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学.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1640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57.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宏观经济学.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宏观经济学.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宏观经济学.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宏观经济学.docx

宏观经济学

第一章

第二节

1、GNP与GDP的比较

(1)区别

GNP注重国民原则,强调民族经济发展

GDP注重国境原则,强调境内经济发展

eg1:

海尔集团在法国的生产——记入中GNP

德国大众在上海的生产——记入中GDP

eg2:

暂时在日本工作的美国公民的收入——美GNP

eg3:

美国在中国投资生产,年末GNP-美GDP-中

GNP是个收入概念,GDP是个生产概念。

(2)联系

GNP–本国要素在国外收入+外国要素在本国收入=GDP

本国要素在国外收入–外国要素在本国收入=净要素收入(NFP)

则:

GNP–NFP=GDPGNP=GDP+NFP

2、名义GDP与实际GDP

(1)名义GDP

——按现期价格(CurrentPrice)计算的GDP

名义GDP=∑Qi×Pi

(2)实际GDP

——用从前某一年为基准年度(基期),按照一个不变的价格(FixedPrice)计算的GDP

实际GDP=∑Qi×Pi1

3、其他宏观经济指标

1、国内生产净值(NDP——NetDomesticProducts)

一个国家一年内新增加的产值NDP=GDP-固定资产折旧

相应的,国民生产净值(NNP)=GNP-折旧

2、国民收入(NI——NationalIncome)

3、个人收入(PI——PersonalIncome)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所得到的全部收入

PI=NI-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公司未分配利润+转移支付

4、个人可支配收入(PDI——PersonalDisposableIncome)

一个国家一年内个人可以支配收入

PDI=PI-个人所得税

PDI的去向:

消费和储蓄

第三节

支出法(产品流量法)GDP=C+I+G+(X—M)

第二章

第二节

一、消费函数与消费倾向

1、消费倾向

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APC=C/Y

APC<1有储蓄,APC=1储蓄为零,APC>1负储蓄

2、边际消费倾向

增加的消费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MPC=△C/△Y=dC/dY

3、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

凯恩斯认为,在短期内,由于人们爱好储蓄的天性和消费习惯的相对稳定性,消费的增幅要小于收入的增幅。

4、自发消费和引致消费

自发消费:

不取决于收入的消费。

引致消费:

随收入变动而变动的消费,与收入同方向变化。

C=a+bY:

a—自发消费(常数,a>0),b—边际消费倾向(0

二、储蓄函数与储蓄倾向

1、平均储蓄倾向(APS)

储蓄总量与收入总量的比率APS=S/Y

2、边际储蓄倾向(MPS)

增加的储蓄在增加的收入中所占比例,MPS=△S/△Y=dS/dY

三、消费函数与储蓄函数的关系

1、平均消费倾向和平均储蓄倾向互为补数

APS=S/Y=(Y—C)/Y=1—APC

2、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互为补数

MPS=△S/△Y=(△Y—△C)/△Y=1—△C/△Y=1—MPC=1—b

四、莫迪里安尼的生命周期假说

1、假说:

(1)每个家庭都根据其一生的全部预期收入来安排自己的消费支出;

(2)每个家庭在不同的生命周期,其消费和储蓄是不一样的,消费取决于所处的生命周期阶段;

(3)消费不仅取决于收入,而且还取决于财产。

结论:

2、人们偏好平稳消费

工作年份储蓄,退休年份动用储蓄

青年时期:

消费<收入储蓄较多

老年时期:

消费>收入负储蓄

如果中年人比例增大,消费倾向会下降;反之会增

3、另外:

遗产的存在,会使得储蓄增加

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储蓄会减少

人生安全风险加大,储蓄会减少

第三节两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数学法(利用消费函数)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yY=C+I(收入恒等式)

yC=a+bY(消费函数)

yI=I0

解联立方程,得均衡国民收入为:

Ye=(a+I0)/(1-b)

AE=C+I=(a+I0)+bY

二、两部门国民收入决定的数学法(利用储蓄函数)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yI=S

yS=-a+(1-b)Y

yI=I0

解方程组得:

Ye=(a+I0)/(1-b)

三、乘数理论

乘数原理(Multipliermodel)

也称倍数效应或放大效应,是用来说明国民收入变动量与引起这种变动量的最初注入量之间的比例。

如果注入量是投资,则称为投资乘数

如果注入量是预算支出,则称为预算支出乘数

如果注入量是净出口,则称为外贸乘数

第四节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一、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固定税制

1、均衡的国民收入

Yd=Y-T+TR

Yd-可支配收入,T-固定税额,TR-转移支付(常量)

C=a+bYd=a+b(Y-T+TR)

Y=AE=C+I+G=a+b(Y-T+TR)+I0+G0

解得:

Ye=(a+I0+G0+bTR-bT)/(1-b)

2、乘数理论

(1)政府购买乘数kg=△y/△g=1/(1-b)

(2)税收乘数kt=△y/△T=-b/(1-b)

(3)投资乘数ki=△y/△i=1/(1-b)

(4)转移支付乘数ktr=△y/△tr=b/(1-b)

(5)平衡预算乘数kb=1

二、三部门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变动税制

1、均衡的国民收入

T=T0+tY(0<t<1)

T-总税收,Y-国民收入的实际值,T0-自发税收,tY-引致税收,t-边际税率(比例税率)

Yd=Y-T+TR=Y-T0-tY+TR

Y=AE=C+I+G=a+b(Y-T0-tY+TR)+I0+G0

解得:

Ye=(a+I0+G0+bTR-bT0)/1-b(1-t)

2、乘数理论

ki=1/1-b(1-t)

kg=1/1-b(1-t)

kT=-b/1-b(1-t)

ktr=b/1-b(1-t)

3、乘数理论总结

K=1/(1-E)

E——边际支出倾向;

b——边际消费倾向;

t——边际税率

m——边际进口倾向

两部门经济:

E=b

三部门经济:

E=b(1-t)

四部门经济:

E=b(1-t)-m

∵1>t>0;1>m>0

∴1/[1-b(1-t)+m]<1/[1-b(1-t)]<1/(1-b)

第三章

第一节投资的决定

一、决定投资的经济因素

利率,预期利润率,折旧

预期通货膨胀率:

实际利率=市场利率-预期通货膨胀率

二、投资函数

投资量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I=I(r)I=e-dr

e—自发投资

r—利率

d—投资对利率的敏感程度

d值和投资曲线的关系

d值

(d>0)

投资曲线的形状

投资曲线的斜率(绝对值)

投资利率弹性

变大

变小

更为平坦

更为陡峭

变小

变大

变大

变小

0

垂线

水平线

0

0

第二节产品市场的均衡:

IS曲线

一、两部门经济中的IS曲线

1、IS曲线方程的推导

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均衡条件:

I=S

投资是利率的递减函数:

I=e-dr

储蓄是收入的递增函数:

S=-a+(1-b)Y

两部门经济产品市场的均衡模型:

I=S均衡条件

I=I(r)投资函数

S=S(Y)储蓄函数

I=S=Y-C

e-dr=-a+(1-b)Y

2、IS曲线的经济含义

1)描述产品市场均衡、即i=s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2)均衡国民收入与利率之间存在反向变化。

3)利率高,总产出减少;利率降低,总产出增加。

4)IS曲线上任何点都表示i=s。

5)偏离IS曲线的任何点都表示没有实现均衡

6)IS曲线外的非均衡点

7)IS曲线右上边,利率过高,i<s

8)IS曲线左下边,利率过低,i>s

3、IS曲线的平移

(1)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增加,IS水平右移

利率不变,外生变量冲击导致总产出减少,IS水平左移

(2)减少总需求的紧缩性财政政策:

增税,增加企业负担则减少投资,增加居民负担使消费减少。

减少政府支出

(3)增加总需求的膨胀性财政政策:

增加政府购买性支出,减税,增加居民支出

重要论点:

b和d

变化

IS曲线的形状

IS曲线的斜率

经济含义

b值

(b>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d值

(d>0)

变大

更为平坦

变小

Y对r的变化反应更灵敏

变小

更为陡峭

变大

Y对r的变化反应更不灵敏

第四节货币市场的均衡:

LM曲线

一、LM曲线的推导

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则m=L,

L=ky–hr。

得到LM曲线:

m=ky–hr

二、LM曲线的经济含义

1、货币市场达到均衡,即L=m时,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关系。

2、货币市场,总产出与利率之间存在正向关系。

3、LM上任何点表示L=m。

4、LM右边,表示L>m,利率过低,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LM左边,表示L<m,利率过高,货币需求<货币供应。

三、LM曲线的水平移动

LM移动:

从LM三大因素看

货币投机需求增加,LM左移;反之右移。

货币交易需求增加,LM左移;反之右移。

货币供给增加,LM右移;反之左移。

第五节IS-LM分析

IS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产品市场均衡;

LM是一系列利率和收入的组合,可使货币市场均衡。

第四章

第一节总需求曲线

一、总需求曲线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1、利率效应

价格水平↑→实际货币供给↓→利率水平↑→投资水平↓→产出水平↓

2、实际货币余额效应

价格上升,人们持有货币(及其他以固定货币价值衡量的资产)的实际价值降低,会变的相对贫穷,消费相应减少。

价格水平()财富和实际收入(),消费和总需求()。

3、外贸效应

价格水平(),外国人眼里中国商品相对(),购买(),中国出口需求();同时,国内认为外国商品变得相对(),购买外国商品(),使得进口()。

两项相加,中国净出口(),进而总需求()。

4、跨期替代效应

二、总需求曲线的推导

1、AD曲线方程

LM:

r=ky/h-m/h,代入LM得:

r=ky/h-M/(Ph)

IS:

r=(a+e)/d-(1-b)y/d

三、总需求曲线的移动

1、水平移动

价格水平不变,其他原因导致总产出变化;

主要原因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AD曲线移动小结

第二节总供给曲线

一、总供给曲线的类型

货币幻觉:

人们只注重名义货币收入,而忽略因价格水平的变化对实际收入影响的现象。

货币工资的刚性:

工人会对工资下降进行抵抗,工资只能上升,不能下降。

但由于货币幻觉,工人会抵抗价格水平不变下的货币工资的下降,却不会抵抗货币工资不变下价格水平的提高。

有伸缩性(弹性)的工资理论:

实际工资率与一般商品的价格一样,完全由劳动市场的供求决定,并调节着劳动的供求。

在此假设前提下,市场自发均衡时只可能存在自愿失业或自然失业,即达到充分就业状态,所以,经济中的产量始终等于潜在产量。

有粘性的工资理论:

劳动市场上的交易方式与一般商品市场是不同的,除货币工资具有“刚性”和“货币幻觉”外,在现代劳动供求双方通常采取的是签定合约的方式,因而工资与一般商品的价格不同,难以随供求关系的变动而随时变动,即工资具有粘性。

在此假设前提下,市场自发均衡时有可能存在非自愿失业或非自然失业,所以,经济中的产量有可能小于潜在产量。

二、总供给曲线的移动

劳动力数量的变化(短期)

资本存量的变化

技术条件的变化(长期)

气候条件的变化

进口原材料等投入品价格的变化

第五章失业与通货膨胀理论

第一节失业理论

一、失业种类及其产生原因

(一)自然失业

由于经济中某些难以避免的原因所引起的失业。

1、季节性失业

随着季节变换而出现失业

2、摩擦性失业

由于信息的不完全性,寻找工作岗位是需要时间的。

在这段时间内的失业,称为摩擦性失业。

产生原因:

劳动力市场信息不充分

职业空缺和失业者的并存

对于家庭和个人,是过渡性的

3、结构性失业

劳动力的供给和需求不匹配所造成的失业。

产生原因:

消费结构迅速变化

产业技术迅速变化

产业结构迅速变化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使潜在失业显性化,集中游离出劳动素质低的员工。

(二)周期性失业

是由于总需求不足而引起的短期失业,所以,又被称为需求不足失业。

(经济扩张步伐放慢所产生的失业)

即凯恩斯所说的非自愿失业。

二、两种工资决定理论与失业解释

1、有伸缩性工资理论与失业

由于工资是有伸缩性的,劳动市场在总体上能自动实现供求平衡,失业率总是等于自然失业率。

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来减少失业是完全无效的。

2、有粘性工资理论与失业

有粘性工资理论认为,由于工资是有粘性的,货币工资率不能及时根据物价水平来调整实际工资率,失业率就有可能高于自然失业率。

所以,政府通过运用总需求管理的经济政策就可以减少失业率的波动性。

三、失业的治理

1、对摩擦性失业的治理

产生原因:

劳动力市场不断变动

信息不很完备

治理:

扩大就业者和职业信息

2、对结构性失业的治理

产生原因:

劳动力的素质跟不上经济结构的变化

治理:

再就业劳动技能培训

劳动力迁移

3、对季节性失业的治理

治理:

调整区域产业结构

政府指导、支持和鼓励解决季节性失业相关的产业

改变业态

4、对周期性失业的治理

产生原因:

有效需求不足

治理:

国家积极干预经济,采用扩张的财政货币政策,设法刺激有效需求,以实现充分就业。

第二节通货膨胀理论

一、通货膨胀(Inflation)及其衡量

1、定义:

物价水平全面而持续的上涨

二、通货膨胀的分类

按上升速度:

温和通货膨胀:

年物价水平10%以内

严重通货膨胀:

10%-100%;奔腾式的通货膨胀

恶性通货膨胀:

100%以上,超级通货膨胀

按预料程度:

未预期型通货膨胀

预期型通货膨胀

按价格影响:

平衡型通货膨胀

非平衡型通货膨胀

按表现形式:

公开型,隐蔽型,抑制型

三、通货膨胀产生的原因

1、需求拉动(拉上)的通货膨胀

是指总需求超过总供给而引起的一般价格总水平的持续而显著的上升。

又叫超额需求的通货膨胀。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是因为成本提高所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持续显著上涨。

又称供给型通货膨胀。

三种推动情形:

工资成本推动(最主要),利润推动,进口成本推动

3、供求混合推动的通货膨胀理论

通货膨胀产生根源是总供给和总需求共同作用的结果。

4、结构性通货膨胀

经济结构不平衡引起的一般价格水平的上涨。

主要有供求结构、产业结构、生产率结构、开放结构的不平衡。

5、惯性的通货膨胀(预期的通货膨胀)

当居民对通货膨胀已经形成预期,并采取自我保护时,由这类保护行为所引起的通货膨胀。

四、通货膨胀的经济效应

(一)再分配效应

基本情况:

固定收入的领取者受损

固定支出的支付者受益

推广:

雇员受损,雇主受益

债权人受损,债务人受益

出租者受损,承租者受益

公众受损,政府受益

实例:

以工资薪金为收入者受损(工人)

以利息和租金为收入者受损

退休人员受损

以利润为收入者受益

(二)产出效应

(1)需求拉动的通货膨胀:

产出增加

原因:

物价水平上升速度快于货币工资上升速度

成立前提:

①社会资源尚未充分利用

②通货膨胀必须是温和的

通货膨胀“有利论”观点

(2)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

引起失业,产出不增

产出可能不变,可能下降。

抬高了物价。

不存在闲置资源

(3)超级通货膨胀:

产出减少,经济趋于崩溃

人们对信用货币失去信心,货币交易和储藏等作用丧失,投机盛行。

通货膨胀“不利论”观点

另外:

通货膨胀的影响与通货膨胀的可预期性

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影响较小

不可预期的通货膨胀影响较大

五、治理通货膨胀的对策

1、从需求方面

(1)货币政策:

减少货币供应量,提高利率

(2)财政政策:

增加税收,削减财政支出

2、从供给方面

(1)收入政策

(2)收入指数化政策

(3)人力政策

(4)对外经济政策

(5)其它政策

第六章宏观经济政策

第一节宏观经济政策概述

一、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

1、充分就业:

存在自然失业率的就业状态(4%-6%)

2、物价稳定:

低且可预期的通货膨胀率

3、经济增长:

国民经济持续而稳定的增长

4、国际收支平衡:

与汇率稳定

第二节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

一、

财政政策:

运用政府支出和税收来调节总需求以达到实现充分就业或物价稳定的宏观经济政策目标。

1、财政收入

(1)在生产领域,直接获得要素收入

(2)在流通和分配领域,通过税收获得收入

(3)通过向公众借债而取得财政收入

补充:

税收

依照税收对象不同分为:

所得税,财产税,货物税

依照纳税方式分为:

直接税,间接税

依照税率的变动分为:

累进税,比例税

税收的特点:

强制性,无偿性,固定性

2、财政支出:

政府购买,政府转移支付

二、相机抉择的财政政策

“逆经济风向行事”的原则:

总需求不足→经济萧条→失业

扩张性财政政策→增加政府支出减少税收→增加总需求

总需求过度→经济繁荣→通货膨胀

紧缩性财政政策→减少政府支出增加税收→减少总需求

三、制约财政政策发挥作用的因素:

(1)会遇到政策时滞问题

认识时滞,决策时滞,奏效时滞

(2)会遇到“挤出效应”问题

(3)会遇到政治上的阻力

第三节凯恩斯主义的货币政策

货币政策:

中央银行通过调整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利息率,进而影响总需求。

一、银行体系的构成

1、中央银行

2、商业银行

二、货币政策的工具

1、法定存款准备金制度

2、再贴现制度

3、公开市场业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