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财政学04.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7017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31.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典财政学0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经典财政学0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经典财政学0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经典财政学0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经典财政学0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典财政学04.docx

《经典财政学0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典财政学04.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经典财政学04.docx

经典财政学04

本章属财政支出基本理论。

本章主要提供关于财政支出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形式和内容、总量和结构,以及财政支出效益评价方面的知识。

本章是对随后四章内容的理论概括。

掌握财政支出基本理论,熟悉支出效益的若干评价办法,是本章的主要目的。

第四章财政支出概述

在前几章,我们学习了财政学基础理论,从本章开始,我们学习财政分配活动的具体过程。

本章讲财政支出概述,为之后的四章(分别是两章购买性支出、两章转移性支出)作铺垫、打基础。

本章的主要内容是财政支出的支出范围、支出原则、分类、总量与结构等。

第一节财政支出的范围与原则

一、财政支出范围

二、财政支出原则

(一)财政支出原则的不同表述

财政支出原则对于合理有效地使用财政资金是十分重要的。

理论界对于财政支出原则的探讨从来没有停止过。

计划经济时期:

量入为出对于不同项目,统筹兼顾对于每个项目,厉行节约。

市场经济时期:

效率、公平、稳定。

还有其他的提法,我们就不一一列举了。

(二)产生分歧的原因

市场经济下,财政支出的“效率、公平、稳定”三原则完全体现了财政的三项职能,实际上是从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作用的角度提出的,也可以说这三项原则是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

计划经济下,之所以没有提出“效率、公平、稳定”三原则,是因为传统计划经济理论的制约。

但学者们在财政支出的管理方面作了很多研究,针对安排支出过程中遇到的主要问题:

总量平衡、结构平衡、效益问题,提出了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

这两套原则的出发点不同,但都能够指导财政支出的安排。

本书将两者结合起来,都作为现阶段财政支出的原则。

(三)对财政支出原则的基本看法

对“量入为出”和“量出为入”的基本看法:

1、量入为出:

a)农业经济财政收入主要为农产品农业生产过程有显著时差必须将收入集中起来以后才能支出今年的收入明年才能支出量入为出。

b)市场经济收入为货币经济的发展,可以随时取得收入,并可以发国债收入有了保障支出才大胆可能出现赤字,并可以得到弥补,不用特别担心量入为出。

财政支出的管理原则。

2、量出为入:

a)农业经济下基本没有落实。

b)市场经济下30年代,凯恩斯学说的兴起政府职能被定位于弥补市场缺陷根据财政职能安排财政支出为保障财政支出积极组织财政收入,如果有赤字就发债量出为入体现财政的社会责任隐含在财政支出的社会经济原则中。

总之,宏观调控量出为入;收支管理量入为出。

两者辨正统一。

 

第二节财政支出分类与结构

一、理论分类法

(一)按国家职能分

1、分类内容:

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国防支出、其他支出。

2、结构分析:

纵向比较可以揭示一国政府职能的演变情况,1978年至2003年,我国的财政支出中,经济建设支出和国防支出逐步下降,而社会文教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和其他支出的比重逐步提高,这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家职能的转变。

横向比较,可以揭示各国政府职能的差异。

财政支出结构变动过程单位:

年份

经济支出

社会支出

行政支出

国防支出

其他支出

1978

64.1

13.1

4.7

15.0

3.1

1985

56.1

20.4

8.5

9.6

5.4

1990

44.4

24.0

13.4

9.4

8.8

1995

41.9

25.7

14.6

9.3

8.5

2001

34.2

27.6

18.6

7.6

12.0

2002

30.3

26.9

18.6

7.7

16.5

(二)按经济性质分类

这是在理论分析中最重要的分类方式,本书后面几章就是按照这种分类法进行讲解的。

1、分类内容:

购买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

两者的区别在于花钱后是否有直接的回报。

转移性支出只能有间接的回报。

2、结构分析。

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两者对社会经济的影响:

a)对经济运行的影响:

购买性支出立即形成购买力,影响总需求影响资源配置

转移性支出有时滞,受边际消费倾向的影响不能立即影响总需求直接影响收入分配。

b)从管理角度看:

购买性支出:

更强调经济效益。

具有硬约束。

转移性支出:

更强调社会效益。

具有软约束。

c)经济发展水平不同的国家这两类支出的比重不同。

经济发达:

转移性支出比重较高

经济欠发达:

购买性支出比重较高。

(三)按是否具有可控性分类。

1、分类内容。

分为可控性支出和不可控性支出。

这里要强调针对“不可抗力”的支出实际上是“可控支出”。

2、结构分析。

可控性支出较多,主动性较强,有利于应对突发事件。

不可控性支出较多,法制化程度较强,可避免预算执行的随意性。

二、预算分类法

补充内容:

1、单式预算:

传统的预算组织形式,其做法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全部的财政收入与支出汇编在一个统一的总预算内,而不再区分各类预算收支的经济性质。

单式预算能够从总体上反映年度内政府预算收支状况,便于了解政府财政的全貌,完整性强,也便于立法机关的审议批准和社会公众监督。

产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单一预算的组织形式。

当时各国信奉的是古典学派的经济理论,认为经济运行主要是靠一只“看不见的手”来指导的,因而反对政府干预经济,主张缩小政府的职能,压缩政府开支,即谋求所谓的“廉价政府”、“健全财政”,在财政领域提倡预算收支平衡,尽力避免赤字。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对监督和控制政府的预算收支,维持预算收支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我国政府自新中国成立至1991年,政府预算编制一直采取单式预算的组织形式。

2、复式预算:

把预算年度内的全部收支,按照收入来源和支出性质的不同,分别编成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预算,通常包括经常预算和资本预算。

产生背景:

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为了挽救危机,复苏经济,资产阶级国家逐步放弃了“自由放任”的经济政策,纷纷推行凯恩斯主义。

随着政府对经济活动干预程度的加深,政府活动范围扩大,预算支出也随之增加,正常的收入已经不能满足支出的需要,政府只有通过举债来弥补。

由于举债收入是要偿还的,并且要支付利息,因此用债务收入安排的支出应该是有效益的项目,这样就有必要将政府的支出划分为一般性支出和有收益的资本性支出。

我国自1992年起试行,1994年正式实行复式预算。

1、经常性预算:

体现社会管理者身份。

2、建设性预算:

体现资本所有者身份。

第三节财政支出规模

一、财政支出规模

衡量财政支出规模的指标有两个:

绝对数指标和相对数指标:

财政支出/GDP或者财政支出/GNP。

补充知识:

GDP:

GrossDomesticProduct。

国内生产总值。

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利用国内资源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总和。

或者说,一年内利用国内资源创造的新价值总额。

GNP:

GrossNationalProduct。

国民生产总值。

指在一定时期,通常是一年内,本国公民所创造的所有最终产品价值总和。

或者说,一年内本国公民创造的新价值总额。

两点需要解释:

1、为什么有两个定义?

实际上,最终产品价值总额等于新价值总额。

产品名称

中间成本

销售价

增值额(新价值)

铁矿

——

8

8

铁锭

8

11

3

钢板

11

20

9

汽车

20

30

10

合计

2、GDP和GNP的区别。

GDP=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非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

GNP=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

GNP-GDP=本国公民在国外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非本国公民在国内创造的最终产品价值=国外净要素收入

二、财政支出增长状况

(一)发达国家财政支出增长状况

无论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呈现出不断增长的趋势。

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和垄断资本主义时期还有所区别。

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由于“守夜人”……的原因,财政支出的规模较小,增长速度较慢。

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由于财政职能的扩大,财政支出的规模急剧膨胀,迅速增长。

当然,增长不是无止境的。

达到一定规模后,就会相对停滞,相对稳定。

(二)我国财政支出增长状况

绝对规模:

不断增长。

相对规模:

高水平下降回升

1、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是比较高的,这是由当时的经济体制决定的。

一方面,实行“低工资、高福利”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个人所占的比重较小,同时,许多个人生活必需品由国家低价乃至无偿提供;另一方面,国有企业的利润乃至折旧基金几乎全部上缴国家。

简言之,在改革前的社会主义经济中,国家扮演了一个总企业家和总家长的角色,这种角色在GDP分配上的体现,便是实行“统收统支”制度,既然要“统”,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就必然较高。

在这一时期,由于经济发展水平所限,财政支出的绝对额虽然不断增长,但增长速度较慢,且绝对规模较小。

2、改革开放以后,为了调动微观经济主体的积极性,使社会主义经济充满勃勃生机,实行了放权让利政策。

相当多的支出便在财政支出账上或多或少有所缩小,有的甚至消失了,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自然呈下降的趋势。

但改革开放之初的财政支出相对规模下降过快,从1978年的30.96%下降到1995年低谷的11.67%,短短17年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一个多百分点。

在明确了公共财政职能后,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从1996年开始逐步回升,2002年已达到21.04%,今后可能还会继续上升,甚至达到计划经济时代的水平。

但本质已完全不同:

计划经济时代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经济建设,着重体现生产资料所有者身份,而市场经济条件下的财政支出主要用于宏观调控和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着重体现社会管理者身份。

三、财政支出增长规律的理论解释

(一)瓦格纳的公共支出增长法则

Wagner’sLaw,瓦格纳定律:

“由于工业化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公共需要的规模也随之增长,财政支出不断增加,且会高于生产增长的速度,这是不可避免的历史趋势”。

马斯格雷夫认为,该定律指的是财政支出的相对规模。

瓦格纳认为财政支出增长的原因:

1、政治因素:

治安和法律实施。

2、经济因素:

社会管理工作。

有意思的是:

人民大学陈共老师编写的《财政学》的相关内容与本书一致;而厦门大学邓子基老师的《财政学》在说到政治因素和经济因素时,两者的内容与本书正好相反。

3、对于教、文、卫、福利方面公共需要的收入弹性不断上升。

E=

,E表示,当收入变动1%时,对公共服务的需求的变动的百分比。

瓦格纳认为:

(1)E>0,即D与I同方向变动。

(2)E>1,即D的变动幅度大于I的变动幅度。

(3)EI=m>EI=n,(m>n),即E随着I的增加不断上升,D的变动幅度越来越大。

(二)梯度渐进增长论

定义:

该理论认为,财政支出的增长并不是均衡、统一速度向前发展的,而是在不断稳定增长的过程中不时出现一种跳跃式的发展过程。

又称为“非均衡增长理论”。

皮考克和卫斯曼于1961年出版《联合王国公共支出的增长》。

该理论的假设前提:

1、政府喜欢多支出

2、公民不愿多缴税

第二条制约了政府的支出冲动,只要居民能接受,政府就会尽量地多支出。

理论内容:

由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共同推动财政支出的增长。

(图)

内在因素:

经济增长,收入增加,在比例、累进税制下,税收增长,财政支出增长渐进的增长过程。

外在因素:

突发事件,公共支出上升,增税,“替代效应”。

呈梯度增长态势。

突发事件结束后,公共支出并没有退回到原有水平的原因:

1、战后事务:

典型的是还债。

2、检查效应:

突发事件暴露了社会存在的许多问题。

3、新的“容税”程度:

政府发现居民可以承受更高的税收负担。

(三)经济增长阶段论

马斯格雷夫《经济发展的支出政策》、《拉丁美洲工业化与发展所需的财政政策》、《财政体制》,罗斯托《增长的政策与阶段》。

(70年代)

1、经济发展的早期阶段:

(1)基础设施:

投资额大、周期长、收益低。

政府在这方面投资很大。

(2)人们生活水平不高,追求基本生活需要,对政府的公共性消费支出的需求不大。

2、经济发展的中期阶段:

(1)公共投资继续增加,但比重下降。

(2)公众对教育、卫生、安全、公平收入分配等方面的需求增加,这部分财政支出增加。

3、经济发展的成熟阶段:

(1)公共投资的比重继续下降。

(2)公共消费性支出和转移性支出大幅上升。

四、财政支出增长的具体原因。

(一)政府职能的扩张

(二)人口的增加(超过一定限度,提供公共产品的边际成本不再为零)

(三)物价上涨

(四)科技进步:

新要求(铁路)、新成本(电脑)

(五)突发事件

第四节财政支出形式

一、财政支出形式的概念和意义

定义。

决定财政支出形式的主要因素:

财政支出内容、目的。

二、财政支出形式的分类

三、政府采购

(一)政府采购的概念和特点

1、概念

2、产生与发展

我国1996年开始政府采购试点工作,2002年6月29日九届全国人大第28次常委会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自2003年1月1日起实行。

3、政府采购的特点

(1)采购的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

或者说最终目的是提供公共产品。

(2)采购资金的公共性。

(3)采购对象的广泛性。

货物:

办公用电脑设备:

服务器、工作站

工程:

网络设备的铺设、安装和调试

服务:

设备的日常维护、人员的培训

(4)采购活动的非盈利性。

(5)采购的政策性强。

(6)采购活动的公开性。

(7)采购数量的规模性。

两层含义:

一是采购金额占GDP的比重很高;二是每次采购的数量也是很大的。

(二)政府采购的意义

1、规范财政支出管理,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

分散采购的弊端:

分配与使用脱节、超支、腐败、成本高。

政府采购可以克服这些弊端。

2、政府采购是财政发挥资源配置职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的职能。

表现在总量调节、结构调节和保护民族工业(北京采购WPS,放弃OFFICE)三方面。

3、有助于促进廉政建设。

社会监督、内部监督。

(三)政府采购制度的基本内容

1、目标(换了个角度又把政府采购的意义说了一遍)

(1)基本目标:

经济性、有效性

(2)宏观调控目标:

总量与结构

(3)其他社会目标:

环保、就业、保护民族产业。

2、政府采购的原则

公开、公平、公正、有效竞争

3、政府采购方法

(四)如何完善我国的政府采购制度

1、加强政府采购立法,完善政府采购的法律制度体系。

2、加强对政府采购的管理,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

政府采购预算制度、供应商准入制度、评委库制度、采购与付款相分离制度

3、建立置疑和申诉制度。

4、建立相应配套的措施。

改革预算会计制度、国家金库制度。

第五节财政支出效益

所谓“效益”,是指人们在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中“所费”与“所得”的直接对比关系。

财政支出要考察其效益,其根本原因在于社会资源的有限性。

一、财政支出效益的特殊性

与微观经济主体的支出效益相比,财政支出效益有其特殊性:

1、计算效益的范围不同。

直接、有形——间接、无形、长期

2、衡量效益的标准不同。

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3、效益的表现形式不同。

(前两点的派生)

货币形式——多种形式

二、提高财政支出效益的方法

(一)机会成本分析法

(二)“成本—效益”分析法

将私人投资决策的财务分析法运用到财政分配领域。

适用于支出效果可以用货币衡量的投资性支出项目。

1、实施步骤:

2、举例:

书P102表4-3

3、三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如何归纳成本和效益

实际的和金融的、直接的和间接的、有形的和无形的、中间的和最终的、内部的和外部的。

(2)如何计算成本和效益

货币形式、影子价格、间接估算

(3)要考虑货币的时间价值

原理:

今天的一块钱和明天的一块钱的价值是不一样的。

今天的一块钱要比明天的一块钱更值钱。

将P0数量的货币存入银行,利率为r,一年后的本息P1=P0×(1+r),两年后的本息为P2=P0×(1+r)2,n年后的本息为Pn=P0×(1+r)n。

我们就可以这样说,一年后的收益P1的现值为P0,n年后的收益Pn的现值为P0,也就是说,一年后的收益P1的价值只相当于今年的P0,一年后的收益Pn的价值只相当于今年的P0。

那么,我们如果希望知道n年后的一笔钱Pn的现值是多少,可以使用如下公式:

PV=

PV为现值,r为贴现率

r一般取私人投资收益率或政府借债利率。

4、对实施步骤进行修正。

分为五步。

(三)最低费用选择法。

1、定义

2、使用范围:

军事、政治、教育、文化、卫生等非经济性支出项目。

其效益不能用货币度量。

3、实施步骤:

(1)确定支出目标值——应该是唯一的确定值

(2)设计备选方案

(3)计算各方案的有形成本

(4)在可以实现既定目标值的前提下,费用最少的方案中选。

4、举例:

目标培养10000名农学专业大学生

方案

成本

选择顺序

新建农学院

征地、建校舍、聘教师和管理人员

4

扩建现有农学院

扩建校舍、增聘教师

3

举办电大农学专业

增添电教设备、聘教师

2

举办自考农学专业

组织辅导、考试等

1

如果上述备选方案能误差别地实现同一目标,我们就选择成本最低的,即第四种方案。

(四)公共定价法

政府提供的纯公共物品是免费的,但政府还要提供一些特殊的“市场性物品”,对于这些产品,我们也要规定其价格,这就是所谓的公共定价。

包括两种情况:

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纯公共定价和对竞争性管制行业的定价——管制定价。

1、对自然垄断行业的定价。

P2

MC

AC

E

P3

D

P1

MR

AR

C

B

A

Q

O

 

在没有公共定价时,自然垄断行业会在C点处生产,实现利润最大化,但产量过小。

如果在A点处生产,产量最大,但有亏损,国家需要补贴,财政的负担较重,但对于一些社会需求很大的行业,我们还是可以考虑这种定价法。

在B点处生产是我们比较理想的选择。

除了平均成本定价法,我们还可以选择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

(但与上图无关)

2、管制行业:

定价水平依据正常成本家合理报酬得到的总成本计算。

3、对蛛网市场的公共定价。

发散型、收敛型、封闭型。

农产品是发散型。

4、对竞争市场的公共定价。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高中教育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