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两院院士.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31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38.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苏州两院院士.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苏州两院院士.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苏州两院院士.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苏州两院院士.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苏州两院院士.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苏州两院院士.docx

《苏州两院院士.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苏州两院院士.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苏州两院院士.docx

苏州两院院士

苏州两院院士

名人简介>苏州两院院士首页>中心分馆>名人馆>名人简介>苏州两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4人)

1、张光斗(1912-),水利水电工程结构专家。

江苏张家港鹿苑镇(原属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6年和1937年分获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哈佛大学硕士学位。

清华大学教授,曾任副校长,兼任水利电力部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院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技术科学部副主任等。

中国水工和水电学科创建人。

承担的“设计葛州坝工程”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1年当选为墨西哥工程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2、王大珩(1915-2011),应用光学家。

江苏吴县(今苏州)人。

中共党员。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0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硕士学位。

1948年回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大连大学应用物理系教授、主任,长春光学精密机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研究员、所长,哈尔滨科技大学校长、国防科委十五院副院长、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副主席等。

中国现代光学及光学工程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被誉为“中国光学之父”。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等多项重要奖励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3、周干峙(1930—),建筑学和城市规划专家。

江苏苏州人。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系。

曾任城乡建设部城市规划研究院院长、副部长,为建设部高级建筑师、清华大学教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中国风景园林学会、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

1991年当选为中科院院士,1994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组织编写的“国家城市建设技术政策”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4、顾诵芬(1930-),飞机空气动力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顾廷龙子。

195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

曾任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航空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直接领导组织并参与了低中高三代飞机中的十余种飞机气动布局和全机设计,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

199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国科学院院士(72人,其中外籍院士3人)

1、夏坚白(1903-1977),大地测量学家、天文测量学家。

江苏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5年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测量学院工学博士学位。

曾任同济大学校长、教授,武汉测绘学院院长、教授及中国测绘学会理事长等。

致力于我国测绘教育和测绘科学事业,是我国大地天文学的奠基人。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顾翼东(1903—1996),化学家。

江苏苏州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23年毕业于东吴大学化学系。

1925年和1935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东吴大学化学系教授、系主任,复旦大学教授。

从事我国丰产元素钨、钼、铌、钽及稀有元素化学的研究,开展有关液-固体系平衡相图及溶剂萃取的工作,成就卓著。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李强(1905—1996),原名曾培洪,字幼范,江苏常熟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科学家和经济专家。

上海东华大学土木科肄业。

1925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常熟县委书记。

1929年自制出我党第一批无线电收发报机。

后任中央军委军事工业局副局长、延安自然科学院院长,领导制造了大功率发射机和定向天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历任邮电部电信总局局长兼广播事业局局长、对外贸易部部长等,是中共第九至十一届中央委员、中顾委委员、第三至五届全国人大代表。

1955年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4、戴松恩(1907—1987),遗传育种学家。

江苏常熟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31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农学院农艺系。

1936年获美国康乃尔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农业科学院副秘书长、研究生院副院长。

参与选育“金大2905”、“金大26”等中国第一批小麦优良品种,探明中国油菜育种的途径和方法,主持开展了中国小麦非整倍体的研究工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5、周同庆(1907-1989),物理学家。

江苏昆山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物理学博士学位。

回国后受聘为北京大学、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教授。

主要从事光谱学、气体放电光谱学、气体放电等离子体物理等方面研究,是中国光谱学研究的开拓者。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6、王淦昌(1907-1998),核物理学家。

江苏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192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33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山东大学、浙江大学物理系主任和教授,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国家科委核聚变专业组组长、冷试验技术委员会主任、第二机械工业部副部长等。

现为中国核工业总公司研究员。

因参与我国原子弹和氢弹研制贡献突出和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获2项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7、张青莲(1908-2006),化学家。

江苏常熟人。

中共党员。

1930年毕业于上海光华大学化学系。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研究生院。

1936年获德国柏林大学博士学位。

历任中央研究院化学研究所副研究员,光华大学、西南联大、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

长期从事无机化学特别是有关同位素化学及重水的研究,为中国各种轻同位素的研究和生产做出了贡献,并系统地进行了原子量的精确测定工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8、黄文熙(1909—2001),岩土工程与水工建筑专家。

江苏吴江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

1935年和1937年分获美国密执安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任中央大学水利系主任、教授。

建国后,历任南京大学、华东水利学院、清华大学教授,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副院长。

善于抓住生产实践中的关键性学术问题进行创造性的基本研究,参加了治淮和治黄工程及武汉长江大桥、上海宝山钢厂等许多工程防护与加固工作。

195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9、胡绳(1918—2000),无产阶级革命家、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历史学家。

原名项志逖,笔名胡绳等,祖籍浙江钱塘(今属杭州),生于江苏苏州。

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曾任《鄂北日报》、《读书月报》主编,中共南方局文委委员,上海、香港生活书店总编辑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政务院出版总署党组书记、中共中央宣传部秘书长、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主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等,当选为中共中央委员,全国人大常委,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有《胡绳文集》、《胡绳全书》等。

1955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院士(学部委员)。

10、吴仲华(1917-1992),工程热物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机械系。

1947年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中国科学院学部主席团名誉主席。

创立“吴氏通用理论”,其主要方程被称为“吴氏方程”,在国际上已广泛地应用于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设计。

领导研究发展了整套亚、跨、超声速计算机方法与计算机程序,已在国内广泛应用,为提高我国能源利用水平做出了重大贡献。

1957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1、时钧(1912-2005),化学工程学家。

江苏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1936年获美国缅因大学硕士学位。

曾任南京化工学院院长、南京化工大学教授。

开辟无机陶瓷膜科学与技术的新研究领域,在无机膜设备、成膜机理和膜性能表征等方面取得多项创造性成果。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2、李竞雄(1913-1997),遗传育种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1936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农学院农业植物系。

1944-1948年留学美国,获康乃尔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及中国作物学会理事长,是中国利用杂种优势理论选育玉米自交系间杂交种的开创者,对发展我国玉米育种事业和玉米生产做出了重大贡献,获国家发明一等奖。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3、陈华癸(1914-2002),微生物学家。

江苏昆山人,生于北京。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国民主建国会会员。

中共党员。

193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

1939年获英国伦敦大学博士学位。

曾任北京大学、武汉大学教授,华中农学院院长、教授,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研究员及中国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农学会副会长、中国土壤肥料研究会理事长。

我国土壤微生物学研究奠基人之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4、何泽慧(1914-2011),女,核物理学家。

原籍山西灵石,生于江苏苏州。

王谢长达外孙女,核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钱三强夫人。

1936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1940年获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工程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

首先发现并研究了正负电子几乎全部交换能量的弹性碰撞现象及铀的三分裂和四分裂现象,在开展高能天体物理等多领域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5、郑国锠(1914-),植物细胞学家。

江苏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博物系。

1947年获中央大学硕士学位。

11950年获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博士学位。

兰州大学生物系系主任、教授。

在体细胞胚胎发生、原生质体培养、花药和未授粉子房培养、抗盐作物品种的筛选和遗传转化等方面有突出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6、姚錱(1915-2005),实验生物学、肿瘤生物学家。

江苏常熟人。

1937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生物系。

1949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期从事实验形态学和胚胎学研究,后致力于实验和人体肝癌研究及干细胞建系研究。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7、冯新德(1915—2005),高分子化学家。

江苏吴江人。

1933年考入东吴大学(今苏州大学前身)生物系,次年转入清华大学化学系,1937年毕业。

1948年获美国诺脱丹大学博士学位。

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为中国高分子化学奠基人与开拓者之一。

研究领域涉及烯类自由基奈合与电荷转移光聚合以及接枝与嵌段共聚合,在生物医用高分子方面重点研究抗凝血材料与药物控释体系以及高分子老化与生物老化的初始反应机理。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8、陆宝麟(1916-2004),昆虫学家。

江苏常熟人。

中共党员。

1938年毕业于东吴大学生物系。

1941年获清华大学研究院硕士学位。

曾任华西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农业大学教授、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研究所研究员等。

从事媒介蚊虫的生态学疾病传播以及防治研究,提出了蚊虫综合防治的理论和方法,以及城市灭蚊的方针策略。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谈镐生(1916—2005),力学、物理学、应用数学家。

江苏苏州人,原籍江苏武进。

193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1949年获美国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并留美任教授、高等热工研究所所长等。

回国后,任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副所长兼中国科技大学力学系主任。

在流体力学方面,建立了激波马赫反射理论(核爆炸破坏理论的关键性工作),开拓了直升机翼流场的研究,解决了著名的普朗特-卡门疑难,求得了水翼理论的基本解。

在稀薄空气动力学、湍流研究、推动力学学科现代化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0、程民德(1917—1998),数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

中共党员。

194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数学系,1942年研究生毕业。

1949年获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作博士后研究。

建国后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教授、数学研究所所长。

中国数学多元调和分析研究的先驱和学术带头人。

在多重三角级数唯一性理论、多重傅里叶级数求和与逼近理论方面做出了开创性成果,奠定了有限华尔希变换理论基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1、钱人元(1917-2003),物理化学家、高分子物理学家。

江苏常熟人。

1939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1944—1947年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化学系做研究生并任研究助教,兼修物理学和数学。

曾任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研究员,有机化学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中国高分子物理与有机固体电导和光导的应用基础研究的开创者。

在聚合物溶液性质、链结构、物理及力学性能、流变学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为中国聚丙烯纤维工业的开发奠定了基础。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2、李敏华(1917-),女,固体力学专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吴仲华夫人。

1940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航空工程系。

1945年和1948年分获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硕士、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究员。

在塑性力学方面,得出了轴对称平面应力问题用塑性形变理论的简单的精确解,进行超载对低周疲劳寿命影响的研究工作。

1980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3、沈善炯(1917-),遗传学家。

江苏吴江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生物系。

1950年获美国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植物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主持开发金霉素生产,对于核糖核酸在遗传中的作用、葡萄糖代谢的新途径研究均处世界领先地位,成为中国生化遗传研究的带头人。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4、刘建康(1917-),鱼类学家、生态学家。

江苏吴江人。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1938年毕业于苏州东吴大学生物系。

1939年入重庆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水生所前身)做研究生。

1947年获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名誉所长。

着重开展鱼类生态学、淡水生态学的研究工作,从理论与实践上为发展中国淡水渔业与淡水生态学做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5、程开甲(1918—),理论物理学家。

江苏吴江人。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物理系。

1948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博士学位。

任西北核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国防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教授及中国物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航天航空表面材料协会名誉董事长等。

中国核武器研究的开创者之一,开创了我国抗核加固技术和定向能高功率微波研究的新领域,同时在固体物理方面取得了重要研究成果,曾荣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一项,一等奖两项。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6、杨嘉墀(1919-2006),空间自动控制学家。

江苏吴江人。

中共党员。

1941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电机系。

1949年获美国哈佛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研究员。

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所副所长、航空航天部五院副院长、国际宇航联合会副主席、中国自动化学会理事长等。

先后主持火箭和核试验用仪器和控制系统开发工作,主持人造卫星姿态控制系统的研究,在三轴稳定的返回式卫星和科学探测卫星的发展中做出重大贡献。

获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和“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

27、汪闻韶(1919-2007),土力学及土坝、地基抗震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1943年毕业于中央大学水利工程系。

1949年和1952年分获美国艾奥瓦大学硕士学位、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博士学位。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

从事结合水利水电工程建设和水工建筑物地震震害分析和抗震设计中饱和土液化问题的研究,卓有成就。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8、王守武(1919-),半导体器件物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王谢长达孙。

1941年毕业于同济大学机电系。

1946年和1949年分获美国普渡大学硕士、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微电子中心名誉主任。

筹建了我国第一个晶体管工厂,创造了简易的光学定晶向的方法,促进了我国第一个砷化镓激光器的研制成功。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29、王守觉(1925-),半导体电子学家。

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王守武弟。

1949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电机系。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研究员。

在国内研制成功锗合金扩散高频晶体管、全部硅平面工艺技术及五种硅平面型晶体管,成功地用自制的图形发生器自动制版技术制成了大规模集成电路掩模版。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0、唐孝威(1931—),核物理学家。

江苏太仓人,生于无锡。

中共党员。

唐文治孙。

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物理系。

曾任中国科学院原子能研究所研究员、苏联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中方研究员,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等。

现为浙江大学教授。

中国核探测器研究的奠基者,参加我国“两弹一星”研制工作,在原子弹和氢弹引爆成功、人造卫星空间辐射剂量的测量、粒子探测器的研究、粒子物理实验及核技术应用等方面做出重大贡献,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物理学与生物学交叉学科的发展。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1、冯端(1935—),固体物理学家。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苏州。

1946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物理系。

南京大学教授。

在体心立方难熔金属内位错的研究中,合作发现了浸蚀法位错线成象规律并主编了中国第一部《金属物理》专著,在复杂氧化物晶体内的缺陷与畴界问题研究中获多项重要成果,并发展了一种具有优异的非线性光学和高频超声性能的新型人工调制结构材料。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32、吴传钧(1918-2009),人文地理与经济地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

九三学社社员。

中共党员。

1941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理系,1943年获硕士学位。

1948年获英国利物浦大学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研究员。

曾任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国际地理联合会副主席。

主要从事综合经济地理(包括国土开发整治)和农业地理(包括土地利用)研究,推进了地理学的基础理论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及协调人地关系提出了系统的理论和方法。

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3、李德生(1922-),石油地质学家。

江苏苏州人,生于上海。

1945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科学研究院总地质师、高级工程师。

在我国陆相石油地质理论、含油气盆地分类、储层时片研究、古潜山油气藏研究以及裂疑性储层特征研究等方面都做出了重要贡献。

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4、谢毓元(1924—),有机化学与药物化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49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

1961年获苏联科学院天然有机化合物化学研究所副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在血吸虫病药物,金属中毒解毒药物,放射性核素促排药物,震颤麻痹症药物等领域进行了长期研究,全合成了绝对构型与天然产物一致的降压生物碱莲芯碱及抗生素灰黄霉素,对促排药物的设计、合成、药效筛选、作用机理、配位化学等方面有系统完整的研究。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5、孙钧(1926-),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家。

原籍浙江绍兴,生于江苏苏州。

中共党员。

1949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土木工程系。

任同济大学地下建筑工程系教授、国际岩石力学学会中国小组主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材料与工程学部)土建学科召集人等。

在隧道与地下结构学科领域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对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岩土材料流变学和地下防护结构抗爆动力学等学科前沿进行了系统深入的研究。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6、陆熙炎(1928-),有机化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5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化学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研究员。

早年从事碳水化合物研究,后从事有机磷、有机锡化学研究,转入有机合成中的金属有机化学研究,从金属有机化学的基元反应发展新的有机合成反应。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7、曹楚南(1930—),腐蚀科学与电化学专家。

江苏张家港中兴镇(原属常熟)人。

九三学社社员。

1952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化学系。

浙江大学教授。

任中国科学院金属腐蚀与防护研究所教授、金属腐蚀开放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化学会电化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在中国领导和开拓了腐蚀电化学领域,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发展了研究腐蚀过程和监测腐蚀速度的电化学理论和方法。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8、邹世昌(1931—),材料学家。

江苏太仓人,生于上海。

中共党员。

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冶金工程系。

1958年获苏联莫斯科有色金属学院副博士学位。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研究员。

在离子束与固体相互作用以及离子束材料改性、合成、加工和分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工作,发展了离子束增强沉积技术并合成了氮化硅、氮化钛薄膜,曾获国家发明奖一等奖。

1991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39、姚开泰(1931-),病理生理学家。

江苏昆山人。

中共党员。

1954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湖南医科大学教授、肿瘤研究所所长、卫生部癌变原理重点实验室主任。

首次在国际上证实了亚硝胺类化学致癌物对鼻咽上皮有一定的器官亲和性,首次建成了有EB病毒(EpsteinBarrVirus)潜伏感染的人鼻咽癌上皮细胞株,并对细胞株的EB病毒的基因组进行研究,为NPC与EBV病毒的关系提出了新的探索方向。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0、黄胜年(1932—2009),核物理学家。

江苏太仓人。

中共党员。

1950年入清华大学物理系学习,1955年毕业于苏联列宁格勒大学物理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中国核工业部研究生部主任、顾问。

测定或澄清了(国外有分歧的)核能利用所需要的某些核数据,完成了各种能量中子引起铀、钚、钍核素以及铀-238、钚-240自发裂变体系的实验。

建立方法与装置,完成了金属铀本底中子的测定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1、潘承洞(1934—1997),数学家。

江苏苏州人。

中共党员。

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1961年该系研究生毕业。

任山东大学教授、校长兼数学研究所所长。

第一个得到关于算术数列中最小素数的上界定量估计。

在从事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对Bombieri定理有重要推广与发展。

为了最终解决哥德巴赫猜想,提出了一个完全不同于经典“圆法”的新途径,其中的误差项比“圆法”简单明确,便于直接处理。

与陈景润、王元共同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2、吴建屏(1934-),神经生理学家。

江苏太仓人,生于上海。

1958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医疗系。

中国科学院上海脑研究所研究员、所长,上海生命科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理事长、上海市科协副主席。

首次证明来自丘脑腹外侧核神经元的纤维末梢与大脑皮层快锥体束神经元有直接突触联系等。

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43、丁大钊(1935—2004),核物理学家。

江苏苏州人。

1955年毕业于复旦大学物理系。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兼任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国家实验室副主任。

参加发现反西格马负超子,为完成氢弹研制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