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

上传人:b****8 文档编号:9538787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5.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docx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作者xxx

指导教师xxx

年月日

 

内容提要

振兴发展赣南苏区,既是一项重大的经济任务,更是一项重大的政治任务,对于全国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具有标志性意义和示范作用。

本文首先对区域经济的相关理论进行分析论述,之后对赣南苏区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概述,重点对赣南苏区的发展现状及问题进行分析,从民生问题、一、二、三产业结构现状及问题、基础设施建设问题、教育人才问题、金融支撑、财政支持等方面进行详细展开论述,认为这些问题制约着赣南苏区的进一步发展,需要及时解决,最后文针对这些问题给出了详细的对策建议,赣南苏区要想得到大力发展,首先要解决的就是民生问题,只有在解决民生问题上下达功夫,才能得到大众的认可,和发展动力的源泉,其次要夯实农业基础,同时加快特色农业、无公害农业、提高农产品技术含量、实行品牌策略,发展一批以农业为首的龙头企业带动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发展当地特色产业,着重培养红色旅游业、物流业等第三产业。

关键词:

赣南苏区发展现状-制约因素发展对策

 

.

.

赣南苏区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

 

一、区域经济发展相关理论综述

关于区域发展的相关理论,以国外学者研究较多,本文所用到的主要是规模经济理论和技术创新理论。

(一)马歇尔的规模经济理论

马歇尔(AlfredMarshall)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中提出了两个重要概念:

“内部规模经济”和“外部规模经济”。

马歇尔所指的外部规模经济概念是指在特定区域的由于某种产业的集聚发展所引起的该区域内生产企业的整体成本下降。

通过对英国一些传统工业的企业集群现象的考察,马歇尔发现了外部规模经济与企业集群之间的密切关系,他认为企业集群是基于外部规模经济而形成的。

马歇尔认为外部规模经济与内部规模经济同样具有产业组织效率,因此是十分重要的,马歇尔把专业化产业集聚的特定地区称为“产业区”。

马歇尔对导致规模经济的原因作了细致的探讨。

他认为,大规模生产的主要利益,是技术的经济、机械的经济和原料的经济。

因为,大工厂可以采用高效率的机械,从而极大地提高生产效率,从机械的经济所获得的各种利益是小工厂难以企及的。

大企业的大批量采购可以获得相对低的价格,而且大批量运输保证了对运输工具的充分利用,因此有着较低的运输成本。

企业集聚在“产业区”内,可以降低劳动力的搜寻成本和辅助生产成本,信息的溢出可以使集聚企业的生产效率高于单个的分散的企业,特别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促进了知识在该地区的溢出。

协同创新的环境也促进了企业集群的发展。

(二)技术创新理论

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Schumpeter)认为,技术创新及其扩散促使具有产业关联性的各部门的众多企业形成集群。

因为创新不是孤立事件,幷且不在时间上均匀分布,而是相反,它们趋于群集,或者说成簇地发生。

这仅仅因为,在成功的创新之后,首先是一些,接着是大多数企业会步其后尘;其次,创新甚至不是随机地均匀分布于整个经济系统,而倾向于、集中于某些部门及其邻近部门。

熊彼特认为首次创新会比随后类似的创新要艰难得多,一旦突破入门障碍,对后来者的启迪,包括观念、认识、信心及行为都有极大激励;创新是一个学习过程,首次创新的失败教训和成功经验,都会给后来者提供少走弯路,快速实现创新成功幷较快获得超过社会平均赢利能力的机会的借鉴。

两点重要性造成的结果将是客观诱导后来者蜂拥而至,即形成技术创新的群集现象。

历史上有颇多类似的例子,比如由于合成材料在化学上的相似性,某公司的首次创新肯定会增加下一项发明的可能性;计算机问世后引发的多次再创新和换代产品的周期迅速缩短,正是群集的功绩。

二、赣南苏区发展现状与问题

赣南苏区位于江西南部,是赣南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粤赣通衢要道,历史上素有“铜上杭,铁赣州”之称,是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赣南苏区是十万烈士的故乡;是中央苏区的主体和核心区,是中国共产党探索建政之路的摇篮,这里遍地都是战争年代的烽火记忆。

不少家庭“全家革命,满门忠烈”,这里,处处都有革命忠烈的英勇事迹。

为中国革命和新中国的艰涩做出了特殊贡献的革命老区。

赣南苏区由于其特殊的历史背景与地理特点,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在发展中也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基础设施脆弱

赣南苏区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比较差的山区、丘陵、高原等地区,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山区覆盖面广,群山阻隔,交通不便涉及群众较多。

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落后,县乡道路不畅,物流和商业贸易非常困难,水利灌溉设施不足,农业靠天吃饭的局面没有改变。

特别是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十分有限,一旦遇,容易导致大面积连锁反应,对经济社会造成严重影响。

这也是制约发展的因素。

(二)赣南苏区经济发展滞后,居民生活贫困

由于自然、地理、历史等原因,目前赣南苏区经济发展依然滞后,人民生活依然比较困难,突出表现为两弱一深;一是经济实力弱,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额水平的三至四成,且差距在进一步扩大;二是保障能力弱,财政支出的三分之二靠上级转移支付,人均教育、社保、医疗支出分别只有全国人均水平的51%和77%;三是贫苦程度深,按现在的贫苦标准,贫苦人口192.7万,19万人生活在深山区、库区和地址灾害频发区,42.2万人依靠国家低保补助生活。

在一些农村,村民家里最值钱的电器,不过是成立早已销声匿迹的黑白电视机,少数深山住户甚至连电都用不上,还在用松油子照明。

(三)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基础薄弱

从产业格局看,产业单一,农业占主导地位,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农业生产仍以种植业为主,主要靠一家一户分散自主经营,高效设施农业建设严重滞后,全市仅有6.88万亩。

优质、高效的农业经济作物比重偏低,产业内部品种结构单一,产业链不健全,上市时间集中,比较效益仍然很低。

同时,农业二、三产业建设滞后。

目前,尚无一家规范化建设的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尚无一家综合性的大型农业展示展销场所,农产品流通配套服务体系不健全。

工业产值比重低,市场容量小。

以赣州为例,赣州国土面积中83%为丘陵、山地,人口占全国的0.68%,2011年经济总量和财政收入仅占全国的0.28%和0.17%,主要人均经济指标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30%~70%,是中部地区平均水平的50%一70%,目前赣州仍有国家扶贫工作重点县8个,省级扶持贫困村1119个,分别占全省的45%和35%。

与西部地区的差距也在扩大。

从人均生产总值看,1952年赣州为中部和西部地区平均水平的138.1%和153.9%,1990年降至71.9%和76.7%,2000年降至60.5%和72.7%,2011年降至54.7%和58.1%。

主要经济指标总量却不占优势,2011年的经济增速和人均水平均处于较后或末位。

(四)财政投入使用不当,高素质人力资源匮乏

受制于财政盘子小,赣南苏区在教育、农民工人培训、专业人才培养引进等方面普遍投入不足、已经严重地影响着当地的人口素质水平。

教育经费短缺,导致教师待遇不高,从而影响教师队伍稳定,致使教育水平长期居于落后状态;同时,农民、工人簪一线劳动者技能培训较少,缺乏发展提升的空间,同时各类专业人才流失严重,引进困难,“出大于进”的局面一直延续,导致人口素质整体不高,进而制约了当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

(五)金融发展的制约

赣南苏区金融服务落后,金融服务为当地的经济发展贡献相对较小,以赣州为例,2011年赣州市的存贷款总额、金融业增加值、上市公司数量以及保费收入状况与人口比重极不相称。

其金融对当地经济的贡献度比较低,大量金融资源外流。

表1赣州2011年金融服务状况

赣州人口

存贷款总额

金融业增加值

上市公司数量

保费收入

占全国比例

0.68%

0.21%

0.20%

0.04%

0.27%

占全省比例

20%

12.31%

14.91%

3.13%

15.08%

图12011年赣州金融贡献度

2011年社会融资总量262亿元。

债券市场融资20亿元,占比7.63%,社会融资结构明显不合理。

政府动态债务率已达180%,严重限制了再融资空间,赣州市本级的投融资平台规模75%在10亿元以下,平均总资产为38.9亿元,与江西省和全国平均水平比融资能力较弱。

赣州金融专业评估机构、中介服务组织匮乏.尚未建立期货等金融衍生品市场,城乡金融发展不平衡、差距大.“二元金融”现象突出.金融高层次人才缺乏,社会信用体系比较滞后.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任重道远。

三、赣南苏区发展对策建议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赣南苏区只有解决了上述问题才能获得进一步大发展。

(一)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振兴发展支撑能力

坚持基础设施先行,按照合理布局、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快实施一批重大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项目,构建功能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1.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强与周边城市和沿海港口城市的高效连接,建设昌(南昌)吉(安)赣(州)铁路客运专线,打通赣州至珠三角、粤东沿海、厦漳泉地区的快速铁路通道,加快赣(州)井(冈山)铁路前期工作。

完善铁路网络,加快鹰(潭)瑞(金)梅(州)铁路、浦(城)梅(州)铁路、广(州)梅(州)汕(头)铁路扩能前期工作,适时开工建设。

规划研究吉安至建宁铁路。

研究瑞金火车站升级改造。

加强公路建设,支持大庆-广州高速公路赣州繁忙路段实施扩容改造工程,规划建设兴国—赣县、寻乌—全南、乐安—宁都—于都、广昌—建宁、金溪—资溪—光泽等高速公路。

加大国省道干线公路改造力度,力争县县通国道,重点推进通县二级公路建设。

加快推进国家公路运输枢纽站场建设。

支持三明沙县机场新建工程,扩建吉安井冈山机场、龙岩连城机场,研究建设赣东南机场和瑞金通勤机场。

2.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加大支持力度,加快实施城镇防洪工程建设,提高赣州等市城镇防洪标准。

开展上犹江引水、引韩济饶供水等水资源配置工程和韩江(高陂)大型水利枢纽前期工作,继续支持廖坊灌区工程建设。

加快章江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尽快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

加快中小河流治理。

逐步扩大赣南苏区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覆盖面。

将一般中小型灌区新建、续建配套及节水改造、中小型排涝泵站更新改造以及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纳入中央支持范围。

建立山洪地质灾害监测预警预报体系。

深化水利建设管理体制改革。

强化政府责任主体,切实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投入政策。

加强小型水利建设管理,建立“政府主导、民办公助、以奖代补”的机制,市县两级财政建立小型水利“民办公助”奖补资金,市本级每年安排1000万元,3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安排500万元,30万人口以下县(包含章贡区)安排300万元。

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开展小型水利建设。

组建农民用水户协会,调动农民兴修水利和用水管水的积极性。

3.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

强化耕地质量建设,提高土地开发治理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全市每年完成10万亩以上高标准农田建设。

国土、农业和粮食、农业综合开发、水利等部门要保质保量完成上级下达的任务,加快推进中低产田改造,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基本农田,深入推进“沃土工程”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二)加快民生建设,凝聚振兴发展民心民力

1、实现农村用水安全

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是老百姓所面临的最直接、最实际、最关心的生活问题。

一是农饮工程,让自来水通到农民家门口。

以“因地制宜、先急后缓、先重后轻”的原则,结合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统筹解决缺水村组和学校等公益单位的饮水安全问题,优先安排对群众生活影响大、见效快的农村供水项目,精心做好工程勘测设计前期工程,充分做到规划科学、设计合理、尊重民意,对改水点的泵房、过滤池、蓄水池、引水管道等进行实地规划和测量,由技术人员现场指导安装和调试供水设备。

二是确保农民喝上“放心水”。

安排技术人员到每个改水项目的水源地实地取样进行检测,若发现水样不合格则必须另择水源地,确保水源绝对安全。

同时,对每个建好后的水源地、蓄水池及管网末梢进行定期采样检测,建立监测数据信息系统、报告制度,随时监测自来水的安全。

”让山泉水变“安全水”“放心水”,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的重中之重。

2.农村电网建造

农村电网改造工程是改善民生,推动农业生产的需要。

一是以项目建设为总抓手,广筹资金,高标准,高要求推动农村电网工程。

二是严格资金监管与物资管理,确保电网改造工程保质量,保时效、保安全。

加大实施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力度,建立起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

全面解决赣州市部分农村不通电或电压低问题。

3.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

推进农村危房改造,是解决民生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和重大民生工程,是政府加大农村民生投入,让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一是推行运作模式,成立工作组,全面负责土坯房改造的日常工作,通过明确任何和工作责任,有效解决土坯房改造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对涉及公共建设项目,通过村民筹资的形式,使工作做到统一有序。

二是服务政策。

结合当前送政策、送温暖、送服务的工作,让三送干部走村入户宣传涉及的土坯房改造政策和市县配套出台的危旧土坯房改造补助政策。

另外考虑到农户的实际困难及施工安全,政府还应出资请来机械对土坯房同意拆除。

因经济困难无法改造的部分村民,政府则帮其拓宽融资渠道,对符合条件的村民提供低息,无息贷款担保。

4.提高特殊困难群体生活水平

将居住在农村和城镇无工作单位、18周岁之前没有享受过定期抚恤金待遇且年满60周岁的烈士子女,以及试行义务兵役制后至《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实施前入伍、年龄在60周岁以上(含60周岁)、未享受到国家定期抚恤补助的农村籍退役士兵等人员纳入抚恤补助范围,落实相关待遇。

积极研究在乡退伍红军老战士、失散红军等人员遗孀定期生活补助政策。

支持解决上述特殊困难对象中孤老病残优抚对象的集中供养问题。

帮助残疾人改善生活条件。

5.城镇基本医疗保障制度

要进一步扩大医疗保障的覆盖面,积极将全区未参加医保的部分民营企业职工,城镇个体劳动者,灵活就业人员和居民纳入医疗保障覆盖体系。

积极争取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的目标。

一是宣传相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提供政策和业务咨询;开展人力资源调查统计,建立人力资源数据库。

二是组织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引导有序流动;引导、扶持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落实返乡创业优惠政策。

三是协助做好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参保登记和续保、证件代办、保险费代收代缴等工作。

建设一所综合性残疾人康复托养中心和社会福利中心,每个乡镇建设一所敬老院。

(三)优化产业结构,规划产业发展

1、夯实农业基础产业

(1)以农业为主导产业

在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的基础上,以农业作为主导产业,形成具有区域竞争力的产业集群。

继续发展壮大脐橙、生猪、花卉苗木、蔬菜、油茶、工业原料林等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促进主导产业上规模、更集聚,增强农业的竞争优势和市场话语权。

支持发展烟叶、茶叶等区域特色产业。

支持发展农产品加工,培育一批加工能力强的重点龙头企业,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六大农业主导产业产品加工率达到50%以上。

支持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示范和推广。

(2)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

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建设面向东南沿海和港澳地区的重要农产品供应基地。

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研究建立脐橙交易中心,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一是要抓紧编制生猪、蔬菜、茶叶、白莲、水产品、家禽等产业发展规划,进一步优化农产品区域布局,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特色农业。

二是要做强脐橙产业。

加快脐橙品种选育和改良,推进标准化、有机果园建设,支持贮藏、加工、物流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国家脐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加快脐橙交易中心建设,尽快落实国家对脐橙实行柑橘苗木补贴和“西果东送”政策。

三是要加快农产品加工园区建设。

在赣州市中心城区范围内布局建设农产品精深加工园区,开展果品、肉类、水产品、蔬菜、茶叶、食品及其他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

在特色农产品优势产区的优势农产品产业基地内,规划建设一批果品、蔬菜、水产品、茶叶等初级加工基地。

(3)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水平

一方面是加强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建设。

加快中国赣南脐橙研究院建设,力争建设成为在脐橙产业届国内最权威、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集脐橙理论研究、生产技术、示范应用推广于一体的综合性科研推广机构。

大力推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每年选择若干个市级主导产业生产、加工、贮藏等环节中的难点、关键技术进行联合或委托攻关,加快标准化配套成型技术体系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级、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创建工作,每年新增3个国家级、5个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

建立市级农业主导产业标准化数字管理系统。

另一方面加快完善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按照“整合资源、综合建站、统一协调、分块运作”的原则,加快建设并完善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完善管理运行机制。

大力普及测土配方施肥、生物物理防治病虫、生猪“三零”养殖、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加工贮藏等关键技术,每个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每年重点推广1—2项关键实用技术。

提高农业科技入户率,先进种养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

进一步完善地方电视台农业科教频道、赣州农业网站等农业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

(4)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产业竞争力

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尤其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初步建立农村合作组织体系。

实现一个村有一个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完善提升市县两级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会,全面建立乡镇分会,初步形成市县乡联动的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管理服务体系。

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规范化建设,健全农民专业合作社辅导员队伍,切实加强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指导和服务,引导农民专业合作社重点规范管理制度、财务制度、盈余分配制度和服务内容,不断提高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

(5)提升龙头带动能力

重点扶强做大若干个有精深加工能力、有市场营销网络、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每个县(市、区)围绕主导产业和区域特色产业重点培育2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的农业龙头企业,逐步形成与优势产业发展相适应的龙头企业群。

引导一批具有一定规模、科技含量和盈利能力的龙头企业上市,在项目建设、科技创新、品牌培育等方面给予上市企业重点扶持,促其加快发展。

支持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一批农产品加工小区,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引导龙头企业以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利益联结机制。

加强对龙头企业的指导和服务,加大对龙头企业负责人的培训,切实做好龙头企业重大项目的跟踪落实工作,不折不扣地贯彻落实各级出台的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扶持政策,营造龙头企业快速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龙头企业不断做大做强做优和在带动产业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增强带动农户增收致富能力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推动全市农业产业化加速发展。

(6)实施品牌带动战略

积极开展无公害农产品基地、出口基地、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认证。

鼓励企业以品牌为纽带,实行资产重组和生产要素整合,通过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争创品牌企业、名牌产品。

坚持政府、企业、合作组织联手,积极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的申请和保护,打造地域品牌、区域品牌。

开展多种形式的品牌展示、推介和宣传活动,提升品牌影响力,提高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到2016年,全市培育发展100个省级以上农产品品牌,重点将赣南脐橙培育成世界知名品牌,将赣南生猪、赣南茶油、宁都黄鸡、赣曼烤鳗、南康甜柚、南安板鸭培育成国家级农产品品牌,扩大赣南农产品品牌效应。

(7)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

大力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切实加强动植物疫病综合防控,确保农业生产安全。

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网络,基本实现对主要农产品的全程质量检验检测。

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和农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完善农产品产地管理、质量安全检测、检测结果通报及质量安全信息发布制度。

努力把赣州打造成全国知名的“放心食品”生产示范区、优质供应区、消费安全区。

(8)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和生态农业

重点发展“猪-沼-果(菜、茶、粮、渔)”立体种养模式和养殖小区零排放工程。

推进农户自用和养殖小区沼气建设,每年新建养殖小区沼气工程50—100处,户用沼气池1.5万个以上。

加强生态农业示范体系建设,推进生态农业示范县、示范乡(镇)和示范村建设,打造一批生态农业示范区。

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建设一批农业休闲、乡村旅游示范区,建成若干条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相结合的精品旅游线路。

充分利用果业、林业、花卉、茶叶、特色瓜果等产业园区,大力发展以观光休闲、农耕体验、采摘品尝、农业教育为重点的休闲型农业。

充分利用农村设施与空间、农业生产场地、农业经营活动、农业自然生态、农村自然景观、农业人文资源,精心设计,发展农耕文化型乡村旅游。

2、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

  坚持市场导向,立足比较优势,着力培育产业集群,促进集聚发展、创新发展,推动服务业与制造业、产业与城市协调发展,构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集约高效、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

  

(1)积极推动优势矿产业发展

发挥骨干企业和科研院所作用,加大技术改造和关键技术研发力度,促进稀土、钨等精深加工,发展高端稀土、钨新材料和应用产业,加快制造业集聚,建设全国重要的新材料产业基地。

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列为国家找矿突破战略行动重点区域,加大地质矿产调查评价、中央地质勘查基金等中央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

支持赣州建设稀土产业基地和稀土产学研合作创新示范基地,享受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政策。

积极推进技术创新,提升稀土开采、冶炼和应用技术水平,提高稀土行业集中度。

按照国家稀土产业总体布局,充分考虑资源地利益,在赣州组建大型稀土企业集团。

国家稀土、钨矿产品生产计划指标向赣州倾斜。

研究支持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与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加大国家对稀土、钨关键技术攻关的支持力度。

支持赣州建设南方离子型稀土战略资源储备基地,研究论证建立稀有金属期货交易中心。

  

(2)加快提升制造业发展水平

发挥现有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现代轻纺、机械制造、新型建材等产业,积极培育新能源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生物医药、节能环保、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辐射带动力强、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集群。

支持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资金,建设高技术产业孵化基地。

加大对重大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和产业化支持力度,增强科技创新能力。

支持国内整车企业在赣州等市设立分厂。

支持军工企业在赣州、吉安发展军民结合高技术产业。

支持赣州新型电子、氟盐化工、南康家具以及吉安电子信息、抚州黎川陶瓷、龙岩工程机械等产业基地建设。

支持建设国家级检验检测技术研发服务平台。

  (3)促进红色文化旅游产业大发展

编制赣南等原中央苏区革命遗址保护规划,加大对革命旧居旧址保护和修缮力度,发挥革命旧居旧址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支持中央苏区历史博物馆、中央苏区烈士陵园、东固革命烈士陵园等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建设。

支持在瑞金建设公务员培训基地。

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将赣南等原中央苏区红色旅游列入国家旅游发展战略,支持红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深化赣南与井冈山、闽西、粤东北的旅游合作,以瑞金为核心高起点建设一批精品景区和经典线路,支持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推动红色旅游与生态旅游、休闲旅游、历史文化旅游融合发展。

支持赣州、吉安创建国家旅游扶贫试验区。

  (4)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研究完善物流企业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办法,支持赣州、抚州创建现代物流技术应用和共同配送综合试点城市,推动赣州、吉安综合物流园区及广昌物流仓储配送中心等项目建设。

鼓励发展科技研发、工业设计和服务外包,规范发展法律咨询、信用评估、广告会展等商务服务业。

筹建赣南脐橙专业市场。

政府应该对农产品专业市场建设给予政策和用地扶持。

为农产品提供良好的交易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