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例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273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4.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八股文例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八股文例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八股文例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八股文例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八股文例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八股文例篇.docx

《八股文例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股文例篇.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股文例篇.docx

八股文例篇

八股文例篇(附:

当代科举史及八股文研究著作举要)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1]

王鏊[2]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

(破题)

盖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岂有独贫之理哉?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告哀公[3]。

(承题)[4]

盖谓[5]:

公之加赋,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

诚能百亩而彻,恒存节用爱人之心,什一而征,不为厉民自养之计[6],则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财所有,不尽于聚敛。

(起讲)

闾阎之内[7],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内,如茨如梁[8],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

(起股)[9]

百姓既足,君何为而独贫乎?

(出题)

吾知藏诸闾阎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归之府库,而后为吾财也。

蓄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积之仓廪,而后为吾有也。

(中股)

取之无穷,何忧乎有求而不得?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无备?

(后股)

牺牲粢盛[10],足以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11],足以资朝聘之费[12]。

借曰不足[13],百姓自有以给之也,其孰与不足乎?

饔飧牢醴,足以供宾客之需;车马器械,足以备征伐之用。

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应之也,又孰与不足乎?

(束股)

吁!

彻法之立,本以为民,而国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赋以求富哉。

(大结)

[1]题目出自《论语·颜渊》——哀公问于有若曰:

“年饥,用不足,如之何?

”有若对曰:

“盍彻乎?

”曰:

“二,吾犹不足,如之何其彻也?

”对曰: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与足?

”以下是杨伯峻的译文——鲁哀公向有若问道:

“年成不好,国家用度不够,应该怎么办?

”有若答道:

“为什么不实行十分抽一的税率呢?

”哀公道:

“十分抽二,我还不够,怎么能十分抽一呢?

”答道:

“如果百姓的用度够,您怎么会不够?

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够,您又怎么会够?

”(见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第127页)朱熹《四书章句集注》中说:

“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独富。

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见朱熹《四书章句集注》,齐鲁书社1992年版,第120页)王鏊此文即阐发朱熹之意。

[2]王鏊(1450—1524),字济之,号守溪,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儒林外史》第11回《鲁小姐制义难新郎,杨司训相府荐贤士》开头介绍鲁小姐时谓其“十一、二岁就讲书、读文章,先把一部王守溪的稿子读的滚瓜烂熟”。

这里提到的王守溪即王鏊。

王鏊为明宪宗成化十年(1474)乡试第一名,成化十一年(1475)会试第一名,殿试第三名(即探花),授翰林院编修。

累官至户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王鏊为明代八股文大家,与唐顺之、瞿景淳、薛应旂合称为明四大家(简称为“王唐瞿薛”,《儒林外史》第11回开头提到鲁小姐熟读四大家之文)。

八股程式因王鏊之作而始定,对明清文人影响甚大。

清人俞长城《可仪堂一百二十家制义·序》云:

“制义有王守溪,犹史之有龙门(司马迁),诗之有少陵(杜甫),书法之有王右军(王羲之),更百世而莫出者。

[3]有若:

即有子,春秋末鲁国人,孔子学生。

孔子去世后,因有子“状似孔子”,故为孔门弟子所特别尊重。

哀公:

即鲁哀公,春秋末鲁国君主,在位27年。

[4]明代八股文的破题与承题在要求上与清代略有不同,清代八股文的破题、承题的最后一个字必须用虚字(参见以下所选清代八股文的破题和承题),而明代无此要求。

[5]从“盖谓”以下均用有若的口吻行文(即所谓“代圣贤立言”),有“入口气”之称。

[6]厉民自养:

用苛刻的赋税手段对待百姓以养活自己。

[7]闾阎:

里巷的门。

借指里巷。

班固《西都赋》:

“内则街衢洞达,闾阎且千。

[8]如茨如梁:

造屋修桥。

如,乃;茨,造屋;梁,修桥。

[9]起股部分——“闾阎之内,乃积乃仓,而所谓仰事俯育者,无忧矣。

田野之内,如茨如梁,而所谓养生送死者,无憾矣”,《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段话可以帮助理解:

“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

今也制民之产,仰不足以事父母,俯不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苦,凶年不免于死亡。

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

[10]牺牲:

指祭祀时所用的猪、牛、羊一类牲口。

粢盛(zīchéng):

盛在礼器中的黍稷一类祭品。

《孟子·尽心下》:

“牺牲既成,粢盛既洁,祭祀以时,然而旱干水溢,则变置社稷。

[11]筐篚(fěi):

盛物的竹器。

[12]朝聘:

诸侯按期朝见天子或诸侯中的霸主。

《礼记·王制》:

“重于丧祭,尊于朝聘。

[13]借曰不足:

因不足而借贷。

曰,语助词。

[14]饔飧(yōngsūn)牢醴:

泛指各种食、用物品。

饔飧,早餐和晚餐;牢醴,祭祀的酒肉(牢,指牺牲;醴,指甜酒)。

子谓颜渊曰:

“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韩菼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破题)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承题)

故特谓之曰:

毕生阅历,只一二途以听人分取焉,而求可以不穷于其际者,往往而鲜也。

迨于有可以自信之矣,而或独得而无与共,独处而无与言。

此意其托之寤歌自适也耶,而吾今幸有以语尔也。

(起讲)

回乎!

人有积生平之得力,终不自明,而必俟其人发之者,情相待也。

故意气至广,得一人焉,可以不孤矣。

人有积一心之静观,初无所试,而不知他人已识之者,神相告也。

故学问诚深,有一候焉,不容终秘矣。

(起二比)

回乎!

尝试与尔仰参天时,俯察人事,而中度吾身,用耶?

舍耶?

行耶?

藏耶?

(出题)

汲于行者蹶,需于行者滞。

有如不必于行,而用之则行者乎,此其人非复功名中人也。

一于藏者缓,果于藏者殆。

有如不必于藏,而舍之则藏者乎,此其人非复泉石间人也。

(两小比)

则尝试拟而求之,意必诗书之内有其人焉,爰是流连以志之,然吾学之谓何?

而此诣竟遥遥终古,则长自负矣。

窃念自穷理观化以来,屡以身涉用舍之交,而充然有余以自处者,此际亦差堪慰耳。

则又尝身为试之,今者辙环之际有微擅焉,乃日周旋而忽之,然与人同学之谓何?

而此意竟寂寂人间,亦用自叹矣。

而独是晤对忘言之顷,曾不与我质行藏之疑,而渊然此中之相发者,此际亦足共慰耳。

(中二比)

而吾因念夫我也,念夫我之与尔也。

(过接)

惟我与尔揽事物之归,而确有以自主,故一任乎人事之迁,而只自行其性分之素。

此时我得其为我,尔亦得其为尔也,用舍何与焉,我两人长抱此至足者共千古已矣。

惟我与尔参神明之变,而顺应无方,故虽积乎道德之厚,而总不争乎气数之先。

此时我不执其为我,尔亦不执其为尔也,行藏又何事焉,我两人长留此不可知者予造物已矣。

(后二比)

有是夫,惟我与尔也夫,而斯时之回,亦怡然得、默然解也。

(收结)

早起

蒲松龄

起而早也,瞷之计决矣。

夫齐妇之起何以早也?

惟瞷良人之故。

尝观富贵之中皆劳人也。

君子逐逐于朝,小人逐逐于野,为富贵也。

至于身不富贵,则又汲汲焉伺候于富贵之门,而犹恐其相见之晚。

若乃优游晏起,而漠无所事者,非放达之高人,则深闺之女子耳。

而齐人之妇则又不然,其疑良人也,既与妾谋所以瞷之,已存瞷之心,为瞷之计,而熟思夫瞷之术。

当此际也,必有辗转反侧,不能终夜者矣。

疑其所之,计其所之,而且审思其所之。

当斯夜也,必有晤言不寐,坐以待旦者矣!

于是窃窃然而自念也,曰“吾其起乎?

”因思良人之出也,奔走惟恐其后。

使良人起而我不起也,则闺阁之步,又缓于男子,恐我起而良人出,我出而良人渺矣。

可若何?

又忆良人之归也,趋赶每悔其晚。

使良人起而我始起也,则膏沐之事,倍多于弁冕;恐起者犹在室,而出者已在途矣。

可若何?

如是则起之不可不早也。

维时明星灿矣!

良人方踟蹰而欲兴,而中馈之人已难安乎梦寐。

东方白矣,妾犹抱衾裯而自若,而有心之妇已颠倒其衣裳。

当此之时,苟非富贵之家,当自恤纬中宵,分余明于邻壁。

使良人而不富贵,则不早者其暂,而早者其常也。

故惴惴焉惟恐其伪也。

有所恐焉而起,则虽早而不知其苦。

抑此之时,意彼富贵之人,方与小星三五,乐虫飞之同梦。

使良人而果富贵,则起之时少,而不起之时多也。

故切切焉犹冀其真也。

有所冀焉而起,则虽早犹不觉其劳。

此起也,齐人疑焉未可知也。

不早于前,而独早于今,其喜我富贵乎?

将必曰:

我行逝矣,子胡为者?

而妇不应也。

此起也,齐人幸焉,未可知也。

未起不敢先,既起不敢后,其敬我富贵乎?

将必曰:

子姑休矣,无相劳也。

而妇亦不顾也。

无何,良人出,妇隐告其妾曰:

“姑掩关以相待矣,我去矣。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

方苞

再申乾三爻,以时行法天者也。

(破题)

夫乾之六爻,各又其时,而惟九三,为与时偕行,斯自强之君子乎?

(承题)

且夫行往复之机,于何往而于何复也,偕此循环之旦夕,将之以去来耳。

是以深于其故者,不敢以隆替之数听诸天,不敢以平顷之数委于人,而独于昼夜之通,凛凛乎以天道行人事焉。

如乾道之六爻,各以时成,而独于乾乾之三,不能不致谨其时焉。

(起讲)

三居下体之上,则有过量之忧;而遇刚健之主,又有难称之职。

(入题)

当其过,不可不思所以反;

际其难,不可不求所以全。

(起二股)

而三于此有善处之道焉,盖君子之行事也在法天,而君子之法天也在乘时。

(过接)

处危疑之地,而止退辟以免患,以为大臣之时止则可,又以为大臣之时行则未也,君子之乾乾,有取于天之行焉。

夙夜匪懈,以事一人,庶几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而行之无往不敬勤也;

处过高之位,而止谢责于同官,此大臣之与时浮沉,非大臣之与时建白也,君子之乾乾,有取于天行之不息焉。

黾勉从事,不敢告劳,庶几内尽于心,外尽己职,而行之无事不缜密也。

(中二股)

且三之质本重刚,其精明强固之气,足以奋发而有为,以时进德,何德不崇?

以时修业,何业不广?

艰巨克任,将举朝服其英俊之过人;

三之刚而得正,其光明俊伟之度,足以正己而率人,时而在上,行之不骄,时而在下,行之不忧,秉道无私,虽天子钦其学术之正大。

(后二股)

是故于二为时舍而行者,非等在田之优游;

于四为及时而行者,不啻跃渊之慎动。

(束二股)

且以时行者相奉时之主,而三亦同于五之后天;以偕行者释其偕极之衍,而三不同于上之终亢。

然而三之终日乾乾,固合六位时成而行之乎!

此法之道然也。

(收结)

先之劳之

袁枚

且天下事未有以步趋人后为老成,以苟且图安为得计者也。

(破题)

况政也耶?

不敢不后者,让气数于天地,而学问必前民而立;不敢不安者,垂法象于朝廷,而精神必运物以行。

(承题)

是以盛王之世,风俗端也,人心劝也。

子欲为政,亦知君也者。

抱先知先觉之权,而有劳力劳心之责也哉。

(起讲)

民有耳目,而视听独寄之君师,故影响未动于深宫,流传已播于父老,盖将望风而趋也。

示之以皇极光明,而孝子悌弟之心始静。

民有身家,而作息辍关乎神圣。

倘暑雨仅嗟于草野,风霜不上于明堂,宜其辍耕而叹也。

示之以贵人勤苦,而耕夫织妇之气乃平。

(起二股)

则甚矣,先之劳之,有必然者。

(入题)

人主无事,乐居人后,何独于政而忘之?

或退让未遑,而以先期后嗣,或迁延郑重,而以先让庶民,不知待子孙而图功,则奕代无勋名,待时雍而祓濯,亦百年无风化也。

且煌煌者,人以为藻火之观乎?

吾以臣民之式耳。

有必争之机局,神武所以前民,有必立之准绳,颛愚不得藉口,天子之宴笑语言,皆有开必先之具也。

人君无日不劝民勤,岂独于身而忘之?

或躬修元默,而不以劳为名,或高养九重,而以能劳为戒,不知爱血气而不爱苍生,何以役万物之力?

养元首而不养手足,何以振万物之神也?

且休休者,人以为黼坐之乐乎?

吾以为辛苦之地耳。

四时交迫,阴阳水火之灵,万里消磨,车马山河之役,圣主之聪明才力,皆劳民劝相之资也。

(中二股)

京师为首善之区,望气者先瞻丰采,贡献者先及明廷,天下无之,而一人后之,可乎?

君子修身,必在气化之前,化民耻落声色以后,是王身之象魏居其前,而月吉之张皇存其半也,是以明德在先。

既揭日月而行,新民在后,遂沐风流而化。

大廷为拱奉之所,劳其身以为玉食,劳其力以为冠裳,天下劳之,而一人安之,忍乎?

君子经营,留惨淡之容,涕泣下艰难之诏,是显为宇宙仔其肩,而隐为万姓分其痛也。

是以贤者任劳,每宵衣而旰食,愚者任逸,常后舞而前歌。

以治内治外为家训,以报天报祖为孝经,神鬼未窥,而百官六官,早如元气之布。

必迎必送而无虚春秋,省耕省敛,而无虚岁月,生灵未动,而七十二国,潜通风雨之心。

(后二股)

至于疏附奔走卿士,亦有先后之名,缫手亲赞,至后亦在分劳之列。

古之为政者,何事不先,而何日不劳也哉。

(结语)

皆雅言也、叶公

俞樾

明圣训之有常,而楚大夫又可记矣。

夫雅言而曰皆,则诗书礼之外,夫子固不言也。

彼叶公者,又何以书哉?

且圣人出一言为天下法,岂南蛮鴂舌之人,所可同日而语哉?

虽然,衍洙泗之传,固征经训;而驰潇湘之誉,亦具卿材,吾党奉圣言为依归,而此外有人,未可以彼哉、彼哉一例而外之也。

如子所雅言,在诗书执礼,夫如是以立言,岂同叶公所谓以小谋大作者哉?

吾党覆案之,盖皆雅言也。

以此而上承先圣,则诗登商颂,书首尧典,礼监夏殷,皆先圣之所留遗也。

可与周公鲁公之训辞,同藏于故府;

以此言而下启后人,则诗传之商,书传之开,礼传之偃,皆后人之所法守也。

岂比桓公文公之霸业,不道于儒门。

明其为皆雅言,而诗书礼之教,自此兴矣。

独是夫子之雅言,固何所受之哉?

昔韩宣子来聘,双周礼之在鲁。

而所见者只易象春秋,诗书礼无闻焉。

忆我夫子将修春秋,先观书于周史,子之雅言,其得于此乎?

乃自鲁昭公之二十六年,周王子朝奉周之典籍以奔楚,于是向也周礼在鲁者,今也周礼在楚矣。

自兹以来,楚之人文日盛,方城汉水间,彬彬乎大有人在,如叶公者,殆亦其一乎?

论叶公之早岁,免胄以见国人,素著循良之望,是其人固彼都所接重者也。

岂如斗彀於菟,但着方言之异;

论叶公之晚年,致故而旧私邑,克敦退让之风,是其人亦吾徒所深许者也。

当与左史倚相,同登大雅之堂。

然则叶公固楚之良也。

吾夫子至楚之时,叶公或亦仰窥其丰采,而窃聆其雅言乎?

夫雅言传于东国,获麟绝笔之后,自成文学之宗;

而叶公来自南方,攘羊证父之读,曾奉圣人之教。

此所以问孔子于子路?

子路乃置子不答:

殆以其人其言,不过在南人有言之例,吾夫子之雅言,固不足以语之也。

然而,夫子又不能无言矣。

怎当他临去秋波那一转

尤侗

想双文之目成,情以转而通焉。

(破题)

盖秋波非能转,情转之也。

然则双文虽去,其犹有未去者存哉。

(承题)

张生若曰:

世之好色者,吾知之矣。

来相怜,去相捐也。

此无他,情动而来,情静而去耳。

钟情者正于将尽之时,露其微动之色,故足致人思焉。

(起讲)

有如双文者乎?

(出题)

最可念者,啭莺声于花外,半晌方言,而今余音歇矣。

乃口不能传者,目若传之。

(第一股)

更可恋者,衬玉趾于残红,一步渐远,而今香尘灭矣。

乃足不能停者,目若停之。

(第二股)

惟见盈盈者波也,脉脉者秋波也,乍离乍合者,秋波之一转也。

吾向未之见也,不意于临去时遇之。

(出题)

吾不知未去之前,秋波何属?

或者垂眺于庭轩,纵观于花柳,不过良辰美景,偶尔相遭耳。

犹是庭轩已隔,花柳方移,而婉兮清扬,忽徘徊其如送者奚为乎?

所云含睇宜笑,转正有转于笑之中者。

虽使觏修矑于觌面,不若此际之销魂矣。

(第三股)

吾不知既去之后,秋波何往?

意者凝眸于深院,掩泪于珠帘,不过怨粉愁香,凄其独对耳。

惟是深院将归,珠帘半闭,而嫣然美盼,似恍惚其欲接者奚为乎?

所云渺渺愁余,转正有转于愁之中者。

虽使关羞目于灯前,不若此时之心荡矣。

(第四股)

此一转也,以为无情耶?

转之不能忘情可知也。

以为有情耶?

转之不为情滞又可知也。

人见为秋波转,而不见彼之心思有与为之转者。

吾即欲流睐相迎,其如一转之不易受何!

(第五股)

此一转也,以为情多耶?

吾惜其止此一转也。

以为情少耶?

吾又恨其余此一转也。

彼知为秋波一转,而不知吾之魂梦有与为千万转者。

吾即欲闭目不窥,其如一转之不可却何!

(第六股)

噫嘻!

(过接)

招楚客于三年,似曾相识;(第七股)

倾汉宫于一顾,无可奈何。

(第八股)

有双文之秋波一转,宜小生之眼花撩乱也哉!

抑老僧四壁画西厢,而悟禅恰在个中。

盖一转者,情禅也,参学人试于此下一转语!

(收结)

 

当代科举史及八股文研究著作举要

1.邓云乡:

《清代八股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2.启功、张中行、金克木:

《说八股》,中华书局2000年版。

3.王凯符:

《八股文概说》,中华书局2002年版。

4.龚笃清:

《明代八股文史探》,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5.龚笃清:

《八股文鉴赏》,岳麓书社2006年版。

6、吴伟凡:

《明清制艺今说——“八股文”的现代阐释》,学苑出版社2009年版。

7、蔺德生、赵萍:

《八股风光五百年》,语文出版社2011年版。

8.龚笃清:

《明代科举图鉴》,岳麓书社2007年版。

9.商衍鎏:

《清代科举考试述录及有关著作》,百花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

10.齐如山:

《中国的科名》,辽宁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11.王炳照、徐勇主编:

《中国科举制度研究》,河北人民出版社2002年版。

12.刘海峰、李兵:

《中国科举史》,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版。

13.刘海峰:

《科举考试的教育视角》,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

14.刘海峰:

《科举学导论》,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15.李纯蛟:

《科举时代的应试教育》,巴蜀书社2004年版。

16.田建荣:

《中国考试思想史》,商务印书馆2004年版。

17.汪小洋、孔庆茂:

《科举文体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

18.王道成:

《科举史话》,中华书局1988年版。

19.李世愉:

《中国历代科举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20.吴宗国:

《唐代科举制度研究》,辽宁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21.许友根:

《唐代状元研究》,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22.钱茂伟:

《国家、科举与社会——以明代为中心的考察》,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4年版。

23.王凯旋:

《明代科举制度考论》,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24.李世愉:

《清代科举制度考辩》,沈阳出版社2005年版。

25.张杰:

《清代科举家族》,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

26.萧源锦:

《状元史话》,重庆出版社2004年版。

27.何怀宏:

《选举社会及其终结——秦汉至晚清历史的一种社会学阐释》,三联书店1998年版。

28.陈茂同:

《中国历代选官制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

29.王炎平:

《槐花黄,举子忙——科举与士林风气》,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

30.李兵:

《千年科举》,岳麓书社2010年版。

 

欢迎您的下载,

资料仅供参考!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资料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