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复习提纲113课.docx
《历史复习提纲113课.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复习提纲113课.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复习提纲113课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1课夏商周的政治制度
一、夏商时期国家制度初步形成
1、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2、商朝中央有:
相、卿士地方有:
侯、伯
二、等级森严的西周分封制
1、分封制目的:
加强和巩固西周统治(“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2、分封制内容
周天子把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诸侯在自己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受封诸侯要服从命令、镇守疆土等等
3、分封制的影响
积极影响: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扩大了统治区域;形成了对周王室众星捧月般的政治格局;使周的统治稳定并延续数百年
消极影响:
西周后期王权衰弱,春秋战国暑期列国纷争
三、西周的宗法制
1、宗法制目的:
加强统治秩序,解决贵族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宗法制的与分封制关系
宗法制是与分封制互为表里、相辅相成的政治制度
3、宗法制的特点
最大特点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嫡长子继承制
4、宗法制的基本原则“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小宗服从大宗
5、宗法制的性质
是用父系血缘关系的亲疏来维系政治等级、巩固国家统治的政治制度
6、宗法制的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也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四、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
①以血缘关系为纽带形成国家政治结构——互为表里的宗法制和分封制②王位继承制,王位在一家一姓中世袭传承③政治制度初具规模,有一套中央到地方的行政管理体制④神权与王权相结合
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一、从诸侯争霸到秦朝统一
二、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特点:
一人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评价:
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确立。
形成中央垂直管理地方的形式,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的重要标志。
2、中央集权的基本特征:
权力高度集中
3、中央集权制的作用及影响:
积极作用:
○1使秦实力增强,通过战争扩大疆域,形成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成为当时世界大国。
○2使秦能一实行各种巩固统一的措施。
○3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得到加强和完善。
消极作用:
依靠皇帝的专制权威,加强对人民的压榨,造成阶级矛盾迅速激化。
三、至高无上的皇权和中央官制
1、皇帝制度的建立
①皇帝称号的由来
②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
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
至高无上的皇权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核心
2、中央官制
丞相——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务
御史大夫——副丞相掌理奏章、下达诏令和监察百官
太尉——协助皇帝处理军务
3、地方制度:
郡县制(重点掌握)
级别:
地方分为郡县两级,下设乡、里。
起源:
春秋后期,战国时大国广泛实行。
官吏职责:
郡守、县令是郡或县的最高长官。
郡丞和县丞辅佐郡守或县令管理行政和刑狱事务。
郡尉和县尉负责郡或县的军事和治安。
四、郡县制的全面推行
1、春秋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开始设立郡县
2、秦朝全面实行郡县制,郡县官吏都由中央任免
3、郡县制的进步作用
①奠定了中央集权制度的基础,是中国古代国家制度的一大进步②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③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与文化的发展④符合当时社会经济状况及其发展要求,为历代王朝所沿用
四、秦朝中央集权制的影响
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且不断加强完善
第3、4课从汉至元明清的政治制度的演变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演变
一、从汉至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演变
中央集权的加强
君主专制的加强
西汉
措施:
汉武帝颁布“推恩令”
影响:
加强了中央集权
措施:
汉武帝设尚书令、侍中参与军国大事
影响: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魏晋南北朝
措施:
逐步形成三省体制
影响: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唐朝
措施:
地方设置节度使
影响:
造成藩镇割据局面,严重削弱中央集权
措施:
三省六部制,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
影响:
三省互相牵制和监督,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北宋
措施:
①把主要将领兵权收归中央②派文臣到地方做知州③设通判监督地方官④把地方财权收归中央
影响:
消除了藩镇割据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但也造成冗官、冗兵和冗费局面
措施:
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军权和财权
影响:
加强了皇权,削弱了相权
元朝
措施:
行省制度(边远民族地区设宣慰司)
影响:
①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②是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是中国省制的开端
措施:
设中书省
影响:
元朝后期宰相权势越来越大
明朝
措施:
①明太祖废中书省和丞相、权分六部,设殿阁大学士
②明成祖时内阁制度形成
影响:
宰相制度被废除,君主专制进一步加强
清朝
措施:
①康熙设南书房,南书房与议政王大臣会议、内阁三足鼎立,互相制约,集权于皇帝
②雍正设军机处
影响:
君主专制发展到顶峰,阻碍了社会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演变趋势
①中央集权不断加强,地方权力不断削弱
②君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削弱
二、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时代
制度
选官标准
作用
汉朝
察举制
孝、廉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出身
隋唐
科举制
分科考试
①是封建选官制度的进步②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有利于扩大官吏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第二单元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第5课古代希腊民主政治
一、希腊文明的摇篮
1.地理位置决定古希腊城邦国家的特点------小国寡民和独立自主
2.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前提条件
①城邦狭小,使公民能直接参与政治和追求民主权利
②海外贸易和工商业发展,工商业者阶层追求民主权利的愿望强烈
二、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的发展历程
改革内容
影响
奠定基础
梭伦改革
①根据财产多少划分社会等级
②公民大会成为最高权力机关
③建立四百人议事会
④建立公民陪审法庭
⑤废除债务奴隶制
动摇了贵族特权,保障了公民民主权利,为奴隶制民主制奠定基础
确立
克利斯提尼改革
①以十个地区部落为选举单位
②设立五百人议事会,轮流执政
③组成十将军委员会
④扩大公民大会权力
⑤制定“陶片放逐法“
基本铲除贵族特权,公民参政权空前扩大,民主政治确立
顶峰(黄金时期)
伯利克里改革
①所有公民可以担任几乎一切官职
②扩大五百人议事会职能
③陪审法庭成为最高司法与监察机关
④向担任公职和参加政治活动的公民发放工资
⑤向公民发放“观剧津贴“
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
三、雅典民主政治的实质------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四、对雅典民主政治的评价
积极方面
①为近代西方政治制度奠定了基础
②民主氛围使雅典在精神文化领域取得辉煌成就
局限性
①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少数人的民主
②妇女、外邦人、奴隶没有民主权利
五、雅典民主制特点是少数人的民主,是小国寡民体制的产物
六、民主制衰落原因
①过于泛滥的直接民主,成为政治腐败、社会动乱的隐患
②狭隘的城邦体制,无法容纳政治和经济的迅速发展
③前4世纪后半期马其顿征服了希腊,城邦民主制度衰落
第6课罗马法的起源与发展
一、罗马法的起源和发展
1.最早的是惯法
2.《十二铜表法》标志着成文法的诞生
3.罗马帝国时期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
4.《民法大全》标志着罗马法体系的最终形成
二、主要内容
1.形式上分为习惯法和成文法
2.结构上包括公民法和万民法
三、罗马法的作用
1.稳定了社会秩序,有利于维护罗马帝国的统治
2.是欧洲历史上最早的比较系统完备的法律体系,对近代欧美国家立法和司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3.为近代资产阶级反对封建制度和制定法律提供了思想根源
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
封建政治制度
主权在君
专制独裁
古希腊民主政治
奴隶制民主制度
主权在少数成年男性公民
少数人的民主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资产阶级代议制)
君主立宪制
共和政体
主权在民
民主
第7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一、君主立宪制的前提条件------“光荣革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
二、君主立宪制确立的标志-------1689年《权利法案》
1.1689年《权利法案》
内容:
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作用:
①国王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②议会掌握立法权、监督政府和决定重大经济政策
③议会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君主立宪制确立
2.资产阶级代议制的进步性
①防止专制独裁
②资产阶级在议会中和平方式解决利益冲突,避免暴力冲突
三、君主立宪制的发展和完善
1.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①首相---议会下院多数党领袖
②首相的权限-----掌握国家大权
A.提名内阁成员组成内阁
B.决定国家重要政策
C.掌握行政大权
D.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
③以首相为首的内阁(政府)与议会的关系-----互相制约,互相监督
A.内阁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B.议会有权通过对政府的不信任案
C.首相有权解散议会
2.1832年议会改革
①背景:
工业革命的开展
②内容:
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
③作用:
为工业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提供保障
四、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作用
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对巩固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起了巨大作用,对其他国家的资产阶级建立新制度也有巨大影响。
第8课美国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建立
一、背景
1.美国独立战争(资产阶级革命)获得国家独立
2.独立战争后建立的邦联制不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不适应资本主义发展需要
3.华盛顿受启蒙思想影响,希望建立统一的共和国
二、联邦制共和政体的建立
1.1787年宪法
①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
②国家权力结构
以三权分立原则明确规定政府各部门权力,行政权(总统)、立法权(国会)、司法权(最高法院)相互制约和平衡
③总统权限
a.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
b.有权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但国会复议若以三分之二再次通过,即为有效
c.有权任命政府官员
d.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但须得到国会批准
2.1789年第一次总统和国会选举,联邦制共和政体确立
3.对1787年宪法评价
积极作用
①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有利于美国资本主义发展
②是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宪法
③强调国家权力,又在权力结构中突出“分权与制衡”原则,体现一定的民主精神
局限性
1.承认黑人奴隶制的存在
2.妇女、印第安人、黑人奴隶的选举权被剥夺
三、两党制的形成和发展
民主党和共和党交替执政,是美国政治的特色
第9课资产阶级代议制在欧洲大陆的发展
一、法国共和政体的确立
1.前提条件------法国大革命和工业革命
2.法国共和政体经历了艰难曲折的过程
3.共和政体确立的标志1875年法兰西第三和国宪法
4.国家权力结构-----总统和参议院有很大权力,又相互制约
①立法权----议会(参议院和众议院)
②总统
A.由参议院和众议院联席会议选举产生
B.总统权限
a.国家元首和军队总司令,掌握国家行政权
b.有权任命政府官员
c.有权与外国缔结条约和实行特赦
d.经众议院同意有权任命内阁
e.经参议院同意有权解散众议院
4.法国共和政体的进步意义-----为资本主义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二、德意志帝国的君主立宪制
1.前提条件------工业革命和德意志的统一
2.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了君主立宪政体
3.国家权力结构
①立法权----议会(联邦议会和帝国议会)
②皇帝权力
a.掌握国家大权,是国家元首和军队统帅
b.有权任免官员、召集和解散议会、
c.决定对外政策
d.任命宰相,决定宰相任期
③宰相----由皇帝任命,任期由皇帝决定,只对皇帝负责,主持内阁工作
4.对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评价
进步性
国家统一和君主立宪制推动了德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使德国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局限性
①是一种不彻底和不完善的代议制
②保留了浓厚的封建专制残余,君主是实,立宪为虚
第四单元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
第10课从鸦片战争
一、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
1.鸦片战争前的形势
中国:
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各种社会矛盾尖锐
欧美:
英、法、美等国已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打开国外市场
2.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
工业革命后的英国,急需把中国变成它的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
3、鸦片走私和虎门销烟鸦片战争前,在正当的中英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
为扭转对华贸易逆差,英国向中国走私鸦片,严重损害了清朝统治,也造成了中国的民族危机
为维护清朝统治,林则徐领导了禁烟运动,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国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决心
二、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的签定
1.战争时间:
1840年6月——1842年8月
2.中国人民的反抗①广州三元里人民抗英②爱国将士的抵抗:
如海龄、关天培、葛云飞、陈化成等
3.中英《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银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协定关税
4、1843年英国又强迫清政府签定《五口通商章程》和《虎门条约》,取得①领事裁判权②片面最惠国待遇③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居留等特权。
5、1844年清政府被迫与美国签定《望厦条约》,与法国签定《黄埔条约》
6、鸦片战争的影响
①社会性质的变化: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社会矛盾的变化:
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矛盾,其中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国民族的矛盾,成为各种社会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
③革命任务的变化:
反侵略反封建
④革命性质的变化:
进入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三、第二次鸦片战争
1.根本原因
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列强要求进一步扩大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
2.直接原因
列强提出修约要求,遭到清政府拒绝
3.时间和经过:
1856年——1860年
4.1858年签订《天津条约》(内容见52页,要背)
5.1860年中英、中法签订《北京条约》(内容见53页,要背)
6.俄国强占中国大片领土
7.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
①中国丧失更多领土,主权受到更严重侵害②清政府开始被列强控制,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共同镇压人民反抗③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了
第11课太平天国运动
一、太平天国的兴起和发展
1.太平天国兴起的原因
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使原有社会矛盾激化②自然灾害严重
2.洪秀全创立拜上帝教
目的
利用拜上帝教发动人民,推翻清朝统治
特点
把基督教“上帝面前人人平等”的思想,同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理想相结合
作用
对劳苦大众很有吸引力
3.金田起义及建立政权
①1851年金田起义②在永安初步建立政权③1853年攻克南京,改名为天京
4.北伐、西征和东征
目的
结果
北伐
推翻清朝统治
因孤军深入失败
西征
巩固天京大本营,控制长江中游
取得胜利,巩固了天京大本营
东征
断绝清政府财源,充实自己经济力量
摧毁江南大营,解除了天京之围。
太平天国在军事上达到全盛
二、《天朝田朝田亩制度》
1.性质:
是太平天国革命纲领
2.内容:
平分土地,平分产品,建立农民阶级的理想社会
3.评价
积极方面
突出反映了农民要求废除封建土地制度的愿望,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
局限性
体现了绝对平均主义思想,无法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这种空想根本无法实现
三、太平天国的失败
1、天京变乱(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局限性)
2、重建领导核心陈玉成、李秀成
3、1864年天京失守,标志天平天国失败
4、洪仁玕的《资政新篇》
①性质:
改革内政和建设国家的新方案
②内容:
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而且在政治方面也主张学习西方,效法西方民主政治,改革内政,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
③评价:
积极方面:
具有鲜明的资本主义色彩,是先进中国人最早提出的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的方案
局限性:
但当时中国缺乏实现这一方案的社会条件,《资政新篇》没有能够实行
四、太平天国运动的性质:
是一场反封建反侵略的农民起义
五、太平天国失败原因
根本(主要)原因:
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客观原因:
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第12课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
一、甲午战争
1、甲午战争原因
①根本原因:
明治维新后日本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希望通过战争扩大商品市场和原料产地,以及资本输出场所,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②直接原因:
朝鲜东学党起义
2.时间:
1894——1895年
3.甲午战争的经过①平壤战役②黄海战役,邓世昌牺牲③辽东战役④威海战役
4.《马关条约》使中国社会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内容
影响
①割澎湖列岛、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
使中国领土和主权进一步丧失,帝国主义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②赔偿日本军费2亿两白银
迫使清政府向列强“政治大借款”,进而被列强进一步控制
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
使外国侵略势力深入内地
④允许日本在中国通商口岸投资设厂,产品免收内地税
严重阻碍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义和团运动的兴起原因
甲午战后,民族危机加深
2.义和团运动的性质
中国人民自发的反帝爱国运动
3.义和团旗号——“扶清灭洋”评价:
爱国,但盲目排外
4.1900年6月八国联军侵华攻陷天津、北京
5.《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内容
影响
①赔偿白银4.5亿两,本息合计9.8亿两,以海关税和盐税抵押
中国税收在更大程度上受到外国控制
②划定东郊民巷为“使馆界”,界内不允许中国人居住
使馆界成为列强的占领地
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的炮台,准许外国在北京至山海关铁路沿线驻军
京津地区被列强武装控制
④惩办与列强作对的官吏,永远禁止人民的反帝运动
清政府彻底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⑤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居六部之首
列强可以通过外交途径控制清政府
练习
1、中国是怎样一步一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
①鸦片战争后签订中英《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签订《天津条约》《北京条约》,使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程度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后签订《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后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完全形成
第13课辛亥革命
一、酝酿与爆发
1、客观条件
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实行“新政”和“预备立宪”,客观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2、革命思想的传播
时间
1901年至1905年
思想武器
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宣传中心
上海和东京
主要人物
章炳麟、邹容、陈天华
影响
推动革命形势的发展
2.革命团体的建立,1894年兴中会
标志着中国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已经形成
3.同盟会与三民主义
时间地点
1905年日本东京
纲领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孙中山把同盟会的政治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机关刊物
《民报》
性质
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4.黄花岗起义1911年
5.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历史上称这次革命为辛亥革命
二、中华民国成立
1、时间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成立.中华民国定都南京,采用五色旗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临时约法》
①内容实行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实行责任内阁制
②性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③意义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三、辛亥革命的失败
1、袁世凯篡权
2、辛亥革命的性质
是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3、历史功绩
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2000多年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自由的权利,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②打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殖民统治
③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4、失败原因
①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②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
5、辛亥革命的局限性
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没有得到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