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精选教育文档.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精选教育文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精选教育文档.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精选教育文档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二复习提纲(经济发展史)
单靠“死”记还不行,还得“活”用,姑且称之为“先死后活”吧。
让学生把一周看到或听到的新鲜事记下来,摒弃那些假话套话空话,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篇幅可长可短,并要求运用积累的成语、名言警句等,定期检查点评,选择优秀篇目在班里朗读或展出。
这样,即巩固了所学的材料,又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同时还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等,达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的农耕经济
家庭是幼儿语言活动的重要环境,为了与家长配合做好幼儿阅读训练工作,孩子一入园就召开家长会,给家长提出早期抓好幼儿阅读的要求。
我把幼儿在园里的阅读活动及阅读情况及时传递给家长,要求孩子回家向家长朗诵儿歌,表演故事。
我和家长共同配合,一道训练,幼儿的阅读能力提高很快。
【课标及考点】一.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要练说,得练看。
看与说是统一的,看不准就难以说得好。
练看,就是训练幼儿的观察能力,扩大幼儿的认知范围,让幼儿在观察事物、观察生活、观察自然的活动中,积累词汇、理解词义、发展语言。
在运用观察法组织活动时,我着眼观察于观察对象的选择,着力于观察过程的指导,着重于幼儿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的提高。
1.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
(1)了解原始农业的概况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2)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进步的基本史实
★(3)知道古代中国的土地制度
(4)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精耕细作小农经济
一、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
(一)农业的起源:
(二)生产工具、农耕技术、灌溉工具、水利技术的进步:
1、生产工具的进步:
(1)原始工具:
石、木、骨器
耕作方式:
刀耕火种
(2)文明时代:
金石并用,耒耜仍是主要工具
(3)春秋战国:
A、铁农具提高了生产效率
B、牛力耕田开始出现,精耕细作的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4)唐朝:
长江中下游出现的曲辕犁,标志着传统步犁基本定型
(5)灌溉工具:
主要的灌溉工具有翻车(三国时期)和筒车(唐朝)等。
2、农耕技术的发展:
铁犁和牛耕的推广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牛耕: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西汉中期以后,牛耕得到广泛推广;
犁:
唐代,在长江下游出现了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
3、灌溉工具的进步:
4、水利技术的进步:
都江堰等
(三)生产方式的转变(从千耦其耘到个体农耕)
1、商周时期:
采用大规模简单协作方式(千耦其耘)
▲ 2、小农经济:
(1)时间:
春秋时期
(2)出现原因:
A、生产工具、耕作技术进步(铁犁牛耕的推广或生产力的发展);
B、私有土地出现
(3)小农经济的特点:
①分散性:
以家庭为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是一家一户的小生产;
②封闭性:
自给自足、相互之间缺少交往和合作,与市场联系少;
③落后性:
狭小的生产规模(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和简单的性别分工
(男耕女织)
④脆弱性:
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
⑤积极性:
除盐铁外一般不必外求,生活比较稳定。
(4)作用:
积极――A、在没有天灾苛政干扰下,农民可勉强自足;
B、农民生活比较稳定,有较高的生产积极性。
消极――A、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很难扩大再生产。
近代以后,成为阻碍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因素。
B、自耕农是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自耕农经济非常脆弱。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①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
②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
③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农经济
④“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
★二、中国古代的土地制度
(一)废井田,开阡陌
1、原始社会:
土地归氏族公社公有
2、商周:
井田制。
(1)性质:
以国有为名的贵族土地所有制。
(2)构成:
井田有公田私田之分。
“公田”为贵族占有,“私田”劳动者只有使用权,没有所有权。
(3)发展过程:
A开始瓦解:
春秋时期,表现为公田被抛荒,私田私有
B加速瓦解:
春秋税制改革,客观上承认土地私有,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
C最终被废除:
战国商鞅变法,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
(4)瓦解及原因:
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根本原因),生产力的发展;
(二)以私有制为主体的多种土地所有制形式:
1、形成: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土地私有制。
2、三种形式:
君主私有土地、地主私有土地(最主要)和自耕农私有土地。
(土地兼并成为地主扩大地产的主要途径)
3、地主土地所有制
(1)途径:
土地兼并
(2)历程:
北魏----实行均田制抑制土地兼并,按性别、年龄把土地分配给农民,主要部分只准使用,不准买卖。
目的:
限制土地高度集中,保护自耕农利益。
宋朝――不抑兼并
明清――商品经济繁荣,土地买卖普遍
4、影响:
土地兼并严重影响了国家的赋税收入;
激化阶级矛盾,引起社会的动荡不安;
威胁中央集权。
(三)租佃关系日趋普遍化:
1、原因:
土地兼并的结果
2、发展
(1)出现:
战国。
(2)发展:
宋代。
租佃制是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经营方式。
(3)普及:
明清。
租佃制普及全国,契约纳租成为农村经济的主要形式。
4、影响:
(1)农民对地主的依附关系减弱,生产自主性提高,积极性提高。
(2)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课标及考点】2.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1)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主要门类及其成就
冶金纺织陶瓷
(2)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经营形态
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家庭手工业
(3)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特征
▲四、农耕时代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
1、青铜冶炼技术:
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冶铁炼钢技术
(1)春秋时期:
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
(2)南北朝时:
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作用:
铁器和钢应用到农具和手工业,大大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3、冶铁燃料
(1)春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
(2)西周丝织技术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
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
黄道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
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
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4)明代后期:
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
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瓷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
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
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
西周时期
(2)特点:
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直到明代前期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
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
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
原料官府提供,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
(5)改革:
(唐代)出现了雇募工匠。
从征役制到雇募制,是生产关系一大进步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
春秋时期(四民:
士、农、工、商)
(2)原因:
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
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
①唐代以前:
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
②唐宋以来:
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
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五)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
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课标及考点】3.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况
(2)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五、农耕时代的商业和城市
(一)商业的产生、发展
1、原始商业的产生:
▲2、发展:
(1)商朝:
产生了专门的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
(2)周朝:
实行“工商食官”的政策(官府垄断手工业、商业)
(3)春秋战国:
私商逐渐取代官商成为商人的主体,黄金、白银开始用作货币,出现商业都会。
(4)隋唐:
:
商业贸易蓬勃发展。
出现长安、洛阳、扬州等大都市,
陆上、海上丝绸之路(繁荣原因:
政治上的大一统和大运河的开凿)
(5)宋代: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打破市坊界限,出现街市,农村中出现草市;
打破时间限制,出现晓市、夜市
▲▲(6)明清:
商业发展新特点
①商业市镇兴起
②货币经济占据主要地位,白银普遍流通
③农产品也大量进入市场。
④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普遍种植,成为商品化的组成部分。
⑤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实力雄厚,形成徽商、晋商、宁绍商人、闽商等大商帮。
(广泛使用贵金属货币白银,便利了商品贸易和商业资本的集聚。
)
▲3、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①商业起源很早,并且在不断地发展。
②商业市场形式多样,如城市的市,乡村中的草市,夜市和晓市等
③以丝绸之路和陶瓷之路为主要渠道的对外贸易发达,构成了古代商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促使沿海港口城市走向兴盛,明后期逐渐衰落。
④商业长期受到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的社会地位较低;
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而未能占据中国古代经济的主导地位。
⑤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联,相辅相成
▲
(二)城市的繁荣:
1、周秦至唐代:
(1)县治以上城市,官设市作为交易场所
(2)商业交易受官府的严格限制
(3)有严格的空间限制:
坊市分开
(4)有严格的时间限制:
日中为市
(5)城市职能:
主要是政治中心和军事重镇
2、宋:
(1)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的直接控制
(2)坊市界限不复存在,突破了空间限制,城郭乡村允许置市(街市、草市)
(3)突破了时间的限制,夜市、晓市出现
(4)城市职能:
经济功能大大加强
▲▲(三)重农抑商
1、产生原因:
商业的不稳定性及商人的流动性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
2、提出:
战国时期,商鞅变法提出重农抑商政策
3、演变:
(1)汉代:
汉高祖采取歧视商人的政策。
汉武帝实行均输平准、盐铁官营、算缗、告缗等打击商人的措施。
(2)中唐以来:
抑商政策有所松动,官商分利政策实行,商人地位得以提高。
(3)明清:
继续采取重农抑商的政策,外加闭关锁国政策,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
4、评价:
(1)战国秦汉时期,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护发展小农经济和巩固封建统治。
(2)明清时期不能完全遏制民间商品活动的发展,但确实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导致中国被远远甩在世界工业文明潮流的后面。
【课标及考点】4.了解“重农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响,分析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原因
六、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
▲
(一)农耕经济的高度发展的表现:
1、农业:
(1)生产技术、经营管理水平明显提高
(2)双季稻得到大面积扩种,南方水稻产量提高
(3)玉米、番薯等广泛引进和种植,广泛植棉(民众衣食结构重大变化)
2、手工业:
私营手工业迅速发展,取代官办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3、商业:
(1)商品流通扩大,广泛使用白银,商业资本异常活跃
(2)江南地区发展起众多工商业市镇
4、明清国力强盛的突出表现:
耕地面积扩大和人口增长
▲
(二)资本主义生产因素的萌芽:
1、条件:
(1)根本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2)条件:
商品经济的蓬勃发展。
2、产生:
时间、地点、部门----明中后期、江南地区、纺织业
3、特征:
自由雇佣劳动(“机户出资、机工出力”)商品生产
4、概况:
(1)苏州:
工匠分“匠有常主”和临时工两种;出现劳动力市场
(2)景德镇:
常年受雇者按年或按季发钱,临时工按日或计件发钱;
分工协作,社会化程度高和劳动效率较高
▲▲5、资本主义萌芽缓慢发展原因:
政治方面:
腐朽的封建专制制度的严重阻碍(主要原因)
经济方面: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
农民贫困,购买力十分低下,影响了国内市场;
政策方面:
重农抑商政策。
地主和大商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阻碍了手工业的扩大再生产;
封建关卡众多,政府实行重农抑商的政策;
外交方面:
闭关锁国政策,禁止或限制海外贸易,不能拥有国外市场。
▲(三)明清实行海禁(闭关锁国)政策的原因和后果分析:
(1)原因:
①明初实行海禁,主要防范外夷入侵(倭寇)。
②清初实行海禁主要是为了对付东南沿海人民的抗清斗争;
受统治者天朝上国、盲目自大观念的影响。
③从根本上看,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是由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
(2)后果:
①明代的重农抑商政策阻碍了工商业的发展;强化了封建自然经济,使之难以瓦解;
②“海禁”的后果:
“海禁”妨碍了海外市场的开拓,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滋长;隔绝了中西文化交流,造成中国落后于世界;
▲(四)近代前夜的危机
中国
西方
政治
封建专制统治空前强化,封建制度
资产阶级革命发生,资本主义近代化国家
经济
自然经济占据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重农抑商政策
开展工业革命,相继完成向工业化国家的转变
思想文化
文化专制,鄙薄科学技术,愚昧自大、固步自封
启蒙思想兴起
对外关系
闭关锁国政策
疯狂对外殖民扩张
结果:
愚昧自大、固步自封的清帝国与西方列强力量的对比迅速发生逆转。
到19世纪初英国推行罪恶的鸦片贸易后,中国社会陷入深重的危机之中。
第二单元工业文明的崛起和对中国的冲击
【课标及考点】五.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概述迪亚士、哥伦布开辟新航路的史实,认识地理大发现对世界市场形成的意义。
▲▲一、开辟新航路
(一)背景:
1、必要性(原因):
①经济根源:
(根本原因)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需要黄金和扩大海外市场。
②社会根源:
欧洲人的“寻金热”。
《马可波罗行纪》的流传使欧洲人渴望到东方实现黄金梦(开辟新航路的动机)。
③商业危机:
(直接原因)
奥斯曼土耳其阻断传统商路,使东西方商路受阻,引发商业危机。
④高额利润:
东方贸易可以获得高额利润,
大西洋沿岸的西欧商人渴望开辟另一条抵达东方的途径,发财致富。
⑤宗教根源:
15世纪晚期,已完成中央集权葡萄牙、西班牙,热衷于传播基督教
⑥思想因素:
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鼓励冒险、开拓进取挑战并征服自然。
2、可能性(条件):
西欧生产力的发展
航海技术的提高、造船技术的发展
地理知识的提高、人们开始相信地圆学说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的支持
(二)新航路开辟过程:
1、葡萄牙(向东)①1487年迪亚士抵达好望角②1497—1498年达伽马到达印度
2、西班牙(向西)①1492年哥伦布抵达美洲②1519—1522年麦哲伦环球航行
(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
航海家
国籍
支持国
时间
成就
迪亚士
葡萄牙
葡萄牙
1487
到达非洲最南端好望角,开辟由大西洋进入印度洋的航路
哥伦布
意大利
西班牙
1492
横渡大西洋,到达美洲大陆
达·伽马
葡萄牙
葡萄牙
1497
开辟绕过好望角到达印度的航路
麦哲伦
葡萄牙
西班牙
1519~1522
欧洲-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欧洲(环球航行)
(三)新航路开辟影响:
初步形成世界市场
1、西欧:
开始崛起,主要商路和贸易中心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
2、美洲:
传统社会遭到灭顶之灾。
(开采金银矿和和奴隶制种植园)
3、非洲:
出现了罪恶的黑奴贸易,严重破坏了非洲经济
4、亚洲:
白银大量流入,刺激了亚洲经济的发展
5、世界:
在欧、亚、非、美建立了直接商业联系,初步形成广阔的市场。
形成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体系。
人类开始从分散孤立走向整体世界。
【课标及考点】1.列举荷兰、英国野蛮抢夺殖民地和建立海外商品市场的史实,认识殖民扩张与掠夺是资本主义列强建立世界市场的主要途径
二、欧洲殖民者的扩张与掠夺
(一)荷兰殖民扩张:
海上马车夫
1、背景:
①优越的地理位置和经商传统②新航路开辟的影响
③荷兰摆脱西班牙殖民统治嬴得独立
2、时间:
17世纪上半叶,取代西葡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
3、范围:
西北欧的海域贸易以及对亚洲的远洋贸易和对西方“新大陆”的贸易
4、手段:
荷兰人组建大型商业公司,1602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
5、影响:
阿姆斯特丹在17世纪中叶成为国际金融中心。
17世纪上半叶,荷兰成为世界头号贸易强国,有“海上马车夫”之称。
(二)英国殖民帝国的崛起
1、原因:
2、过程:
①英国海盗的掠夺行为得到了政府的鼓励。
②17世纪,英国实力逐渐增强,进行了一系列商业战争。
③到18世纪下半叶,英国确立了海上霸主的地位,并且成为最大的殖民帝国。
3、殖民手段:
①政府支持海盗式掠夺
②进行商业战争,
③在殖民地的商业活动和掠夺。
④黑奴贸易
结果:
18世纪下半叶成为最大殖民帝国,殖民掠夺成为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来源
(四)黑奴贸易
1、国家:
15—17世纪,葡萄牙、西班牙、荷兰支配。
18世纪,英国成为奴隶贸易的主角。
2、形式:
三角贸易
3、影响:
对英国-推动欧洲资本主义发展,
对美洲-为美洲殖民地开发提供了劳动力
对非洲-严重破坏了非洲的社会经济。
【课标及考点】2.了解两次工业革命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了解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工业革命的成就
(2)了解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成就
(3)探讨两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三、改变世界的工业革命
(一)第一次工业革命(1765年——18世纪60年代)
1、兴起于英国
★
(1)原因:
(一个前提,四个条件)
(2)概况:
技术变革中影响最深远的成就是瓦特制成的万能蒸汽机。
①过程:
纺织部门→动力→交通运输部门
②发明:
★纺织机械——飞梭(凯伊)
珍妮纺纱机(哈格里夫斯)、★骡机、水力织布机
③动力机械——蒸汽机(瓦特)
④交通运输——汽船(美富尔顿)、蒸气机车(英史蒂芬孙)
2、扩展:
工业革命在英国开展近半个世纪后,开始向欧美大陆扩散。
在各国随后的工业革命中,纺织业和铁路业成为两个领先的部门。
3、意义:
(1)使人类进入了蒸汽时代。
(2)使动力突破了自然条件的限制,促进了近代工业城市兴起,
蒸汽机是“工业城市之母”。
(3)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革命
A、铁路展示了工业革命的威力;加快了工业革命的进程;
B、汽轮(1807)加强了洲际之间联系
(4)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5)加快了城市化进程
(6)英国成为“世界工场”
(纺织业和铁路业是两个领先的部门)
(二)第二次工业革命(1870年——19世纪70年代)
★1、条件:
(1)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确立;
(2)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
(3)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4)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础;
2、表现:
(1)电力的广泛应用(显著表现);
(2)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深远影响);
(3)化工技术的发展;(4)钢铁工业等传统工业的进步。
3、成就:
(1)1866年,德国人西门子发明发电机;
电动机、电灯、电车、电话、电影放映机等问世,人类进入“电气时代”。
(2)新的交通工具:
汽车和飞机(内燃机驱动)。
(3)化学
(4)通讯--美国人贝尔发明电话、意大利人马可尼发明无线电报
4、意义:
(1)使人类跨入电气时代。
(2)工业生产提供了新能源。
(3)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4)出现新兴工业部门。
(化工等)
(三)工业时代的经济组织
1、第一次工业革命:
工厂制度
特点:
企业主既是资本所有者,又是企业管理者。
工人受严格纪律约束,又受机器支配。
★2、第二次工业革命:
垄断组织(大企业)
(1)出现原因:
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
(2)特点:
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提高生产效率
(3)影响:
企业日趋国际化、出现国际联合企业经济组织形式
▲(四)世界市场的形成
1、形成过程(时间、原因)
①开始形成:
15、16世纪新航路的开辟
②初步形成:
18、19世纪中叶的第一次工业革命
③最终形成:
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2、最终形成的途径:
国际贸易的发展、
人口和资本的流动、
武力威逼(主要途径——殖民扩张与掠夺)
3、影响:
①促进了资本主义自身的发展
②造成了亚、非、拉美的贫穷落后
③以欧美工业国为主导的统一的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4、最终形成的表现:
欧美工业国家可从世界范围获得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投资场所。
他们之间货币可自由兑换。
一国发生经济危机,就会涉及他国。
以欧美为主导的统一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5、工业革命促成了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1)工业革命密切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机器大工业为国际间的交流提供了必要的条件,由此初步形成了世界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