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

上传人:b****7 文档编号:9535496 上传时间:2023-02-05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2.2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 专题07 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 虚词的意义和用法.docx

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01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第02期)选择题百题精练专题07文言文阅读之理解常见文言实词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含解析)

一、(2014届安徽省级示范高中高三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杨巍,字伯谦,海丰

人。

嘉靖二十六年进士。

除武进知县。

擢兵科给事中。

操江佥都御史史褒善已迁大理卿,巍言:

“东南倭患方剧,参赞、巡抚俱论罪,褒善独幸免,又夤缘美迁,请并吏部罚治。

”帝怒,停选司俸,还褒善故官。

巍既忤吏部,遂出为山西佥事。

已,迁参议,分守宣府。

寇入犯,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赉银币。

寻为阳和兵备副使。

擢右佥都御史,巡抚宣府。

逾年,以养母归。

归二年,召起巡抚陕西。

增补屯戍军伍,清还屯地之夺于藩府者。

隆庆初,进右副都御史,移抚山西。

所部驿递银岁征五十四万,巍请减四之一。

修筑沿边城堡,檄散大盗李九经党。

复乞养母去。

神宗立,起兵部右侍郎。

万历二年,改吏部,进左,又以终养归。

母年逾百岁卒。

十年,起南京户部尚书,旋召为工部尚书。

有诏营建行宫,巍争之,乃止。

明年,改户部,迁吏部尚书。

明制,六部分莅天下事,内阁不得侵。

至严嵩,始阴挠部权。

迨张居正时,部权尽归内阁,祖制由此变。

至是,申时行当国。

巍素厉清操,有时望,然年耄骫骳,多听其指挥。

御史丁此吕论科场事,时行及余有丁、许国辈皆恶之。

巍论谪此吕,为御史江东之、李植等所攻,与时行俱乞罢。

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当居正初败,言路张甚,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

诸大臣惧见攻,政府与铨部阴相倚以制言路。

先是,九年京察,张居正令吏部尽除异己者。

十五年,复当大计,都御史辛自修欲大有所澄汰,巍徇政府指持之。

出身进士者,贬黜仅三十三人,而翰林、吏部、给事、御史无一焉。

贤否混淆,群情失望。

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

巍率同列请以秋日御殿。

至十月,巍等复请。

帝不悦,责以沽名。

巍初历中外,甚有声。

及秉铨,素望大损。

然有清操,性长厚。

明年,以年几八十,屡疏乞归。

诏乘传、给廪隶如故事。

归十五年,年九十二而卒。

赠少保。

(节选自《明史》)

【小题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除武进知县除:

任命

B.又夤缘美迁夤缘:

攀附权贵,向上巴结

C.六部分莅天下事莅:

监视

D.给廪隶如故事故事:

旧例

【小题2】下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偕副将马芳击斩其部长其可怪也欤

B.清还屯地之夺于

藩府者蚓无爪牙之利

C.巍争之,乃止今君乃亡赵走燕

D.帝不悦,责以沽名阙秦以利晋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杨巍在任职期间几次因为奉养母亲而辞官回家,母亲年满百岁去世后,他被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

B.杨巍曾担任吏部尚书,虽然按明制六部应该分别掌管天下之事,但自张居正起六部权力尽归内阁。

C.杨巍虽然曾因沽名钓誉被皇上责备,但在他年近八十告老还乡后,皇帝仍下诏给予他规定的待遇。

D.杨巍走上仕途后,任职经历复杂,声名一直不错,但他在任吏部尚书后,名望受到了很大的损害。

【小题4】把原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帝从诸大臣请,慰留巍等而戒谕言者,巍乃起复视事。

(4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帝亦心疑诸大臣朋比,欲言官摘发之以杜壅蔽。

(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十七年夏,帝久不视朝,中外疑帝以张鲸不用故托疾。

(3分)

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小题1】C

【小题2】B

【小题3】C

【小题4】

(1)皇帝听从了大臣们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们,杨巍于是重新到职处理政事。

(“从”“戒喻”“乃”“视事”各1分)

(2)皇帝也怀疑大臣们结成私党,想让谏官揭发他们来杜绝受蒙蔽。

(“朋比”“摘发”“杜”各1分)

(3)十七年夏,皇帝长时间不临朝听政,朝廷内外怀疑皇帝因为张鲸不被任用的缘故借口有病不上朝。

(“视朝”“故”“托”各1分)

【解析】

【小题1】

【小题4】

神宗即位,杨巍被起用担任兵部右侍郎。

万历二年,改任吏部侍郎,又因为奉养母亲辞官回家。

母亲年满百岁去世。

十年,起用为南京户部尚书,不久被召担任工部尚书。

皇上下诏营建行宫,杨巍进谏规劝,才停止。

第二年,改任户部尚书,又调任吏部尚书。

按明朝制度,六部分别掌管天下之事,内阁不得侵权。

到了严嵩时,开始暗地里阻挠六部行使职权。

等到张居正时,六部的权力尽归内阁,祖制从此改变。

到了这时,申时行执政。

杨巍一向厉行清正节操,在当时很有声望,然而因为年老无主见,大多听申时行指挥。

御史丁此吕议论科场之事,申时行和余有丁、许国等人都憎恨他。

杨巍建议贬谪此吕,被御史江东之、李植等人攻击,杨巍和申时行都请求免职。

皇帝听从诸位大臣的请求,安慰留任了杨巍等人并且告戒了谏官

二、(14届湖南师大附中高三上第一次月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

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

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呜呼!

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

记述

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

过失

C.此其所蔽也蔽:

短处

D.质而不俚俚:

鄙俗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B.斯以勤矣余与四人拥火以人

C.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不拘于时,学于余

D.既明且哲,能保其身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小题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3分)

译文:

(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3分)

译文:

(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

(4分)

译文: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D

【小题4】C

【小题5】

(1)(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2)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

(3)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解析】

【小题1】

【小题5】

试题分析:

注意重要的文言现象:

(1)务:

致力,一心。

载:

记载。

笃:

深刻。

(2)道:

称道。

贱:

鄙视。

贵:

看重。

(3)摭:

采录、摘取。

分散:

分别。

或:

有的地方。

抵牾:

互相矛盾。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三、(14届浙江湖州八校第二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9分)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

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悲夫!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小题1】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斯用兵之效也   效:

效果B.始速祸焉     速:

加快

C.李牧连却之    却:

使之退,打退D.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  数:

命运

【小题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而”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句是( )

A.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C.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之积威之所劫

D.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小题3】下列对原文分析理解不当的一项是()

A.选文第一段提出自己的观点: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的原因是“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

B.作者认为燕、赵两国“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燕是“小国而后亡”,赵与秦战并“连却之”,都在说明“用兵之效”。

C.作者认为齐、燕、赵等国不以地赂秦,如果能有一个好的内政外交政策,秦人未必能消灭六国。

D.作者在文中真正要探讨的是:

面对敌人,切不可为敌所“胁”,势弱于敌的六国犹可胜秦,若势强于敌则更应胜敌。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小题3】A

【解析】

【小题1】

四、(14届浙江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上期初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19分)

南康直节堂记①

[宋]苏辙

南康太守听事之东,有堂曰“直节”,朝请大夫徐君望圣之所作也。

庭有八杉,长短巨细若一,直如引绳,高三寻,而后枝叶附之。

岌然如揭太常之旗,如建承露之茎;凛然如公卿大夫高冠长剑立于王廷,有不可犯之色。

堂始为军六曹吏所居,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莫知贵也。

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夫物之生,未有不直者也。

不幸而风雨挠之,岩石轧之,然后委曲随物,不能自保。

虽竹箭之良,松柏之坚,皆不免于此。

惟杉能遂其性,不扶而直,其生能傲冰雪,而死能利栋宇者,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求之于人,盖所谓不待文王而兴者耶?

徐君温良泛爱,所居以循吏称,不为皦察之政,而行不失于直。

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诗》曰:

“惟其有之,是以似之。

”堂成,君以客饮于堂上。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有如此杉,特立不倚,散柯布叶,安而不危乎?

清风吹衣,飞雪满庭,颜色不变,君来燕嬉乎!

封植灌溉,剪伐不至,杉不自知,而人是依乎!

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歌阕而罢。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注:

①苏辙作此文时为元丰八年,他因苏轼案牵连而遭贬已有五年,其时应是仍在筠州。

筠州虽属江南西路而南康属江南东路,但二者相邻,故与徐望圣有往来。

【小题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岌然如揭太常之旗     揭:

高举

B.观其所说,而其为人可得也  说:

同“悦”

C.然后委曲随物       委曲:

屈曲变弯

D.有如此杉,特立不倚  特立:

与众不同

【小题2】下

列各组加点字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府史之所蹲伏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惟杉能遂其性其孰能讥之乎

C.与竹柏同,而以直过之 一日之内,一宫之间,而气候不齐

D.君以客饮于堂上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小题3】下列是对文意的叙述或对文章的欣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徐望圣在南康太守听事堂的东面种了八棵又高又直的杉树,并在杉树旁建造了一座厅堂,命名为“直节堂”。

B.作者认为树木刚生长时,没有不直的,然而经过风吹雨打,或受到岩石的挤压,往往不能保全自己直的本性,只有杉树可以。

C.“直节”即本文核心所在,作者对杉树的“直节”之性作了由衷的赞美。

巨杉之性即刚直豪杰之士的品格。

表面状物,实则写人。

D.文章写堂而写杉,写杉而实写徐望圣,借写徐望圣有讲自己的政治品格和人生态度抒发无遗,纡徐曲折,极尽含蓄之妙。

【小题4】用“/”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小题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君见而怜之,作堂而以“直节”命焉。

(3分)

(2)庐山之民,升堂见杉,怀思其人,其无已乎?

(4分)

【答案】

【小题1】D

【小题2】C

【小题3】A

【小题4】客醉而歌曰/吾欲为曲/为曲必屈/曲可为乎/吾欲为直/为直必折/直可为乎

【小题5】(1)徐君(徐先生)见到这个

地方,很是爱惜它,就改建成这座厅堂并命名它为“直节”。

(2)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停止的吧!

【解析】

【小题1】

危乎?

”翻译为“正像这丛杉树,与众不同而不偏倚,枝桠伸展,叶片散布,能安然而不危险吗?

”全句都是具体描写杉树的状态,而“与众不同”是概括性的词语,显然不太合乎就语境。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小题2】

【小题4】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南康太守办公厅的东面,有一座厅堂叫“直节堂”,是朝请大夫徐望圣建造的。

庭院里有八棵杉树,长短粗细一样,直得像墨线弹的一样,在二丈多高处开始长有枝叶。

这些树高耸的样子就像高高举起的太常旗、像巍巍矗立的承露盘的柱。

那种凛然正气又像公卿大夫头戴高高的帽子、身佩长长的宝剑立在朝廷之上,有神圣不可侵犯的神色。

这里起初是南康军的各部门官吏住的地方,杉树的树荫底下,是书记们蹲伏

壅土培植灌溉杉树,而不如剪削砍伐,杉树自己并不知道,而要依靠爱树的人呀!

庐山一带的百姓,登上直节堂见到了杉树,就会怀念起像杉树一样品行正直的人,这种怀念大概是永远不会终止的吧!

”一曲歌终,宴会也就散了。

元丰八年正月十四日,眉山苏辙记。

五、(2014届安徽亳州高三期末)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博尔术,阿儿剌氏。

父纳忽阿儿阑,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敦睦邻好。

博尔术志意沉雄,善战知兵,事太祖,共履艰危,义均同气,征伐四出,无往不从。

时诸部未宁,博尔术每警夜,帝寝必安枕。

语及政要,或至达旦。

君臣之契,犹鱼水也。

初,要儿斤部卒盗牧马,博尔术与往追之,时年十三,知众寡不敌,乃出奇从旁夹击之,盗舍所掠去。

即战于大赤兀里,两军相接,下令殊死战,跬步勿退。

博尔术系马于腰,跽而引满,分寸不离故处,太祖嘉其勇胆。

又尝溃围于怯列,太祖失马,博尔术拥帝累骑饵驰,顿止中野。

会天雨雪,失牙帐所在,卧草泽中,与木华黎张毡裘以蔽帝,通夕植立,足迹不移,及旦,雪深数尺,遂免于难。

篾里期之战,亦以风雪迷阵,再入敌中,求太祖不见,急趋辎重,则帝已还卧憩车中,闻博尔术至,曰:

“聪天赞我也。

丙寅岁,太祖即皇帝位,君臣之分益密,尝从容谓博尔术及木华黎曰:

“今国内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臂,汝等宜体此勿替。

”遂以博尔术及木华黎为左右万户,各以其属翊卫,位在诸将上。

皇子察哈台出镇西域,有旨从博尔术受教,博尔术教以人生经涉险阻,必获善地,所过无轻舍止。

太祖谓皇子曰:

“朕之教汝,亦不逾是。

”未几,赐广平路户一亡七千三百有奇为分地。

以老病薨,太祖痛悼之,谥武忠。

【小题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敦睦邻好敦:

亲善

B.盗舍所掠去舍:

住舍

C.君臣之契契:

投合

D.赐广平路户一万七千三百有奇为分地奇:

零数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与木华黎张毡裘以蔽帝乐琴书以消优

B.朕之教汝,亦不逾是凌万顷之茫然

C.与烈祖神元皇帝接境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D.乃出奇从旁夹击之今其智乃反不髓及

【小题3】下列对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少年博尔术沉着勇敢,灵活用兵,从要儿斤部族士兵手中夺回被盗的牧马。

B.怯列一战中,博尔术与木华黎一起张开毛毡皮裘掩蔽太祖,三人幸免于难。

C.篾里期之战,博尔术深入敌阵救护太祖,受到太祖高度褒奖。

D.博尔术受命教导皇子察哈台,太祖对博尔术的方法非常认同。

【小题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博尔术系马于腰,跽而引满,分寸不离故处,太祖嘉其勇胆。

(2)今国内平定,多汝等之力,我之与汝,犹车之有辕,身之有错,汝等宜体此勿替。

【答案】

【小题1】B

【小题2】A

【小题3】C

【小题4】

(1)博尔术将马绳系在自己腰上,跪在地上拉弓至满,寸步不离所守位置,太祖赞许他勇敢。

(5分。

“于”1分,“跽”1分,“引”1分,“嘉”1分;句式1分。

(2)如今国家内部平稳安定,多是因为你们的力量,我与你们关系,就像马车有辕,身体有臂,你们应

该体谅我的心意,千万不要懈怠。

(5分。

“国内”1分,“犹”1分,“体”1分,“替”1分;句式1分。

【解析】

【小题1】

【小题2】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博尔术,姓阿儿剌氏。

父名纳忽阿儿阑,领地跟烈祖神元皇帝接壤,亲善睦邻友好。

博尔术志意深沉雄健,勇敢善战,熟知兵法,跟随太祖,与太祖艰危与共,情义相投,有如同胞兄弟,征伐四方,无往不从。

那时蒙古诸部尚未统一,博尔术每夜警卫在身边,让太祖能安心休息。

两人谈论政事,有时竟通宵达

安定,都是依靠你们的力量,我与你们关系,就像马车有辕,身体有臂,你们应该体谅我的心意,千万不要懈怠。

”于是以博尔术和木华黎为左右万户侯,各自率部属辅佐太祖,地位在诸将之上。

皇子察哈台出任西域地方长官,太祖下令他跟随博尔术接受教诲。

博尔术以人生经历险阻来教导皇子,一定会得到好地方,所经过的地方,不要轻易舍弃。

太祖对皇子说:

“我教育你,也不超过这些。

”不久,赏赐广平路一万七千三百多户为博尔术分封土地。

后来博尔术因为年老病逝,太祖沉痛地哀悼他,谥号武忠。

六、(2014届湖南湘中名校高三一次联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管仲论[宋]苏洵

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狄,终其身齐国富强,诸侯不敢叛。

管仲死,竖刁、易牙、开方①用,桓公薨于乱,五公子争立,其祸蔓延,讫简公,齐无宁岁。

夫功之成,非成于成之日,盖必有所由起;祸之作,不作于作之日,亦必有所由兆。

故齐之治也,吾不曰管仲,而曰鲍叔。

及其乱也,吾不曰竖刁、易牙、开方,而曰管仲。

何则?

竖刁、易牙、开方三子,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

夫有舜而后知放四凶②,有仲尼而后知去少正卯③。

彼桓公何人也?

顾其使桓公得用三子者,管仲也。

仲之疾也,公问之相。

当是时也,吾意以仲且举天下之贤者以对。

而其言乃不过曰“竖刁、易牙、开方三子,非人情,不可近”而已。

呜呼!

仲以为桓公果能不用三子矣乎?

仲与桓公处几年矣,亦知桓公之为

人矣乎?

桓公声不绝于耳,色不绝于目,而非三子者则无以遂其欲。

彼其初之所以不用者,徒以有仲焉耳。

一日无仲,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

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

夫齐国不患有三子,而患无仲。

有仲,则三子者三匹夫耳。

不然,天下岂少三子之徒哉?

虽桓公幸而听仲,诛此三人,而其余者,仲能悉数而去之耶?

呜呼!

仲可谓不知本者矣。

因桓公之问,举天下之贤者以自代,则仲虽死,而齐国未为无仲也。

夫何患三子者?

不言可也。

五霸莫盛于桓、文,(晋)文公之才,不过桓公,其臣又皆不及仲;灵公④之虐,不如孝公⑤之宽厚。

文公死,诸侯不敢叛晋,晋袭文公之余威,犹得为诸侯之盟主百余年。

何者?

其君虽不肖,而尚有老成人焉。

桓公之薨也,一败涂地,无惑也。

彼独恃一管仲,而仲则死矣。

夫天下未尝无贤者,盖有有臣而无君者矣。

桓公在焉,而曰天下不复有管仲者,吾不信也。

仲之书,有记其将死,论鲍叔、宾胥无之为人,且各疏其短。

是其心以为数子者,皆不足以托国。

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

吾观史鰌以不能进蘧伯玉而退弥子瑕故有身后之谏萧何且死举曹参以自代大臣之用心固宜如此也。

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

贤者不悲其身之死,而忧其国之衰。

故必复有贤者,而后可以死。

彼管仲者,何以死哉?

(选自《古文观止》岳麓书社,有删改)

【注】①竖刁、易牙、开方:

齐桓公宠幸的三个近臣。

管仲死后,这三个人共同专权。

桓公死后,诸子争位,竖刁与易牙等杀害群臣,立公子无亏,太子昭奔宋,齐国因此发生内乱。

②四凶:

旧传共工(古代的世族官)、罐兜(人名)、三苗(古族名,这里指其族首领)、鲧(人名)为尧时的四凶。

③少正卯:

春秋时鲁国人。

④灵公:

晋灵公,晋文公之孙。

⑤孝公:

齐孝公,齐桓公的儿子公子昭。

【小题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管仲相桓公,霸诸侯,攘夷秋相:

辅佐

B.其祸蔓延,讫简公讫:

至,到

C.仲以为将死之言,可以絷桓公之手足耶絷:

拴,系,捆住

D.而又逆知其将死,则其书诞谩不足信也逆:

违背

【小题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①彼固乱人国者,顾其用之者,桓公也②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B.①仲之疾也,公问之相②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C.①则三子者可以弹冠而相庆矣②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D.①夫国以一人兴,以一人亡②作《师说》以贻之

【小题3】下列各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是一篇史论,以管仲死而齐国乱为例,论证了举贤任能是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指明了政治家培养选拔接班人的重要性。

B.文章细致分析了齐国内乱的人为因素,认为表面上是竖刁、易牙、开方三人导致,实为管仲死后,无贤人执政所致;并批评管仲临死前没有荐贤以自代为“不知本”。

C.针对管仲临死前不荐贤者的举动,作者认为天下不可能没有贤者,而管仲没有像史鰌进蘧伯玉,萧何举曹参那样推举贤才,是一种严重的失职。

D.苏洵尝试着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管仲这位历史人物,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只是评判管仲的过失,揭示管仲的真面目。

【小题4】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句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互联网

copyright@ 2008-2022 冰豆网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2022015515号-1