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记叙文阅读15篇.docx
《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记叙文阅读15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 记叙文阅读15篇.docx(5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西玉林市中考语文试题研究记叙文阅读15篇
记叙文阅读15篇
挚爱亲情
一、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
父亲节
马建忠
(1)窗外,微风习习,柳条泛起。
(2)他在康复医院里谨遵医嘱做着训练,期盼麻木的身体尽快恢复如初。
这时,一声声洪亮的口令吸引了他的目光,随着一个中年男子嘴里“一二,一二”的节奏,一个老人吃力做着蹲起运动,稀疏花白的头发上沁出一颗颗晶莹的汗珠①。
不一会,这组动作在一双严厉眼神的监督下完成了。
中年人搀扶起老人慢慢步行,调整身体耐受力。
(3)他望着两个人相互依赖的背影,想起小时候,父亲布满老茧的双手牵着他柔嫩的小手蹒跚学步。
(4)疲倦的老人哀求着,让我歇一会吧,实在走不动了。
(5)中年人微笑着哄他,爸,万里长征咱就剩最后几步了,坚持住,胜利一定属于你。
(6)老人挣扎着,试图摆脱。
中年人又说,爸,今天是父亲节,走完这几步我带您品尝您最喜爱的烤鸭。
(7)果真,老人来了劲头。
(8)他极力舒展身子想,父亲最喜爱的食物是什么呢?
他所生活的乡村远离都市,极度贫瘠,从有记忆开始父亲总是伫立在一旁看着他吃饭。
有时,他喊父亲一起吃,可父亲每次都赶紧说,不用剩,爸就爱喝菜汤,营养都在菜汤里呢。
当时他的潜意识里形成了一个牢固的概念:
这些东西爸不爱吃。
后来当他也有了自己的孩子,才知道长久以来忽略了父亲。
(9)中年人扶着老人靠在座椅上,拿出一个保温瓶,倒了一杯水,喝了一口,试试温度适中,拿给老人。
老人像饥渴大地初饮甘露,吸允着,补充流失的水分②。
(10)那个夜晚,低矮的土坯房内,寒风刺骨。
他高烧不退,家里没有退烧药,父亲别无选择猛烈抽送风匣,让干柴急速燃烧,煮沸热水,再把毛巾放在热水中,拧干后给他擦拭全身。
(11)中年人搀扶着老人走了,屋内只剩下他一个人,以及父亲生活点点滴滴的幻影。
一枚炮弹呼啸而来,在他脑袋里炸裂。
如果没有那场战争父亲也许永远不能走进他的视野。
(12)三十多年前,父亲告别身怀六甲的母亲奔赴战场,这一别,竟成永诀,一枚炮弹无情地夺去父亲鲜活的生命。
父亲牺牲前拜托战友照顾一下他们母子。
为了这份信任和嘱托,战友踏上一条布满荆棘的生活之路。
那位战友就是他现在的父亲,准确讲应该叫养父。
(13)养父抱起襁褓中的他时,他已经成了孤儿,母亲死于产后抑郁。
一个从来没有跟小孩子亲密接触的男人,一把屎一把尿把他拉扯大。
在穷乡僻壤的山沟沟,好人家娶媳妇都不易,何况带着孩子的男人,养父付出了终身未娶的代价。
(14)他缓慢踱着步,眼睛有些湿润。
走到窗边时,他看见对面楼房墙壁上蠕动的人迹。
他睁大双眼看着蜘蛛人,仿佛看见了自己。
那一天,很长时间都是他脑海里挥之不去的梦靥。
工作中,悬挂在墙体外的自由梯发生事故坠落,三个农民工工友当场身亡,只有他活了下来,但脊椎受到强烈冲击,无法行走。
他妻子得知这个结果撇下孩子不知去向,唯有父亲看着躺在病床上的他毫不气馁③。
(15)父亲凭着人格四处借钱,找到建筑公司拿回微薄的补偿金,到处求医。
经过两年努力,他虽不能干重体力活,已经可以缓慢行走。
医生说,国际上有过先例,只要有毅力,有韧性,通过康复训练基本上能恢复到正常人水平。
(16)一阵手机铃声打断了他理不清的思绪。
他低下头,看见手机屏幕上写着:
爸爸,父亲节快乐!
爷爷让我跟您说,加油,一定会好起来的。
(17)他的眼眶禁不住噙满泪花④,此时此刻千言万语涌上心头,他用有些酸楚的双手缓慢按着手机:
父亲,这么些年您辛苦了。
世界上最美好的事莫过于您养我小,我养您老。
我一定会好起来的,等着我……
(18)短信发出的刹那,他跪倒在地,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8年第1期)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句写老人动作的吃力和艰难,从中可以看出中年人对父亲要求的严格,不懂得体恤关爱父亲。
B.②句把老人比作饥渴大地,把温水比作甘露,形象地写出了老人口渴的情状,揭示了中年人对父亲细心的照顾。
C.③句叙写妻子和父亲对他的不同态度,对比中揭示了父爱的无私和伟大,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D.④句他之所以眼眶“噙满泪花”,是因为他知道自己长久以来忽略了父亲,但父亲却对他毫不气馁。
2.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写父亲节这天,摔伤后在医院做康复训练的他看到中年男子陪着父亲做耐力训练,引起他对自己父亲的回忆,儿子发来的短信令他深受感动和鼓舞。
B.小说围绕父亲节写了两位父亲,中年男子的父亲是一位身体日渐衰老的老年人,他的父亲是一个关爱孩子、信任孩子的好父亲。
C.小说结尾他“跪倒在地,泪如雨下”,那是因为他对父亲多年来无私抚养、鼓励自己的感激之情,同时也有对父亲关心过少的愧疚、对儿子祝福的感动。
D.小说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养育子女但子女忽视对父母的关怀、照顾的问题,告诉人们作为子女应该多抽出时间关心、陪伴父母。
3.下列对小说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小说使用第三人称来展开故事情节,全文围绕他见到的一对父子和他对父亲的回忆娓娓道来,使读者产生共鸣。
B.小说采用双线交叉的叙述方式,既写他见到中年男子在父亲节陪伴父亲做康复训练,也写他对自己父亲的回忆,从不同侧面全方位地表现主题。
C.小说不但抓住了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还通过精练的景物描写,既为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又强化了小说主题的表达。
D.小说以出人意料的结尾渲染了整个故事的悲剧气氛,这样结尾,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激发读者情感的共鸣,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二、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
母亲的鼾歌
从维熙
(1)母亲的鼾歌,对于儿子来说,仍然是一支催眠曲。
在我的记忆里,她的鼾声也是生活的“晴雨表”。
(2)我四岁丧父,母亲带着年幼的我,开始了女人最不幸的生活。
我没有看见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哼唱的摇篮曲。
此时,外面的风正摇晃着冀东平原上的小屋,树梢像童话中的怪老人,发出尖锐而又凄厉的声响,我却在母亲古老的童谣中闭上了眼睛,到童年的梦境中去遨游。
(3)我十几岁时到北京求学。
为了交付学费,母亲远离家乡到我学校附近的一家富户当保姆。
当我坐在课堂里学习的时候,我的母亲,正汗流浃背地洗着一件件脏衣裳。
母亲做梦也想不到,她用汗水供养的儿子,因为在代数课上常常偷看小说,而成为寥寥几个留级学生中的一个。
(4)她没有为此垂泪,也没有过多地责备我,只是感叹父亲去世太早,她没有多少文化。
她一如既往,洗衣、做饭、刷碗、扫地……独自一人,支撑着苦难的重压,在命运的匆匆小路上,默默地走着她无尽的长途。
常常是我还在昏暗的灯光下看小说,她就睡着了,睡得恬静安详。
似乎她不知道人生的酸甜苦辣,也无暇顾及自己心灵上的沉重负荷。
清楚记得,那时的母亲,从不打鼾。
(5)那一年,因为生活的变故我寄住在通县的叔叔家,母亲只能独自返回故里了。
十六岁的我,在一个飘着零星小雪的冬晨,送她到十字街头。
她用手抚去飘落在我头上的雪花:
“你要好好用功,像你爸爸那样。
”“嗯。
”听着母亲的嘱咐,我默默地垂下头来。
(6)她用手掌抹去我脸上的泪痕,又系上我的棉袄领扣,叮咛我说:
“逢年过节,回村里看看妈就行了。
妈相信,没有涉不过去的河。
”
(7)在这离别的瞬间,我第一次感到母亲的可贵,第一次意识到她的重量。
从这天起,我开始发奋地读书,如饥似渴地学习。
1950年秋天,我背着行囊离开通州,到北京师范学校报到后,马上给她寄了一封信。
第一个寒假,我就迫不及待地回故乡去探望母亲。
(8)夜深人静时,我和分别两年多的母亲躺在热炕上,说着母子连心的话儿:
“妈妈,我让您受苦了。
”
(9)母亲则笑道:
“没有又留级吧?
”显然,我那年留级的事情,给她心灵上留下了伤疤。
(10)“不但没留级,我还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了呢。
”我拿出刊登我处女作的报纸,递给她。
她小心地接过来,把油灯挑得亮了一些,从炕上半翘起身子,激动而神往地凝视着那密密麻麻的铅字。
(11)“妈妈,您把报纸拿倒了。
”
(12)她也笑了。
在我的记忆中,这是我第一次看见她欣慰的微笑。
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13)她是带着微笑睡去的。
不知为什么,我心里却充满了酸楚之感。
特别是在静夜里,听见她轻轻的鼾声,我无声地哭了……
(14)我毕业后到北京日报社工作。
第一件事,就是把母亲接进北京。
她几乎夜夜都发出微微的鼾声。
久而久之,我也养成了一种心理上的条件反射,似乎只有听到母亲的鼾声,我才能睡得更踏实,连梦境也仿佛随着她的鼾歌,变得更为绚丽。
(15)可惜,此后多年,我再难以听到母亲的鼾声了。
偶然得以回来探亲,和母亲、儿子躺在那张吱呀作响的旧床板上。
她面对着我侧身躺着,仿佛一夜连身也不翻一下。
我夜间醒来,常常发觉,母亲在睁着眼睛望着我。
(16)“妈妈,您怎么还没睡?
”
(17)“我都睡了一觉了。
”她总是千篇一律地回答。
(18)我把身子翻转过去,想让母亲能够闭一闭眼。
当我再次醒来,在月光下扭头打量母亲那布满皱纹的脸庞时,她还在睁着酸涩的眼睛。
我心里清楚,在我背向她的时候,她那双枯干无神的眼睛,一定在凝视儿子黑发中间钻出来的白发,一根、两根……
(19)我的确无法计数,一个历经苦难的普通中国女性,她躯体内究竟蕴藏着多少力量。
我没有看过她的眼泪,却听到过她在我耳畔唱的摇篮曲……
(选自《河北日报》2018年01月19日,有删改)
1.下列对标题中“鼾歌”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鼾歌”是母亲发出的鼾声,在作者听来如同催眠曲。
B.将“鼾声”比作“鼾歌”,对母爱的讴歌与赞美溢于言表。
C.在报纸上发表文章后,“我”就将鼾声当作了“鼾歌”。
D.作者借助“鼾歌”追忆往事,表达对母亲的感激和赞美之情。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晴雨表”:
生活艰难时母亲从不打鼾是“雨”,母亲生活欣慰开心时打鼾是“晴”。
B.“汗流浃背”:
突出母亲洗衣服时天气的炎热。
C.“母亲则笑道:
‘没有又留级吧?
’”:
言语间满是关心、呵护,害怕儿子再留级。
D.“从心底漾起的笑容,浮上了嘴角眉梢”:
母亲的笑是欣慰的、真诚的、幸福的。
3.下列四位同学对文中母亲的评价,有误的一项是(3分)()
A.甲说:
“母亲”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她是一位历经磨难的普通女性,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吃苦耐劳、坚强质朴、易于满足、无私奉献等优秀品质。
B.乙说:
“母亲”的可贵之处不仅在于她的隐忍,更在于她独立担当家庭重任。
“我”留级时,她没有垂泪,没有过多责备“我”,而是继续做工。
母亲的隐忍与坚强可见一斑。
C.丙说:
“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当她得知“我”的文章发表在报纸上,她拿在手里,郑重其事,如同认识字一般,幸福着“我”的进步,对“我”的爱溢于言表。
D.丁说:
文中的“母亲”虽然伟大,但也有不足取的一面,比如她夜里睁着眼睛望着“我”,还说“我都睡了一觉了”的千篇一律的谎话,这种爱就近似于溺爱。
三、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
你是我的光
袁省梅
(1)静怡等外面静下来后才出去的。
(2)黄昏总是姗姗来迟,小区的夜晚也在十点以后才渐渐安静了。
静怡家楼前有一大片草坪,草坪里有细细窄窄曲曲折折的石子小路,有合欢树,有月季花。
静怡喜欢这个草坪,喜欢合欢花的浓郁,也喜欢散落在草坪上的一簇一簇的月季花,还有这里的安静。
以前自习回来,爸爸总是在这儿等着她……
(3)眼下,静怡什么都不喜欢了。
包括合欢树月季花,包括这黑里的静。
泪水顺着脸颊淌了下来,爸爸出车祸后,静怡能给阿姨——她的后妈的只有一个好成绩了。
可是现在,静怡考砸了。
阿姨说,复读?
阿姨说,上技校?
阿姨说,你别担心学费,你上到哪儿我就供到哪儿。
阿姨说这些时,小心,谨慎,慢慢地,说一句话,看静怡一眼,悄悄地看。
静怡知道阿姨在看她,她不看阿姨。
她受不了阿姨的这份小心。
(4)要是爸爸在就好了。
黑的夜里,静怡默默地走着,心里涌荡的是对自己的失望,甚至是无望。
今天,阿姨劝静怡去草坪走走,说以前你和你爸最爱在草坪上疯玩了。
阿姨又找了一份工作,吃了饭就匆匆走了。
要是静怡的成绩好,考上好大学,阿姨就不用这样的辛苦了。
静怡想。
抬手抹泪时,手指上亮了一片。
静怡没有理会,在黑的小路上慢慢走着。
可是,那片薄的光分明跟上了她,而且呢,就在她眼前的草地上蹦跳。
草地,就亮出了一小片绿。
静怡向前走一步,光也跟着向前蹦一下。
她走得慢,这片光也慢慢地走。
她走得快,这光也蹦得快了起来。
等她跑了起来时,她看见,光也急促地跑动。
静怡惊讶了。
她盯着光,那光就在她的眼前晃动着,左一下,右一下。
静怡慌乱地甩甩手,要把那片光甩掉似的,也不散步了,匆匆地跑回家。
要是以前,她肯定会跟它玩起来的,边玩边喊爸爸。
以前,爸爸和她经常玩这个游戏。
(5)静怡回到家里,想起那片光,泪水淌了满脸。
说到底,她还是害怕想起从前。
因为从前有爸爸。
没一会儿,阿姨也回来了。
静怡胡乱抓了本书,把脸埋在了书里。
(6)第二天晚上,静怡还是等楼外安静了才出来。
(7)静怡刚一踏上草坪的小路,就看见了一片圆圆的光,静静地躺在草上,好像专门等静怡。
静怡一走,光就跟着静怡蹦跳。
静怡站住不动了,光就蹦到了静怡的脚上,身上,静怡一抓,光长了眼睛般倏地蹦到草地上去了。
(8)谁呢?
(9)静怡抬头寻找光从哪儿照来时,光却不见了。
草坪边是一幢六层高的楼房,暗的亮的窗户好多,静怡不知道这片光是从哪个窗户上照过来的。
但静怡知道这是一个强光手电照射的。
以前,爸爸和静怡玩这个游戏时,专门买来一个这样的手电筒。
(10)静怡和光在草坪“玩”了好长时间,静怡要回家了,那光在楼门口亮的光里只能看见一团模糊的影子了,还是紧紧地跟着静怡。
静怡看着那团淡淡的光,心里就有了一丝的暖,恍惚之间,她觉得“光”就是爸爸,或者是,爸爸就在这片光里?
光呢似乎也看出了静怡的心思,轻轻地晃了晃,好像在跟静怡摆手说再见。
(11)静怡回到家一会儿,阿姨也回来了。
(12)静怡问阿姨又找了个什么工作?
高考分数知道后,这是第一次跟阿姨说话。
(13)阿姨呵呵笑,说是好工作。
阿姨叫静怡别担心,说喜欢现在的工作。
(14)静怡想给阿姨说那片光,嚅嚅嘴唇,没有说。
静怡突然觉得这是静怡和爸爸的秘密。
(15)这天晚上,静怡在草坪上正跟光嬉闹时,下起了雨。
静怡站在草坪中心的小亭子下,想那片光会不会被雨阻挡了呢?
光听到了召唤似的,穿过雨帘,倏地站到了静怡的眼前。
亮亮的一小片。
暖暖的一小片。
静怡蹲下来,伸出手,把光舀到手心,久久地凝视。
静怡把那片光抱在怀里,就像小时候爸爸抱静怡一样,呜呜地哭了。
(16)雨停了,静怡也该回家了。
光像个小精灵般跟在她的身边,一会儿在身前,一会儿,又蹦跳到了身旁。
等她走到楼门口,站住时,那片圆圆的光也在台阶下的黑暗里站住了。
静怡看着光,她觉得,光也在安安静静地看着她,似乎是,正等着跟她再见呢。
这样想时,静怡觉得爸爸真的就在身边,陪着她,给她快乐和温暖,她就把那片光看了好一会儿,才说了声再见,她说,谢谢你。
她说,谢谢你陪我。
(17)阿姨回来了。
可阿姨像是刚从水里爬上来般全身湿透。
(18)静怡给阿姨拿衣服拿毛巾,给阿姨倒热水,问在哪上班怎么都湿透了呢?
阿姨呵呵笑着,说没事没事。
扔下手里的包,去换衣服了。
(19)静怡提起阿姨的包擦拭上面的雨水时,静怡一下子就瞪大了眼睛——
(20)包里有个强光手电。
(21)旋即,静怡的眼泪雨水般纷纷扬扬。
(选自《辽宁日报》2018年01月24日)
1.下列对标题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人称代词“你”,指代的具体对象在文中既指爸爸,又指后妈。
B.“光”表面指的是强光手电发出的光,实际指的是后妈对自己的爱。
C.将“你”比作“我的光”,强调了“你”对“我”的影响深远。
D.题目“你是我的光”富含诗意,意味悠远,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下列对文中画横线的词语或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心”:
后妈跟静怡说话时小心谨慎,害怕伤害静怡敏感的心。
B.“倏地”:
本意是快速的意思,这里是形容光“蹦”的很快。
C.“静怡等外面静下来后才出去的”:
人物行为不合常规,留下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D.“光也急促地跑动”:
“急促”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光”跑动动作的“笨拙”“急促”。
3.下列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母爱是无私而伟大的,不图回报,甚至是偷偷摸摸小心谨慎地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B.成长的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随时可能有暴风雨来袭,要积极面对,走出困境。
C.文章以小见大,通过“光”这一独特视角,表现后妈对静怡无微不至的关爱呵护。
D.爱要讲究方式,讲究智慧,默默无言的关注和陪伴,有时要胜过千言万语的说教。
四、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14分)
欠父母的爱
王星烈
(1)星期天的早晨,父亲和母亲说想出去走走,我想这正是孝敬父母的好机会,于是连忙说:
“好呀好呀,爸爸你们想去哪儿,我开车去,我们一家人去转转。
”
(2)父亲说:
“去郊外四面山看看,春天来了,山青水秀,各种各样的野花开得正鲜艳。
”一家人坐在车上,我开着车朝四面山出发。
儿子高兴地笑着又叫又闹:
“走了,走了,我们出去玩了。
”我顺便逗问了儿子一句:
“你想去哪儿玩?
”
(3)儿子兴奋地大叫:
“去西郊公园,去西郊公园。
”西郊公园是儿童乐园,带儿子去玩过,车子徐徐朝前开着,我对儿子说:
“今天,我们去山上看大树,看绿叶,看美丽的花朵,下次再去西郊公园。
”
(4)“不,不去山上,要去西郊公园。
”儿子在老婆怀里手舞足蹈地闹腾起来。
老婆看着折腾不停的儿子,对我说:
“就去西郊公园吧,上次我们不是答应下次再带他去玩吗,都好久了。
”
(5)看着老婆怀里又哭又闹的儿子,我把目光转向父亲,想征询他们的意见。
父亲说:
“随便,去哪儿都可以。
”
(6)“爸,那我们就去西郊公园,下次再带你们去四面山。
”我有些无奈地把方向盘一打,开上了去西郊公园的路。
儿子听说去西郊公园,一下子破涕为笑,欢呼雀跃起来。
老婆那阴霾着的脸也荡开起了花儿,我郁闷的心情也好了起来。
(7)西郊公园的门票一百一张,父母小声嘀咕了几句对我说:
“我们就不进去了,里面全是年轻人和孩子们的嘻闹声,空气又不好,让人憋得慌。
我们就在外面随便逛逛等你们。
”
(8)等儿子在公园里玩够了,我和老婆才牵着他往外走去,此时才想起父母还在外面,急跑到车旁寻找。
却没有父母的身影,挡风玻璃的夹缝里有一张纸条:
“我们去四面山了,你们先回去,我们自己回来。
”
(9)从这里到四面山,可要转乘三次公共汽车,想着父母一次次地等车、挤车的情境,我心里涌起一阵心酸和愧疚。
(10)父亲生日那天,上班时我说:
“晚上不要烧饭了,今天是爸的生日,我们到外面去吃。
”
(11)晚上,我领着一家人去一家餐馆坐定后,服务员拿着菜谱朝我们走来,老婆接过菜谱摆在儿子面前低声问:
“想吃什么?
”儿子一页一页地翻着说:
“龙虾,螃蟹,鱿鱼……”一下点了好几个菜,全是海鲜。
母亲轻轻咳了一声,可老婆还是按儿子点的菜单告知服务员。
我忙叫住服务员,将菜谱递给父亲:
“爸,你再点几个。
”老婆不解地看着我:
“我们五个人,有这么多的菜够吃了。
”我正要说父母对海鲜过敏,他们不吃海鲜时,父亲却附和着老婆开口了:
“这么多已经吃不完了,还点什么?
”
(12)整个一顿饭,儿子吃得兴高采烈,我和老婆也眉开眼笑,可父母每人只用饭馆赠送的西红柿鸡蛋汤泡着吃了一碗米饭。
我只知道和儿子一起乐,却完全忽略了父母。
直到有一天,我下班回来,无意听见父亲逗儿子:
“你这个小家伙,太厉害了,我们两个六七十岁的老家伙还比不过你。
”母亲对父亲说:
“你在和孩子胡说什么?
”父亲说:
“我没有胡说,你没有看见我们儿子,他心里只有他的儿子,哪还有我们。
”父亲的语气中流露出失落和悲哀。
(13)“别想那么多,我们那时,不一样喜欢儿子吗?
什么事都要征求儿子的意见吗?
”
(14)“可我们老人在的时候,咱们也尊重他们的意见呀。
”
(15)是啊,我怎么忽略了父母,什么事都以儿子为中心,出去玩,出去吃饭一切都以儿子的意志为转移,把儿子当宝贝,却忽视了年老的父母。
难道,父母辛辛苦苦操劳一生,白发苍苍老了以后,还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儿子来改变他们的习惯和需求。
(16)星期天晚上,我再次叫父母出去吃饭,这次我没有问儿子,而是问父母。
父母亲迟疑着,把目光落在儿子身上,他们怕和儿子的意见不一致,到时空欢喜。
我说:
“爸,妈,这次你们说了算,去那儿吃,吃什么。
”
(17)我们去了一家父母最喜欢的饭店,全是父亲点的菜,看到父母笑眯眯地吃着,我眼神里溢满了喜悦和欢心。
此时,我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一定要让父母有更多开心的笑,事事都要多征求父母的意见。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8年第1期)
1.请解释文章标题的含义。
(含标点限80个字内)(5分)
2.作者说“难道,父母辛辛苦苦操劳一生,白发苍苍老了以后,还要因为一个小小的儿子来改变他们的习惯和需求”,读了本文,请谈谈你得到的启迪。
(含标点限60个字内)(4分)
3.举一个生活中或书本中的事例,谈谈你对文题“欠父母的爱”的理解或感悟。
(含标点限120个字内)(5分)
成长故事
五、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完成1~3题。
(9分)
丢失的金发簪
化君
(1)母亲坐在院子里剥玉米。
我走过去,跟着姐跑过来。
(2)“妈,明天就开学了。
”我和姐同时说。
(3)母亲笑微微地说:
“放心吧,学费早就准备好了。
”
(4)母亲把一棒光溜溜的玉米放进篮子,起身向堂屋走去。
我和姐紧跟在后面,一边挤眉弄眼地笑。
(5)我才要抬脚跨进门槛,母亲突然惊叫起来,好像踩着了一条蛇,不,仿佛被蛇咬了一口似的①。
我掉头就往外跑。
身后却传来母亲严厉的声音:
“你们俩都过来。
”
(6)原来,母亲放到木箱里的金发簪不见了。
母亲说,金发簪是姥姥送给她的,也是我们的全部家底,没了金发簪,以后的生活就没了保障,万一有个……
(7)母亲呜呜咽咽地哭起来。
顾不得擦抹满脸的泪水,盯着我和姐的脸看过来看过去。
母亲的目光第三次落到我脸上时,她说:
“谁拿了,赶快拿出来,再认个错就没事了。
”
(8)我扭头看姐,怯生生木呆呆的,一点儿心虚的迹象也没有②。
(9)窗台上的小黑猫忽而喵喵叫起来,母亲转过头去,说了声“滚”,然后就又把头转过来,盯着我和姐的脸看。
(10)母亲的目光突然停在我身上,我连忙低下头去。
(11)“不说是吧,那好,你们俩谁也别想上学了,从明天起,都给我出去打工挣钱。
”
(12)我脑子轰的一下,人差点儿晕倒。
金发簪虽然不是我拿的,可是,如果不让我上学,我的天就塌了。
我一把揪住姐的衣襟,大声说:
“再不把金发簪拿出来,以后我就不喊你姐了!
”说完,朝姐哼一声,就到母亲那边去了。
(13)姐在我和母亲对面站着。
我和母亲虎视眈眈地盯着姐的脸。
(14)母亲叫着姐的小名说:
“金发簪是你拿的?
”姐点了一下头。
我的心顿时放下来。
可接着,我又无限后悔和难过起来③。
(15)为什么拿走金发簪的是姐呢?
为什么姐偏偏把金发簪弄丢了?
如果是我拿了金发簪,即便我把它弄丢了,只要我哭着跟母亲说几句好话,一准就没事儿。
(16)可是,姐不行。
(17)姐是父亲跟他的前妻生下的孩子。
父亲曾跪着向母亲保证,若是姐惹母亲不高兴,就把她送走。
母亲这才同意让姐走进这个家门的。
(18)那年,姐七岁,我三岁。
(19)在我心目中,姐比母亲对我还亲。
每次有了好吃的,姐总是等我把自己的那份吃完了,再把她那份偷偷送给我,并嘱咐我不要告诉父亲和母亲。
(20)母亲有事的时候,姐就接送我上学放学。
(21)一天,上学时母亲让我和姐姐带着伞,我嫌碍事,没带。
放学时,却下起大雨。
眼看着同学一个个陆续被家长接走,我急得眼泪都出来了。
这时,突然看见姐举着伞朝我跑过来。
姐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