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选题.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616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单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单选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单选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单选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选题.docx

《单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选题.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单选题.docx

单选题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

A.科学的世界观 

B.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C.世界观       

D.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科学

2.世界观是人们对(  )

A.整个社会历史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B.人生目的的根本看法

C.整个世界的总的根本的看法      

D.各种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

3.哲学为具体科学的研究提供(  )

A.理论结论   

B.经验材料 

C.具体方法   

D.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  

A.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B.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

C.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D.认识和实践的关系问题

5.一切唯心主义都主张(  )

A.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 

B.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

C.世界有两个本质         

D.世界是神创的

6.唯物主义发展的三种基本形态是(  )  

A.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朴素唯物主义、庸俗唯物主义

C.古希腊唯物主义、十八世纪法国唯物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D.古中国唯物主义、近代欧洲唯物主义、现代西方哲学

7.“理在事先”是(C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D.二元论的观点

8.“存在就是被感知”。

这一观点是(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机械唯物主义的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

A.古希腊罗马的哲学               

B.中世纪经院哲学

C.十七、十八世纪英法资产阶级哲学 

D.十九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意味着(  )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已达到顶峰  

B.绝对真理已最终实现

C.科学的哲学体系最终形成   

D.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11.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方法是(  )

A.注意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原著 

B.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C.多学一些西方近代哲学       

D.认真钻研具体科学

12.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  )

A.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B.各种具体物质形态

C.人的感觉的复合 

D.构成各种实物的原子

13.中国古代的“五行”说属于(  )

A.机械唯物主义    

B.庸俗唯物主义  

C.唯物主义     

D.朴素唯物主义

14.“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指的是(  )

A.时间的持续性   

B.时间的间断性 

C时间的重复性   

D.时间的一维性

15.世界的统一性在于(  )

A.它的存在性  

B.它的规律性  

C.它的可知性  

D.它的物质性

16.在意识的作用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  )

A.轻视意识的能动作用       

B.抹煞意识的能动作用

C.无视意识与物质的相互作用 

D.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

17.实现意识能动作用的根本途径是(  )

A.主观努力   

B.社会实践 

C思想解放   

D.精神振作

18.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客观前提是(  )

A.充分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B.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C.正确认识并自觉遵守客观规律   

D.彻底克服保守思想和陈旧观念

19.科学证明人脑是(  )

A.思维的源泉   

B.思维的产物 

C.思维的器官   

D.思维的对象

20.系统科学出现的意义在于它(  )

A.高于唯物辩证法

B.扬弃了唯物辩证法

C.丰富了唯物辩证法

D.代替了唯物辩证法

21.“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和“人不能一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两种观点(  )

A.是相同的,只是强调的方面不同 

B.前者是辩证法,后者是诡辩论

C.前者是形而上学,后者是辩证法 

D.二者都是辩证法,后者是对前者的发展

22.“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这句话体现了(  )

A.折衷主义思想   

B.诡辩论思想 

C二元论思想   

D.朴素辩证法思想

23.唯物辩证法所说的矛盾是指(  )

A.思维中的自相矛盾                  

B.形式逻辑的矛盾

C.事物之间或事物内部的矛盾的对立统一

D.日常生活中的争吵斗争

24.矛盾的同一性是指(  )

A.事物处于相对静止的量变阶段 

B.矛盾双方相互联系,相互吸引的性质和趋势

C.在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团结统一 

D.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25.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方针的理论根据是(A  )

A.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的原理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转化的原理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关系的原理

26.邓小平同志说:

“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这一论断的理论根据是(  )   

A.内因和外因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B.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D.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及其辩证关系的原理

27.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  )  

A.采用同一、差别、对立等逐渐激化的形式  

B.作为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C.蕴含在客观世界的广泛领域               

D.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28.区别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是事物的变化(  )

A.速度的快慢   

B.状态的显著与否 

C.是否超出度的范围   

D.范围的大小

29.“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古语说明(  )

A.没有量的积累,不可能发生质变 

B.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C.在新质基础上量的扩展          

D.事物的发展的无限性

30.“激变论”的观点是(  )

A.只承认量变否认质变的观点 

B.只承认质变否认量变的观点

C.坚持质变和量变统一的观点 

D.只承认事物质的存在不承认量的存在的观点

31.辩证否定的实质是(  )

A.抛弃

B.继承

C.扬弃

D.循环

32.辩证否定对旧事物是(  )

A.全盘肯定 

B.全盘抛弃 

C.既克服又保留 

D.在旧事物中增加新内容

33.“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这一论断的理论根据是(  )

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  

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

34.下列哪些现象属于因果联系(  )

A.龙年生贵子   

B.钻木能取火   

C.闪电过后是雷鸣   

D.白天过后是黑夜

35.农业的丰歉,既影响农民的收入和农业扩大再生产的规模,又影响工业原料的来源和工业产品的销售,从因果关系来看,这是(  )

A.一因多果   

B.一果多因   

C.一因一果   

D.多因多果

36.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  )

A.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C.不可知论观点       

D.形而上学的片面性观

37.我们反对形式主义的原因就是(  )

A.一切形式都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B.—切形式都是消极被动的

C.一切形式都是多余的东西     

D.不适合内容要求的形式会阻碍内容的发展

38.某皮鞋厂生产女式皮鞋质量好,但牌子叫“大象牌”,由此在国际市场上不受欢迎。

后来将“大象牌”改为“孔雀牌”,打开了销路。

这个事例说明(  )

A.内容决定形式                 

B.形式反作用于内容

C.只讲形式不讲内容的形式主义   

D.主观精神决定事物的内容和形式

39.生产方式是(  )

A.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统一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统一

C.政治和经济的矛盾统一

D.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统一

40.否定之否定仿佛是向出发点的复归,这是(  )

A.形而上学观点

B.折衷主义观点

C.辩证法观点

D.诡辩论观点

41.在人工智能与人的意识的关系问题上有着种种不同观点,其中正确的观点是(  )

A.电脑的发展会大大超过人脑

B.电脑的发展会产生意识

C.电脑的发展能完全取代人脑

D.电脑与人脑有着本质的区别

42.人的本质在于(D  )

A.人能够改造世界

B.自私自利

C.人有思想和理性

D.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3.生产力的含义是指(  )

A.人的体力的支出

B.人的脑力的支出

C.所有制、分配关束以及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D.人类改造自然、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

44.相对静止是( B )

A.不做任何运动的事物

B.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C.绝对不变的事物

D.绝对运动的状态

45.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

A.它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它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C.它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D.它能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46.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原因和结果的关系问题上,结果是指(  )

A.引起一定现象的现象

B.先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C.被一定现象所引起的现象

D.后于某种现象的现象

47.物质的唯一特性是(  )

A.运动的绝对性     

B.客观实在性

C.可知性          

D.矛盾性

48.时间和空间是(  )

A.物质的两种属性

B.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

D.独立存在的精神实体

49.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 )

A.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B.它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C.它是与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无关的因素

D.它是引起社会制度变革的根本原因

50.事物螺旋式发展的基本趋势是(  )

A.上升性

B.重复性

C.回复性

D.循环性

51.意识的反作用或能动性,从根本上说是( A )

A.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B.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C.对人类自身的改造

D.正确发挥意识的主观能动性

52.“让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和合法经营先富起来,然后逐渐扩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标。

”这体现了(  )

A.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原理

B.质变形式非爆发式的原理

C.质变过程中量的扩张的原理

D.质、量、度三者关系的原理.

53.衡量人的社会价值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是(  )

A.看他职务大小

B.看他社会地位高低

C.看他向社会和他人索取的多少

D.看他对社会和人类是否作了贡献及其大小

54.客观真理或真理的客观性是指(  )

A.真理的内容和检验标准是客观的

B.真理的形式是客观的,内容是主观的

C.真理是人的感觉的复合

D.真理是指客观事物本身

55.社会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D )

A.阶级关系

B.夫妻关系

C.政治关系

D.经济关系

56.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就是说(  )

A.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要在它的经济基础建立之后才能产生

B.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都根源于经济基础

C.一切社会的上层建筑的变化,都同经济基础变化同步的

D.社会中一切经济基础成分都决定该社会的丰层建筑性质

57.关于人的价值的正确观点是(  )

A.人的价值就在人本身,人生来都有平等的价值

B.人的价值就在于自由,它是通过人的自由选择实现的

C.人的价值就在于采取必要手段赢得一定的社会地位

D.人的价值在于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

58.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

A.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充分相信科学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加强对现代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D.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竞争的主动性

59.谬误与真理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因此谬误(  )

A.永远也不能变为真理

B.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变为真理

C.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D.包含在相对真理之中的

60.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的方法论意义在于(  )

A.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世界

B.它是认识事物本质的基础

C.它是科学分门别类的客观依据

D.它是正确区分不同事物的基础

61.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和绝大部分社会科学之所以是属于意识形态范围的思想体系,是因为它们(  )

A.大多直接同生产力相联系

B.反映并服务于特定的经济基础

C.反映的是并不属于特定的经济基础的社会现象

D.都是经济基础最集中、最直接的反映

62.人民群众的主体( C )

A.是体力劳动者

B.进步的知识分子

C.是各个时代的进步阶级

D.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

63.上层建筑对于社会发展的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D )

A.是否有效地为经济基础服务

B.是否适应经济基础的需要

C.它掌握在哪个阶级手里

D.被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64.“公说公有理气"婆说婆有理”,这种说法的实质是( A )

A.主张检验真理的标准是相对的

B.否认真理都是发展的

C.主张真理都是绝对的

D.主张真理都是具体的

65.我们把包含在现实事物之中的、预示着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称之为(  )

A.偶然性

B.必然性

C.现实性

D.可能性

66.中国古代佛教理论家惠能认为"不是幡动,不是风动,仁者心动"这是(  )A.客观唯心主义   

B.主观唯心主义

C.形而上学观点   

D.辩证法观点

67.判断一种生产关系是否先进的标志是(  )

A.公有制还是私有制

B.公有制水平的高低

C.是否适合生产了的性质和发展要求

D.劳动产品分配是否公平

68.人的任何意识,都是对客观世界的(  )

A.虚幻反映

B.歪曲反映

C.主观反映

D.正确反映

69.人的价值的最显著特点在于(  )

A.人在价值关系中既可以是客体,又可以是主体的二重性

B.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客体

C.在价值关系中只能作为主体

D.只具有通过自身的实践活动满足自身和他人需要的特性

70.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的联系表现为(  )

A.群体意识是个人意识的总和

B.个人意识决定群体意识

C.个人意识是从群体意识中产生的

D.二者相互依赖、相互作用、相互转化

71.所谓系统是指(  )

A.组成事物各个部分的简单相加

B.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一整体

C.事物之间的普通联系

D.事物之间的复杂性和可变性

72.主张意志自由是绝对的,认为意志支配一切的观点是(  )

A.宿命论

B.唯意志论

C.唯物论

D.历史唯物主义

73.唯物史观认为,所谓自由是指(  )

A.人们摆脱了客观规律的限制

B.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

C.人们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D.人们可以自主地制造和消灭规律

74.杰出人物是指(  )

A.各阶级的领袖人物

B.统治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

C.同情劳动人氏的历史人物

D.对社会历史发展起促进作用的历史人物

75.“防微杜渐”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A.对立统一规律的原理

B.质量互变规律的原理

C.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原理

D.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的原理

76.人类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  )

A.生产力的发展

B.科学文化的发展

C.主产力和生产关系所构成的生产方式的发展

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77.认识的初级阶段是(  )

A.直接认识

B.全面认识

C.理性认识

D.感性认识

78.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是(  )

A.视为精华,全部继承          

B.视为糟柏,全部抛弃

C.应保留一半,抛弃一半

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79.一切真知都来源于(  )

A.间接经验

B.社会实践

C.人的意识

D.客观事物

80.社会意识具有复杂的结构,从意识的主体的角度来看,社会意识可区分为(  )

A.统治阶级的意识与被统治阶级的意识

B.社会心理与思想体系

C.个体意识与群体意识

D.先进的意识与落后的意识

81.在人类和人类社会形成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  )

A.人的直立行走

B.语言和思维

C.气候变化

D.生产劳动

82.假象是指(  )

A.正面地直接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B.从反面歪曲地表现本质的现象

C.不存在于客观事物之中的现象

D.和本质没有同一性的现象

83.认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动受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的观点是(  )

A.宿命论观点

B.天命论观点

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D.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84.实践之所以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由(  )

A.实践的历史性和不确定性决定的

B.实践的有条件,性和相对性决定的

C.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D.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决定的

85.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

A.唯物主义的观点

B.联系的观点

C.发展变化的观点

D.实践的观点

86.在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C )

A.本质上属于一种自然交往

B.只是个人在一定程度上独立地、自由地进行

C.是真正的自由、平等的普遍交往

D.只有性关系交往、血缘关系交往

87.掌握“适度”原则的哲学依据是(  )

A.质和量的统一

B.肯定和否定的相互渗透

C.矛盾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联结

D.内容和形式的相互转化

88.现象与本质是揭示(  )

A.事物的外部矛盾和内部矛盾相互关来的一对范畴

B.事物的内在要素和表现方式的一对范畴

C.事物的先后相继、彼此制约的一对范畴

D.事物的外部联系和内部联系的一对范畴

89.人本主义思潮发端于(  )

A.贝克菜和休漠   

B.谢林和费希特

C.叔本华和尼采   

D.黑格尔和孔德

90.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  )

A.自然物质与社会存在的关系

B.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C.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D.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91.概念、判断、推理是(  )

A.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B.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D.辩证法的三种形式

92.爆发式飞跃是(A  )

A.解决矛盾的一种对抗的质变形式

B.解决矛盾的非对抗性的质变形式

C.新旧要素的逐渐积累

D.质变与量变的相互转化

93.一切事物和现象的产生最终根源都存在于(  )

A.物质世界之中

B.主观想象之中

C.绝对精神之中

D.本本原则之中

94.地理环境是(  )

A.划分社会经济形态的依据

B.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

C.社会制度变更的决定力量

D.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95.社会政治结构的核心是(C  )

A.生产关系

B.宪法

C.国家

D.政党

96.在认识论上,“跟着感觉”走是(  )

A.唯物主义思想的表现

B.机械唯物论的观点

C.不可知论思想的表现

D.否认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97.社会制度的性质及其更替的原因,主要应当从(  )

A.地理环境中去寻找

B.意识形态中去寻找

C.上层建筑中去寻找

D.生产方式中去寻找

98.社会存在(  )

A.是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的总和

B.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总和

C.是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D.就是指社会环境

99.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

A.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B.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

C.认识的"源"与"流"的关系

D.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经验论的关系

100.社会发展的基本动力是(  )

A.阶级斗争

B.科学技术

C.社会基本矛盾

D.人民群众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项选择题参考答案

1、B  2、C 3、D 4、A 5、A  6、A 7、C 8、A 9、D 10、D 

11、B 12、A 13、D 14、D 15、D 16、D 17、B 18、C 19、C 20、C

21、B 22、D 23、C 24、B 25、A 26、C 27、D 28、C 29、A 30、B 

31、C 32、C 33、D 34、B 35、A 36、D 37、D 38、B 39、B 40、C 

41、D 42、D 43、D 44、B 45、D 46、C 47、B 48、B 49、A 50、A 

51、A 52、A 53、D 54、A 55、D 56、B 57、D 58、B 59、B 60、A 

61、B 62、C 63、D 64、A 65、D 66、B 67、C 68、C 69、A 70、D

71、B 72、B 73、C 74、D 75、B 76、A 77、D 78、D 79、B 80、C

81、D 82、B 83、D 84、C 85、D 86、C 87、A 88、D 89、C 90、D

91、B 92、A 93、A 94、D 95、C 96、A 97、D 98、B 99、C 100、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