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50395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71.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2页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4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 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docx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同步练习《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解析版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2.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4.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5.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6.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7.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8.“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9.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10.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请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沙子熄灭篝火,应用的灭火原理是  ;

(2)篝火燃烧,发光、放热.这是  能转化成光能和内能.

12.央视报道:

某夏日中午,一辆行使在高速公路上的超载大货车,汽车后轮突然冒出滚滚浓烟并燃烧起来.消防人员立即前往救援,并用高压水枪喷射货车油箱和轮胎,10分钟后得以扑灭.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1)火灾时,油箱内气压因温度升高而增大.从微观角度分析,主要原因是  .

(2)向轮胎喷水能灭火的原因是  .

(3)该汽车在行使过程中轮胎自燃的原因是  .

(4)炎热夏天自驾远行出游,有效预防轮胎自燃的一条可行措施是  .

13.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①和②两种灭火方式的原理分别是:

①  ,②  .

(2)图③是往燃烧的油锅里加水,结果不但没有熄灭锅里的水,还造成图④的后果,其原因是:

  ,  ,使燃烧更猛烈;正确熄灭油锅里火焰的方法是  .

14.为探究燃烧的条件,设计如图甲、乙两个实验.请回答:

(1)乙和甲相比,乙的优点是  .

(2)两个实验中,红磷的作用是  .

15.燃烧蚊香能将杀虫剂缓慢释放到空气中达到驱蚊效果.

(1)用打火机点燃蚊香使其燃烧,从燃烧的条件分析打火机的作用是:

  ;

(2)蚊子很远就能嗅到蚊香的气味,说明分子具有的性质  ;

(3)结合生活实际写出一种熄灭蚊香的方法  .

 

三.实验探究题(共7小题)

16.如图是初中化学中的四个小实验,请回答:

(1)A中  能燃烧磷的着火点为40℃,红磷的着火点为240℃.

(2)B中水的作用是  .

(3)C实验在操作无误的情况下可得出的结论是  .

(4)D实验可得出C02具有的化学性质是  .

17.“对比实验”是科学探究的重要方法.

(1)A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实验中观察到浸在  (填“热水”或“冷水”)里的Y型管中白磷燃烧;该实验得出了可燃物燃烧的一个条件是  .

(2)B是探究二氧化碳性质的实验.图中①、④为用紫色石蕊溶液润湿的棉球,②、③为用石蕊溶液染成紫色的干燥棉球.能说明CO2密度大于空气且能与水反应的现象为  .

18.小强用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得到以下实验事实:

①不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②通空气时,冷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③不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不燃烧;④通空气时,热水中的白磷燃烧.

(1)该实验中,通过对比实验事实(填序号,下同)  可证明可燃物燃烧需要与空气接触;通过对比实验事实  能证明可燃物燃烧必须达到一定温度(着火点).

(2)实验中热水所起的作用是  .

19.小鹿同学利用如图装置验证可燃物燃烧的条件,试回答以下问题.

【查阅资料】

(1)在相同条件下,气体的相对分子质量越大,其运动速度越慢,反之亦然.

(2)白磷,熔点为44.1℃,沸点为280.5℃,着火点为40℃.白磷的燃烧产物为五氧化二磷,其烟雾刺激黏膜,对皮肤有刺激和灼烧作用.

【实验原理】可燃物燃烧一般需要同时满足以下条件:

①  ;

②  ;

【实验操作】①将试管放入80℃的热水中;

②将试管放入冰水中;

③将试管放置在空气中恢复至室温(10℃);

④取下橡皮塞,将试管敞口放置足够长时间;

请选择必需的实验操作,组成最合理的实验步骤:

  (填序号);

【实验反思】

①从实验安全快捷的角度看,气体X宜选择下列中的  (填字母);

A.CO2B.N2C.CO

②按照最合理的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本实验仍存在的一个重要缺陷是:

  .

20.同学们在科学实践活动“多变的蜡烛”中完成了以下实验.

(1)实验一中,燃着的蜡烛会熄灭的是  (填烧杯序号),结合灭火原理分析蜡烛熄灭的原因:

  .

(2)实验二中,若玻璃管太长,则不易观察到蜡蒸汽燃烧.其原因是  .

21.甲、乙、丙三个探究实验同学们都很熟悉,请回答问题:

(1)三个探究实验共同用到的反应原理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2)甲为探究可燃物燃烧条件的实验,其中实验A能观察到明显的实验现象为:

铜片上的  燃烧,产生  火焰,放热,  ,该实验所用的探究方法为  ,通过实验可以得出:

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  ,与A装置相比,B装置一个显著的优点是  ;

(3)乙为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实验时集气瓶里如果没有水,后果可能是  ,若止水夹没有夹紧,会导致测得的空气中氧气含量结果  (“偏低”或“偏高”或“无法确定”)

(4)丙为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实验过程中观察到气球的变化情况为  ,将装置冷却到室温后,再次放到天平上称量,天平指针  ,(填“偏左”“偏右”或“指向中间”),请结合具体的反应物、生成物,从微观角度解释天平产生现象的原因  .

22.2015年5月30日,玉林市消防战士杨科璋为了抢救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献出了年轻的生命.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我们必须掌握一些消防安全知识.

(1)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部分图示.实验一是探究燃烧需要  ;实验二中原来在热水里不燃烧的白磷,在通入氧气后燃烧了,说明燃烧还需要  .

(2)灾难发生后,最重要的是生命安全,当火势较大,应跑离着火区,并立即拨打火警电话  .

(3)高楼起火时,消防队员常用高压水枪灭火,此措施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4)请你再举一个生活中灭火的实例  .

 

四.解答题(共4小题)

23.某校化学小组在研究燃烧的条件时,做了如图所示A、B、C三个实验(已知:

白磷着火点为40℃)

(1)白磷能够燃烧的是实验是  (填序号).

(2)对比实验A和C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3)对比实验B和C可以得到的结论是  .

24.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1)如图是燃烧条件示意图:

请根据初中所学知识,写出燃烧的三个条件:

①  

②  

③  

(2)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的同时,伴随着能量的变化,通常表现为  变化.人类通过化学反应获得的能量,大多来自于化石燃料.石油是化石燃料之一,它属于  (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3)奥林匹克火炬(内部储有可燃物)是奥林匹克圣火的载体.

①采集奥林匹克圣火的唯一方式,是在奥林匹克的赫拉神庙前通过太阳光集中在凹面镜的中央,引燃圣火.此过程中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

②北京奥运会火炬能在每小时65公里的强风和每小时50毫米雨量的情况下保持燃烧.但要实现奥运圣火登顶珠峰,还需要解决最关键的燃烧条件是  .

25.为加深对燃烧条件的认识,进一步了解灭火的原理.某同学进行了探究实验:

(1)如图甲所示:

将同样大小的乒乓球碎片和滤纸碎片放在薄铜片的两侧,加热铜片的中部,可以观察到  ,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需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2)如图乙所示:

在燃着的蜡烛上扣一个烧杯,过一会儿观察到蜡烛熄灭,可以得出燃烧的条件之一是  .

26.燃料燃烧所产生的热量给生活与生产带来了很大的便利,但燃烧不当也会造成极大的损害.

(1)燃烧不完全燃烧既浪费资源,产生的气体又对环境造成污染.为研究影响物质燃烧的因素,现设计如图所示实验:

将燃烧匙内小木炭块灼烧至红热后,立即伸入集气瓶内,并塞紧橡皮塞.将注射器内氧气迅速推入集气瓶内,观察到木炭发白光.该实验说明燃烧的剧烈程度与  有关.

燃烧的剧烈程度还与可燃物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有关,如  (举一日常生活实例)

(2)小明、小刚同学在研究灭火的原理时,进行了如下实验:

分别在两个小铁盒中倒入少量植物油并点燃,小明用坩埚钳把小铁盒放在冰水共存的水面上,观察到火焰立即熄灭,该实验证明了灭火的原理是  ,小刚同学将一块湿抹布盖在小铁盒上,火焰也立即熄灭,他依据的灭火原理是  .

 

《4.1常见的化学反应—燃烧》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由燃烧的条件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外界条件足够,所有物质都能燃烧

B.燃烧一定会引起爆炸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爆炸产生的条件分析;

C、根据着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分析;

D、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

【解答】解:

A、只有可燃物在具备了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了着火点才能燃烧.故A错误;

B、燃烧不一定会引起爆炸,故B错误;

C、水能灭火主要是因为水蒸发吸热,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火点属于物质的属性,一般不能改变,故C错误;

D、用玻璃杯罩住点燃的蜡烛,火焰熄灭是因为隔绝了空气,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即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灭火只要消灭燃烧的三个条件中的一个,就可灭火.

 

2.运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可燃物的燃烧条件,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②现象对比,说明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燃烧条件之一

B.①③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

C.白磷的着火点低于80℃

D.热水只起到加热作用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红磷和白磷的着火点不同;

B、根据①③的差异解答;

C、现象①说明白磷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

D、根据热水的作用解答.

【解答】解:

A、现象①②不同是因为到达白磷的着火点,红磷不不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故A正确;

B、①中的白磷与氧气接触,③中的白磷与氧气不接触,通过现象对比,说明有氧气参与是燃烧条件之一,故B正确;

C、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说明它的燃烧所需温度不高于80℃,故C正确;

D、热水除了提供热量,还能使水中的白磷与氧气隔绝,故D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主要检测学生对“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这一知识点的掌握情况.

 

3.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的总数可能会发生变化

B.燃烧都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一定是燃烧

C.化合物至少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化合物

D.用水灭火的原理是降低了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单质和化合物的概念;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的分类.

【分析】A.根据化学反应的实质来分析;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

C.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属于化合物;

D.一般的,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升高或降低.

【解答】解:

A.因为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分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质量都不会变化,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分子的数目可能改变,故正确;

B.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不一定是燃烧,如通电的电灯,故错误;

C.由两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是化合物,例如氧气和氢气的混合物中含有两种元素,但是不属于化合物,故错误;

D.可燃物的着火点不能降低,喷水灭火,原理是降低温度使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故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灭火的原理、燃烧的概念、化合物的概念以及化学反应的实质等方面的知识,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4.目前,许多烧烤店都改用机制炭作燃料,引燃机制炭可以使用固体酒精,盖灭机制炭可以使用炭灰,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  )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

C.酒精的燃烧会升高机制炭的着火点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解答;

B、根据灭火的条件解答;

C、根据着火点市物质本身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促进物质燃烧的方法解答.

【解答】解:

A、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故正确;

B、炭灰可以隔绝空气而使机制炭熄灭,故正确;

C、酒精的燃烧是为了升高温度达到木炭的着火点,机制炭的着火点不能改变,故错误;

D、机制炭做成空心可以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积,燃烧更充分,故正确.

答案:

C

【点评】灭火的方法有:

移走可燃物,隔绝氧气,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燃烧需要同时具备两个条件,缺一不可,而只要采取一种灭火方法,就可以达到灭火的目的,要注意理解.

 

5.如图实验说明,燃烧需要的条件是(  )

A.有可燃物B.有助燃剂

C.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D.可燃物与火焰直接接触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分析,燃烧的条件是:

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解答】解:

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达到着火点、与氧气接触,所以装置中火柴头燃烧,是因为与空气接触,并达到着火点;火柴梗是可燃物,与空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说明燃烧的条件之一是温度达到着火点.

故选项为:

C.

【点评】物质燃烧需要三个条件: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6.(2016•泰州)下列关于燃烧与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放在空气的木桌椅没有燃烧,是因为木桌椅不是可燃物

B.防止森林大火蔓延,开挖隔离带,是为了将可燃物与火隔离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温度

D.住房失火,消防队员用水扑灭,是为了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可燃物燃烧时的条件是:

可燃物与氧气接触并且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灭火的原理是:

隔绝可燃物或降低温度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或者隔绝氧气.根据灭火的原理与燃烧的条件分析即可.

【解答】解:

A.木桌是可燃物,放置在空气中已与氧气接触,没有燃烧是因为其的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所以错误.

B.开挖隔离带,把可燃物与其它物品隔离达到灭火的目的,所以正确;

C.油锅着火,用锅盖盖上,是为了隔绝氧气灭火,所以错误;

D.着火点一般是固定不变的,用水扑灭是因为降低了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所以错误.

故选B.

【点评】燃烧是人类最早利用的反应,燃烧在为人带来热量服务于人类的同时也会为人类带来灾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为人类提供了安全利用燃烧反应的保障,是中考的热点题目之一.

 

7.如图是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装置,有关该实验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只有左侧试管中的红磷能燃烧

B.只有右侧试管中的白磷能燃烧

C.磷燃烧的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污染

【考点】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磷燃烧能生成五氧化二磷,五氧化二磷散逸到空气中易造成污染.

【解答】解:

A.红磷的着火点是200℃左右,热水的温度达不到其着火点,所以红磷不能燃烧,故错误;

B.白磷的着火点较低,热水的温度达到了白磷的着火点,且与氧气接触,所以白磷发生了燃烧,故正确;

C.磷燃烧是磷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故正确;

D.白磷燃烧生成的五氧化二磷是一种有毒物质,可以与氢氧化钠反应,所以烧碱溶液的作用是吸收燃烧产物,减轻空气污染,故正确.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燃烧条件的探究完成此题,可以依据燃烧的条件进行.

 

8.“防火胜于救火”,科学认识燃烧,增强安全防范意识是每个公民应具备的安全素养之﹣.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

A.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宁可让其自生自灭,也不能贸然采取灭火措施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要严禁烟火,以避免爆炸的发生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可以据此解答;

B、根据灭火的原理分析解答;

C、根据失火引起的危害解答;

D、根据厂内具有可燃物考虑;

【解答】解:

A、身上着火如果乱跑则会加速空气的流动,提供更充足的氧气,而使火势更旺,所以身上着火不可乱跑,要就地打滚使火熄灭,故正确;

B、水能灭火,是因为水能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着火点不能降低,故错误;

C、对于不明原因引起的失火,我们要采取灭火措施,不能让其自生自灭,可能会引起更大损失,故错误;

D、油库、面粉厂、纺织厂、轮穀厂、橡胶厂和煤矿的坑道内等场所都含有易燃的微粒,所以应该严禁烟火,否则容易发生火灾或爆炸,故正确;

答案:

BC

【点评】每个人都应懂得防火知识,学会如何自救,掌握灭火的原理、自救措施等在实际生产、生活中意义重大.

 

9.采取正确的措施,能够避免火灾发生或减少灾害损失,下列灭火方法不恰当的是(  )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

D.汽车油箱着火﹣用水浇灭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专题】化学与能源;化学知识生活化.

【分析】根据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解答.

【解答】解:

A、油锅起火,用锅盖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B、酒精灯着火,用湿抹布盖灭,是利用了隔绝氧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C、森林起火,砍伐树木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的灭火原理,故选项说法正确.

D、汽车油箱着火,不能用水浇灭,应为汽油的密度比水小,加少量水后,汽油会漂浮于水面上,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更大,更容易燃烧,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

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灭火的原理(清除或隔离可燃物,隔绝氧气或空气,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并能灵活运用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10.2016年5月12日是我国第八个“防灾减灾日”.下列做法或说法不合理的是(  )

A.火灾发生后应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119

B.扑灭森立大火,可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

C.只要温度到达着火点,可燃物一定会燃烧

D.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要严禁烟火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燃烧与燃烧的条件;防范爆炸的措施.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A.根据火场逃生的方法来分析;

B、根据灭火原理:

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据此结合灭火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来分析;

D.根据油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分析.

【解答】解:

A、为避免烟雾呛鼻和毒气的吸入,所以要用湿毛巾捂住口鼻迅速逃离,并拨打火警电话,故正确;

B、将大火蔓延路线前的一片树木砍掉,形成隔离带,是利用了清除可燃物或使可燃物与其他物品隔离的原理,故正确.

C.燃烧的条件是:

可燃物的温度必须达到着火点,并且可燃物必须与氧气接触,二者缺一不可,故错误;

D.库、面粉加工厂、纺织厂等场所有可燃性气体,所以要严禁烟火,故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虽然考查促使燃烧的方法,爆炸的知识等,但最关键还是教育学生注意防火,加强安全意识及学会自救能力,熟悉自救方法.化学来源于生产生活,也要服务于生产生活,与人类生产生活相关的化学知识是中考热点,要多加训练.

 

二.填空题(共5小题)

11.请结合化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用沙子熄灭篝火,应用的灭火原理是 隔绝氧气或空气 ;

(2)篝火燃烧,发光、放热.这是 化学 能转化成光能和内能.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的能量变化.

【专题】化学与能源.

【分析】

(1)根据灭火原理①清除或隔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或空气,③使温度降到可燃物的着火点以下,来解答;

(2)篝火燃烧,发光、放热是化学变化解答.

【解答】解:

(1)根据灭火原理,用沙子灭火的主要原理为②,故答案为:

隔绝氧气或空气;

(2)篝火燃烧,发光、放热.这是化学能转化成光能和内能.

答案:

(1)隔绝氧气或空气;

(2)化学.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对灭火原理和方法的掌握,有利于知识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