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973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61.0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 含答案.docx

四川省成都市六校协作体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成都市六校协作体高2014级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

(全卷满分100分完成时间:

90分钟)

第Ⅰ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1、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经历了成形、扩展、深入发展的几个阶段。

下列各项与成形期密切相关的有

①石斧、木耒、骨耜为基本农具②都江堰等水利工程的兴建

③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及推广④曲辕犁等农具被广泛使用

A.①②B.②③C.①④D.③④

2、杜甫在自叹失意之作《曲江三章》中写道:

“自断此生休问天,杜曲(地名)幸有桑麻田,故将移往南山边。

”诗里的“桑麻田”最有可能是

A.天子赐予的井田

B.因军功受赏的土地

C.租种的诸侯土地D.国家授予的无主荒地

3、南宋时,民间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到了明清时期,“湖广熟,天下足”“买不尽松江布,收不尽魏塘纱”的谚语十分流行。

这一变化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A.江浙一带的农业开始转型B.经济重心已经转向湖广

C.太湖流域取代江浙成为全国粮食主产区D.江浙地区经济发展日趋缓慢

4、目前出土的汉代牛耕图画像石共有多幅。

其分布如下

出土省份

出土地点

陕西

米脂、绥德王德元墓、绥德、西安碑林、陕北

山东

藤县宏道院、藤县黄家岭、邹城市面粉厂

山西

平陆枣园

内蒙古

和林格尔

江苏

泗洪重岗、遂宁双沟镇

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汉代时陕西是全国经济中心B.山东的农耕技术在汉代最先进

C.汉代黄河流域是全国经济重心D.汉朝时牛耕范围已经遍及全国

5、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中指出:

“农耕可以自给,无事外求,并必继续一地,反复不舍……草原……地带,其所凭以为资生之地者不仅感其不足,抑且深苦其内部之有阻害。

”钱穆认为农耕与草原文明形成的根源是

A.需求差异B.民族差异C.生活方式D.自然环境

6、根据研究表明:

土地兼并程度高的地区一般是经济发达的地区,兼并程度低的地区是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东汉时期发生农民起义的地方基本上是现在的河北、山东、安徽等地,而陕西、河南(两汉时期最富庶之地)一带极少发生农民起义。

据上述材料推断的结论是:

A.东汉时期陕西、河南一带土地兼并程度较低

B.土地兼并程度与农民起义没有直接关系

C.东汉时期南方相对安定,矛盾比较缓和

D.东汉时期人地矛盾严重,阶级矛盾激化

7、大英博物馆藏有一只汉代漆杯,其底部刻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有六位不同工种工匠和七位监督人员的名字。

这反映了当时的官营手工业

A.生产专业细化,官府掌控B.生产人员众多,效率低下

C.生产技术先进,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官府出资

8、有学者认为,18世纪中后期的西方“选择了海洋”,中国“选择了陆地”。

“选择了陆地”是指中国

A.忽视海防的重要性B.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C.加强发展陆路交通D.奉行闭关锁国政策

9、清人说:

“天下之民尽其智力以罔一切之利,不耻为厮养而耻于力田;其安于南亩者,皆柔而至愚之人,其于民盖不及什之一……商贾利厚,田亩利薄,弃薄取厚,人之常情。

民未有不欲利者也,失之本则求之末,失之己则争之人……”材料反映了

A.商品经济的发展,使社会价值体系发生一定的变化

B.当时商贾为第一等生业,科第反在次等

C.当时社会已经出现了“贾而好儒”的现

D.“贱农而贵商”的观念已成为社会各阶层的风尚

1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写到:

“然宋之所以得行者,每造一界,备本钱三十六万缗(一缗等于一千文钱)……盖民间欲得钞,则以钱入库房;欲得钱,则以钞入库。

故钞之在手,与见钱无异。

”这段材料直接反映了宋朝:

A、实现了货币统一B、纸币的发行运用C、开始出现货币买卖D、商品经济繁荣

11、有学者研究材料发现:

宋代的商税率大致为3%,国家权力对商业的征税力度,比农业要低得多;清代商人出现亏损时,统治者常常要“优商”“恤商”。

与之相比,统治者很少在农家收成下降时优恤农民。

这表明

A.古代统治者改变了重农抑商政策B.商人地位逐渐超过其他社会阶层

C.宋以后国家商业税收超过农业税D.古代对商业采取的政策较为灵活

12、下图反映的是徽商老字号,图片反映了徽商的特点是

A.起源于今天安徽境内的长江沿岸 B.经营种类多,活动范围广

C.主营盐铁棉布日杂D.明成化、弘治年间形成商帮集团

13、《明史

·舆服志》记载:

“(洪武)十四年(1381年)令农衣绸、纱、绢、布,商贾止衣绢、布。

农家有一人为商贾者,亦不得衣绸、纱。

”这主要反映当时明朝政府

A.提高农民生活水平B.推行“重农抑商”政策

C.严格管理市场

D.压制丝织业发展

14、李鸿章认为,开口通商“于中国利害参半,未为全失”。

下列各项中,符合这一认识方法的是

A.“内治不修,则外交实无可办之理”

B.“都门被围御园火,五口通商弭兵祸”

C.“租界中沉淀的不仅是罪恶,亦有工业文明的积累”

D.“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15、“窃惟通商以来……土货日少,漏溢日多,贫弱之患,何所底止!

近来各省虽间有制造等局,然所造皆系军火,于民间日用之物,尚属阙如……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即少漏一分之财,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有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反映出洋务派发展民用工业明显的意图是

A.抵制外商,寓强于富B.吸纳民间资本C.发展民企,辅助军事D发展资本主义

16、19世纪末期,洋货消费已遍及中国社会各阶层。

许多农民争服洋布,中

产之家及上流社会享用洋货已成时尚,即使在云南交通偏僻之地的商店里也可见到诸如羽纱、法兰绒、钟表、玻璃等洋货,而且其售价也并非贵得惊人。

对这段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是甲午战争带来社会变迁的表现B.反映了国人消费能力的普遍提高

C.清末国人的消费结构与消费内容有所变化D.洋货的流行促使小农经济破产

17、关于下表现象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1843年前后中国几种主要进口货物新旧税率水准(%)

货物

1843年前旧税率

1843年后新税率

棉纱

13.38

5.56

头等白样布

29.93

6.95

二等白样布

32.53

6.95

斜纹布

14.92

5.56

A.适应了英国商品输出的要求B.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自然经济的逐步解体

C.使中国失去了保护本国市场的能力D.便利了列强对中国原料的掠夺

18、“招商局开其端,一人倡之,众人和之,不数年间,风气为之大开,公司因之云集。

虽其中亦有成与不成之分,然其一变从前狭隘之规则”。

由此可见该局的兴办

A.推动民间兴起办厂高潮B.带动中国股份制公司的普及

C.推动了公司制的经营模式发展D.迅速促进了自身的发展壮大

19、近代以来中国出现过几次大的留学热潮。

下列表格中的①、②、③处依次应该是

A.实业救国、建设国家、富国强兵B.实业救国、富国强兵、建设国家

C.富国强兵、实业救国、建设国家D.富国强兵、建设国家、实业救国

20、《中国近代现代史资料选编》记载,“洋商见我工商竞用新法,深中其忌,百计阻抑,勒价停市。

上年江浙、湖北等省,缫丝、纺织各厂,无不亏折,有歇业者,有抵押与洋商者。

”它反映了

A.中国纺织业市场自由竞争的残酷B.中国民族制造业处境的艰难

C.传统手工业不敌外来工业的冲击D.洋商对有关中国企业的压迫

21、19世纪70年代,上海进口的所谓洋糖,基本都是将产自广东汕头和福建台湾的土糖,直接运到香港取得“洋糖”身份,再转运而来的。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不包括

A.洋货行销内地“除入口一正税,一子口税外,任意畅行”

B.土货过关卡时“口口而查之,节节而税之”

C.土糖一经转口则“色泽莹白,人咸爱之”

D.“西商过埠则丁役围护,官吏趋迎”

22、下表据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绘制。

表中数据表明

年代

钢(吨)

生铁(吨)

煤(吨)

锰矿石(吨)

1935年

256565

787061

36091747

31400

1936年

414315

809996

39902985

43400

1937年

556347

958683

37230469

79187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成效显著B.国家实现统一且社会稳定

C.国防工业体系已经初步形成D.列强放松了对华经济侵略

23、读“近代中国民族工业曲折发展示意图”,图示中两次发展低谷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中国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革B.帝国主义经济势力的入侵

C.中国政府经济政策的重大调整D.中国官僚资本的经济垄断

24、20世纪50年代,中国“红专学校各处可见,聘各处可见,有些地方提出每县出一个鲁迅,每县出一个郭沫若,有些省仅几个月就宣布基本扫除文盲”。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一五”计划重视工业化建设B.“双百”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C.“大跃进”运动全面展开D.“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25、大跃进期间,安徽省少数农民搞起了责任田:

“定产到户,超额归己”。

到1961年底,全省90.1%的生产队实行过或者正在实行责任田。

刘少奇、邓小平、陈云等领导人对此给予了极大支持,这反映了

A.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从安徽开始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深入人心

C.农民自发纠正左倾错误D.中央领导人一致支持安徽实行责任田

26、1961年,我国的钢产量指标从1960年的2000万吨降到1000万吨,1962年再降到600万吨。

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A.缓解经济困难B.巩固大跃进成果C.加强环境保护D.推动国有企业改革

27、下图是我国某地城乡居民年人均收入表,图中的城乡差距最小年的出现是因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

B.中共十三

大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巨大作用

C.农村改革取得巨大成就,城市改革刚刚起步

D.加入世贸组织,对外贸易迅速发展

28、史学家傅斯年认为,历史研究应坚持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材料之外“一点也不越过去说”。

根据傅斯年的观点,通过图2可以看出

图2

A.政策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B.城镇居民增收意识比农民强

C.城市改革促进了农村改革D.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变化增大

29、泰安纺织女工刘翠菊从1969年开始记录家里的每一笔开销,小到几分钱,大到几百元,无一遗漏,一记就是45年。

这本普通百姓的家庭“豆腐帐”,却被中国历史博物馆当作宝贝一样收藏起来。

它的历史价值主要在于

A.记录内容是民众的日常生活细节B.反映一定时期的社会历史变迁

C.记录者是普通百姓,史料详实D.记录时间具有连续性,可信度高

30、读“上海、哈尔滨不同年代择偶标准差异表”,对此解读正确的是

项目

年代

1967—1976

1977—1986

1987—1996

家庭出身、社会关系

28.8%

12.66%

15.6%

本人成份、政治面貌

23.5%

15.5%

13.9%

学历

11.7%

12.6%

25.3%

A.封建婚姻观念逐渐消退B.民众的择偶标准发生了彻底的变化

C.西方文化对婚姻习俗影响日益加深D.婚姻观念中政治化倾向逐渐减弱

31、历史学家通过对甲骨文的研究,能够了解到商代社会的一些情况;通过对《清明上河图》的分析,也能够了解到北宋年间东京汴河沿岸商业的繁荣景象。

由此可见,人们对历史的思考和总结,其主要依据是

A.历史学家的分析和思考B.当时的客观事物C.各种历史教科书D各种历史文物

32、有关清政府“闭关政策”的评价,20世纪50至60年代的学者大都认为它具有抵抗外来侵略

、维护国家主权的作用(“自卫说”)。

20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对这样的认识产生了怀疑,他们认为,它对近代中国社会的前进和发展,起了严重的阻碍作用(“自杀说”)。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A.史学家视角不同会导致结论不同

B.史学家自我否定说明评价标准缺失

C.两种观点互相矛盾,都缺乏正确性D.“自杀说”比“自卫说”更正确

第Ⅱ卷(共52分)

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33题30分,第34题22分,共52分)

33、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是近代以来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梦想。

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30分)

材料一:

“张裕葡萄酒公司”近代发展大事年表

时间

事件

1892年

张裕酿酒公司创立,开创了中国工业化生产葡萄酒之先河

1896年

从欧洲大批引进优质葡萄苗木,创建葡萄园。

酿造出中国第一批葡萄酒。

1905年

孙中山先生到张裕参观,并题赠“品重醴泉”四字

1915年

参加巴拿马太平洋万国博览会,张裕的四种酒获金质奖章和最优等奖状

1917年

张裕正式营业四周年庆典,张学良、康有为、黎元洪等社会名流前来祝贺

1929年

张裕公司结束自营阶段,转为租赁阶段

1934年

进入中国银行接管时期

1941年

被日军强行接管

1949年

烟台解放,濒临破产的张裕得以重生

(1)根据材料一分析1892—1917年期间张裕葡萄酒公司迅速发展壮大的有利的社会因素。

(3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立前张裕公司濒临破产的原因。

(5分)

 

材料二: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中国人自己办的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

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

,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

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

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时务报》,湖南维新派创办《湘学新报》、《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

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19世纪70年代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6分)概括材料中19世纪末创办报刊的特点。

(3分)

 

材料三:

莫里斯·迈斯纳(耶鲁大学教授)对我国计划经济阶段的近代化成就的评价:

如果不去正确地评价毛泽东时代把中国从世界上最落后的农业国家之一变成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为止世界第六大工业强国的过程中取得的惊人成就,就不可能理解毛泽东时代遗留给邓小平时代的经济问题。

实际上,毛泽东发展策略的主要问题和不足中的大部分都是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如果不正确评价这个基本的经济事实,就无法理解在毛泽东之后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改革。

——《中国近代化道路的反思与前瞻》

(3)根据材料三,分析毛泽东时代在体制上有哪些“高速工业化的副产品”?

(2分)邓小平时代是如何反思并改革的?

(4分)

 

材料四:

1958年,张闻天向中央写报告申请,1959年上海办世博会。

建议如石沉大海,没有结果。

2010年,上海成功举办第四十一届世博会,中国大步与大度地走向世界,并邀请世界走向我们。

——根据《凤凰网》资料整理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张闻天建议石沉大海的经济因素。

(3分)与上世纪50年代末相比,2010年的中国举办世博会有哪些有利条件?

(4分)

 

14、社会的变迁表现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等各方面,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2分)

材料一:

“白圭,周人也。

……白圭乐观时变,故人弃我取,人取我与(与:

出售)。

……趋时若猛兽挚鸟之发。

故曰:

‘吾治生产(经商之事),犹伊尹、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

’……盖天下言治生祖白圭”,“吕不韦者,阳翟大贾人也。

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

——(西汉)司马迁《史记》

材料二:

“明清两朝,都是延续了数百年的统一王朝,政治统一和社会相对安定”,“(明万历年间)富室之称雄者,江南则推新安(指徽州),江北则推山右(指山西)。

新安大

贾,鱼盐为业。

山右或盐,或丝,或转贩,或窖粟。

新安奢而山右俭也”。

——宁欣《中国古代

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点》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归纳白圭的经商理念。

据材料一、二,分别概括战国、明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6分)

 

材料三:

以下是唐明清三代乡镇经济发展状况的材料

出处

唐代白居易《朱陈村》

明代徐光启《农政全书》卷-五《蚕桑广类•木棉》

摘编自清末史志资料

内容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生为村之民,死为村之尘。

海上(松江地区)……大半种棉,当不止百万亩。

……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

所繇共百万之赋,三百年而尚存视息者,全赖此一机一杼而已。

非独松也,苏、杭、常、镇之币帛,嘉、湖之丝纩,皆恃此女红末业,以上供赋税,下给俯仰。

若求诸田亩之收,则必不可办。

1840年后,江浙一带有诗云:

“蚕事乍毕丝事起,乡农卖丝争赴市。

……小贾收买交大贾,大贾载入申江(上海)界,申江鬼国正通商……番舶来银百万计,中国商人皆若狂。

今年买经更陆续,农人纺经十之六,遂使家家置纺车,无复有心种菽粟。

(2)、根据材料三,描述唐、明、清末中国乡镇经济的发展状况。

(6分)

 

材料四:

民国机器印年画《美人打球》,几个晚清装束的小脚美女手握球杆正在打台球。

 

(3)材料四中的年画反映出近代中国社会发生了哪些重要的变化?

分析这些变化在经济上的积极意义。

(6分)

 

材料五:

历史地图包含丰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信息。

中华民国对外开放图(1917)中国改革开放示意图

(4)、比较中华民国开放图和改革开放示意图,提取一项有关历史变迁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分)

成都市“六校联考”高2014届第二学期期中试题

历史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共32个小题,每题1.5分,共48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选项

B

D

A

C

D

B

A

D

A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选项

D

B

B

C

A

C

D

C

C

D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选项

C

A

B

C

C

A

C

D

B

D

题号

31

32

选项

D

A

材料解析题(共2题,第33题30分,第34题22分,共52分)

33.

(1)因素:

近代革命者和社会名流的推动、辛亥革命奖励实业的推动、民族资本家的爱国思想和利润的刺激(自强不息的爱国精神)。

(3分)

原因:

官僚资本主义的阻碍;内战使社会动荡;资金少、规模小、技术力量薄弱;国民政府的恶性通货膨胀;美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繁重的捐税负担;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社会性质。

(作答5点,5分)

(2)原因:

政治:

列强侵略,民族觉醒,探索救亡道路。

经济:

中国近代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与发展,为报刊业提供了物质条件。

文化:

西方先进科技文化的传播在客观上的促进作用;

外国人在华办报潮流的推动。

(任答3点,6分)

特点:

报刊以中国人自办为主;办报数量多;地区广;社会影响大。

(任答3点,3分)

(3)副产品:

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忽视市场的作用,违背价值规律。

形成人民公社体制,阻碍农村经济发展。

(2分,任答一点)

反思:

计划和市场都是资源配置的手段,资本主义可以有计划,社会主义也可以有市场。

(2分)

改革: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农村和城市进行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分)

(4)因素:

①中国当时工业科技落后;②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经济建设中的“左”倾错误发展;③中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

(3分)

条件:

①改革开放,中国的综合国力增强;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国际地位提高;③以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与国际接轨;④思想上重新确立了实事求事的马克思思想路线,有科学的思想为指导;⑤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⑥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等(言之成理,即可给分,不超过4分)

34.

(1)理念:

人弃我取,人取我与;掌握经商时机,当机立断;讲究经商计谋策略。

(2分,任答2点)

特点:

战国时期出现大商人;明代出现“商帮”(

或出现徽商和晋商)。

(4分)

(2)状况:

唐代: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乡镇商品经济落后(安土重迁的观念影响商品经济的发展)。

明代:

商品经济发展迅速,成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经济作物广泛种植,农产品商品化水平提高。

清末:

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商品经济得到发展;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6分)

(3)变化:

机器印刷业的兴起;社会风气逐渐开放;妇女社会地位提高;娱乐方式西化。

(4分)

意义:

促进西方先进技术的引进,近代工业的兴起和

发展;加速自然经济的解体;推动经济的近代化。

(任答两点,2分)

(4)示例一:

信息:

中华民国时期对外开放的是通商口岸;改革开放在维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对外开放城市和区域。

说明:

新中国成立,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收回了国家主权。

示例二:

信息:

中华民国时期开放口岸以省会城市和沿海城市为主;改革开放初期开放城市主要集中在沿海、沿边地区。

说明:

中国改革开放更加重视对外贸易的作用,发展外向型经济。

示例三:

信息:

中华民国时期贵州、青海、山西、陕西等省未对外开放;改革开放时期,除对外开放城市外,还有经济特区、沿海经济开放区等开放区域,并逐渐深入到内地。

说明:

中华民国的对外开放区域具有不彻底性;改革开放时期形成了多层次、点线面结合的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

(本题

为开放性试题,只要符合题意即可给分。

答出一项即可,答案中信息完整给2分,说明合理给2分。

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