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62104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49.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docx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一中学届高三语文下学期第七次月

大庆一中高三年级第七阶段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

1、现代文阅读(35分)

(1)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一3题。

“古风”一词特指古代风尚,古人风度。

时下所说的“古风”,是近年来因网络传播而流行起来的一个新鲜词汇。

其以时间为标识,试图凸显“古今”之分。

古风作品是部分小众群体对传统文化产生向往后,结合现代元素所创造出来的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

其涉及的范围广泛,包含诗词、音乐、绘画、服饰、建筑等方面。

其中,音乐以其受众面广等诸多优势,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

古风音乐最初是由古风爱好者和仙侠游戏粉丝群体以音乐为载体抒发怀古之情而进行的自发性创作,是当今网络盛行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

其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

古风音乐的创作手法多以中国传统音乐元素与现代音乐表现手法相结合。

近日,一些90后将白居易的长篇乐府诗《琵琶行》谱曲演唱并上传于网络之后,获得大批青少年网友点赞。

甚至有网友留言说,能不能将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全部演绎成歌。

但这首歌曲的意义并不在于对应试的帮助,这种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所进行的创新,适应了青少年群体的生活、学习和思维方式,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新的、也是最为重要的受众群体范围。

移动网络的便捷,切实弥补了传统媒介信息传播的不足,给人以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在网络音乐界,有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致力于融合古体与现代诗词的文字精华,打造出富有现代气息并不失古韵的音乐作品,呈现创作者所理解的中国式美感。

这些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体现了其对于民族自信心的追寻,是一种渴望通过“尚古”而完成的自我建构与文化认同。

网络不是将电脑连在一起,而是将人连在了一起。

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

在知识界探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等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中不可回避的问题之时,正如古风歌曲《琵琶行》所呈现的那样,网友的“自发”“自转”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发达的网络促成了信息的同步效应,网络的便捷性增加了各种文化之间的碰撞与交流、冲突与活力,为社会各阶层文化的整体发展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文化自觉作为社会发展的必需,已成为人们的共识。

在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是当下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急需解决的重要命题之一。

(摘编自陈乾的《在共享时代提升文化自信》,2017年6月9日《光明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下所言的“古风”凸显出了“古今”的区别,其作品是一种较为直接和表面的仿古风格作品的统称。

B.古风音乐最初是一种自发创作、盛行于当今网络的一种具有新型音乐风格的音乐,它抒发的是怀古之情。

C.依附于游戏、小说和古典诗词存在,追求故事性和画面感的古风音乐创作手法是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D.越来越多的原创音乐人和音乐团队打造出以现代气息为主的音乐作品,可见青年人对民族自信心的追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两段对比论述了“古风作品”和“古风音乐”的内涵,为后文论证古风音乐的意义做好铺垫。

B.文章用古风演唱版《琵琶行》受到青少年网友点赞论证了古风音乐为传统文化的传播拓宽了受众群众范围。

C.文章论述网络音乐界青年创作人对古风的推崇,为试图通过“尚古”完成自我构建与文化认同提供了例证。

D.文章论述了古风音乐的意义及网络的多重作用,论证了共享时代加强文化自觉、提升文化自信的急迫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词不同的音乐之所以成为古风作品中影响最为突出的表现形式,是因为它有受众面广等很多优势。

B.健康的大众文化能以通俗的形式承载高雅的内容,被点赞的古风歌曲《琵琶行》就是一个典例。

C.古风《琵琶行》融合了网络技术的传播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创新,从而给人更多的选择和自由空间。

D.网友“自发”“自转”古风歌曲《琵琶行》的行为,为传承与创新传统文化提供了新的启示。

(2)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4分)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

枸杞

任林举

躲在向海写《粮道》的时候,每天饭后在院中散步。

每一次散步都从一排台阶开始,最后再从那排台阶结束。

那排台阶,每一级都已经在中间的侧面裂开,很有岁月感,似乎每一级都由时光和往事砌成,只要坐下来就能够回到从前。

但我一直没有在那里坐下来,因为我在行走时总是担心,太多的往事会缠住自己前行的脚步,而此时,我有一点害怕在往事里沉迷。

在院子柳树下,有人种了一片枸杞,但由于树下是一片堆满了沙子的沙丘,所以在那种干早的环境里生长得都很小。

开始的时候,我基本上没有认出它们,后来在某一天早晨,我看到了鲜红的零零星星的枸杞子,从那些灰绿色的枝叶间露出来,才认出了它们。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种过一些枸杞。

一到结果的季节,满枝红艳艳的,枝头都压弯了,果粒也要比这里的大得多。

因为晒干后要当作药材拿去卖钱的,所以我们很少吃。

偶尔偷偷地拿几颗放在嘴里,却舍不得马上咀嚼咽下,就放在嘴里含着。

那种甜中有点微苦的味道,如童年的时光一样,令人难忘。

经年累月的远离,已经让我把老家的环境忘得差不多了。

细想起来,不是和向海的环境相近吗?

干旱少雨,到处沙丘。

只不过那时家里住着土平房……但是,那些鲜艳的枸杞子,直到今天,仍然在记忆里泛着永不衰减的光华。

相比之下,向海的枸杞子就显得寒酸多了,不但结果稀少,而且果粒很小。

只是那味道,虽然经受了这许多年的阔别,依然如旧。

那天早晨散步,便像孩提时一样摘几颗放到嘴里。

一品,却被它们那奇特的味道迷住,淡淡的甜里透着微微的苦,还是从前的感觉。

仿佛那小小的果粒里面储藏的,并不是果汁,而是从前的时光。

后来,每天清晨的散步,都摘几颗果实放在嘴里,并和小时候一样,很久地那么含着。

最让人感动的,还要数枸杞枝上那些米粒大的小花儿。

每一天都有那么几朵,星星点点地开放在晨曦里,如点点乡愁。

让我在那些寂寞的时光里,感受了来自于它们生命深处的娇艳。

日子久了,我便知道这几天,有几颗果粒已经长大到可以品尝。

但有那么几天早晨,我却发现已经长大的几颗果粒突然不见了。

奇怪,院子里很少有人来。

第二天,天刚蒙蒙亮,我就到了“西南角”。

突然有一只瞪着可爱大眼睛的小鸟儿从那里腾的一声飞走了。

原来是它,在和我分享那些微小的枸杞子。

以后,每一次来差不多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枸杞子一天天少了起来,再到后来,就彻底消失了。

然而,我却一直每天怀着感动或温柔的心情去看那些小灌木,因为一个时期以来,它们就像闪烁在地上的小星星一样,记录、见证了我生命里的波澜和心情的脉动。

我相信,它们一定会知道我内心的那些情感,就如我相信日子逝去时间会知道,云飘过天空会知道,冷暖过去季节会知道一样。

因为它们是自然的精灵。

但那鸟儿,却和我一样莫名其妙地怀旧,可食的枸杞子都不在了,它还在守候!

临走的那一天早晨,我又看到了那只小鸟。

它就那么长久地停落在空空的枝头上,看起来神情有一些落寞。

已经是深秋了,我要走了,你也走吗?

它侧歪着头,不解地看了看我。

当我转身离去时,那鸟儿仍然没有离去。

突然觉得那鸟儿与我们人类相比,自由而又独特。

它们也许从来不受什么逼迫,用不着在一个规定的时间里赶到某处,想走就走,想留就留,毫无牵绊与阻碍。

它们完全有权利以守候或守望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对某一事物的依恋;而我却只能经常以告别的方式,对某一事物展开另一程的思念。

(节选自任林举散文集《粮道》,有删改)

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怕深陷于往事的记忆中,所以一直不敢在那排每一级中间侧面的裂缝都带着岁月沧桑感的台阶上坐下来。

B.第六段采用插叙,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回忆了儿时老家的枸杞,也为后文进一步的抒情作铺垫。

C.向海庭院中的枸杞子虽果稀粒小,但与故乡枸杞子的颜色一样都是鲜红的,在“我”心中的味道也都是相同的。

D.小鸟依然停留在空空的小灌木枝头上,神情有着些许的落寞,它们知道没有了可食的枸杞子,还得另觅食物。

5.理解文中“它们是自然的精灵”的含意。

6.有人说作者在文中主要抒发的是思乡之情,也有人说作者主要抒发的是对自由的渴望,你怎么看?

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材料一:

近日,上海地铁上有一年轻男子以上班太累为由,拒绝给抱小孩的妇女让座,还抢夺乘客拍摄的手机。

随后,该男子回应称,原本是想让座的,但乘客再三指责让他很气愤,因此赌气不让。

争座事件频发,除了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也与一些市民让座的公德意识缺失有关。

然而,公交车和地铁均是公共场所,车上的座位当属公共资源,每个人都享有平等的权利,在照顾老弱病残孕等人群的基础上,一般讲究的是先来后到,顺位而坐,这是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基本规则。

必须给特殊人群让座,并非是法律规定,而仅是社会公德的一种价值取向。

现实情况却是,年轻者给年老者让座,变成应尽的职责和义务;而年老者给年轻者让座,被公认为违反了常规和伦理,这显然是一种道德的“错位”。

从某种程度上讲,发生在公交车和地铁上的“让座风波”,实际上是整个社会人文关怀的呼唤与诉求。

因此,与其道德绑架“让座”,不如增加公交车、地铁上的老幼病残孕专座。

(摘编自《让座不如增加专座》,2017年7月6日《北京晨报》)

材料二:

越是这种人人自觉、从善如流的时候,也越要防止出现那种过犹不及的“指教心态”—-有些人好为人师、越俎代疱地“做人情”。

有道是“让座是情分”,上海地铁中的“让座指导”之所以乏人认同、少有点赞,是因为时下确存这么一种文明的“陋习”:

一些人所谓的讲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常常是用作审判他人。

这里,还应该批评一下那个拍照的乘客,且不议随意偷拍传播是否有侵权之嫌,而动辄以曝光威胁他人让座,显然已跟文明修为背道而驰。

真正的文明引导者,一事当前,只会先想到“我能怎么做”,而不是手电筒照别人,习惯性地去指教“你该如何来”。

(摘编自《多做让座主角少当“让座指导”》,2017年7月6日光明网)

材料三:

在如何对待公交“让座”这类道德行为时,我们常常没有厘清、乃至有意无意问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之间的区别和界限,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

很明显,“让座”只是一种“道德高线”而非“法律底线”层面和意义上的行为。

只可以在道德上倡导,而不可以在法律上强制,即使“拒不让座”,也并不违反法律。

误将“道德高线”认作“法律底线”,强求甚至强制他人“让座”,势必不仅侵犯他人“不做什么”的法律自由,而且同时也会无形中矮化贬损“让座”等道德行为原本固有的高尚德性。

作为一种社会美德,“让座”非常值得提倡、追求,但如何去提倡、追求,显然也应以一种充分合乎道德的方式来进行,要想真正倡导这种美德,更道德的方式方法,显然不是“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而是“自己主动让座”“检讨自己何以没让座”。

(摘自《“让座纠纷”混淆了道德高线与法律底线》,2017年7月7日红网)

材料四:

“让座”这一行为没有法律的强制,没有硬性的处罚,让不让完全是“靠自觉”。

有一份关于“让座初衷”的调查显示,65.4%的受访者表示是发自内心,23.9%的受访者是受到“道德逼视”,8.9%的受访者是因站立者本人的逼视或其他行为。

由此可见,只有65.4%的人是靠自觉的,而32.8%的人正是受到通德约束才做出了让座行为。

(摘自《“让座”是道德绑架还是道德约束?

》,2017年7月19日长江网)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揭示了“让座纠纷”频发是由城市公共交通资源缺乏和市民公德意识缺失所致,给老年人让座,是社会提倡的美德,也是年轻人的义务。

B.材料二指出了一些“让座指导员”所讲的道德不是为了约束自己,而往往是为了审视别人,动辄以曝光相威胁,这些行为与文明的修为背道而驰。

C.材料三指出“让座”是一种道德层面上的行为,“不让座”也没有触碰到“法律底线”,若强制别人让座,势必侵犯了他人的法律自由和人身权益。

D.材料四主要使用数据说话,文中列举了一系到数字,具有很强的说服力,能够让读者更直观地了解当今社会让座行为受到道德约束的状况。

8.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A.每个公民都有平等享受公共资源的权利,而面对抱小孩的妇女不主动让座,年轻人并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不被认同。

B.让座是一种柔性的社会规范,在当下供不应求的格局下,座位要让给那些更需要的人,前提是让座者愿意“成人之美”。

C.文明重在自律,从某种角度说,“让座指导员”利用舆情压力,想为自己“道德贴金”的行为比不让座的性质更为恶劣。

D.在“让座”纷争中,“要求强求他人让座”“指责教训他人不让座”是导致中国式“让座”纠纷频繁发生的直接原因。

E.调查结果显示,只有不足七成的受访者让座时是自觉自愿发自内心的,还有近三成的人是受到道德约束才让座的。

9.结合所给材料,谈谈如何解决让座纠纷问题?

(4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陆诜,余杭人。

进士起家,签书北京判官。

范祥城古渭,诜主馈饷,具言:

“非中国所恃,而劳师屯戍,且生事。

”既而诸羌果怒争,塞下大扰,经二岁乃定。

提点陕西刑狱。

时铸钱法坏,议者欲变大钱当一,诜言:

“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从之。

徙湖南、北转运使,直集英院,进集贤殿修撰、知桂州。

奏言:

“邕去桂十八驿,异时经略使未尝行饬武备,臣愿得一往,使群蛮知省大将号令,因以声震南交。

”诏可。

自侬徭定后,交人浸骄,守帅常姑息。

诜至部,其使者黎顺宗来,偃蹇如故态。

诜绌其礼,召问折谕,导以所当为,慑伏而去。

诜遂至邕州,集左、右江四十五峒首诣麾下,阅简工丁五万。

补置将吏,更铸印给之,军声益张。

交人滋益恭,遣使入贡。

道除知延州,趣入觐,帝劳之曰:

“卿在岭外,施设无不当者。

鄜延最当敌要,今将何先?

”对曰:

“边事难以隃度,未审陛下欲安静邪,将威之也?

”帝曰:

“大抵边陲当安静。

昨王素为朕言,惟朝廷与帅臣意如此;至如诸将,无不贪功生事者。

卿谓何如?

”诜曰:

“素言是也。

”谅祚寇庆州,以败还,声言益发人骑,且出嫚辞,复攻围大顺城。

诜谓由积习致然,不稍加折诮,则国威不立。

乃留止请时服使者及岁赐,而移宥州问故。

帝喜曰:

“固知诜能办此。

青苗法出,诜言:

“蜀峡刀耕火种,民常不足。

今省税科折已重,其民轻侈不为储积,脱岁俭不能偿逋,适陷之死地,愿罢四路使者。

”诏独置成都府一路。

熙宁三年,卒,年五十九。

(选自《宋史•陆诜》,有删改)

10.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B.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C.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D.民间素重小铜钱而贱大铁钱/他日以一当三/犹轻之/今减令均直/大钱必废请以一当二/则公私所损亡几/而商贾可以通行/兼盗铸者计其直无赢/将必自止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京:

“北宋四京”之一,在今河北大名,另外“三京”分别是:

东京(今河南开封),西京(今河南洛阳),南京(今河南商丘)。

B.中国:

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来指我国中原地区或在中原地区华夏族建立的政权。

文中的“中国”即指当时的北宋政府。

C.蛮:

古代对我国南方各族的泛称,同为先秦非华夏民族泛称的还有狄、夷、戎,他们分别是我国东、西、北方的少数民族。

D.觐:

朝拜皇帝。

古代诸侯朝见天子之礼,属于五礼中的宾礼。

诸侯春见曰朝,秋见曰觐。

诸侯朝见天子的仪式称觐礼。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陆诜颇有远见,料事如神。

范祥在古渭修筑城堡,陆诜不认同其做法,认为会惹事端。

不久诸羌果然发怒争斗,事态整整二年才得以平息。

B.陆诜关心国事,勇于担当。

他主动请求去邕州,使群蛮知晓大将号令,从此声震南交。

此行不负众望,交人恭敬有加,派遣使者入贡。

C.陆诜遇事沉稳,敢于直言。

当谅祚掠夺庆州得逞之后,声言增发兵马围攻大顺城时,陆诜认为这是国家积习太弱导致的,必须立即停下请贡,扬立国威。

D.陆诜洞察民情,心系百姓。

基于蜀峡之地民情艰苦,他奏言撤除四路使者,以便年成不好时百姓不能偿还欠债而陷入死地。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人浸骄,守帅常姑息。

诜至部,其使者黎顺宗来,偃蹇如故态。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边事难以隃度,未审陛下欲安静邪,将威之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留诲曹师等诗①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子。

曹师,杜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4.下列对这苜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曹操《观沧海》、白居易《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也都属此类。

B.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三、四两句诗意在強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诚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E.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

15.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

(6分)

(3)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5分)

(1)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于心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2)《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中,邹忌分析齐王受蒙蔽的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卷(表达题,共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

①在这篇小说中,张爱玲在描写人物的着装、环境的特点,甚至人的一举一动乃至思想活动时,都不胜其烦地抹上色彩。

②小心谨慎地处理暴露出来的问题总是对的,历史经验一再告诉我们:

单凭暴虎冯河之勇,通常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

③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④我市在建设“国家森林城市”的目标指引之下,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争取早日让更多市民生活在优美恬静的林下风气之中。

⑤场上踢得风生水起,场下依旧春风得意, 克里斯蒂亚诺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在这个时代为足球做出着独特的贡献。

⑥领导说:

“B组在本次招标活动中,虽然开始有些不尽如人意,但最终迎头赶上,还是不错的!

”面对没想到的不虞之誉,B组成员终于放下包袱。

A.①②④B.②③⑤C.①③⑥D.④⑤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综观世界各国的企业发展史,你就会发现,一个企业能否获得成功,往往不取决于它的规模和历史,而取决于它的经营理念。

B.大学通识教育近年来在中国受到高度重视,各大学纷纷进行通识教育课程改革,许多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备受广大家长和学生所喜爱。

C.中央在提出改正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后,各地积极落实,并于近期相继向社会公布了具体实施细节。

D.信息数字化对个人生活发生了直接的影响,如果名字里用了一个计算机字库里没有的字,那么报名、取钱、贷款、登记……都难以完成。

19.下面几种情境话语,恰当、得体的一项是

A.燃烧的岁月,已将您生命焚尽,但那坚强的信念,仍在您额头闪光。

您的爱护、关怀和勉励将伴我信步风雨人生。

(发给父亲的短信)

B.学生会经过调查研究,写出了《我校食堂服务质量调查报告》,文中提出了改进意见,并且责成学校领导研究落实。

C.同桌张山学习上得过且过,不求甚解,李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

“‘学而不思则罔’,你可不能总是浅尝辄止啊!

D.和同学一起去春游,面对着满园盛开的梨花,王强情不自禁地说道:

“真可谓‘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20个字。

(6分)

“不可否认,这些年来,我们的国民阅读率一直偏低。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白烨表示,一方面,现在的国民,尤其是年轻一代,重物质甚于重精神,①_____。

另一方面,我们在满足年轻一代阅读需求、引导社会大众阅读取向上,还有不到位、不切实的地方。

同时也要看到,随着数字化传播方式的增强,尤其是青少年读者的成长,新兴的数字化阅读与传统的纸质阅读并驾齐驱,甚至大有超越的趋向。

②_____?

为了便于调查,谢锡文等人在2013年底创办了一个公益性文学经典阅读平台——文学生活馆,面向社会开放,讲座现场只可容纳200人,每期报名人数却有四五百人。

可见,③_____。

21.下面这封信有五处不合规范,请指出并简要说明理由。

(5分)

4、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60分)

6月30日,浙江大学举行2017届本科生毕业典礼。

现场播放的视频里,不仅有毕业生代表和教师代表,最后还出现了食堂厨师、宿管员、校医院医生、保安等5位后勤工作人员代表。

他们在大屏幕上说了一些很日常的话语,比如“要记得按时吃饭”,“注意身体,多多锻炼”,比如“常回来看看”,“毕业快乐”……听到这些最朴实的话,很多毕业生流下了眼泪。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

请写一篇文章和你的同班好友小明分享一下这个事件以及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出现真实的学校、班级、姓名;不少于800字。

【答案】1.B2.A3.C

【解析】

1.A项,时代矛盾。

“凸显出了”和“试图凸显”相矛盾。

C项“其”指代的是“古风音乐”而不是“古风音乐创作手法”;“多以”不是所有,以偏概全。

D项是“富有现代气息并不失古韵的音乐作品”理解片面。

2.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章论证方法和论证思路以及对文章内容的理解,A项“古风作品”和“古风音乐”是包含关系,文中也未作比较。

3.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分析和推理文章重要内容的能力。

仔细阅读文章,找到有效的答题区间,比对备选答案。

C项“给人更多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