,属于最具有史料价值的一手史料。

在他的工作笔记中记载了农业责任制、抓致富、“本人富,在(再)代(带)那(哪)一户的规划搞出来”、“致富户和文明户怎么确定”等内容,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这些内容从侧面反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根据“公社党委”、“乡党委、乡政府就建村(村民委员会)实施方案”可知能够反映20世纪80年代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基层民主建设的相关概况。

根据“真理问题补课”、“端正党风”、“开展……文明礼貌月”等内容可知能够反映当时农村改革中党的建设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

所以这个工作笔记本身属于一手史料,其记载的政治、经济、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可作为研究我国20世纪80年代社会改革的文献资料。

2.(2020·江苏南通·期中)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

出土地点

出土器物

备注

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

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

范:

铸造器物的模子。

山东临淄齐故城

铁钁2、犁铧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锛5、铁凿1件。

发现东周冶铁遗址六处。

浙江绍兴西施山

铁镰、铁钁、铁锄等。

广西平乐银山岭

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锛6、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

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国语·晋语九》

“秦以牛田,水通粮”

——《战国策·赵策一》

“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

——《管子·乘马》

完成下列要求:

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史料价值:

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

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详解】

根据材料“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可知,挖掘出的器物属于第一手资料,可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根据材料“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国语·晋语九》”“《战国策·赵策一》”等信息可知,材料二属于文献史料,都写于春秋战国时期,能够比较真实地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情况,可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史料价值较高。

3.(2020·山东临沂·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中国人的房屋里既无卫生设备、玻璃窗,也没有壁炉。

房间的地面一般铺石板,要不就铺松软、易渗透的砖。

我把一堵锗的隔墙都砸去,做成五大间"外国式"的房间,铺上了木地板,把纸育提成了玻璃窗,接上了水管、电线。

另外,我还铺张了一下,造了两个壁炉和三个火炉。

如此华居,算租金的话,每月只需三十五元中国货币,相当于十二美元。

当时的兑换率是一美元兑两块九角中国货币。

这栋中式房屋因这些院于而生辉,更显得美轮关奥。

我来时,其中的两个院子已经覆盖了绿菌,用的草种是英伦进口的。

一些院墙涂了象牙色,显得奢华。

那段日子里,历史的脚步题短勃急骤。

中日济南冲突发生后,北洋联置败象已现。

——(美)哈需特·阿班(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民国社会发展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美国记者在中国的记录

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亲历者,其生活记录是研究民国历史发展的手史料

材料内容

中国人的房屋里既无卫生设备、玻璃窗,反映了中国近代社会的落伍

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物质生活的状况

新闻工作纪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历史发展状况;新闻记者的报道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中式房”“水管、电线”“英伦”等,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民居与西式生活方式的结合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

“兑换率是一美元兑两块九角”,“草种是英伦进口的”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的对外贸易的相关情况

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的对外贸易

“中日济南冲突”“北洋联盟”,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混战

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状况

【详解】

史料价值:

根据材料来源“【美】哈需特·阿班《一个美国记者眼中的真实民国》”可知,材料选自一个美国记者在中国的记录。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记者是新闻工作者,作为亲历者,其生活记录是研究民国历史发展的手史料。

根据材料“中国人的房屋里既无卫生设备、玻璃窗,也没有壁炉。

房间的地面一般铺石板,要不就铺松软、易渗透的砖”可知,材料可用于研究民国时期物质生活的状况;根据材料中提及“中式房”“水管、电线”“英伦”等,反映了民国时期中国传统民居与西式生活方式的结合以及社会生活的近代化;根据材料“兑换率是一美元兑两块九角”,“草种是英伦进口的”反映了北洋军阀时期的对外贸易的相关情况;根据材料“中日济南冲突”“北洋联盟”,反映了日本对中国的侵略和北洋军阀混战”。

综合来看,材料涉及内容是新闻工作纪录从政治、经济、军事、社会生活等方面反映了民国历史发展状况;新闻记者的报道带有一定程度的主观性。

4.(2020·山西太原五中)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

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嫡长子)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愿陛下令诸侯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司马迁《史记·平津候主父列传》

从材料中任意提取三条信息,并逐条分析其对研究中国古代史的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而且是当时人记当时事,一手史料,史料价值高。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

这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文字性史料。

材料内容

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

可用于了解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危害,或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的背景。

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可用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影响。

今诸侯子弟或十数,而适嗣(嫡长子)代立,余虽骨肉,无尺寸地封,则仁孝之道不宣。

可用于研究宗法制、儒家思想的影响以及汉代的治国理念。

【详解】

本题主要是分析材料中的信息。

根据“司马迁《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可对司马迁及《史记》进行评述。

从其内容、影响等角度展开。

根据“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合众)以逆京师。

”可得出从汉初推行郡国并行制度的危害,或汉武帝施行推恩令的背景等方面概括。

根据“愿陛下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以地侯之。

彼人人喜得所愿,上以得施,实分其国,不削而稍弱矣。

”可得出这些信息可用于研究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的影响。

对其它信息进行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5.(2020·山东期中)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位村民的日记

侯永禄老人土生土长在陕西合阳县路井镇路一村,用60年的时间写了200万字。

以下内容节选自侯永禄日记

1954年9月17日

路井乡第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大会胜利召开。

乡政府在六世祠门ロ的大场里搭起了戏台,六世祠便成了召开社员大会的会议室…

1958年11月1

日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

我十分惊奇!

难道真的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了吗?

真的到了物质极大丰富、人们的觉悟极大提高的程度了吗……

1960年11月21

日陈书记在公社召开的常委扩大会议上又传达了上级精神:

要自力更生,不要向上伸手要,用“核压挖清节”来解决围难

1970年5月13日

(大儿子的婚事)花30元钱给熄妇炕上买了条新毡子,花9元钱买了7尺黑条料子,再用5元钱买了两条新席铺在新媳妇炕上…

1982年7月9日

路一大队第五生产队在我家门口的树底下召开社员会,讨论本队实行哪一种生产责任制经过表决,全队到会的人都同意大包干,只有公寿妈和我说“应该包产到户”…

——摘编自侯永禄《农民日记——一个农民的生存实录》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新中国农村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

角度

信息提取

史料价值

材料来源

材料选自一个普通农民的日记

农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一员,其日记是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原始记录,可以窥探到中国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是研究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手史料

材料内容

“第一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成立大会胜利召开”,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情况

可用于研究新中国初期的社会主义改造

日记从经济、思想社会习俗等方面反映了新中国建立后农村的发展情况路村的社会变迁是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缩影

“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反映了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仮、平均主义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要自力更生,不要向上伸手要”“解决困难”,反映了中国的经济严重困难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经济

“花30元钱给媳妇炕上买了条新毡子,花9元钱买了7尺黑条绒料子,再用5元钱买了两条新席铺在新媳妇炕上”,反映了中国农村婚嫁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70年代中国农村的社会习俗

“生产责任制”“大包干”“应该包产到户”,反映了农村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80年代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详解】

本题要求围绕以为村民的日记探讨其史料价值。

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经历的不同的阶段和变化,由此结合相关背景逐段分析其日记的史料价值即可。

如从整体来看,农民作为农村最基本的一员,其日记是对一定时期生活的原始记录,可以窥探到中国普通农民的真实生活,是研究新中国农村发展的一手史料;如根据“全公社宣布吃饭不要钱”“进入共产主义社会”可知反映了人民公社时期吃大锅仮、平均主义的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思想上的“左”倾错误。

其余内容仿照此思路逐一分析即可。

6.(2020·湖南郴州·月考)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位美国记者的新闻采访

第七篇去前线的路上之《苏区工业》

南方的红军到西北时激起了一阵“工业繁荣”,他们带来了许多车床、旋床、冲床、铸模等。

苏区工业有保安和河连湾的织布厂、被服厂、制鞋厂、造纸厂……目标是要使红色中国“在经济上自足”。

第八篇同红军在一起之《彭德怀印象》

司令部——当时指挥三万多军队——不过是一间简单的屋子,内设一张桌子和一条板凳。

他同部下一样,只有两套制服。

他吃得很少、很简单,伙食同部下一样,一般是白菜、面条、豆、羊肉,有时有馒头。

第九篇同红军在一起之《红军战士的生活》

每一个连和每一个团都有列宁室,这里是一切社会和“文化”活动的中心。

室中有专为研究军事战术而设的一角,室的另一角是用来学识字的,这里可以看到每个战士的笔记薄都挂在墙壁上指定的木打上。

——摘编自(美)埃德加斯诺《红星照耀中国》(又名《西行漫记》)

提取材料信息,说明上述材料对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期中国共产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建设有哪些史料价值。

【答案】示例:

材料选自一个外国记者对陕甘宁边区人民的纪实采访。

该记者所采访的边区干部与军民,是陕甘宁边区革命工作的亲历者,该记者的采访来自一线纪实,其采访内容能相互印证,是研究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建设情况的一手史料。

西北出现“工业繁荣”,苏区工业以“经济上自足”为目标等,反映了陕甘宁边区开展经济建设的情况。

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陕甘宁边区建设的工业建设。

领导与士兵在吃、穿、住上平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作风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注重对官兵进行军事战术培训与识字教育等,反映了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设情况,可用于研究20世纪3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建设和文化建设。

纪实采访从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军事、文化建设情况等方面反映了20世纪30年代的陕甘宁边区建设情况。

陕甘宁的边区建设是中国共产党进行根据地建设的一个缩影。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史料的价值信息提取,结合材料可从当时陕甘宁边区的政治建设、工业建设、党建、军队与文化建设等方面进行信息提取即可。

7.(2020·湖北期中)口述史学作为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为传统的历史研究注入了新的活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跟蒋先生两个冲突,没有旁的冲突,就是他要“安内攘外”,我是要“攘外安内”。

我跟蒋先生是痛陈呐,蒋先生也骂我,骂得很厉害的!

……他一句话把我激怒了,我真怒了,就因为学生运动时候他说用机关枪打,我说机关枪不去打日本人,怎么能打学生?

我火了,我真火了,所以这句话把我激怒了,所以我才会有西安事变。

——摘编自唐德刚《张学良口述史》

特务机关长松井说:

“本日有日军一中队在卢沟桥附近演习,走失士兵一名,并见该士兵被迫进入宛平县城。

日本军官要求率队进城检查”。

我答:

“卢沟桥是中国领土,日方更不得进城检查,可等天亮后,令该地军警代为寻觅”答复后夜晚二点,外交委员会又来电话,谓日方对我答复不满,强要派队进城检查。

我即将此经过,以电话告知冯治安师长,及驻卢沟桥之吉星文团长,要严密戒备,准备应战。

日方武力威胁之伎俩已穷,即开始向城内炮轰,并掩护其步兵前进。

——摘编自秦德纯《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

1937年11月12日上海沦陷,一个月后南京陷落。

日军进城后无恶不作,至1938年2月,光我一个人就率队从南京雨花台清理了八千具百姓尸体……。

——胡成周《宣城抗战老兵自述》

1943年8月,我作为军医中尉,在华北方面军从事细菌制造业务。

这11个人被拘留在房子入口处的土地上,……给他们注射我们培养的伤寒菌,不久,症状便出现了,我看到他们痛苦的样子,心中暗自庆幸,“这个菌种的感染力相当强,用于细菌战是毫无问题的!

——摘编自竹内丰《在济南日军用八路军战俘培殖细菌武器》

提取材料信息,分别说明上述口述史料对研究抗战有哪些史料价值,并谈谈你对“口述历史”的看法。

【答案】史料一是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心声,可以用来还原西安事变发生的真实原因;史料二可以是二十九军秦德纯的口述回忆,介绍了“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史料三是当时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老兵的回忆,可以充分说明日本在南京的残暴和他们犯下的罪行;史料四是日本军医对当时发生的毒气战和细菌战的回忆,可以作为日本毒气战的铁证,同时也说明日本对华犯下的累累罪行。

口述史料作为历史亲历者的叙述,首先,具有语言的大众性与生动性,能够更生动的还原历史,展现亲历者真实的历史情感,更容易激发人们的社会责任感;其次具有多样性,能拓宽历史研究的范畴,弥补单纯文献史料的不足,为挖掘历史真相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但是口述史料带有口述者的较强主观性以及由于记忆问题而出现的错误。

【详解】

根据“《张学良口述史》”可以看出,史料一是张学良对“西安事变”的心声,可以用来还原西安事变发生的真实原因;根据“《七七卢沟桥事变经过》”中口述的内容可以看出,史料二可以是二十九军秦德纯的口述回忆,介绍了“七七事变”爆发的原因和经过;根据“《宣城抗战老兵自述》”可得出史料三是当时经历过南京大屠杀老兵的回忆,可以充分说明日本在南京的残暴和他们犯下的罪行;根据“竹内丰《在济南日军用八路军战俘培殖细菌武器》”可得出史料四是日本军医对当时发生的毒气战和细菌战的回忆,可以作为日本毒气战的铁证,同时也说明日本对华犯下的累累罪行。

看法:

根据所学可从口述史料的性质、特点、价值等方面进行概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