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195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0.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docx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

当前经济危机的时代特点与内在机理探析

自2008年以来,由美国起始的金融危机如今已日益传导到了全球经济社会的各个领域,演变成了一场规模与程度极有可能超越历史记录的世界性的经济危机。

对此,国内外许多论者从各自不同的立场和视角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其中不乏真知灼见,但总体看来,对于这次经济危机的基本特点和内在机制的分析尚显不足。

为此,本文基于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力图对此作一些新的探索。

一、危机的状况

从现象层面来观察,对2008年次贷危机爆发前美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过程进行梳理,大体可以概括出两条平行的线索:

(1)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去监管化(减少政府对市场的干预)——金融市场衍生品爆棚疯狂逐利——坏账的多米诺骨牌坍塌——次贷危机;

(2)美国2001年纳斯达克暴跌(IT泡沫破裂)——格林斯潘连续降息、弱势美元的政策——美元暴跌,商品(比如房价)暴涨,经济过热——控制经济过热,恢复升息,房地产需求放慢,房价下跌(楼市泡沫破裂)——房贷的坏账形成——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爆发后,各国纷纷出台各种救危方案,但仅仅暂时缓解,进入2011年危机又有进一步加深的趋势。

联合国近期发布了《2012年世界经济形势与展望》报告,认为世界经济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出现二次衰退的可能性越来越大。

报告对当前的世界经济形势作了如下分析:

受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弱、欧元区主权债务危机、财政紧缩措施以及各国应对危机的政策缺乏协调等因素影响,世界经济未来两年将继续减速,甚至有可能再度衰退。

由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情况持续恶化,未来经济前景存在很大的下行风险,发达国家有可能再次出现衰退,全球经济将止步不前。

目前缺乏强有力的全球行动来解决世界面临的问题,特别是欧洲的问题,因此发达国家不具备强劲复苏的基础,而在不久的将来,发展中国家的情况可能也会进一步恶化。

近三十年来,发展中国家越来越偏重外向型增长,对出口的依赖越来越强。

随着出口机会的减少,预计发展中国家将出现非常不利的情况。

报告认为,发达经济体目前主要面临以下四大风险:

债务危机深重、金融系统脆弱、高失业率和紧缩政策导致需求疲弱,以及政治僵局及机构效率低下造成的决策机制瘫痪。

而更令人担心的是,这四大痼疾可能形成恶性循环。

报告指出,作为世界经济的两大引擎,美国和欧洲均被自身债务问题和经济困境而导致失灵,尽管美国经济在今年第三季度出现温和反弹,但预计明年仍将继续走软,甚至有陷入“温和收缩”的风险。

欧洲的情况则更糟,即便欧债危机被成功控制,明年欧洲经济增长仍将十分低迷,大多数国家经济处于萎缩边缘,而债务问题深重的欧元区边缘国家则很可能陷入较长时间的经济衰退。

报告强调,目前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均陷入政策上的两难境地,无论是收缩政策还是刺激政策,调控空间都极其有限,必须要十分谨慎才能避免使问题进一步恶化。

二、危机的特点

此次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呈现出了与以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不同的特点,这种特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历史逻辑演进的必然结果。

资本主义的发展也是一个波浪螺旋的过程,每次危机就是一次波浪,但波浪与波浪之间又会有所不同,逐渐由量变到质变,发生质的飞跃,最后导致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的胜利。

具体而言,此次危机与资本主义历史上两次大萧条(1873-1879大萧条;1929-1933大萧条)相比,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一些新特点:

1.发生过程:

从虚拟经济到实体经济。

前两次大萧条最先爆发于实体经济领域,由于生产过剩导致实体经济领域大量的生产能力闲置,工厂倒闭,然后危机蔓延至银行业等虚拟经济领域。

而此次危机则首先从以金融领域为起点的虚拟经济领域爆发。

虚拟经济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的伤害,更多地表现在出口锐减,出口企业大量倒闭,失业人数攀升,人们收入减少,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通货紧缩,经济衰退。

2.表现形态:

从相对过剩到过度透支。

前两次大萧条直接表现为生产相对过剩,消费不足;而这次由美国发端的金融危机则表现为消费过度,负债消费,导致信用链条断裂。

从表面上来看,与上两次大萧条的表现形式有异,呈现相反的现象,而且出现了严重的“停滞膨胀”问题,使得资本主义的各种调控手段都左右为难,无所措手。

3.影响范围:

从中心国家到外围国家。

前两次大萧条发生的区域主要是当时发达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虽然也蔓延到全球,但主要是间接的影响,直接影响不大。

而这一次的金融危机,不但使美国、日本、欧盟等世界经济发达的强国纷纷受损,还迅速蔓延至全球,造成直接而严重的影响,新兴经济体也难逃劫难,因此具有明显的全球化特征,这其实也是经济全球化深化发展的必然后果,是资本扩张碰到了极限的表现。

因此使得危机几乎没有了回旋余地,各国转移或转嫁危机造成的社会矛盾空前尖锐。

4.周期特点:

从典型形态到变异形态。

以往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具有典型的周期性特点,即经历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进入危机有一个发展过程和明显的先期征兆,而此次的金融危机是在没有任明显的征兆和发展过程的情况下,突发的一次严重危机。

5.时间长短:

从短期脱困到长期萧条。

前两次大萧条(1873-1879;1929-1933)发生的前后一段时间,也发生了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如1870年代起始于美国的电气化革命(以电力、电动机、内燃机、化工和炼钢的发明和使用为标志),1940年代末50年代初同样起始于美国的信息化革命(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合成材料、宇航技术、生物技术等为主要标志,尤其1970年代以来以电子计算机为代表的信息产业迅猛发展,奠定了资本主义近30年的“小阳春”),因此,危机之后或战争之后可以进行固定资产的大规模更新,从而使经济危机能在几年之内走出萧条迎来新的复苏和繁荣。

此次危机的特别之处在于:

它是在2001年的IT泡沫(属于信息产业范畴)破裂,玩不出什么新花样之后,又去吹科技含量较低的房地产泡沫和“空手道”的金融泡沫而引发的危机。

也就是说,危机本来在IT泡沫破裂的2001年就应该大爆发,但是以美国为首的金融资本愣是利用“先进”的现代金融工具(主要是信用杠杆),将危机往后积累和拖延了7年左右时间才爆发。

因为它拖延积累了很长时间,而目前又远看不到新一轮的科技和产业革命和固定资产大规模更新的迹象,因此,短期内脱困的可能性极小,很可能会是一场持续时间长达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长萧条(也许真的会破历史记录)。

三、危机的机理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深刻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必然产物。

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资产的私有制这一内在的基本矛盾从一开始就具有对抗性,并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尖锐,也使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的各种矛盾日益激化,主要表现为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不足之间的矛盾。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真正的危机的最根本的原因,总不外乎群众的贫困和他们的有限的消费,资本主义生产却不顾这种情况而力图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发展的界限”。

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性与资产的私有制的矛盾,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也历史逻辑地发展。

一方面,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生产活动越来越社会化,范围不断扩大,程度不断加深,如今已经达到了充分全球化的程度。

另一方面,资本主义的私有制也在不断发展,由自由竞争逐渐发展到垄断,再由一般垄断发展到国家垄断、国际垄断,其扩张已接近极限和饱和状态。

这样一来,全球范围的社会生产资料就大规模地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的垄断资本家手中,由他们来决定如何配置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如何生产,以赚取他们的垄断利润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扩张再赚取更大的垄断利润。

为了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要求,垄断资本内部的计划统筹也在不断发展起来,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赚钱的效率。

那些极力反对计划经济的人们可曾想到,计划经济即便在资本的范畴之内也始终在不断发展,并日益要求突破私有资本的限制实行整个社会的计划生产。

按照资本无限追逐利润的运行逻辑和内在机理,随着科技的进步、管理的改善和计划的发展,资本的垄断性越来越发展,有机构成越来越高,剥削的手段越来越先进,资本的扩张越来越迅猛,对剩余价值的追逐也就越来越疯狂。

以此相对应,劳动者的地位越来越下降,受到的剥削就越来越残酷、深刻和无孔不入,日益成为现代奴隶。

这就造成了强烈的马太效应和两极分化:

一面是资本生产能力的急剧增长,一面是劳动者购买能力的迅速萎缩,而且互为因果,一体两面,循环积累:

一边是资本的积累,一边是贫困的积累。

从仿生学的角度来看,假如把整个资本体系比作人体系统,那么资本不断循环积累(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又去剥削更多的剩余价值,如此不断滚雪球)所形成的资本增值部分——“剩余价值(利润)包”,就如一个“癌瘤”,无法按照价值规律在资本体系内将其消解掉。

不但不能消解掉,随着资本体系的运转,这个“癌瘤”还会不断长大,不断吞噬“健康细胞”(就如资本积累不断加剧对劳动者的剥削一样),使整个价值循环体系的平衡逐渐遭到破坏(就如癌细胞破坏人体系统一样),相对过剩越来越严重,最后爆发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为了解决相对过剩的危机,垄断资本历史上最初的也是最直接的办法是争夺世界市场和资源(其主要载体就是殖民地),把危机转嫁给别的垄断资本和殖民地,但这样就导致了世界大战,造成了巨大的破坏,并使得社会主义国家和阵营的出现,给整个资本主义体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

因此,在二战前后,以美国为首的垄断资本采取了凯恩斯主义的国家干预刺激需求的办法来解决危机(这其实也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这样的办法虽然在战争期间和战后重建的特殊历史条件下取得了一定效果,但也无法解决危机,甚至还造成了更大更多的问题。

因为,垄断资本通过国家政府干预来刺激需求虽可以暂时消费掉一些过剩产能(使癌瘤变小一些),但因其还是在资本无限追逐利润的逻辑机制下运行,下一轮的再生产势必形成更大的“剩余价值(利润)包”,产出又会更加过剩,然后再要求更大地刺激需求,就如一个吸毒成瘾的人,毒瘾越来越大,如此恶性循环,最后不但癌瘤更大,而且由于过度地盲目地刺激经济还会造成其他方面的严重问题(最直接的后果就是严重的通货膨胀)。

这就是实施凯恩斯主义最后无一例外地造成严重“滞涨”的原因(本来用它来治病,结果弄出更多更严重的病)。

凯恩斯主义失灵(政府失灵)之后,垄断资本又乞灵于新自由主义的自由市场理论,放松国家监管,放纵金融资本这些“吸血乌贼”操控市场,不顾后果地刺激消费和刺激经济。

结果是:

少数金融寡头大发横财,可“相对过剩危机”还没有解决,债务链条就被崩断,“过度透支危机”率先爆发,就形成了今天席卷全球的严重的债务危机和金融危机,并由此使危机蔓延和深化(犹如“癌瘤”被戳破,癌细胞随着血液循环四处扩散和恶化一样),使全球社会经济体系都遭到了巨大的破坏(本来用它来治病,但却变成了杀人的毒药)。

这样一来,等于宣告新自由主义的办法也失灵(市场失灵)了,破产了。

除了一些所谓的“主流精英”还在恬不知耻地继续忽悠之外,新自由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在世人面前已经威风扫地。

例如,此次危机引发的全球各地的“占领运动”大多把理论批判的矛头指向新自由主义,称其为“魔鬼秘方”和“超级毒药”。

事实上,当代垄断资本为维护其垄断利润,是将凯恩斯主义和新自由主义混合(政府干预与市场调节混合)使用的,只不过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有所侧重而已。

他们对外(尤其是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极力推荐新自由主义那一套自由市场神话,为其跨国垄断资本的殖民扩张服务,而自己碰到危机时则往往采用各种方法混合的“鸡尾酒疗法”,但在此次经济危机中,这些办法都一一失灵了——政府失灵了,市场失灵了,“鸡尾酒疗法”也失灵了,扩张也不行了,收缩也不行了。

因此,最后只能证明:

其实是资本主义失灵了,是资本主义不行了,资本主义已经癌症晚期了。

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

只要还在资本主义的樊篱(资本无限追逐剩余价值的逻辑和机理)之内,资本增值部分——这个癌瘤一样的“剩余价值(利润)包”就会不断生长恶化,而此次金融债务危机引发的经济危机,则似乎是癌细胞转移扩散恶化了,因此解决起来就显得非常棘手了。

西方现在出台的各种救危方案,都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反而延误和加重了“病情”,就像癌细胞不断转移扩散和恶化一样,使危机蔓延和深化了。

例如,最近暴露出来的高盛和大摩两大超级财团的问题很让人心惊肉跳,要是这两个大家伙也出问题了怎么办?

最后会不会导致资本主义的总体性危机——经济危机、社会危机、环境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大爆发呢?

危机的解决是不是要等待新一轮的科技、产业和社会革命呢?

一般认为,新一轮的科技产业革命是在信息化基础上,以环境科技、生物技术、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等等为代表的生态化革命。

这一革命和以往革命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还要涉及到制度的革命、文化的革命甚至文明的革命(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是一次历史的大拐点,要求我们极大地改变现有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如果是这样,要真正走出危机就必须等待多方面条件的成熟,那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但无论实际情况会如何,此次危机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都是一次总结经验和教训的大好机会,也可以更加坚定我们走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而西方和平演变势力想要忽悠我们象苏联东欧那样放弃社会主义转搞资本主义,也就大大增加了难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