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65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docx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

第三章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内涵

(一)教学的定义

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一种活动

(二)教学的特点

教学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两方面活动的统一。

学校教育工作必须坚持教学为主,教学也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2.教学有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3.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二、教学的意义

1.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2.教学是对学生进行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把学生培养为合格人才的基本途径

3.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

三、教学的任务

(一)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

形势教育:

代表洛克裴斯泰洛齐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通过开设学科发展学生的智力,至于学科内容的实用意义则是无关紧要的

实质教育:

代表赫尔巴特斯宾塞

认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在于传授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知识,至于学生的智力则无需进行特别的培养和训练

(二)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这是教学的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的基础

4.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

第三章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本质

(一)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过程

(二)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认识的间接性;认识的交往性;认识的教育性;认识的引导性(学生为主体,课程与教材为客体,教师为领导的“三体结构”);认识的简捷性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学生认识的特殊性规律)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并且是间接地去体验;

2.学生的学习的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发展性规律)

1.掌握知识是发展能力的基础;

2.能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必要条件

3.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制(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应该是科学的规律性的知识;必须科学的组织教学过程;提供学生积极参与实践的时间和空间;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

(三)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双边性规律)

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组织者的地位,应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2.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处于学习的主导地位,应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3.建立合作、有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四)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又为他们的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有机结合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阶段

(一)激发学习动机

(二)领会知识(中心环节,包括感知教材和理解教材)

(三)巩固知识

(四)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第三章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五个基本环节:

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课外辅导,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一、备课

备课时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要求:

1.做好三方面的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设计教法)

2.写好三个计划(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又称单元计划,课时计划即教案

二、上课

上课时教学工作诸环节的中的中心环节,是教师和学生学的最直接的体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要上好一节课的基本标准是:

1.目标明确

2.内容正确

3.方法得当

4.表达清晰

5.组织严密

6.气氛热烈

7.板书有序

8.态度从容

课的构成:

新授课,巩固课,技能课,检查课(教学的任务)

单一课,综合课(一节课所完成的任务)

讲授课,演示课,练习课,实验课,复习课(使用的教学方法)

课的结构:

基本组成部分有。

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与反馈

意义:

学生巩固知识,教师发现学生知识缺陷从而提出建议,帮助学生培养独立思考能力

形式:

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各种口头作业和口头答案;各种书面作业;各种实际作业

要求:

1作业的内容要符合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并有代表性。

2作业分量要适当,难度要适度。

3布置作业要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并规定完成的时间。

4教师应该经常检查和批改学生的作业。

四、课外辅导

课外辅导要求:

1.从辅导对象实际出发,确定辅导内容和措施

2.辅导只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不能将主要精力放在辅导上

3.辅导要目的明确,采用启发式,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教师要注意态度,师生平等相处,共同讨论,鼓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

5.加强思想教育和学习方法的指导,提高辅导效果

 

五、学生学业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通过学生血液的评价,可以检查教学完成的情况,从检查中获得反馈信息,可以用来指导和调节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从而改善教学,提高质量。

评价方法:

1.观察法

是直接认知被评价者的最好方法。

适用于评价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和技能性的成绩

2.测验法

主要以笔试进行,是考核、测定学生成绩的最基本的办法

测验的种类:

论文式测验、客观性测验、问题情境测验、标准化测验

测验的质量指标:

信度、效度、难度、区分度

信度:

是指测验结果的稳定性或可靠性,即某一测验在多次实施后所得到的分数的稳定、一致程度

效度:

是指测量的正确性,即一个测验能够测量出其所要测量的东西的程度

难度:

是指测验包含的试题难易程度

区分度:

是指测验对考生的不同水平能够区分的程度,即具有区分不同水平考生的能力

3.调查法

4.自我评价法

评价要求:

1.客观公正,必须严格遵循评定标准

2.方向明确,要向学生指出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这是评定学生学业成绩的主要目的

3.鼓励学生创新,在评定中,不仅要看答案,而且要看思路,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创造性

第三章第四节教学原则

一、直观性原则

直观手段:

实物直观,是指对个种实物进行的

模象直观,是指通过各种实物的模拟形象而进行的

言语直观,通过教师对学生作形象化的言语描述而祈祷的直观作用

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1.要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教学手段。

要有目的性和必要性,直观材料要有典型性。

同时,直观教学是一种教育手段而非目的

2.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

教师要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从观察分析具体事物和现象中,得出科学的结论

3.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直观给予的是感性经验,而教学的根本任务是让学生掌握知识,因此在运用直观的时候要主义启发学生思考,细致观察,引导学生思考和发现现象的本质。

一般来说,在教学内容对于学生比较生疏,学生在理解和掌握上遇到困难或障碍时,才需要教师运用直观。

二、启发性原则

要求:

1.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4.发扬教学民主

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学记》“道尔夫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君子之教,喻也”

苏格拉底产婆术

第斯多惠“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

三、巩固性原则

要求:

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

2.重视组织各种复习

3.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中积极巩固

孔子“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

乌申斯基复习是学习之母

四、循序渐进原则

要求:

1.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

2.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教学

3.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

《学记》“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

朱熹“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夸美纽斯“应当循序渐进的来学习一切,在一段时间内只应当把注意力集中在一件事情上”

五、因材施教原则

要求:

1.要坚持课程计划和学科课程标准的统一要求

2.了解学生,从实际出发进行教学

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要求:

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3.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4.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七、科学性与教育性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把现在先进科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传授给学生,同时要结合知识、技能中内在的德育因素,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

要求:

1.要确保教学的科学性

2.要深入发掘教材和教学情境中蕴含的教育性因素,自觉地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

3.要把这些教育因素贯穿于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

4.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思想品德素质

八、量力性原则

可接受性原则,指教学活动要适合学生的发展水平。

要求:

1.重视儿童的年龄特征

2.了解学生发展的具体特点

3.恰当地把握教学难度

《学记》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

教学相长也”

“禁于未发之谓豫”预防性原则

“当期可之谓时”及时施教原则

“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观摩原则

“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主张课内外相结合

第三章第五节教学方法

一、教学方法的概念

教授法必须依据学法,否则会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从而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由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因此教法与学法,教法处于主导地位

二、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国外

探究—研讨法美兰本达

纲要图示教学法沙塔洛夫通过纲要图简明扼要把重点掌握的知识表现出来

暗示教学法(启发教学法)洛扎诺夫

(二)国内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1)讲述法(讲述、讲解、讲读、讲演)

能在短时间系统传授知识,但是不利于学生的主动性的发挥

基本要求:

Ø讲授的内容要有科学性、系统性、思想性。

既突出重点难点,又要系统全面;既要使学生获得可靠知识,又要在思想上有提高

Ø注意启发

Ø讲究语言艺术

Ø要组织学生听讲

2)谈话法(问答法)

分为复习谈话和启发谈话

基本要求:

Ø要准备好问题和谈话计划

Ø提出问题要明确

Ø要善于启发诱导

Ø要做好归纳、小结

3)讨论法

有利于学生集思广益,互相启发,加深理解,但是运用讨论法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基础,一定的理解力,因此在高年级运用较多

基本要求:

Ø讨论前做好重温的准备,讨论的问题要有吸引力,有讨论和钻研的价值

Ø讨论中要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

Ø在讨论结束时要做好小结

4)读书指导法

教师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科书和参考书,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一种方法

根据学生独立程度:

Ø1教师指导性阅读(预习和复习阅读指导、课堂阅读指导和课外阅读指导)

Ø2学生半独立性阅读3独立性阅读

2.以主观感知为主的教学方法

1)演示法

演示的手段大致分为三类:

1.实物或模型、标本、图片、挂图的演示

2.用连续成套的模型、标本、挂图、图片或者幻灯、电影等,进行序列性演示

3.音乐、体育、劳动课上教师的示范性动作或操作等

2)参观法

准备性参观;并行参观;总结性参观

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教学方法

1)练习法2)实验法4)实践活动法

3)实习作业法

是教师依据科学课程标准要求,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从事一定的工作或操作,将书本知识运用于实践的教学方法》

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和职业教育中占有重要地位

比如数学课的测量联系,生物课的植物栽培等

4.以情感陶冶为主的教学方法

1)欣赏教学法

2)情景教学法

5.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法–发现法

发现法,又称探索发、研究法,是学生借助于教师提供的适宜于进行“再发现”的问题情境和学习内容,积极开展独立探索、研究和尝试活动,以掌握知识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研究客观事物的属性,发现相应的原理或结论,培养创造能力的方法。

由美布鲁纳倡导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应用

选用的依据:

1.考虑教学方法本身的特点和功能,灵活筛选,综合运用

2.依据学科特点和学习内容选择教学方法

3.依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4.依据学生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5.依据现有的教学媒体的特点选择教学方法

运用的要求:

综合性、灵活性与创造性相结合

综合性,根据教学任务和教学内容的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而不市场机制是用一种教学方法。

灵活性,实际应用中,要从实际需要出发,随时对其调整

创造性,从教学实践出发,再把我现有教学方法的基础上有所创造

第三章第六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教师以什么样的形式将学生组织起来,通过什么样的形式与学生发生联系,教学活动按照什么样的程序展开,教学时间如何分配和安排等问题。

教学组织形式主要受教学观念、教学任务、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和教学条件等因素的制约

二、常见的教学组织形式:

(一)个别教学制(古代中国,埃及,希腊)

(二)班级教学制(我国现行的教学组织形式)

1.概念及发展

又称班级教学、课堂教学,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

1632年夸美纽斯《大教学论》首次理论上对班级授课制作了论述,奠定了理论基础

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在1862年,在北京京师同文馆

2.优缺点

1.有利于经济有效的大面积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作用

4.有利于学生多方面的发展

1.教学活动多由教师直接做主,学生主体地位或独立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2.学生的学习主要是接受现成的知识,动手机会少,不利于培养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践能力

3.教学面向全班学生,强调的是统一、难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

4.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灵活性有限

3.班级授课的辅助形式–个别辅导与现场教学

4.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复式教学

将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在一个班,由一位教师分别用不同程度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采取直接教学和自动作业交替的办法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三)分组教学(美英法德)

外部分组:

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班

内部分组:

在传统的按年龄编班的班级内,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编组

(四)设计教学法和道尔顿制

设计教学法美克伯屈创立由学生自己决定学习目的和内容

道尔顿制美伯克赫斯特提出教师不在上课,只为学生只能自学参考书,布置作业,由学生自学和独立作业,有疑问时才请教教师,学生完成一阶段学习任务后,向教师汇报学习情况接受考察

(五)特朗普制(灵活的课程表)美劳伊德·特朗普

把大班上课,小班研究和个别教学是结合起来,用灵活的时间单位代替固定划一的上课时间

第三章第七节教学评价

对教学活动及其结果进行测量、分析和评定的过程

具有诊断作用、激励作用、调节作用

原则:

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整体性原则、指导性原则

种类:

根据实施功能,分为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总结性评价

根据运用的标准,分为相对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个体差异性评价

根据评价主体,分为外部评价、内部评价(自我评价)

诊断性评价:

了解学生准备状况及影响学习的因素而进行的评价

形成性评价:

教学过程中为改进和完善教学活动而进行的对学生学习过程及结果的评价

相对性评价:

(评定学生之间的差异)依据学生个人的学习成绩在该班学生成绩序列或常模中所处的位置来评价和决定他的成绩的优劣

绝对性评价:

(判断学生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的要求)依据教学目标和教材编制试题来测量学生的学业成绩

个体差异性评价:

对被评价者的过去和现在进行比较,或将评价对象的不同方面进行比较

第三章第八节我国当前教学改革的主要观点与趋势(单选)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

结论与过程的统一

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让学生理解和掌握正确的结论,所以必须重结论。

但是,如果学生不经过一系列的质疑、判断、比较、选择,以及相应的分析、综合、概括等认识活动,即如果没有多样化的思维过程和认知方式,没有多种观点的碰撞、论争和比较,九轮就难以获得,也就难以真正得到理解和巩固

所以不仅要注重结论,更要注重过程

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如果没有认知因素的参与,学习任务就不可能完成;同样,如果没有情意因素的参与,学习活动既不能发生也不能维持。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

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统一,实质就是交往。

师生的交往时价值萍等的,没有高低强弱之分。

而且师生交往的基本属性就是互动性和互惠性。

不仅仅是教师教、学生学的机械相加,应该是教学相长式的教学关系。

教师从传统的传授者转变成促进者。

可以说创设基于师生交往的互动、互惠的教学关系,是新课程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

开放,意味着书本世界向生活世界的回归,也是教学过程的开放,不仅仅用僵化的形式教学,而是开放的纳入单行灵活的成分,鼓励师生互动中的即兴创造

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生成。

关注再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不仅成全学生,也是成全教师。

全面发展的教学观是从教学目的的角度提出的;

交往与互动的教学观从师生关系的角度提出的;

开放与生成的教学观从教学过程与教学结果的角度提出的

三种教学观相互联系,相辅相成

新型的教学观

从“以教育者为中心”转向“以学习者为中心”

从“教会学生知识”转向“教会学生学习”

从“重结论轻过程”转向“重结论更重过程”

从“关注学科”转向“关注人”

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重建

(一)教学与课程的关系

教学与课程的关系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二)教与学的关系

教与学是一种交流的、互动的、融合的关系。

做到教中学,学中教,师生组成学习共同体

(三)学科与学生的关系

倡导学生本位论。

关注每一位学生;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和情感体验;关注学生的道德与人格培养

(四)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一种建立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的动态的、平等的对话关系

(五)教学目标

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思想,要求结论与过程的统一,认知与情感的统一

并具有以下特点:

情意性、过程性、个性化

(六)教学环境

人文环境的开放,即打破教与学的界限,打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束缚与被束缚的关系

物理环境,即教室。

要从封闭走向开放。

可以将社会引进教室,也可以将教室设于社会中。

教室成为一种教学环境。

(七)教学组织形式

多样化:

建立多种教学组织形式

综合化:

根据不同的情境财务不同的教学组织形式

社会化: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完善教学

(八)教学评价

由甄别走向发展:

承认学生差异化,关注学生的各方面发展

由单一走向多元:

实现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实现教学评价指标的多元化;评价方法和评价手段的多元化

由重结果走向重过程

(九)教学效果

达到两个效果:

一是提高质量;二是个性化的教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