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章末检测二.docx
《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章末检测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章末检测二.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秋高一地理人教版必修一练习章末检测二
章末检测
(二)
(时间:
6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
读“大气受热过程图”,回答1~3题。
1.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是( )
A.①—②—③ B.①—④—②
C.②—③—④D.③—④—②
2.影响近地面大气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递减的是箭头( )
A.①B.②
C.③D.④
3.青藏高原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主要是由于( )
A.大气吸收①辐射少B.大气吸收②辐射少
C.地面吸收③辐射少D.地面吸收④辐射少
答案:
1.B 2.B 3.B
解析:
第1题,根据图中内容可知,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为地面长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由此可判断出使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顺序为①—④—②。
第2题,地面辐射为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因而随距地面距离的增加,气温逐渐降低。
第3题,青藏高原地势高,空气稀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较少,因而气温低。
读图,回答4~5题。
4.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
C.净化和增湿D.降温和减湿
5.如果此图表示的是山谷风示意图,那么上升气流③表示的可能是( )
①白天的谷地 ②白天的山坡
③夜晚的谷地 ④夜晚的山坡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若为城市热力环流,则B处空气上升,判断为城市,则位于②处植树造林可以净化近地面由郊区流向城市的空气;且由于植物的蒸腾作用,使湿度增加,故C项正确。
第5题,图示表示山谷风,则③处空气上升,说明B处气温较A处高,则上升气流③表示白天的山坡或晚上的山谷。
读下图,回答6~7题。
6.此锋面形成的季节多在( )
A.春季B.夏季
C.秋季D.冬季
7.此时贵阳附近的天气特征是( )
A.阴雨连绵B.晴空万里
C.大雪纷飞D.暴风骤雨
答案:
6.D 7.A
解析:
昆明准静止锋的形成多在冬季。
冬季时,南下的冷空气遇到云贵高原及附近山地的阻挡与南部的暖湿空气相持而形成昆明准静止锋,并在贵阳附近形成阴雨连绵的天气。
读图,完成8~9题。
8.北京处在①阶段时,天气现象和气压分布状况是( )
①天气晴朗温暖 ②气压高 ③天气阴 ④气压低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9.北京处在②阶段时,如果有大风天气出现,可能的影响因素是( )
①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较大
②冷气团移动速度很快
③暖气团含有大量水汽
④冷气团携带有大量沙尘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答案:
8.D 9.A
解析:
从示意图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箭头指示方向向北;冷空气向暖空气移动;锋面类型为冷锋;北京在暖气团控制区。
第8题,冷锋到来之前,受暖气团控制,天气晴朗温暖,气压较低。
第9题,锋面过境时由于冷空气移动速度较快,导致锋面两侧水平气压梯度力较大,从而产生大风。
下图为“亚欧大陆东部某季节大气运动图”。
读图回答10~11题。
10.图示季节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天气状况可能是( )
A.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B.炎热干燥的伏旱天气
C.受热带气旋的影响
D.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11.当P天气系统最强盛时,印度半岛为( )
A.德干高原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
B.农田干枯,土地龟裂
C.乞拉朋齐降水量多的时候
D.西南季风来得早,造成严重洪涝灾害
答案:
10.D 11.A
解析:
第10题,根据图中所示,亚欧大陆上形成高压,太平洋上是低压,应为冬季。
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可能受强冷空气的影响。
第11题,此时印度正值一年中最凉爽的时候。
注意印度最干旱的时期是热季(3~5月),此时太阳直射点已经移到北半球,气温回升快,但雨季尚未来临,所以异常干热。
下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
读图回答12~13题。
12.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 )
13.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东北风B.东南风
C.西北风D.西南风
答案:
12.C 13.D
解析:
第12题,P是南半球的地中海气候,符合的为C项。
第13题,Q是北半球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北半球的盛行西风风向是西南风。
读“某月4~10日气温变化示意图”,回答14~15题。
14.这次天气过程可能是由下列哪种天气系统过境造成的( )
A.冷锋B.暖锋
C.气旋D.反气旋
15.图中哪幅图能反映该天气系统过境前后的气压变化( )
答案:
14.A 15.A
解析:
第14题,从图中的气温变化可以看出,从4~9日,最低气温从2℃下降到-4℃,且在5、6日两天天气为多云转阴,说明有冷锋经过,尽管没有形成降水(可能是由于大气中的水汽较少或者冷空气太弱),但这符合冷锋的特点。
第15题,在整个天气变化过程中,由于气温一直在下降,气压就会逐渐升高,A项符合。
B为气旋过境,C为暖锋过境,D为反气旋过境时的气压变化。
读“某地气温、降水资料”,回答16~18题。
月份
气温(℃)
降水(mm)
1
24.7
18
2
24.4
25
3
21.2
65
4
16.5
79
5
11.7
80
6
8.2
107
7
6.9
132
8
7.9
122
9
10.6
77
10
13.7
72
11
17.9
61
12
21.5
44
16.该地的气候类型是( )
A.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
C.地中海气候D.热带草原气候
17.该地可能是( )
A.北京B.悉尼
C.罗马D.开普敦
18.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是( )
A.热带季风气候B.热带雨林气候
C.热带草原气候D.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
16.C 17.D 18.C
解析:
第16题,该气候明显为冬雨型,是地中海气候。
第17题,由于该地区7月气温低,应位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区。
第18题,受气压带和风带交替控制的气候类型有热带草原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
除了大气中CO2增加导致全球变暖外,封存于北极海底的甲烷由于冰层融化而被大量释放,可能对全球变暖起推动作用。
读“全球主要温室气体在大气中的含量变化表”,完成19~20题。
气体
项目
二氧化碳
甲烷
氟氯烃
一氧化二氮
单位
10-4
10-6
10-12
10-12
工业化前
280
0.8
0
2.88
1990年
353
1.72
764
3.10
年增加率/%
0.5
0.9
0.4
0.25
19.上述气体的共同性质是( )
A.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可见光
B.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紫外线
C.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
D.能强烈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
20.近百年来,全球变暖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①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
②人类大量消费能源,加热了近地面的大气
③过度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增加了二氧化碳浓度
④厄尔尼诺现象的出现增加了大气热量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答案:
19.C 20.C
解析:
表格中的气体均为温室气体,其共同性质为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使气温升高。
温室效应产生的原因主要是二氧化碳的增加,一是燃烧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放出大量二氧化碳;二是大量砍伐森林,削弱了绿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二、综合题(共50分)
21.为了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发挥土地生产优势,我国许多地区发展了冬暖式温室大棚,极大地提高了农民收入,丰富了我国冬季城乡居民的蔬菜供应。
结合材料和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上图为我国北方某城郊一大棚蔬菜生产模式图,棚顶密封,背面是冬季用以御寒以提高棚内温度的挡风墙,侧面是唯一一个进出大棚的工作门。
在图中用箭头画出工作门打开时温室内外的空气流动状况。
(2)建温室大棚主要是改善农作物生长的________条件,实现这一目的的原理是什么?
(3)冬季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在陕西取得成功,在贵阳附近却失败了,其原因最可能是( )
A.贵阳冬季温和,塑料大棚生产的优势不明显
B.贵阳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不足
C.贵阳交通不便,生产的蔬菜不能远销
D.市场竞争激烈,大棚蔬菜价格低,农民积极性不高
(4)为充分利用气候资源,实现农业创收,38°34′N地区的一农户准备建一玻璃温室,他初步设计了如下图所示草图。
为获得充足的热量,温室顶部坡面的倾角α在一年中需不断调整。
冬至日,α角的大小应为________。
答案:
(1)图略(工作门处,底部箭头从外向大棚,上部由大棚指向外部)。
(2)热量(或温度、气温) 太阳辐射大部分透过温室被地面吸收,温室中的大气对地面辐射吸收多;玻璃阻隔内外大气的热量交换,起到了保温作用。
(3)B
(4)62°
解析:
(1)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可以推知温室外部气压高,近地面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顶部气流由温室内部流向外部。
(2)温室大棚改变的是温度。
(3)贵阳冬季多阴雨天气,光照条件差,不利于温室大棚发展。
(4)由正午太阳高度公式可以推知:
α=90°-H冬。
22.读下面“世界部分地区气压带、风带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4分)
(1)A气压带的名称为________气压带,B风带的名称为________风带。
(2)据图中气压带、风带分布的位置判断,全球气压带、风带向________(方向)移动,此时正是北半球的________季,亚欧大陆出现________气压中心。
(3)该季节M处盛行________风(风向),若用干、湿、冷、热表示其对气候的影响,则该风控制下形成________的气候特征。
(4)N处分布着________气候,该季节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简述其形成原因。
答案:
(1)赤道低 盛行西
(2)北 夏 低
(3)东南 湿热
(4)地中海 炎热干燥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故炎热干燥。
23.读“3月16日东亚部分地区等压线图”,回答下列问题。
(12分)
(1)比较甲、乙两地降水的差异,并分析其原因。
(2)判断A、B两地的风力大小,并说明理由。
答案:
(1)降水量甲地大于乙地,降水的季节变化甲地小于乙地。
因为甲地位于海岛,气候的海洋性较强,因此甲地比乙地降水更多,季节变化更小。
(2)A>B。
理由:
A地比B地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A地位于海洋,B地位于陆地,A地的摩擦力更小。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降水的因素以及等压线图的判读。
(1)描述降水差异应从降水量的多少、降水的季节分配两方面进行分析。
乙地降水主要来自于夏季风,甲地为海岛,冬夏季盛行风都来自海上。
因此甲地降水较多,季节分配较均匀。
(2)等压线的疏密影响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大小,进而影响风力的大小,同时也要考虑海陆表面的摩擦力,据此判断A、B两地的风力大小。
24.阅读下列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12分)
材料 “可怕的全球变暖”。
(1)根据材料,分析全球变暖将给大洋洲带来的严重后果及其形成原因。
(2)全球气候变暖给全球带来巨大影响。
下列事象不会受其影响的是( )
A.海陆间水循环
B.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C.台湾海峡的宽度
D.珠峰的海拔
(3)气候、石油、粮食成为近年来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填写出下列框图中甲、乙方框所代表的内容。
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大洋洲的珊瑚岛将不复存在。
全球变暖(海水膨胀),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
(2)B
(3)二氧化碳大量排放 石油资源的短缺
解析:
第
(1)题,从图中可知全球气候变暖会使得大洋洲的珊瑚岛不复存在。
第
(2)题,全球变暖不会影响阿拉伯半岛的气候类型。
第(3)题,从图中关系上可知甲为CO2的排放,乙为石油资源短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