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43569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9.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docx

超声肝胆考试总结

1.原发性肝癌的声像图表现?

①直接征象:

肝实质内出现单个或数个结节(多个结节相互融合,即结中结),边缘形态不规则,呈园形或椭圆形,其内回声不均(可有高\低\弱\混合回声),边界尚清,后方回声一般,一般与肝组织分界清楚b,较大的结节发生液化坏死时,出现不规则的无回声区。

②可见"卫星病灶"。

③位于肝脏边缘的肿块,随呼吸与肝脏同步移动.

④五大特征:

膨胀性生长;多形性;多变性;生长快;常有肝硬化的病史。

⑤继发征像:

肝体积局部增大,靠近肝外表的结节使肝包膜局部隆起,呈驼峰征.癌结节压迫肝内血管时,可见血管扭曲绕行.癌肿发生转移(血行与淋巴以及肝内转移)时,可见门静脉内有癌栓形成,腹腔可见积液(血性腹水)----最早出现在肝肾隐窝。

2.肝硬化的声像特点。

早期肝硬化超声无明显改变,不可诊断。

①肝脏形态失常,体积缩小,肝包膜高低不平,呈细波浪状或锯齿样.

②肝实质回声普遍增强增粗,光点分布不均,呈细颗粒状,管状结构显示欠清晰,肝静脉变细,扭曲,严重时显示不清.肝边缘变纯,肝实质内可见低回声硬化结节,类似于肝组织肝小叶的再生结节。

③随着病程的进展,出现门脉高压,门静脉主干内径增宽>〔表现为脐静脉开放,肠系膜上静脉扩张,有时可见扭曲成团的血管,即侧支循环形成〕,脾脏肿大,表现为脾厚径>,脾静脉增粗迂曲,脾门处脾静脉>.

④腹水征:

少量时出现在肝肾隐窝或者膀胱(子宫)直肠陷窝,大量腹水时,肝周,直肠周围,肠管周围,两侧腹部均见大范围的无回声区,肠管浮动.

⑤胆囊壁水肿增厚,呈双层.

3.肝脓肿的声像图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

肝脓肿是由于细菌或阿米巴原虫入侵感染肝脏后形成。

分为细菌性和阿米巴性两类。

肝脓肿声像图表现:

肝内病灶区呈低回声或无回声肿块,其囊壁和内部回声动态变化为:

〔1〕脓肿早期:

由于病变区充血水肿,囊壁尚未形成,表现为边界不清的局限实性低回声,伴有坏死出血时内部可见点状粗大强回声、斑片状无回声。

〔2〕脓肿形成期:

病灶呈圆形、椭圆形液性暗区,囊壁厚,不规则,边界不清,内壁不光滑,脓液粘稠时无回声区内可见密集弱点状回声,随体位改变而浮动。

脓腔液化不全时,无回声区内可见不均质强回声或蜂窝状回声。

阿米巴肝脓肿常为单发大脓腔多位于右肝包膜下,囊壁较光滑。

〔3〕脓肿恢复期:

病变无回声区缩小,呈实性中强回声,为新生肝组织及坏死组织,囊壁厚,回声强。

整个病变区呈不均质中强回声。

早期肝脓肿应与小肝癌、肝转移癌等低回声性肝癌鉴别。

成熟液化肝脓肿应与肝囊肿、肝包虫囊肿、膈下脓肿等鉴别。

恢复期应与肝癌坏死液化灶鉴别。

肝脓肿以其囊壁厚、不光滑、边界不清、脓腔内可浮动点状回声及短期内呈动态改变为特点,结合病人肝区触痛、发热感染中毒表现、白细胞高等可与其他病变鉴别。

超声引导下病灶区穿刺抽脓可确定诊断,亦为治疗手段。

4.肝脏良性肿瘤有哪些?

声像图有何特点?

怎样鉴别诊断?

肝脏良性肿瘤较少见,占肝肿瘤的10%,常见的为肝血管瘤,少见的有肝细胞腺瘤。

畸胎瘤、错构瘤等更为罕见。

〔1〕肝血管瘤:

①直径小于3cm的小血管瘤多呈边界清晰规整的均质强回声结节,少数呈低回声,但内可见弱而稀疏的网隔状回声。

此类血管瘤内部常检测不到彩色血流信号,无血流频谱表现,周边可见小血管经过,偶见微弱彩色血流信号。

②直径3cm以上的血管瘤及巨大海绵状血管瘤呈网格、斑片状强回声,其间散在蜂窝状低回声,内部可检测到点状或斑片状微弱彩色血流信号,周边可见血管绕行,偶见低速动静脉血流信号。

③肝血管瘤可位于肝脏任何部位,但多靠近肝静脉旁,加压检查时有压缩性,与肝实质分界清晰,肝实质回声正常,以此与肝癌鉴别。

同时血管瘤多呈强回声,无镶嵌征及晕环征,历时多年无明显变化,而小肝癌呈低回声,周围有晕环,随时间推移明显发生变化,周边可见搏动性动脉血流信号等能将二者区分开来。

必要时超声引导下肝穿细胞学检查可确定诊断。

〔2〕肝细胞腺瘤是由正常肝细胞或略不规则的肝细胞构成,内有局部淤胆、出血或坏死区,不含胆管或Kupffer细胞,质硬,呈单发或多发结节,外有纤维包膜,发病原因不清。

其声像图表现为肝内均匀中低回声实性结节,较致密,边界有强回声包膜,规则清晰,内部及周边均无彩色血流信号,以此与小肝癌鉴别。

〔3〕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是由正常肝细胞、Kupffer细胞、胆管及纤维结缔组织构成。

声像图为肝内孤立结节呈等回声或强回声,无包膜但边界清晰规整,内部无彩色血流信号,声像图与肝腺瘤相似,难以区别。

〔4〕肝脂肪瘤声像图为密集均匀强回声结节,分叶状,边界清,后方有声衰减,内部及周边无彩色血流信号。

〔5〕肝脏炎性假瘤是一种较少见的非肿瘤增生性炎症疾病。

病因不明,与炎症关系密切。

声像图表现外形不规则,边界清楚,内部为实性低回声,不均匀,其余肝实质回声正常。

病变区无异常彩色血流信号。

肝穿或术后病理可见片状凝固性坏死,周围炎细胞及纤维细胞包绕而确定诊断。

5.肝脏创伤分几类?

超声如何诊断?

肝脏创伤可由锐性暴力和钝性暴力两种引起,前者导致肝脏开放性损伤,后者造成闭合性损伤。

根据肝脏创伤程度不同分为三类:

〔1〕肝包膜下破裂:

肝包膜完整,肝实质外表破裂,血液积聚于包膜下形成血肿,使包膜与肝实质别离。

〔2〕真性肝破裂:

包膜与肝实质同时破裂,大量血液及胆汁流入腹腔引起腹膜炎,临床较常见。

〔3〕中央型肝破裂:

肝实质中央破裂出血,包膜完整,肝脏内部形成血肿,肝组织广泛坏死易继发感染。

肝脏创伤的超声诊断应结合病史、临床表现,如涉及肝脏外伤史,表现为腹腔内出血、休克、腹膜刺激征、肝大、疼痛、进行性贫血或继发感染的全身中毒现象。

超声诊断要点如下:

〔1〕肝包膜下出血或血肿:

肝外表局部隆起,隆起部位的包膜与肝实质之间出现带状或梭形暗区,血肿机化时呈不规则强回声。

〔2〕肝实质内血肿:

肝实质破裂出血呈边界不规则低回声或无回声区,新鲜出血时不均质低回声区内可见不规则强回声。

该血肿区周围肝组织回声强弱不等。

〔3〕真性肝破裂:

肝包膜回声中断,边缘不齐,伴有伸向肝实质内的不规则无回声。

〔4〕腹腔积血:

肝胆间隙、肝肾隐窝和膀胱直肠窝内出现液性暗区,此为肝脏创伤的继发超声表现。

发现肝破裂、腹腔积血超声表现后应检查脾、肾等其它脏器,以确定有无多脏器损伤。

6..梗阻性黄疸有哪些原因?

超声如何判定梗阻部位?

〔1〕梗阻性黄疽的原因有:

肝内胆管结石、肝脏肿瘤压迫肝内胆管、胆囊癌、胆管癌、胆总管结石、胆道蛔虫、炎症、肝总管肿瘤、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壶腹周围癌、十二指肠肿瘤等。

超声依据胆道扩张来诊断梗阻性黄疽。

当肝内小胆管与并行门脉形成平行管征,左右肝管内径>3mm,肝总管内径>6mm,胆总管内径>8mm,胆囊增大前后径>4mm时即提示胆道扩张。

〔2〕梗阻部位不同则超声表现不同:

①虽胆总管、肝总管正常,但左右肝管有两侧或一侧扩张,则提示肝内胆管阻塞。

②仅有胆囊肿大,而肝内、肝外胆管正常,提示胆囊管阻塞或胆囊本身存在病变。

③胆总管正常而肝内胆管或左右肝管扩张,提示胆总管上段肝门部有梗阻。

④多数情况下,胆囊与胆总管的张力状态是一致的,如胆囊扩张则提示其下端梗阻,胆囊不大提示其上端胆道梗阻。

⑤胆总管扩张是胆道下段梗阻的可靠佐证。

⑥胆管、胰管均扩张,提示Vater壶腹水平的阻塞。

7.急性胆囊炎声像图有何特征?

①胆囊肿大,轮廓模糊,囊壁增厚,水肿;

②胆囊壁增厚,大于3mm,有时可见双边征,系浆膜下水肿所致;

③胆囊内可见致密细光点,或粗大的斑片状回声,其后伴声影;

④常伴有颈部结石,后伴声影;

⑤胆囊穿孔时可见胆囊局部膨出或缺损,胆囊周围局限性积液〔胆囊周围炎〕;

⑥超声莫菲氏征阳性.

8.典型胆囊结石有何声像图特征。

①胆囊无回声区内出现一个或多个强回声的光团或光斑,边界清楚,明亮稳定,并能在二个垂直方向的断面中得到证实。

②强回声团后方伴有声影。

③胆囊内强回声团随体位的改变按重力方向移动,以此特证和胆囊内新生物相鉴别。

但当在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或胆囊收缩紧紧包绕结石的情况下,该特征就消失了。

9.脾外伤的声像图表现。

(1)脾实质内挫伤伴血肿的形成:

脾实质内出现回声减低区或强弱回声不等区,内有不规则的回声增强区,代表新鲜出血或血肿;可以发展为无回声区或低回声区,代表局限性血肿;假设为多数小片状低回声区,代表多数性小血肿;其特点:

多样性与易变性

(2)脾包膜下血肿:

脾脏肿大,脾包膜下可见梭形或不规则的低回声或无回声区,对脾实质有压迫〔通常血肿位于脾的膈面或外侧〕;血肿内见细小光点漂浮;

(3)脾破裂:

脾脏的轮廓中断,脾周出现无回声区,甚至出现腹腔积液.

10.脾肿大分为几级:

脾肿大:

①脾脏厚度>,或长度超过;

②左侧肋缘下探及肿大的脾脏实质性图像;

③脾静脉>.

轻度:

仅表现为超声测量径线超过正常标准,脾形态无明显改变;仰卧位平静呼吸时不超过肋缘线,深吸气时可达肋缘下2-3mm;

中度:

脾各径线显著增加,仰卧位时平静呼吸时在肋缘下可探到脾下缘,深吸气时超过3cm,但未超过脐水平,也未对邻近器官产生压迫移动;

重度:

脾的体积进一步增大,对邻近器官如肾脏产生压迫性移位,变形,或伴有横隔明显抬高,脾前缘可超过锁骨中线,甚至可抵达腹正中线,脾下缘可超过脐水平线,以至抵达骨盆腔。

11.急性胰腺炎声像图有何特点?

①胰腺体积增大,可均匀性或局限性,内部回声减低且均匀,边界回声无明显改变,假设未及时治疗可发展为出血性坏死胰腺炎。

胰腺轮廓模糊,显示欠清;

②胰腺实质内回声不均匀,呈低回声或不规则的无回声区,夹杂着颗粒样光点,提示胰腺水肿;

③胰腺周围及腹腔内探及不规则的液性暗区,提示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④间接征象:

a.胰腺,周围见低回声;

b.可出现压迫征象,胰腺肿大可压迫下腔静脉及肠系膜上静脉;

c.胆总管及主胰管增宽;

d.常合并胆囊炎,胆石症.

12.胰腺癌的声像图有何特点?

①胰腺轮廓改变肿瘤所在部位可见局部稍向表现突出,使胰腺轮廓限限性不规则,形态失常。

②胰腺大小改变多为局限性肿大,全胰腺癌时可呈弥漫性肿大。

 ③胰腺肿块回声多为低回声,光点分布不均匀,后方呈实性衰减。

癌块边界不规则,常呈蟹足样向周浸润。

少数由慢性胰腺炎恶变者可能为分布不均匀之强回声。

肿瘤内有出血坏死时见到液性暗区。

 ④胰头癌浸润压迫胰管引起胰管扩张,浸润压迫胆管引起肝内外胆管扩张及胆囊肿大。

 ⑤周围结构受压、移位等:

如下腔静脉、肠系膜上静脉之受压、变窄。

晚期可见转移征象:

⑥肝转移癌、淋巴结转移之声像图、腹水征等。

13.急性阑尾炎的超声表现。

轻症阑尾炎超声显示,阑尾轻度肿胀,浆膜回声不光滑,管壁层次欠清晰。

典型蜂窝织炎性阑尾炎,阑尾肿胀粗大,长轴似蚯蚓状,末端钝圆,肠壁增厚,层次不清晰,厚薄不一,浆膜回声稍强,外表高低不一。

内部呈不均匀的低回声,腔内为强回声;横切面呈强弱相间的环形回声。

呼吸时阑尾随盲肠上下移动。

阑尾穿孔或形成脓肿时,内膜面的粘膜与粘膜下肌的强回声局灶性连续中断或回声失落,提示有穿孔。

周围炎症与大网膜机肠袢粘连形成炎症性肿块,阑尾的形态无法识别,内部称不均匀杂乱的低回声,呼吸时活动性消失。

阑尾腔内有粪石、虫卵或气体呈强回声伴声影。

14.肠套叠的超声表现。

腹部可探及各式各样形状肿块,肿块纵切面声像图呈强、弱回声多层交错排列,强回声为肠壁回声,弱回声交错的同心圆排列,圆的中心为强回声,为肠腔内的气体反射,边界清楚。

肿块的近端肠袢扩张,远端肠腔空虚,一般不易显示。

肠套迭的典型声像图为“靶环征”或称为“同心圆征”。

15.试述脂肪肝声像特点。

正常肝脏内含脂肪5%,当肝内脂肪含量明显增加,肝细胞内出现大量脂肪颗粒时,称脂肪肝。

经治疗后可以恢复。

脂肪肝声像图特征如下。

a)肝脏轻度或中度增大。

b)肝内回声前半增强,光点细而密,呈云雾状改变。

c)肝内管系显示不清。

16.哪些方法可提高总胆管下端结石超声诊断的阳性率?

〔1〕采取多体位扫查,如坐位、直立位或右侧卧位。

〔2〕探头横扫胰头部。

〔3〕扫查时可稍加压探头。

〔4〕饮水500~800mL后先右侧卧位4分钟,然后左侧卧位或坐位扫查。

17.试述肝内胆管结石声像图特点。

〔1〕肝内出现强光团伴声影。

〔2〕光团沿胆管分布呈索状。

〔3〕光团或索状光带与门静脉支平行。

〔4〕结石远端胆管可有不同程度扩大。

18.如何提高检查胆囊结石的阳性率?

〔1〕假设胆结石太小,可选用高频探头。

〔2〕使声束垂直入射于体表和结石面。

〔3〕选用合适深度的聚焦探头,使结石位于声束的聚焦带内。

〔4〕适当降低增益条件,尤其是结石后方的增益不宜过强。

〔5〕力求使结石的后方区域避开肠袢气体强回声的干扰。

〔6〕可反复改变体位。

〔7〕可做脂餐试验。

〔8〕必要时嘱病人第2天再检查。

19.探查胆囊颈部结石时应注意什么?

注意采用右前斜位的方法,有利于结石移动至体部。

由于囊壁和结石紧密相接触,其强光团变得不明显,而仅表现为胆囊肿大或颈部有声影。

因此,借助脂餐试验,可了解颈部是否阻塞。

20.改善肝外胆管超声显像有哪些方法?

〔1〕对常规检查显示不满意者可在检查3日禁食多渣和易产气食物,检查前1日晚餐仅进流质,睡前给缓泻剂〔可用番泻叶5g〕,检查当日禁早餐。

〔2〕检查时饮水500~700mL,然后右侧卧位或坐位,使胃十二指肠充盈,并在此部位用力向两侧移动探头,把气体推开以显示下段胆管及胰头,并做总胆管的横切扫查,可较快发现病变。

〔3〕膝胸卧式:

用探头反复挤压胆管部位腹壁,可使胆管下段的结石上移而容易显示,也有利于对无声影和弱声影的结石或肿瘤鉴别诊断。

21.为什么探查胆道疾患时需同时探查肝脏和胰腺?

因为鉴别肝内或肝外梗阻的关键在于肝内胆管是否扩张,因此需仔细检查肝内胆管扩张与否扩张的程度,在黄疸原因待查时特别重要,一般认为结石性胆道疾患者扩张程度轻,肿瘤性的扩张较明显。

除鉴别肝内外梗阻外尚需确定梗阻部位,入胆总管全段均扩张,病变多在壶腹部及胰头部,此时一定要探测胰腺及胰管的情况,以便确定病变在瓦特壶腹部或胰头部。

胆总管下段病变也需探测到胰头背外侧的水平。

其他入胆囊癌、胰腺癌常见肝内侵犯转移。

胆汁性肝硬化肝脏常显著肿大,光点增强,分布欠均匀。

22.肝脏正常超声和多普勒流速测量值如何?

〔1〕肝脏超声测量正常值:

纵切或横切左肝,显示正常肝左叶厚度为5-7cm,纵切左肝显示正常左肝长度为7-9cm。

肝胆或肝肾切面显示正常右肝厚度为10-12cm,右肋缘下斜切右肝显示其最大斜径为10-14cm。

〔2〕正常肝脏多普勒血流速度测值:

肝动脉脉冲多普勒血流频谱呈收缩期正向单峰,峰值流速于收缩中期上升较快,陡直,下降缓慢至舒张末期速度最低,其峰值平均速度为41.02±/s,舒张期平均流速为13.2±/s,阻力指数为0.65±0.13。

肝动脉血流量=门静脉血流量×25%÷75%。

门静脉脉冲多普勒频谱呈收缩期、舒张期连续性低速波浪形带状频谱,平均流速为13.95±/s,血流量为812.1±193.30ml/min,血流量计算公式为Q=1/4D×V×60〔Q为每分钟血流量:

ml/min,D为门脉内径:

cm,V为平均流速:

cm/s〕。

于第二肝门处分别测算左、中、右三支肝静脉血流量,三者之和为肝血流出量,各支肝静脉血流量计算公式为Q=S×V×60〔Q为每分钟血流量:

ml/min,S为肝静脉横截面积:

cm,V为平均流速:

cm/s〕〔图24〕。

23.弥漫性肝病包括哪些?

超声检查应注意肝脏哪些异常改变?

肝脏弥漫性病变包括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血吸虫肝病、脂肪肝、肝淤血和其它代谢性、遗传性病变引起的肝损害,随着超声诊断仪的不断发展、进步,对弥漫性肝病的诊断能力日趋提高。

超声检查应注意以下异常改变:

〔1〕肝脏异常:

肝脏肿大各径线超过正常值,或萎缩小于正常值;肝外表不平呈锯齿状或波浪、驼峰状;肝边缘角度由锐角变圆钝;肝实质点状回声粗大、不均、增强或有网状强回声分隔,肝后方回声不同程度衰减;肝内管状结构不清,血管变细,粗细不一,门静脉内径增宽,肝内胆管扩张与正常门脉分支相比呈“平行管征”或不规则蚓状扩张,胆总管扩张与正常门脉主干相比呈“双筒枪征”。

〔2〕脾脏异常:

弥漫性肝病中有些患者往往伴有脾肿大、门脉高压和门脉侧支循环形成。

男性患者脾厚度>,女性患者>。

脾静脉迂曲扩张,内径>,呈蛇行样改变。

24.门静脉血栓、癌栓超声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有哪些?

由血栓和瘤栓引起的门静脉栓塞,均可见门静脉扩张、管腔内探及条形实性回声,充填或不完全充填门静脉管腔内。

引起门脉管腔狭窄或闭塞。

彩色或脉冲多普勒显示栓塞部位无血流信号,而狭窄处血流速度增加,狭窄段后门脉血流色彩紊乱。

门脉血栓与癌栓鉴别见表13。

25.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机制及声像图表现是什么?

由于门静脉血栓、癌栓或其它原因引起门静脉主干和〔或〕分支完全或部分闭塞,其周围形成大量侧支静脉或阻塞后再沟通,使病变区门脉正常结构消失代之以网格状回声,血流流入肝内称门脉海绵样变性。

门脉阻塞患者,50%于阻塞后1-12个月出现海绵样变性,其变性的侧支血管为与胆管、淋巴管伴行的小静脉或新生的静脉管道,它们跨过阻塞区引流远侧的门脉血流进入肝内的门脉分支,在肝门部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形成侧支血管网。

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多普勒超声表现为正常门脉主干结构消失,代之以多个条状或网格状回声,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在异常同格状无回声区内可检测到门静脉型血流信号,门脉海绵样变性回声区部位常可见血栓、癌栓或血管走行异常等回声。

过去认为本病较少见,随超声多普勒技术的发展,门静脉海绵样变性的报道日趋增多。

超声显像能清晰、连续显示门脉系统,分辨其临近解剖关系,脉冲多普勒可显示门脉血流频谱,检测血流参数,彩色多普勒能把组织、血管显像与血流特征形象结合,从而提高了本病的诊断水平。

26.何为柏-查综合征?

其病因、病理及超声表现有哪些?

柏-查综合征是指肝静脉或下腔静脉部分或完全梗阻所引起的以肝血流运行障碍为主要表现的综合征。

其常见病因包括由于血液病、肿瘤、炎症、寄生虫病等引起的肝静脉血栓形成;由于下腔静脉先天性隔膜或狭窄所致的下腔静脉梗阻;由于缩窄性心包炎、心房肿瘤、右心衰竭引起的心脏病。

各种病因引起肝静脉或下腔静脉的不同部位部分或完全闭塞,均可引起肝窦淤血、肝细胞坏死、间质纤维化形成肝细胞再生结节,小叶结构紊乱,发展成结节性肝硬化,形成门脉高压的超声表现。

柏-查综合征分为几种类型,以病因分为原发性阻塞、外压性阻塞和栓性阻塞;以阻塞部位分为肝静脉阻塞、下腔静脉阻塞和肝静脉并发下腔静脉阻塞;以阻塞性质分隔膜阻塞、管壁增厚型阻塞、血栓或肿块型阻塞及炎性狭窄型阻塞。

超声表现为肝脏形态改变,肝大或右肝大,左肝萎缩,尾叶增大,回声减低。

由于左肝静脉闭塞多见,尾叶有其独立静脉进入下腔静脉,故左肝变小,尾叶代偿性增大。

由于血管阻塞,肝静脉压力增高,可产生肝静脉-门静脉侧支循环,出现门静脉内径增宽。

脾大、脾静脉内径增宽、腹水等门脉高压表现。

膜性阻塞可见血管腔内膜状强回声或片状实性强回声,厚度>2mm;管壁增厚型可见血管阻塞段管壁增厚〔5-10mm〕,呈对称性,环状狭窄,中心管腔变细,完全阻塞者阻塞区呈条索状强回声;血栓或癌栓阻塞可见管腔内实性不均匀回声团块;血管壁炎性狭窄则表现为血管壁不规则增厚、不光滑、回声增强。

彩色多普勒表现为局部狭窄管腔内呈喷射状五彩血流伴狭窄远端扩张,于五彩血流处取样,脉冲多普勒呈高速连续性湍流频谱。

由于阻塞的部位、程度和侧支通路不同,下腔静脉、肝静脉及其分支的血流频谱失去正常层流的三相位特征及周期性变化规律,血流方向也发生相应改变,此为该病重要诊断依据之一。

27.慢性胆囊炎的超声图像特征有哪些?

轻度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可稍增厚,毛糙或无明显的声像图改变。

多数病人声像图表现为:

〔1〕胆囊增大,前后内径>4cm。

〔2〕囊壁毛糙,增厚呈强回声,厚度>3mm。

〔3〕胆囊腔内可出现中等或较弱的点状回声区,呈团块状,乳头状或长条状,无声影。

改变体位时可缓慢流动,系稠厚淤积的胆汁所致。

〔4〕有时可见结石强回声伴声影。

〔5〕少数病人胆囊萎缩。

空腹8-12小时后胆囊腔变小,内径小于1.3-,囊壁明显增厚、毛糙。

或仅可见胆囊区呈一弧形光带,后壁显示不清,囊腔闭合即可诊断胆囊萎缩。

如合并结石,可出现囊壁-结石-声影三合征。

慢性胆囊炎脂餐试验胆囊多无收缩功能。

28.胆管炎的类型及超声诊断依据是什么?

胆管炎分化脓性胆管炎和硬化型胆管炎两种类型。

化脓性胆管炎的病理特征为胆道梗阻和化脓性感染。

其声像图主要表现为:

肝外胆管明显增粗,管腔扩张,内可见细密点状回声,为粘稠脓性胆汁,壁增厚、回声增强或模糊。

部分患者可伴肝内胆管扩张、胆囊炎、胆管内结石、胆道蛔虫肝脏肿大,少数可出现肝脓肿。

硬化性胆管炎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

前者病理特点为胆管壁均匀性纤维性增厚,管腔狭窄或闭塞。

继发性胆管炎多由手术损伤、引流管及肝动脉插管化疗等引起,病理多表现为局限性管壁增厚,纤维化狭窄。

声像图均表现为胆管壁明显增厚,可达5mm以上,回声明显增强;管腔显示不同程度狭窄。

肝内小胆管受累者可见肝内散在多个“=”状强回声。

胆囊受累时囊壁增厚,收缩功能减低或消失。

肝门区可探及肿大淋巴结。

29.胆囊息肉样病变的超声图像有哪些特点?

胆囊息肉样病变多数为胆囊非瘤性增生性病变,如胆固醇息肉。

少数为胆囊腺瘤,小胆囊癌很少见。

其声像图总体表现为胆囊内附壁强回声小结节,直径一般<2cm,图像呈不规则分叶状,边界清晰,后方无声影。

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单发或多发,可有蒂,不随体位改变而移动。

其中胆固醇息肉最多见,常多发,基底窄,有蒂,直径一般<1cm〔见图28〕。

胆囊腺瘤直径稍大,1cm左右,常单发,好发于胆囊颈部或底部。

小胆囊癌常单发,体积较上述两种更大,直径左右,基底较宽,内回声较杂乱,外形不规整。

好发于胆囊颈部,内部可检测到彩色血流信号。

30.什么是胆囊腺肌症?

超声图像特征如何?

胆囊腺肌症好发于成年女性,是胆囊壁的一种非炎症也非肿瘤性良性病变。

病理表现为囊壁增厚,可达正常的3-5倍、囊腔缩小、粘膜上皮增生、罗-阿窦增多和肌层增厚。

罗-阿窦多扩大成囊并深入肌层,一般不超过浆膜层。

窦较深者易发生胆汁淤积,形成结石,或并发感染。

根据病变范围不同可分为三型:

弥漫型,节段型和局限型。

其中以局限型较多,常发生于胆囊底部,呈肿块样增生。

胆囊腺肌症超声图像特征有:

〔1〕胆囊壁弥漫性、节段性或胆囊底部局限性增厚。

〔2〕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

〔3〕囊壁内有结石强回声改变,后方有彗星尾征。

〔4〕脂餐实验,胆囊收缩功能亢进。

增厚囊壁内有类圆形无回声小囊腔样结构是区别于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的重要特征。

弥漫型胆囊腺肌症可通过脂餐实验与厚壁型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鉴别。

前者胆囊收缩功能亢进,而后二者收缩功能减低或丧失。

局限型胆囊腺肌症超声难以与腺瘤或息肉鉴别。

31.胆囊癌的声像图特征有哪些?

胆囊癌多见于50岁以上女性,50%合并有慢性胆囊炎,80%伴有胆结石。

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可表现为持续性或间断性上腹痛,向右肩背部放射。

患者消瘦食欲不振,可有恶心、呕吐,半数患者有阻塞性黄疽。

临床触诊,可扪及肿大胆囊,压痛不明显。

胆囊癌声像图根据其不同的癌变特点和不同的发展阶段可分为四种类型:

隆起型、厚壁型、混合型和实块型。

〔1〕隆起型:

显示胆囊壁向腔内有结节状、蕈伞状、圆球形隆起。

基底宽,边缘凹凸不平,内部回声不均匀,直径一般左右。

〔2〕厚壁型:

胆囊壁呈不均匀增厚,表现多不规则,往往以颈、体部增厚显著〔见图29〕。

〔3〕混合型:

胆囊壁显示不规则的增厚,并且伴有结节状或蕈伞状突起物,突入胆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文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