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73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docx

新青岛版数学五年级下册学习目标名校内部资料

五年级下册

一、学期内容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数与代数

内容:

正、负数的意义(P2~8);分数的意义、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P9~13);分数与除法的关系(P14~18);分数的基本性质及应用(P19~23);回顾整理(P24~28);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P29~32);约分的意义和方法(P33~37);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及混合运算(P38~40);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意义(P41~44);分数与小数的互化(P45~47);通分(P58~61);异分母分数加减法(P62~64);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P65~68)。

目标:

1.结合现实生活,了解正、负数的意义;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两个量。

2.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带分数,并能将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理解和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能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3.结合具体实例,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及公倍数、最小公倍数的意义。

学会找100以内两个自然数的公因数和10以内数两个数的公倍数的方法;结合现实情境了解约分的意义,会约分,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以及加减混合运算;会进行分数与小数的互化。

4.结合具体情境,掌握通分的方法;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意义,会正确地计算,并能解决相应的实际问题。

5.初步了解组合问题。

图形与几何

内容:

用数对表示位置(P50~53);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描述简单的线路图(P54~57);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P82~8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P86~89);常用的体积单位及换算(P90~94);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P95~99);求不规则物体的体积(P100~101);回顾整理(P102~105)。

目标:

1.会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根据方向与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会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2.认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认识常用的体积(容积)单位,能进行单位间的换算。

3.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和体积,会求出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统计与概率

内容:

设计简单的调查表、复式条形统计图(P71~76);复式折线统计图(P77~81)。

目标:

1.能根据实际问题设计简单的调查表。

2.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会用简单复式统计图来描述、分析数据。

综合与实践

内容:

我能长多高(P48~49);组队——简单的组合(P69~70);有趣的溶解现象(P106~107)。

目标:

1.在实践活动中,能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结合具体情境,认识和了解较复杂的“组合”问题。

3.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和推理能力,能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

4.从数学的角度认识溶解现象,应用体积的知识解决问题。

(二)数学思考

1.结合具体实例探索分数加减的计算方法。

2.在方向与位置的教学中,丰富对现实空间的认识,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发展形象思维。

3.在长方体单元的教学中,经历观察、猜想、实验、证明的数学学习过程,发展合情推理能力。

4.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表达、分析、判断与根据数据作出决策的过程,发展统计观念。

(三)解决问题

1.在情境图的教学中,初步学会从数学的角度提出问题,运用已有的知识分析、探究、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问题意识和应用意识。

2.运用分数加减和统计的有关知识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3.在研究分数加减计算方法和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4.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与他人合作,形成一定的评价与反思的能力。

(四)情感态度

1.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活动,对数学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并获得成功的学习体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2.结合本册教材的学习,再次体会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感受数学的严谨性和数学结论的确定性。

3.学会倾听与质疑,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

二、单元质量标准

第一单元认识负数

质量标准

1.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体会负数产生的必要性。

2.初步感知相反意义的量,了解正、负数的意义和读写法及0的作用,会用正、负数表示日常生活中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3.在学习过程中,注重符号意识的培养,积累一些认识数的经验。

感受正、负数和生活的密切联系,享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培养数感。

教学案例

案例:

认识负数(五年级下册P2~4信息窗)

【说明】本部分在学生已经学习了自然数、小数和分数的基础上,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是今后学习有理数及运算的基础。

教学中不应把现成的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应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和生活经验,从温度的表示法入手,借助温度计来学习正负数,融陌生的知识于熟悉的生活之中。

用正负数表示熟悉的数量,延伸到生活中其他具有相反意义的量,归纳出正负数的意义。

让学生经历数学化、符号化的过程。

【教学建议】

1.通过温度计理解零上13度、零下3度以及0度的含义。

出示温度计,找出以上刻度。

[意图:

认识正负数是学生对数的认识的又一次扩展。

借助温度计找零上13度,零下3度的位置,引发学生认知冲突,帮助学生由“0是起点”到“0是分界点”的思维过渡,进而产生了正负数的需要。

]

2.经历符号化产生的过程,出现符号。

提出问题:

零上13度、零下3度怎样表示呢?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发挥创造性,展现自己的创意。

如:

零上为太阳,零下为雪花。

零上为笑脸,零下为哭脸。

零上为加号,零下为减号……等。

您认为怎样表示比较简单而方便呢?

[意图:

让学生自主探索符号的表示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展现自己的创意。

共同讨论交流,进一步诱发符号意识,经历符号化的过程,启发学生感悟统一符号的必要性。

]

3.认识正负数,理解正负数的意义。

我们用正、负数表示零上零下的温度,比海平面的高低。

生活中还有那些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呢?

如:

做对做错、向东向西、前进后退、赚了赔了、收入支出、转入转出……他们的共同点:

一组相反意义的量。

[意图:

数学来源于生活,引导学生结合身边的实际,举出生活中用正、负数表示的例子,并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正负数都表示一组相反意义的量,知道相反意义的量都可以用正、负数来表示。

体会生活中正、负数的作用,使学生感受到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

]

第二单元分数的意义和性质

质量标准

1.在具体生活情境中操作、感悟、理解分数的意义,学会用分数描述生活中的事情,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

2.通过“说一说”、“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体会单位“1”的含义,理解单位“1”及分数单位的含义。

3.让学生经历涂一涂、写一写、说一说的过程,通过数形结合,理解、认识真分数、假分数和带分数,知道带分数是分子大于分母的另一种书写形式。

4.通过让学生分一分和涂一涂动手操作的过程,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正确理解和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会用分数表示两个数相除的商,并会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的几分之几(或几倍)”的问题,培养学生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见案例1】

5.能把假分数化成带分数或整数。

6.通过“猜一猜”、“想一想”、“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看一看”等多种形式的活动,概括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分数的基本性质。

【见案例2】

7.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一个分数化成指定分母(或分子)而大小不变的分数,会比较分数的大小,并能用分数的基本性质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8.体验分数与日常生活的联系,体验数学学习中分数的价值,体会成功、兴趣、愉悦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9.在与同伴进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学会交流、分享自己的观点,学会倾听别人的发言,接纳别人正确的观点和建议,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评价他人,培养初步的合作意识和合作习惯。

教学案例

案例1:

分数与除法的关系(P14~18)(片段)

【说明】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的学习是以分数的意义为基础。

在学习第一个红点时,通过图示呈现把1米长的毛线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多少?

学生可以根据已有学习经验,顺利列出算式1÷4=?

,然后借助纸条得到分数

米,初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学习第二个红点时,大胆放手引导学生借助操作进行探索,通过学具操作,学生发现结果是

接着引导学生观察、比较1÷4=

和3÷4=

这两个等式,发现了什么规律,进一步引导学生发现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学生充分交流的基础上,教师适时总结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让学生用字母表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教学建议】

1.研究

米(P14信息窗2的红点1)。

分一分:

(1)平均每幅画用多少米毛线?

根据除法的意义学生应该列出:

1÷4=?

(2)请学生思考:

1÷4等于多少米?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可能得出两种结果:

第一,小数是0.25米;第二,分数是

米。

(3)让得出分数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一般会想到1÷4是多少米?

就是1米毛线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米。

(4)这时教师可以提议:

用手中的纸条来表示1米的毛线绳,让学生分一分、涂一涂,验证一下。

(5)根据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归纳出:

两数相除,商既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即1÷4=

[意图:

初步理解两个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初步沟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

2.研究

个(P14信息窗2的红点2)。

可以延续红点1的方法进行学习。

不同的是在学习时可以对学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

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大小相同的3个圆,然后再涂一涂看看平均每幅画用了多少个圆片。

画一画、涂一涂:

(1)平均每幅画用了多少个圆片?

根据除法的意义学生应该列出:

3÷4=

(2)请学生思考:

3÷4=是多少个?

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想法在练习本上算一算。

学生可能得出两种结果:

第一,小数是0.75个;第二,分数表示

个。

(3)让得出分数的同学说一说是怎样想的。

学生一般会想到3÷4=是多少个?

就是3个圆片平均分成4份,求每份是多少。

(4)让学生在练习本上画出大小相同的3个圆,然后再涂一涂看看平均每幅画用了多少个圆片。

(5)根据学生操作后交流汇报,归纳出:

两数相除,商既可以用小数表示,也可以用分数表示,3÷4=

[意图:

在学生自己画和涂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通过知识迁移,进一步感受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这样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计算结果的理解,而且也锻炼了学生合理地解决问题的能力。

]

3.分数与除法关系的总结。

根据红点1和红点2总结出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在这儿,可以把分数的意义进一步扩展,它既可以表示作为结果的一个数,也可以表示一种运算过程。

(1)想一想,说一说,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式怎样的?

可以让学生分组讨论,在小组代表汇报的基础上总结出:

被除数÷除数=

(除数不能是0)。

明确分子相当于除法里的被除数,分母相当于除法里的除数,因为除数不能为0,所以分母不能为0,分数线相当于除号,分数值相当于除法里的商。

(2)想一想,如果分别用字母a和b表示除法算式中的被除数和除数,怎样表示分数与除法的这种关系?

学生稍加思考后就很快能说出:

a÷b=

(b不能是0)。

明确除法里除数不能是0,分数里分母不能是0。

[意图]通过总结、归纳和提升,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分数和除法的关系,弄明白分母不能是0的理由,以及分数与除法各部分的对应关系。

案例2:

分数的基本性质(P19窗3红点)(微教案)

【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是学生已学习分数的意义、分数与除法的关系、除法商不变的基本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进一步学习。

这个知识点是以后学习通分、约分的基础,也是进一步学习异分母分数加减法、分数乘除法等知识的必备内容。

要注意借助直观手段,如纸条、线段图等,初步体验有关分数相等的关系,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分子、分母的变化规律,充分讨论交流,发现并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在教学“0”除外的必要性时,要注意沟通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用商不变的性质说明分数的基本性质。

【教学建议】

(1)想一想:

每块展板的图片部分各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

学生思考后用

表示出每块展板的图片分别占整个版面的几分之几。

(2)猜一猜:

三个分数哪个大呢?

学生从版面上看,每块展板上的画面和文字都各占了一半,它们的大小应该是相等的。

(3)折一折、涂一涂、比一比、看一看:

分数的大小。

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三张一样长的纸条,小组合作,用折一折、涂一涂的方法分别表示出这三个分数,然后比一比、看一看,这三个分数是否相等。

得出结论是:

这三张纸条的涂色部分相等,因此分数的大小也相等。

教师板书学生的结论:

=

=

(4)想一想:

让学生思考这三个分数从左往右看或从右往左看相等的原因。

提示学生发现分子和分母之间的规律。

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数的分子、分母应该怎样变化?

根据商不变性质,部分学生会想到:

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分数的大小不变。

但是不一定能想到0除外的情况,要及时提醒学生分子、分母同时乘或除以0会是什么情况?

学生会想到“0不能做除数,0不能做分母”。

(5)归纳总结:

分数的基本性质。

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对其语言进行规范和提炼,归纳总结出:

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意图:

先通过想一想,猜一猜让学生初步觉得几个分数的大小相等,继而借助直观手段,再用纸条感知体验有关分数的相等关系,通过解决这三个分数相等的原因,引导学生寻找分子分母变化的规律,充分讨论交流,发现归纳出分数的基本性质,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

]

第三单元分数加减法

(一)

质量标准

1.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认识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会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能用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2.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会把一个分数化成最简分数。

3.会进行同分母分数的大小比较和两个同分母分数的加减计算,并能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4.会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混合运算。

5.通过摆一摆、画一画、算一算等活动,理解两个数的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会用列举法和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能用求最小公倍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6.能进行分数和小数的互化,会比较分数和小数的大小。

7.经历从实际情境中提出数学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

积累一些有关研究公因数和公倍数、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的经验,发展初步的推理能力,并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有条理、有根据的思考。

8.借助具体的生活情景,经历用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必要性、实用性和广泛性,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学习的信心。

教学案例

案例1: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P29~32红点1)

【说明】第一学段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学生已经具备了大量关于数的乘法口诀和两位数乘以一位数口算和拼摆的直接经验,这就为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做好了铺垫。

教学中不应把现成的结论、求法直接告诉学生,而是要创设问题情境,设计丰富多彩的活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体会,通过自己的独立思考达到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完成由形象到抽象的过程,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教学建议】

(1)想一想,说一说。

出示信息窗情境图,让学生试读,说说对图中信息的理解,能提出什么问题?

用哪些方法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意图:

从生活问题中提炼出数学信息,根据数学信息提出要解决的问题。

根据生活经验和学习经验,初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

(2)摆一摆,议一议。

提出问题:

你是用边长为几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摆的?

先让学生自由发言,然后引导学生在拼摆中发现:

用边长1厘米、2厘米、3厘米、6厘米的正方形纸片正好摆满,没有剩余。

而用边长4厘米、5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摆满,有剩余。

教师根据学生的不同摆法,展示不同的学具进行辅助感知。

针对正好摆满的所有情况,引导学生进行想象和推理:

长方形纸片的长和宽与正方形纸片的边长有什么关系呢?

从而总结出规律,为形成公因数的概念提供感性经验。

[意图:

抽象的规律性知识是借助直观形象的经验总结归纳出来的。

对学生来说,最大公因数这一概念是很抽象的。

因此借助摆一摆、数一数、想一想、议一议的学习活动,让学生经历知识的生成过程。

将抽象变为直观,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帮助学生积累数学经验。

]

案例2:

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P41~44红点1)

【说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比较抽象,如果直接给学生这一概念,学生往往不能真正理解其真正含义。

因此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设计活动让学生动手操作,将抽象变为直观,帮助学生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教学建议】

(1)动手操作,初步感知。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准备长3厘米、宽2厘米的长方形小纸片若干,然后用这些长方形摆成正方形。

学生可能会摆出一个正方形,但这对学习和理解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是远远不够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

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摆成正方形,能摆多少个?

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了多少个这样的长方形纸片?

引导学生继续摆下去,并且学生在摆的过程中会发现:

只要长方形纸片足够多,这样的正方形能摆出无数个。

[意图:

通过“用这样的长方形纸片摆成正方形,能摆多少个?

”、“最小的一个正方形用了多少个这样的长方形纸片?

”等问题,引导学生边操作边思考,具体感知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含义。

]

(2)观察讨论,总结提升。

针对摆出的不同大小的正方形,让学生观察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有什么关系?

学生会发现正方形的边长既是长方形的长的倍数,也是宽的倍数,也就是长和宽的公倍数,其中摆出的最小的正方形的边长是长方形的长和宽的最小公倍数。

通过这样的处理,学生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有了具体的感知,再理解意义就容易了。

[意图:

通过讨论交流“正方形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以及“正方形的边长与长方形的长和宽的关系”,逐步拓展已有的认识,丰富对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感知。

]

综合应用我能长多高

质量标准

1.通过讨论、交流、引导等方式,让学生能初步学会制定一个简单的活动方案。

2.通过查资料、上网等多种途径,找到影响少年儿童身高发育的因素及预测身高的方法,初步学会搜集信息的方法。

3.经历列表或作图寻找规律的过程,初步学会整理信息的方法。

4.能根据影响身高的因素和预测身高的计算公式,大致预测自己将来的身高和他人的身高。

5.借助搜集资料和调查数据等方式,对现实问题进行分析和预测,感受数学的实用价值。

6.经历“制订方案-调查资料-分析交流-总结反思”的全过程,感悟一个好的活动方案的重要性,体验研究现实问题的乐趣,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养成与人合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案例

案例:

我能长多高(P48~49)

【说明】本活动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的四则混合运算、分数加减法等知识后安排的一个实践活动,活动的重点是“制订方案”、“调查资料”、“总结反思”。

其中,“制订方案”是学生进行实践活动的开始和引领。

“调查资料”体现了“综合与实践”的活动性。

在这一环节,要让学生学会通过多种途径找到影响少年儿童身高发育的因素及预测身高的方法。

“总结反思”是对实践活动的总结和升华,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活动经验。

【教学建议】

1.制定方案。

这节课中以“我能长多高”为活动主题,学生会很感兴趣,所以在活动前,教师要以有趣的话题引导学生进行猜测,如:

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自己将来能长多高呀?

我们的身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我们应该从哪几个方面进行调查呢?

[意图:

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积极投入到活动中来。

]

2.调查资料、分析交流。

师:

我们每个小组用到了哪些调查资料的方法呢?

师:

我们每个小组展示一下你们的成果。

学生汇报交流。

师:

你能用我们查到的预测身高的公式计算一下你的身高吗?

你还能用这个公式计算哪些人的身高?

[意图:

因为学生缺少应有的活动经验,所以在活动过程中,充分发挥小组的作用,让学生进行合作探究。

可以先让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然后充分进行讨论交流,教师从中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引导和帮助,引导学生去搜集不同的预测方法。

]

3.总结反思。

师:

通过本节课的活动,你知道了什么?

有哪些收获?

哪些方面需要改进?

[意图:

通过让学生对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在初步学会搜集信息和整理信息的方法的基础上形成活动经验。

]

第四单元方向与位置

质量标准

1.结合具体情境认识行与列,渗透“数形结合”和“一一对应”的思想。

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使学生经历描述物体位置的“数学化”过程。

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

2.经历方向和位置的现实体验,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表示物体的位置,能在方格图上用数对表示点的位置;能根据已知数对找到具体情境中的物体或方格图中点的位置。

3.经历探索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用角度表示物体方向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初步感受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科学性。

4.结合实例,能看懂简单的平面图;能准确地描述出平面图中点的位置;能用正确的语言描述简单的线路图。

5.让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根据已知的方向和距离在平面图上准确地标出点的位置。

6.了解方向和位置的重要用途,感受方向和位置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累一些有关确定位置的经验。

提高学生根据方向与位置的知识观察生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经历现实体验和合作探究,初步学会交流和合作;能利用集体的智慧解决探究的问题;能积极进行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

培养初步的探究习惯和合作意识。

教学案例

案例1:

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片段)

【说明】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是继学习了用数对确定位置后另一种表示物体位置的方法,仍是本单元教学的重点之一。

其中,用角度表示方向是本单元教学的难点。

学生在第一学段已经学习了简单的用方向与距离表示物体的位置,因此教学本节内容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经历由单一到多样、由模糊到准确的过程,体会只有将方向与距离两者结合起来,才能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从而为进一步学习“方向与位置”的知识打好基础。

【教学建议】

1.认一认

出示P54红点”平面图”,首先回顾熟悉图上方向:

东、西、南、北、东北、西北、东南、西南。

理解图上1厘米表示实际长度10千米的含义,引导学生从距离和方向上描述红军阵地的位置。

知道红军阵地在指挥部西北方向,距指挥部10千米处。

[意图:

学生在前一学段已经学习了平面图上有关方向的简单知识。

但由于学生没有学比例尺,在距离的理解上可能有困难,因此教师要结合实例进行介绍。

通过学习让学生体会到要确定物体的位置必须同时具备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

使学生经历确定物体方向和位置的体验。

]

2.量一量

在平面图中指出几个“指挥部的西北方向10千米处”的点,引导学生发现还需测量角度才能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

教师演示用量角器测量角度的方法。

指导学生量出红军和指挥部的连线与正北方向的夹角是50°。

[意图:

测量角度、用角度描述方向是本节课的重点,因此一定要引导学生进行正确的测量:

以南北为主要方向,用北偏东(西)或南偏东(西)多少度来描述。

通过测量得出红军阵地的准确位置,以强化学生的方向与位置的量感。

]

3.说一说

小组探究,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规范描述:

红军阵地在指挥部北偏西50°方向10千米处。

[意图:

在探索过程中,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操作、思维和语言的表述有机结合起来,有利于提高学生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位置的能力。

]

案例2:

准确地描述行走路线(片段)

【说明】学生在理解了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后,能够说出平面图中物体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