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115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6 大小:71.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4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全册单元测评附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0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元勋(xūn)   萦带(yínɡ)   校对(jiào)   目不窥园(kuī)

B.选聘(pìn)   日曛(xūn)   气氛(fēn)   锲而不舍(qì)

C.赫然(hè)   阖眼(hé)   涉猎(shè)   迥乎不同(jiǒng)

D.草率(shuài)   滑稽(jī)   鉴赏(jiàn)   气冲斗牛(dǒu)

2.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难堪   心不在焉   马革裹尸   B.伴侣   可歌可泣   潜心贯注

C.奠基   鲜为人知   群蚁排衙   D.魅力   妇儒皆知   义愤填膺

3.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3分)

A.虽然你现在只是涓涓细流,然而只要锲而不舍,终会拥抱大海。

B.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家喻户晓。

C.纵然马革裹尸,魂归狼烟,这是豪壮的选择。

D.奥本海默是一个拔尖的人物,锋芒毕露。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说和做——记闻一多先生言行片段》是以议论为线索来结构全文的,全文结构严谨,思路清晰。

B.杨振宁是中国研制和发展核武器的重要技术领导人,曾获我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C.萧红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著有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生死场》。

D.《孙权劝学》以对话描写来推动情节,刻画人物。

5.综合性学习。

(8分)

生活有多么广阔,语文世界就有多么广阔。

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下面我们就一同进入语文与生活这个多彩的空间吧!

(1)语文课上,老师提倡大家要“品读经典名著,积累写作素材”,一名学生分别从“人物、景物、故事、哲理”四个方面积累了四本素材集。

请你选择两本素材集,帮他分别拟一个名字。

(2分)

(2)中央电视台的《中国成语大会》节目备受观众喜爱,请你帮助在场的选手将与下列历史人物有关的成语写在横线上。

(2分)

①勾践         ②匡衡        

(3)你的小组开展“话说千古风流人物”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五个成员分别研究下列人物:

A.范仲淹;B.文天祥;C.诸葛亮;D.杜甫;E.赵云。

一个同学找到了下列两副对联(每副对联涉及两个人物),请在括号内帮他填上相关人物所对应的字母。

(4分)

①歌吟总带忧民泪,颠沛仍怀爱国心;(  )

犹留正气参天地,永剩丹心照古今。

(  )

②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

抱孤子,出重围,匹马单枪,长坂桥边,数百千员上将,独我犹能保两全。

(  )

二、阅读理解(40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9题。

(14分)

蒙文通:

儒者豪迈

   徐百柯

蒙文通一生治经史之学,著作颇丰,但他曾说自己学问最深处,恰恰是不著一字的宋明理学。

蒙先生指导研究生,上来先是两句话。

第一句引陆象山言:

“我这里纵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第二句是他自己的信条:

“一个心术不正的人,做学问不可能有什么大成就。

蒙文通以教书为业,却曾两次遭遇未被大学续聘的尴尬。

一次是20世纪30年代在北京大学。

他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却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因而被同事称为“此亦稀有之事也”。

据说此事弄得院长非常难堪,以致置北大隋唐史无人授课一事于不顾,也不续聘蒙文通,而蒙文通也处之泰然,仍我行我素。

后转至天津一女师任教,与“领导”交往依然如故。

另一次是20世纪40年代在四川大学,由于学阀玩弄手腕,蒙文通未被文学院续聘。

但一干学生倾倒于他的学识,请求他继续授课。

他说:

“我可以不拿钱,但我是四川人,不能不教四川子弟。

”于是让愿意上课的学生到自己家里,继续传授。

曾经有川大学生回忆蒙先生:

“先生身材不高,体态丰盈,美髯垂胸,两眼炯炯有神,持一根二尺来长的叶子烟杆,满面笑容,从容潇洒地走上讲台,大有学者、长者、尊者之风。

他讲课有两个特点,第一是不带讲稿,有时仅携一纸数十字的提要放在讲台上,但从来不看,遇风吹走了也不管;第二是不理会下课钟,听而不闻,照讲不误,每每等到下堂课的教师到了教室门口,才哈哈大笑而去。

他的考试也颇有趣味,不是先生出题考学生,而是由学生出题问先生,往往考生的题目一出口,先生就能知道学生的学识程度。

如学生的题目出得好,蒙先生总是大笑不已,然后点燃叶子烟猛吸一口,才开始详加评论。

考场不在教室,而在川大旁边望江楼公园竹丛中的茶铺里,学生按指定分组去品茗应试,由蒙先生掏钱招待吃茶。

蒙文通曾对儿子蒙默讲,自己对问学者一向是知无不言,就像钟,“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他的学生常晚上登门问学,他总是热情接待,有问必答,侃侃而谈。

夜深,学生告辞,他常不准走,非等他燃过两根抽水烟的纸捻后才放行。

他的学生吴天墀说:

“先生豁达大度,不拘小节,行乎自然,喜交朋友,社会上三教九流,一视同仁,所以有不少和尚、道士跟他有交情。

喜欢上街坐茶馆,和人做海阔天空的闲谈,也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另一位学生隗瀛涛回忆说,一次,遇见蒙先生坐三轮车去学校。

蒙先生一眼看见他后高声喊道:

“隗先生(对他的戏称),我家有四川近代史资料,你快来看了写文章。

我的文章发表了可以上耀华餐厅(成都著名的西餐厅),你的发表了也可以吃一顿回锅肉嘛!

许多学者都曾慕名到成都拜访蒙文通,交往过后,他们往往发出这样的感叹:

“读先生的书,以为只是一个恂恂①儒者,没想到先生还这么豪迈。

(有删节)

注①恂恂:

恭谨温顺的样子。

6.从蒙先生做人的角度看,你认为他两次未被续聘的根本原因分别是什么?

(2分)

7.蒙先生曾表示对问学者一向是“大叩之则大鸣,小叩之则小鸣”。

请用直白的语言解释这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3分)

8.蒙先生的考试方法好不好?

请说出你的理由。

(4分)

9.蒙先生的“豪迈”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请任选两个方面举例说明。

(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0~12题。

(13分)

忆冼星海

   茅 盾

和冼星海见面的时候,已经是在听过他作品的演奏,读过他那万余言的自传以后。

那一次我所听到的《黄河大合唱》,据说是小规模的。

那次演奏的指挥是一位青年音乐家,朋友告诉我,要是冼星海自任指挥,演奏当更精彩些。

但我得老实说,尽管是“小规模”,可是那一次的演奏还是十分美满。

我应当承认,这开了我的眼界,使我感动,老觉得有什么东西在心里抓,痒痒得又舒服又难受。

那伟大的气魄自然而然使人发生崇高的情感,光是这一点,也就叫你听过一次,就像灵魂洗过澡似的。

从那时起,我便在想象:

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呢?

我曾经想象他该是木刻家马达那样一位魁梧奇伟、沉默寡言的人物。

可是朋友又告诉我:

不是,冼星海是中等身材,喜欢说笑,话匣子一开就会滔滔不绝。

我见过马达的一幅木刻:

一人伏案,执笔沉思,大的斗篷显得他头部特小,两眼眯紧如一线。

这人就是冼星海,这幅木刻名为《冼星海作曲图》。

木刻家的用意不在“写真”,而在表现冼星海作曲时的神韵。

它还远不能满足我的“好奇”。

而这,直到我读了冼星海的自传,才得到部分的满足。

从冼星海的生活经历,我了解了他的作品为什么有这样大的气魄。

他做过饭店堂倌,咖啡馆杂役,做过轮船上锅炉间的火夫,浴堂的打杂,也做过乞丐。

什么都做过的一个人,有两种可能:

一是被生活压倒,虽有抱负,只成为一场梦;一是战胜了生活,那他的抱负不但能实现,而且必将放出万丈光芒。

“星海就是后一种人!

”——我当时这样想,仿佛我和他已经是很熟悉的了。

大约三个月以后,在西安,冼星海突然来访我。

那时我正在候车南下,而他即将经过新疆赴苏联。

当他走进我的房间,自己通了姓名的时候,我吃了一惊,“呀,这就是冼星海吗?

”我觉得很熟识,而也感到生疏。

我将这坐在我对面的人和马达木刻中的人做比较,也和我读了他的自传以后在想象中描绘出来的人做比较,我差不多连应有的寒暄也忘记了。

然而冼星海却滔滔不绝地说起来。

他说起了他到苏联去的计划,讲他的《民族交响乐》的创作。

他的话我已记不全了,可是,他那种气魄,使我兴奋鼓舞。

他说,他以后的十年中将以全力完成他的创作计划。

我深信他一定能做到,因为他不但有坚强的意志和伟大的魄力,而且又是那样好学深思,勤于收集各地民谣的材料。

他说他将在新疆逗留一年半载,尽量收集各民族的歌谣,然后再去苏联。

现在我还记得他的《民族交响乐》的一部分计划。

他将从海陆空三方面来描写我们祖国山河的美丽、雄伟与博大。

他将以“狮子舞”“划龙船”“放风筝”这三种民间的娱乐,作为这伟大创作的“象征”或“韵调”,来描写祖国人民的生活、理想和要求。

“你预备在旅居苏联的时候写你这作品吗?

”“不!

”他回答,“我去苏联是学习,吸收他们的好东西。

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那天我们的长谈,是我和他的第一次见面,谁又料得到这就是最后一次啊!

“要写,还得回中国来!

”这句话,今天还回响在我耳边,谁又料得到他不能回来了!

这样一个人,怎么就死了!

昨晚我忽然这样想,当他在国境被阻,而不得不步行万里,且经受生活的极端的困厄,而回莫斯科去的时候,他大概还觉得,这一段不平凡的生活经历又将使他的创作增加绮丽的色彩和声调。

要是他还活着,他一定会津津乐道这一番的遭遇。

现在我还是这样想,要是我再遇到他,一开头他就会讲述这一段颠沛流离的生活,而且要说:

“我经过中亚细亚,步行过万里,我看见了不少不少,我得了许多题材,我做成了曲子了!

”时间永远不能磨灭我们在西安的一席长谈给我的印象。

一个生龙活虎、具有伟大气魄、抱有崇高理想的冼星海,永远坐在我对面,直到我眼不能见,耳不能听,只要我神智还没昏迷,他永远活着。

1946年1月5日

(有删改)

10.作者在回忆冼星海的过程中,既写了想象中的冼星海,也写了冼星海留给他的印象。

阅读文章,填写表格。

(3分)

回忆   想象、印象

听《黄河大合唱》   ①

读冼星海的自传   ②

③   气魄伟大,意志坚强,好学深思,热爱祖国

11.阅读画线的句子,结合文章的内容,揣摩作者“好奇”的原因和内容。

(4分)

“好奇”的原因:

① 

“好奇”的内容:

② 

12.简要分析作者是怎样把只见过一面的冼星海描写得生动而感人的。

(不超过150字)(6分)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15题。

(13分)

【甲】初,权谓吕蒙曰:

“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

”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

”蒙曰: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傅永,字脩期,清河人也。

幼随叔父洪仲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

有气干,拳勇过人,能手执鞍桥,倒立驰骋。

年二十余,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请洪仲,洪仲深让①之而不为报。

永乃发愤读书,涉猎经史,兼有才干。

帝每叹曰:

“上马能击贼,下马作露布②,唯傅脩期耳。

”   (选自《北史?

傅永列传》,有删节)

注:

①让:

责备。

②露布:

公开的文告。

13.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蒙辞以军中多务"@"不辞而别")┤            B.{■("自以为大有所益"@"精益求精")┤

C.{■("自青州入魏,寻复南奔"@"寻根问底")┤   D.{■("涉猎经史,兼有才干"@"品学兼优")┤

1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4分)

(1)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2)有友人与之书而不能答。

15.根据文章的意思,用自己的话回答下列问题。

(6分)

(1)傅永为什么能够“发愤读书”?

(3分)

(2)吕蒙、傅永这两个人物有哪些共同特点?

(3分)

三、写作(40分)

16.《孙权劝学》一文,让我们领悟到读书有益于人的发展和完善的道理。

读书是一种爱好,一种品位,更是一种责任。

读书长智,读书达理,读书明德。

“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

”读书要有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要多角度、有创意地阅读,要学会自主选择阅读材料。

请以“读书”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

1.B 解析B项,“锲”应读“qiè”。

2.D 解析D项,“儒”应为“孺”。

3.B 解析B项,“家喻户晓”是个褒义词,用在“二战中日军恶贯满盈”的语境中不当。

4.B 解析B项,应是邓稼先,而不是杨振宁。

5.

(1)示例人物谱 风景册 故事囊 火花集 

(2)①卧薪尝胆 ②凿壁偷(借)光 (3)①D B ②C E

二、阅读理解

6.第一次是因为蒙先生不会阿谀奉承,没有讨好“领导”;第二次是因为蒙先生为人光明磊落,不搞阴谋诡计。

7.多问则多讲,少问则少讲。

(或:

“知无不言”,“有问必答”。

8.略

9.豪迈的具体表现:

智慧幽默,刚正不阿,不拘小节,诲人不倦,慷慨大方……

示例①慷慨大方。

考试时掏钱招待学生吃茶,爱邀熟人上餐馆小吃一顿。

②刚正不阿。

在历史系任教年余,始终未去院长家拜访过一次。

10.示例①魁梧奇伟,沉默寡言 ②战胜了生活的坎坷,成就了伟大的抱负 ③在西安与冼星海相见

11.①听《黄河大合唱》之后,“发生崇高的情感”。

②能写出具有“伟大的气魄”作品的冼星海是怎样一个人。

12.示例①作者先写听《黄河大合唱》和看《冼星海作曲图》,从侧面表现出冼星海的气魄和神韵;然后正面写与冼星海的见面,通过对他滔滔不绝谈吐的描述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语言描写,表现了他热情开朗的性格和炽热的爱国情怀。

文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使冼星海这一形象生动而感人。

②作者虽与冼星海只见过一面,但印象深刻。

作者详细记述了这次见面的情形,描写了冼星海滔滔不绝的谈吐,计划写《民族交响乐》的创作激情,以及“要写,还得回中国来”的铿锵话语,生动地刻画了一个热情开朗、才华横溢、充满爱国情怀的音乐家形象,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3.D 解析A项,“辞”的意思分别是“推托”“告辞”;B项,“益”的意思分别是“益处、好处”“更加”;C项,“寻”的意思分别是“不久”“寻找”;D项,两个“兼”的意思相同,“同时涉及或具有几种事物”。

14.

(1)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2)有个友人寄给他一封信,他却不能回复。

15.

(1)朋友来信不能回复,傅永遭叔父责备,受到刺激;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

(2)他们二人身份相同,都是武人(武将、武夫);认识到读书的意义后都能刻苦学习;都有了惊人的进步。

三、写作

16.略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二单元测评

(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积累与运用(21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2分)

A.嗥鸣(gáo)    山巅(diān)    浊流(zhuó)    呻吟(shēn)

B.田垄(lǒng)   召唤(zhào)   磅礴(báng)   怪诞(dàn)

C.辔头(pèi)   挚痛(zhì)   呜咽(yè)   哺育(pǔ)

D.啾啾(jiū)   机杼(zhù)   污秽(huì)   督促(dū)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因此催生了世界大国战略博弈的新格局。

B.当前,青少年深受网络语言的影响,忽视了汉语的规范化,这应引起教育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C.“光盘”行动是一家民间组织发起的公益活动,意在发扬人人节约粮食的良好习惯。

D.语文课堂其实就是微缩的社会言语交际场,学生在这里学习将来步入广阔社会所需要的言语交际本领与素养。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黄河颂》是以诗的形式写的“黄河颂歌”。

B.《老山界》表现了中国工农红军坚强的意志、必胜的信念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C.《土地的誓言》这一标题应理解为“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而不是“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D.《木兰诗》对从军缘由、辞家、辞官、还乡写得简略,而对军旅生活则写得很详细。

4.根据提示填空。

(6分)

(1)《木兰诗》选自宋代郭茂倩编的《        》,是      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

 

(2)《木兰诗》中,表现木兰不贪图荣华富贵的诗句是:

“          ,            ,          ,          。

” 

5.综合性学习。

(7分)

“礼”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知书达礼是学校的育人目标之一。

学校在打造“礼仪校园”的过程中,准备开展以“学礼?

明礼?

守礼”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1)你所在班级的研究选题是《学生校园礼仪规范》,请你分条列举《学生校园礼仪规范》应该包含的具体内容,写出三条即可。

(3分)

(2)在以“做知书达礼的中学生”为主题的班会上,同学们正在热烈讨论遵守《学生校园礼仪规范》的意义。

如果让你发言,你将会说些什么呢?

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一写你要说的话吧。

(100~120字)(4分)

二、阅读理解(39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6~10题。

(15分)

怒从黄河来

   蒋建伟

①清瘦、苍凉,即使是一棵,也在努力高举着一团白亮亮的雪花,一路裹挟着黄河的怒气——它们如同燃烧的白火焰,撕咬着,拼生赴死,奔向大海……终于,下起了一场大雪。

在寒冷中,它们一棵紧挨一棵,一朵雪花开在另一团雪花里,一种倔强生发出另一种倔强,一群群、一群群在黄河口站着,一言不发地站着,站成了一股股排山倒海的雪浪——看哪,那寒风中呼啦啦怒放的芦花,那大批向东、大雪一样咆哮的芦苇荡!

②芦苇荡的美,不只春夏时节,更在于晚秋的芦花。

当所有的寒冷挥师南下,气温一天比一天凉,百花缓慢地谢了,谢到最后,只剩下了这一种花。

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③风,往风的旋涡中心刮,越刮越毒。

我们的头发和衣服被刮乱了,我们像一个个棋子似的,在船的甲板上弹跳不止。

游船属于中型船,有马达,客舱可乘坐50人,顶上的一棚,为特殊加厚钢板,听说上头是一处小型观景台。

我们兴奋着爬上去,看黄河入海。

④滩涂之上,野生的芦苇随处冒出来,每一棵,都高举着雪花一样白的花,不分东西南北地盛开着,怒放着,大风刮过,就像下大雪一样,好家伙,一下子就是15万公顷。

尤其,在波涛汹涌的大海边,数不尽的芦花见证了黄河入海时那动人的一瞬:

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在这个地方,大海把宽容留下,黄河把野性留下。

芦花的母性,这个时候也显现了出来:

它们,婷而不媚,挺而不屈,寒而不冷。

⑤船颠簸摇晃得厉害,站都站不稳,大风再那么一刮,谁都会担心自己一不小心被风刮跑了。

我牢牢抓住白色的铁栏杆,迎着大风呼吸,和旁边的朋友高声说着话,但谁也听不清谁在说些什么,只能借助眼神、手势以及肢体许多的夸张动作,努力想告诉对方什么,想听到对方的一些什么,哪怕是——哪怕一场徒劳。

我们此行,是去看黄河入海的壮观景象,感受一下大海的大和黄河的黄,可是,风多么大呀!

黑蒙蒙、灰蒙蒙的水色之中,黑色和灰色倒成了主导,哪里有黄?

哪里有蓝呢?

⑥不,我分明看到了另一副壮烈的面孔,那是至死都在愤怒中煎熬、不甘、不屈的黄河!

连大海都敢冲撞的黄河!

那河道,那怒吼,那九曲十八弯,那退潮后的河底的龙脊,是铁了心的牛,是犟了性的驴,使出了浑身上下的劲儿,一股股,一阵阵,一声声,一天天,一年年,后浪追赶着前浪,一股脑儿朝前冲……冲!

这充满血性、义气的一个字,是黄河的秉性,中国人的秉性!

⑦船开始“哒哒哒”着调头、回返,想必船老板看这鬼天气也悻悻然,只得无功而返。

不过,很多游客却盼望着好天气能突然出现,船老板回心转意,虽一个个满脸的遗憾,却不肯下到船舱里去。

想一想世上的事情,哪有那么多的奇迹发生呢?

等了半晌,终究没个什么结果。

渐渐地,人群开始稀了,不似刚才那般肩擦肩、脸碰脸了。

有人开始下去了,接下来是第二个、第三个……直到我猛一抬头,发现只剩下我们一行的五个人了。

⑧其中的一个朋友,穿西装,打领带,皮鞋贼亮。

他拎了一部专业相机凑过来,也不说话,径自盯着我的脸,5秒钟,想从中寻找出一种遗憾的感觉来。

因为他们都来自当地,只我一个外地人,外地人看不到入海的黄河,难道不遗憾得要死?

不过很抱歉,他连哪怕一丝也没有找出,后来自己偷偷藏起了尴尬的眼神,仓皇之间丢下我。

⑨其实,他不知道我此行的最大收获——我看到了一条喝醉了酒的黄河、咽下血牙的黄河、发了怒的黄河、冲向大海的黄河!

他更不知道,正是因了黄河的这种野性,这种大气磅礴的怒气,繁衍出了一片片野性的芦苇荡,凝结成一个民族的血性……

⑩这一刻,我多想指着黄河口那么多浩瀚的芦花,把它们骨子里的东西一点一点讲给他听,从大河到大海,从一个烈女子般的芦花到一个伟大的民族。

这一路上,到处都在飘飞着芦花大雪,为什么芦花会如此不惧生死?

为什么野生的力量会如此排山倒海、不可阻挡?

答案只有一个:

“怒从黄河来!

(选自2014年4月2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6.通读全文,联系标题和结尾段,说说作者写了哪两方面的“怒”。

(2分)

7.阅读第⑤⑥⑧⑨段,简要说说作者此行观景的“遗憾”和“收获”分别是什么。

(4分)

8.按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4分)

(1)风起一刹那,全世界仿佛变成了一个雪的天堂,那么美,那么纯,那么亲!

(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黄河水裹挟着大量黄色的泥沙奔腾向东,迎面冲向一排排隆隆作响的蓝色海浪,蓝色几欲要抱住黄色,黄色不停地向蓝色发泄着怒火,一个劲拼命挣扎,直到渐渐失去了力量……(从词语锤炼的角度)

9.第③段画线句用了什么手法描写风?

有什么作用?

(2分)

10.联系课文《黄河颂》,谈谈芦花骨子里蕴含着我们民族怎样的伟大精神。

(3分)

附对应原文:

啊!

黄河!

/你一泻万丈,/浩浩荡荡,/向南北两岸/伸出千万条铁的臂膀。

/我们民族的伟大精神,/将要在你的哺育下/发扬滋长!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1~14题。

(15分)

集中营的课堂

   程 刚

①纳粹德国攻占波兰,控制着华沙。

沙宁是刚来的老师,正给孩子们上课,几个纳粹兵来到学校,大声地对她说:

“沙宁,跟我们走一趟吧,你还要藏到什么时候?

”说完,他们便涌上来,将沙宁摁到了车上。

②孩子们都吓哭了,只有谢达快速跑回家,告诉爸爸赛夫,沙宁老师被抓走了。

赛夫听到这个消息,不禁一惊,焦急地在屋里来回走着……

③第二天早上,谢达悄悄地来到集中营门口,他不知从哪里找到了一枚手雷,然后大叫着冲向纳粹看守,他很快被制服,投进了集中营。

谢达很坚强,始终咬定手雷是捡来的,纳粹只好把他关起来。

看守每天鞭打他,让他干着与年龄不相称的活,可他似乎能承受一切,他只想知道,沙宁老师是否还在这里,是否还活着。

④这天早上,谢达被惊醒,几个纳粹将一个全身血肉模糊的女人扔了进来,谢达一看,这不是沙宁老师吗?

他突然一阵狂喜,和几位妇女一起把沙宁老师扶到板子上。

沙宁伤得太重,一直在昏迷。

纳粹没有从沙宁口中得到任何有价值的消息,还不想让她死,便给她医治。

沙宁醒后,第一眼便看见了谢达。

她有些激动,想问谢达怎么进来的,可她极度虚弱说不出话。

聪明的谢达急忙小声地对沙宁说:

“沙宁老师,我来上课。

”沙宁一怔……

⑤沙宁成了集中营里的老师。

纳粹严密监视着她的动向,希望能从沙宁的讲课中找到破绽。

另外,这十几个孩子让他们伤透了脑筋。

沙宁上课的时候,孩子们却很安静。

为了让他们安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动态背景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