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7069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docx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

(1)

摘要:

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促进发展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课程改革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系统推进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关键词:

现代学校文化;崇真尚本;高素养

学校文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历史环境中,学校全体成员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逐步创造和形成并共同遵循的具有独特凝聚力和稳定性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它主要包括价值观念、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校风校貌、教风学风等内容。

从某种意义上讲,学校文化是一所学校的精神生命和灵魂,是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目标、学校精神、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的综合体现。

多年来,我们对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以“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为目标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这是深化素质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学校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

一、“崇真尚本”: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真正的素质教育改革,必须是学校主体意识的觉醒,必须是站在哲学高度上对素质教育及其目标的正确解读下的自觉行动。

纵观现代教育发展的历史,我们不难发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一直是人们不懈追求的目标。

因此,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明确指出,一方面,人的本质是人的社会性,教育必须反映社会对人的发展的总体要求;另一方面,人的发展具有能动性、自主性、选择性和创造性。

也就是说,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主动发展与外部要求的统一。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既要体现国家教育目标的根本要求,又要充分考虑当地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实际,具有自己独特的形式和内容。

基于这种认识和理解,我们提出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理念:

崇真尚本。

──“真”,就是科学之真:

一是指真理,即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探寻教育和科学规律;二是指真实,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教人求真,学做真人。

──“本”,就是人文之本:

一是指本源,即以弘扬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培养爱国情操为本;二是指本体,即以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为本。

二、“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在“崇真尚本”基本理念的指导下,我们确定了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

“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

”它包括三个基本要素:

“高素养”、“现代”、“中国人”。

(一)“高素养”体现了育人目标的全面性要求

“高素养”是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特征。

高素养包括以求真、创新为核心的科学素养与以尚本、发展为核心的人文素养。

具体而言,高素养的人不仅应具有广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正确的科学思维与方法、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积极自觉的科学意识,还应具有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以及健康的心理品质、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它是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与尚本、发展的人文精神的有机统一。

求真,是指不断地追求关于外部世界的客观真理;创新,是指对已有现状的改造和超越;尚本,是指对人以及对人的尊严和人格的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既要学会尊重自己,又要学会尊重别人;发展,这里是指人的发展。

人的发展是人不断地探求生命价值和生活意义的过程,最终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发展是人的一种根本需要,“己欲立立人,己欲达达人”,这在客观上要求每个人既要自觉主动地去寻求自我发展,又要尊重、帮助和促进其他人的发展。

对于教师而言,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促进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充分、自由的发展。

科学素养能够使人成为“智者”,面对外部的客观世界,从容不迫,游刃有余;人文素养能够使人成为“仁者”,在人的心灵深处有着诚善友爱、昂扬高雅。

高素养是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在学生身上的有机统一。

(二)“现代”体现了育人目标的时代性要求

高素养的人必须具备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意识、能力和行为方式。

近年来,促进学校和教育的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

但是,现代化需要先化人后化物,学校现代化和教育现代化的核心和关键是人的现代化,“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和行为上都转变为现代的人格,它的现代化政治、经济、文化管理机构中的工作人员都获得了某种与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现代性,这样的国家才可真正称之为现代化的国家。

”[1]因此,对于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而言,应该根据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迫切需要,自觉地更新育人目标,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意识和能力以及现代行为方式。

具体说来,现代意识和能力主要包括民主和法制意识、开放意识、环境意识、创新意识和能力、交流与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动手实践的意识和能力、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判断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规划人生的能力以及自主自立自律的品格、坚强的意志和奋斗精神;现代行为方式主要包括开放自主的学习方式、务实高效的工作方式、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表现为主体自身的和谐发展,个人与他人、社会的和谐发展,个人与环境的和谐发展。

(三)“中国人”体现了育人目标的根本性要求

学校教育必须体现国家的意志和社会的需要,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国家和社会赋予学校教育的重要任务,这在客观上决定了继承和发扬作为人类宝贵精神财富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和传统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许许多多世代相传的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效国家的豪情壮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牺牲奉献精神,“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意识,等等。

这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于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和谐社会,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20世纪40年代,我国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曾经提出,教育的任务就是教学生“做人,做中国人,做世界人”。

在今天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培养“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揭示了一个现代的“中国人”应有的内在精神和品质:

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具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能够自觉维护国家的尊严和利益;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能够积极主动地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以弘扬民族精神为己任,厚德载物,自强不息;能够自觉、自愿地报效祖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有决心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共2页:

1[2]下一页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

基本理念、目标与策略

(2)

三、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策略

现代学校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学校全体成员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精神力量,是学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强大内驱力。

加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有助于形成学校的办学特色,有助于深化素质教育和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在进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确定了以下基本策略:

一方面,充分发挥育人目标的指导作用、导向作用,将学校各个部门、各个层面的工作以及各个方面的要素,包括物质的(如设备、设施、资料等)、精神与行为的(如校风、教风和学风等)要素全部统一到育人目标之下,构建一个有机的系统;另一方面,各个子系统通过落实育人目标的各项子目标,促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育人目标的实现。

具体说来,在推进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具体的策略。

(一)促进发展: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

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讲是人的建设,核心是全面提高人的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断提升人的生命价值,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出发点,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价值取向。

教师和学生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既是学校文化建设的设计者和组织者,又是学校文化建设的参与者和实践者。

因此,这里的“促进发展”,包括学生的发展和教师的发展两个方面。

促进学生的发展,要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育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紧紧围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而进行。

为此,学校应努力加强以“科学民主、宽松和谐、鼓励创新”为主要内容的学生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学生的主体精神和创新潜能,为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和主动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具体而言,学生文化建设的目标是:

在学习上自主,能够做到主动参与和探究;在生活上自立,能够做到自理和积极服务;在行为上自律,能够做到主动约束和反省;在交往中自信,能够做到主动合作和交流。

促进教师的发展,要求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必须确立教师是学校主人的地位,在业务上提供教师可持续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在生活上提供物质与精神和谐发展的必要保障。

教师在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文化发展的重要动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质量和水平。

为此,学校必须把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文化建设的核心,不断提升教师文化的品位,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正确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逐步发展成为一名专家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

(二)课程改革: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根本途径

在学校教育中,课程是育人的蓝图,课程文化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和根本途径。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

基础教育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

要使学生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

[2]这一培养目标,也是课程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程改革实质上是一种课程文化的重建。

课程文化是通过对社会文化的选择、提炼而形成的一种课程观念和课程形态。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要求我们必须科学、正确地认识学校课程的性质和功能,加强以“科学素质与人文修养辩证统一、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融合”的课程文化建设,积极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发展,形成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中,我们在课程文化建设上主要采取了以下一些措施:

(1)加强隐性课程建设。

通过多种渠道、多种方式,不限时间和地点,育德于无形,化人于自然,对教师和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和影响。

例如,利用“国旗下的讲话”对学校文化建设的育人目标进行宣传,通过社团活动广泛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通过主题班会就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信”开展讨论并努力践行。

(2)注重校本课程开发。

在国家课程之外,大力开发校本课程,是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一环。

根据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崇真尚本”的基本理念和“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积极设置了以“高素养”内涵中的人文素养为重点,以“现代”内涵中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重点,以“中国人”内涵中的继承发扬优秀传统美德、民族文化为重点的校本系列课程。

例如,开设了《国家大事》《走近大师,走近科学》《龙岗走向城市化》《趣味盎然话逻辑》等几十门校本课程,还专门聘请3位武术教练开设了必选课程《中华武术》。

(3)积极开设社会实践活动课程。

广泛利用丰富的社会资源,积极引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系统推进:

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

以“崇真尚本”为基本理念的现代学校文化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我们在现代教育观念的指导下,从学校管理、德育工作、课堂教学、学术活动以及物质环境建设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改革,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校管理:

在进行现代学校文化建设的过程中,我们确定了自己的学校教育哲学观,主要包括德才兼备、师德为先的选人哲学;以人为本、促进发展的用人哲学;整体规划、年级负责的效益哲学;互相欣赏、平等宽容的人际关系哲学;公平竞争、奖罚分明的评价哲学。

同时,我们根据“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一方面强调严格规范、科学化的管理,另一方面注重激发师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实现的内在需要,从而达到管理的外在要求与师生的内在需要的统一、科学管理与人文管理的统一,真正实现了以管理育人、以管理促进师生发展的目的。

──德育工作:

为了实现“培养高素养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我们确立了以弘扬优秀的传统美德和民族文化为主题的德育内容,通过完善德育工作机制,形成全员德育网络,积极开展了多主题的系列活动。

例如,读书节、体育文化艺术节、科技节等校园文化活动,主题班会、演讲、辩论等班级文化活动,“红色之旅”考察、“龙岗走向城市化”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爱心援助、社区服务等公益活动,学生社团、学生电台等自我管理活动,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想信念教育、行为规范教育、法制安全教育。

又如,学校将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忠孝礼义信”赋予了时代的新内涵,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努力在学生中传承。

在一次以“忠”为主题的班会课上,既有“岳母刺字”的小品表演,又有“爱我中华”的女声小合唱;既有爱国诗词的即兴朗诵,又有以“忠”字开头的成语接龙比赛,形式多样,品位高雅,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优秀传统美德教育。

──课堂教学:

在“崇真尚本”的基本理念的指导下,学校按照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不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进行课堂文化建设:

构建了“组合式”课程,科学、系统地进行课程内容的改革,注重学科型、研究型、活动型校本课程的建设和开发;确立了“分层教学、分类推进、因材施教、全面发展”的教学原则,实行“分层走班”,改革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式;实行了“学分制”管理,改革教学质量评价方式,彰显育人特色。

──学术活动:

学校本着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基本精神,致力于学校学术文化的建设。

一是以课题(问题)为中心,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二是以学校课程开发和校本教研为基本途径,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和教育科研能力的培养;三是通过积极开展师生社团活动,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

为了促进学校的学术文化建设,学校专门成立了“学术委员会”,指导教师的专业发展;大力实施“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制定了“青年教师成长方案”;积极实施“名师工程”,近两年已分批选派8名骨干教师到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10名骨干教师到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进修。

另外,学校的“青年教师先锋论坛”、“教师学习会”等学术活动也促进了教师对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深入思考,营造了浓厚的学术氛围。

──物质环境:

物质环境包括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

学校位于深圳龙岗区中心城清林径森林公园南麓,有“远市而不喧,林深而宽敞”的幽雅之美。

在校园布局设计上,学校积极进行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建设,努力为现代学校文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物质环境。

一是体现中华民族文化的特点,以先进的文化理念指导校园的布局设计;二是体现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实现自然、人文与科技的结合;三是体现人性化的要求,力求环保、便利和实用。

参考文献:

[1]殷陆君.人的现代化[M].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Z].共2页:

上一页[1]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