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4574873 上传时间:2023-05-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4.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概论课复习提纲.docx

概论课复习提纲

“概论课”复习大纲

1、中共十八大报告内容。

2、社会主义本质认识。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含义及其认识。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基本特征和长期性的认识与把握。

5、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

6、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确立与调整。

7、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8、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主要内涵。

9、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的特点

10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含义以及基本特征与一般特征。

11、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公有制实现形式及公有制主体地位。

12、非公有制经济的形式及其作用。

13、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收入分配制度的认识。

14、先富与共富的关系。

15、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大意义。

16、中国的国体、政体和政党制度。

17、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性。

18、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意义和途径。

1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

20、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2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复习时请注意:

1、材料与理论知识的结合。

2、十八大与复习题的结合。

3、课堂内容为重点。

4、关注社会现实问题。

4、复习题中第16至21题结合教材掌握即可。

 

第七讲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与流派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与反思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社会主义的思想渊源与流派

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社会主义是一种共同的、集体的社会制度。

原始共产主义社会主义最初的来源和萌芽

陶渊明的“世外桃园”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山有小口,彷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选自《桃花源记》

1、空想社会主义

欧洲在中世纪,特别文艺复兴运动过程中及以后出现了许多理想社会主义者

托马斯·莫尔的不朽巨著《乌托邦》

乌托邦》一书全名原为《关于最完美的国家制度和乌托邦新岛的既有益又有趣的全书》

莫尔的乌托邦是一个完全理性的共和国,书中描绘了一个他所憧憬的美好社会,那里一切生产资料归全民所有,生活用品按需分配,人人从事生产劳动,而且有充足的时间从事科学研究和娱乐,那里没有酒店、妓院,也没有堕落和罪恶。

欧文的“劳动公社”

1820年,欧文在《致拉纳克郡报告》中提出消灭私有制,建立财产公有,权利平等和共同劳动的改革社会的理想主张。

 为了用典型示范自己改造社会的计划是可行的,1824年欧文到美国创办了“新和谐”公社,公社实行生产资料公共占有,权利平等,民主管理等原则。

傅立叶的“和谐社会”

傅立叶为自己的理想社会设计了一种叫做“法朗吉”的“和谐制度”,是一种工农结合的社会基层组织。

“法朗吉”通常由大约一千六百人组成。

在“法朗吉”内,人人劳动,男女平等,免费教育,工农结合,没有城乡差别、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差别。

傅立叶幻想通过这种社会组织形式和分配方案来调和资本与劳动的矛盾,从而达到人人幸福的社会和谐。

2、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的“自由人联合体”

“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共产党宣言》

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只有通过社会革命,发展生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消灭私有制,消灭阶级,使个性获得真正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才能建立起真正的“自由人的联合体”,以代替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

3、民主社会主义

2007年谢韬发表了《民主社会主义模式与中国前途》一文,引起广泛争议。

1899年伯恩斯坦在《社会主义的前提和社会民主党的任务》一书中,首次提出“民主社会主义”的概念。

民主社会主义的特征

1、承认社会主义思想来源的多种途径

2、自由,平等,正义,友爱,相助等是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

3、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目的

4、推行职工的参与制

5、否定国家的阶级性

6、通过民主的,和平的和议会道路,掌握国家政权,改革社会

实践主要是在西欧和北欧以瑞典为代表

这是民主社会主义者在资本主义国家制度中进行的社会主义实践。

被称为“第三条道路”

民主社会主义是世界各国社会党、社会民主党、工党所信奉的政治理论。

它的基本理念和追求的基本价值是自由、平等、公正、合作互助

瑞典成功的福利国家

(1)混合经济

(2)低失业率(3)收入均等化(4)完善的社会福利体系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和反思

斯大林模式的特点

中国学习苏联模式

中国学习苏联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代价之二:

把高度集中计划经济和单一国有经济制度当作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加以凝固化、永恒化,造成思想认识上的失误。

每当国内外有动摇斯大林模式迹象时,毛泽东总以捍卫社会主义的名义起来讨伐。

党的实际工作发生一系列严重失误。

三、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

1、形成与认识的过程

2、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科学内涵

3、社会主义本质论的基本特点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指出:

“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

以后,他又指出:

“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

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

“多年来,存在一个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理解问题”。

长期以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坚持斯大林模式,错误僵化的理解了社会主义的本质,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真正的弄清楚,这也就成为这些社会主义国家失败的根本原因。

对社会主义认识上没有搞清楚的根源

把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教条化。

在新的时代、新的条件下,如何认识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把苏联模式神圣化,照抄照搬其模式及它的社会主义观念。

如何认识和突破苏联模式及落后于时代的社会主义观念,建设符合中国实际的社会主义。

1986年9月本质论思想初步形成

提出社会主义的两大原则:

第一是发展生产,第二是共同致富

1992年对社会主义本质论完整概括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认识路径一:

否定批判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

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

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

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

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照搬外国经验也不能发展社会主义;

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法制也没有社会主义;

不重视物质文明搞不好社会主义,

不重视精神文明也搞不好社会主义;

认识路径二:

肯定诠释

社会主义必须发展生产力,解放生产力

社会主义必须实现共同致富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1)

三层次理解:

(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社会主义本质的重要内容。

(2)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根本方向和要求。

(3)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本质的核心,是社会主义最终要达到的目标。

2、社会主义本质的科学内涵

(2)

二层次理解:

(教材)

(1)从生产力层面:

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2)从生产关系层面: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共同富裕

3、基本特点

1、从目标层次来界定社会主义本质。

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生产力方面目标

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人民利益方面目标(价值目标)

2、突出生产力的基础地位

现实针对性:

(1)针对过去的错误或不完全观念

(2)针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和要求

(3)针对当代世界对社会主义提出的挑战和提供的机遇

3、突出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

体现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4、在动态中描述社会主义的本质

解放、发展、消灭、消除、达到

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丰富和发展

十六大以后,胡锦涛为首的党中央作出了

“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的重大判断,这个判断进一步深化了对社会主义本质的认识。

同时也为构建和谐社会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八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对中国国情进行的思考与总结

重点学习内容

1、什么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137

2、为什么我们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P142-143

3、现阶段我国国情有哪些特征?

P139-140

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和纲领是什么?

P147、P151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内涵

(见教材137页)

已经是社会主义

两层含义

还处在初级阶段

不是“泛指”而是“特指”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长期性

(1)从历史前提看

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时的生产力起点很低。

需要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完成工业化和生产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

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条件

是由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的历史前提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确立之时的生产力起点很低。

1949年我国工业水平,低于1800年的英国、1890年的法国,接近1910年的俄国;人均相当于英国18世纪后期的水平,城市职工809万人,占全国劳动力的4.5%;现代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只占10%。

1949年我国主要工业品人均占有量:

原煤为59公斤,落后于法国119年、德国109年、英国250年左右、美国160年以上;

生铁为0.46公斤,落后于美国190年、法国和德国160年、英国210年;

钢产量0.29公斤,落后于美国89年、德国94年、法国106年、英国120年以上;

水泥产量1.22公斤,落后于这些国家70年至120年左右。

(2)从现实国情看

人口多、底子薄,地区发展不平衡,生产力不发达,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不成熟,民主法制不健全…

没有超越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

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状况

总体上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生产力水平低、层次多、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区差别大、科教文落后、生活水平低、社会主义制度不完善经济体制不成熟,政治体制不健全、封建、资本主义腐朽思想和小生产习惯势力的影响

(3)从现代化建设的时代要求看

时代对现代化的水平和标准在不断提高

尤其是在信息化为标志的新科技革命挑战下,赶上发达国家、基本实现现代化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特征(P138-140)

十三大:

讲了五个方面

十五大:

九大方面概括

十七大:

新时期阶段性特征八点

十三大对基本路线的完整概括: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人民共享经济繁荣成果。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坚持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后富,逐步走向共同富裕;

坚持和完善对外开放积极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

(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政治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这就要坚持和完善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以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发展民主,健全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实现社会安定,政府廉洁高效,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和睦,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

(3)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化纲领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

这就要坚持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水平;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重在建设,繁荣学术和文艺。

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第九讲现代化发展战略理论

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挑战

三、中国现代化建设国际环境的挑战

一、中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目标

1950年以后,中国提出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目标。

1953年提出一化三改的总路线,但道路并不平坦。

实际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1953—1957引进前苏联计划经济模式

1958—1977抛弃苏联模式,独立探索,出现失误(大跃进、文化大革命)

1978—2000实行改革开放路线,初见成效

提前实现“前两步”

1987年GDP达到9129亿元,提前三年实现第一步目标;

1995年GDP增加到19578亿元,第二步(翻两番)目标提前五年完成。

2000年中国现代化进程:

两次现代化并存

第一次现代化:

农业工业第二次现代化:

工业知识

关于21世纪中国现代化发展“三步走”战略(小三步)(2001-2050)

2000-2010年,人均GDP翻一番,人民小康更加宽裕,制度比较完善

2010-2020年,人均GDP再翻一番,经济更加发展,制度更加完善

2020-205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

———党的十五大

2001-2050年三个阶段的目标

第一阶段是城镇化阶段,大约时间为2000-2010年

目标:

全国基本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沿海发达地区基本完成信息化和基本普及高等教育,民主化取得新进展,平均生活质量达到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基本实现第一次现代化。

全国平均从第一次现代化的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发达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

第二阶段是信息化阶段,大约时间为2010-2020年

目标:

全国基本实现信息化,完成工业化和城镇化,发达地区普及高等教育,全国知识传播水平(知识普及率和信息普及率)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实现人人平等的高度民主,完成第一次现代化(除人均GNP指标外)。

全国平均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起步期,发达地区进入第二次现代化的发展期。

第三阶段是知识化阶段,大约时间为2020-2050年

目标:

知识创新、知识传播、生活质量、经济质量和现代化水平全面超过当时世界平均水平;发达地区完成知识化,达到或接近当时世界发达国家水平;全国完成信息化和普及高等教育,基本实现第二次现代化。

全国平均从第二次现代化发展期进入成熟期,发达地区从第二次现代化成熟期进入过渡期。

运河战略:

十个战略要点

(1)工业化和工业转移并重。

推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知识密集的新型工业化。

(2)城市化和城市扩散并举。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3)大力促进民主化。

完善民主选举、民主立法和民主监督制度。

(4)继续推进信息化和网络化建设。

(5)大力促进知识化。

发展知识产业、服务产业和高技术产业。

(6)继续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

(7)发展高等教育。

尽快普及12年义务教育和中等教育。

(8)建设国家创新体系。

(9)实施生态现代化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10)积极推行按贡献分配。

二、中国现代化发展模式与挑战

1、环境资源问题

多年以来,这种低技术水平、粗放型的发展模式已经使得环境承受能力达到了极限,单位GDP能源消耗巨大的粗放式经营也难以为继。

中国经济模式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其实是以牺牲环境和能源为代价的

2、人口红利消失

老龄化问题

人口红利期

“人口红利”——指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人口条件。

劳动力资源丰富和成本优势已经使我国成为世界工厂和世界经济增长的引擎,但由此也引出了一个令人担忧的问题:

当“人口红利”期结束的时候,我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呢?

未富先老的社会带来巨大压力

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

带来工资上涨和社保支出负担加重

3、中国制造走向中国创造

中国制造面临的挑战

不仅仅是利润下降,失去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在原材料上涨、人民币升值、环境污染、能源消耗的压力下,成本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这种没有创新的制造业如何实现可持续的增长。

三、现代化建设国际环境的挑战

1、与韩国存在黄海大陆架争端,韩国一直在黄海中国海域开采石油,另外韩国还侵占了我国的苏岩礁等岛屿

2、与日本存在东海大陆架和钓鱼岛争端,还有东海石油问题

3、东南亚南海周边国家一直占领着我国大量岛屿和领海,并在南海开采石油

4、与印度存在着十二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并占领着我国大约九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5、阿富汗的基地组织与新疆东突势力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为其训练恐怖分子

6、美国势力通过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成功进入中亚,并在中亚建立了军事基地

 

第十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收入分配不均

二、当前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

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出路

一、当前中国社会经济面临的焦点问题:

收入分配不均

世界银行《2006世界发展报告》

中国的基尼系数由改革开放前的0.16上升至0.47。

在列出的127个国家中,基尼系数高于中国的国家只有29个,其中27个是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另外两个国家是亚洲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我国贫富差距的现实状况

贫困人口依然庞大。

财富集中度世界第一。

最高收入群体与最低收入群体差距巨大。

社会收入阶层呈倒“T”字形。

劳动收入在GDP中比重不断下降。

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

行业收入差距扩大。

政府收入过高。

二、收入分配失衡的原因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因素

政府和富裕人群:

储蓄倾向高,消费倾向低。

劳动者:

消费倾向高,储蓄倾向低。

1985-2008年

我国居民消费率从52%下降到35.4%。

美国居民消费率70%,日本65%。

根本的途径: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提高劳动,特别是人力资本的作用

提高专业人员的劳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由此才能提高劳动者和专业人员的收入在GDP中的比重

市场经济体系和体制缺陷的因素

政府的干预使资源配置还是存在很多人为的因素,缺乏一个充分竞争的合理的市场体系或环境。

3、分配制度方面的因素

三、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出路

这次的“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了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今后五年发展的主线,重要的在于推进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形成公平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格局。

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实质,是实现发展导向由经济总量向国民收入的历史性转变。

为什么转变增长方式那么难?

原因就在于粗放增长方式源于命令经济体制;要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首先就要改变这种政府和政府官员手握过大资源配置权力的体制;而改变这种体制又会损害在这种体制中享有既得利益的人们。

因此,转变增长方式不是一个简单的经济和技术问题。

它本质上是调整利益分配关系。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解决收入分配的关键在于政府转型:

1、尽快改变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

2、确立并实施民富优先的改革发展导向。

3、以公益性为重要目标优化国有资源配置。

“改革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必须以更大决心和勇气全面推进各领域改革,大力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文化体制、社会体制改革,使上层建筑更加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变化,为科学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