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294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76.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山东省武城县第二中学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高一历史试题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28题。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班级填涂在答题卡上规定的位置。

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

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4.第Ⅱ卷用钢笔或0.5毫米中性笔在答题卡上相应区域内作答。

答案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50分)

本卷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中国古代农业是包括土壤整治、田间管理、多熟种植、维持地力、良种选育、能量循环等众多配套措施的体系。

由此可见,其主要特点是

A.精耕细作

B.刀耕火种

C.男耕女织

D.自给自足

【答案】A

【解析】从材料来看,中国古代农业整个体系十分繁杂,体现出农业的精细,因此本题选择A选项。

B选项错误,这是原始农业的特点;C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男女分工的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自给自足的内容,只体现出体系的完备。

2.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

其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变法改革

B.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C.宗法分封制瓦解崩溃

D.小农经济产生

【答案】B

3.北魏至唐朝中期,封建国家为抑制土地兼并,维护小农经济,实行的土地制度是

A.井田制

B.屯田制

C.均田制

D.摊丁入亩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为了抑制土地兼并而采取了均田制的政策,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是西周实行的土地政策,后来被废除;B选项错误,屯田制是三国时期曹操建立的;D选项是清朝时期实行的土地制度。

点睛:

解答本题我们关键点在于时间。

从材料来看,我们限定的时间是北魏,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魏孝文帝改革所采取的措施是均田制,因此本题直接锁定选项是C选项。

4.通过租佃方式进行土地经营产生于

A.西周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汉时期

D.唐宋时期

【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租佃方式代表着土地私有制,因此一定要在土地私有化之后,故排除A选项,西周时期实行井田制,是一种土地国有制;B选项正确,战国时期土地开始逐渐私有化,出现租佃关系,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C、D选项时期过晚,土地早已可以自由买卖,租佃关系早已形成。

5.中国古代私营手工业的主要特点是

A.生产多供自己消费

B.生产不计成本

C.产品大量进入市场

D.强制工匠服役

【答案】C

【解析】注意材料强调的是“私营”手工业。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私营手工业的商品大多数进入市场,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是家庭手工业的特点;B选项和D选项是官营手工业的特点。

6.“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在此认识下,清朝统治者采取的政策是

A.海禁政策

B.重农抑商

C.重商主义

D.官商分利

【答案】B

【解析】从“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之中少一耕稼之人”可以看出这体现出的是重农抑商的政策,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朝所采取的政策是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对外贸易的问题;C选项错误,重商主义与此相反;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官商之间的问题。

7.下图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出当时该地区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产生

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图中反映了明代苏杭地区30%的居民都是工场主,工场手工业地位重要,故A项正确。

图中反映了明代时期存在的租佃关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已存在租佃关系,并不是明朝才开始确立,故B项错误。

图中只是苏杭地区居民的身份结构所占比重信息,并未就各种身份之间的社会地位高低展开论述,故C项错误。

结合所学知识,我国自然经济逐渐解体开始于鸦片战争之后,图中自耕农、地主与佃农等人的比例占据到60%以上,并不能说明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故D项错误。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代苏杭地区经济结构

8.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根本原因是

A.明清政府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封建专制统治日益强化

C.小农经济占据主导地位

D.海禁政策阻碍中外经济交流

【答案】C

【解析】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主要在于当时另外一种生产方式占据上风,小农经济的顽强抑制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说法没错,但并不是“根本”原因;B选项是政治领域的内容,体现不出本质的问题;D选项错误,只是当时的一种表现,而不是原因。

9.15世纪,推动欧洲冒险家探寻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的根本原因是

A.商品经济的发展

B.传播天主教的热情

C.对黄金、白银的渴望

D.天文航海知识的进步

【答案】A

【解析】新航路开辟的根本原因是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要求扩大市场和追求货币资本,故A项正确。

欧洲人狂热地追求货币和黄金则是新航路开辟的社会原因,故C项排除。

传播天主教的热情是其精神动力,故B项排除。

D项是其客观条件,排除。

点睛:

根本原因或主要原因类选择题是历史中的常见题型,快速找到某一历史事件或现象的根本原因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①政治现象的根本原因从经济关系上入手;②经济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生产力入手;③社会意识形态的根本原因从当时的社会生产方式入手;④历史事件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原因从内因入手;总之,可以充分结合哲学原理中的原因分析方法来解决根本原因问题。

10.有学者认为:

“新航路开辟以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在欧洲、亚洲、非洲、美洲之间建立了直接的商业联系。

”这表明

A.亚非拉地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B.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确立

D.经济贸易活动取代了殖民战争

【答案】B

【解析】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商人和殖民者通过新航路,贩卖世界各地的商品,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市场上出现,贸易数量和贸易品种急剧增加,贸易范围空前扩大。

地区性的贸易开始向世界性的贸易扩展,世界市场的雏形开始出现。

A、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答案选B。

11.17世纪,有“海上马车夫”之称的贸易强国是

A.西班牙

B.葡萄牙

C.荷兰

D.英国

【答案】C

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学%科%网...

12.下图为18世纪三角贸易示意图。

据此判断“中程”运输的主要是

A.棉花

B.烟草

C.工业产品

D.黑人奴隶

【答案】D

【解析】从图中来看,中程贸易主要是从非洲出发,将“货物”运输到美洲。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非洲的主要“货物”是黑人,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B选项应该是归程的时候所携带的货物;C选项应该是出程的时候携带的商品。

点睛:

我们解答本题需要分清楚各个大洲主要负责的部分是什么。

比如欧洲主要是需要原料,出口工业商品;美洲主要是原料产地,而需要的是劳动力。

弄清楚这一点,就可以很清楚搞清楚各个路线。

13.“作为种种新发明的基础的许多原理在工业革命前数世纪已为人们所知道,但是因为缺乏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它们未被应用于工业。

”能够体现英国工业革命前“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的是

A.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度

B.英国的海内外市场不断扩大

C.牛顿力学的创立和普及

D.圈地运动提供了自由劳动力

【答案】B

【解析】所谓的“强有力的需要的刺激”主要是生产的动力。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生产的动力是消费,消费需要的就是市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政治制度并没有对工业革命产生这么大的刺激;C选项错误,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科技的依赖并没有那么大;D选项是资本原始积累产生的影响,但并不是最关键的。

14.鸦片战争以后,“(顺德县)自西洋以风火水牛运机成布,舶至贱售,女工几停其半”;“(佛山)1854年后……纺业停顿”。

这些现象说明

A.外商垄断国内市场

B.自然经济逐渐解体

C.当地居民崇洋媚外

D.民族工业生存艰难

【答案】B

【解析】材料给出的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事,从叙述内容来看,主要叙述的是传统手工业的破败,体现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外商的内容;C选项错误,这没有理解材料的内涵,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个心理问题;D选项错误,材料涉及的是家庭手工业,而不是民族资本主义。

15.洋务运动过程中,李鸿章提出“必先富而后能强”。

在这一思想指导下兴办的企业有

A.安庆内军械所

B.江南制造总局

C.轮船招商局

D.上海发昌机器厂

【答案】C

【解析】从“必先富而后能强”可以看出,这是洋务运动的第二阶段——“求富”阶段。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求富”阶段主要建立的都是一些民用工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B、D选项都是军用工业,属于“自强”阶段。

16.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开始出现,典型的有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天津的贻来牟机器磨坊等。

当时这些企业

A.使用机器生产

B.得到清政府大力支持

C.属于洋务企业

D.使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上海的发昌机器厂、广东南海的继昌隆缫丝厂灯这些企业都是洋务运动时期的企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并不是所有都使用机器生产;B选项错误,应该是得到洋务派的大力支持;D选项错误,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因为外国的入侵。

17.下面是1865年和1894年中国对外贸易统计表(单位:

万海关两),这反映出

时间

进出口总值

进口值

出口值

1865年

12019.7

6003.6

6016.1

1894年

28605.9

14605.4

14000.5

 

A.小农经济逐步解体

B.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市场

C.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D.近代工业发展迅速

【答案】B

【解析】从数据对比来看,1865年与1894年相比,1894年各方面都有增长,且增长较为平均,体现出中国日益融入世界市场,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我们从表格中看不到有关小农经济的信息;C选项错误,我们无法得知贸易产品是否与农产品有关;D选项错误,近代工业程度无法用贸易程度来衡量。

点睛:

解答本题最关键的是尊重材料,选项中给出很多关于工业程度,小农经济以及农副产品商品化的问题,这都与材料反映出的内容无关,因此可以直接排除这些选项,选出最贴近材料的一项。

18.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蓬勃发展,其特点是

A.面粉、纺织等轻工业发展最快

B.重工业发展迅速

C.完全摆脱了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

D.中国工业品大量出口

【答案】A

【解析】一战期间,由于欧洲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同时还出现了他们对中国的加工订货,所以我国民族工业迎来了一个短暂的发展春天,其特点主要是轻工业发展最快,故选A;重工业有所发展,但是速度远远低于轻工业,故B不符合史实;这时中国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所以并没有完全摆脱外国资本主义的控制,故排除C;这时中国的工业品出口有了增加,但是大量出口是不符合史实的,故排除D。

点睛:

一战期间,尽管我国的民族工业发展迅速,但是从总体上来看,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民族工业与我国的封建经济和外国资本主义经济比较,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但这一时期的短暂发展说明,只有摆脱了半殖民地的地位,我国民族工业才有可能获得长足发展。

19.下图是20世纪30年代《申报》刊登的中国福昌烟公司广告。

该广告内容反映出

A.民族工业举步维艰

B.国民政府奖励实业

C.民族企业具有爱国精神

D.实业救国思潮开始兴起

【答案】C

【解析】从广告的内容上我们可以看出,广告有很多部分涉及到了抗日的内容,以及抵制日货的相关话语。

可以看出这符合当时的时代特色,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这一部分;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到国民政府的举措;D选项搞清楚时间,错在“开始”二字。

20.近代中国某一时期,“货价大贵,致华人改用中国货。

即如布匹一项,今华人多改穿土布,以其价廉也。

”“英国棉货来数既减,日本棉货遂一跃而居首。

”对此,解释正确的应是

A.五口通商之初,外洋货物输入中国

B.甲午战争之后,日本独占中国市场

C.民国建立不久,明令提倡使用国货

D.世界大战期间,欧洲商品输华减少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来看,这一时期国货和日本货逐渐取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货物。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主要是世界大战使得欧洲无暇关注东亚,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

A选项错误,五口通商的时期日本还没有开放;B选项错误,甲午战后日本也并没有独占中国,只是取得了不少利益;C选项错误,材料还涉及到日本货。

21.19世纪90年代,上海《申报》刊文指出:

上海富家子弟“衣服偏欲以重价购洋绸、饮馔必欲以番菜为适口、消闲而独以打弹(西式台球、保龄球)为娱乐”,甚至衣袜、眼镜、手巾、胰脂也以来自外洋者为珍贵。

这反映出当时

A.上海引领中国时尚

B.崇洋趋时的社会风气

C.社会生活全面西化

D.洋货输入推动近代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申报》认为当时富家子弟以洋货为时尚,体现出崇洋媚外的风气,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应该说是上海学习西方的风尚,而没有体现出对当时整个中国的影响;C选项错在“全面”二字;D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现代化”的内容。

22.近代有竹枝词写道:

“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

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A.铁路运输

B.航海事业

C.航空事业

D.电报电信业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电报电信业。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中的“音书“万里一时通反映的是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而和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直接相关的是电报电信业,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铁路运输和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没有直接的关系,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航海事业和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没有直接的关系,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航空事业和信息的传递和信息的交流也没有直接的关系,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电报电信业

23.1921年,列宁说:

“我们用冲击的办法,即用简捷、迅速、直接的办法实行社会主义生产和分配的原则尝试已经失败了。

……必须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从冲击转到围攻的方法上去。

”列宁所说“围攻的方法”是

A.战时共产主义

B.新经济政策

C.实施“一五”计划

D.农业集体化

【答案】B

【解析】从材料来看,所谓的“围攻的方法”指的就是“退到国家资本主义上去”。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苏联采取的是新经济政策来过渡到社会主义建设,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

A选项错误,这是战争时期采取的措施;C选项错误,这是中国所采取的措施;D选项错误,农业集体化是新经济政策之后的措施。

24.斯大林经济体制的特点是

A.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

B.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相结合

C.扩大国营企业的自主权

D.多种所有制并存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斯大林时期经济体制的特点是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25.斯大林执政时期,苏联优先发展的是

A.农业

B.商业

C.重工业

D.轻工业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优先发展的是重工业,因此本题选择C选项。

A选项错误,斯大林模式是对农业有所偏颇的;B选项错误,商业在当时是抑制发展的;D选项错误,当时重点发展的是重工业,而不是轻工业。

第Ⅱ卷(非选择题50分)

本卷共3小题,第26题14分,第27题20分,第28题16分,共50分。

考生根据要求作答。

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钱穆认为:

“春秋到战国,世袭特权推翻,制约经济解放,凝固的定型消失了,许多新的力量都在潜滋暗长,都在迈步向前。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迈步向前”的主要表现。

材料二叫卖广告在先秦已出现,《楚辞》记载姜太公站立市井吆喝卖肉,可谓吆喝叫卖的祖师爷。

宋代叫卖广告中以唱卖为主,“自隔宿及五更,沿门唱卖声,满街不绝”。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城市的发展状况。

材料三明清时期手工业的兴盛突出反映在民间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在纺织,矿冶,制瓷等诸多行业中逐渐超过了官办工场,作坊。

……在这种背景下,开始孕育出主要通过对运用生产技术和调配劳动力等环节加强管理来提高经济效益的新型地主经营。

——曹大为《明清农耕文明的鼎盛及其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中的陨落》

(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时期经济发展出现的新变化。

【答案】

(1)表现:

铁犁牛耕;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小农经济产生。

(2)状况:

坊市界限被打破;商业经营打破时间限制;商品经济繁荣。

(3)变化:

私营手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解析】

(1)所谓春秋战国时期在经济方面“迈步向前”,实际上就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就来说有生产工具的演变:

铁犁牛耕;土地制度的变化:

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以及小农经济的产生。

(2)宋代城市的发展状况主要体现在坊和市之间的关系。

我们知道宋代坊和市之间的界限已经被打破,而且商业经营也打破时间限制,出现了夜市。

这一系列的变化带来的就是商品经济的繁荣。

(3)明清时期经济发展主要体现在手工业和商业上,出现的新变化体现在私营手工业取代官营手工业占据了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

商业领域出现资本主义萌芽,体现出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

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1500年前后,世界历史……开始了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发展及其从欧洲向外界的传播……当然,自16世纪起,尤其是由于欧洲人兼并了美洲以及由此导致欧洲对非洲——欧亚事务和世界贸易参与程度越来越高,地区间关系发生了某种急剧的变化。

——贡德·弗兰克《白银资本》

材料二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在英国和其他先进国家先后发生的产业革命确立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这些国家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发展需要日益扩大的销售市场和原料供给地。

……不过1870年以后,科学开始了更加重要的作用。

渐渐地,它成为所有大工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工业研究的实验室装备着昂贵的仪器,配备着对指定问题进行系统研究的训练有素的科学家,它们取代了孤独的发明者的阁楼作坊。

——摘编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材料三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资本主义完成了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

在这一阶段,垄断资本已在世界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垄断资本为了追逐最大限度利润,大大推动了资本的输出,从而逐步形成了统一的、无所不包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摘自李琮主编《世界经济百科辞典》

(1)材料一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

该事件使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发生了怎样的转移?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两次工业革命的主要不同,并分别列举两次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各举两例)。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答案】

(1)事件:

新航路的开辟(或答“地理大发现”);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不同:

第一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尚未结合,发明创造主要来自于以往生产经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科学与技术真正结合,发明创造出自科学研究。

发明:

第一次工业革命:

改良蒸汽机、火车、汽轮(写出两例即可);第二次工业革命:

内燃机、汽车、飞机(写出两例即可)

(3)工业革命后,西方列强为输出商品、掠夺原料,进行侵略扩张,推动了世界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后,新交通工具和通讯手段的发展,列强加强资本输出,世界市场最终确立。

【解析】

(1)从材料给出的时间:

15、16世纪。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主要经历的事件是新航路的开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时期欧洲的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2)从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分析得出:

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之间的区别有很多,可以分为几点来概括总结。

首先从技术角度可以来看,此外可以从发明内容来看,也可以从能源来看。

我们只需要结合所学知识来一一总结概括即可。

(3)从题干中来看,我们要“分别”概括,不能一起来概括。

首先我们来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的影响,主要从对世界市场形成的角度来分析。

其次,我们就要分析第二次工业革命产生的影响,主要从对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角度分析。

2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29—193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生产和失业情况

国别

项目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材料二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这是当时美国兴办的最大工程,包括开凿内陆水道、建立水电站、提供廉价电力、生产化肥、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

(2)材料二反映了罗斯福新政的哪项措施?

简要说明该举措取得的成效。

(3)根据所学知识,指出罗斯福新政的特点。

【答案】

(1)影响:

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工业下降;外贸缩减;失业人数锐增;激化社会矛盾,资本主义面临严重的政治危机。

(2)举办公共工程(或答“以工代赈”)。

成效:

缓解了失业状况;建立了一系列的基础设施或公共工程;提高了国民的整体收入等。

(3)特点:

国家大规模干预经济。

【解析】

(1)从图中纵向观察可知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即工业生产下降;对外贸易缩减;失业问题严重;社会生产力遭到极大破坏。

(2)根据材料二“1933年,美国政府成立了田纳西流域管理局,负责对田纳西河进行综合治理。

”可知这是罗斯福新政的以工代赈措施。

简要说明该举措取得的成效。

从材料“……植树造林,以及控制洪水泛滥、防止水土流失等。

它保护了3000万英亩的农田,使整个流域居民的平均收入提高了9倍。

”可知其成效,即增加收入;保护生态;结合所学可知成效还有扩大就业;刺激消费;稳定秩序。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新政施行的特点,即国家干预经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