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1521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285.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docx

社会心理学关于异地恋的论文

本科生结课论文

关于大学生异地恋情侣

的一般心理探究

科目社会心理学教师:

陈培峰

姓名:

刘婧学号:

********

专业:

城乡规划学类别:

本科生2年级

上课时间:

2015年3月初至2015年4月末

摘要

本文从心理学专业理论出发,在前人理论归纳总结基础上具体分析大学生中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特点,存在的问题及合理有效的解决方式,加上一些个人经验和感受,从而引导大学生异地恋情侣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

 

1.1研究背景

无论时代是怎样的,我们都在追求爱情,爱情有近距离也有远距离,浪漫的诗人相信“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古时我们隔着千山万水,尚只能鸿雁传书寄相思: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诗词字字珠玑: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

此恨何时已?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满含深情却也满目凄切:

“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今日读来,你可曾有古人之感: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在当下这个特殊的时代里,我们有了更加快捷的交通和及时的通讯,但在瞬间位移或任意门的可能实现之前,所谓距离,依旧存在。

当下远距离爱情即异地恋很普遍的存在于18-25岁年龄层的人群中,在大学生中,由于高考的差异和求学的矛盾,异地恋自然成为一种现实的选择。

大学生作为成年人中的求学群体有着独特的心理特点,他们的社会性尚没有得到充分发展,心理成熟度不高,爱情这个人生主题才刚刚走入他们的生活,另一方面对事业的追求也正在起步,因此笔者作为一名异地恋中的大学生,提出了关于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研究。

1.2研究对象

大学生的异地恋存在多种情况,有的家在一起求学异地,有的家不在一起学校也不在一个城市,有的在同城求学但寒暑假面临着异地情况,本文只针对在上学期间居住在不同城市从而影响见面频率的同为大学生的情侣心理研究。

1.3研究目的

笔者希望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和现实经验,从心理学专业角度探讨大学生异地恋情侣的一般心理特点,发现大学生异地恋成功和失败的共通之处,找到什么是处于异地恋中的大学生情侣应该保持的最好的心理状态。

虽然爱情总是复杂又神秘莫测,且因人而异,但近些年来,心理学家有了越来越多关于爱情的研究理论,作为一个非心理学专业学生,在这里仅作简单探讨。

第二章文献综述

2.1爱情三角理论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RobertJeffreySternberg)运用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进行大量文献综述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爱情三角理论(Triangulartheoryoflove)。

爱情三角理论的三要素:

1.亲密(Intimacy):

指在爱情关系中能促进亲近、连属、结合等体验的情感。

换句话说,它能引起温暖体验,包含10个基本要素:

①.渴望促进对方幸福。

②.相处时感到幸福。

③.共享美好时光。

④.尊重对方。

⑤.情侣应互相理解。

⑥.乐于分享自我。

⑦.从被爱方接受感情上的支持。

⑧.给被爱方以感情上的支持。

⑨.跟被爱方亲切沟通。

⑩.珍重对方。

2.激情(Passion):

即感情中的情欲成分,是一种“强烈地渴望跟对方结合的状态”,能引起浪漫恋爱、体态吸引、性完美,以及爱情关系中的其它有关现象。

激情通俗地说,就是见了对方,会有一种怦然心动的感觉,和对方相处,有一种兴奋的体验。

3.承诺(Commitment)有两层含义:

①在短期方面,指一个人做出了爱另外一个人的决定;②在长期方面,指那些能维持爱情关系的承诺或担保、投入、忠心、义务感或责任心。

但是,这两个方面不一定同时具备。

爱的决定并不一定意味着对其的忠守;同样,忠守也不一定意味着做出决定。

现实中,许多人实际上在心理上承担了对另一人的爱,却未必承认,更不说做出什么决定了。

然而,无论是在时间上,还是在逻辑上,大多数的情况都是决定成分优先于忠守成分。

这一成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中国人常说的“山盟海誓”、“天长地久”、“忠贞不渝”之类,但不是指行为,而仅指普通认知方面。

七种不同类型的爱情

喜欢(Liking/friendship):

只有亲密,但是缺少激情,也没有承诺。

如友谊,不过友谊还是有可能发展成爱情的,尽管现实中有人恋爱不成也丢了友谊。

迷恋式爱情(Infatuatedlove):

只有激情,没有亲密和承诺,少了成熟与稳重,是一种受到本能牵引和导向的青涩爱情。

空洞式爱情(Emptylove):

只有承诺。

缺乏亲密和激情,如纯粹的为了结婚的爱情。

浪漫式爱情(Romanticlove):

有亲密关系和激情体验,却没有承诺。

此类爱情大多只看重过程本身,却不在乎结果。

伴侣式爱情(Companionatelove):

有亲密关系和承诺,缺乏激情。

中国古代有相敬如宾的说法,大抵如是。

愚蠢式爱情(Fatuouslove):

只有激情和承诺,没有亲密关系。

没有亲密的激情顶多是生理上的冲动,而没有亲密的承诺不过是空头支票,大多难以兑现。

完美爱情(Consummatelove):

同时具备三要素,包含激情、承诺和亲密。

只有在这一类型中我们才能看到真正的爱情。

2.2爱人的成人依恋

在爱情中,你为什么缺乏安全感呢?

成人依恋理论给我们答案。

Hazan&Shaver在1987年提出的爱人成人依恋理论(AdultAttachmentTheory)有着划时代的贡献。

成人依恋是指成人对其童年依恋经历的回忆和再现,以及当前对此依恋经历的评价。

童年的依恋经历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个体内部独有的心理工作模式或心理表征,它会影响到成年后亲密关系的建立、人际社会功能的表达以及人格功能和人格特质的形成。

成人的依恋其实和儿童的依恋有很大的相同点。

亲密关系不仅可能是儿时依恋类型的延续,同时,成人之后的亲密关系也是一个治愈依恋类型的大好机会。

在很多的情侣当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以及矛盾,一定的程度上都是由于儿童时期的依恋类型造成的。

基于成人依恋理论研究,每一段爱情关系,不外乎有三种主要的生理行为系统在起作用。

依恋——人彼此间的情感互动,在某种程度上类似于婴孩和她母亲间的情感互动。

照顾——人之间彼此将对方看作是在某些方面需要照顾的孩子.

性爱——关系发展到一定阶段,就开始有两性行为的发生。

依恋行为系统扮演了一个非常特殊的角色。

从“摇篮到坟墓”的全部人生阶段都具有依恋性,一个人的依恋类型自从它出生的那一天起就通过与其照顾者(通常是他的母亲)的互动中开始逐渐形成。

他的依恋类型将终生左右着他在亲密关系中的行为。

首先从母婴分离和团聚时婴儿的情感行为反应中归纳出四种婴儿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

母亲在时独立玩和探索;母亲离开时感到难过,想要挽留;母亲不在时不太安心;母亲返回时,热情欢迎母亲,立即寻求与母亲的接触,很快得到安慰,然后继续和探索;母亲在时对陌生人随和大方。

不安全型依恋—回避型:

母亲离开时很少哭闹;母亲不在时很少表现出焦虑(仪器显示婴儿有焦虑);母亲回来时表现冷漠,忽略或者回避,母亲抱时会有明显不看或不紧贴母亲的现象;对陌生人表现友善,但也会表现出对母亲一样的忽视或回避。

不安全型依恋—抵抗型:

母亲离开时非常痛苦、极度反抗;母亲回来时非常生气,有时会打母亲,很久才能安静;对陌生人相当戒备。

不安全型依恋—紊乱型:

母亲离开时表相当慌乱和不知所措;母亲不在时非常压抑;母亲回来时对是否接近母亲表现矛盾,可能哭叫,可能跑开,可能一边张开双手让母亲抱又一边后退。

婴儿时期的依恋模式具有稳定性。

成人之间的依恋可以是个体早期依恋模式的延续,以“正向或负向的自我意象”和“正向或负向的他人意象”两个维度为坐标,得出爱情关系的四种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焦虑型依恋、排斥逃避型依恋和害怕逃避型依恋。

据估计约有近50%的人群在爱情关系中体现为安全依恋型。

这些人可以很容易的和爱人接近,并且可以非常惬意的依靠他们的爱人。

他们不会担心被抛弃。

他们也不担心别人和他们太过接近。

安全依恋类型的特征表现:

     

· 较有信任感,较少感到孤独。

· 倾向于和别人保持长期的关系。

· 喜欢享受性爱的乐趣,尤其是和长期的伴侣间的两性关系。

· 自尊心强,同时对他人也很尊重。

· 面对压力的时候会寻求社会支持。

· 当爱人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慷慨的给予他们支持。

· 恰当的袒露内心,同时希望别人亦如此。

·积极,乐观,在和他人的互动中富有建设性。

· 倾向于沿袭父母的信仰。

·相较而言不太惧怕死亡。

·在积极情绪的应激下会变得更具有创造性和认知力。

2.3亲密关系中的冲突

亲密关系中冲突不可避免,而冲突的实质不是事件本身,而是当事人对事件的看法。

由于双方观点不同,导致处理冲突的模式也大不一样,最常见的有五种模式。

攻击型。

这种人绝对不认错,遇到冲突统统是别人的错,他相信先下手为强,用攻击的方法来保护自己。

他以指控者的姿态出现。

这是很多人常用的模式,当认为受到伤害时就用指责对方的方式来保护自己。

这也是最原始的,动物之间进行争斗就用咆哮的方式吓唬对方。

深入探讨会发现,这种人貌似强大,实则脆弱,是外强中干,他可能承袭了父母的处理方式,时时提防、怕人伤害。

由于经常指责、埋怨别人,人家就会远离他,会伤害关系。

讨好型。

这种人用讨好别人的方式保护自己,这种人遇到冲突,不分青红皂白,马上倒歉:

都是我的错,都是我的错!

这种无原则的让步,实际并不代表真正服气,压抑到一定程度要么成为抑郁症,要么暴发,都不利于建立关系。

冻结型。

他们像一些小动物一样,被车灯一照,突然就僵化到那里,不知如何是好。

他们压抑自己的感觉,把所有精力都用在工作或事情上,由于他感到和人在一起非常危险,所以,他像电脑死机一样,没任何表情和动作,不愿意和任何人交流,谈自己的感受。

逃逸型。

这种人像戏里面的小丑一样,遇到冲突,开个玩笑,避重就轻,装疯卖傻。

真诚型。

这是成熟的模式,他们接纳自己,认识自我,也了解伴侣,明白对方需要。

他们懂得彼此理解、寻求双赢,总是探讨能满足两个人需要的方法。

合理地处理爱情中的冲突有利于增进亲密关系满意度。

2.4自我防御机制

自我防御机制这一概念由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伊德提出,指人们在面对挫折和焦虑时启动的自我保护机制,它主要通过对现实的歪曲来维持心理平衡。

自我防御机制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在无意识水平进行的,因为具有自欺性质,是一种潜意识层的自卫;二是自我防御机制往往具有伪装或者歪曲事实的特点,其作用在于保护自我,不至于由焦虑而导致疾病的产生,在防治心理疾病中有积极的作用,但没有道德上的欺骗含义。

心理防御机制的种类很多,下面就较有定论的部分做一介绍:

一.消极的防御机制

1.压抑作用

就是把不能被意识所接受的念头、情感和行动在不知不觉中抑制到潜意识里去的作用。

是精神防御机制最根本的方式。

例如,一位中年妇女的独女十八岁时死于车祸,事情发生在十月份。

当时她非常痛苦,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她把这不堪忍受的情绪抑制、存放到潜意识中去,“遗忘”了。

这些潜意识中的情绪不知不觉地影响她的情绪,果然她每年十月份均会出现自发抑郁情绪,自己不知道为什么,药物治疗也无效。

2.否定作用

把引起精神痛苦的事实予以否定,以减少心灵上的痛苦。

例如,小孩打破东西闯了祸,往往用手把眼睛蒙起来;癌症病人否认自己患了癌症;妻子不相信丈夫突然意外死亡等

3.退化作用

当人们感到严重挫折时,放弃成人方式不用,而退到困难较少、阻力弱弱、较安全的境地-儿童时期,无意中恢复儿童期对别人的依赖,而不积极求治自己的疾病,害怕再负成人的责任。

二.中庸的防御机制

4.幻想作用

指一个人遇到现实困难时,因为无力实际处理这些问题,就利用幻想的方法,任意想象应如何处理心理上的困难,以达到内心的满足。

例如,“灰姑娘”型幻想,即一位在现实社会里倍受欺凌的少女,坚信她有一天可以遇到诸如英俊王子式的人物,帮助她脱离困境。

5.转移作用

指对某一对象之情感,因某种原因(发生危险或不合社会习惯)无法向其对象直接表现时,而转移到其它较安全或较为大家所接受的对象身上。

例如,一个售货员或一个服务员因家中一大堆烦恼问题既无法解决又不能向孩子或老人发泄,只好迁怒于顾客,服务态度极差。

6.合理化作用

个人遭受挫折、或无法达到所追求的目标以及行为表现不符合社会规范时,给自己找一些有利的理由来解释。

虽然这理由常常是不正确的,在第三者看来是不客观或不合逻辑的,但本人却强调这些理由去说服自己,即用一种能为自己所接受的理由来替代真实的理由,以避免精神上的苦恼。

例如,吃不到葡萄说葡萄是酸的。

7.投射作用

一般是指将自己所不喜欢或不能接受的性格、态度、意念,“投射”到别人身上或外部世界去,而断言别人是这样的现象。

例如,“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就属于这种作用。

8.摄入作用

或称内向投射,与投射作用相反。

指广泛地、毫无选择地吸收外界的事物,而将它们变为自己内在的东西。

如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由于摄入作用,有时候人们爱和恨的对象被象征地变成了自我的组成部分。

如当人们失去他们所喜爱的人时,常会模仿他们所失去人的特点,使这些人的举动或喜好在自己身上出现,以慰藉内心因丧失所爱而产生的痛苦。

相反,对外界社会和他人的不满,在极端情况下变成恨自己因而自杀。

9.反向作用

又称“矫枉过正”现象,为处理一些不能被接受的欲望及冲动所采用的方法。

这是由于人的许多原始的行动欲望,是自己和社会规范所不能容忍的,所以常被压抑而潜伏到潜意识中去,不为自己所察。

但它们仍有极大的的动力,随时在伺机蠢动。

人们为了害怕它们可能会突然冒出来,不得不加以特别防范。

例如,有很强烈的吃手动机的小孩,见到妈妈马上把双手背在身后,声明“妈妈我没有吃手”。

有的人对伺机报复的对象内心憎恨,而表面却非常温和,过分热情。

可见如果人的某些行为过份的话,表明他潜意识中可能有刚好相反的欲望。

三.积极的防御机制

10.补偿作用

即一个人因生理上或心理上有缺陷,而感到不适时,企图用种种方法来弥补这些缺陷,以减轻不适感。

例如,盲人的触觉、听觉敏锐。

又如,一个一向淘气的十岁男孩,由于突然同时失去了母亲和妹妹,他的父亲就把全部爱和希望给予了他,使他感到自己应该懂事了,不能再淘气了,于是一下变为好学生。

但是过份的补偿则可导致心理变态。

11.仿同作用

把一个他所钦佩或崇拜的人的特点当作是自己的特点,用以掩护自己的短处。

仿同有两种,一种近似模仿。

例如,在不知不觉中,男孩模仿父亲,女孩模仿母亲。

另一种是利用别人的长处,满足自己的愿望、欲望。

例如,一个不漂亮的女孩子喜欢和一个漂亮的女孩子作朋友,她可以为别人夸奖她的女友而感到自豪。

12.隔离作用

把部分事实从意识境界中加以隔离,不让自己意识到,以免引起精神的不愉快。

最常被隔离的,乃是整个事情中与事实相关的感觉部分。

如老人常不说死而说“归天”“长眠”等。

在心理治疗中,医生注意发现病人使用隔离作用的现象,可帮助找到病人的重大心理问题。

因为病人在潜意识中所要掩饰的,正是心理治疗可能针对的问题。

13.抵消作用

是指以象征的事情,来抵消已经发生了的不愉快事情,以补救心理上的不适与不安。

例如,按我国习惯,过阴历年时不要打破东西。

万一小孩打破了碗,老人则赶快说“岁岁平安”。

14.升华作用

人原有的行动或欲望,如果直接表现出来,可能会受到处罚或产生不良后果,从而不能直接表现出来。

如果能将这些行动或欲望导向比较崇高的方向,使其具有建设性,有利于社会和本人,这便是升华作用。

例如,一位具有强烈嫉妒心的人,理智又不允许他表现出嫉妒别人的成就,于是他发奋学习,成绩超过别人。

这对于社会和他本人均有积极意义。

15.幽默作用

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防御机制的形式,是较高级的适应方法之一。

当一个人遇到挫折时,常可以幽默来化解困境,维持自己的心理平稳。

2.5爱情投资模型

卡莉尔·拉斯宝特(CarylRusbult,1980;1983)提出的“投资模型”(investmentmodel)以社会交换论的观点将穆尔斯坦SVR理论中的阶段论加以修改。

拉斯宝特指出,“承诺”是指个人希望维系该关系,并对此在心理上有依恋(Rusbult,1980)。

它包含的是“行为意向”与“情感依恋”。

男女亲密关系中的“承诺”由满意度、替代者的质量以及投资量等因素共同决定。

“满意度”水平指的是关系中所体验到的积极情感或消极情感(Rusbult,Martz,&Agnew,1998),是“预期水平”与“实际结果”的比较。

预期水平越低,实际结果越好,则满意度会越高。

“替代者的质量”指的是放弃这段关系后可能结果的好坏判断。

可能的结果包括建立另一个关系、同时有许多的约会对象,或是没有任何亲密关系而呈单身的状态。

“投资量”是指在此关系中所投入的资源。

因为投资是无法从关系中单独抽取出来的,因此当这段关系结束,投资是无法回收的,会随着关系一同消失。

当事人会因为舍不得这些投资而不愿意放弃这段恋情,但相对地加强了整个关系的承诺,使得关系不太容易破裂。

投资可分为直接的投资和间接的投资。

直接的投资是只由外部投入关系内的资源,比如,互相所做的牺牲、投入的时间、隐私权的放弃、个体能量的损耗等。

间接的投资诸如两人共同的回忆、双方共同的朋友、两人共同的财物、共同从事的活动等。

此外,因长期相处而形成于双方关系内部的认同感、默契、思想相似性、可互补的记忆等,也是一种投资的形式,也会随着关系的结束而消失。

因此这些因素涉及的层面越广越重要,投资量亦会增高,则承诺会越高,关系越不容易破碎。

根据投资模型的预测,个体在亲密关系中,如果满意度较高、而替代者的质量较低、并随着投资量的增加,会使个体做出较多的承诺,也使得彼此的关系更为稳固。

此外,拉斯宝特认为还有两个因素与承诺相联系。

首先是“平等”,关系中的平等非常重要,因为不平等会让人心碎。

拉斯宝特认为,在不平等的关系中,伴侣对该关系的承诺很有限,并且想要挥去悲伤,结束关系。

其次是“社会支持”,比如家庭和朋友。

这是外部因素,如果家人朋友都对这段关系看好,则会让关系双方常相厮守。

2.6爱情的进化心理学理论

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心理(Mind)就是一整套信息处理的装置,这些装置是由自然选择而形成的,其目的是处理我们祖先在狩猎等生存过程中所遇到的适应问题。

它是一种综合了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思想。

关于“人为什么会恋爱”这个问题,很多心理学家都展开过多角度的研究。

其中,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人类恋爱的本质原因是为了“保持物种的延续”。

既然我们人类也是生物,当然就有传宗接代、延续遗传基因的本能。

,“爱情”并不是现代社会的新名词,它在原始部落中早已存在。

无论对于男生还是女生,承诺和责任都被认为是爱情最核心的成分。

没有对爱的对象的承诺,也不对其承担任何责任的爱是不存在的。

这种承诺与责任对于女性尤为重要。

因为女性在生殖中,在怀孕、分娩和哺育孩子方面的投入更多,因此她们更需要男性对生殖投入的承诺并对其负起责任。

爱,意味着对另一方性的忠诚、物资的投入以及情感的关怀。

这都服务于确保繁殖的成功。

性的忠诚确保了对子女投入的专一性,物资的投入确保了子女有充足的资源来作为成长的物质供给,情感的关怀则是一种心理情感的投入以及甘于投入的情感表现。

因此,爱是进化的产物或者说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相爱的父母的子女成活并继续繁殖的可能性是最大的。

2.7异地恋相关效应

1.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

人们普遍都有逆反心理,这导致了当我们面临得不到或者失去的威胁时,我们会更加渴望得到,并加倍努力。

心理学家们发现,爱情上存在着“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罗密欧与朱丽叶效应,又叫禁果效应,心理学的一种人际交往效应。

指有好感的异性间,受到的外界干涉越多,他们的感情就会越深。

2.多看效应

20世纪60年代,心理学家查荣茨做过这样一个实验:

他向参加实验的人出示一些人的照片,让他们观看。

有些照片出现了二十几次,有的出现十几次,而有的则只出现了一两次。

之后,请看照片的人评价他们对照片的喜爱程度。

结果发现,参加实验的人看到某张照片的次数越多,就越喜欢这张照片。

他们更喜欢那些看过二十几次的熟悉照片,而不是只看过几次的新鲜照片。

也就是说,看的次数增加了喜欢的程度。

3.投射效应

投射效应是指以己度人,认为自己具有某种特性,他人也一定会有与自己相同的特性,把自己的感情、意志、特性投射到他人身上并强加于人的一种认知障碍。

即在人际认知过程中,人们常常假设他人与自己具有相同的属性、爱好或倾向等,常常认为别人理所当然地知道自己心中的想法。

4.拍球效应

吵架时为什么会越吵越凶?

拍球时用的力越大,球就跳的越高。

拍球效应的寓意就是:

承受的压力越大,人的潜能发挥程度越高,反之,人的压力较轻,潜能发挥程度就较小。

所以如果情侣之间吵架有一方先冷静,事情的结局就会要好很多。

5.近因效应

所谓近因效应,是指在多种刺激一次出现的时候,印象的形成主要取决于后来出现的刺激,即交往过程中,我们对他人最近、最新的认识占了主体地位,掩盖了以往形成的对他人的评价,因此,也称为“新颖效应”。

在与人的交往中,一个人最近的表现在脑中形成的印象最为深刻。

在爱情过程中,最近交往产生的感觉直接影响着一个人对爱情的判断。

2.8下意识语言模式

在魔鬼约会学里,我们把概括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上堆,把具体化的语言模式称之为下切。

上堆就像在对话中升起一个防护罩,拉开了你和对方之间的距离,而下切则能传达出更友好更信任的态度。

例子1

男:

你下班后喜欢做什么?

女:

最近在学瑜伽。

男:

哦,瑜伽很好。

(评价总结式的上堆)

男:

今天一起吃饭吗?

女:

要加班。

男:

哦,那改天再约。

(解决问题式的上堆)

例子2

男:

周末打算怎么过?

女:

在家休息。

男:

这么好的天气应该出门呀,我和朋友们正商量去郊游,听说xxx挺不错

女:

太羡慕了(下切感受),可惜我还要收拾屋子(下切原因),祝你们周末愉快了。

上堆属于男性思维的一种,下切属于女性思维的一种,男性思维是人在低安全感(应激状态)时下意识会采用的思维方式,女性思维是人在高安全感(自然状态)时下意识会采用的思维方式。

之所以把应激状态时的思维方式叫男性思维,是因为男生的生活多处于这种状态;之所以把自然状态的思维方式叫女性思维,是因为女生的生活多处于这种状态。

但是,当女生处于应激状态的时候她也会使用男性思维(职场上咄咄逼人的女生);当男生处于自然状态的时候他也会使用女性思维。

(酒桌上喋喋不休的男生)

所谓应激状态通常都有一个明确目标,或是进攻或是防御,或是获取或是逃避。

为了有效地完成任务,我们只关心跟目标相关的事物,并且尽量找出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我们需要经常预测未来的走向,即使关注过去也是为了探寻动机以便进行推理。

面对一个现象,我们会马上抽象出它与目标相关的特质,设想它的各种可能性,并且让自己做出相应选择。

作为适合应激状态的男性思维,其语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上堆、抽象概括、做出评价、解决问题、探求动机、预测未来、建立因果、推理总结、防御否定、目的优先、结果导向,以客观为标准。

所谓自然状态则是一段与目的无关的过程,我们会关注情境中的每一件事物,收集它们的信息,但这样做并不是为了下一步,而是为了保持眼前的和谐。

面对一个现象,我们会了解它的细节,以便把握它与整体环境的关系。

我们也会关注过去,但那只是为了从以往的经验中获得参照来确认当下的状态。

自然状态并非拒绝事物的发展和变化,只不过不去人为干涉而已。

作为适合自然状态的女性思维,其语言模式具有如下特征:

下切、具体细节、表达感受、描述问题、关注过去、对照眼前、罗列现象、就事论事、开放肯定、忘却目的、活在当下、以自我为标准。

同样一个情境,对于有些人可能属于应激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自然景观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