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精神.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65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9 大小:56.2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1精神.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11精神.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11精神.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11精神.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9页
11精神.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1精神.docx

《11精神.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1精神.docx(4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11精神.docx

11精神

第十一章心理疾病

第一节基本知识

有关文件指出,应“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竞争加剧,人际关系日益复杂;科学技术进步、知识爆炸性地增加,迫使人们不断地进行知识更新。

这些都给人们造成心理压力,给心理健康带来影响。

一现代社会

由于生产力高速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人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

现代生命观、健康观、教育观都对心理健康提出更高要求。

(一)现代生命观

身体是生命的物质载体,没有身体生命就无法存在,心理也无法存在。

心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指人的智慧、情感、意志、性格、气质等,是生命的精神载体,是人格生命的基础。

人格生命是指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具有自我意识、具有理性的生命。

人的生命的本质,表现在活动与行为上,人格生命上。

对于人来说,身体只是生命的工具,而精神才是生命的主宰和本质。

人的真正富有不是金钱,而是精神富有,人的真正力量是精神力量,人的价值是由其精神力量和深度决定的。

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的发展的本质,是人的精神的、心理的发展。

人的身体潜能有限,而人的心理潜能无限。

美国教育家戴尔·卡耐基在调查后认为,一个人事业上的成功,只有15%是由于他们的学识和专业技术,而85%是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善于处理人际关系。

(二)现代健康观

世界卫生组织的章程指出:

“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的表现,而且是一种个体在身体上、精神上、社会上完全安好的状态。

”这说明,一个健康的人应该是身心健康的,心理健康既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证,也是人类健康的最终标准。

健康是一个整体。

没有一种疾病是纯粹身体方面的,或是纯粹心理方面的。

当一个人生病时,就是他整个的人病了。

许多身体疾病会引起行为和心理症状,而心理症状也能影响身体状况。

据世界卫生组织对心理疾病患者在人群中比例的估计:

19世纪中叶是每500人中才有1人,19世纪末是每200人中有1人,20世纪初是每100人中有1人,20世纪中叶是每50人中有1人,70年代是每25人中有1人,90年代已是每10人中就有1人。

其规律是:

城市比农村比例高,生产发展地区比落后地区比例高。

1981年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人群的概念作了如下阐述:

健康就是能精力旺盛、敏捷、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活动,保持乐观蓬勃向上及有应激能力。

有的学者提出了现代人应有的健康观,健康就是能对抗紧张,经得住压抑和挫折,能积极安排自己的活动,使自己的智慧、情感融为一体。

另外,关于死亡的定义,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都是把心脏停止跳动和停止呼吸作为死亡。

近代随着心、肺、肾等器官可以靠机器维持,还可以进行移植,于是提出了脑死亡的概念,才最后在逻辑上统一了对人体生命中枢问题的认识,而脑死亡新概念也更强调了人格生命中的心理因素。

(三)现代教育观

我们培养的学生不仅是有知识、有文化,还应该是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精神饱满、情绪愉快、人际关系协调、举止行为受欢迎的人。

我们无法培养一个没有缺点的“完人”,但可以而且应该培养“全人”,即一个健全的人,一个身心都健康的人。

作为学生,如果偏科学习,只求某一特长发展,而不顾及个性、人格的完美成长,就不能成为一个健全的人。

从现代教育观念来看,人格教育比知识教育更为重要。

有健全的人格而缺乏知识,仍不失其为人的价值,而且有了健全的人格,就有求知的欲望;而没有健全的人格仅有知识,就会造成知识的误用或滥用,反而有害。

现代教育观又一更新的内涵是注重学习潜能的开发。

世界上不存在没有潜能的人,只有没把潜能开发出来的人。

人的潜能是世界上最有价值的资源。

二心理健康问题

(一)概述

心理健康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狭义的心理健康,旨在预防心理障碍或行为问题;广义的心理健康,以促进人们心理调节、发展心理效能为目标,使人们适应环境、健康生活,有效地为社会作贡献。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

对一切有益于心理健康的事件或活动作出积极反应的人,其心理便是健康的。

对大学生而言,生理发展对心理会产生影响。

譬如有的男同学身体不高,经常焦虑,似乎身高与“男子汉”的称号相关;有的女同学因为体胖、脚大而忧虑,不愿意参加体育锻炼;脸上长粉刺和身体肥胖,无论男生和女生都会感到痛苦。

如果做到以下方面,其心理基本是健康的:

1了解自我,悦纳自我

能体验到自己的价值,能了解自己、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

即对自己的能力、性格和优缺点都能做出恰当而客观的评价;对自己的目标和理想定得切合实际,因此对自己总是满意;努力发展自身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

2接受他人,善与人处

乐于与人交往,能接受自己和他人,认可别人存在的重要性。

他们能被他人理解和接受,能与他人沟通,人际关系协调;在生活中没有孤独感;在与人相处时,同情、友善、信任、尊敬总是多于猜疑、嫉妒、畏惧、敌视等,因而在生活中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安全感。

3正视现实,接受现实

能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造现实,而不是逃避现实;对周围事物能作出客观评价,与现实保持良好接触;既有高于现实的理想,又不会沉湎于不切实际的幻想。

他们对自己的力量有信心,对困难能妥善处理。

4接受生活,乐于工作

能够珍惜、热爱并投身于生活,并在生活中享受人生。

在工作中尽量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获得满足和激励,把工作看作是乐趣而不是负担;把工作中积累的有用信息贮存起来,便于使用,以解决新问题,克服新困难。

5控制情绪,心境良好

保持健康的情绪,需要在头脑中装上一个控制情绪的“闸门”,要让情绪服从于自己的理智和意志,不能任其自流。

例如遇到喜事,不能狂喜,否则就将成为第二个“范进中举”;遇到令人生气的事,不能暴怒,要懂得制怒有益的道理;遇到伤心的事,也不能极度悲伤。

总之,凡事反应适度,使心情始终处于平稳状态,维持身心健康。

心理健康的人,愉快、乐观、开朗、满意等积极情绪总是占优势,而悲、忧、愁、怒等消极情绪不会长久。

6人格完整,智力正常

培养完整和谐的个性,是免除和缓解紧张状态根本而有效的心理中介调节因素。

因为它起着重要的反馈调节作用。

心理中介调节因素包括个性特征、身体素质、生活经历、年龄变化、思维方式、情绪倾向、适应能力、行为准则、理想信念、道德观、人生观等。

个性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事件表现各异。

有人觉得无所谓,有人就觉得不得了;处于同一逆境,有人能镇静自若,随遇而安,有人则魂不守舍,惶惶不可终日,甚至精神崩溃。

可见,个性的差异导致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对能力的天壤之别。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个性可以决定一个人生死与成败!

智力是指人的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考力和操作能力的综合。

对多数大学生而言,其智力是正常的,具有与同年龄多数人相符合的行为特征。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有些大学生常常在遇到挫折和障碍时,就产生忧虑和烦恼,造成心理压抑和紧张,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譬如学习和生活的不适应,人际关系紧张,学习竞争激烈,经济困难,理想与现实矛盾,专业与择业等问题。

良好的个性,可使大学生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狭隘自私、狂妄自大等不健康的性格,是形成其政治意识模糊、思想落后和道德品质低劣的基础。

心理和生理健康是互为因果、互相影响的。

长期的忧虑、烦闷、绝望,会导致生理上的异常,产生身心疾病。

(一)环境应激问题

1学校环境变化

对于新生来说,首次远离家门,离开父母亲人、朋友和熟悉的环境,带来不同程度的环境应激。

当其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产生失眠、食欲不振、注意力不集中、环境适应困难,以及烦躁、焦虑、头疼、神经衰弱等问题,甚至出现擅自离校等冲动行为。

2学习方法变化

原来在高中时的学习尖子,在集中了各地优等生的大学里,可能不再是校园宠儿。

有些同学会出现自信心降低、自卑、嫉妒等,难于适应现实;进入大学,还用中学的学习方法就会被动,有些同学出现焦虑、紧张,影响其自信心,带来苦恼及自我否认等问题。

3生活习惯变化

南北方学生的倒位就学,带来饮食方面的差异和生活习惯的不适应,也会造成部分同学的环境应激。

例如有的女同学攀比衣着和打扮,有的男同学吸烟饮酒,以及追求享受、过生日及郊游高消费,对部分经济能力有限而又爱面子、讲虚荣的同学会造成自卑、忧虑、紧张等。

(二)与自己不适应

1不适应现实

部分学生进入大学后消极、颓废、苦闷、不思进取、沉溺于玩乐放纵,甚至有自杀企图。

2不适应发展

个别学生在发展中,顾此失彼,没能达到目标就产生不良反应。

还有些学生,放大了自己的“劣势”,忽略了优势,由于害怕暴露弱点而采取压抑心态,很少交流,一人独处,行为不稳定,多疑,不信任他人,烦恼和恐惧等。

3不适应身体

如肥胖、矮小、相貌怪异、残疾等。

4不明确目标

部分学生很难找到自己的目标和人生观,失去自我,失去了生命的存在感,不知道自己究竟是什么,结果陷于苦闷、绝望,甚至想到自杀。

(三)人际关系与人格

1人际交往障碍

部分同学步入大学以后遭受挫折,或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和焦虑,或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

2人格特质不良

部分同学人格特质不良,会影响学习、人际关系、社会活动等,同时当意识到这些不良在无力改变时又会产生消极性防御反应及自我否认,结果给自己成长造成影响。

(四)与生理变化不适应

1性意识

比如被异性吸引的体验、性幻想、性问题、性梦、性的压抑等。

这种困扰通常只是不安和躁动,严重时会产生心理问题。

2性行为

如手淫、触摸;极少数学生会出现性变态,如同性恋、露阴癖、恋物癖等。

3性伤害

少数学生过去遭受过性伤害,给他们学习、生活、社交、发展、个性都会造成影响。

(五)其他

1对重大丧失的不适应

譬如重伤、重病、事业失败、经济破产、法律纠纷、亲人亡故或重病、家乡遭灾、经济困难、丧失机遇、求偶失败或失恋等。

2早年灾害性体验的不适应

比如父母离异或死亡、家庭不和,教养态度偏离,被虐待、遗弃、强奸、绑架、拘捕、收养、迫害,严重压抑、社会动荡、战争、大灾,处分、严重差错、名誉受损、遗失重要物品等。

3生活习惯对身体的不适应

比如吸烟、酗酒、吸毒、赌博、滥用药物等。

四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很多,主要是:

(一)环境变迁因素

大学强调自学和独立思考,老师指导减少,学习内容和自由支配时间相对较多。

进入大学,面对来自各地、风格各异、各具特点的新同学,如何建立协调、友好的人际关系,将对大学生活产生重大影响。

(二)人际关系困扰

要处理好各种关系。

包括与同学、老师、家庭、亲人、朋友之间的关系。

人际关系好坏不仅是技巧问题,也关系到对别人的评价。

每个同学都期望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过于理想化,期望值过高,这样会带来负面影响;大学生与同龄异性交往的机会明显增加,同时与异性交往的愿望也更加强烈;还有些问题值得注意。

比如同学之间发生口角、争执、误解和摩擦等,都会对心理产生影响。

五大学生健康心理的培养

除了应该学习并掌握心理卫生知识这把心理健康的钥匙,建立合理的生活秩序之外,还应该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持健康情绪

要学会合理宣泄,不要压抑,也不要放纵。

在生活中难免会遇到不良刺激,一个人应在自己情绪剧烈变化过程中,及时予以控制,以避免愤怒情绪爆发。

对于消极情绪,要学会自我疏导。

当遇到一些忧愁和烦恼时,应把它发泄出来,长期压抑有害于心理健康。

在忧郁时,去找知心朋友倾诉,压抑的心境就会缓解,甚至大哭一场也是一种方式。

并且在倾诉过程中,可能获得情感支持与理解,找到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也可以将注意力转移到别的事物上去,暂时离开不愉快的事。

譬如看电影、听音乐、打球、下棋等;还有一种方式就是幽默,它能使紧张的精神放松,摆脱窘困场面,消除身心痛苦,保持心理健康。

(二)建立良好关系

人际关系是人们之间心理关系。

人际关系密切,心理关系就亲近,易于交流与沟通,双方都感到温暖和幸福,易于调节情绪、解脱矛盾,益于身心健康。

人们需要爱怜和友谊。

大部分人具有高尚的人格和美好的心灵,能够友好相处。

但是,也不乏心胸狭小、为人刻薄、自私自利、斤斤计较的人。

如果碰到这样的人该怎么办呢?

一是宽容对方,要懂得“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的道理。

人,包括自己都有缺点和不足,不可能尽善尽美;二是帮助对方,要采取恰当、容易被人接受的方式,使对方觉察到存在的缺点,并自觉地加以克服。

这样才能和周围的人友好相处,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东西方先哲均以不同的语言表达了共同的渴望。

比如宋代林逋在《省心录》一书中提到:

“和以处上,宽以待下,恕以待人,君子人也。

”英国大戏剧家莎士比亚也说:

“对众人一视同仁,对少数人推心置腹,对任何人不要亏损。

”所有这些语言都表达了人类的共同心理:

与人为善,产生快感;热情待人,产生愉悦。

所以,与人为善、诚恳待人、乐于助人是人际关系的准则,是保证身心健康的必要条件。

(三)奋斗目标可行

人总是要有点精神、有所作为。

当一个人在事业上苦苦追求和探索时,也会享受成功的喜悦,作为精神寄托和支柱,感到充实和慰藉,带来信心和力量。

但不要对自己过分苛求,把奋斗目标确定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以内,通过努力能够实现。

如果处处与人竞争,不可避免地会受到挫折、失败;而且处处竞争会使自己终日生活在紧张状态之中,心理上承受巨大压力,对心理健康不利。

值得注意的是:

人们在为事业奋斗时,要把事业与利益、获取与奉献、自我价值的实现与适应社会规范融合起来。

`第二节良好情绪、情感与培养

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

例如考试取得好成绩使人轻松、愉快;失去亲人则令人悲哀、痛苦;遭人打骂会感到愤怒、敌意;处境危急会感到焦虑、恐惧等。

凡是能够满足人的需要或符合人的愿望的事物,就能引起积极的体验,如愉快、喜悦、满意、爱慕、尊敬等;凡是不符合需要或与意愿相违背的事物,则会引起消极的体验,如不高兴、愤怒、憎恨、恐惧、悲哀、羞耻等。

有时,即使同一事物,对不同人会有不同的内心体验。

比如同一轮圆月,恋爱中的情侣看到它时,体会到愉悦、爱慕的美好情感,而独在异乡的游子却被勾起不尽的思乡愁绪等。

一大学生情绪和情感特点

大学生情感丰富、复杂、不稳定。

对各种现象十分敏感、关注,对友谊、爱情、正义等追求十分执着,爱思考和辩论,甚至以行动来维护心目中的真善美;他们的情感体验深刻、强烈,感情容易外露,喜怒哀乐常形于表面,在外界刺激下容易冲动、凭感情用事,过后又懊悔不已;情绪起伏波动较大,呈两极趋势,有时兴奋激动如火山爆发,有时消沉忧郁,甚至失去生活勇气。

(一)稳定性与波动性并存

大学生具有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一般能用理智约束冲动,对不良情绪进行自我调适;另一方面,也有不稳定因素。

比如时而平静,时而激动、时而积极,时而消极、时而肯定,时而否定、时而外显,时而内隐等。

(二)丰富性和复杂性并存

首先,大学生在自我情感方面敏感丰富,注重独立感、自尊心、自信心和好胜心;有强烈的求知欲、好奇心,热爱科学和真理,憎恨迷信和谬误;他们对祖国、社会和集体有深厚的情感、民族自豪感和自尊感,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义务感,嫉恶如仇,喜恶分明,正义感鲜明;大学生对纯洁的友谊和爱情十分向往,还积极地在发展美、欣赏美、创造美的活动中体验到美的感受。

其次,丰富的感情呈现出外显和闭锁、克制和冲动交错的特征。

通常,大学生对外部刺激的反应迅速、敏感,喜怒哀乐溢于言表,内心体验和外部表现是一致的,呈现出外显性特点,例如为比赛胜利欢呼雀跃,因考试失败而垂头丧气;然而,在一些特定场合其外在表现和内心体验并不一致。

例如,当大学生感到不友好、不公正的对待和压制时,在得不到理解和尊重时,会把心扉紧闭,不轻易表露真情实感。

有时还会采用文饰、反向的办法来掩饰内心情感。

(三)阶段性和层次性并存

1不同年级大学生情绪和情感

低年级大学生涌动着成为大学生的自豪感,对一切感到新鲜、好奇,体验到走出“黑色七月”(今后为“黑色六月”)的轻松和愉快;由于非理想的专业、院校,以及自己在班级中位置上的落差,会感到失望、迷惑和自卑。

同时产生压力和紧迫感;陌生的环境和不适应,往往产生恋旧感,思念父母、家人、和旧日同学。

中年级大学生适应性情感增强,专业思想趋于稳定,学习兴趣浓厚,求知欲强,思维活跃,独立感、自尊感和自信心得到发展。

人际交往渐多,建立友谊,感情密切,爱好广泛,积极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责任感、义务感、荣誉感、美感进一步发展,情绪和情感较为平稳。

高年级大学生社会责任感明显增强,社会性情感日趋丰富,更多地关心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思考人生价值,紧迫感和忧虑感明显,留恋学校和同学。

2不同层次大学生情绪和情感

优秀生的独力感、自尊心和自信心较强,情绪积极、愉快、乐观,求知欲强,学习兴趣浓厚,能体验到快乐,责任感和荣誉感。

后进生内心充满矛盾,一方面想甩掉落后帽子,一方面又缺乏毅力和恒心,感到痛苦、自责,有自卑感也有自尊心。

二大学生情绪障碍与调适

情绪主宰健康。

如果能经常保持愉快、舒畅、开朗、乐观,则人体免疫功能旺盛,可以减少疾病感染。

“人逢喜事精神爽”,“笑一笑、十年少”就很有哲理。

劣性情绪是指持续的消极情绪和过度的情绪反应,例如因突发灾祸引起的悲伤和忧郁,持续很长时间不能消除;或情绪反应过于激烈。

即使是愉快情绪,因反应不适度,也可能成为劣性情绪。

在压抑、紧张、焦虑、恐惧等消极情绪的长期作用下,人体免疫功能下降,容易罹患各种疾病。

大学生常见疾病多和紧张、压抑、焦虑等情绪有关。

(一)焦虑及其对策

焦虑是一种紧张、害怕、担忧、焦急混合交织的情绪体验。

引发大学生焦虑情绪的原因来自社会、学校和个人。

比如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激烈,信息膨胀,心理和行为受到冲击,容易产生困惑、迷惘、紧张、焦虑和无所适从;又如面对竞争、繁重的学习任务,感到紧张、担忧、焦急;再如有些大学生谨小慎微、优柔寡断、依赖性强、对困难估计过大、自怨自责,也容易产生焦虑。

怎么办呢?

1放下包袱,轻松上路

对某些事件的成败,不能过分注重。

2当机立断、积极行动

在面临选择和困难时,应该勇敢正视,战胜自我。

3动静结合、身心放松

进行适量的体育锻炼,释放紧张情绪,通过想象放松、音乐调节来平静心情,解除焦虑。

(二)发怒及其对策

愤怒是由于客观事物与主观愿望相违背,或愿望受阻、无法实现时产生的激烈的情绪反应。

程度可以从不满、生气、愠怒、激愤到暴怒。

愤怒会导致躯体疾病,使人的自制力减弱或丧失,如出口伤人、动手打人等。

1加强修养

以开阔的胸襟宽容体谅他人,不要为小事斤斤计较,才能得到别人的信任、尊重和理解。

2冷静克制

暂时离开使自己动怒的环境,或暗示自己“要冷静、别发火”,或写“制怒”、“三思而后行”等条幅,提醒自己。

3合理疏泄

采用交谈、写信、日记等方式;或进行文体活动、喊叫等方式以宣泄愤怒。

(三)压抑及其对策

压抑苦闷是当情绪和情感被克制约束,不能适度表达和宣泄时所产生的内心体验,它混合着不满、苦闷、烦恼、空虚、困惑、寂寞等情绪。

长期严重的压抑会诱发疾病。

1客观分析

如果因为生活单调乏味,缺少变化而感到无聊、压抑,那么应该注意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积极参加各种活动,如参加文学社、集邮协会、青年志愿者、文工团等,这样可以充实生活、丰富思想、陶冶情操,从而消除压抑。

2适当宣泄

培根说过,如果你把快乐告诉一个朋友,你将得到两份快乐;而如果你把忧愁向一个朋友倾诉,你将分掉一半忧愁。

所以当感到压抑苦闷时,也应该向朋友倾吐,或写日记、书信、体育锻炼等。

(四)抑郁及其对策

抑郁消沉是一种持续时间较长的消极情绪体验。

持久而严重的抑郁情绪可能导致多种身心疾病。

有些同学把生活看成非黑即白、非好即坏,且多看其消极和黑暗面,容易悲观沮丧、情绪低落。

当遭受突发灾祸打击后,可能导致抑郁情绪。

此外,性格内向、敏感多疑、依赖性强、容易悲观的大学生比其他同学更易陷入抑郁情绪。

1纠正偏误、端正认识

例如,要纠正“挫折和不幸不该发生”、“我不能失败”等偏见和误识,要有受挫心理准备,把困难和不幸视为生活磨砺、成长的契机。

相信自己会走出困境,到达成功的彼岸。

2重新评价、悦纳自我

要善于发掘自己的优点,增强自信心和自尊心。

对于自己的缺点,要不断克服;对不可改变的现实,如家庭、相貌等,就坦然接受,尽量在其他方面加以补偿。

3积极交往、参加活动

增强交往的主动性,改变孤僻、退缩的行为方式。

譬如主动与同学微笑、致意、交谈,关心与帮助他人,参加多种文体活动,广交朋友,感受友谊的珍贵和生活的美好。

(五)冷漠及其对策

冷漠是对外界刺激漠不关心、冷淡、退让的消极情绪体验。

他们对学习应付了事、缺乏兴趣,成绩好坏无所谓,态度冷淡,独来独往,昏昏欲睡,无动于衷。

1分析原因

找出症结、勇敢面对。

2认识生活

人的一生有欢乐也有烦恼;有喜悦也有挫折;和幸福也有灾祸。

3参加活动

要打开闭锁的心灵,在友谊的暖流中融化冷漠的坚冰,发展广泛的兴趣。

(六)嫉妒及其对策

虚荣嫉妒是因为自己的社会尊重需要未得到满足而产生的不良情绪。

它包括焦虑、忧惧、悲哀、失望、愤怒、敌意、憎恨、羡慕、羞耻等不愉快情绪,是一种错综复杂的情绪体验。

纠其原因,主要由于虚荣心强、自私狭隘、认知偏差等不良个性因素所致。

1正确认识

要懂得“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想事事不落人后、样样不逊于人是不可能的。

2合理转化

有虚荣嫉妒之心的人,应该对自己说“他行我也行”,然后努力缩小差距,快速赶上。

3充实生活

培根说过:

“嫉妒是一种四处游荡的情欲,能享受它的只是闲人,每一个埋头于自己事业的人,是没有功夫去嫉妒别人的。

”因此,大学生除了应该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与技能以外,还应当参加各类有益身心的活动,如体育比赛、文艺演出、集邮、摄影、绘画、旅游、社会实践等;要培养广泛兴趣,使生活充满欢乐,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丰富知识、发展能力、完善个性、陶冶情操,就一定能告别嫉妒心理,与同学携手并进,共谋发展。

三大学生良好情绪、情感的培养

(一)保持积极乐观的态度

1树立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

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是良好情绪和情感的基础。

在人的一生中,它们处于核心地位,它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定向作用。

凡是具有科学进步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人,必然胸怀宽广、目标远大、不计较个人得失,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都有巨大的热情和忘我的献身精神,一时受阻也会迂回超越;相反,必然谋求私利,目光短浅,一旦受挫,就会牢骚满腹,心情沉闷,一蹶不振。

2正确对待不幸和挫折

人生之事,不如意者十分之八九。

巴尔扎克说过:

“世上的事永远不是绝对的,结果完全因人而异。

苦难对于人才是一块垫脚石……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对于弱者是一个万丈深渊。

”大学生在受挫或处境尴尬时,可以用幽默的方式化解困境;在失败时,把英雄、楷模作为榜样去激励自己。

譬如,爱因斯坦之后最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生于1942年1月8日,正是伽利略逝世300周年。

他早年就读于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现任剑桥大学卢卡斯数学教授(原来这个职务由牛顿担任)。

1962年突患“卢加雷病”(运动神经元疾病),医生说他最多还能活两年,可是这位科学巨匠一再突破生命极限,至今已生活了40年。

他在20世纪70年代以后的两大发现是:

“大爆炸”产生“黑洞”;“黑洞”发射粒子和辐射。

他的主要著作有《时间简史》、《果壳中的宇宙》等。

他具有钢一般的意志、超凡的智慧、卓越的学识、多蹇的命运、高尚的情趣,以病残之躯激扬文字,具有指点宇宙的非凡经历。

他1985、2002年两次访华。

先后在中国科大、北京师大、浙江大学发表演讲。

他酷爱生活,喜欢音乐,摇着轮椅跳舞,熟悉帕伦克的《格罗里亚》,勃朗姆斯的小提琴协奏曲,贝多芬的弦乐四重奏,披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