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7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6.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docx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西方经济学(宏观部分)第六版二十一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二十一章经济增长和经济周期理论

1.说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解答:

经济增长是产量的增加,这里的产量可以表示为经济的总产量,也可表示成人均产量。

经济增长通常用经济增长率度量。

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还包括国民的生活质量,以及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和制度结构的总体进步。

经济发展是反映一个经济社会总体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概念。

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量”的概念,那么经济发展就是一个“质”的概念。

2.经济增长的源泉是什么?

解答:

关于经济增长的源泉,宏观经济学通常借助于生产函数来研究。

宏观生产函数把一个经济中的产出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及技术状况联系在一起。

设宏观生产函数可以表示为

Yt=Atf(Lt,Kt)

式中,Yt、Lt和Kt顺次为t时期的总产出、投入的劳动量和投入的资本量,At代表t时期的技术状况,则可以得到一个描述投入要素增长率、产出增长率与技术进步增长率之间关系的方程,称其为增长率的分解式,即

GY=GA+αGL+βGK

式中,GY为产出的增长率;GA为技术进步增长率;GL和GK分别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率。

α和β为参数,它们分别是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

从增长率分解式可知,产出的增加可以由三种力量(或因素)来解释,即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换句话说,经济增长的源泉可被归结为劳动和资本的增长以及技术进步。

有时,为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经济增长的潜在贡献,还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的投入写进生产函数。

所谓人力资本是指体现在个人身上的获取收入的潜在能力的价值,它包括天生的能力和才华以及通过后天教育训练获得的技能。

当把人力资本作为一种单独投入时,按照上述分析的思路可知,人力资本也可以被归为经济增长的源泉之一。

3.什么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

它有什么含义?

解答:

离散形式的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为

Δk=sy-(n+δ)k

其中k为人均资本,y为人均产量,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上述关系式表明,人均资本的增加等于人均储蓄sy减去(n+δ)k项。

(n+δ)k项可以这样来理解:

劳动力的增长率为n,一定量的人均储蓄必须用于装备新工人,每个工人占有的资本为k,这一用途的储蓄为nk。

另一方面,一定量的储蓄必须用于替换折旧资本,这一用途的储蓄为δk。

总计为(n+δ)k的人均储蓄被称为资本的广化。

人均储蓄超过(n+δ)k的部分则导致了人均资本k的上升,即Δk>0,这被称为资本的深化。

因此,新古典增长模型的基本公式可以表述为

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储蓄率的变动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解答: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一方面,储蓄率上升会导致人均资本上升,而人均收入是人均资本的增函数,因而储蓄率上升会增加人均产量,直到经济达到新的均衡为止。

储蓄率下降的结果则相反。

另一方面,储蓄率的变动不能影响到稳态的增长率,从这点上说,储蓄率的变动只有水平效应,没有增长效应。

5.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口增长对经济有哪些影响?

解答:

新古典增长理论虽然假定劳动力按一个不变的比率n增长,但当把n作为参数时,就可以说明人口增长对产量增长的影响。

如图20—1所示。

图20—1

图20—1中,经济最初位于A点的稳态均衡。

现在假定人口增长率从n增加到n′,则图20—1中的(n+δ)k线便发生移动变为(n′+δ)k线,这时,新的稳态均衡为A′点。

比较A′点与A点可知,人口增长率的增加降低了人均资本的稳态水平(从原来的k减少到k′),进而降低了人均产量的稳态水平。

这是从新古典增长理论中得出的又一重要结论。

西方学者进一步指出,人口增长率上升导致人均产量下降正是许多发展中国家面临的问题。

两个有着相同储蓄率的国家仅仅由于其中一个国家比另一个国家的人口增长率高,就可以有非常不同的人均收入水平。

对人口增长进行比较静态分析得出的另一个重要结论是,人口增长率的上升增加了总产量的稳态增长率。

理解这一结论的要点在于,一方面,懂得稳态的真正含义,并且注意到A′点和A点都是稳态均衡点;另一方面,由于A点和A′点都是稳态,故人口增加对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的增长率都不产生影响。

6.推导某一时期总产量、人均产量和人口这三者的增长率之间的关系。

解答:

用y表示人均产量,Y表示总产量,N表示人口数。

由于y=

,两边同取对数得

  lny=lnY-lnN

两边同时对t求导得

  

有   gy=gY-gN

其中gy为人均产量的增长率,gY为总产量的增长率,gN为人口增长率。

上式说明,人均产量的增长率可以表示为总产量的增长率与人口增长率之差。

7.说明实际经济周期理论。

解答: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是新古典宏观经济学的代表性理论之一。

该理论的基本观点可概括如下:

第一,技术冲击是经济波动之源。

实际经济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冲击能够引起产出、消费、投资和就业等实际变量的波动。

在种种实际冲击中,由于技术冲击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最持久,因此技术冲击是经济周期之源。

第二,经济周期所产生的产出波动不是实际GDP对潜在GDP的背离,而是潜在GDP本身的变动。

第三,即使在短期,货币也是中性的。

货币量的变化不能引起产出和实际就业量等实际变量的变化。

8.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人均生产函数为

  y=f(k)=2k-0.5k2

人均储蓄率为0.3,人口增长率为0.03,求:

(1)使经济均衡增长的k值;

(2)与黄金律相对应的人均资本量。

解答:

(1)经济均衡增长时:

sf(k)=nk,其中s为人均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

代入数值得0.3(2k-0.5k2)=0.03k,得k=3.8。

(2)由题意,有f′(k)=n,于是,2-k=0.03,k=1.97。

因此与黄金律相对应的稳态的人均资本量为1.97。

9.设一个经济的人均生产函数为y=

如果储蓄率为28%,人口增长率为1%,技术进步速度为2%,折旧率为4%,那么,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

如果储蓄率下降到10%,而人口增长率上升到4%,这时该经济的稳态产出为多少?

解答:

稳态条件为:

sf(k)=(n+g+δ)k,其中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δ为折旧率。

代入数值得0.28

=(0.01+0.02+0.04)k,得k=16,从而,y=4,即稳态产出为4。

如果s=0.1,n=0.04,则k=1,y=1,即此时稳态产出为1。

10.已知资本增长率gk=2%,劳动增长率gl=0.8%,产出增长率gy=3.1%,资本的国民收入份额α=0.25,在这些条件下,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多少?

解答:

劳动的国民收入份额为:

b=1-α=0.75。

资本和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0.25×2%+0.75×0.8%=1.1%

所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

  3.1%-1.1%=2%

11.设一个经济中的总量生产函数为

  Yt=Atf(Nt,Kt)

式中Yt、Nt和Kt分别为t时期的总产量、劳动投入量和资本投入量;At为t时期的技术状况。

试推导经济增长的分解式,并加以解释。

解答:

对生产函数Yt=Atf(Nt,Kt)关于时间t求全导数,有

  

=f(Nt,Kt)

+At

·

+At

·

(1)

(1)两边同除以Yt,化简后得

  

×

×

(2)

经恒等变形,上式又可表示为

  

×

×

×

×

(3)

定义a=

×

,b=

×

,并用gA表示

,用gN表示

,用gK表示

,用gY表示

,则式(3)化为

  gY=gA+agN+bgK(4)

式(4)即为增长的分解式。

其含义为总产量的增长率被表示为劳动增长率、资本增长率和技术进步的加权平均。

式(4)也为说明经济增长的源泉提供了框架。

12.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总量生产函数为

  Y=F(K,L)=K

L

(1)求稳态时的人均资本量和人均产量;

(2)用这一模型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富裕,而他们那么贫穷”;

(3)求出与黄金律相对应的储蓄率。

解答:

(1)由所给的总量生产函数,求得人均生产函数为

  y=k

上式中,y为人均产量,k为人均资本量。

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稳态条件为

  sf(k)=nk

即sk

=nk,s为储蓄率,n为人口增长率。

解得稳态的人均资本量为

  k*=

(1)

将其代入人均生产函数,求得稳态的人均产量为

  y*=

(2)

(2)解释国家间的生活差异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人均收入,由式

(1)、式

(2)可知,当一个国家的储蓄率高、人口增长率低时,该国的稳态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就相对较高;反之,则正好相反。

因此,根据这里的模型,可以用储蓄率和人口增长率的差异来解释“为什么我们如此富裕,而他们那么贫穷”这个问题。

(3)黄金律所要求的资本存量应满足

  f′(k)=n

k-

=n,在稳态时,k=

所以有

  

=n

所以s=

即为所求。

13.设在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框架下,生产函数为:

  Y=F(K,L)=

(1)求人均生产函数y=f(k);

(2)若不存在技术进步,求稳态下的人均资本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量。

解答:

(1)人均生产函数的表达式为

y=f(k)⇒y=

(2)设人口增长率为n,储蓄率为s,折旧率为δ,人均消费为c,则由稳态条件sy=(n+δ)k有

  s

=(n+δ)k

  k*=

2 y*=

  c*=(1-s)y*=

k*、y*、c*即为稳态下的人均资本量、人均产量和人均消费量。

14.在新古典增长模型中,已知生产函数为y=2k-0.5k2,y为人均产出,k为人均资本,储蓄率s=0.1。

人口增长率n=0.05,资本折旧率δ=0.05。

试求:

(1)稳态时的人均资本和人均产量;

(2)稳态时的人均储蓄和人均消费。

解答:

(1)新古典增长模型的稳态条件为

  sy=(n+δ)k

将有关关系式及变量数值代入上式,得

  0.1(2k-0.5k2)=(0.05+0.05)k

  0.1k(2-0.5k)=0.1k

  2-0.5k=1

  k=2

将稳态时的人均资本k=2代入生产函数,得相应的人均产出为

  y=2×2-0.5×22=4-

×4=2

(2)相应地,人均储蓄函数为

  sy=0.1×2=0.2

  人均消费为

  c=(1-s)y=(1-0.1)×2=1.8

部编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8.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

受童话的语言美、思

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这句话有所感悟;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难点】能读懂鸟儿心情的变化,通过相关句子,读懂它的内心世界。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二、自主读文,初步感知。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

读准、读通、读懂。

2.

个体质疑→组内探讨→集体释疑。

3.抽读、评议、正音。

4.感知内容:

学生畅谈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好朋友____________。

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于是就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对话朗读,培养语感。

师引:

这篇童话中有哪些有趣的角色?

(鸟儿、树、树根、门、伐木人、小

姑娘、灯火……)他们还会说话呢!

1.找出角色对话。

用“  ”画出小鸟说的话,用“____”画出、树、树根、门、伐木人、小姑娘、灯火……说的话。

2.模仿朗读(学生自主尝试)选读喜欢的角色对话。

3.出示对话,通过个别读、对读、组内演读、师生互读互议等方

法来感悟角色,体验心情。

大树与小鸟

“再见了,小鸟!

明年春天请你再回来,还唱歌给我听。

“好的。

我明年一定回来,给你唱歌。

请等着我吧!

小鸟与树根

“立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呀?

“伐木人用斧子把他砍倒,拉到山谷里去了。

(鸟儿向山谷里飞去)

小鸟与门

“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

儿,您知道吗?

“树嘛,在厂子里给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运到那边村子里卖掉了。

(鸟儿向村子里飞去)

小鸟与小姑娘

“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火柴已经用光了。

可是,火柴点燃的火,还在这盏灯里亮着。

4.想一想,说一说:

伐木人来砍大树的时候,树对伐木人说: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四、延伸拓展,自主发展。

1.大树还在吗?

鸟儿又怎么认为的?

2.有感情地回读大树与小鸟的对话,再次体验大树与小鸟的情意。

3.出示:

“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接着,她就唱起去年唱过的歌,给灯火听。

“唱完了歌,鸟儿又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就飞走了。

出示:

跳跃的灯火、抒情音乐。

学生自读思考:

鸟儿盯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唱完歌儿,对着灯火看的时候,在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静悟,对着灯火说出自己的心里话。

第二课时

一、演一演

1.小组分角色表演故事,进行评价,评出最佳演员。

2.鸟儿明年还会来吗?

续编故事。

二、写一写

1.你想对鸟儿说些什么呢?

请想一想,再写下来。

2.大家交流,评价。

【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树与鸟儿相约

鸟儿寻找树

信守诺言 珍惜友情

教学反思:

9*那一定会很好

【教学目标】

1.会认本课“缩、努”等7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3.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的经历。

【教学难点】学习大树牺牲自己,把方便奉献给

大家的无私品格。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设疑激趣。

1.揭示课题,板书:

9那一定会很好(学生齐读课题)

2.设置疑问:

看到题目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自由发言)

教师板书有价值的问题。

(1)谁一定会很好?

(2)为什么会很好?

二、初读课文,自学字词。

1.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时注意两点。

(1)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不添字,不漏字,不读错字,不读破句。

(2)了解课文大意。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指名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suōnǔjīnɡtuīzhīchāijiù

缩努茎推吱拆旧

(1)教师指导:

注意读准平舌音“缩”,翘舌音“吱、拆”,后鼻音“茎”。

(2)识记生字

形近字比较:

经一茎堆一推折一拆

加一加:

“纟+宿=缩”“奴+力=努”“口+支=吱”

谜语:

“一日”就是“旧”。

4.全班交流,理解重点词语。

拂动:

轻轻抖动。

舒服:

身体或精神上感到轻松愉快。

吱吱嘎嘎:

拟声词。

形容物体受压或摩擦时发出的声音。

吃力:

指辛苦;劳累;费力,费劲。

三、合作交流,品读感悟。

1.让学生带着问题,再次读文。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讨论、交流:

(1)默读课文,把含有“那一定会很好”的句子画出来。

①我一定要站起来,大口大口地呼吸空气,那一定会很好。

指导朗读:

读出泥土中种子的难受,读出种子钻出泥土的决心。

交流:

种子是怎么做的?

过了些日子,发生了什么变化?

种子一边想一边努力生长。

过了些日子,它长出细细的根、茎和两片小叶子,钻出地面,站在阳光下。

过了很多个日子,它长成了一棵高大的树。

指导朗读:

读出种子喜悦的心情。

指导造句:

鼓励学生用上“一边……一边……”说句子。

②要是能做一棵会跑的树,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

做一棵会跑的树)

思考大树“做一棵会跑的树”的愿望实现了吗?

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

全班交流。

农夫把树拖到自家院子里,花了好些日子,做成了一辆手推车。

农夫把谷子、土豆……,还有调皮的儿子放在手推车上,推着车在山路上跑来跑去。

跑起来的时候,手推车听到耳边呼呼的风声,真舒服。

(板书:

手推车)

③要是我能停下来,坐着休息一会儿,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

要是能停下来,坐着休息)

指导朗读:

读出大树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

思考大树“坐着休息一会儿”的愿望实现了吗?

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农夫和儿子一起把手推车拆了,用拆下来的旧木料做了把椅子。

④要是我能躺下,那一定会很好。

(板书:

椅子要是我能躺下来)

指导朗读:

读出大树的疲劳,读出大树想法的改变。

思考大树“要是我能躺下”的愿望实现了吗?

它又会产生什么新的想法?

学生自由交流,全班交流。

他把坐上去会吱呀摇晃的椅子拆了,锯成小木片,拼成美丽的木地板,铺在了阳台上。

它觉得自己又变成了一颗树。

(板书:

木地板)

指导朗读:

读出大树为自己能够继续为人们服务的自豪心情。

(2)想一想,从一粒种子到阳台上的木地板,它走过了一段怎样的历程?

预设:

一棵大树——一辆推车——一把椅子——木地板

三、回顾全文,体味感悟。

1.比较一下,这篇课文和《去年的树》有什么不同?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展示。

(1)相同点:

都是写的是一棵树被砍伐后的变迁。

(2)不同点:

前一篇是歌颂友情、守信,后一篇是写大树的奉献精神。

2.师小结:

一粒种子是那么渺小,它努力使自己变成一颗大树,它为了服务别人,牺牲的却是自己。

希望我们每位小朋友也能像大树一样,外表美,心灵更美,给大家带来方便,带来欢乐。

最后,老师把一段名人名言送给大家。

如果你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你一生中留给人们的都是些美好的东西——鲜花、思想以及对你的非常美好的回忆,那你的生活将会轻松而愉快。

那时你就会感到所有的人都需要你,这种感觉使你成为一个心灵丰富的人。

你要知道,给永远比拿愉快。

——高尔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广告传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