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389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2 大小:1.93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docx

北京各区初三期末语文基础知识汇编

2017各区期末基础知识汇编

(东城)

一、基础·运用(共20分)

茶,是一种植物,却与我们的文化根脉相连。

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按要求完成1-6题。

(共12分)

①中华茶艺,孕育于汉魏,滥(伤觞)于隋唐,发展于宋元,成熟、光大于明清。

茶由药用而变为日常饮品,已逐步超越了自身的物质属性,而迈入一个精神领域,成为一种文化、一种修养、一种人格、一种境界的象征。

与此相应,茶具的发展,也表现为由大趋小,自简趋(烦繁),复又返璞归真、从简行事的过程。

它与时代风气相涤荡,逐渐趋于艺术化和人文化。

②唐代以前的茶具,文献有所提及,但大都语焉不详。

那时茶具与食器不甚分明,相混而用。

自从“茶圣”陆羽创作了《茶经》后,“茶道大行”,中国的茶,也由此进入了一个新境界。

《茶经•器》列举了数十种煮茶和饮茶的器具,成套茶具,曾风靡朝野,以致“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

③如果说唐代茶具以古朴为特点,那么,宋代茶具则以绮丽为时尚。

宋代茶具,较之唐代,变化的主要方面是煎水用具改为茶瓶,茶盏尚黑,又增加了“茶筅(xiǎn)”。

这一切,都是与宋代风行的“斗茶”(一种近乎游戏的饮茶方式)时尚相适应的。

④明清茶具呈现一种返璞归真的趋向,表现为(祟崇)尚陶质、瓷质。

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宋人所能企及。

明代开始,对茶盏色泽的要求,又出现一大转变。

明人屠隆《考盘余事》中称“质厚难冷,莹白如玉,可试茶色,最为要用”;许次纾《茶疏》说“纯白为佳”。

到了后来,白瓷茶具发展至“薄如纸,白如玉,声如磬,明如镜”的程度,成为十分雅致的艺术品。

⑤明清茶具,最为后人所称(到道)的,除了白瓷,就是江苏宜兴的紫砂陶壶、陶盏的创制和普及了。

明代宜兴紫砂茶壶,造形典雅,工艺独具匠心,一些制壶名师的作品更是珍奇瑰宝。

⑥茶具的发展,。

这一轨迹,与茶自身的发展,饮茶方法的演进,也是同步合拍的。

1.对文中加点字读音、横线处选填汉字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滥伤返璞(pǔ)归真B.自简趋繁风靡(mǐ)

C.崇尚声如磬(pán)D.称到绮(qǐ)丽

2.在文中第⑥段“”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富丽、古朴、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从中涌现出来

B.流露出富丽、古朴、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C.典雅、富丽、古朴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从中映现出来

D.显示出古朴、富丽、典雅三种不同时代的审美趣味

3.“绮”有两个常用义项。

下面诗句、文句中加点的“绮”,与文段中“但这类陶瓷茶具之精巧绮丽,又非唐人、宋人所能企及”一句中的“绮”,属于同一个义项的一句是(2分)

A.新诗绮语亦安用,相与变灭随东风。

(宋•苏轼《登州海市》)

B.同舍生皆被绮绣。

(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C.湘绮为下裙,紫绮为上襦。

(《乐府诗集•陌上桑》)

D.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

(宋•张俞《蚕妇》)

4.品茗会友是文人生活中的一件雅事,不少诗作就是在悠悠茶香中酝酿出来的。

对下面与茶有关的诗句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俗人多泛酒,谁解助茶香。

(唐•皎然《九日与陆处士羽饮茶》)

理解:

“谁解助茶香”运用反问的修辞手法,慨叹世人很少有人能品鉴茶的香味和其中蕴含的真谛。

B.戏作小诗君勿笑,从来佳茗似佳人。

(宋•苏轼《次韵曹辅寄壑源试焙新芽》)

理解:

“从来佳茗似佳人”把好茶比作美人,形象地写出好茶的美味,令人产生美好的联想。

C.梢影细从茶碗入,叶声轻逐篆烟(盘香的烟)来。

(宋•张镃《竹轩诗兴》)

理解:

“叶声轻逐篆烟来”运用夸张的修辞手法,渲染了叶子的声音与升起的烟缕相伴的动态。

D.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唐•卢仝《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理解:

“碧云引风吹不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碧绿的茶水,热气袅袅不断的样子。

5.对下面四幅与茶有关的名家书法作品的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第一幅作品虽然只有十四个字,但通篇气韵生动,神采飞扬。

B.第二幅作品用墨丰赡,骨力洞达,丰秀雅逸。

C.第三幅作品无一倦笔,劲实端严,颇有二王楷法。

D.第四幅作品方劲古拙,讲究“蚕头雁尾”和“一波三折”。

第一幅《苦笋帖》(唐•怀素)第二幅《啜茶帖》(宋•苏轼)

第三幅《茶录》(宋•蔡襄)第四幅《奉同公择尚书咏茶碾煎啜三首》(宋•黄庭坚)6.如果为茶室选择一幅对联,上联为“石鼎火红诗咏后”,从下面句子中选择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小窗横幅画江南B.非叶非花自是香

C.竹炉汤沸客来时D.含露梅边煮岭云

7.默写(共8分)

(1)八百里分麾下炙,,。

(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2)夕阳,常出现在古诗词中:

温庭筠《望江南》中的“。

肠断白洲”,借“斜晖”诉愁肠;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以“夕阳”衬游子;王维《使至塞上》中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用“落日”绘奇观。

(3)“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是唐代诗人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中的诗句,抒写了戍边将士强烈的思乡之情,《渔家傲·秋思》中表达同样感情的句子是:

“,,。

(西城)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4)题。

(共8分)

2016年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从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第二十五军进行了伟大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长征途中,英勇的红军血战湘江,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转战乌蒙山,击退了穷凶极恶的追兵阻敌。

红军翻过空气稀薄的冰山雪岭,穿越渺无人烟的沼泽草地,征服了严酷恶劣的自然环境。

长征的胜利,是理想的胜利,是信念的胜利。

“风雨浸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

官兵一致同甘苦,革命理想高于天(zhènhàn)世界、彪炳史册的长征,,。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对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劣(lüè)“万”字的第二笔是撇

B.劣(lüè)“万”字的第二笔是

横折勾

C.劣(liè)“万”字的第二笔是横折勾

D.劣(liè)“万”字的第二笔是撇

(2)根据文中注音在答题卡的田字格内用正楷填写汉字。

(2分)

(3)对画线成语中字的解释和在方框处填写标点,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穷凶极恶”的“穷”是达到极点的意思。

B.“穷凶极恶”的“穷”是达到极点的意思。

”。

C.“穷凶极恶”的“穷”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D.“穷凶极恶”的“穷”是没有出路的意思。

”。

(4)根据语意,将下列语句依次填入文末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实现了中国革命事业从挫折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

②开启了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而斗争的新的进军

③宣告了敌人消灭红军图谋的彻底失败

A.②①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

2.长征即将胜利,毛泽东带领红军越过岷山之后,回顾长征,心潮澎湃,写下了《七律长征》。

阅读《七律长征》,完成第

(1)-

(2)题。

(共2分)

七律长征

毛泽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对毛泽东的这幅书法作品,评价不恰当的一项是(1分)

A.笔法遒劲有力,结构简省,气势磅礴。

B.运笔自然流畅,线条奔放,纵任狂放。

C.字体大小参差,方正端庄,浑厚大气。

D.用笔收放自如,讲究布局,一气呵成。

(2)有篆刻爱好者将《七律长征》的部分诗句刻成了印章,将下列印章按诗句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1分)

 

①②③④

A.①④②③B.①④③②C.④①②③D.④①③②

3.有同学设计了下面这副对联,以表达对长征的敬意。

在对联横线处填入短语,内容和形式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

红军长征,跋涉①,

丈量②;

下联:

志士苦战,历经③,

魂舞④。

A.

①九死一生

②千山万水

③神州大地

④华夏长空

B.

①千山万水

②神州大地

③九死一生

④华夏长空

C.

①千山万水

②华夏长空

③九死一生

④神州大地

D.

①神州大地

②华夏长空

③千山万水

④九死一生

 

4.以物喻人是常见的艺术手法,这种手法关注物与人之间的相似点,将物的自然属性赋予人的精神品格。

学校板报组计划出一期赞美红军战士精神品质的板报,准备用梅花、菊花、松树中的一种作为装饰,请你为板报组选择一种,并说明理由。

(2分)

选择:

理由:

5.默写(共7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1分)

(2),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零丁洋》)(1分)

(3)登斯楼也,则有,,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范仲淹《岳阳楼记》)(2分)

(4)古诗词中有很多通过写动物来表现诗人丰富情感的句子。

如晏殊《浣溪沙》中“①”表达了诗人的留恋之情,范仲淹《渔家傲·秋思》中“②”表达了诗人的思归之意,而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③”表达了诗人驰骋疆场的豪迈情怀。

(3分)

(海淀)

一、基础·运用(共19分)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共6分)

2016年10月17日,酒泉大漠,烈焰升腾,神舟十一号飞船向着寥廓苍穹再一次踏上了中国航天的飞翔之旅!

11月18日,内蒙草场,天高云淡,顺利完成各项任务的飞船安全着陆。

33天的历程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彰显出航天大国的实力。

中国航天的不断飞跃,源自每一代航天人。

60年前,钱学森、邓稼先、梁思礼等学界精英,历经艰难回到祖国。

在航天事业蹒跚起步时,他们面对既无基础也无外援的情形,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攻克难关。

他们是奠基者、先行人,把智慧锻造成阶梯,留给王永志、戚发轫等后来的攀登者。

中国航天的不断飞跃,更源自每一代航天人。

从“两弹一星”到“一箭多星”再到“载人航天”,60年来自力更生、探索创新是航天事业不变的旋律。

而今的“嫦娥一号”研发团队不断开拓创新,仅用3年多时间就拿下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

风雨一甲子,航天六十年。

在发展的道路上,中国航天人与创新为伴,砥砺前行,让民族的飞天梦不断成真!

(1)对文中加点字的注音、笔顺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寥廓láo着陆zhuó“舟”字的第四笔是:

B.寥廓lào着陆zháo“舟”字的第四笔是:

C.寥廓láo着陆zhuó“舟”字的第四笔是:

D.寥廓lào着陆zháo“舟”字的第四笔是:

(2)根据语意,将下面语句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①攻坚克难的奋斗精神  ②同舟共济的协作精神  

③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  ④锐意进取的创新精神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中国航天之父”钱学森家中,悬挂着一幅郭沫若创作的书法

作品《赠钱学森》,下面对其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笔力爽劲洒脱,运转变通,韵味无穷。

B.秀美而不失骨力,流畅而又疾徐有致。

C.采用楷书书体,中正平稳,浑厚大气。

D.气贯笔端,形神兼备,展现书者风范。

2.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后,李立同学写下了一段观后感。

这段文字

中字、词、句各有一处错误,请你找出来。

(3分)

  参观航空航天博物馆时,一件件展品带给我许多的思考。

千百年来,我们始终对那

星罗棋布的太空怀有浪漫的想象与探索的激情。

能否使梦想变为现实,关键在于要有勇

于创新的精神。

正所谓“云海飞舟越九天尽显民族豪迈,大鹏展翅冲宵汉皆缘科技创新”。

我愿在求知路上不断探索,将来也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字:

词:

句:

3.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完成

(1)-

(2)题。

(共4分)

1.战国时李冰在蜀郡做郡守。

蜀地有一条岷江,年年涨水便成灾,水退农田又干旱,百姓苦不堪言。

为解除百姓疾苦,李冰决心建造都江堰。

2.如何使江堰既有泄洪能力,又能引水灌溉农田呢?

李冰先沿岷江两岸实地考察,又向百姓征求好建议,最终决定采用筑堤分流的方法治水。

3.在开凿玉垒山时,李冰采纳老农建议,用火烧岩石再浇冷水使之爆裂的方法,成功开凿出“宝瓶口”。

4.但该工程完成后不久,李冰发现,宝瓶口地势高,江水很难流入其中,达不到引水灌溉的目的。

于是李冰又带领百姓在岷江上游的江心采用堆砌石块的方法筑分水堰。

5.岷江水急,大石块在洪流中摇摇晃晃,很难固定。

李冰不得不再想别的办法。

在考察中他发现蜀人在江边洗衣时用竹笼盛衣,既挡水又稳固,不禁心中一动,深受启发。

6.于是,李冰号召大家编大竹笼,再在竹笼中装满石块,而后层层堆砌,终于筑成了牢固的分水堰。

后来用这个办法又筑成了飞沙堰。

从此,蜀地。

(1)结合前5幅画的内容,为第6幅画补写一句话。

(2分)

答:

(2)结合连环画的内容,将下面的对联补全。

(2分)

,李冰开创千秋业;

导流灌溉,江堰长留百代功。

4.默写(共6分)

(1)不畏浮云遮望眼,。

(王安石《登飞来峰》)(1分)

(2),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1分)

(3),,此事古难全。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2分)

(4)当人们说到豁达地看待世事变迁、新旧更替时,你会想到的古诗是,。

(2分)

(朝阳)

一、语段阅读(共17分)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第1-5题。

(共11分)

【甲】咏梅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乙】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梅、兰、竹、菊被誉为“花中四君子”,分别用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清逸、气节和淡泊四种品格。

梅,枝干疏斜,暗香盈盈,盛开于百花未开之时,常被看作孤傲不群的高洁之士;兰,花香清远,多生于幽僻之处,不因无人而不芳,常被看作只求胸中志向的坦荡君子;竹,虚心劲节,经冬不凋,于风霜凌厉中苍翠俨然,常被视作虚心自持的谦谦君子;菊,清丽淡雅、芳香袭人,艳于百花凋零之后,历来被看为恬然处世的世外隐士。

1.对文中加点字的间架结构和画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 “送”是左右结构“恬”的第二笔是“丨”。

B. “送”是左右结构“恬”的第二笔是“丶”

C. “送”是半包围结构“恬”的第二笔是“丶”

D. “送”是半包围结构“恬”的第二笔是“丨”

2.欣赏《咏梅》前四句诗,说说你脑海中浮现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分)

答:

3.依据上面的文字进及文化积累进行推断,下列对应有误的一项是(2分)

A.浮香绕曲岸,圆影覆华池。

常恐秋风早,飘零君不知。

——梅

B.空谷有佳人,翛然抱幽独。

东风时拂之,香芬远弥馥。

——兰

C.不论台阁与山林,爱尔岂惟千亩阴。

未出土时先有节,便凌云去也无心。

——竹

D.秋满篱根始见花,却从冷淡遇繁华。

西风门径含香在,除却陶家到我家。

——菊

4.除了上面的诗句,古诗词中还有许多描写或赞誉“花中四君子”的诗句,请写出连续的两

句。

(2分)

答:

5.综合两则材料中关于梅的信息,用一句话表述你对梅的认识。

(要求:

用“因为……所

以……”或“不但……而且……”的句式)。

(2分)

答:

6.默写。

(共6分)

(1)以第一等的襟怀,写就第一等的诗歌。

辛弃疾的笔下,孙权“年少万兜鍪,①”

的气概,何其豪迈!

苏轼密州出猎,“②,西北望,射天狼”,直抒自己杀敌报

国的情怀。

(2)古典诗文的字里行间蕴含了作者丰富的情感。

范仲淹通过“③,④”,寄

托了戍边将士思乡却不得返的矛盾心情;辛弃疾借《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

寄之》中“⑤,⑥”,表达自己渴望为国立功的雄心壮志,但终究不过

是“可怜白发生”。

二、名著阅读(共12分)

6.阅读下面的连环画,回答问题。

(共9分)

(1)简要概括连环画讲述的内容。

(2分)

答:

                  

(2)请观察图8,并结合情境,补写曹操的语言和云长的动作。

(2分)

(3)

语言:

动作:

(4)结合你的阅读经验,选择完成下面任意一个问题。

(2分)

①结合关羽的表现,推测图7中曹操的“昔日之言”的大概内容。

②结合《三国演义》的内容,写出关羽和曹操之后的一次相会。

答:

(5)阅读《三国演义》后,你认为下列对于关羽的评价,哪一项合适?

请说明理由。

(3

分)

A.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B.臣事君以忠。

C.朝闻道,夕死可矣。

D.君子喻于义。

答:

8.阅读《水浒传》后,小明用这样一句话表达自己对吴用这个人物的理解。

请你以此为

上联,另选《水浒传》中的一个人物,完成下联。

(3分)

上联:

吴用巧取生辰纲,神机妙算

下联:

(通州)

一、基础·运用(共23分)

1.《大众电影》杂志创刊60余年,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普及电影文化,娱乐大众,拥有广泛的读者群体。

下面四幅书法作品,你认为哪幅不适合作为《大众电影》的标题,请写出书体名称并说明理由。

(3分)

 

 

我认为第___幅不适合。

书体:

____理由:

_________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

(1)—(3)题。

(7分)

汉字,你承载着文明的曙光,从远古走来。

【甲】、白露时节的蒹葭,因你而走进《诗经》的抑扬顿挫;东篱采菊的独处、【乙】,因你而淡泊成最美的风景;【丙】,烽火三月的痛楚,因你而伴着诗人的忧愤zhèn聋发聩;桃园结义的豪情,鞠躬尽瘁的叹息,因你而随勾栏瓦社的茗香流传。

时间的长河,奔涌不息,五千年的文化,在你的舞蹈里,源远流长。

(1)下列成语中加点字与文段中加点字读音相同的一项是(2分)

A.载歌载舞设身处地

B.一年半载处心积虑

C.怨声载道恰到好处

D.厚德载物绝处逢生

(2)对拼音处字形与画线字笔顺判断全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震“五”的笔顺为:

B.震“五”的笔顺为:

C.振“五”的笔顺为:

D.振“五”的笔顺为:

(3)请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

(只填序号)(3分)

①石壕村中的夜啼②黄发垂髫的悠然③河畔婉转的雎鸠

【甲】______【乙】______【丙】______

3.依据语境与节气特点,用节气名称补全下面对联,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上联:

昨夜大寒,①茅屋如②

下联:

今朝惊蛰,春分时雨到③

A.①霜降②清明③小雪B.①小雪②霜降③清明

C.①霜降②小雪③清明D.①清明②小雪③霜降

4.下列成语全部出自古诗词的一项是(2分)

A.无可奈何温故知新无人问津

B.悲欢离合柳暗花明万紫千红

C.门庭若市乘风破浪犬牙交错

D.辗转反侧似曾相识病入膏肓

5.“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循着这熟悉的旋律,同学们走进了卓越艺术家、教育家李叔同的故居。

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4分)

(1)一位同学改写了李叔同的《送别》,准备在毕业时送给师友,请你将他改写的内容补充完整。

(2分)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人生难得是欢聚,唯有别离多。

——李叔同

风轻轻,柳依依,今宵诉别离;

经年此去杳无音,①。

同窗谊,恩师情,此时泪无声;

他年此地重相逢,②。

——同学改写

 

(2)在参观过程中,学校记者站的小记者采访了故居负责人,请你根据负责人的回答内容,补出小记者所提的问题。

(2分)

故居负责人:

李叔同先生参与创建的“春柳社”及其早期演出,被戏剧史界视为中国话剧的开端。

在当时,他演出的《茶花女》《生相怜》《黑奴吁天录》等戏剧作品虽如星光一闪,却照亮了中国话剧发展的道路,特别是在话剧的布景设计、化妆、服装、道具、灯光等许多艺术方面,起到了开风气之先的启蒙作用。

 

采访问题:

______________

6.诗文默写与运用(5分)

(1)幸甚至哉,_______________。

(曹操《观沧海》)(1分)

(2)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1分)

(3)有一家特色菜馆名曰“诗意小筑”,里面的包间名称均出自古代诗句。

“天涯比邻”“一览众山”“结庐人境”“冰心一片”“莫愁知己”“小桥流水”“西出阳关”这一系列雅致的名称,营造出灵动婉约的文化氛围。

你的父母想在这家特色菜馆款待几个即将出国的好友,你会建议他们选择哪一个包间?

请说明理由。

(3分)

选择包间名称:

________理由:

________________

(昌平)

一、基础·运用(共21分)

中国传统文化承载了华夏儿女的智慧。

请你根据要求,完成1—5题。

(共16分)

1.传统的吉祥图案有着特定的寓意。

请根据以下情境,做出选择。

(2分)

第一幅第二幅第三幅第四幅

①小明的爷爷八十大寿,他应该选第幅图案送给爷爷。

②小明的姐姐要出嫁了,他应该选第幅图案送给姐姐。

2.下图是扇面书法作品,请对作品中的书体进行判断,并用楷书将其书写在田字格中,之后依据你对扇面书法作品中书体特点的理解填空。

(3分)

书体:

楷书形体方正,笔画规范,章法齐整,而上面书法作品中的书体则。

3.依据上联内容,请你在下联横线处填写一个字,并说明理由。

(说出一点即可)(2分)

上联:

水清鱼读月下联:

花静鸟__天

补充的字:

________理由:

________

4.中国结是具有民族特色的工艺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5分)

在编织中国结时,最主要的材料是线绳。

“绳”与“神”谐音,中国文化在形成阶段,曾经崇拜过绳子。

又因绳像蟠曲的蛇龙,在史前时代,龙神的形象就是用绳结的变化来体现的。

“结”字也是一个表示力量、和谐、充满情感的字眼,是结交、结缘、团结,结发夫妻,永结同心,“结”给人的是一种团圆、亲密、温馨的美感。

“结”与“吉”谐音,“吉”又有着极其丰富多彩的内容。

“绳结”这种具有生命力的民间技艺也就自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流传至今。

(1)对文中加点字注音和对划线字笔顺的判断,全都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蟠曲(qū)“龙”字的第三画是“

B.蟠曲(qǔ)“龙”字的第三画是“

C.精髓(suí)“龙”字的第三画是“

D.精髓(suǐ)“龙”字的第三画是“

(2)在横线上选填关联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即使还是也

B.无论还是都

C.虽然也是却

D.由于也是又

(3)下图是学校诵读比赛的广告设计,学生通过手机扫描“中国结”图案中间的“二维码”,可以直接登录网站进行报名。

请你简单评价一下这个设计。

(1分)

评价:

________

5.春节将至,小明编辑了一条拜年短信准备发给李老师,但其中有一处用语不够得体,还有一处存在语病,帮他找出来并修改。

(4分)

敬爱的李老师:

在百忙之中,我给您送上新春的祝福,在心里由衷地感谢您三年来对

1②

我的帮助与关怀。

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会想念您。

最后,祝您新年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