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280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3.6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白酒未来23看.docx

中国白酒未来23看

中国白酒未来23看

1、中国白酒市场份额

2、白酒市场白酒种类和市场份额比例

3、白酒产品利润分布情况

4、白酒市场结构变化

5、白酒生产厂家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

6、白酒两大巨头的业绩反映

7、白酒工艺的发展趋势

8、白酒行业的资产情况

9、白酒行业的质量情况

10、高端白酒价格情况:

12、白酒市场的资本进入情况

13、政策热点分析

14、目前白酒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

15、走出当前白酒业“利润率低的壕沟威胁",几种借鉴的模式

16、中档酒是新生白酒品牌的最佳立足空间

17、地域市场品牌仍占消费主流

18、商务用酒占有很大的消费比例

19、“土洋较量”

20、“贴牌生产”、“买断经营”分析

21、中国白酒产品发展预测

22、中国白酒营销模式创新与渠道发展研究

23、白酒品牌战略

 

白酒是指以富含淀粉质的粮谷如高粱、大米等为原料,以中国酒曲即大曲、小曲或麸曲及酒母等为糖化发酵剂,采用固态(个别酒种为半固态或液态)发酵,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贮存和勾调而制成的蒸馏酒。

如:

茅台酒、五粮液、汾酒、西凤酒、洋河大曲等。

  2008年我国白酒制造业行业规模不断扩大,发展速度较上年有所加快。

2008年1-11月,中国白酒制造行业实现累计工业总产值146,337,958,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82%;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141,190,334,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29.9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18,643,047,0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了36.79%。

2008年我国白酒产量保持了较为迅速的增长。

2008年1-12月,我国累计生产白酒5,693,439.22吨,同比增长15.79%,增幅比上年同期下降了6.41个百分点,2009年也有所下降。

  2009年以来,白酒行业在消费税从严征收、整治酒后驾车等负面因素的影响下,依然保持了良好的回升势头,尤其是进入2009年下半年行业回升态势更为明确,企业效益进一步提升。

  未来10年中国白酒行业整体将进入一个稳定发展期。

预计未来10年,中国白酒业出口增长将达到5%至10%,利润将达到20%。

短期来看,预计2010-2012年中国白酒制造行业产值年均增长率约为25.0%,2012年产值将达到3,827.5亿元;收入年均增长率约为23.2%,2012年收入将达到3,190.7亿元;利润年均增长率约为31.8%,2012年利润将达到560.8亿元。

综合以上指标可以看出,虽然未来几年白酒发展速度会有所减缓,但行业的景气度将继续保持。

  1、中国白酒市场份额

据中国酿酒协会统计表明,中国白酒产量从1996年的801万吨到2001年的420万吨,再到2003年的331万吨,2004年的323万吨,2005年的349万吨,2006年的300万吨,2007年400万吨,2008年的430万吨左右,2009年420万吨。

白酒已基本达到了一稳定的状态,并可能呈现减少的趋势。

白酒产业全国市场出现萎缩主要原因在于:

首先是葡萄酒、啤酒的市场份额增加,侵吞了部分市场;行业内部,从2005年以后,管理成本、市场推广成本以及渠道开辟成本暴涨。

另外,从2001年开始,白酒企业的OEM商增加很快,根据业内人士透露,平均每个白酒传统品牌(类似于五粮液、茅台、剑南春等),贴牌商已经超过其自有品牌200%以上。

白酒行业虽然整体形势低迷,但是高端市场却在增加,有足够的利润空间吸引海外资本。

高端白酒市场仍然处在增长趋势,因其资本方实力强大,经过高额资金的品牌推广轰炸,打造成了高端奢侈品的概念。

2、白酒市场白酒种类和市场份额比例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酒主要包括两种:

纯粮固态酒和勾兑酒。

其中,前者是按照我国白酒业独有的传统工艺,以粮食为原料,经自然发酵和高温蒸馏而成,后者则是以食用酒精为主要原料勾兑而成的新型白酒。

我国白酒产品以降度酒为主流,且包装装演水平相当精美。

60度以上的高度白酒基本上已经看不见了,50-55度的白酒成为高度酒,40-49度的酒为降度酒,而39度以下的白酒为低度白酒,低度白酒的产量已经占我国白酒总产量的40%左右。

目前市场上浓香型白酒占70%左右,清香型白酒占15%左右,兼香、酱香以及其他香型的白酒占15%左右。

3、白酒产品利润分布情况

在白酒产品中,高中低档白酒的产量和利润分别呈"金字塔"和"倒金字塔"形,高档酒的比例较小,约为20%,但所创造的利润却最大,约占50%多;中档白酒的比例和利润均约为35%;低档酒的比例最大,但是利润却是最小,企业主要是靠低档酒占领市场,创造品牌影响。

4、白酒市场结构变化

对于白酒市场结构变化,主要呈现出高端市场喧嚣热闹,中端市场趋冷萎缩,低端市场火中爆冷态势。

其中,高端酒的市场占比较小,约为20%,但在行业内赢利性最强,约占50%多;中端白酒的比例和利润均约为35%;低端酒的比例最大,但是利润却是最小。

不过,占领低端市场可以扩大市场覆盖,提升市场份额,建立起创造品牌的广泛影响力。

不过,高端市场可以使白酒企业获得更多的品牌溢价,利润空间广阔,并且也符合产业升级与产品升级态势。

但是,对企业产品品质、品牌资产等方面要求较高。

并且,这是全国性品牌所高度聚焦市场。

不过,高端市场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市场潜力正在逐步释放。

对于中端市场,主要是全国性品牌与区域性知名品牌所聚焦的重点。

不过,中端酒市场品牌呈区域性聚集,市场份额主要聚集在区域性品牌。

未来,全国性品牌不会放弃中端酒市场,会在重点市场(大中城市市场)与区域性品牌进行对决,并且这是长期战略。

而对于低端酒市场,小品牌、“杂牌”居多,主要面向中小城市及县乡镇村市场销售,市场集中度低,市场潜力很大,市场机会很多。

但是,对于全国性品牌或区域性知名品牌,深度介入低端酒市场未必是理性而明智的选择,更不是一件容易事。

5、白酒生产厂家现状及行业发展趋势

从各项经济指标来看,我国白酒生产集中度向着大型企业集中,前20位的骨干企业的销售收入基本上占全行业的40%之多,利税占全行业的60%左右,产量约占全行业的30%。

据不完全统计,不包括完全是家庭作坊式的生产,我国现有白酒企业3.7万余家,其中乡以上独立核算的白酒企业约4700家。

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国有及非国有白酒企业1000多家中,大中型企业占22%,销售收人占了78%,利润总额占了96%。

大、中型白酒企业以明显的优势主导着我国的白酒市场。

发展大、中型企业是白酒行业的必然趋势。

在1000多家企业中,亏损企业占28.94%;295个大、中型企业中亏损企业有53个,占企业数的3.97%;国有控股企业870个,亏损企业299个,占总企业数的22.41%。

从统计数据上看,全国白酒行业还近1/3的企业步履艰难,困难重重,且亏损企业大多数又在国有控股企业中。

对于中国白酒行业来说,两极分化可能会加剧。

一般酒类企业和贴牌商市场运作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种是大手笔广告推广模式,前期投入巨资炒作品牌,然后通过知名度来吸引经销商主动找上门来进行合作;另外一种是主打终端模式,即买断餐饮终端来占领市场。

这两种方式都需要投入大量的市场运作资金,对于资金不充足的品牌,就会逐渐失去自己的“领地”,而资本雄厚的企业就更加强势,这就注定了白酒在未来两极分化更加严重。

6、白酒两大巨头的业绩反映:

2007年茅台实现酒类销售收入72.37亿元,超出五粮液酒类收入(72.22亿元)1556万,茅台成为中国最大白酒企业。

但如果考虑到五粮液集团进出口公司截留的巨额销售收入(估计07年在10个亿以上),五粮液的酒类实际销售规模仍然要大于茅台。

2008年茅台实现销售收入113亿元,五粮液实现销售收入达300亿元。

茅台的主营业务收入远远低于五粮液,但净利润却高于五粮液!

(参加2007年两大巨头的年度报表)作为中国白酒的两大巨头,居然产生这么大的差异,这是什么原因?

据统计,五粮液麾下的子品牌达100多个,各种不同规格的新产品达300多种,价格区间也从数元至数百元不等,良莠不齐,千差万别。

不仅有“五粮春”、“金六福”、“浏阳河”、“京酒”等全国家喻户晓的名牌,也有大量充斥市场、低水平运作的地方牌子,如“尖庄”、“火爆”、“干一杯”等低端白酒。

然而为争夺非常有限白酒这杯“羹”,这些五粮液旗下的各个子品牌纷纷进行杀价促销,纷争不断,导致各品牌经销商苦不堪言,而五粮液在世人心目中的高档形象也渐渐模糊起来。

除主导品牌“五粮液”是高档白酒的代名词,少数品牌(如“金六福”、“浏阳河”)在全国知名外,其余数十个品牌宛如一盘散沙,并无一个较系统的定位,品牌被各个切割,各行其是各自为政,表面人丁兴旺,一种无形长期的损耗却逐年漫延。

  

7、白酒工艺的发展趋势

传统白酒将进一步得到继承和发扬,采用传统固态法工艺生产的具有独特品格的传统名优酒,是我国独特的、流传几千年的文化遗产,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其精髓的文化内涵将继续保持,并将得到继承和发扬,同时其逐步实现生产方式与现代化技术的有机结合,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目前,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的液态法白酒取得了长足的发展,由于其出酒率高、生产效率高、经济效益好等优点,白酒企业不断发展与创新,使液态法白酒的产量在白酒中已占到55%以上。

液态法和固液结合生产的白酒将进一步规范生产,以食用酒精为酒基的液态法白酒和以固液结合生产的白酒,是五、六十年代顺应国家节约粮食、降低成本而诞生的,随着行业的发展,其在数量上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巩固和进一步发展,但有关液态法、固液结合白酒产品标准的修、制订和严格管理,需要加以改进和完善,以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

净爽类白酒与世界烈性酒趋势吻合,低酸、低酯、低甲醇、低杂醇油的净爽类白酒和为适应农业产业化要求而利用苹果、山植等水果做原料研究开发的新风格、口味的水果发酵、蒸馏白酒,作为新的白酒品种,是白酒行业发展的增长点,其适应广大消费者文化、素质的提高和卫生、安全、健康的消费趋势与世界上烈性酒的发展趋势的吻合,必将具有一定的市场发展前景,必将得到白酒消费者的喜好。

8、白酒行业的资产情况

白酒行业资产总计1000余亿元,负债总计550亿元左右,应收帐款净额100亿元,流动资产平均余额480多亿元,流动资金周转天数1O7天。

9、白酒行业的质量情况

白酒产品合格率达90%以上,大中型白酒企业的产品合格率在97%以上。

10、高端白酒价格情况:

近年来我国高端白酒价格不断上涨,高端白酒已上升到普通消费者难以消费的“奢侈品”,而随着三公消费的严格执行以及其他二三线白酒品牌的蓬勃发展,都使得高端白酒市场需求逐渐降低。

尽管今年以来高端白酒有了很大的降价,但是目前的价位仍然处于高位,预计2013年我国高端白酒将继续保持小幅度下跌趋势,直至回归到一个较合理的价格区间。

11、四大酒系隐忧

川酒:

除了格局的“散、乱、小”外,还有人才缺乏、过分追求豪华包装、内部市场混乱、成本增加等一系列问题,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川酒的发展速度。

黔酒:

虽然茅台进行了价格提升,但其销量并未受到提价的影响。

同时,贵州省做出了要在全省创建几个百亿销售大集团的决策,目光首先投向的就是贵州茅台。

但其产品主要集中在贵、京、豫、鲁、鄂、津等地区,广东、福建则相对弱势,市场份额甚至无法达到竞争对手的一半。

同时终端促销滞后使得其市场份额并不多,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茅台主导中国酒业的发展。

湘酒:

虽然湖南正规酒生产企业有119家,批发商也达上万家,经销网点50万个,但其全省产量还不及市场消费的1/2,并没有产生规模优势。

此外,曾经是湘酒旗帜的酒鬼酒一系列的变动,更使湖南本地产的高端酒大受打击。

鲁酒:

区域市场各自为王,是鲁酒始终没有做大的始作俑者。

本地酒的销量占据了当地市场85%左右的份额,而且每个地级市场都是以地产酒为主导品牌。

这也造成了以孔府家酒、孔府宴酒,宋河酒为代表的鲁酒始终无法占据市场大份额的主要原因。

除了上述四大酒系外,尽管以水井坊等为代表的皖酒、以汾酒为代表的晋酒也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都是划江而治,各霸一方,在国际化之路上还要很长一段路要走。

12、白酒市场的资本进入情况

近年来,伴随着白酒行业市场前景的持续看好,景气度不断上升,众多的外来资本开始通过各种方式进入白酒行业,并购就成为许多外来资本快速进入的一种方式,其中要数联想控股的动作最大,已经先后进入了多家白酒企业。

   前不久,联想控股再次投资1.4亿元,收购了四川蜀光酒业51%的股份,开始进入川酒板块,联想布局全国的目标也就昭然皆知了,去年以来,联想已经先后进驻武陵酒业、乾隆醉酒业、安徽迎驾。

联想控股对白酒行业额并购仅仅是其中的一个部分,已有不少企业开始不断的投入到白酒行业当中。

譬如说中粮投资上游的酿酒原料,维维股份收购枝江酒业等等。

根据投中集团统计显示,2008年以来,国内白酒行业并购交易升温。

2008年,并购交易宣布规模为2.4亿元,今年以来已达到67.4亿元,增加了26倍。

   在外来资本不断进入白酒业的同时,也将对白酒业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影响。

随着并购的不断加剧,白酒行业将面临整合发展的趋势。

13、政策热点分析

A、酒类推行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随着《食品质量认证实施规则——酒类》的出台,我国对食品行业进行分级认证管理的力度将会越来越大,对生产企业的生产环境、卫生条件及关键控制点进行分级评定,标识最终会加注“GMP”、“GMP&HACCP”等字符。

这些措施将会规范白酒市场,引导白酒市场有序、公平竞争,同时提高酒类产品的安全水平,进而利于白酒产品的扩大出口,走向国际。

B、取消双重计税随着越来越多的白酒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行业外资本开始不断进入白酒业。

外来资本的进入为白酒业带来新的竞争压力,一旦遭遇少数外来资本的急功近利,将造成原白酒品牌被透支,白酒企业将面临退市,行业面临品牌危机。

白酒企业取消双重计税,将会提高国内白酒企业的竞争力。

14、目前白酒市场竞争的主要策略:

在白酒市场竞争升级中,表现最为突出的两个特征就是“赶车"和“占位"。

向高档酒的集体迈进,是白酒业“赶车"最显著的特点。

为了提高白酒企业的利润空间,伴随新一轮高档白酒市场消费需求增长趋势,愈来愈多的白酒企业,纷纷投入新品牌开发,推出新的高档酒,以积极调整市场战略和提高牌形象,来达到激活老品牌的目的。

其中效果最为明显的有“全兴集团"的“水井坊"、“泸州老窖"的“国窖·1573"、“洋河集团"的“蓝色经典"、“西凤酒"的“陈年(包括10年、15年、30年等等)西凤酒"、“汾酒"的“国藏汾酒"、“双沟集团"的“苏酒"-----等等。

OEM热,导致名酒企业集中品牌开发,亦是“赶车"的典型表现。

OEM仍然是愈来愈多业外资本进入白酒业,或者是拥有渠道、资本、人力资源优势的强势经销商试图以OEM实现战略转型的主要方式。

从目前看,白酒OEM“赶车"现象有三个明显特征:

第一,传统优势经销商以OEM转型愈来愈多;第二,OEM愈来愈趋向名酒厂;第三,大区域OEM经营模式的兴起,缓解了原来盲目以全国市场为目标的OEM经营模式,给酒厂和OEM商带来的竞争压力。

而“占位"则表现为白酒“游牧部落"的浮出水面。

较“五粮液"、“茅台"等全国性品牌而言,受白酒市场广泛而又缺乏根本性垄断品牌的因素影响,以“游牧部落生存方式"为标志的“区域占位",则表现的愈来愈明显。

谁能以最大化资源优势固守某一有着区位优势的市场,成功的机率则很大。

就“占位竞争策略表象"而言,主要表现为“区域品牌"与“全国品牌"、“区域品牌"与“区域品牌"之间的“占位竞争";亦可以是“全国品牌"与“全国品牌"之间的“核心区域占位竞争"。

比较明显地是,“贵州茅台"在贵州市场可谓享有“霸位优势";“五粮液"在四川、江苏等市场亦处于“霸位优势"。

但这并没有影响这些品牌进入对方优势“霸位区域"进行“蚕食竞争"。

作为五粮液核心市场之一的四川、江苏、上海、中原、华北、华南、东北等等区域。

“茅台"可谓是一点都没有松懈,以“健康"作为战略出发点,站在培育消费群体和逐渐滲透市场竞争的角度,明显地表现出较好的竞争优势,尽管目前不敢说具备了让竞争对手“挪位"的优势,但竞争力明显地表现出来。

比如说在河南、广西、山东、上海等市场,贵州茅台有很明显的增长态势。

尤其是在政界、军队等高端渠道上,“茅台"已经表现出绝对的“占位优势"。

而“水井坊"的“占位经验"更是高明。

它以“中国白酒第一坊"和“最贵的白酒",以及时尚与文明的资源整合手段,抢先获得了“高档商务酒市场的占位优势"。

“水井坊"是“高档酒"的“颠覆者",它打破了老百姓认识和接受中国高档白酒的固有观点,而“最贵的"区隔策略,获得是“高贵的心理占位优势"。

15、走出当前白酒业“利润率低的壕沟威胁",几种借鉴的模式:

第一、基于“占位"基础上的“保龄球道模式"。

所谓“保龄球道模式",是选择一个具有绝对优势的细分市场并在其中获得成功,然后再逐个占领相关细分市场。

表现在“战术"上,每一个细分市场或者区域市场,好比一个“保龄球",需要我们集中力量一个个击倒而获得胜利。

典型案例:

“茅台酒",以酱香技术优势,在酱香白酒市场占据绝对领导竞争优势,并以国酒文化为据点,抢占军队、政界等高档消费渠道优势;“口子窖",以强势掌控终端和区域占位优势,找到诸如西安、南京等最佳优势的特定细分区域市场;“金六福",以个性化文化屈隔为特征,在特定的消费领域建立最佳竞争优势;“国窖·1573",以华北、四川市场为主要“保龄球道",逐渐向相关细分市场推进,采取逐个击倒的策略取得在高端消费领域的初步胜利。

第二,基于“掠夺"基础上的“诺曼底登陆"。

诺曼底登陆,在未来白酒市场竞争还会愈演愈烈,并会保持相对持久的时间。

其原因就在于白酒属于快速消费者,对渠道和广告的依赖特别倚重。

尤其是近年来广为人们追随的“终端战",其实就是一场渠道持久争夺战,谁拥有终端,谁就拥有市场;谁掌控终端,谁就掌控市场,这已经是目前白酒市场墨守成规的事情。

但受资本的影响力,掌控终端已经愈来愈成为规模酒厂和强势资本的“唯一"。

没有资格进入强势终端的酒厂怎么办?

基于“诺曼底登陆模式"的成效显著特点,渠道竞争的目标愈来愈细分和下沉,选择适合于自己品牌和产品的优势渠道,成为未来白酒市场“登陆诺曼底市场"的关键所在。

典型案例:

“金剑南"、“金六福"、“五粮液"、“浏阳河"等品牌,以大规模的营销推广和广告引导,建立起规模轰动效应,从而在短期内建立起高品牌号召力,最终完成最大规模的赢利模式。

这种模式在整个白酒业看来,是最为普遍现象。

由于白酒产品本身缺乏个性化的技术优势,因此很多企业在选择赢利模式时,大多选择“规模化赢利"。

从“秦池现象"到“山东酒现象"、从“安徽酒"到“四川酒"、从“金六福"到“金剑南"、从“自主品牌推广"到“OEM经营"-----白酒业,始终是通过大规模和广告传播和擅长的营销推广,来实现短期规模增长的目的。

这种模式要求具备强大的资本和渠道控制力。

比如说,安徽酒的“口子窖"、“高炉家"等品牌,就是通过强势掌控终端渠道来完成市场增长效应的目的;

第三,基于“价值"基础上的“品牌竞争"

未来白酒品牌制胜的关键在于提高品牌价值,建立品牌个性化特征。

随着高端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和生活品质的不断提升,低价位、低品牌价值的产品难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了,人们需要一些能够跟他们的生活方式、情感相协调一致的白酒品牌来装点生活,沟通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建立并维护自身的身份、地位、品味感。

这样就要求企业通过品牌在心理上去建立这样的价值与附加值。

就品牌的竞争力问题,它是一种资源占位和垄断竞争力,它比起产品、技术而言,具备有绝对的独特价值和个性特征。

比如说,“茅台"是“国酒",“国酒文化"和“国酒文化"赋予“贵州茅台"品牌尊贵、幽雅、稀罕的品牌特征是绝无仅有的,这就构筑成了贵州茅台独特的品牌价值。

16、中档酒是新生白酒品牌的最佳立足空间

中国白酒业,高档酒和低档酒市场中已经都拥有了强势的现有竞争品牌,如低档酒中红星二锅头、尖庄酒等,高档酒中的茅台、五粮液、剑南春等,这些品牌在消费群体认同上有着很高的品牌美誉度和忠诚度,整体竞争力有着很强的市场消费维护势能量,新生品牌如果没有强势文化内涵、充足的资本金基础和创新的市场操作思路以及长线投资的企业经营理念,很难在这两个市场中立足。

反观中档白酒市场,虽然也有金六福、小糊涂仙、郎酒等较强势品牌的参与,但是由于中档酒市场有着强大市场消费量作为拓展基础,现有品牌消费忠诚度普遍较低和市场技术性操作空间较大的市场机会原因,新生品牌在短期内能够将品牌和市场酝酿成功的可能性较大,中档酒市场是新生品牌发展的一片乐土。

 

17、地域市场品牌仍占消费主流

中国地大物博,地区之间的文化差异和消费水平差异比较突出,每一个区域市场都拥有地域性的差异消费习惯和个性消费理念。

市场消费文化的不同造就了很多比较成功的地域性白酒品牌。

地域性白酒品牌坐地为营,借天时、地利、人和之势,在同全国性品牌竞争时,受聚焦化投入策略的焦点因素影响,能够有效的在自我区域市场中遏制外来品牌的发展,或者在长期的市场持久战中最终获胜。

地域性白酒品牌的明显特点是:

以中档次产品为主;品牌文化具有明显的地域认同性;同当地的政府有很好的关系;在长时间的市场操作中同消费者建立了很好的情感关系。

(可参考《中国酒业基本篇的中国名酒介绍》)

18、商务用酒占有很大的消费比例

酒类产品的消费能够造成一种和谐的商务氛围,可以通过相互之间的交谈、沟通,达到彼此之间的了解和共识,对于生意谈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而且,通过酒桌上的“文化”交流,可以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上,建立起真正的友谊,成为彼此心态健康的朋友,融洽的合作伙伴,筑就文明、高雅的合作关系。

商务用酒一般都是针对中、高档酒的消费,企业利润空间较大。

随着经济的发展、商务活动的频繁,商务用酒的比例还应该会进一步得到提高,因此未来的中国白酒类市场,谁能把握“商务酒”消费市场,迎合商务用酒的消费氛围和市场需求个性,谁就能主导市场潮

19、“土洋较量”

据有关资料显示,中国国内主要的洋酒品牌销售量年平均上升30%~50%,有的品牌甚至超过100%。

加入WTO后,酒精类饮料的消费已经由原来的饭桌开始向酒吧、迪厅这类的夜店场合发展,而在这类的场合中,洋酒无疑占据了绝对的优势。

尤其在高端白酒市场的争夺上颓显劣势。

越来越多的洋酒品牌把中国市场当作一个重要的潜在市场,甚至称其为“全球最大的烈性酒市场”,并纷纷加大营销力度,这无疑使本来就逐年萎缩的国内白酒市场同时面临来自饮料业和洋品牌的双重压力。

20、“贴牌生产”、“买断经营”分析

国外OEM生产经营曾经十分红火,OEM的基本含义是定牌加工,俗称“贴牌生产”,这个概念在家电行业应用的最广泛,逐渐被拷贝到中国白酒行业中来,且十分火爆。

“买断经营”是商家买断厂家生产的某一品牌或某一单品的区域经营权。

厂家热衷“贴牌生产”、“买断经营”的原因:

1、为滞销酒找到销路;

2、为酒厂节约了大量广告费和其他费用;

3、将市场风险转给了经销商。

经销商热衷“贴牌生产”、“买断经营”的原因:

白酒市场的长期不规范,导致市场压价、窜货现象严重,经销商几乎无利可图,因此完全按自己的意愿运作一产品,即“贴牌生产”或“买断经营”,成为经销商的梦想,成为经销商一度抓住的“救命稻草”。

“贴牌生产”也好,“买断经营”也罢,需要经销商具有足够的:

产品优势管理优势

人才优势企划优势

资金优势品牌优势

网络优势信息优势

才能形成操作规范化、成本最低化、优势最大化。

这些壁垒是绝大多数经销商目前无法独立逾越的,毕竟以往的产品代理与独立的品牌运作之间存在着极大差异。

更担心的是出自“同门”的品牌过多、过滥,导致市场混乱、失控,使经销商雪上加霜。

现实上经销商由于受自身体制、人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