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9632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8.8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docx

马原选择200题附答案

单项选择题

1.哲学是()。

A.研究自然界和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B.研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理论

C.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D.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世界观

2.哲学的基本问题是()。

A.物质和运动的关系问题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C.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D.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3.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如何回答()。

A.世界的运动和发展问题B.世界的统一性问题

C.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问题D.世界的可知性问题

4.唯心主义产生的认识论根源是()。

A.辩证法和唯物主义相分裂B.主观同客观、认识同实践相分裂

C.世界观和方法论相分裂D.自然观和社会观相分裂

5.黑格尔在对待辩证法问题上的错误在于()。

A.把辩证法的规律应用于整个世界B.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历史的发展没有规律

C.把辩证法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D.认为思维规律是自然界和历史规律的反映

6.哲学党性或党派性是指()。

A.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对立和斗争B.可知论同不可知论的对立和斗争

C.能动的反映论和被动的反映论的对立和斗争

D.唯物主义同唯心主义的对立和斗争

7.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古希腊朴素唯物主义哲学B.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哲学

C.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哲学D.19世纪德国古典哲学

8.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

A.一般与个别的关系B.整体与局部的关系

C.代替与被代替的关系D.有限与无限的关系

9.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意味着()。

A.人类哲学思想的发展达到了顶峰B.科学的哲学体系的最终完成

C.人类优秀哲学思想的集大成和在更高阶段上发展的起点

D.绝对真理的体系

10.唯物主义的三个历史发展阶段是()。

A.朴素辩证法、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唯物辩证法

B.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德谟克利特原子论、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D.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

11.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

A.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和辩证的唯心主义B.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可知论的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唯心主义

12.首先提出世界的物质本原问题的哲学派别是()。

A.形而上学唯物主义B.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D.庸俗唯物主义

13.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

A.存在B.理想C.灵魂D.“原初”物质

14.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它的()。

A.运动的绝对性B.发展的规律性C.客观实在性D.物质的可知性

15.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必然导致()。

A.客观主义B.二元论C.形而上学唯物论D.唯心论

16.设想没有运动的物质是()。

A.客观唯心论的观点B.不可知论的观点

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论的观点

17.“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主要说明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

A.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B.运动是相对的,静止是绝对的

C.静止是绝对的,运动也是绝对的D.静止是相对的,运动也是相对的

18.“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说明()。

A.物质和运动的统一B.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C.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统一D.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19.时间和空间是()。

A.物质的唯一特性B.运动着的物质存在形式

C.整理认识材料的工具D.感觉系列调整了的体系

20.哲学上的一元论是承认()。

A.世界是物质的B.世界在本质上是精神的

C.世界是发展的D.世界的本原只有一个

21.能够坚持彻底唯物主义一元论的是()。

A.庸俗唯物论B.机械唯物主义

C.辩证唯物论D.朴素唯物论

22.认为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反映特性这是()。

A.合乎逻辑的B.唯心论C.形而上学D.诡辩论

23.从动物心理发展为人类意识起决定作用的是()。

A.人脑的形成B.物质文明的发展C.语言的发展D.生产劳动

24.在人类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自然界的变化B.能够使用工具和制造工具的劳动

C.语言和思维的形成D.脑量的增加

25.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唯心主义的错误在于()。

A.否认意识对物质的决定作用B.夸大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C.否认意识对物质的依赖性D.片面强调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26.“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是()。

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观点

27.科学证明,人脑是()。

A.思维的源泉B.思维的产物C.思维的器官D.思维的对象

28.正确发挥意识能力作用的客观前提是()。

A.个人积极性的充分调动B.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

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对保守思想的彻底克服

29.实现意识对物质反作用的基本途径是()。

A.人们的主观努力B.社会实践C.科学活动D.思想斗争

30.观念的东西对物质的东西的关系表现是()。

A.观念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B.两者是根本对立的互不相容的

C.观念是现实事物的创造性D.两者是完全统一的没有区别

31.关于意识的本质问题,庸俗唯物主义的错误在于()。

A.不懂得意识的客观实在性B.认为意识是本原

C.不了解意识对物质的依赖关系D.抹煞了意识的主观特征

32.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

A.物质和运动相统一的观点B.认识和实践相统一的观点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观点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观点

33.两种发展观的对立是指()。

A.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分歧B.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对立

C.反映论和先验论的分歧D.唯心史观的唯物史观的对立

34.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根本对立的焦点在于是否承认()。

A.事物的普遍联系和发展B.事物从一种质态发展到另一种质态

C.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内部矛盾D.事物的发展是有条件的

35.系统论的出现()。

A.否定了辩证法B.扬弃了辩证法C.代替了辩证法D.丰富了辩证法

36.说一个人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指他看问题的方法是()。

A.唯心主义的B.辩证法的C.形而上学的D.主观主义的

37.我国汉朝的董仲舒说:

“古之天下,亦今之天一;今之天下,亦古之天下”,“天不变,道亦不变”。

这是()。

A.唯心主义观点B.唯物主义观点

C.形而上学观点D.朴素辩证法观点

38.事物的联系和运动之间的关系是()。

A.相互作用构成运动B.运动和发展引起质变

C.发展引起运动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

39.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部分质变是指()。

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B.事物的根本性质未变而局部或某个阶段发生了质变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D.量变是客观的普遍的现象

40.对质和量的关系,正确的说法有()。

A.事物的度B.事物的属性C.质是认识事物的开始,是认识量的前提D.事物的特殊矛盾

41.质变是指事物()。

A.处于统一、相持或平衡的状态B.渐进过程的中断、飞跃

C.在度的范围内的持续和扩张D.发展的连续性

42.质的规定性和量的规定性都是()。

A.客观的、多样性的B.与事物的存在直接同一的

C.固定不变的D.人们的认识水平不同造成的

43.事物质变的爆发式或非爆发式形式取决于()。

A.事物主要矛盾的发展B.事物量变的特点和发展程度

C.事物本身的性质和所处的具体条件D.事物发展的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相互作用

44.否定之否定律是在()。

A.事物完成一个发展周期完整地表现出来的

B.事物发展过程中关节点上表现出来的

C.事物经过量变和质变两种状态后表现出来的

D.事物发展过程中经过肯定和否定两阶段表现出来的

4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

A.事物发展的直线性与曲线性的统一B.事物发展是一个不断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C.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周而复始的循环性

46.否定之否定过程是()。

A.事物经过两次否定回到出发点的运动

B.甲变乙、乙变丙、丙变丁……的无穷的发展

C.事物经过两次否定达到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

D.事物在原有基础上周而复始的循环

47.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肯定阶段复归,但却是更高阶段的发展,这种观点是()。

A.折衷论的观点B.辩证法的观点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

48.矛盾斗争的绝对性是指()。

A.斗争就是一切B.只有斗争才能推动事物的发展

C.斗争性是无条件的D.斗争性可以脱离同一性

49.矛盾的斗争与政治斗争的区别和联系是()。

A.矛盾的斗争性与政治斗争是同一个概念

B.政治斗争是矛盾斗争的一种形式

C.政治斗争不属于矛盾斗争的范畴

D.在阶级社会一切矛盾斗争都不能脱离政治斗争

50.矛盾问题的精髓是()。

A.矛盾的普遍和特殊、个性和共性、相对和绝对的关系问题

B.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的关系问题

C.对抗性矛盾和非对抗性矛盾的问题

D.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关系问题

51.事物的质是指()。

A.组成事物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B.事物属性的直接表现

C.事物的存在并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D.事物本身固有的程度、数量等规定性

52.质与属性不可分割是说()。

A.质与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B.质与属性是直接同一的

C.属性是通过事物自身表现出来的D.质是通过属性表现出来的

53.质变的复杂性是指()。

A.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B.量变转化为质变,质变转化为量变

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D.质和量的统一和质变中存在着量变

54.事物的度是指()。

A.事物保持质的稳定性的数量界限B.与事物存在直接同一

C.数量增减和场所的变更D.区别于其他事物内在规定性

55.区别量变与质变的根本标志是()。

A.事物变化持续时间的长短B.事物变化的显著与不显著

C.事物量的变化是否超出了度的范围D.事物的质变是否引起新的量变

56.质量互变规律揭示()。

A.事物发展和源泉和动力B.事物发展的基本形式和状态

C.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D.事物发展的不同趋势或趋向

57.世界上一切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要有一定的条件,条件是()。

A.与事物相关联的、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发生作用的诸要素的总和

B.事物发展的根本动力C.矛盾的同一性

D.对事物发展不利的因素

58.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是()。

A.质量互变规律B.对立统一规律

C.否定之否定规律D.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规律

59.矛盾就是()。

A.前后不一致B.势不两立C.不同事物的对立D.对立统一关系

60.矛盾的两个根本属性是()。

A.矛盾发展的不平衡与解决矛盾形式的多样性

B.矛盾范畴内容的客观性与形式的主观性

C.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D.矛盾的普遍性与矛盾的特殊性

61.构成人们认识事物基础是()。

A.矛盾的同一性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

62.矛盾的斗争性是指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的()。

A.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性质和趋势B.相互离异、相互排斥的性质的趋势

C.相互渗透、相互转化的性质和趋势D.你死我活、绝对对立的性质的趋势

63.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和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依据是()。

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统一的原理B.客观规律和主观能动性相统一的原理

C.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相统一的原理D.事物发展的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

64.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

A.整体和部分的关系B.内容和形式的关系

C.相对和绝对的关系D.主要和次要的关系

(65-87省略)

88.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之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

A.唯物主义的观点B.矛盾的观点C.实践的观点D.普遍联系的观点

89.“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A.辩证唯物论与旧唯物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B.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C.唯物论和唯心论两条认识路线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90.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客体是()。

A.观念本身B.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C.自然界的存在物D.实践和认识所指向的对象

91.感觉、知觉、表象是()。

A.反映论的三种形式B.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C.意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既不属于感性认识,也不属于理性认的范畴

(92略)

93.理性认识的特点是()。

A.对感性认识的综合B.与客观事物无关的人的自由创造物

C.通过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的直接把握D.借助于抽象思维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

94.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关系是()。

A.感性认识和理性认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

C.认识的“源”和“流”的关系D.理论和实践的关系

95.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者,违背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犯了()。

A.类似经验论的错误B.类似诡辩论的错误

C.类似相对主义的错误D.类似唯理论的错误

96.驳倒不可知论的关键在于()。

A.指出人们可以通过感觉反映世界B.把科学的实践观引入认识论

C.指出事物的本质和现象是同一的D.指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97.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的统一是()。

A.分析和综合的统一B.归纳和演绎的统一

C.可能与现实的统一D.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98.真理就是()。

A.客观事物及其规律性B.对人们有用的理论

C.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D.为大多数人普遍同意的意见

99.客观真理论与唯物主义反映论是()。

A.理论前提不同的问题B.同一意义的问题

C.本质和现象的辩证统一D.形式和内容的关系

100.真理一元论就是指对于一个确定的对象()。

A.只能有一种认识B.正确的认识只有一个

C.正确的认识只能一次获得D.用同一种方法获得的认识

101.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这表明真理具有()。

A.相对性B.主观性C.阶级性D.绝对性

102.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问题上的()。

A.唯物论B.历史观C.辩证法D.二元论

103.“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

这是()。

A.唯物主义真理论B.客观真理论

C.主观真理论D.形而上学真理论

104.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其不确定性是因为()。

A.有些真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的

B.任何实践检验都需要一定的逻辑证明作为其补充的手段

C.作为检验真理标准的社会实践总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

D.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各有不同的实践标准

105.我国现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

A.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B.人民内部矛盾

C.地方与中央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106.生产力诸要素中的主导因素是()。

A.劳动对象B.劳动者C.劳动资料D.生产管理

107.生产力的客观性在于()。

A.它是构成生产关系这种物质关系的基础形式

B.它是人们的在生产中所结成的关系

C.它是一种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的既得的物质力量

D.它的实体就是客观自然界

108.科学技术是生产力,是因为()。

A.科学技术是构成生产力最重要的独立要素

B.科学技术能把生产力诸要素组合起来构成现实生产力

C.科学技术是直接现实的生产力要素

D.科学技术渗透到生产力诸要素中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109.生产力所体现的关系是()。

A.人和人的关系B.物和物的关系

C.人和物的关系D.人类社会与自然界的关系

110.在劳动资料这一复杂系统中,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是()。

A.信息传递系统B.生产工具系统

C.劳动力系统D.能源系统

111.生产关系变革的根源是()。

A.先进思想理论的形式B.新的生产关系已经出现

C.人们进行自觉的革命活动D.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112.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是因为()。

A.生产力是第一性的,生产关系是第二性的B.生产力决定分配

C.自然关系决定社会关系D.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

113.劳动对象是指()。

A.各种生产工具B.各种产品C.引入生产过程中的物质对象D.生产资料

114.劳动者是指()。

A.一切人B.青年人和老年人

C.从事活动的人D.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生产技能并从事劳动的人

115.生产资料包括()。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B.生产工具和劳动者

C.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D.商品和产品

116.经济基础是指()。

A.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的总和B.一定历史阶段上生产力生产关系的总和

C.一定历史阶段上科学技术和经济管理的总和

D.一定历史阶段上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各方面的总和

(117-118省略)

119.社会形态是()。

A.社会存在社会意识的统一B.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物质资料生产方式的统一

C.国体和政体的统一D.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

120.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上层建筑的矛盾,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关系是

()。

A.前者和后者相互决定、相互制约B.前者和后者并行不悖

C.以后者为基础推动前者矛盾的解决D.以前者为基础,两者互相制约、互相作用

121.区分生产关系基本类型的标志是()。

A.生产过程中各方面的关系B.产品的分配形式

C.人们在生产中地位D.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性质

122.(省略)

123.上层建筑是指()。

A.社会经济制度B.社会的科学技术C.社会的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社会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124.国家属于()。

A.经济基础B.上层建筑C.生产关系D.意识形态

125.社会分裂为阶级的根本原因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使用暴力的结果B.产品分配不均的结果

C.在生产中出现了指挥者和执行者的结果D.出现了剩余产品和私有制的结果

126.阶段的实质是()。

A.一部分人对另一部分人的专政B.不同的社会地位和分工

C.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劳动D.一个集团占有另一集团的生活资料

127.划分阶级的根本标志是()。

A.人们的政治态度和立场B.分配的多少

C.人们对生产资料的不同关系所造成的不同经济地位

D.人们的生产过程中所起不同的作用

128.阶级作为一种社会现象首先是一个()。

A.普遍现象B.经济范畴C.思想范畴D.文化范畴

129.阶级斗争的最高形式是()。

A.经济斗争B.思想斗争C.社会斗争D.夺取政权的武装斗争

130.阶级斗争是()。

A.整个人类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B.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C.科学技术发展的根本动力D.生产关系发展的根本动力

131.阶级观点和阶级分析法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因此,必须用阶级观点

和阶级分析法()。

A.观察、分析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现象和问题

B.观察、分析一切事物和现象

C.观察、分析人类社会的一切问题

D.观察、分析阶级社会中的一切事物

132.最早提出阶级和阶级斗争理论的是()。

A.封建阶级的思想家B.德国古典哲学家

C.资产阶级历史学家与经济学家D.马克思和恩格斯

133.国家的起源是()。

A.人们为了解决纠纷而制定的契约B.调和阶级矛盾、维持社会秩序需要的产物

C.剥削者欺骗被剥削者的产物D.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

134.国家的实质是()。

A.调和阶级矛盾的机关B.全体居民共同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的机关

C.阶级统治的暴力机关D.独立于阶级之外的第三种社会力量

135.国家是代表()。

A.广大社会成员利益的B.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

C.少数剥削阶级利益的D.统治阶级利益的

(136略)

137.国体是指()。

A.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B.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C.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统治被统治阶级D.统治阶级保护本阶级利益的机关

138.唯物史观和唯心史以在谁是历史的创造者问题上的根本对立在于()。

A.是否承认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决定力量

B.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反作用

C.是否承认无产阶级专政

D.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139.人民群众之所是历史的创造者,最根本的原因在于()。

A.人民群众占人口的大多数B.人民群众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人民群众具有先进思想D.人民群众通晓历史发展的规律

140.人发群众创造历史的活动,首先是()。

A.生产活动B.科学活动C.政治活动D.艺术活动

141.“人民群众创造历史”这个结论的理论前提是()。

A.社会革命理论B.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原理

C.阶级斗争学说D.社会存在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

142.人民群众对历史的创造作用都是受到历史条件的制约,其根本的条件是指()。

A.人们头脑中的传统观念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状况

C.科学文化水平D.社会地理环境好坏

14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

A.他们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B.他们是历史发展方向的决定者

C.他们是历史规律的创造者D.他们是社会形态相互代替的创造者

144.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评价历史人物应当坚持()。

A.德才兼备的原则B.历史主义和阶级分析的原则

C.传统观念的标准D.为现实服务的标准

(145-146省略)

147.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这种观点是()。

A.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B.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联系

C.肯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D.否定了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区别

148.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方面,是()。

A.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B.思维和存在具有同一性的问题

C.研究和解决其他问题的前提和基础D.全部哲学的最高问题

(149-151省略)

152.现代企业管理提出“以人为本”的重要含义是()。

A.视质量为企业生命,提高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的主动性

B.充分发挥人的能动性,尊重人的首创精神

C.把科学技术放在第一位

D.加强对现代设备的保养与维修,延长设备的使用时间

(153.-155省略)

156.在矛盾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并对事物发展方向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A.普遍矛盾B.内部矛盾C.矛盾的主要方面D.主要矛盾

157.“割下来的手就不再是人手”是()。

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法普遍联系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D.形而上学片面性的、孤立的观点

158.概念、判断、推理是()。

A.辩证法的三种形式B.唯物主义的三种形式

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D.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159.感性认识作为认识的初级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