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6673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4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docx

后现代社会学理论兴起

第二章后现代社会学的兴起

一、走向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

从逻辑推论转向经验事实,不仅是实证社会学的基本主张,而且也是19世纪后期在哲学中发生的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理论转向,并且,实证社会学提出这个转向后而未能思考的问题,在实现了经验事实转向的哲学中得到了深入探究。

1.实用主义的经验论

詹姆斯是一位“彻底的经验主义者”,他对彻底经验主义做出如下解释:

“我的论点是:

如果我们首先假定世界上只有一种原始素材或质料,一切事物都由这种素材构成,如果我们把这种素材叫做‘纯粹经验’,那么我们就不难把认识作用解释为纯粹经验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之间可以发生的一种特殊关系,这种关系本身就是纯粹经验的一部分,它的一端变成知识的主体或负担者、知者,另一端变成所知的客体。

”这是实用主义在向主客二元对立的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宣战,在詹姆斯看来,不仅唯物主义把世界本原看成是客观的物质是错误的,而且唯心主义把世界本原解释成主观的(或客观的)精神也是错误的,世界最基本的或原始的元素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精神,而是把二者统一起来的纯粹经验。

“同一段‘纯粹经验’……既可以代表一个‘意识事实’,又可以代表一个物理实在,就看它是在哪一种结构里。

实用主义实现了关于经验过程的视角转换,从本体论和二元论的视角转向了效果论或结果论的视角,这不仅使实用主义站在直接现实的经验过程之上,明确了超越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现实基础,而且还使实用主义看到了一个丰富的、真正可以称为整体的经验世界,不仅主体和客体、物质和意识在这个世界里是统一的,而且事实与价值、知识与信念、真理与意义,对象、过程和感受等等原来在传统形而上学和实证主义思维方式中被对立起来的因素,都被溶为一体。

杜威的经验概念的外延十分丰富,他认为自己的经验观真正超越了统治欧洲两千多年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是哲学史上的一场“哥白尼式的革命”。

他的经验概念包括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人们经验的事物,是作为经验对象的、人们做的、遭遇的、追求的、爱的和信仰的各种事物,另一方面是人们接触这些对象或这些事物的过程。

这两方面统一起来就是完整的经验活动。

在杜威看来,如此看待经验活动,并把它作为人们认识世界、介入世界的立足点,就不会再有经验与自然、主观与客观、精神与物质等等因素在存在论上的区别,而只能有在机能论上的区别,亦即这些原来被对立起来的方面都不能单独地存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它们只能作为统一整体中的不同因素而存在,它们的区别仅仅在于它们处于整体中具有不同的机能。

实用主义哲学在实证主义社会学的影响下把理论视野聚集在经验事实上,并以之为基础提出了超越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的革命主张,这对于社会学在20世纪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

在20世纪中后期流行的各种社会学理论中,但凡主张反对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的,都从不同方面受到了实用主义思潮的影响。

然而,仅仅明确立足经验事实、反对主客二元对立思维方式是不够的,因为这对社会学来说毕竟还是抽象的,而社会学要深入社会生活去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因此,即便就是拒斥了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社会学仍然面临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譬如,社会学在研究社会现象时,如果不把它作为客观对象看待,那么应当把它看作什么?

再如:

人类全部现实生活都是经验事实或经验过程,它展开于不同层面,生产实践、科学实践、政治斗争和日常生活,都是经验过程,它们还能否进一步区分呢?

社会学的基础或立足点应当是人类全部经验呢?

还是其中的一部分?

如果是一部分经验,那么应当是哪一部分经验?

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在社会学研究中不可回避的。

这些在实用主义哲学中没有触及到的问题,在胡塞尔(E·Husserl,1859-1938)为代表的现象学中得到了启发。

2.现象学的思考

胡塞尔在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和法西斯主义给人类带来沉重灾难的痛苦思考中,反省了自己追求纯粹科学的非现实性,认识到追求真理的理论思维应当关注现实,在真实的生活中寻找人类精神的家园。

寻找哲学思考世界的原初根据。

而这个家园和原初根据就是他所说的“生活世界”(lifeworld)。

生活世界又被胡塞尔称为周围世界。

这是一个人们自在地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以自主的地位、自主的意识和自主的选择,同其他具有同样自主性的人们交往的世界,因此,它展开的是人与人的主体间关系,而不是像在生产世界和科学世界中那样的人与物,人与征服对象、控制对象的主体与客体关系。

这是一个原初的、未分化的世界,这里没有主题、没有明确的工作目的,人们凭着对生活的直接感受,追求着直接的生活利益,这里虽然简单、平淡无奇,但却是人类生活的原初地,人性在这里直接地表现着和展开着,因此,哲学理论思维以及人类的行为,都应当从这里出发,以之为根据确立最基本的态度和原则。

虽然胡塞尔仍然在精神现象的意义上解释生活世界概念,他常常把生活世界称之为“视界”,但是,他也指出生活世界是由人组成的社会共同体,是由不同的社会单位构成的,因此,生活世界也就是社会学视野里的社会世界。

胡塞尔指出:

“我们应该如何确定本质上原始的态度,即人类生存的基本历史样态呢?

回答是:

人在生殖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活于共同体——在家庭、血统与民族之中,而这些共同体本身又被不同程度地细分为具体的社会单位。

那么,自然水平上的生活就刻划为一种朴素的直接生活,它沉浸在世界之中。

在某种特定的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作为普遍的视界被意识到是持久在那儿的,但仅仅根据这个事实,它还不是作为主题的东西。

”可见,生活世界并非仅仅被理解为精神指向和精神结构,胡塞尔也论及了它的社会存在形式。

在这个意义上,现象学同社会学发生了视野重合。

这也许是当代社会学不断同现象学对话,并接受了生活世界概念的一个重要原因。

不过,胡塞尔的生活世界概念同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还是有重要区别。

虽然这两个概念都指谓我们生活于其中的周围世界,但是正如胡塞尔所言,这两个概念在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那里实质上是展开了两种精神结构。

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是一种要求把周围世界当作人与人日常交往、共处的互为主体的世界,亦即从人的自在的、原初的本性去看待人、理解人和评价人;实证社会学的经验世界概念也是一种精神结构,但它与现象学的生活世界概念正相反,它要求把人们的周围世界当作自然界、当作外在于人的物的世界,亦即把人当作客观的物去看待,人的主体性在这个概念中都被抽象掉了。

因此,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分别在自己的精神结构中展开了周围世界或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一个是在主体间关系中展开的日常生活世界,一个是在主客关系中展开的对象世界、客观世界,实质上是人们在科学和生产中所面对的世界。

现象学和实证社会学都不仅仅要观察和理解这两个世界,而是分别把它们作为自己的立足基础,并以之为根据确立思维方式、人生态度和价值尺度。

现象学以生活世界为基础,在互为主体的人际关系中去理解人生,实质是要用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取代实证主义乃至整个欧洲传统文化的主客二元对立的思维方式,它要求人们以主体间关系为根本、为前提去思考一切、透视一切,把在科学、生产、政治等等主题化领域中的原则和结果都移到生活世界中来衡量、检查和评价,也就是要用人的最基本的生活形式和生存本性来审视一切。

胡塞尔关于返回生活世界思考哲学与欧洲人的危机的主张,在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中得到了充分的展开。

海德格尔把在日常生活中的人看作最基本的存在,人的基本存在的表现形式是烦、畏、恐惧、沉沦、领会等心理状态或心理活动,而这些基本的表现形式又是在对话、交谈、沟通等日常活动中发生的。

从海德格尔论述的丰富内容可以清楚地看出,以日常生活世界为基础,在主体间关系中看到的人生现实,同实证主义在主客关系中看到的客观世界正好相反,是一个直接体验周围世界,理解内在世界的主观世界。

也就是说,现象学从生活世界出发看到了一个主观的心理世界,而实证社会学则从它限定的经验世界出发看到了一个客观的物理世界。

实际上,主观的心理世界和客观的物理世界都是现实世界的不同层面,是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不同层面。

这两个在现实中统一在一起的不同层面,本应都纳入理论思维的视野之中,但是限于思维方式的片面性,它们在人们头脑里一直处于被分裂的境地。

不过,当现象学和实证主义分别以对立的极端形式将这两个层面深入展开后,也就为人们在更高一个思维层次上将二者融合起来奠定了基础。

二、社会学理论转向的先声

1.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

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主张,现象学返回生活世界的哲学呼唤,在舒茨(AlfredSchutz,1899-1959)的现象学社会学中得到了响应。

舒茨以韦伯的理解社会学为基础,把实用主义和现象学的一些原则吸收到社会学研究中,建立了在主体间关系中研究生活世界的现象学社会学。

可以说,现象学社会学是现代社会学向后现代社会学发展的一个中间环节,它既沿续了传统社会学的一些基本原则,又显示了超越传统社会学的崭新变化,并预示了或蕴育了社会学在当代的理论革命。

顾名思义,现象学社会学的主要特点在于对现象学原则的吸收。

正是接受了胡塞尔返回生活世界的主张,在人们的主体间性和人对社会生活的意向性建构中开展社会学研究,现象学社会学才获得了特殊地位。

但是,作为现象学社会学理论基础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方法却不是现象学,而是韦伯的理解社会学。

舒茨继承了韦伯的注重意义分析的社会行动理论、价值中立原则和个人主义方法论等等学术思想,其中对舒茨影响最大的是以意义分析为主要特征的社会行动理论。

舒茨以极大的兴趣深入研究韦伯的社会行动理论,做出了许多丰富的说明与解释。

就此而言,舒茨现象学社会学同韦伯解释学社会学的联系不仅是密切的,而且是直接的。

在舒茨对生活世界多重结构的分析中,首先体现了胡塞尔的主体间性观点,从主体间性观点出发,舒茨把生活世界看成是你与我、人与人直接交往的经验世界,大家没有主次或主客之分地共处同一个周围世界之中;其次体现了韦伯的历史主义原则,即生活世界不仅仅是直接现实性,而且还呈现为一种时间延续性,是通过回忆和阅读而接触到的历史过程;再次体现了实用主义的经验一元论原则,无论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生活世界,也无论是现实的还是历史的生活世界,都在人的经验基础上联系起来了。

由于舒茨像实用主义那样既把一切归结为经验,又强调经验形式的多样性,所以舒茨不仅用经验概念的内涵统一了生活世界,而且也用经验概念的外延多样化了生活世界。

舒茨对生活世界多重结构的分析,还体现了他用实用主义经验论原则对现象学超验论原则的改造。

虽然舒茨的生活世界概念仍然含有现象学超验原则的一些影响,但是他在讨论生活世界的多重结构之间的关系时,十分明确地指出现实的日常生活是生活世界中的“最高现实”(paramountreality)。

最高现实这个概念是从詹姆斯那里借用来的,舒茨用它来说明日常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根本地位。

在生活世界的多重结构中,日常生活是最直接的、未分化的经验现实性,无论人们介入何种领域的活动,日常生活都是人们的出发点和归宿,所以日常生活不仅是直接现实的,而且是人们都一定要经验的、共存的,所以又是普遍的。

并且因为日常生活的普遍性,人们可以在这个基础上交流、沟通在不同领域和不同层面上捕获到的生活意义。

2.现象学社会学的意义

这里,我们无意进一步评述舒茨社会学理论的细节,我们的主要目的是想指出:

舒茨的现象学社会学在西方社会学发展史中引起的变化。

可以说,舒茨社会学理论的主要贡献不在于他提出了新范畴和新原理,而在于他勇敢地打开了向哲学关闭多年的大门,公开地把社会学创始人一再拒斥的形而上学重新引入了社会学理论,在解释社会学的基础上,融合了现象学和实用主义哲学的方法原则,实现了社会学研究社会问题立足基础的转移,以主体间性的思维方式冲淡了主客二元论的思维方式。

尽管舒茨在这些方面还表现了一定程度的摇摆性或不彻底性,但是,舒茨毕竟在主流社会学中引入了新思路,表达了理论转向的先声。

社会学在拒斥形而上学中彰显了自己学科的特殊性,然而如前所述,社会学也正是在这种拒斥中同形而上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拒斥也是一种联系,并且,实证社会学是在未能把握传统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实质的前提下拒斥它的,因此,这种拒斥一开始就决定了二者的联系是不可能断裂的。

当实用主义用经验一元论反对了传统形而上学的主客二元论,现象学以生活世界概念昭示了最基础的经验过程之后,形而上学领域发生了革命,这是哲学思维方式和立足点的革命,是实证社会学提出了口号但是未解其实质的革命。

舒茨的功绩在于把哲学或形而上学领域里的革命引入了社会学,使长期禁锢于经验性研究的社会学家们认识到哲学革命给社会学将会造成哪些变化。

舒茨把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方法原则引入社会学,向人们显示社会学将发生一种根本性的变化:

社会学的立足点将转向日常生活世界。

无论是实证社会学声言要以经验世界为立足点,还是现象学提出返回生活世界,实用主义主张经验一元论,这些观点本身都具有一定程度的抽象性。

然而,当舒茨把社会学同现象学和实用主义的视野重合在一起后,情况发生了实质的变化,生活世界不仅被区分为不同层面和不同形式,而且更重要的是指出现实的日常生活世界是最根本的、最真实的基础,社会学研究社会、理解社会都要立足这个基础之上。

在胡塞尔提出返回生活世界主张之后,有许多学者论述了生活世界问题,但是人们赋予这个概念的内涵是大有区别的,因此对理论主足点、思维方式和问题论域等方面的意义也是不同的。

卢卡奇对生活世界也有许多论述,但他的生活世界概念主要是指人们的劳动实践或生产实践,这与舒茨把日常生活理解为生活世界最基本、最重要层面的意义大相径庭。

当卢卡奇把生活世界归结为劳动或生产时,其中展开的基本矛盾关系一定是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关系,而以之为基础来认识世界、理解生活,所采取的思维方式就一定是传统的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讨论的问题也仍然是传统理论视野之中的。

所以,卢卡奇在生活世界的讨论上不仅没有任何推进,反而把胡塞尔提出的这个重要概念的意义湮没了。

舒茨把日常生活看作生活世界最根本的层面,认为它是最重要的现实,要求理解生活世界的各种层面都要立足于日常生活之上,这就更明确地把主体间性提到了重要的理论地位。

因为主体间性的实质就是人际交往关系,是互为主体的日常生活关系,这种关系在生产、科学和政治等主题化、专业化领域都是被遮蔽的,是经过种种权力关系、制度关系和专业分工关系而被扭曲的,只有在没有明确目标、规则、任务和分工等日常生活领域,人们才能都作为一个自在的、完整的人而存在,才能把他人当作同自己一样的主体。

所以,人们只有在日常生活领域才能真正深刻体验到主体间性,以之为基础的理论思维才能脚踏实地地向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挑战,才能从日常生活出发提出同传统理论不同的新问题。

一、社会学思维方式的革命

1.现象学社会学的局限

舒茨虽然接受现象学和实用主义观点,强调在人与人或主体间性的关系中看待生活世界,但是更进一步的也是更实质的问题没有提出来:

即社会学同生活世界是什么关系?

具体说,如果生活世界是人与人交往的主体间关系,那么这个主体间关系在社会学面前是被作为客体看待呢?

还是作为主体看待呢?

当舒茨仅仅谈论生活世界时,他无疑是把生活世界的基本矛盾关系解释为主体间关系,而当他涉及社会学同生活世界的关系时,也就是涉及社会学同生活世界二者之间是何种性质的关系时,他不仅止步不前了,而且受韦伯价值中立原则影响,生活世界是作为社会学研究的客观对象而存在的。

这就是说,现象学社会学在研究生活世界时,就生活世界本身而言,它是一个主体间或人际间的关系;而当生活世界作为社会学研究对象时,生活世界就是一个客观性,是社会学研究的客体。

因此,现象学社会学同生活世界的关系是主观同客观或主体同客体的关系。

这说明现象学社会学仍然保持着主客二元论思维方式,它仅仅是通过对生活世界中主体间关系的强调而预示了社会学思维方式即将发生革命。

2.常人方法学的革命意义

真正开始社会学思维方式革命是常人方法学(ethnomethodology)。

加芬克尔(HaroldGarfinkel)为代表的常人方法学是在舒茨现象学社会学的直接影响下形成的,但是它在社会学理论上引起的变化要远远深刻于现象学社会学。

常人方法学是西方社会学理论中最早、最明确、最坚决地向孔德、迪尔凯姆、韦伯和帕森斯等人为代表的传统社会学或主流社会学提出挑战的,它不仅坚定地把社会学的立足点移到日常生活之中,而且明确主张要用日常人或普通人处理日常生活的方法、人与人交往互动的方法来研究社会现象,不仅社会学最基本的研究对象是日常生活,而社会学本身也是一种日常活动,社会学同日常生活的关系也是一种日常关系,也应当用日常人的眼光和方法去理解。

把社会学本身也看作是一种日常活动,它的革命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首先,这个观点使社会学放弃了作为客体对立面的主体地位,社会学家及其社会学研究活动不再具有二元论思维方式中的那种主体性,他不仅仅是个在社会生活之中的观察者、反映者、辩析和评判者,一个构造者、整理者和实践者,而且更为重要的他还是一个在日常交往关系中的受动者,在其开展研究的过程中不断接受着来自对象主动作用的被作用者,是一个被研究对象能动地指向、理解和评价的对象。

这个变化非同小可,不用说在实证社会学那里社会学家是作为站在社会世界之外的观察者、描述者出现的,而且在韦伯甚至舒茨那里,他们也没有把社会学家放在社会世界之中,社会学作为与研究对象相对立的主体的身份没有改变。

在常人方法学中,社会学不再是绝对的主体,而是日常生活中的常人。

常人总是在具体条件中存在的,常人既是能动者又是受动者,既能思又被思,既他思又我思。

社会学若是真把自己看成常人,那就应当在常人的环境、常人的地位和常人的心态中反思自己,应当认识到社会学面临着自然科学不具有的许多限制,应当在反思自身的限制中展开社会现象的认识或理解。

社会学创建后一个多世纪,一直缺乏对自身的批判性反思,这既是二元论、实证论思维方式的结果,也是这种思维方式在社会学中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原因。

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看成常人活动,不仅明确地提出社会学要在研究社会现象中不断反思自身,而且大张旗鼓地向传统社会学宣战,提升了社会学批判自身、反省自身的序幕。

常人方法学对传统社会学的反省与批判,引起了社会学从神化到人化的转折。

孔德曾嘲讽前实证的思维方式都是神学的,是把自然与社会神化的活动,而只有实证社会学按照物理学的原则观察和描述社会现象,才停止了理论思维对社会现象的神化。

其实,孔德及其后继者们都没有超越理论思维的神化活动。

神化不仅仅是神话中的虚构、神学中的偶像崇拜,脱离事物的具体条件去强调它的功能与作用,也是神化的表现。

实证社会学不反思社会学的主观局限性,把自己看成不证自明的主体,看成在对象之外的反映者、描述者,这与外在于人世的神并无本质的区别。

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看成常人或常人的活动,迈开了社会学从神化转向人化的一步。

当代越来越多的社会学家在论述社会问题时不断反思社会学的局限,甚至出现了布迪厄为代表的反思社会学,其思想源头都可以追溯到常人方法学。

在社会学的视野里,社会现象作为客体只有社会学作为主体时才成立,而当常人方法学消解了社会学的绝对主体的地位时,社会现象的外在的、受动的客体性也随之发生了变化。

虽然社会现象的客体化,或者说把社会现象看作外在于研究者的客观对象,并非始于实证社会学,但是实证社会学把它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从客观化→非人化→自然化。

也就是说,在实证社会学那里,社会现象不仅是客观的,而且也是去人性的、是被当作物一样去看待的自然化的。

这个社会现象客观自然化是与社会学主观神化同时发生的,并且是互为前提的。

只有把人的社会看作非人性的自然,在其中的社会学家及其活动才能绝对化为神,并且也只有社会学自认为外在于社会的神,社会学才能否认社会的人性而将其看作自然。

而当常人方法学要求社会学承认自己是常人时,社会学被置于社会世界之中,置于常人交往联系中,社会学不仅不再把自己看作外在于社会的主体,而且也找不到像自然一样的社会客体,于是,神一般的主体和自然一般的客体都在常人的生活世界中消失了。

概言之,常人方法学把社会学及其研究对象都常人化了,在它的理论视野里,一切都要放到日常人的生活中或日常人的关系中才能得到理解。

常人方法学由此把一个真正的常人生活世界展开在社会学视野之中,也展开在社会学的整个活动之中。

常人生活世界是一个被科学、生产、政治、乃至宗教、经济、哲学遗忘的世界,因为这些文化形式或专业形式都是主题化的活动,它们只有从非主题化或未主题化的常人生活世界中选取某一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或追求目标而“提升”出去,它们才能获得这些文化形式或专业形式的资格。

传统社会学一直在模仿其它文化形式,试图也从生活世界中主题化某一个方面,成为一个独特的学科亦特殊的文化形式,然而,社会学的经验性、整体性承诺却一再把它拉回未分化的、原初的日常生活世界。

但是,传统社会学一直未能清楚地认识到这个日常生活世界才是自己真正的立足点,是自己最主要的研究对象,也是确立自己独特地位的基础。

日常生活世界或常人世界是真实的人的世界,这里没有科学世界、生产世界和其它主题化世界里的主体和客体二元对立关系,甚至也没有主体与主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一样,都是在相互对立中才能界定、才能成立,不论哪一方,只要有一方的界定发生变化,另一方也必然随之变化。

在常人方法学里,主体与客体都变成了人,不仅在社会学面对的生活世界、社会世界中是人与人的存在、人与人的关系,而且社会学同这个生活世界之间也是人与人的接触、人与人的交流与沟通。

因此,互为主体性或主体间性(intersubjecty),应称之为互为人性。

事实上,subject的最基本含义是人,而不是主体,subject只有在与object(客体)的对立关系中才具有主动性、支配者的主体含义。

进入日常生活世界,面对互为人性的常人活动,常人方法学的问题论域发生了变化,许多在传统社会学中是主要内容的问题被抛弃了,而许多传统社会学无暇顾及的社会问题被提出来了。

其中最重要的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作为传统社会学主要关注内容的社会结构问题不仅逐渐谈化,而且关于这个问题的主要理论——帕森斯的结构功能理论也遭到了批判,常人方法学反对结构功能主义把社会结构看作客观的、具有必然性的秩序,认为这是把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物化和神秘化,于是,常人方法学提出了对结构功能理论的“去物化”(dereification)主张,也就是要求抛弃物理学的原则,把社会结构的研究转变为关于人际关系、人际交往的研究;其二,当常人方法学以平常人的心态去面对日常生活时,发现日常生活中呈现的不是结构、模式等抽象形式,而是可以直接感知并且发生最普遍的“交谈行为”(conversationalbehave),并认为只有研究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交谈行为,才能真正地进入生活世界、真正地接触到人们的日常经验过程。

因此,关于交谈的研究成为常人方法学的主要理论内容之一,常人方法学称之为“交谈分析”(conversationalanalysis)。

常人方法学阐述了丰富的交谈分析理论,对交谈规则、交谈秩序、交谈中的制度、符号、意义等等问题都做了了深入讨论。

可以说,常人方法学的交谈理论是当代社会学开始语言学转向的标志。

语言学转向是由哲学开始并波及到伦理学、史学、美学等各种学科中的重要学术变化,它的意义也许比欧洲近代哲学中发生的认识论转向还要深远。

哲学通过认识论转向由本体论转移到观念论,通过语言学转向由观念论转移到生存论,人们的社会存在与社会往在语言学转向中进入了哲学,社会理论成为当代最有生命力、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常人方法学开始的语言学转向无疑是在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影响下发生的,维特根斯坦(LudwigWittgenstein,1889-1951)的日常语言学,奥斯汀(JohnLangshawAustin,1911-1960)的言语行为理论都是常人方法学的理论来源。

常人方法学通过交谈分析理论开始了社会学的语言学转向,社会学语言学转向的结果是:

由观念论转移到生活论。

人们在常人方法学的交谈分析中看到了孔德期望的具体的、真实的经验现象研究,也看到了斯宾塞呼吁的对观念论的超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卡通动漫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