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780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docx

江苏省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第3部分现代文阅读第1章文学类文本阅读专题1散文阅读第1节真题真练

第一章 文学类文本阅读

专题一 散文阅读

 

命题材料

选材范围

题干与分值

考查角度

2015

《比邻而居》

(王安忆)

写人记事类

12.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4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理解文中词语含义

14.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6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5.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探究语句意蕴

2013

《何容何许人也》

(老舍)

写人记事类

1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4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4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6分)

欣赏作品的形象

1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6分)

探究语句意蕴

2009

《上善若水》

(张笑天)

文化游记类

11.开头一节的三个问句,对文章内容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5分)

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6分)

概括内容要点

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6分)

鉴赏文章表达技巧

14.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6分)

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义,以及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

1.选材特点

(1)选材范围方面:

选文是中国现当代散文作品。

特别注重那些紧扣时代脉搏,有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厚重民族文化情感以及闪烁着淳朴人性的散文作品。

(2)选文内容,丰富多彩,但有所侧重。

多数作品涉及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冲突,体现了现代人对传统优秀文化的眷念,对现代文化的反思与批判。

2.命题规律

(1)命题样式:

试题保持在4题,以主观题形式考查。

(2)命题规律:

①稳中有变。

“稳”是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基本套路、设题模式基本稳定,“变”是指探究方向每年都有所变化。

纵观这些年的高考,对散文文本的考查的能力点以理解词句含义、概括文意、分析文章结构思路、鉴赏技巧和探究意蕴为重中之重。

这些考点涉及的能力层次高,虽然不是备考的盲点,却是考生的弱点,应引起高度重视。

②坚持“主题辐射”原则。

所谓主题辐射原则就是散文阅读的命题,不论是有关内容,还是有关结构,还是有关表达技巧,都从文章主旨的角度出发,也就是说,所设置的问题都与文章的主旨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第一节 真题真练

一、(2015·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文后题目。

比邻而居

王安忆

①装修的时候,有人提醒我,不要使用这条公共烟道,应该堵上,另外在外墙上打一个洞,安置排油烟机的管子。

可是,我没听他的。

好了,现在,邻居家的油烟就通过我家的排油烟机管道,灌满了厨房。

②我可以确定,我家厨房的油烟仅来自于其中一家,因为油烟的气味是一种风格。

怎么说?

它特别火爆。

花椒、辣子、葱、姜、蒜、八角,在热油锅里炸了,轰轰烈烈起来了。

这家人在吃方面还有一个特征,就是每顿必烧,从不将就。

时间长了,我对他们生出一些好感,觉得他们过日子有着一股子认真劲:

一点不混。

并且,也不奢侈。

他们老老实实,一餐一饭地烧着,一股浓油赤酱的味,使人感到,是出力气干活的人的胃口和口味,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

在我的印象中,他们没落下过一顿。

他们在吃的方面,一是有规律,二是很节制。

这些,都给人富足而质朴的印象,是小康的生活气息。

③有一段日子,在一日三餐之外,这家人还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

草药的气味也是浓烈的,“扑”一下进来,涌满了厨房。

不知是因为草药气的影响,还是实际情况如此,一日三餐的气味不那么浓郁了。

倒不是变得清淡,而是带些偃旗息鼓的意思。

这段日子蛮长的,这么算吧,每周炖一次鸡汤,总共炖了四至五次。

草药的苦气味和鸡汤的香味,是这段时间油烟味的基调。

这也是认真养病的气味:

耐心,持恒,积极,执着。

④之后,忽然有一天,我家的厨房里滚滚而来一股羊肉汤的气味。

这就知道,他们家人的病好了,要重重地补偿一下,犒劳一下。

倒不是吃得有多好,但它确有一种盛宴的气氛,带有古意。

古人们庆贺战功,不就是宰羊吗?

果然,草药味从此消遁,炖汤的绵长的气味也消遁,余下一日三餐,火爆爆地,照常进行。

⑤在较长一段稔熟的相处之后,我家厨房来了一个不速之客,那是一缕咖啡的香气。

这是另一路的气味,和他们家绝无相干。

它悄悄地,夹在花椒炸锅的油烟里,进来了。

这是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和他们家实惠的风格大相径庭。

因此,我断定,这又是一户新入住的人家,很没经验地,也将管子接进了烟道,又恰逢顺时顺风,于是,来到我家厨房凑热闹了。

这一路的风格显然要温和、光滑一些,比较具有装饰感,唤起人的遐想。

和它不那么实用的性格相符,它并不是按着一日三餐来,不大有定规,有时一日来一次,有时一日来两次,有时一日里一次不来,来时也不在吃饭的点上,而是想起了,就来,想不起,就不来,显得有些孱弱似的。

而那先来的,从来一顿不落,转眼间,油烟全面铺开,又转眼间,油烟席卷而去,总是叱咤风云的气势。

但是,有时候,夜已经很深了,那新来的,悄然而至。

咖啡的微苦的香味,弥漫开来。

⑥气味终究有些杂了,可是泾渭分明,绝不混淆。

你来我往,此起彼伏。

再过段日子,又来了一个,显见得是苏锡帮的,气味特别甜,空气都能拉出丝来了。

第四位又来了,它一方面缺乏个性,另一方面又颇善融会贯通。

它什么都来:

香、辣、酸、甜,大蒜有,大蒜粉也有,麻油有,橄榄油也有。

于是,所有的气味全打成一团,再分不出谁是谁的来路。

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

⑦这一日,厨房里传出了艾草的熏烟。

原来,端午又到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一年之中的油垢,在这草本的芬芳中,一点点消除。

渐渐的,连空气也变了颜色,有一种灰和白在其中洇染,洇染成青色的。

明净的空气其实并不是透明,它有它的颜色。

(有删改)

[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说理散文。

2.划分全文的层次,归纳各层次的大意。

【答案】 全文共七段,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写我使用了公共烟道,油烟灌满我家,为引出下文作铺垫。

第二层(第2~4段):

主要写了邻家实在、富足而质朴的生活风格。

第三层(第5~6段):

写了另一邻家虚无浮华的生活风格。

第四层(第7段):

写出了不同生活风格的人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

[问题研读]

1.文章③④两段写第一家的草药味,凸显了这家人什么样的生活风格?

请简要分析。

【解析】 本题通过对这家人生活风格的分析,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第③段写这家人生病,不过是每天增添了两次草药的气味,一日三餐的气味虽不如以前浓郁,但并未改变;第④段写家人病愈,用羊肉汤补偿犒劳一下,以后的一日三餐仍照常进行。

即使在生病期间,仍一日三餐不断,认真生活,凸显出的是“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生活风格。

而且无论是生病还是痊愈,这种生活都没有被打断,更可见这种生活风格的“持恒”和“执着”。

【答案】 病了也认真生活,凸显出一种实打实的风格;草药味的出现与消失都没有打断实打实的生活,可见此种风格的韧性。

2.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解析】 本题考查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首先要明确的是,这里的“孱弱”是相对第一家实打实、认真的生活而言。

相对于第一家火爆而轰轰烈烈的气味,一缕若有若无的咖啡味道显得较弱。

“不大有定规”的饮食不如第一家的生活规律而有节制。

而“一股子虚无的气息,有一种浮华的意思在里面”又不如第一家“实打实的,没有半点子虚头”的实惠风格。

由此可见,这一家的生活风格“比较具有装饰感”,日常生活气息远不如第一家浓烈。

【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3.文章的叙述线索是什么?

设置这一线索有什么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思路。

本文主要写了闻到的比邻而居的各家的气味及由此引发的思考,通篇都围绕“气味”着笔,所以“气味”为本文的线索。

围绕这条线索,将各家的气味贯穿起来,描写了比邻而居的各家或实打实、或浮华等不同的生活状态、生活风格,作者对此的感悟是“我们这些比邻而居的人家,就这样,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了一处”,表达出作者对各种生活状态的理解和包容。

【答案】 

(1)线索:

气味。

(2)作用:

以“气味”为线索,串联全文,便于把不同的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以“气味”为线索,体现不同的生活风格,便于表达理解和包容各种生活状态的思想。

4.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中重要语句意蕴的理解。

端午到了,生活状态、风格迥异的各家在这一天却都弥漫着相同的艾草味,在表明不同的生活状态也会有相同的生活内容的同时,也暗含着对以端午节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认同。

在艾草香中,仿佛油垢也一点点消除,空气都被洇染成青色,艾草的熏烟将各种不同的生活状态都进行了升华,从而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二、(2013·江苏卷,改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何容何许人也

老 舍

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

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

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

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

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

活该!

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可是我拿他作这群朋友的代表。

正因为他没有显然的困难,他的悲哀才是大家所必不能避免的,不管你如何设法摆脱。

他的默默悲哀是时代与个人都微笑不语,看到底谁能再敷衍下去。

①他要想敷衍呢,他便须和一切妥协:

旧东西中的好的坏的,新东西中的好的坏的,一齐等着他给喊好;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

同时他也知道毁坏了自己并不是怎样了不得的事,他不因不妥协而变成永不洗脸的名士。

怎办呢?

他只交下几个好朋友,大家到一块儿,有的说便说,没的说彼此就愣着也好。

他也教书,也编书,月间进上几十块钱就可以过去。

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真喝醉了的时候也会放声的哭,也许是哭自己,也许是哭别人。

②他知道自己的毛病,所以不吹腾自己的好处。

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因为改了毛病好像就失去些硬劲儿似的。

努力自励的人,假若没有脑子,往往比懒一些的更容易自误误人。

何容兄不肯拿自己当个猴子耍给人家看。

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

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

[整体把握]

1.这是一篇写人散文。

2.本文的层次和思路是怎样的?

【答案】 全文共六段,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第1段):

总写以何容为代表的朋友的整体特点。

第二层(2~5段):

具体描述了何容的个性、处世态度及遭遇。

第2段,介绍何容待人接物的“硬”与“软”。

第3段,介绍何容生活、心理方面的光明磊落、粗与细。

第4至5段,在前两段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何容坚持自我、毫不妥协的个性。

第三层(第6段):

委婉深刻地表明何容情感的虚空及作者对他的理解、赞许。

全文是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写的。

3.本文的主要内容和主旨是什么?

【答案】 本文用幽默甚至调侃的笔调描述了何容这样一位知识分子的形象,在看似矛盾的叙述中赞扬他坚持自我、刚直不阿、光明磊落、落拓不羁的个性,对他的遭遇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告诫人们要敢于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并借何容的人生遭遇表达了对人生、社会的思考。

[问题研读]

1.“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请分析这句话在文中的作用。

【解析】 本题考查对文章结构、思路的把握。

这句话出现在第一段中,回答时要考虑开篇点题、设置悬念、引出下文的作用。

找到全文每段的关键语句,这篇文章每段的首句都是关键句,根据这些句子,对照文章开头段落的一般作用,不难确定这句话的作用。

【答案】 点题,引领全文。

2.文章多处描述了何容身上“矛盾的现象”,请分别从交往、生活、心理三个方面加以概括。

【解析】 本题考查欣赏作品的形象的能力。

从文章中的第二至四段中找出描写何容性格特点的相关语句加以整合就行。

第二段中的“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第三段中的“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第四段中的“他不讲穿,不讲究食住,外表上是平静沉默,心里大概老有些人家看不见的风浪”。

【答案】 交往:

柔顺像个羊,同时硬如铁。

生活:

不常喝酒,一喝起来就认真。

心理:

心思忽细忽粗;外表平静沉默,内心矛盾痛苦。

3.联系文中两处画线的句子,请分析“好、坏,何容是何容:

他的微笑似乎表示着这个”这句话,并说明它表现了何容什么性格特点。

【解析】 本题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和人物形象的分析。

第一处画线句子中“自要他肯给它们喊好,他就颇有希望成为有出路的人。

他不能这么办”写出了他的坦然、不妥协、不改变。

第二处画线句子中的“不过,他不想改他的毛病”写出了何容坚持自我的特点。

这两句话写出了何容不管别人如何评价,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答案】 不管别人如何评价,何容都坦然地展示个性。

性格特点:

坚持自我,不妥协、不改变。

4.“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

【解析】 本题考查探究语句意蕴的能力。

回答该题关键是从总体上把握作者的感情倾向。

何容之所以“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朋友”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说明朋友们对何容的理解和认可。

【答案】 ①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

②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③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④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2015·江苏卷)阅读下面的作品(阅读文本见真题体验T一《比邻而居》),完成后面的问题。

(1)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第⑤段中“孱弱”的含意。

(4分)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①“孱弱”一词暗示了这家人生活的贫乏。

②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不像第一家浓厚。

该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浮浅且脱离语境。

第①点中“这家人生活的贫乏”理解错误,不符合语境,扣2分;第②点理解浮浅,仅仅分析了“孱弱”一词的表面意思,没有答出其深层含意,扣1分。

抽样2:

①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②有一股子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该生对词语含义的理解不全面。

漏掉了“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等内涵,扣2分。

规范答案:

相对第一家的气味,咖啡的味道较弱;生活不大有定规;日常化的生活气息不浓烈;有虚无浮华的气息,不如第一家实打实。

(每点1分)

增分指导:

理解、分析重要词语、句子的原则

1.“三不离”原则

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

一定要把该词、该句放在全文中去整体理解,在全文主旨的统摄下理解、分析。

2.“以文解文”原则

重要词语、句子含义(意)往往是与整篇文章的主旨紧密相连的,这种意思往往在文中多处出现。

因此,在理解其含义(意)时,可以用文中另外的词语来解释要求理解的词句的含义(意)。

(2)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6分)

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现场采样

阅卷点评

抽样1:

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使各种生活状态互相交融,不分彼此地聚集在一起,达到一种美好的平衡。

该生没有抓住关键词理解句子的含意。

画线的句子中,“艾草味”指端午等传统文化,“所有的气味”指不同的生活状态,“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指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该生没有抓住这些关键词的深层内涵分析句子的含意,扣5分。

抽样2:

端午节到了,家家都过起了节日,空气里充满了艾草味,压倒了一切气味。

该生没有结合所在段落甚至主旨理解句子的含意。

画线句子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而该生只答出了画线句子的表面意思,没有答出其深层意蕴,扣4分。

规范答案: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

(每点2分)

增分指导:

“内析外联”理解句子含意

 1.所谓“内析”,就是审视句子内部:

一看句中关键词语是什么,要依词释句。

二看句中表达有无特点,如是否用了修辞手法等,如有,则须用“还原法”写出其本意。

三看句子结构,是单句还是复句,是单句,其主谓宾是什么;是复句,其层次、关系又是什么。

2.所谓“外联”,就是审视句子外部环境:

一看相邻语句,有无邻句互解;二看所在的段落甚至主旨,句意是要结合段意、主旨来分析的;三看说话人,此句话是文中人物说的还是作者说的,无论是谁说的,都不能忘了作者的表达意图。

(2017·镇江模拟)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4题。

【导学号:

54012116】

宁古塔

余秋雨

①我正站在从牡丹江到镜泊湖去的半道上,脚下是清代称之为“宁古塔”的所在。

有那么多的清廷大案以它作为句点,“宁古塔”三个字是清廷官员心底最不吉利的符咒。

②据《研堂见闻杂记》记载,当时的宁古塔几乎不是人间的世界,流放者去了,往往半道上被虎狼恶兽吃掉,甚至被饿昏了的当地人分而食之。

当时另有一个著名的流放地叫尚阳堡,但与宁古塔一比,尚阳堡还有房子可住,还能活得下来,简直好到天上去了。

也许有人会想,有塔的地方总该有点文明的遗留吧?

这就搞错了。

宁古塔没有塔,这三个字完全是满语的音译,意为“六个”(“宁古”为“六”,“塔”为“个”),据说很早的时候曾有兄弟六人在这里住过。

③当时的流放有着很大的株连规模。

全家流放,祸及九族,甚至邻里,几十人、百余人的队伍,浩浩荡荡。

到了目的地,选出一些女的卖给娼寮,选出一些男的去换马。

最好的待遇是在所谓“官庄”里做苦力,当然也完全没有自由。

照清代被流放的学者吴兆骞记述,“官庄人皆骨瘦如柴”“一年到头,不是种田,即是打围、烧石灰、烧炭,并无半刻空闲日子”。

④当官衔、身份、家产一一被剥除时,剩下的就是生命对生命的直接呼唤。

著名的反清义士函可,在东北流放时最要好的那些朋友,几乎都是被贬的清朝官吏。

但这些人都是一些善良而正直的人。

例如,李裀获罪是因为上谏朝廷,指陈当时的“逃人法”立法过重,株连太多;魏琯因上疏主张一个犯人的妻子“应免流徙”而自己反被流徙;季开生是谏阻皇帝到民间选美女;郝浴是弹劾吴三桂骄横不法……现在他们的发言权被剥夺了,但善良和正直却剥夺不了。

政敌不见了,对立松懈了,只剩下一群赤诚相见的朋友。

我敢断言,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中,最珍贵、最感人的友谊必定产生在朔北和南荒的流放地,产生在那些蓬头垢面的文士们中间。

⑤除了流放者之间的友谊外,外人与流放者的友谊也有一种特殊的重量。

康熙年间顾贞观知道老友吴兆骞在边荒时间已经很长,吃足了各种苦头,很想晚年能赎他回来过几天安定日子,为此他叩拜座座朱门集资。

但这事不能光靠钱,还要让当朝最有权威的人点头。

他好不容易结识了当朝太傅明珠的儿子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是一个人品和文品都不错的人,也乐于帮助朋友,但对顾贞观提出的这个要求却觉得事关重大,难以点头。

顾贞观没有办法,只得拿出他因思念吴兆骞而写的词作《金缕曲》两首给纳兰容若看。

纳兰容若当时刚一读完就声泪俱下,对顾贞观说:

“给我十年时间吧,我当作自己的事来办,今后你完全不用再叮嘱我了。

”顾贞观一听急了:

“十年?

他还有几年好活?

五年为期。

好吗?

”纳兰容若擦着眼泪点了点头。

经过很多人的努力,吴兆骞终于被赎了回来。

我常常想,今天东北人的豪爽、好客、重友情、讲义气,一定与流放者们的精神遗留有某种关联。

流放,创造了一个味道浓厚的精神世界,使我们得惠至今。

⑥在享受友情之外,文化素养高一点的流放者则把东北作为文化考察的对象,并留诸文字。

例如,《宁古塔志》《宁古塔山水记》《柳边纪略》《龙沙物产咏》等等,这些著作具有很高的历史学、地理学、风俗学、物产学等多方面的学术价值。

流放者脚下的这块土地给了他们那么多无告的陌生,那么多绝望的辛酸,但他们却无意怨恨它,而用温热的手掌抚摸着它,让它感受文明的热量,使它进入文化的史册。

⑦但流放无论如何也是对文明的一种摧残。

尽管屈原、司马迁、曹雪芹也受了不少苦,但宁古塔那样的流放方式却永远也出不了《离骚》《史记》和《红楼梦》。

部分文人之所以能在流放的苦难中显现人性、创建文明,本源于他们内心的高贵。

他们的外部身份可以一变再变,甚至终身陷于囹圄,但内心的高贵却未曾全然销蚀。

凭着这种高贵,人们可以在生死存亡线的边缘上吟诗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