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5448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79.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docx

高校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分析

高校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中存在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高校发展思路不清晰

1.高校定位不清晰

随着地方院校数量的不断增加,而与之相对应的却是高校办学定位模糊、人才培养模式与社会脱节以及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人才培养质量受到严重的影响。

[1]地方高校存在定位不清,容易照搬照学国家部属高校发展模式,其学科设置、人才培养等与当地产业发展和技术需求有一定差距;整体科研创新能力不足,在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科技成果培育等方面未能形成核心竞争力;产业服务手段缺失,一些高校地方产业服务停留在学校教师自由寻找横向科研项目合作的“散兵游勇”状态,没有行之有效推动产业服务的抓手和途径。

[2]

科研与教学的定位不准确,科研方向不明确,一方面,不少高校不顾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规律,对科研与教学盲目定位现象突出。

片面追求论文、项目和成果数量,导致缺乏自己的特色和优势,难以实现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另一方面,目前不少高校科研方向不明确。

科研方向是科学研究的灵魂,而有些高校缺乏科研发展的整体规划,校级重点科研方向不明确,科学研究处于一种自发、分散的状态,缺乏长期的目标导向。

2.高校发挥作用不明确

目前,地方高校科研成果层出不穷,但是缺乏原创性成果;在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方面快速增长,但科技成果转化率长期偏低。

[1]从高校科技工作总体来看,大部分科研工作主要还是为职称申报服务,开展科研的主动性不强,参与科研的面不宽。

[3]

3.高校发展观念不同步

目前,我国知识创新能力不足,科技和教育国际竞争力不强已成为影响国家持续发展能力、企业竞争力的重大问题。

高校由于历史沉淀原因,建设起步晚,科研职能发展缓慢。

虽然近年来高校科研发展的步伐有所加快,但是高校教师习惯沉溺于学科理论的基础研究,普遍缺乏跳出现有圈子开辟新领域的勇气和能力,没有将主要的科技力量应用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上,从而使高校的科技工作与经济建设结合不紧密。

[4]高校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意识不强,不少高校专业设置和人才培养未能完全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5]

(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队伍难以满足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需要

1.高质量创新人才不足

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一流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匮乏(如表1所示),能跻身国际前沿、参与国际竞争的大师更为稀缺。

领军人才匮乏制约了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近年来,高校虽然引进较多人才,但人才成长需要周期,且缺乏高水平创新团队、协同创新能力较弱,在地方性本科院校尤为突出。

据2015年统计年鉴,高校教师人数并没有随着学生扩招得到很好的补充,导致教师的授课任务增加。

2017年,在校学生数是114.86万,教师是44325人,师生比是17.5【10】,甚至有些高校师生比超过23.0。

教师要在繁重的教学任务压力下抽更多的时间用于科研是极不现实的。

表1高校排名前5位的国家级领军人才数量一览表

院士

“973”项目首席科学家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国家“千人计划”特聘教授

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大学

1

1

3

5

1

5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0

0

7

3

2

0

师范大学

0

0

1

1

1

1

桂林理工大学

0

0

0

1

0

医科大学

0

0

0

0

1

1

注:

资料来自各高校网页的“学校简介”专栏

2.科技创新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

科技人员作为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的主力军,在学校各个领域中发挥着自身的智慧和优势,不仅为其科学技术创新成果贡献力量,也为学校新一代创新人才的培养积累经验。

高校各个领域的科技人员尤其是科学大师和战略科学家对该领域的发展有着重大影响,能够为建设高水平研究性大学提供根本保证。

然而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在研究结构、分布结构等方面存在一些突出性问题,对高校培养高层次优秀人才、组建高水平创新团队和建设一流水平学科等产生了不利影

响。

(1)成员松散,沟通不畅

高校科技团队主要是由各个高校、各个学院的优秀教师组成。

在加上目前我国高校的体系的分割,各个单位自成体系。

科技团队人员分属于不同的高校和不同的学院,而高校之间常见各种资源不允许兄弟院校的运用,甚至在高校内部,也常有兄弟院系不能互用实验室等科研资源。

这样就造成了科研成员由于分散在各个高校与院系,无法实现资源的共享。

与此同时,由于科技人员都有自己的专长,有自己独特的想法,是各自研究领域的精英,这样就需要有影响力的人员来对科技团队进行管理,否则,很难将科技人员联系起来,而在高校中,难以找到既有影响力又有实力的管理人员。

这样就很难与高校科技人员进行沟通,难以将其组织起来,不利于协同创新。

(2)激励约束机制不合理

对于高校科技人员最终的协同创新的成果的归属问题,也是目前阻碍高校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也正因为此,使得调动高校科技人员协同创新的积极性变得困难。

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来自不同的高校和院系,他们之间在归属问题上有着天然的冲突,加上协同创新平衡机制的缺乏,在协同创新取得成功后,有些科技人员作为协同创新的协助人员,虽然有所贡献,但由于分配机制只重视主要人员而忽视协作人员,这些都将导致科技人员团队的内部矛盾。

再加上高校内部奖励机制的不平衡,一些高校普遍倾向于自己的重点学科与学院的人员,对他们的奖励远大于其他人员,从而导致难以调动其他人员的协同性,进而影响高校协同创新。

(3)创新氛围不浓

参与高校协同创新的科技人员,来自于不同的领域,其学术背景与文化背景上的差异,科技人员之间的文化冲突,使得团队内部创新氛围不浓。

由于不同的学术背景,在对待科研问题上将存在很大的差异,各自从自己的领域出发去看待这一问题,给出不同的解决方案,大家各持己见,难以达到一致。

比如,一些科技人员拥有留学背景,受国外思维和科研影响较大,而另一些科技人员一直是受着国内的教育,一直保持着国内的科研和思维方式,这就必将造成一定程度的文化冲突,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就将导致高校科技人员难以融合,高校协同创新无法进行。

3.研究生教育规模小

表2学位点网络调查结果

选项

小计

比例

A.博士学位点

31

7.49%

B.硕士学位点

109

26.33%

C.均无

266

64.25%

D.均有

8

1.9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4

2017年培养研究生的单位是13所。

2017年在校研究生人数为30404人,其中博士1382人,而《2017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全国在校研究生263.96万人,其中博士36.2万人,只占1.15%所占比例非常小。

表2显示64%受调查者所在单位无硕士学位点。

研究生是科学研究的主力军,没有充足的研究生,很难做好科研。

大多数的地方性本科高校都没有硕士学位点,且大多数该类院校的师生比比较高,教师教学任务繁重,很难兼顾教学与科研。

由于本科生能力有限,且难以连续开展科学研究,导致地方性本科院校科研受阻。

表3高校在校研究生人数表

学校

在校全日制研究生人数

大学

8050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3074

师范大学

6567

桂林理工大学

2795

医科大学

3111

民族大学

1625

中医药大学

科技大学

师范学院

1362

桂林医学院

606

右江民族医学院

233

玉林师范学院

101(联合培养)

注:

资料来自各高校网页的“学校简介”专栏

4.缺乏为人才培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

高层次人才在科学研究与学科建设等方面的作用不言而喻,目前很多高校都制定了高层次人才政策,但仍不能吸引或培养更多数量的一流人才。

究其原因如下:

第一是待遇与发达地区差距大;第二是平台低、地理位置不够好、发展空间小;第三是政策不灵活,会把一部分在某方面有缺陷而其它方面优势明显的人才排除在外;第四是只注重对引进人才的优待,而忽视自身人才的待遇;第五是只注重个人的引进,而忽视团队的引进。

在这些有缺陷的政策条件下要引进或培养出一流的人才极为艰难。

另外,现行的人才评价体系重学历和职称,轻实际能力。

在职称评定方面,一定程度上存在着“外行评内行”、缺乏科学的标准,造成有高级职称者并不一定都有高水平的研究能力;在成果评定上重短期成果,忽视在某一领域内长期、系统的研究成果;在高层次人才评价与选拔上,缺乏对人才实际工作能力和社会贡献的考核指标等。

加之,由于不重视人力资源管理人才的培养,导致能够进行职位分析、人才测评、业绩考核和工资制度设计的专业人才极度缺乏,大大影响了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管理工作的科学化和制度化进程。

(三)高校科技创新经费投入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不匹配

表4政府科技投入调查结果

21.您认为增加政府科技投入应有哪些举措(可多选,并按重要程度从大到小排序)()[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增加对九张名片产业关键技术研发投入

216

52.17%

B.增加公共服务平台研发投入

206

49.76%

C.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投入

310

74.88%

D.增加科研机构运行经费投入

262

63.29%

E.增加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

336

81.16%

F.其它

16

3.86%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4

从表4可以看出,74.88%的受调查者认为需加大科技人才培养和引进投入,81.16%的受调查者认为需增加基础和应用研究经费投入。

1.高校高水平创新团队少、创新经费申请难度大

高校具有国际视野和国际水平的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自主创新的高新技术产业高层次开发人才短缺,集聚高层次的研发人才存在明显障碍,阻碍了创新团队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俗话说:

“没有不好的员工,只有无能力的领导。

”团队成员的合作意识不强,没有一个有能力的优秀领导是现今高校创新团队建设面临的一个问题。

团队是一个集体,在这个集体中的每一位成员不是各自单干,各扫门前雪,而是应该团结协作,共同完成目标。

现在多数高校创新团队的管理模式都是学科带头人的经验型管理模式,在团队中需要有一个带头人来凝聚各成员的智慧和力量。

没有一个优秀的领导者,成员缺乏协作交流意识,只在自己特定的空间内埋头苦干,在团队这样一个大环境中是得不到更多智慧和知识支持的。

大多高校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创新团队浮于表面,从表面上看是一个整体,但团队内部缺乏团队协作的思想基础,成员之间的合作少之又少,导致很难有重大学术成果的出现。

【7】

申请创新驱动发展专项资金(科技重大专项)需要高职称、高水平、高要求的科研创新团队,而且很多高校尤其是地方性本科高校往往组建不起或因信心不足没有组建创新团队,而导致未能申请得到科技重大专项。

2.高校基础经费投入不足

的经济水平、人均收入等都与国内的发达地区存在很大的差距,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高校的基础设施、师资力量、科研资金等都有较大的改善空间。

的高等教育经费的占整个地区的GDP比重只有0.67%,与全国不同地区的比重的平均值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如果我们从政府对高等教育经费投入情况来看,发现国家在2015年对除港澳台外的31个地区投入的教育经费中,省投入的经费较少,只占国家投入教育经费的1.9%,因此,省高校的学生每人得到的教育经费数量十分有限,目前还没有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我们常常用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占GDP的比例来代表一个地区对教育的重视程度,但这也不是绝对正确的,比如经济发达的地区,虽然教育财政资金投入的较多,但是由于当地的经济发展较迅速,GDP总量较大,所以教育投入占GDP的比重就会相对较低,但是这个地区的教育资金投入量还是非常大的,大到己经能够满足当地髙等院校的需求。

的高等教育财政资金投入占GDP的比重比福建、广东等地的比重要高,但是的财政资金投入量却远比广东、福建等地要少,就是这个原因。

每个地区的教育经费都是由中央与地方政府共同承担的,我们查阅2016年的《中国教育经费统计年鉴》可以发现:

2015年政府中央财政对各地教育财政拨款的平均水平为6.86%,但是获得的中央财政教育拨款却只占财政性教育经费的0.21%,这意味着的财政性教育经费中,有99.79%来源于各级政府。

而上述福建、广东两地,2015年的中央财政拨款占教育财政拨款总额的比重分别为3.92%和3.23%。

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很严重的问题,本来就属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财政收入也有限,如果想要更好地发展教育,就需要国家的大力支持和倾斜。

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获得的中央财政支持都远没有经济发达地区的多,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导致高等教育发展水平与发达省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6】

3.高校创新经费投入不足

从国家统计局“2017年全国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看,的科技经费投入是142.2亿元(R&D经费支出),强度是0.77%,全国倒数第6名,而人均最高的北京是1579.7亿元,强度是5.64%;广东R&D经费支出2343.6亿元,强度是2.61%。

且在2016年R&D经费中,高校只占13.6亿元(14.1%)【9】。

人、财、物是一个紧密连接的有机体,科技经费的不足,制约科研的各个环节,直接导致高水平的研究工作无法顺利进行。

在科技重大专项投入经费较多,在自然科学基金类项目等普通项目、小项目的投入较少,资助率低、资助金额小,而这些项目却是重大专项的前期研究,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一些重大科技项目只能从政府那里获得资金支持。

但政府的能力是有限的,只能对一些非常重大的项目给予足够的支持,更多的项目则仍然会面临着资金不足的制约。

近年来,各高校科技创新经费投入和开支不断增长,在适当水平上为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创新活动提供了较为充足的资源。

但是从各高等学校的科技经费使用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科技经费投入不足及相关资源分配不均衡的现象。

在市场经济下,没有资金就无法吸引高素质的科技创新人才,难以形成高水平的科研团队,难以在科技创新中积累优势。

科教经费支出不足,使得人才培养体系和人才开发缺少强有力的经费支持,一些富于创新性和开拓性的研究难以实施,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培养、激励和开发有着直接影响。

(四)高校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率低制约了实施创新驱动发展

表5科研成果转化存在问题调研结果

12.您认为目前学校科研成果的转化存在什么问题()[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总体转化率低

271

65.46%

B.技术水平不高

250

60.39%

C.经费投入总量不足

222

53.62%

D.激励评价机制不完善

216

52.17%

E.管理部门和科研人员重视程度不够

137

33.09%

F.其他

10

2.42%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4

高校教师创新情况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在参与调查的414名教师中有65%认为教育研究与产业及企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且通过对高校的实地调研座谈发现,较多的高校存在科研成果转化率低的现象。

由于部分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长期在高校工作,不了解企业的实际情况和技术需求,在进行科研项目选题和研究内容设计时,存在盲目的现象。

这样即便科技项目完成并通过了技术鉴定,企业也无法接纳转化。

高校培养的创新型人才多以理论研究型为主,其创新成果多以论文、报告形式呈现。

所以,当前很多地方高校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过程中,缺少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也忽略了创新科研成果的转化。

1.部分科技成果成熟度较低

表6科研成果市场需求调研结果

18.您认为本单位主要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程度处于什么样的水准?

()[单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需求较好

66

15.94%

B.需求一般

263

63.53%

D.需求较差

85

20.53%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4

表7创新驱动发展支撑服务中存在的问题调研结果

27.您认为当前贵校在创新驱动发展支撑服务中存在哪些问题?

()[多选题]

选项

小计

比例

A.体制机制束缚较大

199

48.07%

B.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滞后

227

54.83%

C.教育研究与产业及企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

270

65.22%

D.内外协同创新能力不足

246

59.42%

E.创新人才培养不足

287

69.32%

F.其他

4

0.97%

本题有效填写人次

414

表6调查结果显示63.53%的受调查者认为所在单位主要科研成果的市场需求一般,20.53%认为需求较差。

表7调查结果显示超一半的受调查者认为高校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滞后、教育研究与产业及企业发展脱节,科研成果市场转化率低、内外协同创新能力不足和创新人才培养不足。

部分高校对教师和科研人员的考核注重论文的影响因子、分区以及所获成果奖,导致高校教师和科研人员比较重视科技论文的发表和成果的获奖,对有些实验室成果没有及时地进行中间试验,缺少生产性数据和产品规范,不利于企业接受并安排规模性生产。

目前高校普遍采用定量评价,把教师科研成果等情况赋值相加取平均分,评价的结果已成为衡量高校科研水平、教师科研能力的重要指标,成为教师职称评定、岗位评聘的主要依据,也与教师的津贴福利挂钩。

这种评价体系重数量轻质量,单纯以各项指标的数量来量度一个科研人员的水平和对社会贡献,忽视了科研成果的质量及其转化带来的社会价值,导致了学术浮躁和急功近利,显然不利于科研的良性发展,甚至有些教师为追求数量,为发表论文而科研,这样只有“学术泡沫”。

2.成果转化机制不畅

经课题组调查发现,绝大部分高校没有专门的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专门人员,导致科研人员各自为战,科研成果很难与企业和市场对接,也就难以市场化、产业化。

高校还缺乏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意识和合理的评价机制。

一些高校领导和课题负责人在申请课题时,很少进行市场调研,往往偏向于技术和理论研究,对科技成果的市场价值漠不关心。

许多高校对职称的评定,只注重科研人员的项目数、专著数、论文发表数、获奖证书数等,而很少考虑到科技人员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造成了科研人员重论文、重评奖而不重市场的倾向,致使科研成果的研究开发要么超前要么落后,很难实现科技成果的产业化。

现有的一些规定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科技成果转化。

比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认定标准》规定要先有成果才能转化,而很多成果难以统计,导致转化率低。

3.高校科研人员市场意识淡薄

长期以来,受传统教育观点的束缚,一部分高校教师认为教书育人才是其本职工作,认为搞科学研究会影响教学工作,所以这一部分老师思想观念受限,或是创新意识不强,或是缺乏科技成果转化意识,导致高校科研工作开展进度缓慢。

一部分在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相关人员在他们看来,只要取得科研立项、完成项目结项就算完成了工作,所以导致科技成果数量多而质量差,总体水平偏低。

此外,这一部分老师很少考虑到科技成果转化以及是否投入市场的问题,对于他们而言,科研立项只是评职称、获得经济效益的途径。

所以一项科技成果一旦被研究出来就走向了技术保守,没有实现有效的技术推广,严重制约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

任何一种产品,只有被市场接受,才能体现存在的价值。

高校科技成果作为一种特殊的产品也不例外,只有在市场中找到自己的定位,才能充分体现其自身价值。

科技成果转化需要良好的市场环境,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完善,主要表现为科技与经济两张皮现象严重,高校科研项目缺少市场导向,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信息沟通不畅。

科研人员得不到有效的信息,全凭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科学研究,导致很多科技成果不适合市场的需求,进入不到企业实现大规模的生产、推广与产业化的开发,使得大量的科研资源没有物尽其用实现其应有的价值。

高校作为我国科学研究的主要机构,过去很长一段时间远离市场,市场意识、经营意识相对淡薄,部分科学研究成果与产业化开发联系不紧密。

许多科技成果在技术上取得了突破,但是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其进行中试环节,导致试验水平不成熟,早早夭折。

还有一部分科技成果通过了中试环节但是找不合适的企业合作,同样致使科技成果无法进行产业化生产,对于这些问题都是迫切需要解决的。

许多从事科学研究的工作人员在确立科研项目时,大多从自己擅长的专业方向和现有的文献资料入手确定科研选题,过分重视基础理论研究,导致大量科技成果学术价值很高,但是在市场应用推广方面相对较弱,忽视企业与市场的需求。

高校科研立项的申报、科技成果的产出很高,但真正投入市场应用推广的却少之又少。

4.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不完善

高校的科研评价体系忽视社会和市场的需求,高校在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评审和奖励制度、职称评聘制度、工资级别、福利待遇、科研奖励等方面都采用简单的学术评价“量化”管理,过分追求理论研究,对于立项项目、专利等有没有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是否产生经济效益却不关心,也没有把他们列为评奖、晋升的条件。

“普遍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发明轻转化、重理论轻实践等问题,课题项目的等级、发明专利申请及授权数量、学术论文发表篇数和科技成果获奖数等成为高校科研人员的主要评价与考核指标”。

很多高校教师、科研人员搞科研就是为了发表论文,评职称的思想更深地固,所以导致很多科学研究停留在试验、完成学术报告的阶段,并没有将科技成果进行进一步转化投入市场。

这种过分强调量化指标,考核内容又非常详细的考核标准,一方面增加了高校教师的压力;另一方面也激发了教师们从事科研工作的积极性,但是却忽视了科研是需要团队成员共同协作的事实,例如,衡量科研贡献只看论文第一作者、项目负责人,其他参与者的学术贡献往往就会被抹杀,所以导致高校出现“单枪匹马”做科研的现象,无法承担大型研究项目,也不利于不同学科之间互相协作,同时也不利于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

这种重学术而轻应用的考核机制表面上高校取得了很多研究成果,但是真正做到科技成果转化,投入市场提供给企业的却少之又少,科技与经济发展不协调,所形成的“两层皮”现象严重,背离了高校科研服务国家、社会促进经济增长的义务和责任。

这种考核倾向,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科研工作者的市场意识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热情,不能更好地激励他们从事科技成果推广和技术转移的工作,严重阻碍了高校科技成果实现产业化。

5.高校科研管理体制落后

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过渡阶段,但是长期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依然存在,对高校的科研的影响体现为管理体制落后僵化,抑制人的主动性、创造性以及积极性,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一方面,大部分高校的科技工作者做科研主要是为了完成计划指标,其研究成果不适合市场推广与应用;另一方面,“高校领导对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科研管理部门当作高校与社会接轨的重要窗口”。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的影响,现阶段高校科研管理机制本质上还是一个行政管理机构,以权力集中为主要特点。

其工作仍然局限于传统的对科研项目、经费、成果鉴定登记、报奖等的被动管理,很少进行前沿科技信息的搜集、加工等方面的工作,“基本上还没有对科研人员申报的课题进行认真的审查、咨询和论证”。

这种管理过于依赖行政手段,基层单位受上级单位的领导,没有充分的自主权和积极性,不利于科技成果走向市场转化为生产力。

此外,科研管理队伍的素质有待提高,从事科研管理工作人员的服务意识、经济效益观念以及知识产权保护意识淡薄,不能发挥管理部门应有的职能性,高校的科研管理体制严重制约了科技成果的转化。

高校科研管理工作承担着对高校科研方向、任务提出指导性建议的责任,对制定科研规划、组织项目申报、科研成果转化、科研评价和科研交流等有直接的引导作用。

现在有部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中教育 > 其它课程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