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744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0.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docx

高考历史第一轮练出高分检测试题31

练出高分

基础训练——练熟主干知识

1.1896年孙中山先生在英国呆了9个月,他目睹了诸多工业化国家日渐增长的社会改革与革命的趋势。

这9个月的经历最有可能刺激孙中山哪方面思想主张的萌生(  )

A.民权主义思想B.民族革命思想

C.民生主义思想D.发展实业计划

答案 C

解析 在英国期间,孙中山不仅亲眼看到了西方工业革命的发达和民主共和的文明,同时也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贫富悬殊的现象和不可克服的弊端。

他的社会经济观点——民生主义,就是在这时开始形成的。

故选C。

2.孙中山认为:

“可说民生就是人民的生活——社会的生存、国民的生计、群众的生命。

”“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

在此孙中山强调(  )

A.解决民生问题是国家之根本

B.应通过合理分配社会财富改善民生

C.民生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

D.民生问题解决就是政治问题的解决

答案 A

解析 由“民生就是政治的中心,就是经济的中心和种种历史活动的中心”可看出孙中山强调的是民生主义的地位,是政治经济的根本,A选项符合题意。

B项与民生主义的含义不符合;C项表述本身错误,民权主义是三民主义的核心;D项的表述过于绝对化。

3.“民众以为清室退位,即天下事大定,所谓‘民国共和’则取得从来未有之名义而已。

至其实质如何,都非所问。

”这反映出(  )

A.民众的思想觉悟已经提升到了很高的程度

B.民众将推翻帝制与“民国共和”混为一谈

C.清政府已经不得民心

D.推翻帝制已成为民众的心声

答案 B

解析 从题目材料可以看出民众认为清室退位就天下大事已定,“民国共和”也取得了名义。

对于其实质,民众并不关注。

这说明很多人不能区分推翻清政府和建立民国共和。

所以B选项比较符合。

4.孙中山曾说:

“有了这种以养民为目的的好主义,从前不好的资本制度便可以打破。

但是……不能够马上推翻。

”该段材料表明孙中山(  )

A.揭示了资本主义不公平的根源

B.放弃了资产阶级共和国的信念

C.主张用民生主义改良资本主义

D.接受了社会主义思想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材料的分析能力。

根据材料引文“不好的……可以打破,但是不能马上推翻”可知体现了孙中山主张实行改良。

5.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说:

“这是孙中山最具前瞻性的思想遗产。

也是当时最为曲高和寡的政治主张,但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

”这段话评论的是(  )

A.民族主义B.民生主义

C.民权主义D.民主主义

答案 B

解析 从材料中的“最具前瞻性”可排除A、C两项,由“在百年之后却成为中国与世界面临的最为紧要的严重问题”应该是民生问题,故B项正确,D项说法不正确。

6.胡绳在《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中写道:

“说明了同盟会的革命纲领之后,河南洛阳嵩县的绿林好汉们议论开了,有的人说:

‘先杀洛阳知府,再杀河南巡抚,赶走北京皇帝,孙文坐了天下。

我们都要当官,没有人敢说我们是土匪啦!

’”由此可见,基层同盟会会员宣传三民主义的突出重点和弱点分别是(  )

A.民族主义、民权主义B.民权主义、民族主义

C.民族主义、民生主义D.民权主义、民生主义

答案 A

解析 “赶走北京皇帝”说明宣传的重点是民族革命要推翻清政府的封建统治;“我们都要当官”说明对政治革命的目标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本质并不清楚。

7.《孙中山选集》下卷载:

“因此吾人欲证实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则当努力于赞助国内各种平民阶级之组织,以发扬国民之能力。

盖惟国民党与民众深切结合之后,中国民族之真正自由与独立,始有可望也。

”材料反映的孙中山民族主义观是(  )

A.用暴力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专制统治

B.改变清政府推行的民族压迫政策

C.认识到工农才是中国革命的真正力量

D.主张反帝谋求民族的真正自由与独立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中“民族主义实为健全之反帝国主义”可以看出孙中山认为中国民族主义最根本的是反对帝国主义,A、B两项是国内的民族关系政策,资产阶级革命不能依靠人民的力量,C项排除。

8.新三民主义发展了同盟会的政治主张,这主要表现在(  )

A.彻底否定了封建土地制度

B.提出国家主权属于全体国民

C.提倡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

D.号召中国民族自求解放

答案 D

解析 新三民主义较之于同盟会的主张旧三民主义的最大区别就是明确提出反帝口号。

9.20世纪20年代,孙中山与时俱进,把旧三民主义发展为新三民主义,实现了个人与革命指导思想的重大飞跃。

新三民主义主要“新”在(  )

A.符合社会主义革命的要求

B.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涵

C.代表工农群众的根本利益

D.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答案 B

解析 新三民主义仍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由此可排除A、C两项;1924年国民党一大实际上确立“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排除D两项;新三民主义和旧三民主义相比,具有鲜明的反帝反封建内容,故B项正确。

10.孙中山在遗嘱中说:

“积四十年之经验,深知欲达到此目的,必须唤起民众及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奋斗。

”这个遗嘱的原则与孙中山以下哪一主张一致(  )

A.同盟会的章程和纲领

B.三民主义

C.三大政策

D.新三民主义

答案 C

解析 从题干材料中的“联合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说明孙中山的联俄政策,属于三大政策的内容。

新三民主义内容更为广泛,就本题来说,C项为最佳选项。

深化训练——练会深度思考

11.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曾说:

“1895年中国有三个人各自作出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选择:

康有为选择了变法,孙中山选择了革命,张謇选择了实业”。

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孙中山和张謇的选择是当时中国社会迫切的需要

B.康有为的选择是在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的背景下提出的

C.都对清政府感到失望

D.都想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状况

答案 D

解析 三人的选择都是围绕着救亡图存提出的,都是在民族危机加深的背景下提出的。

A、B两项表述不全面;C项错误,康有为当时对清政府还抱有希望。

故正确答案为D。

12.孙中山早年提出:

“中国有很坚固的家族和宗族团体,中国人对于家族和宗族的观念是很深的……由这种观念推广出来,便可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

”孙中山这番讲话强调(  )

A.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

B.维护宗法体系的传承

C.反对外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

D.推翻满清政府,复兴汉族政权

答案 A

解析 “由宗族主义扩充到国族主义”说明孙中山注重实现民族统一和民族平等,国家和民族高于家族和宗族团体,故选A。

13.文学家沙汀在回忆故乡川西北的绵阳在辛亥革命后服装的变化时说:

“那时,大家把辛亥革命称为光复,意思是兴汉灭清。

男的一般装束是用黑绫子、黑纱帕包头,后头吊半截,说是给崇祯皇帝(明朝末代皇帝)戴孝。

”这作为个案可以反映(  )

A.民族主义被民众狭隘理解

B.民权主义获得广泛认同

C.民众的审美情趣发生变化

D.民生主义最为当时所需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

“光复”、“兴汉灭清”、“给崇祯皇帝戴孝”,表明当时民众的革命观是排满革命。

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14.“何谓三民主义呢?

简单地说,便是民有、民治、民享。

详细地说,便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

”孙中山的这番讲话强调了(  )

A.三民主义理论中以民为本的思想

B.三民主义的理论来源是天赋人权

C.三民主义的核心主张是民权主义

D.三民主义的前提是实现民族独立

答案 A

解析 关键信息是:

“三民主义是为人民而设的,是为人民求幸福的”,故本题选A。

15.“其所恃为后盾者实为多数之民众:

若知识阶级、若农夫、若工人、若商人是已。

盖民族主义,对于任何阶级,其意义皆不外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

”这表明孙中山晚年对中国革命的认识发生了重大变化,这种变化是指(  )

A.革命的领导权和目标

B.革命的进程和对象

C.革命的指导思想和道路

D.革命的依靠力量和对象

答案 D

解析 题中所指为新三民主义中的民族主义,与旧民族主义相比,增加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内容;同时革命所依赖的力量也由最初的民族资产阶级发展到全体民众。

16.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人能尽其才,地能尽其力,物能尽其用,货能畅其流——此四事者,富强之大经,治国之大本也。

试观日本一国,与西人通商后于我,仿效西方亦后于我,其维新之政为日几何,而今日成效已大有可观……——孙中山《上李鸿章书》1894年6月

材料二 革命为唯一法门……我们必须倾覆满洲政府,建立民国。

革命成功之日,……废除专制,实行共和。

——孙中山《在檀香山正埠荷梯厘街戏院的演说》1903年12月

材料三 曾几何时,已为情势所迫不得已而与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谋妥协,此种妥协,实间接与帝国主义相调和。

遂为革命第一次失败之根源。

夫当时代表反革命的专制阶级者实为袁世凯,其所挟持之势力初非甚强。

而革命党人乃不能胜之者,则为当时欲竭力避免国内战争之延长,且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能了解本身之职任与目的之政党故也,……夫袁世凯者,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一切反革命的专制阶级和武人官僚辈,皆依附之以求生存;而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其致失败,又何待言?

——孙中山《中国国民党一大宣言》1924年1月

材料四 我已嘱国民党进行民族革命运动之工作,俾中国可免帝国主义加诸中国的半殖民地状况之羁缚。

为达此目的起见,我已命国民党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

——孙中山《致苏俄遗书》1925年3月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上书李鸿章的目的。

与材料一相比,材料二中孙中山改造中国的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根据材料三,分析孙中山认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有哪些?

(3)为了实现材料三所述的“民族革命”,孙中山在他生命的最后几年中,在思想和方针政策上有何重大发展?

促成孙中山这些重大发展的客观原因有哪些?

(4)从孙中山的上述讲话中,你能感受到他的哪些革命精神?

答案 

(1)目的:

促使清政府变法维新,使中国走上富强之路(或达到国家富强的目的)。

变化:

由维新变为革命。

(2)原因:

革命派向反革命势力及帝国主义妥协;缺乏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坚强的革命政党的领导;国内各种反革命势力联合并与帝国主义勾结;革命党人当时没有认清袁世凯的反动本质而拱手将政权交给袁世凯。

(3)重大发展:

提出了新三民主义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客观原因:

苏联的帮助(或十月革命的影响);中国共产党的支持和影响。

(4)毕生致力于中国民主革命事业;与时俱进,不断总结革命经验教训;百折不挠的崇高的革命精神。

解析 第

(1)问把握材料一中的“维新”,材料二中的“革命”即可。

(2)问则把握材料三中的“妥协”、“尚未能获一有组织、有纪律……”、“北洋军阀之首领,时与列强相勾结”、“革命党人乃以政权让渡于彼”等即可。

第(3)问把握第一次国共合作即可。

第(4)问是开放性试题,把握孙中山为国为民不断努力、百折不挠的精神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商业计划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