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21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2.1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docx

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

(三)中韩影视贸易相关文献综述

1.文化贸易的相关概念综述

(1)文化产业的定义

目前,国际社会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始终没有一个统一的说法。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最新公布的《1994—2003年文化商品和文化服务的国际流动》将文化产业(culturalindustries)定义为“对本质上无形并具有文化含量的创意内容进行创作、生产,并使之商业化的产业”。

2003年9月,中国制定下发的《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将文化产业界定为:

“从事生产和提供的经营性行业。

文化产业是与相对应的概念,两者都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文化产业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是随着中国的逐步完善和现代生产方式的不断进步而发展起来的。

”2004年,对“文化及相关产业”的界定是:

为社会公众提供文化娱乐产品和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

所以,对文化产业的界定是文化娱乐的集合,区别与国家具有意识形态性的。

韩国于1999年2月发布的《文化产业振兴基本法》中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与文化商品的生产、流通、消费有关的产业”,韩国统计厅的文化产业统计指标包括:

出版印刷、音像、游戏、电影、广播、演出及其他文化产业(建筑、摄影、创意性设计、广告、新闻、图书馆、博物馆、工艺品及民族服装、艺术文化教育等)。

(3)产业竞争力的概念

产业竞争力,亦称产业,指某国或某一地区的某个特定产业相对于他国或地区同一产业在生产效率、满足市场需求、持续获利等方面所体现的。

产业竞争力内涵涉及两个基本方面的问题:

一个是比较的内容,一个是比较的范围。

具体来说: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内容就是产业竞争优势,而产业竞争优势最终体现于产品、企业及产业的市场实现能力。

因此,产业竞争力的实质是产业的比较生产力。

所谓比较生产力,是指企业或产业能够以比其他竞争对手更有效的方式持续生产出消费者愿意接受的产品,并由此获得满意的的综合能力。

产业竞争力比较的范围是国家或地区,产业竞争力是一个区域的概念。

2.影视贸易的相关理论模型研究

(1)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的三个经济学模型

威尔德曼—西维克模型显示较大规模的投资会使所生产的影视节目对观众来说具有较大内在吸引力,也会使其生产者在国际竞争中具有比较明显的优势。

此模型解释了美国影视产品在世界市场上取得优势地位的原因,同时也形成了国际电视节目贸易的模式。

霍斯金—麦若斯模型认为较低的“文化贴现”与巨大的国内市场共同奠定了美国在国际电视节目市场上的支配地位。

美国电视节目在海外遇到的文化折扣比其他国家的电视节目要小得多,所以对于外国观众而言更具有市场竞争力。

沃特曼模型在上述研究基础上进一步认为,一个国家向影视产业投入的经济资源越多,这个国家的制作商在世界电视节目市场上的竞争优势就越明显。

它侧重于分析投资决策和该国影视产业基础设施规模,以及GDP和人口等因素的相互关系。

上述研究系形成的基本结论为:

共同消费品的文化贴现和市场大小的交互作用是拥有最大的国内市场的国家在国际文化贸易当中最具竞争优势的核心原因。

然而,不难看出,这种以美国为样本的研究结论很难成为全球影视贸易的理论。

(2)比较优势理论

将比较优势理论运用到文化产业贸易中可以理解为:

每个国家都应该出口该国具有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

国际文化贸易中的比较优势大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种形式:

文化资源禀赋,创新能力,经济发展水平。

文化资源禀赋即该国具有的人文传统方面的资源,例如历史古迹、宗教信仰、自然景观、民俗风情等;创新能力即该国产出的影视作品本身在制作生产方面区别于其他影视作品的差异性,从而吸引世界各地的观众来观看;其次,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会影响到本国人民对于文化产品的需求情况,一般而言一个的经济越发达,人们的生活水平越高,对影视等文化产品的需求也越大,从而影响一国影视产品的生产规模,并间接影响其生产设备的更新换代。

3.国内外影视贸易研究的文献综述

(1)国外关于影视贸易研究的文献综述

文化贸易作为一种新型的贸易,与科技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

(1956)年提出了“知识经济”这一全新概念,即传媒技术的更新换代和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融合贯通。

他认为影视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科学技术的创新,提高其科技含量是发展电视电影等新媒体的关键。

同时,他表示这些因素将会使主导产业发生质的变化,这将对经济增长产生巨大的影响。

Wildman和Siweek(1988)以及Frank(1993)把规模经济理论引入到文化贸易的分析中去。

由于文化产业中的外部规模经济效应,使得可以带来相应的知识技能的溢出效应和学习效应,某些物质和人力资源的相互租用则有助于文化产业内部的产品生产商成本的降低,从而使产品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价格、质量等方面的优势。

Mas—Codell(1999)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理论可以运用到文化贸易中去,他在著作中列举了各国众多文化产业中所存在的比较优势,例如:

西班牙在油画方面具有比较优势,英国在戏剧方面具有比较优势,挪威在冰雕方面具有比较优势等。

如果将李嘉图的比较优势模型中的实物产品换成文化产品,那么就可以得到相似的结论。

Schultz(1999)将文化产品分为:

可复制、不可复制和现场演示三种类型。

传统贸易理论如比较优势和要素禀赋理论对可复制的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解释力,但对于不可复制的文化贸易产品以及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则不适用。

JohnVivian(2005)认为电影有很强的影响力,能够吸引观众并影响人们的文化价值观,而电视产业因为其独特的提供新闻信息方面的优势逐渐取代报纸业的地位。

与此同时,他也指出电影和电视产业是可以相容的。

在分析电影产业的发展情况时,他指出电影产业正在走向数字化时代。

LeeandSang-Woo(2004)利用国内市场经济模型,解释了当时存在的美国和日本电影产业不断变化的竞争平衡现象。

他认为日本电影的国内市场份额之所以不断下降的原因,是在于美国电影消费支出的增长速度比日本的快。

VanRotgrass(2005)“从概念上讲,可交易的文化实体可被定义为能生产或分配物质资源的产品和服务,这些产品和服务能通过音乐、文学、戏剧、喜剧、文档、舞蹈、绘画、摄像和雕塑等艺术形式娱乐大众或激发人们思考。

这些艺术形式,有的能以现场表演的方式(如音乐厅和舞台剧)展示给大众,有的却是先被存储记录下来(如在压缩光盘里)再卖给大众。

这里面同样还包括储存和分配文化产品的机构。

它们有的以公共服务的形式存在,(如图书馆和博物馆);有的以商业的形式存在,(如电视台和美术馆);有的则两者兼而有之。

JosephBowse(2006)利用“钻石”理论模型,从需求要素、生产因素、竞争对手和相关支撑产业四个方面,对美国、加拿大、中国和香港四个地区的电影产业进行了研究,并且得出了美国电影产业具有竞争力的原因在于其全球分销系统上的排外性。

(2)国内关于影视贸易研究的文献综述

关于文化产业的定义国际上众说纷纭,国内学者对于此概念的定义也不尽相同。

张玉国(2003)认为文化服务是指满足人们文化兴趣和需要的行为。

这种行为通常不以货物的形式出现,它是指政府、私人机构和半公共机构为社会文化实践提供的各种各样的文化支持。

这种文化支持包括举行各种演出,组织文化活动,推广文化信息以及文化产品的收藏(如图书馆、文献资料中心和博物馆)等。

文化服务可以是免费的,也可以有商业目的。

当然在贸易中出现的文化服务,一定是有商业目的的。

而蒋三庚(2006)则将文化产业定义为生产文化产品和提供文化服务的行业,作为新经济的产业类型,国际上没有一致的定义和分类,文化经济理论家对创意产业分类分析认为,文化创意产业提供给我们宽泛的与文化的、艺术的、或仅仅是娱乐的价值相联系的产品和服务。

冯子标和焦斌龙(2003)认为传统的贸易理论可以适用于文化贸易。

他们指出要素禀赋、生产技术、生产方式以及创新能力可以成为文化产业的比较优势,各国如果拥有其中的一种或多种,就可以进行文化贸易。

王水平(2006)则通过重点分析韩国影视产业兴旺发展的历程,总结指出韩国影视产业之所以兴盛的原因在于政策、资金的支持,融资的多样化、民族文化意识、影视人才众多等,韩国影视业的振兴对于韩国经济的复苏具有重大的支撑作用。

李怀亮(2003)将规模经济引入文化贸易的分析中,他以美国电影为例,分析其内外部规模经济,并且得出美国电影成本较低的原因即在于其内外规模经济存在的结论。

基于此,他认为美国电影仅依靠其国内市场就完全可以收回成本。

不同的“文化折扣”导致了中美巨大的文化产品和贸易差异,中国应该建立一个公正、透明的多边贸易体系,并且要尽快制定自己的文化产业的全球发展战略。

朱虹(2004)对我国影视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建议,如实现影视产业跨国、跨行业的发展;完善影视产业法律制度,推进创新制度改革;将企业变成股份制企业,进而成为上市公司等。

胡正荣(2005)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的相关理论,评述了西方电影和电视产业经历的内外部要素的变迁。

同时,他也指出制度创新是当前影视产业转型的核心,这为中国影视产业的转型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马蕾(2005)则从政府支持、人才培养、作品创新三方面阐述了韩国电影、电视业的成功。

徐东华(2004)认为当今中国影视业仍然处于成长发展阶段,中国加入世贸后面对更大的国际市场压力,中国影视业要想在激烈竞争中求得生存,必须加快产业资本重组,扩大融资渠道,参加国际分工,从而推动影视业的国际化发展,提高总体国际竞争力。

(3)对当前文化贸易研究成果的评价

在新的形势下,结合我国影视文化贸易现状,探讨和研究影视对外贸易,从而打造中国影视文化名牌,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使中华影视文化走向世界,取得经济、社会双重效益,这正是本文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比较研究

(1)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的历程

1.中国影视产业贸易的发展历程

改革开放几十年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进入21世纪后,对外贸易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2004年对外贸易总额为万亿美元,越居世界三甲之列,2006年达到万亿美元,贸易顺差超过1770亿美元。

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发展,文化贸易已经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组成部分。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供的资料,全球的文化贸易总额从1980年的953亿美元猛增到1998年的3879亿美元。

但是,这些贸易绝大部分是在少数发达国家之间进行。

随着中国成为国际贸易大国,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也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

但从总体上看,文化贸易仍远远落后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总体增幅,并且存在巨大的逆差,特别是影视产业的发展,在中国还是一个十分薄弱的环节。

文化部部长助理丁伟在国新办的新闻发布会上透露,中外文化贸易的进出口是严重逆差,粗略估算进口和出口是10:

1,现在这个差距比10:

1更大。

中国的对外文化贸易是近些年来新提的一个概念,文化产品和服务走出去,走上国际市场刚刚起步。

我国对外影视文化贸易,起步较晚,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开始,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市场化起步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前期。

这一时期主要是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中国第五代导演创作的一系列反映民俗的影视作品为主,使中国电影迈出了走向世界的第一步。

中国电影业开始受到国际的关注,但这一时期的中国电影市场仍然被日美等国的译制片充斥。

第二阶段是低谷阶段;这一阶段是指90年代中期至90年代末期。

这一时期有一个明显的现象就是电视机的迅速普及。

这一状况的出现一方面影视作品的需求增加,大量的影视作品应运而生。

另一方面大量作品都创作使政府加强了对电影行业的审查机制,国内需求的增加使得我国同外界的交流减少,影视贸易发展艰难。

第三阶段是迅猛增长阶段;也就是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

我国电影的海外票房从2003年的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亿元。

越来越多的影视作品赢得国际市场的好评。

仅2010年,我国就在境外举办了100次中国电影展,展映国产影片578部次。

全年累计63部次影片在25个电影节上获得89个奖项,《团圆》、《观音山》、《钢的琴》等影片都在国际A类电影节获得重要奖项。

有47部国产影片销往61个国家和地区。

电影学博士后刘藩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将我国电影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

计划经济、计划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市场经济体制内的市场化探索和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化发展阶段。

其中后两个阶段可以以电影产业命名,在此之前只能称为电影事业,而无产业。

2003年中国电影业进入全面推进产业化进程,电影产量逐年攀升,此后不断取得骄人成绩。

从2002年的100部左右,上升到2008年的406部。

年票房方面,从2002年起,平均每年以超过25%的幅度高速增长,2008年增幅超过了30%。

2009年,我国电影业取得了辉煌成绩,故事片产量达456部,比2008年多50部,全国城市电影票房收入亿元,同比增长亿元,增幅达42,96%。

电影综合收入再创新高。

为纪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一批国庆献礼影片纷纷涌现,其中《建国大业》的票房高达亿元,与暑期档的美国商业大片《变形金刚2》不相上下,从而凸显了09年国产影片的优异成绩。

此后几年,国产影片在国内走势也一路上升。

在电视剧方面,2009年我国电视剧的出口额达到万元,其中纪录片、综艺专题类节目出口约5711万元,出口额的增长主要归功于我国电视生产规模的不断扩大。

其中,音乐节目和真人秀节目的增长幅度尤为明显。

然而,中国影视产品的进出口比例仍然是不平衡的。

据国家外汇储备管理局的统计数据显示,2004年进口影片大概有亿美元的票房,而出口影片票房收入只有4000万左右。

从国内电影票房分布来看,2006年-2009年间,国外影片的票房几乎占据了中国电影票房一半的数量。

虽然中国国产影片的国内市场份额连续7年(2003年起)超过进口影片,但都是由我国指定的每年只允许20部分账电影的规定所决定的。

根据有关数据显示,2007年我国公映的国产影片数量是进口影片的倍,但票房却只有它的倍。

由此可见,外国影片在中国电影市场仍具很强竞争力。

从表2中可以明显看出:

我国近几年全年电视节目的出口额远小于进口总额。

逆差现象十分严重。

由表3可以看出,,2012年在电视节目出口方面,逆差最严重的贸易伙伴即是韩国,进口额21144万元,出口额只有1368万元,进口总额是出口总额的15倍,这与我国经济发展相比极不平衡。

其次是美国。

欧洲和日本。

2010年,我国新建影院与新增银幕建设加快,全年平均每天新增加块银幕,影片生产增幅达15%,全年的综合效益增幅达%,我国的票房成绩排在全球第五位。

与票房增长的可喜局面相对应,中国人次观影的增幅达到%,2010年的观影人次约亿左右。

然而中国影片的市场竞争力仍然处于弱势地位。

2010年,公约有260部国产片在影院放映,占年产电影总产量的%,截至2010年底,总银幕数已达6200块,但是中国的人均银幕数量相较一些发达国家依然太少。

(二)韩国影视产业贸易发展历程

以韩国电视剧为代表的“韩流”是韩国文化产品出口的主要内容,在这一项韩国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

韩国电视剧由MBC、KBS、SBS三大电视公司制作发行。

据韩国文化观光部统计,电视节目出口额从1999年的万美元,提高至2001年的万美元,其中2001年韩剧出口达9515集,销售额约790万美元,2002年韩剧出口63集,外销收入达1639万美元,2003年韩国电视台节目出口比2002年增长,达4300万美元,进口约2800万美元,2003年底,韩国电视剧出口总收入2834万美元,每集单价超过2200美元。

在影视产品出口中,韩剧占86%(约8万美元),成为韩国电视节目最大的输出品。

此后,韩剧的出口继续增加,4年出口额为7150万美元,2005年为12349万美元。

但据韩国放送影像产业院发表的资料显示,2006年韩国电视剧出口创汇为8589万美元,下降24%。

韩国《朝鲜日报》报道,2007年上半年,韩国电影出口规模为元,仅为去年同期的43%。

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对韩国文化产业构成严重冲击。

电影、电视剧拍摄纷纷遇到了空前的资金危机,许多影片因为资金筹集困难不得不换牌或停拍。

为解决资金问题,从2009年开始,韩国三大电视台开始实施演员片酬上限,最高每集1500万韩元。

据韩国国际文化产业交流财团发表的最新报告显示,2005-2007年,韩国文化产业产品和衍生品出口开始呈下滑趋势,之后这两年的业绩更不容乐观。

不过,韩国政府并不没有坐以待毙,而是积极制定相关政策,发展文化产业。

据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文化产业政策科事务官李海敦介绍,2009年韩国政府通过各种渠道投资700亿至800亿韩元。

2010年韩国国内发行影片426部,其中国产片140部,占比33%,票房却占据着%的全国市场份额,平均票价平稳增长,观影人次、人均观影次数和银幕快数都在逐年增加,近几年出现一些波动,可以看出都在缓慢增长。

2007年韩国电影出现转折的原因主要是在美国的压力下上映配额制保护政策的松动,2006年之前配额制规定本土影院每年必须上映满146天国产电影,之后减少73天,这一政策的变动对韩国电影产业的发展影响很大。

挺过最初的阵痛,韩国电影产业重新调整战略,及时适应国际商场竞争环境的需要,尤其是应对2008年金融危机的需要,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扶持力度,使得本国的文化传媒产业在电影产业的带动下能够尽快复苏,同时推动者电影产业的迅速繁荣房发展。

2010年韩国电影市场本土电影占据%的市场份额,好莱坞%。

而中国仅仅占%的份额,并且这些成绩的取得都是在2006年放松电影进口配额的情况,表现出韩国国内电影能够较快地适应残酷的市场竞争环境,及时调整应对策略。

(三)中韩影视产业贸易发展现状的比较分析

1.中韩影视贸易竞争优势指数分析

其计算公式为:

(1)

式1中,TC为贸易竞争优势指数,

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出口,

为i国家第j种商品的进口。

TC指数是行业结构国际竞争力分析的一种有力工具,总体上能够反映出本国生产的一种产品相对世界市场上供应的他国同种产品来说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

TC综合考虑了进口与出口两个因素,能够反映一国某一部门在国际市场竞争中是否具有。

通常比较优势指数取值范围为[-1,1],如果TC>0,表示该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高于国际水平,具有贸易数值越大,优势越大。

反之,如果TC<0,则表示该国是该产品的国,该种产品的生产效率低于国际水平,处于竞争劣势。

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进口;如果TC=1,意味着该国第j种商品只有出口。

2.中韩影视贸易出口依存度指数分析

出口依存度是从发展而来,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对的依赖程度,是用本国或地区的出口在中的比重表示的。

分析和比较中韩两国的影视产业的出口依存度能够较为直观的反映彼此国际竞争力的大小。

国际国币基金组织将一国某产业的出口依存度公式定义为:

(式2)

式2中,

表示一国家某产品的出口依存度;

表示某产业的出口总额;

表示本国的国内生产总值。

值越高,表示一国家某产品所处的产业国际竞争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近几年,韩国的货物和服务出口额逐年增加,对GDP的贡献率一直维持在53%的水平,同期我国的货物和服务贸易对GDP的贡献率在2008年是%,2009年则降为%。

从整体上看,在2007-08年的影视文化贸易市场上,韩国的出口市场占有率低于我国,从年度变动趋势来看,韩国和中国的市场占有率均保持相对平稳状态。

3.中韩影视贸易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分析

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evealedComparativeAdvantageIndex,RCA)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巴拉萨在1965年提出的一个指数指标。

可用来衡量一国产品或产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该指数通过反映某类产品出口量占世界该类产品出口量的比重,从而揭示一国在国际贸易中的比较优势。

计算公式为:

(式3)

式3中,

表示i国j类产品出口额,

表示i国全部产品出口额,

表示世界j类产品出口额

表示全世界产品出口额。

表7中韩两国2001-2009年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中国

韩国

数据来源:

根据联合国《2008年创意产业报告》、国家统计局《2010年国际统计年鉴》和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官网发布数据整理而得,其中中国电影产业出口额包括电影和影像出口额。

3、中国影视贸易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二)中国影视产业贸易盈利模式单一,缺乏衍生产品的开发创新

中国电视业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广告和收视率,占总收入的90%左右。

而电影方面,则主要依靠票房、音像产品和书籍的销售,对影视衍生品的生产则很少涉及。

虽然近几年一些与影视作品相关的卡通玩具衍生品出现在市场上,但很难形成国际品牌,其销售市场也很有限,且主要以国内销售为主。

这与影视贸易成熟的国家相差较远。

融资方式和盈利模式的多元化使影视贸易成熟的国家有能力将资金投入到其他与影视相关的衍生产品的开发中。

在美国,影视公司在制作出一部影视作品后,不仅通过票房和广告收入来赚取利润,同时会积极开发影视衍生品,从而创造一种品牌效应,来增加消费。

票房收入一般只占一部影视作品全部收入的三分之一。

国内影视产业贸易盈利模式单一,衍生品创新不足,使我国丧失了一个巨大的影视贸易市场。

并且中国影视一直注重其影视形态的教化作用,对于市场需求考虑较少,更缺乏对国际市场需求的研究,文化贴现现象严重,加之海外观众因为对中国文化缺少了解,在一定程度上较难认同这种风格、价值观、信仰、历史、神话、社会制度、自然环境和行为模式,缺乏把影视产品当作一种商业产品进行营销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大了盈利模式多元化的难度。

(三)中国缺乏完善合理的影视产业管理体制

受经济发展水平和国内政策体制方面的制约,我国影视产业融资体制不是很完善,由于各地政府为了增加其财政收入,利用自己的权利控制当地影视市场的发展,使全国影视市场呈现一种被分割的局面,组织形式还处于小规模分散化经营状态,普遍缺乏竞争力,削弱了我国影视企业在国际市场上抵御风险竞争的能力。

由于缺乏足够且独立的经费来源,许多影视单位发展受阻。

大多数影视开发的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利益激励机制、风险约束机制和竞争机制等。

同时影视单位在融资方面的行政化和非产业化造成了资金融通的低效率,特别是文化体制性障碍使政府与影视经营单位间的权责关系纷乱难解,政府主导下的资源配置,过多的干预影视经营管理,使经营者很难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与法人实体,并且缺乏现代产业的经营意识,总处于被动经营状态,无法把追求高利润作为它们的发展目标,而这些问题的存在更加大了产业融资的障碍。

除此之外,资源分配不合理和资源垄断现象,导致我国影视产业在发展时不能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投资方向不明确,造成了资源的浪费。

(四)中国影视产业贸易法律保障制度不健全

我国影视市场上存在的许多不规范现象严重损害了该市场的健康发展。

盗版影视产品的猖獗严重损害了正版影像产品生产商的经济利益,无法收回成本的残酷现实使这些生产商们逐渐退出这一市场,加之许多执法者在执法过程中的执法不严,对违法现象的打击力度不够,使得盗版行业的发展更加难以控制,合法生产商面对巨大的经济亏损,不得不将资本转向其他行业,这也最终导致我国影视产业的资金匮乏。

电影产业的促进政策仍然缺乏相应的前瞻性、稳定性、系统性。

产业主管部门没有明确的战略规划。

影视产业在税收、基金等方面事实上还不是一个能够享受优惠与促进政策的优先发展领域。

不完善的影视产业法制建设加剧了影视市场的混乱局面,我国在这方面的法律规定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果。

尽管存在《电影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实施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但目前我国仍然没有一部比较完整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