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5960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docx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析

高中政治课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育路径探析

河南省泌阳县泌阳中学

 

摘要:

对高中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强调思想政治课教师素质、课堂形式和教学策略的训练与选择,优点是充分发挥了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形式的功用;不足是把思想政治课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形式并进行研究,过于形式化,结果反而削减其教育目的。

本课题组认为,对高中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的探究,要深入挖掘思想政治课的丰富内容。

通过梳理思想政治课内容,可以重新建构以内容为载体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

这种研究思路的优点是:

丰富的思政课内容对学生更具吸引力,对其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目的更深刻,功效更强大,意义更深远。

关键词:

高中政治课价值目标价值取向价值准则路径

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字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引领国家走向美好未来,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维护社会和谐有序运行,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引导公民全面发展。

核心价值观的三个层面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浑然一体,共同作用于人民群众幸福生活的创造,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共同作用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近现代发展史:

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教育路径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对其他层次的价值理念具有统领作用。

中国近现代史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斗百折不挠探索追求“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现代化国家价值目标的社会发展史。

唐森树教授在强调近现代史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时指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渠道是进行历史教育,特别是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的教育。

离开了历史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就会空洞、枯燥、缺乏感染力”[]。

所以,怎样用高中政治课中包含的近现代史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尤其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教育,就非常值得深入研究。

本题探讨三个方面的问题:

 

(1)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立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国家制度层面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

------富强即国富民强,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经济建设的应然状态,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美好夙愿,也是国家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的物质基础。

------民主是人类社会的美好诉求。

我们追求的民主是人民民主,其实质和核心是人民当家作主。

它是社会主义的生命,也是创造人民美好幸福生活的政治保障。

------文明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特征。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文化建设的应有状态,是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概括,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支撑。

------和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理念,集中体现了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生动局面。

它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社会建设领域的价值诉求,是经济社会和谐稳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

很显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具有现代意蕴,是从现代意义上表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价值目标。

周桂钿认为,既然是复兴,“首先是因为过去辉煌过,后来衰败了,才有复兴问题”[]。

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是整体上是辉煌的,到了近代却衰败了,所以近代史上各阶级的抗争是复兴历史的辉煌,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是国家走上“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

(2)厚政治薄历史。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理想追求,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

这一点,历史课是专题讲,但政治课是概要学。

传统教育理念认为,政史不分家。

事实上,政治和历史的教育功能是泾渭分明的。

历史重在以史论理,政治重在以理论事;以史论理是用史实阐明历史理论,以理论事则是用政治理论分析实事。

高中政治课中所包含的近现代史内容目的是服务于政治课的以理论事,因此,政治课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要厚政治薄历史。

这里的厚薄不是重政治轻历史,而是强调两课程内容处理的契合点是在政治课堂上使用近现代史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要精简概要。

政治课堂上,只有精简概要的史实,才能更好发挥政治课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功能。

(3)紧扣价值目标,创新教学形式。

高中政治课中,即使是使用精简概要近现代史内容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也要慎重选择。

其具体做法是:

一要坚持正确思想导向,明确本路径的定位。

本路径的作用就是从近现代中国历史的角度,使学生明确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历史必然性,进一步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为高中学生深化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奠定基础。

二要吃透教材,用好教材。

吃透教材,用好教材是教学之本。

这里必须吃透高中政治教材中关涉近现代史教学的内容,善于把教材中近现代史教学体系转化为政治课教学体系,做到内容、观点不走样,教学方式、方法、手段等有创新。

可以说,一部中国近现代史,同时也就是一部中国近代和现代的爱国运动史。

中国近代史记述了近代中国蒙受屈辱和奋起抗争的历史,因而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可以侧重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抗击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民族精神方面来促进高中生深化对“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认识。

中国现代史主要记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历程,因而可以侧重从新中国成立以后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的历史方面,教育高中生弘扬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认识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性,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三要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统一。

我们可以通过建立以理论教学为基础,实现由思想政治课教师主持的理论教学和学生小组参与的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提高教学效果。

也可建立实践教学的完善的机制,为提高教学实效性积累新经验;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为实践主题的前提下,实践教学的具体内容和形式突出专业特色,扬专业所长,丰富多样,增强实践教学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在高中政治课堂内外,主要有社会调查、公益活动、参观考察、访谈、报告会、读书、辩论、知识竞赛、演讲、表演节目、红色歌曲歌咏比赛、主题班会、历史展览、自拍小历史剧等形式。

四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探究性学习。

突出学生主体地位,重视如何实现学生由“听我讲”,到“我要讲”的转变。

一方面,结合政治课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和难点,设计近现代史中包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问题,用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另一方面,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带着问题查找资料,认真听课,参加讨论。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组织学生讨论,再辅以辩论撰写小论文等活动,确保学生主动、自觉地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二)改革开放成就:

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教育路径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对美好社会的生动表述,也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

它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属性,是我们党矢志不渝、长期实践的核心价值理念。

当前,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社会思潮更加多元多样多变,各种观念相互交织、碰撞、影响,迫切需要主流价值观念的引领,新风正气的形成。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正是在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中国社会谋求全面进步的基本价值取向。

(1)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

习近平指出:

“事实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

”高中政治课本中,有关改革开放成就的示例比比皆是,典型的如经济生活P30、P77,政治生活P66、P103,文化生活P87、P90,哲学与生活P22、P92等等,都从不同角度呈现了改革开放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方面,成绩尤为突出,主要表现在:

表现在经济快速增长,总量持续扩大;综合国力大增,经济发展惠及世界;城乡收入提高,家庭财富增加;生活质量改善,小康再上台阶;贫困人口减少,经济条件改善五个方面。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巨大成就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同时,也成为中国社会经济、政治、伦理价值观嬗变前提条件[]。

(2)改革开放对高中生价值取向的影响。

当前,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全社会的物质生活水平和精神文化生活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对中学生更好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总体来看,当前中学生的价值观状况是好的,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他们当中也出现了一些不良的价值取向。

一是功利主义的价值取向。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强烈竞争、优胜劣汰的市场法则使部分高中生的价值选择具有较强的功利性,他们的努力方向不是为了国家和民族利益,也不是为了个体进步,而是为了通过竞争来谋取更多的经济利益、赚大钱。

二是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

作为90后,当代高中生生活条件优越,再加上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备受家庭溺爱,依赖性强,往往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

在处理社会和个人的关系时,过于强调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宽容,却不愿对社会做出贡献和回报。

三是享乐主义的价值取向。

由于受一些不良社会思潮的影响,以及缺少必要的自我约束力,当前部分高中生吃不惯食堂饭菜,穿不得普通衣服,用不得一般文具,而吃在饭店、穿戴名牌、讲究新潮,不断追求高消费,已然成为许多中学生的价值选择。

四是片面追求文化素质的价值取向。

在学校里,部分高中生只注重文化知识的吸收,而忽视良好品德的养成和健康心理的培养,他们认为只要文化素质高,考试分数的高,某一方面突出就觉得是个人才。

而事实是,一旦遇到困难、挫折就离家出走,轻生自杀甚至犯罪的现象屡见不鲜。

(3)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与高中生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

一要坚持正面引导。

高中政治课本中所展现的改革开放成就基本都是以辉煌的成就向高中生传递社会正能量。

对于这些正面内容,政治教师可以在课堂信手拈来,直接对学生实施“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

但有的地方有的材料在使用时就应斟酌再三。

如《经济生活》第四单元第十课学习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时,要多利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的巨大成就来说明如何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及其意义。

切忌拿成就和经济社会发展中出一些负面现象如经济结构落后,环境污染严重,城乡差距扩大相比,从而造成学生认识错位,因为此处根本不涉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任何一方面。

二要坚持明辨道理。

《政治生活》教材中涉及“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的内容颇多。

如在国家性质的基础上学习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时,必须明确向学生讲清公民正确参与政治生活基础和原则,让学生一次性领会“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要义,知道在我国的政治生活中“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真实性,理解参与政治生活学会要坚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

三要坚持有理有据。

理论上讲,高中生的价值取向需要在社会中体现,而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对高中生价值取向的选择和国家价值目标的实现又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自由、平等的社会氛围,能激发高中生更大的学习激情和爱国热情,能进一步强化高中生的公民意识;有了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就能更好地保障高中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崇德向善,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客观上看,如此深奥的理论,如果脱离现实,让高中生学会,实乃强人所难。

无论是在经济、政治、哲学,或是文化常识中,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巨大成就、政治的巨大进步、哲学的巨大发展及文化的巨大繁荣,都是对学生进行“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教育的最好选材。

通过这些活灵活现的材料,不仅丰富了高中政治课的课堂内容,而且深化了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基本价值取向理解,会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国家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取向、个人价值准则三位一体的认识。

(三)优秀传统文化:

公民层面的价值准则教育路径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作为公民层面的价值要求,系事关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

高中政治课本文化生活一书,从介绍文化的基本常识起,完整系统的展示了的文化、文化(主要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等重要课题,以此达到让高中生“正确对待各种文化现象,辨别落后文化,抵制腐朽文化,积极参加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高中政治课之所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对高中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是因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国人内心,潜移默化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富的滋养和沃土,使中华文明绵延几千年而未曾中断。

习近平强调,“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

抛弃传统、丢掉根本,就等于割断了自己的精神命脉。

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

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今天,社会上存在的腐败、冷漠、见死不救的现象,以及诚信缺失等道德“滑坡”现象,使得高中生这群特殊的道德主体面临空前的困惑与迷惘。

因此,加强对高中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势在必行,刻不容缓。

现结合高中政治课教学特点谈三个方面:

(1)公民价值准则教育内容要具体化。

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的通知中指出,“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要通过“感悟传统美德与时俱进的品质,自觉以中华传统美德律己修身”。

高中政治课文化生活一书虽然比其它部分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多一些,但仅是多一些而已,换句话说,高中政治课的目的是全面的德育,而不是系统的讲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就造成了利用政治课所包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时内容宽泛而不具体。

本题的观点是:

凡政治课关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就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成为对公民进行价值准则教育的重要基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美食佳肴,高中生尽可沉浸其中,吸取他们所需要的营养,从而提高自身的素质,净化思想和心灵,牢固树立正确的价值准则。

(2)强化政治课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意识。

首先,以财富意识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社会作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两个鲜明特点,演进发展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社会发展进行规范、引导和引领的过程。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8]。

青年学生,如何在泥沙俱下的社会环境中,不失方向,不失根本,不乱方寸,关键在于我们如何继承和创新历史文化财富。

其次,以问题意识认知青少年知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面临的挑战。

当前高中生的核心价值观的主流是积极、健康的,但同时也存在道德观念偏颇、公德意识欠缺、价值取向错位、价值准则失控等问题,甚至形成了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健康问题。

分析原因,一方面是来自社会负面思潮的渗透,市场经济的消极影响,开放虚拟的网络信息误导,导致了高中生思想观念上的迷茫与困惑。

另一方面是学校和家庭教育的缺位。

形式单调、内容僵化、机制滞后,片面强调学习成绩而忽视思想引导,注重专业教育而忽略道德培养,价值准则教育不实在、不突出、不贴心,是高中生仍面临着“第一个扣子扣错”的人生风险。

再次,以政治意识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重要作用。

青年学生的价值取向决定未来社会的价值取向。

能否培养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新一代青少年群体,事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成败。

作为民族血脉和人民精神家园的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也为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提供了深厚的思想基础。

深刻阐释了优秀传统文化对培育高中生正确的价值追求、价值理想、价值取向和价值准则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最后,以现代意识认知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现实意义。

所谓“以现代意识认知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坚持与时俱进的原则,做到“明辨与化用”。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特别要将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

传统文化中的“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思想有利于发展环境的和谐稳定,有利于维持社会发展的基本伦理,有利于资本和生产积累,有利于从业者职业道德的提升,从而也规范和引领高中生在流淌着“道德的血液”的经济社会发展中树立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价值准则意识。

(3)不断拓展政治课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载体和平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指出,课程资源是课程设计、编制、实施和评价等整个课程发展过程中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不断拓展政治课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载体和平台,其实就是充分开发政治课运用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的课程资源。

在此,本题参考了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的“着力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多元支撑”一节,下面结合相关内容予以简述:

一要利用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政治课上,现有全国文化资源共享工程、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工程、数字图书馆推广计划等数字文化惠民工程的数据资源成果,优秀传统文化网络传播网站,都是可利用的文化网络教育平台。

也要结合实际制作适合高中生的传统文化精品佳作,支持和鼓励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

加强校园网络建设,设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专栏,进行形式活泼、内容丰富的在线学习,拓宽适合高中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二要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校园教育活动。

要充分利用重要节日、重大纪念活动,深入挖掘民族传统节日活动的文化内涵,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利用学校博物馆、校史馆、图书馆、档案馆等,发挥其独特的文化育人作用。

深入开展创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邀请传统文化名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等进校园、进课堂。

依托共青团、学生党支部、学生会、学生社团等,开展主题教育、理论研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文艺体育等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活动。

通过在高中生中开展中华文化经典诵读活动,广泛普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要构建互为补充、相互协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格局。

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进行公民价值准则教育,不仅在课堂,而且可以走出课堂,即利用社会课堂开展教育。

为此,要充分利用博物馆、纪念馆、文化馆、图书馆、美术馆、音乐厅、影剧院、故居旧址、名胜古迹、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区等,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

积极宣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各类文艺作品创作,加强引导高中生观看有教育意义的电视节目,阅读积极健康的优秀图书,创作并展示反映高中生健康精神的文学艺术作品,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提供丰富、生动的教育资源。

通过评选道德模范、感动人物等活动,传承中华民族的美德,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

四要充分发挥家庭在中华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要重视发挥中小学家长委员会以及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校外活动场所的作用,把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倡导家长通过言传身教,形成爱国守法、敬业诚信、遵守公德、珍视亲情、勤俭持家、邻里友善的良好家风,营造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家庭教育氛围。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涵的价值观不仅是建立各种社会制度的价值源泉,也是我们建立一系列道德规范的的价值尺度,是中华民族全部智慧和文明的集中体现,是推动历史前时的动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它对中国历史前时和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推动作用。

因此,充分利用政治课中的优秀文化内用对高中生加强公民价值准则教育,有助于增强高中德育的吸引力、渗透力,有利于德育作用的广泛实现,有助于提高高中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最终有利于使学生形成与现代社会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成人教育 > 专升本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