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6134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759.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复习 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 专题05 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docx

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专题0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3年高考历史复习易错点专题突破冲刺训练专题05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和近现代外交

【2013高考预测】

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4.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

5.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

【难点突破】

难点1从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看中国国力的变迁

1.唐朝时期中国对外交往空前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A.开明的对外政策B.稳定的国内局势

C.融洽的民族关系D.强大的综合国力

2.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逐渐对外开放。

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京条约》中规定开放广州等五处通商口岸,标志着清政府不得不放弃闭关锁国政策

B.晚清的开放由南向北,由沿海向腹地推进

C.晚清的开放,在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社会的变革

D.晚清通商口岸的开放,表明清政府由传统的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

理藩外交向近代外交转变的标志是总理衙门的设立,故D项不正确。

【答案】D

3.中国以大国身份参加,并获得收复失地神圣权利的国际会议是()

A.开罗会议B.德黑兰会议C.雅尔塔会议D.波茨坦会议

4.1943年11月,美国等国在中国的治外法权被废除的主要原因是()

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②抗日战争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③中国国民政府的外交努力④国民党正面战场形势急剧恶化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特别提醒】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和国际地位如何,取决于本国的综合国力。

明清以前,中国国力强盛,处处领先,成为亚洲中心。

明清时期,中国处于封建社会的衰落时期,对外政策转为闭关锁国,落后于世界发展潮流,以至于受到西方殖民侵略。

晚清和民国时期,更是落后挨打,任人宰割,国际地位一落千丈。

新中国,随着中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国际地位不断攀升,在国际舞台上成为举足轻重的力量,为世界的和平与发展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现今我们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己、,大力发展我国的综合国力。

难点2日益成熟的新中国外交

1.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外交方针有所调整,主要体现在()

①反对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政策②加强同亚非拉国家的政治、经济往来③支持和援助亚非拉各国人民的独立解放斗争④与美国日本的关系取得重大突破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之所以成为新中国外交政策成熟的标志,主要是它()

A.是新中国首次阐明自己的外交方针

B.为新中国开拓了外交新局面

C.成为解决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D.适用于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且有利于世界和平

3.当今,我国的外交政策作了一系列调整,更加务实和成熟。

现阶段我国奉行的外交政策和方针是()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睦邻政策③不结盟政策④对外开放政策

A.①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4.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正常化的直接影响是()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推动了中日关系的发展

C.台湾海峡两岸关系逐步缓和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权利

【特别提醒】衡量一个国家外交政策是否成熟的基本依据,就是看这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是否务实、理性,是否有利于本国及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的外交政策,在不断走向成熟:

(1)建国初期,在坚持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实行“一边倒”外交方针,取缔帝国主义在华的一切特权,坚定地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同时对世界各国人民进行争取,以扩大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际影响。

(2)20世纪50年代中期,中国坚持和平共处五项

原则的精神,推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大力发展同亚、非、拉美国家的友好关系。

(3)20世纪70年代,以小球影响大球的“乒乓外交”打开了中国外交的新局面;毛泽东提出了三个世界的划分,在外交上支持第三世界国家。

(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对外交政策进行了重要的调整:

坚持对外开放,实行不结盟政策,把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作为我国的国策,采取更加灵活的外交政策,同世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

【易错点点睛】

易错点1中国古代的对外交往

1.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包括()

A.缫丝技术B.铸铁技术C.造纸技术D.制瓷技艺

【错误解答】B、C

【易错点点睛】考生基础知识不牢固,缺乏对同类知识的归类。

我国制瓷技术成熟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故两汉时期,中国通过丝绸之路西传的生产技术不可能包括制瓷技艺。

【正确解答】D

2.唐朝时积极吸取外来的优秀文化,其中包括()

①天竺的医学、建筑艺术等②朝鲜的音乐③中亚的舞蹈、西亚的宗教④日本的服饰⑤西方的科学著作

A.①②③④⑤B.①②③C.①②③④D.①②

3.“中国的历史文化始终处在发展进步之中。

……也是通过同世界多国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而进步的。

”可以证明这一论断的明朝史实是()

①伊斯兰教、基督教开始传人中国②欧洲传教士带来西方科技著作③郑和下西洋与各国友好贸易④玉米、烟草等传人我国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4.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人中国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D.鉴真渡海传播佛法

5.明清统治者推行闭关政策给中国造成的最大影响是()

A.一定时期内防止了殖民势力入侵

B.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国家主权

C.暂时维护了东南沿海人民的利益

D.最终导致落后挨打的局面

【特别提醒】我国古代对外交往频繁,相关史实繁杂,在解答这类题目时,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注意落实基础,防止史实混乱;二是注意区分古代对外交往的阶段特征,注意前期的开放性和后期能闭关锁国及抗击外来侵略斗争;三是注意站在一定的高度,用一定的理论去分析和认识相关问题,注意古代中华文明对世界的影响,注意一些层次较深的问题。

解题时,须结合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来认识和分析相关

问题。

【变式训练】

1.元朝时期我国对外关系较以前的最大进步表现在()

A.与欧洲直接往来的扩大

B.与非洲贸易关系的开辟

C.与中亚关系的发展

D.与阿拉伯国家关系的活跃

2五代两宋时期,我国的陆上丝绸之路逐渐萧条,其直接原因是()

A.西北地区的动荡和战争的阻隔

B.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C.造船航海技术的进步

D.统治者重视海上贸易

3明清时期,我国对外政策发生明显变化的直接原因是()

A.西方国家对我国沿海地区的骚扰

B.

封建统治日益腐朽

C.封建自然经济的封闭性

D.国内政局的动荡

4唐朝和明初我国对外交往活跃的共同原因是()

A.国力强盛B.疆域辽阔C.交通发达D.民族融合出现高潮

4.A解析:

国力是外交的基础

5我国古代历史上空前的主动外

交、和平外交活动是()

A.张骞出使西域B.玄奘西游C.鉴真东渡D.郑和下西洋

6宋元时期,海外贸易发达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南沿海和广州、泉州等地,形成这种局面的主要原因是()

A.东南沿海地处边陲,商品大部分要从国外输入

B.东南沿海未受少数民族的侵扰

C.东南沿海港口优良,航海便利

D.东南沿海商品经济发达

易错点2列强侵华和近代中国的屈辱外交

1.1844年,美国强迫清政府签订《望厦条约》。

与《南京条约》及其补充条约相比,下列各项中,美国通过《望厦条约》扩大的侵略权益是()

A.进出口货物应纳关税税率由两国议定

B.有权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

C.享有领事裁判权和片面最惠国待遇

D.有权在通商口岸巡查贸易、开设医院、建立教堂

2.中国近代史上,外国侵略势力最早侵入长江流域是在()

A.鸦片战争期间

B.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

C.甲午战争期间

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

3.20世纪初期体现帝国主义图谋灭亡中国的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C.《辛丑条约》D.“二十一条”

4.下列关于中日《马关条约》的表述,正确的是()

A.条约中关于割地的内容全部得到了落实

B.条约的签订有利于列强对华资本输出

C.条约没有规定开放新的商埠

D.巨额战争赔款使得日本控制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特别提醒】解答这类题目,关键在于抓住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史实,落实具体的知识点,弄清每次侵华活动的原因、经过、结果和影响。

在思考相关问题时,思路要开阔,须对知识进行迁移,联系世界史知识,结合资本主义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去认识相关的侵华活动,从社会制度的差异、实力的悬殊、统治阶级的腐朽反动等方面认识中国当局的妥协外交,同时还要充分认识中国人民在维护国家主权方面所作的努力。

【变式训练】

1.晚清时期,中国士大夫对外国人的称呼由“夷人”到“洋人”“西人”,这一变化反映出这些人()

①开始认识到中国的落后②开始抛弃夜郎自大的观念③对西方的认识逐步趋向理智④由愚昧闭塞到崇洋媚外

A.①②B.①②③C.①②④D.①②③④

2.“三国干涉还辽”充分说明()

A.帝国主义之间既勾结又斗争

B.列强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中国

C.日本在华势力的扩张引起其他国家的不满

D.中国政府成功地利用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3近代中国政府外交软弱的原因包括()

①工业革命的兴起,使得西方列强实力雄厚②中国国力贫弱,实力悬殊较大③反动统治阶级企图通过牺牲国家和民族利益来延续自己的统治④地主阶级的阶级属性

A.①②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②③④

4、1931年和1937年,日本两度大规模入侵中国,其共同因素不包括()

A.欧美列强忙于应付国内危机,无暇东顾

B.日本国内经济危机的冲击

C.中国内战给日本提供了可乘之机

D.日本力图摆

脱华盛顿体系的束缚

519世纪中后期,沙俄践踏《尼布楚条约》中关于中俄边界划分的规定,主要是通过()

①中俄《瑷珲条约》②中俄《北京条约》③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④中俄《改订条约》

A.①②④B.①②C.②③D.②③④

6下列人物中,与维护中国新疆主权,巩固对新疆地区的统治有关的是()

①康熙帝②乾隆帝③左宗棠④曾纪泽

A.②③④B.①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易错点3新中国外交的艰难历程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1.20世纪70年代,中美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的标志是()

A.美国乒乓球队首次访问中国

B.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

辛格秘密访华

C.《中美联合公报》在上海签订

D.两国建立外交关系

2.1971年10月,第26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权利……”决议使用“恢复”一词的原因是()

①中国是《联合国家宣言》的签字国

②中国是《联合国宪章》的签字国

③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长期被剥夺

④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3.卷)下列各项中,最能体现中国在国际社会中长期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担任联

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B.在亚非会议中倡导求同存异的方针

C.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D.成为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国

4.这是拍摄于1972年的两张历史照片。

列历史情形共同表明()

A.中美、中日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B.西方对中国的外交孤立政策破产

C.世界政治进入“一超多强”的新阶段

D.中国睦邻友好政策取得重大成果

【特别提醒】

这类题目,往往既考查具体的基础知识,又考查知识的迁移运用

解题时,一方面要依托教材,以教材中相关的史实为解题的依据;另一方面又要联系当时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注意新中国外交的阶段性特征,抓住外交中的“实力”和“国家利益”这些最关键的因素,去理解新中国外交政策的变化及国际地位的提高。

【变式训练】

120世纪70年代,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以恢复的主要国际因素是()

A.第三世界的兴起B.中美关系的改善

C.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D.社会主义国家的支持

2新中国首次明确提出并运用“求同存异”方针解决国际争端是在()

A.万隆会议B.日内瓦会议

C.《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D.中美上海联合公报

3中国政府之所以能用“一国两制”的原则解决港澳问题,根本原因是()

A.中国综合国力的提高B.中国外交政策的成熟

C.殖民国家力量的削弱D.有利的国际时机

3.A解析:

实力是外交的基础。

4下列事件中,有利于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的是()

①抗日战争②抗美援朝③亚非会议

④台湾人民的反割台斗争

A.②③B.①②③C.①③D.①②③④

5中国政府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在哪次双边谈判中()

A.中印谈判B.中缅谈判C.中苏谈判D.中美谈判

6对外开放巩固了我国的外交成果,这主要表现在()

A.我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

B.我国与第三世界国家开始发展友好关系

C.我国同周边国家的友好关系得到长足发展

D.中美、中日邦交正常化

【2013高考突破】

1下列关于两汉时期对外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三韩中辰韩被称为“秦韩”

B光武帝赐日本“汉委奴国王”金印

C.甘英出使大秦出色完成使命

D.汉代文明远播欧非

1.C解析:

甘英没能到达大秦。

2隋唐时期同印度联系的主要纽带是()

A科学技术B.佛教C.商品D.艺术

2.B解析:

隋唐时,以佛教为纽带,中国和天竺的交往大大加强。

3玄奘西游和鉴真东渡,充分体现出唐文化()

A高度繁荣的特征

B.处于世界领先地位的特征

C.泽被东西的影响

D.兼收并蓄、对外开

放的特征

3.D解析:

鉴真是向外传播唐文化,而玄奘是吸取外国文化。

4丝绸之路的开通,源于()

A张骞通西域B.西域都护设置C.班超经营西域D.甘英出使大秦

5唐朝时,从广州出发,经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可抵达()

A印度半岛南端B.波斯湾C.红海沿岸D_非洲东海岸

5.

B解析:

注意结合地图落实知识点。

6下列历史人物,对中外交往作出了杰出贡献的有()

①甘英②法显③鉴真④义净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7郑和下西洋时,与当地居民和平贸易,从本质上看这些贸易属于()

A资本主义萌芽的要求

B工商品经济活跃的表现

C.赚取利润维持航海巨大开支的需要

D.扩大交往影响的手段

8郑和下西洋不能持续的根本原因是()

A不以经济效益为目的B.明政府国力衰退

C.亚非国家的竞争D.倭寇封锁我国东南沿海

8.A解析:

中国是自然经济,不能为航海的持续提供内在驱动力。

9下列历史现象体现了外来文化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是()

1白马寺的建造②敦煌莫高窟的修建

③唐朝长安城的布局④《农政全书》的编写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0以下不属于明清中外关系新现象的是()

A.西方传教士带来新科技

B.对外交往由开放走向封闭

C.外国殖民势力威胁边疆

D.各国留学生来华学习

10.D解析:

留学生来华学习在唐朝很普遍。

11近代前期,美国与清政府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不包括()

A.《望厦条约》B.《天津条约》C.《北京条约》D.《辛丑条约》

11.C解析:

1860年,清政府分别同英、法、俄三国签订了《北

京条约》,没有与美国签订。

12《马关条约》与以往的侵华条约相比,·工前所未有”的是()

①开辟租借地之多②赔款数额之多③开辟内河新航线之长④开辟通商口岸之多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13最早破坏中国领土、司法、内河主权的不平等条约分别是()

①《南京条约》②《南京条约》附件③《天津条约》④《望厦条约》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13.A解析:

注意对应。

14近代下列城市被开辟为通商口岸的先后顺序是()

①南京②广州③天津④重庆

A.①②③④B.②①③④C.①③②④D.②③①④

15列强相互勾结侵略中国的同时,又展开了激烈的争夺。

下列争夺与日本侵略中国有关的是()

①三国干涉还辽②日俄战争③华盛顿会议④府院之争

A.①②③B.①②③④C.①③④D.②④

15.B解析:

注意掌握列

强的侵华史实,可分专题把握,如日本侵华史、美侵华史等。

16大革命失败后到新中国成立前,列强侵华的格局是()

A.始终是美日两国争夺中国

B.从美日两国争夺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再到美国独霸中国

C.从美日两国争夺中国到日本独霸中国

D.从日本独霸中国到美国独霸中国

17最早说明新中国外交走向成熟的标志是()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

C.提出“三个世界”的理论

D.实行“无敌国”的外交策略

17.A解析: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解决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基本准则

,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故它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外交走向成熟。

18与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得到恢复无关的事件是()

A.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B.在联合国中亚非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多

C.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

D.美国操纵联合国的能力削弱

19、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关系恶化的根本原因是()

A.中国国力增强,威胁苏联的大国地位

B.意识形态领域的矛盾激化

C.赫鲁晓夫上台后逐步推行霸权主义政策

D.中国未能满足苏联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的要求

19.C解析:

中苏关系恶化的责任在于苏联,故B项不能选。

20新

时期我国推行对外开放的国策,目的在于()

A.扩大对外贸易

B.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办法

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

D.创造多层次、有重点的开放新格局

20.C解析:

A、B、D三项都是C项在某一方面的表现。

21.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将归绥(归顺、平定之意)改为呼和浩特(青色的城之意)、迪化(开导、教化之意)改为乌鲁木齐(优美牧场之意)。

这说明新中国

A.重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B.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D.贯彻各民族平等的原则

22.新中国成立后,黄炎培欣然接受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部部长,他儿子问他为什么年过七旬却做起官来,他回答说:

人民政府是人民的政府,是自家的政府。

自家的事,需要人做时,自家人不应该不做,是做事,不是做官。

这表明

A.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满足了人民当家做主的愿望

B.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调动了民主人士积极性

C.出席政治协商会议的民主人士代表居大多数

D.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与民主党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方针

23.《人民日报

》评论说:

国家不分大小强弱,在国际关系中都应该享有平等的权利,它们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而不应受到侵犯。

……任意摆布亚非人民命运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它评论的是

A.日内瓦会议B.万隆会议

C.不结盟运动D.“上海五国机制”

24.在1972年6月斯德哥尔摩召开的首次人类环境会议上,中国代表团发言:

“中国政府和人民……坚决反对美帝国主义侵略越南和印度支那,使用化学武器杀伤印度支那人民,破坏人类环境。

”对中国的强烈谴责,美国国务院要求其代表团对之进行淡化处理。

美国这样做主要是因为

A.中国综合国力提高B.美国需要进而改善同中国的关系

C.美国认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D.美国推行灵活务实的外交政策

25.1954年日内瓦会议召开前夕,周恩来总理说:

“如今,我们是作为一个大国,到日内瓦去参加一个正式的国际会议,是登上国际舞台了,因此要唱文戏,文戏中有武戏,但总归是一个正规戏

,舞台戏。

”周总理这里所说的“文戏中有武戏”主要是

A.就朝鲜南北统一提出合理化建议

B.就印度支那和平行动提出合理化建议

C.宣传和扩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努力

D.宣传和扩大“求同存异”的外交策略

26.1972年2月18日,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

在稍后的3月6日出版的《时代》周刊封面上,设计者将画面切割成五块——尼克松与毛、周的会面、参观长城以及观看歌舞演出顺次罗列其上。

在设计者看来

A.尼克松的访华具有跨时代意义

B.尼克松与毛、周成为政治挚友

C.中美是可以建立睦邻友好关系的

D.中美终于打破坚冰实现建交夙愿

27.某日的英国《泰晤士报》用四版面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有关北京的报道,其中有这样的话;“这是亚洲一个划时代的历史时刻,虽然不是所有的中国都在共产党的手中,但毫无疑问,无论好坏,这是拥有近5亿人民、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单一同质种族群体的政府。

”所报道的事件应该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共同纲领》的制定

C.三大战役的胜利D.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

28.2011年1月25日晚在奥地利首都维也纳金色大厅隆重上演的“中国新春音乐会”暨“中国达人世界巡演首场演出”全面“升级”,已被列为中奥建交40周年而在奥地利推出“中国年”活动的开幕式,从而拉开了中奥建交40周年系列庆祝交流活动的帷幕。

对材料理解准确的是()

A.中国音乐对奥地利音乐产生了巨大冲击

B.国家间文化交流与政治发展相互促进

C.奥地利首都维也纳是世界音乐中心

D.当代音乐成为了政治活动的附属品

正确。

29.“这是联合国历史上的转折点,反西方国家(包括共产党国家)在美国威信动摇时第一次击败了美国。

”材料中的“转折点”是

A.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B.中美关系开始正常化

C.中日邦交正常化D.美国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

30.下图中圈出处我国建交高潮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中国开始以大国身份走向国际舞台

B.台湾当局非法占据联合国席位的局面结束

C.中日、中美两国建立了外交关系

D.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31.“在人类文明交流的过程中,不仅需要克服自然的屏障和隔阂,而且需要超越思想的障碍和束缚

,更需要克服形形色色的偏见和误解。

”能体现这一思想的我国外交政策有

①与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建交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

③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缓和④“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D新中国建立之初,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对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

32.1974年,为打击侵入我西沙群岛的南越当局,中国政府决定东海舰队“直接通过台湾海峡”驰援南海。

台湾蒋介石海军不仅没有阻拦、还友好地亮起“请通过”信号。

2008年马英九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后,很快促成两岸直接“三通”。

这说明台湾国民党当局

A.拥护“和

平统一、一国两制”B.希望与共产党结成统一战线

C.认同和坚持“一个中国”原则D.与共产党根本利益一致

33.“我说如果尼克松愿意来,我愿意和他谈,谈得成也行,谈不成也行,吵架也行,不吵架也行,当作旅行者来谈也行,当作总统来谈也行。

总而言之,都行。

”(《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说这段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工作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