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4370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83.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docx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儿童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人类个体出生后直到青少年期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人的个性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在个人的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一定杜会历史条件下,通过实践活动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个性的形成和发展要经过一个漫长、复杂的过程。

   一、婴儿期个性的萌芽 

   个体出生后就有神经类型的差异,有的表现好动,有的则比较文静。

这些差异仅仅为儿童个性的产生提供可能性。

在后天的生活和教育影响下,这些神经类型特点不断发生变化,或者被改变了,或者被加强而逐渐发展起来。

近年来,有些学者研究了婴儿气质类型的个体差异,认为存在着几种明显的气质类型,其中40%可称为“易护理”孩子,15%可称为“反应慢的”孩子,10%可以称为“难以对付的”孩子,其余35%则表现为各种特点的混合型。

有的心理学家通过对父母定期访问的方式,用一组详级量表来测定气质,并追踪141名儿童的发展达10年之久。

结论认为,在儿童生命最初几个星期内,气质上表现出明显的个体特点,这些特点并将持续下去。

另外,有些研究证明,儿童的内向和外向的差异在生命的最初几年中就能观察到。

 

   儿童出生后第一年还没有自我意识。

约1.5岁~2岁,才开始知道自己的名字和掌握人称代词“我”,从而认识自己并把自己作为主体从客体中区别出来。

这是真正的自我意识的开始,也是人的个性特点开始产生的重要标志。

1岁以前的儿童还不可能有任何道德判断,也不能有意地作出某种道德行为。

1~2岁的儿童开始有了品德的萌芽,主要表现在对待同伴的关系上。

2~3岁的儿童,由于言语的发展,出现了通过言语进行的道德判断,并开始能用言语来控制和调节自己的道德行为。

这时的道德判断水平还很低,而且大多以成人的指示为转移,但它为个体一生的品德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幼儿期个性的初步形成 

   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

幼儿出现了最初的兴趣、爱好的个体差异,也出现了一定的能力上的差异,初步形成了对人、对事、对自己、对集体的一些比较稳定的态度,还出现了最初的比较明显的心理倾向。

这表明幼儿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

在幼儿个性形成中起重要作用的是自我意识,特别是道德意识的发展。

其表现是:

幼儿开始能以已经掌握的道德标准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成人评价幼儿行为的影响下逐步发展了义务感;然后逐渐发展了自我评价能力。

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是自我意识发展的主要表现,具体包括:

(1)从最初的较信成人的评价发展到开始能独立作出评价,并开始有了对别人评价的批判态度。

(2)幼儿初期的自我评价一般仅限于掌握一定的行为标准,评价一些外部的行为表现,到晚期则开始能对自己和别人的内心状态作简单的评价。

(3)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还表现在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从局部的评价到比较全面的评价。

自我意识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在社会关系系统中的地位的理解,反映了儿童对自己实际行动的可能性的评价和对自己的内部生活的注意。

自我意识使儿童个体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

 

   儿童进入幼儿期以后,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行为以及道德判断逐渐得到发展。

他们的道德认识尽管还带有具体形象性和局限性,但已具有一定的认识倾向。

在道德情感方面,像同情心、互助友爱、义务感等已有明显的表现,为更深刻的道德情感提供了发展的基础。

而且,现实生活中关于人们行为的道德评价,文艺作品中关于人物行为的道德评价,都能在一定程度上激起幼儿道德体验上的共鸣,并激励他们道德行为的发展。

幼儿的道德行为动机往往受当前刺激的制约,基本上仍受具体的道德行为范例所支配,一般都是照成人所指示的去做,并不理解真正的意义,所以坚持性很差。

只是到了幼儿晚期才逐步形成独立的、主动的动机,开始能掌握一定的道德行为规则。

在幼儿初期,道德判断带有很大的情绪性、具体性和受暗示性。

只要成人认为是好的,自己觉得有兴趣的,就认为是好的,否则就是坏的。

到幼儿晚期,开始能从社会意义上来判断道德行为,但仍然是具体的。

他们还不能把行为动机和行为效累统一起来看,常常只能看到行为的效果,而看不到行为的动机。

三、童年期个性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是在学校集体中进行的。

在有意识、有目的的集体活动中,儿童的自我意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逐步学会按一定原则独立地、批判地评价自己的言行。

同时,儿童的道德意识开始发展起来,经过一系列发展阶段,能初步理解和掌握社会道德的原则实质,并且用来作为评价自己和别人的行为的根据。

童年期儿童个性的发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的发展。

童年期儿童是在入学学习的条件下,在理解对别人的评价和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中来认识自己的。

正确组织起来的学校集体生活对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2、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日益增长。

小学中年级儿童开始不再像低午级儿童那样,以成人对自己行为的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标准水平。

他们对如何处理自己与成人的关系、与同学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公共规范,已有明确的理解。

他们学会了把自己的行为与别人的行为加以比较,并把对别人的评价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

这标志着儿童的自我意识的独立性开始发展。

 

   3、自我评价的原则性逐步形成。

小学低年级的儿童只能从外部行为和动作方面,对自己或对别人的行为进行评价。

这种评价是比较具体的,且原则性差。

从中年级开始,儿童逐步学会以道德原则来评价别人的行为和自己的行为。

尤其是高年级儿童,开始能对自己个性的内部品质进行评价,能从自己是否遵守纪律、诚实、有礼貌等道德品质上评价自己或别人的行为。

 

   4、自我评价的深刻性的发展。

小学低年级儿童自我评价的能力仍然落后于评价别人的能力。

而且在评价自己和别人时,常带有片面性,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和别人的缺点。

到了中年级,儿童的判断能力逐渐发展,逐步学会较全面地看待自己和别人的行为表现,并能初步地进行道德原则的分析。

高年级儿童的自我意识更进一步发展,这表现在能认识自己行为的缺点,并能努力克服这些缺点。

 

   5、道德意识和道德判断的发展。

儿童道德意识的产生以及运用道格意识自觉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为,是从小学开始的,是在教育影响下和在实践活动中通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不断矛盾统一的过程而逐步发展起来的。

小学儿童的道德意识比较肤浅而表面。

尤其是低年级儿童,由于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较差,对一些抽象道德概念的认识模糊不清,一些类似的道德概念容易混淆。

到中高年级,儿童才逐渐能区分是非,逐步过渡到比较正确地掌握一些抽象的道德概念,但理解水平还不高。

由于儿童对道德概念还不能精确地加以理解,因而在道德评价上常常有很大的片面性。

低年级儿童最大的特点是容易从行为的结果来评价行为动机的好坏,而不考虑行为的好坏。

瑞士心理学系J.皮亚杰认为,9岁左右的儿童,大体处在由效果判断向动机判断的过渡阶段。

日本成田公一的实验证明:

在评价行为好坏时,小学低年级儿童多从效果出发;三年级儿童居中;四年级儿童开始主要从动机出发。

中国心理学工作者关于小学儿童道德判断能力发展的研究表明:

中国儿童在小学四、五年级期间,对道德准则的理解已经可能达到较好的水平。

在道德原则的掌握上,儿童的道德判断开始从受外部情境的制约逐步过渡到受内心的道德原则、道德信念的制约。

学校教育、教师的影响和家庭教育决定着儿童道德信念的产生及其深刻性和坚定性。

 

   6、道德行为的发展。

小学儿童由于对道德原则的理解不深,又存在着强烈的模仿倾向,易受暗示。

更由于他们的意志尚不成熟,自制力较差,所以在将道德意识转化为道德行为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道德原则与道德行动脱节的现象,具体表现为言与行、认识与行动的脱节。

 

   7、儿童性格的发展。

小学儿童性格特征主要表现在对集体、他人和自己三个方面。

在对集体的态度上,初入学的儿童集体意识比较模糊;到中年级逐渐认识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高年级儿童的集体荣誉感进一步发展,由认识个人与班集体关系,发展到关心学校、关心祖国。

在对他人的态度,上小学低年级儿童视教师和班主任为绝对权威;到了中年级,儿童对教师的尊敬和热爱,则以他们心目中区分好坏的标准来衡量和选择。

在对同学的关系上,低年级儿童常根据外部相接近的偶然因素选择朋友;中高年级儿童则开始按照团结友爱的原则交朋友,以达到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目的。

在对自己的态度上,低年级儿童自我意识正在逐步发展,表现为喜欢得到鼓励和表扬,不喜欢受批评,而且批评和表扬的作用也不易持久;中年级以后,儿童对自己的优缺点有了初步的认识,能进行初步的批评和自我批评,但有时产生言行脱节现象;高年级儿童则已能初步分析造成自己优缺点的原因,对自己的态度的自觉性提高了,但有时评价片面,容易自满。

 

   8、儿童兴趣的发展。

小学儿童学习活动中的兴趣爱好是其兴趣的主要方面。

在共同学习活动中,他们的兴趣发展的一般趋势是:

从不分化的兴趣逐渐过渡到初步分化的兴趣;从对个别事物感兴趣逐渐过渡到对有关因果关系和规律性的知识感兴趣;从对简单、具体的作业感兴趣过渡到对复杂、抽象的作业感兴趣;从对课内读物感兴趣过渡到对课外读物感兴趣。

 

   9、儿童能力的发展。

主要表现为学习活动中认识能力的发展。

在儿童能力的发展中,文化背景和教育条件起着决定的作用。

能力的发展和兴趣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的。

1.关键期

  关键词导读:

关键期

  儿童成长过程中最容易在某个时期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错过这个时期,儿童就会出现发展障碍,并且这种发展障碍在以后的生活中难以弥补,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儿童发展的“关键期”。

  宝贝身心发展的重要关键期

  3-4个月:

翻身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翻身,但是自主翻身能力很差,需要父母给予帮助和训练。

也是身体协调性和腰、臂力量,双手、双脚力量,初级平衡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5-6个月:

双手协作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双手递物品或协作拿取或抱持物品,这个时期对于培养婴儿双手的不同分工合作能力非常重要。

  7-8个月:

爬行能力、单手抓住多物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爬行,但自主爬行能力很差。

开始学习单手同时抓握两个或多个物品,一般是较大的物品,如核桃等。

这个时期是训练婴儿手指的握力和灵活性,以及手指控制物品,运动能力发展的重要时期。

  8-9个月:

分辨大小、多少的关键期

  对大小、多少开始有了概念,父母可以通过各种玩具、日常生活用品等加强宝贝对大小、多少等概念的理解。

  10-11个月:

独自站立和放物入孔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独自站立,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站立的阶段,同时四肢的协调配合能力也进一步获得发展。

还开始学习把一些小物品放到能容下它们的孔中,如把小糖放入瓶中,把铅笔放入笔筒中等。

  11-12个月:

独自行走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独自行走,逐渐摆脱了成人扶持和扶物行走的阶段,是身体平衡能力、身体与四肢协调能力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12-13个月:

双手控制物品运动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用手控制物品运动(单手为主,发展好的婴儿可以双手同时控制),如学会摇拨浪鼓,牵着带绳的汽车往前走动等。

  16-17个月:

垒叠平衡能力发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把握自身的平衡和物体的平衡,并懂得利用手边的物体创造平衡。

例如可以搭3-4块积木,把书立在桌子上,把筷子架在筷子架上等。

这个时期是培养婴儿自身平衡能力,发展自身的协调性,以及控制物品的平衡能力的重要时期。

  24-25个月:

用笔画直线和单腿站立的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掌握各种规则,并通过控制物品体现自己对规则的掌握程度。

并开始学习单腿独自站立,身体的协调性得到很大的发展,腰、腹的力量以及双腿的力量也在训练中得到有效发展。

  32-33个月:

单脚跃跳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单脚跳,已经开始尝试学习在运动中发挥自己的力量和保持平衡,进入平衡能力发展的又一里程碑,同时也是身体协调和双腿力量获得发展的重要时期。

  33-34个月:

构思建构能力产生发展的关键期

  开始学习构思自己的行动内容,并通过双手达成自己的目标,比如会先构思要搭建一座高楼大厦,然后选择不同的积木一块块有步骤地将心目中的高楼大厦搭建起来。

这个时期是想象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开始萌芽的时期。

  24-36个月:

口头语言和计数发展的关键期

  口语表达能力获得飞速发展,开始懂得计数,是培养他口语和计数能力的重要时期。

  36-37个月:

控制物体平衡能力发展的关键期

  已能用身体或身体的每个部分(如头、手)来控制物体的平衡并能在平衡中朝着各个方向运动。

  关键期的教养重点

  ☆给予宝贝丰富的感官刺激

  从宝贝一降生,就要为他提供符合大脑发育特点的各种刺激,比如创造色彩丰富的养育环境,提供不同功能的玩具,经常带宝贝去户外活动,给宝贝多听音乐、儿歌、故事等。

到宝贝稍大点,就可以带他去听音乐会,看画展、歌舞、体育比赛等,让各种信息通过五大感官注入宝贝的大脑。

  ☆为宝贝提供更多玩耍的机会

  通过玩耍,宝贝会以自己的方式去观察世界、体验生活,并在这个过程中促进想象力与思维能力的发展。

宝贝玩耍时,父母可以适时给予一些诱导或提示,启发他的创造性思维。

  ☆适时为宝贝提供相应的训练机会

  掌握宝贝各种能力发展的关键期,在关键期及时提供训练机会,就会促进宝贝各项能力的发展,否则就会错过关键期,给宝贝的发展带来障碍。

  2.敏感期

  关键词导读:

敏感期

  又称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就是儿童心理某个方面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

在这个时期,儿童学习某种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错过了这个时期,则学习起来就会比较困难,导致儿童的发展比较缓慢。

  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敏感期

  0-6岁:

语言敏感期

  还是小婴儿的时候,宝贝在吃奶或者玩耍的时候就总喜欢注视大人说话的嘴形,并发出呀呀学语声,到两三岁,宝贝的口语表达能力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进入口语“爆发期”。

  2-4岁:

秩序敏感期

  宝贝需要一个有秩序的环境来帮助他认识事物、熟悉环境。

一旦所熟悉的环境消失或者改变,就会令他无所适从。

宝贝的秩序敏感力常表现在对顺序性、生活习惯、所有物的要求上。

  0-6岁:

感官敏感期

  从宝贝出生起,就借着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感官来熟悉环境、了解事物。

3岁前,宝贝通过潜意识吸收来自周围的各种信息,3岁之后开始通过感官分析、判断周围的事物。

  1.5-4岁:

对细微事物感兴趣的敏感期

  大人常会忽略周围环境中的各种细微的事物,但这个年龄段的宝贝常常会对一些特别细节的东西非常关注,并乐此不疲。

  0-6岁:

动作敏感期

  从一出生,宝贝就挥胳膊踢腿动个不停,到2岁以后,走得很好了,他的活泼好动就更明显了。

  2.5-6岁:

社会规范敏感期

  两岁半的宝贝开始慢慢摆脱自我中心,转而对很多小朋友参加的活动产生明显的兴趣。

  3.5-4.5岁:

书写敏感期

  3.5岁后,宝贝对涂鸦、“写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常常手里握一枝笔,能涂画很长时间。

  4.5-5.5岁:

阅读敏感期

  4岁半之后,宝贝对书本的兴趣明显增强。

  6-9岁:

文化敏感期

  宝贝对文化学习的兴趣,萌芽于3岁,在6-9岁表现最为突出。

  敏感期的教养重点

  ☆尽管宝贝的敏感期的出现有个普遍遵循的规律,但是每个宝贝敏感期出现的时间还是会有些差异,因此,父母要细心观察,及时把握宝贝发展的敏感期。

  ☆为迎接宝贝某个敏感期的出现创设良好的环境。

  ☆尊重宝贝心理发展的特点,适时引导,让宝贝发展得更好。

  ☆鼓励宝贝自由探索、勇敢尝试。

  ☆当父母发现宝贝热衷于某个事物时,只要没有危险,就不要急于干预,放手让他自己去做。

当他需要帮助时,适时予以协助、指导就行了

3.转折期

  关键词导读:

转折期

  当儿童在生理和活动能力方面得到迅速发展的时候,由于心理发展跟不上这种变化,导致其内心发生冲突,进而引发混乱。

处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在行为方式、理解能力等方面都

会发生非常大的变化,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

  宝贝从出生到成熟(即0-18岁)一般都要经历6个关键的转折期,如果在某一个阶段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这些问题就会遗留到下一个阶段,于是问题越积越多,养成习惯就会积重难返。

6岁之前,宝贝心理发展的重要转折期主要有以下几个:

  0-1个月:

新生儿离开妈咪的子宫,面临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需要经受各种考验。

  1岁:

出生后第一年,宝贝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各种能力也逐渐增强,既非常依恋妈咪,难以脱离妈咪又渴望不时摆脱妈咪的束缚,处在矛盾之中。

  3岁:

宝贝开始变得任性,爱发脾气,出现不愿上幼儿园、胆小、多动等问题。

  6岁:

宝贝进入学校,因为不适应学校生活而出现上课坐不住,爱做小动作等问题。

  转折期的教养重点

  ☆了解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宝贝心理发生急剧变化的时间,并做好迎接宝贝这种转折性变化的心理准备。

  ☆对于1岁内宝贝,父母要主动地训练宝贝的注意力、语言、动作协调等能力。

给宝贝创造条件练习翻身、爬行、行走等技能。

  ☆耐心地对待处在转折期的宝贝,时刻准备提供有效的帮助。

例如,3岁儿童刚刚学会说话,急于要把头脑中存储的许多认识表达出来,但是口语表达能力还很有限,无法流利而充分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就会出现愿望和能力之间的矛盾,造成情绪上的强烈不安。

此时,父母千万不要急于改变宝贝,给他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鼓励宝贝慢慢讲话,并借助动作来辅助语言。

  ☆6岁左右的宝贝关键要在注意力、自制力、独立性和培养良好习惯等方面对他们提出更高的要求,避免在这个阶段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写作业拖拉或不爱写作业、粗心大意以及胆小、爱哭、吃手、发脾气等不良性格,把教养重点放在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上。

  4.危机期

  关键词解读:

危机期

  婴幼儿在成长过程中,因为生理、心理发展而表现出很多新的需要,但是满足这种需要的旧的形式已经成为一种束缚,致使他们心理上得不到满足,就会导致孩子内心产生不满,与父母产生对立情绪。

这种对立情绪处理不好,儿童的发展就会出现危机。

这个时期就称之为危机期。

  宝贝心理发展的危机期

  婴幼儿的发展就是不断从一个年龄阶段向另一个年龄阶段转移,在危机期与稳定期相互交替进行。

0-7岁婴幼儿发展分为三个稳定期,即:

婴儿期(0-1岁);儿童早期(1-3岁);学龄前儿童期(3-7岁)。

每一个稳定期都以儿童发展的危机期告一段落,然后再迈进另一个稳定期。

因此,婴幼儿发展从0-7岁将遭遇3个危机期——

  1岁危机期:

1岁的宝贝已经学会走路,活动的空间随之扩大,会发觉许多他不懂却感兴趣的东西,于是,总想去摸一摸,动一动。

如果父母总是限制,就会出现逆反心理,并因此大哭大闹。

  3岁危机期:

3岁的宝贝独立活动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受到父母干涉的机会也随之增多,也会因此与父母越来越对立。

  7岁危机期:

这个年龄段的宝贝自认为已经是大人,总想自己作主,愉快、主动地走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受不了父母的约束,于是宝贝的愿望和父母的愿望总是相悖,矛盾也会越来越多。

  危机期教养重点

  ☆及时调整与宝贝的关系,他想做并能做的事情,父母最好尽量放手让他自己去做,或者帮助他自己完成,设法满足他独立活动的愿望。

禁止宝贝做的事情愈少,他学会的东西就越多,与父母的对抗情绪就越能得到缓解。

  ☆当有些事情确实不能让宝贝自己去做的时候,要学会巧妙地转移宝贝的注意力,并利用他渴望独立的心理,及时训练宝贝独立做一些他力所能及的事情。

  ☆给宝贝选择的权利,他独立的愿望就会得到满足。

比如,妈咪做好了饭,想要宝贝吃饭,如果他正在很专心地涂鸦,那就给他一个选择:

你是先吃饭,还是画完画再吃饭?

而不要武断地打断宝贝,强行将他拖到饭桌上就餐

第二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概述

 

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概念;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可变性;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及个别特征的区别和联系;学前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及划分的必要性、复杂性;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危机期、关键期、敏感期、最佳期;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期;0~1岁、l~3岁、3~6岁儿童心理的主要特征。

 

第一节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概念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

儿童年龄特征是儿童所特有的不同予成人的特征。

包括儿童生理发育的年龄特征、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1.儿童生理年龄特征:

和儿童生理成熟有关的年龄特征;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

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谈儿童心理发展时要强调年龄特征:

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要以生理发展为基础,年龄越小,生理年龄特征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制约相对越大,而生理成熟受年龄影响;另一方面,儿童心理发展和他的知识经验有关,而知识经验的积累需要时间,时间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必要条件,年龄对儿童心理发展有规律性的制约作用。

年龄只在一定程度上制约而不能决定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

(2)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的。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只代表这一年龄阶段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典型特点,而不是该年龄段中每个儿童都具有这些特点;儿童心理发展的特征代表该年龄儿童本质的心理特点,而不代表各具体儿童的个别差异。

在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问题上,更应正确处理一般性与个别性、典型性与多样性、本质特征与非本质特征的辩证关系。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

(一)稳定性

根源于本质未变的制约因素:

1.儿童脑的发育是有稳定顺序和阶段的,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有次序的;

2.人类知识经验的掌握是有一定顺序的,儿童也必须遵循;

3.儿童从掌握知识经验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要经过一个大致相同的不断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二)可变性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社会和教育条件的不断变化构成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三)稳定性和可变性的统一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

(一)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必要性

儿童心理的发展客观上呈现一定的阶段性。

1.理论上,有必要对客观存在的各个发展阶段有清晰的认识,并做明确标志,即儿童心理学上所谓的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2.实践中,对在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及有关儿童工作者,据划分标准,可以有针对性地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和其他有关工作。

(二)划分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复杂性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明显存在,但划分复杂。

1.儿童心理发展是渐变式的、连续性的,各阶段间无明显界限;

2.儿童心理发展受生理发展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其发展阶段有一定可变性,这给科学地掌握划分阶段的标准带来困难。

(三)现行对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婴儿期(0~1岁),又称乳儿期,包括新生儿期(0~1月)、婴儿早期(1~6月)、婴儿晚期(6~12月);

先学前期(1~3岁),又称幼儿早期;

学前期(3~6岁),又称幼儿期,包括幼儿初期(3~4岁)、幼儿中期(4~5岁)、幼儿晚期(5—6、7岁);

学龄期(6、7~18岁)。

 

四、有关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

(一)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1.转折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2.危机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各种表现,所以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3.转折期与危机期的关系:

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并非一定出现“危机”,转折期和危机期有所区别,转折期是必然出现的,但“危机”却非必然出现,在掌握规律的前提下,正确引导儿童心理的发展,“危机”会化解;危机期一般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