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docx
《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docx(5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最新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最新(2011版)《小学数学课程标准》测试题(含答案)1
一、填空
1、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2、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3、数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4、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3、在第二学段情感态度目标中要求学生初步养成(乐于思考)、勇于质疑、言必有据等良好品质。
14、(信息技术)能向学生提供并展示多种类型的资料,包括文字、声音、图像等,并能灵活选择与呈现。
15、推理一般包括(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
16、“综合与实践”的教学活动应当保证每学期至少
(一)次。
17、在第一学段计算技能评价要求中,两位数乘两位数笔算的速度要求(1-2题/分)
18、在第二学段知识技能方面要求体验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的过程,认识万以上的数;理解分数、小数、百分数的意义;了解(负数)的意义。
19、教师教学应该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
20、(了解)的含义是从具体实例中知道或举例说明对象的有关特征;根据对象的特征,从具体情境中辨认或者举例说明对象。
21、在设计一些新知识的学习活动时,教材可以展现(“知识背景——知识形成——揭示联系”)的过程。
22、《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等四个方面的内容。
23、用数学”的含义是(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24、教师要积极利用各种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学会(用教材教)。
3.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4.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5.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解决问题的教学要贯穿于数学课程的全部内容中,不再单独出现(概念)的教学。
6.“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数学课程标准》中使用了“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刻画数学活动水平的(过程性目标)的动词。
8.建立成长记录是学生开展(多样评价)的一个重要方式,它能够反映出学生发展与进步的历程
9.算法多样化属于学生群体,(不要求)每名学生把各种算法都学会。
10.“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
11、教师由“教书匠”转变为“教育家”的主要条件是(以研究者的眼光审阅和分析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中的各种问题,对自身的行为进行反思)
1.数学学习的主要方式应由单纯的(记忆)、模拟和(练习)转变为(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实践创新;
2、为了体现义务教育的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新的数学课程首先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一般能力的发展。
3、与现行教材中主要采取的“(定义)——定理——(例题)——习题”的形式不同,《标准》提倡以“(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呈现知识内容
4、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5、内容标准是数学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6、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7、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8、从“标准”的角度分析内容标准,可发现以下特点:
(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开放性)。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熟悉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11、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12、数学教师应由单纯的知识传递者转变为学生学习数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13、“数与代数”的内容主要包括:
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它们都是研究数量关系和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14、数学学习评价应由单纯的考查学生的(学习结果)转变为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以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状况,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15、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把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16、课程标准抛弃了将数学学习内容分为“(数与计算)、(量与计量)、(几何初步知识)、(应用题)、(代数初步知识)、(统计初步知识)”六个方面的传统做法,将传统的数学学习内容充实、调整、更新、重组以后,构建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个学习领域。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18、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9、《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进一步的阐述。
20、“空间与图形”的内容主要涉及现实世界中的物体、几何体和平面图形的(外形)(大小)(位置关系)及其变换,它是人们更好地熟悉和描述生活空间,并进行交流的重要工具。
21、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图形的熟悉)、(图形的测量)、(图形与变换)(图形的位置)。
22、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3、“实践与综合应用”在第一学段以(实践活动)为主题,在第二学段以(综合应用)为主题。
24、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5、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的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26、教材改革应有利于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主动探索知识的发生与发展
2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8.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是(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29.“数据统计活动初步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30、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数与式、方程与不等式、函数)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2、数学课程标准规定课程的总体目标包括那四部分?
答:
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
3、新课标设置了那四个领域的学习内容?
答:
“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
1、社会发展是数学课程改革的驱动力,现实生活的需求亟待新一轮数学课程改革,数学自身的变化促使数学课程改革。
2、加强教育理念的学习和理解,有助于我们树立“育人为本” 的教育观,“人才多样化,人人能成材”的人才观,“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质量观,“为学生的一生发展和幸福奠定基础”的教育价值观。
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4、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5、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6、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况、形成理论和方法,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
7、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与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8、《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9、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0从一、二学段课程标准的角度来分析,“内容标准”具有基础性、层次性、发展性和开放性等特点。
11、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12、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
13、“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4、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15、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教与学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6、课程内容的学习,强调学生的数学活动,发展学生的数感、符号感、空间观念、统计观念以及应用意识与推理能力。
17、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8、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
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9、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20、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1、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2、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3、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24、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5、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是数与代数。
26、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7、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28、课程结构体现的三大特点是:
均衡性、综合性、选择性。
29、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30、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一、填空(每空1分,共30分)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数学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素养)是现代社会每一个公民所必备的基本素养。
3、数学课程能使学生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和推理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
4、数学课程应致力于实现义务教育阶段的培养目标,面向全体学生,适应学生个体发展的需要,使得:
(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
5、《数学课程标准》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并从(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和(情感态度)四方面具体阐述。
力求通过数学学习,学生能获得适应(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须的数学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体会(数学知识之间、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进行思考,增强(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6、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数学课程标准》中所说的“数学的基本思想”主要指:
数学(抽象)的思想、数学(推理)的思想、数学建模的思想。
学生在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过程中,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逐步感悟数学思想。
8、创新意识的培养是现代数学教育的基本任务,应体现在数学教与学的过程之中。
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独立思考、学会思考)是创新的核心;归纳概括得到(猜想和规律),并加以验证,是创新的重要方法。
9、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
10、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的使用(数学课程资源),将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从事数学活动的水平和教师从事教学活动的质量。
11、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
在实施评价时,可以对部分学生采取(延迟评价)的方式,提供再次评价的机会,使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第二学段可以采用(描述性)评价和(等级评价)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12、“综合与实践”内容设置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13、新课程的“三维”课程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4、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15.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体,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6、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是培养公民素质的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17、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18、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19、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20、《数学课程标准》安排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等四个学习领域。
2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2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2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
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也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师生共同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学生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2.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之上。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3.第一学段,学生将学习万以内的数、简单的(分数)和(小数)、常见的(量),体会数和运算的意义,掌握数的(基本运算),探索并理解简单的数量关系。
初步建立数感;应重视(口算),加强(估算),提倡算法多样化;认识(简单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进行简单的测量活动,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对数据统计过程有所体验,学习一些简单的(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方法。
通过实践活动初步获得一些(数学活)的经验,了解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简单应用,初步学会与他人合作交流,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1、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
2、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有效的数学教学活动是教师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应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的总体目标,从以下四个方面作出了阐述:
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
4、在各学段中,《标准》安排了四个方面的课程内容:
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综合与实践。
5、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
学生应当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经历观察、实验、猜测、计算、推理、验证等活动过程。
6、在“图形与几何”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建立空间观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与推理能力。
7、在“统计与概率”的教学中,应帮助学生逐渐建立起来数据分析观念,了解随机现象。
8、“综合实践”是一类以问题为载体、以学生自主参与为主的学习活动,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积累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9、《标准》中所提出的“四基”是指:
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基本活动经验。
10、《标准》中所提出的“四能”是指:
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教师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启发式和因材施教。
12、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具有公共基础的地位,要着眼于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
13、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
14、“大众数学”必将成为我国21世纪上半叶中小学数学教育的主旋律。
15、科学计算、理论、实验共同构成当代科学研究的三大支柱。
16、有学者将数学课程的目标分为三类:
第一是实用知识;第二是学科知识;第三是文化素养。
17、新课程的最高宗旨和核心理念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18、数学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有着独特的作用。
19、数学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20、与大纲所规定的内容相比,课程标准在内容的知识体系方面有有增有删,在内容的学习要求方面有有升有降,在内容的结构组合方面有有分有合,在内容的表现形式方面有有隐有显。
21、综合实践活动的四大领域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信息技术教育和劳动与技术教育。
22、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
23、课程标准中增加的内容主要包括:
统计与概率的有关知识,空间与图形的有关内容(如位置与变换),负数,计算器的初步应用等。
24、改变课程内容难、窄、旧的现状,建设浅、宽、新的内容体系,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之一。
25、内容标准应指关于内容学习的指标。
26、在第一学段空间与图形部分,学生将认识简单的几何体和平面图形,感受平移、旋转、对称现象,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27、小学数学学科中最庞大的领域是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