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docx
《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
本科毕业论文
题目:
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
学院:
文学学院
班级:
汉八班
*******************************
指导教师:
支利峰职称:
助教
完成日期:
2013年5月19日
论辛弃疾山水词的爱国情怀
摘要:
辛弃疾是南宋词坛上成就最高的词人,“乐府以来,东坡第一,以后便到稼轩。
”这是金元词人元好问对稼轩词的评价,可见其成就之高。
辛氏的山水词作为其词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超越了前代山水文学的藩篱,不再只是借山水来逃避现实,表达超脱之感,而是运用具有时代感的笔触体现历史现实,抒发强烈的爱国情怀,并对当时苟且偷安的南宋王朝进行了理性的批判。
关键词:
辛弃疾;山水词;爱国情怀
序言
山水词以其独有的魅力在词史上占据着一定的地位。
所谓山水词,无疑是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词作,气势磅礴的名山大川,秀丽宁静的园林山水,乃至寻常的青山溪流,时常会以独立的审美形象成为词人笔下的描摹对象。
这些山水景物往往会经过词人的精心创造,超越其原有形象,更具审美情趣。
然而,一部山水文学作品之所以历来为人们所称赞,不仅是因为作家对自然山水之景的刻画,更在于作品中以其山水形貌与作家的主观情感相融合而传达出来的强烈意志,而词本就是一种长于抒情的文体,这就更使得山水词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息。
在山水词中,作家将自己的情意赋予山水,山水作为情感抒发的载体充溢着满满的人情味,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此时,山水已不再只是单纯意义上的自然之物,而是作家独特个性和情怀的体现,沾染了作家所特有的精神气魄。
纵观稼轩所作之词,数量之多,内容之广,成就之高,令我们叹为观止。
当然,辛氏山水词的成就之高也是后人难以企及的。
在辛弃疾现存的六百多首词作中,山水词大约有六十多首,占其所有词作的六分之一的比重,但是这些词作却极少是纯粹的山水之作,词人总是将自己浓郁强烈的主观感情融入进山水创作之中,将山水作为自己情感抒发的媒介,通过铺垫、渲染、用典等方式将满腔爱国情感喷发而出,体现了词人独特的气质和审美情趣。
可以说,山水只是词人情感的外在寄托,但也正因为有了这一外在寄托,才使得词人汹涌的情感有了妥善的安放之所。
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上最伟大的词人,同时,也是一位英勇的爱国将领。
他一生致力于收复中原、恢复故土的事业,向往着能够披甲杀敌、纵横疆场。
但是,词人所生活的时代,南宋朝廷偏安一隅,苟且偷安,嫉贤妒能,使得词人的胆识才略毫无用武之地,于是他不得不把自己英雄失志的满腔悲慨诉诸于笔端,将自己平生念念不忘的收复中原的信念完全寄托于创作之中,用英雄豪杰式的气概为山水词的创作注入了新鲜的血液。
辛氏的山水词作“是一位渴望驰骋疆场、投身恢复斗争的爱国志士,一位有过戎马生涯的将军,以他那宏伟的抱负和崇高的品格,以他那非凡的军人的眼光,对奇丽的山川所进行的一层审美观照”(巩本栋《辛弃疾评传》)。
辛弃疾写词,总是以其全身心力投注而为之的,渗透着词人深沉的情感,尤其在他的山水词中,山水作为词人主观情感的观照,化身为词人情感交流的对象和载体,以雄奇飞动的山水意象,雄伟壮阔的宏大境界,展现了词人雄豪激烈的爱国情怀。
一、英雄情结的展现
辛弃疾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诩,他渴望做一位可以统领千军的将军,渴望在战场上一展抱负、建立丰功伟业。
但是词人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他所处的时代格格不入,懦弱的南宋朝廷无法为他提供施展抱负的平台和机会,而词人本身所具有的刚正不阿的个性更使他常常遭人嫉恨谗害和排挤,因此他的一生“三仕三已”,即便如此,词人心中立志建功立业的抱负并没有因此而磨灭,他的词中始终充溢着一种根深蒂固的英雄情结。
(一)英雄个性的体现
辛弃疾自有一股英雄的狂傲之气,在他看来,要成就一番事业,就要像历史英雄一样具有豪气和霸气,因此词人时常引历史英雄入词,如“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永遇乐》),“天下英雄谁敌手?
曹、刘。
生子当如孙仲谋”(《南乡子》),“更觉元龙百尺,湖海平生豪气”(《念奴娇》)。
词人的狂放在其山水词中也得以体现,辛弃疾笔下的山水总是沾染着一股英雄节气,气势汹涌,跌宕起伏,如“青山欲共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写巍峨的青山像万马奔腾而来,如同战场上冲锋陷阵的铁骑,词人渴望挥戈驰骋疆场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谁信天峰飞堕地,傍湖千丈开青壁”(《满江红·题冷泉亭》)词人将自己身上的那股英雄豪气赋予千丈青峰,气势逼人;“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沁园春》)写千峰万壑的雄伟景象,就如同词人心中时刻激荡着的那股爱国情怀,无法抑制。
辛弃疾心中装着整个国家和民族,怀抱着英雄的壮志,所以他笔下的山水才总是那么的不平凡,仿佛具有着鲜活的生命,跟随着词人的英雄情怀而律动。
(二)英雄永不衰息的抗争精神
词人具有着英雄的历史使命,不论面对何等残酷的现实,遭受何种打击,身经多少磨难坎坷,他也依然保持着积极地进取精神,顽强的与现实斗争着。
如《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
叠嶂西驰,万马回旋,众山欲东。
正急湍直下,跳珠倒溅;小桥横截,缺月初弓。
老合投闲,天教多事,检校长身十万松。
吾庐小,在龙蛇影外,风雨声中。
争先见面重重,看爽气朝来三数峰。
似谢家子弟,衣冠磊落;相如庭户,车骑雍容。
我觉其间,雄深雅健,如对文章太史公。
新堤路,问偃湖何日,烟水濛濛。
这首词作于辛弃疾退居上饶期间,词的开头便气势汹涌而来,灵山群峰仿佛被写活了,再写直泻而下的飞瀑,高大葱郁的松树林,灵山的雄伟景象便赫然如在眼前。
但此人并不满足于此,他将群峰比喻成奔腾的战马,将松树喻为冲锋的战士,实是词人永不衰息的斗争精神的写照。
再如《临江仙》:
莫笑吾家苍壁小,棱层势欲摩空。
相知唯有主人翁,有心雄泰华,无意巧玲珑。
天作高山谁得料,《解嘲》试倩杨雄。
君看当日仲尼穷,从人贤于贡,自欲学周公。
此词作于词人闲居瓢湖期间,世人都认为苍壁只不过是一块高耸的石壁罢了,而作者却认为苍壁虽小,但其却具有“势欲摩空”的壮志,气慨非凡,它不求小巧玲珑之美,意与泰华争雄;下片写孔子生时不得意,却依旧坚持自己的政治理想为其终生奋斗,词中写出了作者不同于人的审美观和不甘人后的奇志壮怀,又借孔夫子自喻表示一定会将自己的毕生理想坚持下去,整首词托物寄意,借石明志,体现了词人虽“苍壁小”但依旧“势欲摩空”的英雄壮志。
二、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强烈的责任感
(一)对国家的忧患意识
辛弃疾山水词中总是充溢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强烈的民族责任感,他总是将民族大义放在第一位,时刻铭记着自己身上所肩负的复国之任,即使屡次被奸臣所陷害免职,他也依然不忘自己英雄的历史使命,为国担忧。
现实与理想的落差使得词人不得不将自己满腹的情怀寄托于山水之中,借山水将自己的情感喷发出来。
如《菩萨蛮·题江西造口壁》: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造口”据说是宋高宗的伯母隆佑太后在受金军追打逃跑之时的一处登岸之地。
金人在追击隆佑的过程中,大肆骚扰赣西一带,辛弃疾作此词就是为了表达对金人南侵给人民带来的深厚灾难的愤慨之情,他面对山河破碎的局面,抒发了自己难以言说的胸中隐痛。
词的首句即由清江水而想到了当年的这段国耻民辱的史实,接着写词人北望历代国都长安,却被重重叠叠的山峰所遮挡。
下片山水合写,就算是那无数的江山也阻挡不了东流而去的江水,这里一方面以江水东逝比喻国势衰微、难以收拾,传达了作家得到悲痛之感,另一方面也表达了词人无可阻挡的终身为国奋斗的志愿。
词作的最后更添悲愁,面对江上苍茫的暮色,想着北望长安的愿望是何其渺茫,而深山里不住悲啼的鹧鸪声传入耳中,更使词人痛苦不堪、柔肠寸断。
清人周济大赞该词是“借山怨水”,同时该词又以小令而写悲壮之音,传达了作家忧国爱民、为国担忧的深沉感情。
在这短小的词作中词人既书写历史,又抒发感情,让人不得不赞叹稼轩词的伟大。
(二)闲居之后仍对国家念念不忘
词人的一生宦途坎坷,屡次遭到奸臣弹劾而退居,但是退居期间,词人仍然不忘自己的理想抱负,心系国家和百姓,依然写了很多表现爱国情感的山水词。
如《生查子·独游西岩》:
青山招不来,偃蹇谁怜汝?
岁晚太寒生,劝我溪边住。
山头明月来,本在天高处。
夜夜入青溪,听读《离骚》来。
这首词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期间,词人独自夜游西岩,与青山明月为伴,读《离骚》来排遣时光。
初看此词,青山溪流,山头明月,一派宁静的夜景,这样的生活是多么闲适。
然而,细品此词,词人被迫免职,理想抱负无法施展,爱国之情无人倾诉,以致深夜无眠,只有夜读《离骚》来抒发自己为奸人所害的愤懑,借《离骚》来传达自己与屈原一样有着一颗忠贞的爱国之心。
再如《清平乐·独宿博山王氏庵》:
绕床饥鼠,蝙蝠翻灯舞。
屋上松风吹急雨,破纸窗间自语。
平生塞北江南,归来华发苍颜。
布被秋宵梦觉,眼前万里江山。
此词亦作于词人闲居带湖时期。
作者闲游博山,夜晚在山中一处茅屋投宿,上片词境凄凉,饥鼠绕床,蝙蝠翻舞,松风急雨,破纸自语,一片孤寂凄惨的景象,这也正与词人闲居无事,一腔热血无法抛洒的孤寂与无奈相映照。
而此情此景却更勾起了词人对往事的追忆,一生走遍了塞北江南,如今却一事无成只能退居闲赋,在这凄凉的深夜里梦醒,眼前仿佛还是那梦中的江山,这里就将一位“华发苍颜”的词人时时不忘恢复故土的大业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切之情跃然纸上,在万里江山的阔达背景之下赫然挺立着一位心念国家、心系苍生的高大的爱国者形象。
三、对南宋朝廷的强烈不满
作为一位心心念念致力于恢复事业的爱国志士,辛弃疾不仅怀抱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和民族忧患感,他对民族忧患的社会根源也有着深刻的认识。
南宋朝廷不念国事,偏安一隅;士大夫士风颓废,苟且偷安;恢复之言无人肯言,无人愿听,而致力于恢复事业的有志之士反而成为了人人嫉恨的对象,在朝廷中处处遭人排挤。
于是,在辛弃疾的词作中,我们总是会看到词人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和对奸诈逆臣的嘲讽和抨击。
(一)对朝廷苟且偷安的谴责
面对着故土的沦陷,国家的衰败,南宋朝廷统治阶级内部却为了一己之利,贪图一时的安逸而置风雨飘摇的国家于不顾,一味的投降与求和,破坏统一事业,打击统一力量。
因此,作为怀抱恢复志意信念的辛弃疾,他的理想抱负便无从实现,面对朝廷的软弱无能和自己的请缨无路,他的心中充满了对统治阶级的谴责和批判。
在其山水词中,这一感情同样强烈,如: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
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
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几曾回首。
(《水龙吟·为韩南涧尚书寿》)
剩水残山无态度,被疏梅料理成风月。
两三雁,也萧瑟。
(《贺新郎·把酒长亭别》)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
落日胡尘未断,西风塞马空肥。
(《木兰花慢·席上送张仲固帅兴元》)
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对苟且偷安的南宋朝廷的不满和批判。
(二)对投降派的抨击和失望
在主和派和投降派占绝对优势的朝廷内部,作为少数主战派的代表辛弃疾俨然成为了大多数人的眼中钉、肉中刺,是朝廷中的“异类”,再加上他刚正高洁的个性使他常常遭到奸诈小人的嫉恨谗害和排挤,致使词人一生宦途坎坷,报国无路。
词人心中充满了对现实的悲愤之情,于是,他在山水词以高洁的山水自喻,与圣洁的山水对话,对奸诈小人进行了辛辣的嘲讽和批判。
在《贺新郎·甚矣吾衰矣》中,词人写道“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表明了自己与青山一样美好可亲,其后又写道“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辛辣的讽刺了那些主和派和投降派都是追名逐利的小人。
正因为朝廷中到处都是一些懦弱胆小的无能之辈,词人很少可以在朝廷中找到志同道合的友人,所以词人也常常在词中表现出孤独落寞之感,如《生查子·独游雨岩》:
溪边照影行,天在清溪底。
天上有行云,人在行云里。
高歌谁和余?
空谷清音起。
非鬼亦非仙,一曲桃花水。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溪边自由行走的喜悦,下片转而反问“高歌谁和余”,却只有“空谷清音起”,从而写出了词人的孤独情境。
这种孤独之感并不是因为词人独自游行才引发的,而是因为词人在追求恢复事业的道路上不仅没有遇到志同道合之士,反而处处遭人排挤和打击而造成的,从中也体现了词人对于朝中无人的失望。
(三)对自己不为朝廷所重用的不满
辛弃疾的一生总是以国家和人民为重,作为一名坚决的主战派人士,总是被以主和派为主的统治阶级所排挤,词人在朝野的时间是屈指可数的,他的一生“三仕三已”,总是在位不久就被朝中小人所弹劾而罢官闲居,第一次罢官时间在十年以上,第二次罢官也有八年之久。
词人的闲居之地在江西的上饶地区,那里景色秀美,可谓是一处理想的闲居之所,也许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居住于这样的地方就是一种生活的享受。
然而,对于辛弃疾这位心中装满国家的英雄豪杰式人物而言,长时间的闲居生活就像是一种痛苦的煎熬,他无时无刻不在渴望着能够重返朝廷,为国奉献。
闲居期间,词人虽然时常吟咏上饶的山水景物,但在吟咏的同时也时常透露出词人对于自己不为朝廷所重用的不满,如《洞仙歌·开南溪初成赋》:
婆娑欲舞,怪青山欢喜。
分得清溪半篙水。
记平沙鸥鹭,落日渔樵,湘江上、风景依然如此。
东篱多种菊,待学渊明,酒兴诗情不相似。
十里涨春波,一掉归来,只做个、五湖范蠡。
是则是、一般弄扁舟,争知道他家,有个西子。
这首词作于词人罢居带湖时期,词的上片写景,南溪初成,青山欲舞,“平沙鸥鹭”,“落日渔樵”,一派祥和之景。
词的下片抒情,想要学习陶渊明种菊饮酒,却发现“酒兴诗情不相似”;想像范蠡一样泛舟西湖,却发现没有西子作伴,然而,词人难道真的想学陶渊明和范蠡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词人闲居完全不是自己的意愿,这只是词人对闲居生活的一种无奈,是一种对自己不能为朝廷所重用的调侃。
词人不能为朝廷所重用的不满情绪不仅在闲居期间有所体现,即便是词人在职期间也有体现。
辛弃疾一生为恢复事业所做的努力全都被无情的现实所冲灭,满腔热血无处挥洒,满腹才略无法施展,使得他的心中郁结着强烈的愤慨之情。
词人在《小重山·三山与客泛西湖》的上片写道:
“绿涨连云翠拂空。
十分风月处,着衰翁。
垂杨影断岸西东。
君恩重,教且种芙蓉。
”词人此时在闽中任职却不为重用,词中写词人与客泛湖,湖光水色,景色宜人,于是词人发出“君恩重,教且种芙蓉”的感慨,表面看仿佛是词人向往着闲适生活,但与词人的理想抱负相联系,不难看出这实则是词人对“君恩”的一种不满,词人无比向往着能为国家奉献一己之力,收复故土,恢复中原,然而朝廷却将他闲置一旁,此种情景,词人心中的不满情绪便不言而喻了。
再如《摸鱼儿·观潮上叶丞相》:
望飞来,半空鸥鹭,须臾动地鼙鼓。
截江组练驱山去,鏖战未收貔虎。
朝又暮,悄惯得、吴儿不怕蛟龙怒,风波平步。
看红旆惊飞,跳鱼直上,蹙踏浪花舞。
凭谁问,万里长鲸吞吐,人间儿戏千弩。
滔天力卷知何事,白马素车东去。
堪恨处:
人道是、属镂怨愤终千古,功名自误。
谩教得陶朱、五湖西子,一舸弄烟雨。
作此词时,辛弃疾受叶衡推荐任仓部郎官,词中写钱塘江潮的雄伟壮阔,在上片,词人将惊天动地的钱塘江潮写得有声有色,使其词成为歌颂钱塘江潮的千古名作。
上片写景兼写人,以浪漫动态之笔,把钱塘江写得气势磅礴,生动逼真,动态感极强,江中弄潮儿的描写,则是一曲英雄的赞歌。
词的下片词人转由观潮联想到历史故实,为忠贞的伍子胥反遭陷害感到不公,还是像范蠡一样泛舟西湖,轻松自在。
这里词人借伍子胥和范蠡来写自己被奸人陷害的无奈和愤慨。
四、结语
作为南宋词史上成就最高的词人,辛弃疾的山水词如同他所有的词作一样,贯穿于其山水词作中的主旋律依旧是他那时刻都不曾忘怀的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和根深蒂固的爱国情怀。
辛弃疾的一生致力于收复失地、保家卫国的斗争之中,但因为现实与理想的矛盾,使得他的一生壮志难酬,空怀一腔热血和满腹才略,却无用武之地,内心郁结着强烈的愤慨之情,于是词人将对收复失地的强烈信念、对国家前途的始终不渝的关注和对民族命运的深沉的忧患意识和责任感,诉诸于山水,寄托于词作。
希望与失望、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交织更鲜明生动的展现了词人丰富的主观情感和内心世界,传达着词人强烈的爱国之情。
生于一个无法作为的时代对怀抱豪情壮志的词人来说不得不成为一个悲剧,而此时的我们也许更应该感谢那个悲剧的时代吧,正因为那个时代的悲剧才造就了辛弃疾这样伟大的词人,才得以在词史的发展中留下辉煌的篇章,正如刘克庄《辛稼轩集序》中的评价:
“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以来所无。
”
参考文献:
[1]巩本栋.辛弃疾评传[M].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王增辉.辛弃疾集[M].太原:
山西古籍出版社,2006.
[3]朱德才.辛弃疾词选[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
[4]王兆鹏.唐宋词史论[M].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2001.
[5]叶嘉莹.唐宋词名家论稿[M].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6]黄拔荆.中国词史(上卷)[M].福建:
福建人民出版社,2002.
[7]赵得坚.论辛弃疾山水田园词的思想意义[J].大连大学学报,1995,5(3):
319-322.
[8]唐先福.浅谈辛弃疾的爱国词[J].读与写杂志,2012,9(4):
97-179.
[9]亓静.浅论稼轩词的英雄情结[J].岱宗学刊,2005,9(4):
22-47.
[10]李丽华.辛弃疾词作爱国思想浅议[J].雁北师院学报(文科版),1996,5:
64-67.
[11]彭敏.论辛弃疾词的崇高性生命体验[J].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0
(2):
31-33.
ThePatrioticFeelingsofXin'sLandscapePoems
Abstract:
Themostaccomplishedpoetessonxinqijiofsongdynastyistheluxuriousness,"Yuefu,dongpofirst,thentoJiaXuanafter."ThisistheevaluationofjinyuanciYuanHaoWenjiaxuncianditsachievementishigh.LandscapesofSimpson'swordsastheirwordsasanimportantpartofthebarriers,beyondtheformergenerationoflandscapeliteratureisnolongerjustborrowscenerytoescapefromreality,expressthefeelingofdetachment,butratheruseacontemporarybrushworkreflectsthehistoryandreality,expresshisstrongpatrioticfeelings,andtherosesatthetimeacritiqueofthesouthernsongdynasty.
KeyWords:
XinQiji;landscapepoems;patrioticfeelin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